非小细胞肺癌158例治疗及预后探讨
非小细胞肺癌首发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分析

后优 于合并 内脏器 官转移的骨转移患者 ( P= 0 . 0 4 8 ) , 中位 总生存期 分别为 1 8个月和 1 4个 月。N S C L C骨转移患者采用 的治疗 多 为全 身化 学治疗( 以下简称化疗 ) , 一线化疗 比例为 7 7 . 7 %。一线化疗有效率为 3 2 . 5 %, 临床获益率为 5 8 . 8 % 。一线化疗 和一线 靶 向治疗 的疾 病无 进展时间 1 T P分 别为 5个月和 1 O个月 , 两 者 比较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 . 0 0 0 ) 。结论
J u l y 1 ,2 0 1 0 nd a De c .3 1 ,2 0 1 3 we r e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l y r e v i e w e d .Cl i n i c a l p a t h o l o g i c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t r e a t me n t o u t c o me s w e r e e v a l u a t e d
患者预后 优于骨转移合并 内脏转移者 , 给予 N S C L C骨转移患者个体化 的全 身治疗 能有效 改善患者预后。
N S C L C单纯骨转移
【 关键词 】 非小细胞肺癌 ; 骨转移 ; 一线 治疗 ; 预后 【 中图分类号 】 R 7 3 4 . 2
Pa t t e r n o f b o ne me t a s t a s i s a nd t r e a t me nt o f Ch i ne s e p a t i e nt s wi t h a d v a n c e d n o n.
收
集2 0 1 0年 7月 至 2 0 1 3年 1 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 院肺癌 中心诊治 的 1 0 3例晚期 N S C L C首发 骨转移患者 的资料 , 回顾性分 析
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研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根治术后生存期,发现影响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为改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提供依据。
方法:收集2005年~2016年某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1177例患者资料,包括基本信息、肿瘤相关信息、治疗方案。
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初诊年龄、职业、医疗保障状况、医保归属地,肿瘤相关信息包括:TNM综合分期、N 分期、肿瘤部位(左右)、肿瘤部位(上中下)、肿瘤个数、肿瘤最大直径、病理分型、分化程度,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切除方式、术后治疗方案。
对其进行长期随访,随访结果包括生存、死亡、失访、拒访,若患者死亡,记录死亡日期和死亡原因。
随访开始日期为恶性肿瘤确诊当次的出院日期,以患者死亡作为随访的最终结局,非死亡患者的末次随访时间为2018年1月31日,以年为单位统计生存期。
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 =0.05,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中位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绘制生存曲线,使用Log-Rank法检验不同亚组之间的差异性。
将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变量纳入Cox风险比例函数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若HR>1则认为该变量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1177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死亡443例,生存493例,失访241例。
从确诊日开始统计生存情况,1年生存率90%,2年生存率78%,3年生存率68%,4年生存率60%,5年生存率54%,6年生存率51%,7年生存率49%,8年生存率47%,9年生存率45%,中位数生存时间为6.46年。
单因素分析中,患者基本信息中的性别、年龄对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后患者的生存率有影响(p<0.05),肿瘤相关信息中的TNM综合分期、N分期、肿瘤最大直径、肿瘤部位(上中下)对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后患者的生存率有影响(p<0.05),治疗情况中的治疗方案对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后患者的生存率有影响(p<0.05)。
而患者基本信息中的职业、医疗保障状态、医保归属地对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后患者生存率没有影响(p>0.05),肿瘤相关信息中的肿瘤部位(左右)、病理类型、分化程度、肿瘤个数对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后患者生存率没有影响(p>0.05),治疗情况中的肿瘤切除方式对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后患者生存率没有影响(p>0.05)。
高龄I期非小细胞性肺癌的外科治疗体会论文

高龄I期非小细胞性肺癌的外科治疗体会【摘要】目的:探讨高龄i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外科手术方式选择及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5月至2012年5月间48例70岁以上的i期非小性肺癌患者。
男32例,女16例,年龄70-83岁,平均年龄74岁。
其中肺楔形切除术10例,肺叶切除术38例,随访4-122个月,平均28个月。
结果:肺叶切除术组及肺楔形切除术组均治愈出院。
3年总生存率68.3%和65.9%,5年总生存率46.6% 和42.4%。
病理分期及病变部位为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
结论:高龄i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楔形切除术可获得与肺叶切除术相似的预后。
【关键词】高龄;非小细胞肺癌;手术;预后【中图分类号】r7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552-00肺癌是高龄患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2000年5月至2012年5月我们共收治48例手术治疗的70岁以上i期非小肺癌患者,现对期住院期间的处理及预后进行分析,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本组病例中,男32例,女16 例,年龄70岁-83岁,平均74岁。
其中中心型17例,周围型31例,发生在右肺27例,左肺21例。
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胸部ct、腹部ct及头部ct检查,部分患者行了全身pet检查和(或)全身骨扫描检查,同时行心肺功能相关检查及肿瘤标记物检查,有心脑血管系统等相关疾病的患者还要行相关专科检查及相关科室会诊。
全组中38例行标准肺叶切除术,10例行肺楔形切除术,所有患者行了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
患者合并慢性肺部疾病16例,冠心病12例,高血压22例,心率失常4例,ⅱ型糖尿病4例,陈旧性脑梗塞3例。
肺楔形切除组切缘距肿瘤大于2cm,切缘均为阴性。
系统性淋巴结清扫为第1-4组,第7-9组淋巴结及肺门、支气管旁淋巴结。
术后均进行了有效随访4-122个月,平均28个月,患者术后第1年内每3个月复查一次;术后第2-3年,每半年复查一次;3年以上,每年复查一次。
不可手术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结果及相关预后因素分析共3篇

不可手术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结果及相关预后因素分析共3篇不可手术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结果及相关预后因素分析1不可手术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结果及相关预后因素分析背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局部晚期(Ⅲ阶与Ⅳ阶)的肺癌患者预后不良,传统治疗方案往往难以有效控制疾病进展。
方法:我们回顾分析了72例不可手术局部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5例,女性27例,平均年龄59.3岁。
这些患者在2008年至2018年期间到达我院,经核磁共振、CT、PET-CT等影像学检查确诊患有局部晚期NSCLC。
所有患者经过全面评估后,采用手术、放疗、化疗或联合治疗等方案。
结果:经过治疗后,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为42.1%。
其中,男性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为47.1%,女性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为35.1%。
治疗后,34例患者疾病进展并发生转移,占总人数的47.2%。
在多因素回归分析中,我们发现治疗前的TNM分期、年龄和治疗方案是预测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治疗前TNM分期为Ⅲ期和Ⅳ期的患者总体生存率显著低于Ⅱ期患者(P=0.008);另外,65岁以上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明显低于年轻患者(P=0.023)。
化疗联合放疗的患者总体生存率明显高于单纯化疗(P=0.049)和单纯放疗(P=0.036)。
结论:不可手术局部晚期NSCLC患者的生存率仍然不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多种综合治疗方案。
TNM分期、年龄和治疗方案是预测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应该在临床实践中予以重视。
化疗联合放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在缓解症状和延缓疾病进展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本研究表明,不可手术的局部晚期NSCLC患者的生存率较低,治疗方案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多种综合治疗方案。
预后的关键因素包括TNM分期、年龄和治疗方案。
化疗联合放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在缓解症状和延缓疾病进展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58例的效果

。
虽 然 手 术 是 最 佳 的 治 疗 方 法 ,但 由于 大 多 数 患 者 发 现
时 已是晚期 ,只能 采取化疗 等姑息 性治疗 手段 ,化疗为 主 的治疗 方案通 常会 出现骨髓抑 制等不 良反应 ,部分 患者尤 其老年 人难 以承受 。吉非替 尼是一 种新型 的肿瘤分 子靶 向 药物 ,它 以表 皮生 长因子受 体为靶 点 ,抑制 肿瘤 细胞 的生
显好于 男性 ,腺癌 患者的疗 效明显好 于鳞 癌患者 ,差异具 有统 计学意 义 ,是否 化疗及 有吸烟 史对 比,差 异无 统计学
意 义 。见 表 1 。
表1 5 8例疗效与临床特征分析 [ 例( % ) ]
女2 6例 ,年 龄 3 4~8 3岁 ,平 均 ( 5 2 . 3± 5 . 8 )岁 ; 吸 烟
—
恶心 1 5例 ( 2 5 . 9 %) ,皮肤 干燥 8例 ( 1 3 . 8 %) ,不 良反
应 症 状 较 轻 ,对 症 处 理 论 NS C LC 约 占整 个 肺 部 肿 瘤 的 8 5 % 以上 f 1 ] ,对 于 早 期
1 . 4 疗效评价
分 为完全缓解 ( CR) :所 有靶病灶消失 ,
2 . 2 不 良反应
皮疹 3 6例 ( 6 2 . 1 %) , 腹泻 2 0 例 ( 3 4 . 5 %) ,
作 者单 位:3 1 5 7 0 0 浙 江象 山县 中 医院 中医 内科 通 信 作者 :王 杰 ,Ema i l : wJ x s z y n k @l 6 3 . c o m
性 治疗 的有效率 高于男 性 ,对于腺 癌 的效果好 于鳞癌 。结 论 腺 癌 患者 中的治疗 效果更 佳 , 值 得进 一 步研 究 。 【 关键 词】 晚期 ;非小细 胞肺 癌;吉非替 尼
低分子肝素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低分子肝素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肿瘤类型,化疗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化疗疗效往往不理想,预后较差,因此需要探索新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有研究显示低分子肝素可能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疗效及预后产生一定的影响。
低分子肝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血药物,具有抗癌活性和抗血管生成作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研究表明,低分子肝素可以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产生,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低分子肝素还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增强化疗药物的疗效。
一项研究分析了低分子肝素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研究纳入了10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中50例接受了低分子肝素治疗,50例接受了常规化疗。
研究结果显示,低分子肝素组的总有效率为80%,明显高于常规化疗组的60%。
低分子肝素组的生存期明显延长,中位生存期为15个月,而常规化疗组为12个月。
进一步的生存分析显示,低分子肝素组的1年生存率为60%,而常规化疗组为40%。
研究还发现,接受低分子肝素治疗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不良反应程度较轻。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低分子肝素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化疗疗效及预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低分子肝素可以增强化疗的疗效,提高总有效率,并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低分子肝素还可以减轻化疗的不良反应。
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可以考虑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和化疗药物,以提高治疗效果。
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性。
样本数较小,可能存在选取偏倚。
研究缺乏对低分子肝素的具体剂量和使用时间的控制。
由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较差,生存期的延长可能受到其他治疗措施的干扰。
还需要更多大规模、多中心的研究来验证低分子肝素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与生存分析共3篇

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与生存分析共3篇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与生存分析1在今天的医学领域中,吉非替尼已经成为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一个重要药物。
它是一种口服靶向治疗药物,能够通过抑制肺癌细胞增殖和侵袭来缓解患者的症状。
尽管吉非替尼在肺癌治疗中的作用已经有所证实,但是它在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疗效和生存率仍需进一步探究。
数十年来,肺癌一直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尤其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
NSCLC是一种病变的肺部组织类型, 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不高,生长速度较慢, 症状轻微,且不会如同小细胞肺癌那样迅速扩散到其他器官中。
由于肺癌的强烈侵袭性和迅速生长性,即使是经过正规的化疗和外科手术治疗还是有许多的患者最终无法控制病情。
因此,研究治疗NSCLC 的新疗法已经成为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的共同目标。
在晚期NSCLC的治疗中,吉非替尼作为一种口服靶向治疗药物被广泛使用。
在吉非替尼的治疗过程中,它将与患者的癌细胞内部的一些特定受体结合,从而阻碍相关的信号通路和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繁殖。
而且过去的实验表明,吉非替尼不仅在晚期NSCLC患者的治疗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一项针对吉非替尼治疗晚期NSCLC患者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对303名接受口服吉非替尼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进行了严格的随访观察及相关数据统计。
结果表明吉非替尼可作为晚期NSCLC的首选治疗方案进行使用。
患者在接受了吉非替尼治疗后的最长生存时间达到了20个月以上,相较于传统的化疗和同类新药物治疗的患者结果正在逐渐地被证实。
值得注意的是,吉非替尼的治疗并非没有缺陷,其中部分患者存在药物耐药现象,这一点也是需要引起医生和患者的关注。
因此,在使用吉非替尼治疗晚期NSCLC之前,严格的疗效评估和有效的筛选工作非常重要,既能够保证疗效的实现,也能够预防患者出现不必要的副作用和风险。
总的来说,虽然吉非替尼在治疗NSCLC患者中的疗效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但是它已经被证明是在治疗晚期NSCLC患者中的一个非常有前途和有效的药物,能够带给患者生存上的希望和改善。
影响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相关因素

影响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相关因素吴兵;牛雪梅【期刊名称】《临床合理用药杂志》【年(卷),期】2016(0)30【摘要】目的分析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选取威海市中心医院2011—2012年收治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9例,患者均随访3年,将3年内生存患者作为生存组,死亡患者作为死亡组,回顾性分析其临床治疗,统计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KPS评分、体质量减轻情况、病灶大小及数目、治疗方式、细胞分化情况等,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
结果经过随访可知,89例患者中,3年内生存17例,生存率为19.1%,死亡72例,病死率为80.9%。
经单因素分析结果可知,生存组KPS<60分、体质量减轻≥5%、临床ⅢB期、多发病灶、采用手术治疗、同步放化疗占比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经多因素分析可知,KPS<60分、临床ⅢB期为独立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影响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比较多,临床治疗时应重点注意这些因素,尤其是独立影响因素,以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率,改善患者预后。
【总页数】2页(P170-171)【作者】吴兵;牛雪梅【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市中心医院肿瘤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相关文献】1.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三维适形放疗长期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2.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三维适形放疗长期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3.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放化疗的预后相关因素分析4.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同步放化疗疗效及其预后相关因素分析5.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放化疗预后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小细胞肺癌158例治疗及预后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的有效治疗方案,分析非小细胞癌的临床特点和相关的预后因素,以期提高临床疗效,为临床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15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9例。
对照组只行多西他赛加顺铂药物化疗,观察组则在前者基础上行生物免疫疗法(DC-CIK)联合治疗。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患者的体重、睡眠时间、进食情况及心理状态等指标进行观察比较。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6%,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9%;对照组总有效率54.4%,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治疗后各症状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DC-CIK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比单纯药物化疗效果更显著、安全性更好,并且能够明显改善患者预后情况,缓解患者痛楚,提高治疗成功率和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值得临床继续推广。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生物免疫疗法;联合化疗;预后;临床效果
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多发于中老年人,肺癌包括非小细胞癌和小细胞癌[1]。
虽然目前临床上治疗方法很多且不断改进,但是其死亡率仍然极高,严重威胁到患者的身心健康。
本文选择本院2014年3月~2015年7月接收的158例确诊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对其中部分患者采取DC-CIK联合化疗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现将此次研究的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4年3月~2015年7月接收的158例确诊为非小细胞癌并接受治疗的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且所有病例均经过检查符合临床诊断标准。
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9例。
观察组中男43例,女36例,年龄34~73岁,平均年龄(48.3±8.2)岁。
对照组中男42例,女37例,年龄33 ~72岁,平均年龄(47.8±8.1)岁。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行化疗,药物方案:多西他赛75 mg/d;顺铂25 mg /d,观察组患者第1天和第2天采外周血细胞培养DC-CIK细胞,然后配合化疗。
2周后将培养出的细胞前后2次回输给患者。
两组患者均治疗2个月后进行疗效判定。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体重、睡眠时间、进食情况以及心理状态进行比较观察。
疗效判定按RECIST标准执行,显效:病情完全缓解;有效:病情部分缓解。
无效:病情未缓解甚至加重。
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檢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显效34例,有效36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8.6%,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9%(7/79);对照组显效18例,有效25例,无效36例,总有效率为54.4%,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8%(18/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患者治疗后情况比较观察组焦虑11例(1
3.9%),失眠15例(19.0%),体重下降6例(7.6%),食欲不振10例(12.7%);对照组焦虑26例(32.9%),失眠25例(31.6%),体重下降12例(15.2%),食欲不振21例(26.6%)。
观察组治疗后各症状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肺癌是造成我国人口肿瘤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尽管个体化治疗技术及各种辅助治疗手段不断发展,但是非小细胞癌患者预后仍然较差,通过对本院治疗病例回顾性分析得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明显影响肺癌患者预后[2]。
研究表明,通过单因素控制分析得出淋巴结转移数目对患者预后具有重要影响,转移数越多,患者的生存率越低,预后更差,而胸腔镜与常规开胸对患者预后无影响[3]。
早发现、早诊断、及时治疗能够将可能存在的风险和病痛降至最低,帮助患者达到最好的康复效果。
DC与CIK为肿瘤细胞免疫治疗中两种重要的细胞,DC可对抗原予以识别,之后将获得性免疫应答激活,而CIK可借助细胞毒性作用、分泌细胞因子等途径将肿瘤细胞杀灭,将二者联合应用可高效灭杀肿瘤细胞。
化疗为各种常见肿瘤常用治疗方法,可作为手术辅助治疗方法、与放疗联合应用或单独应用于多种肿瘤的治疗中。
目前,临床研究人员DC-CIK与化疗或放疗联合疗法在肝癌、结直肠癌、血液系统肿瘤及胃癌的临床治疗中均展开了探讨,同时取得了一定效果。
本研究探讨DC-CIK 配合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方法和临床效果,结果显示应用DC-CIK 配合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可知DC-CIK联合化疗可对非小细胞肺癌发挥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可提高临床治疗的安全性。
观察组病情改善效果显著,且出现失眠、食欲不振、体重下降以及心情焦虑的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可以得出DC-CIK配合联合化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病情,增强患者免疫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采用DC-CIK 配合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比单纯药物化疗效果更显著、安全性更好,并且能够明显改善患者预后情况,缓解患者痛楚,提高治疗成功率和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临床上值得继续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长利,岳东升,张真发,等.非小细胞肺癌1638例治疗及预后探讨.中华外科杂志,2011,49(7):618-622.
[2] 卢冰,欧阳伟炜,付和宜,等.同步放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结果.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4,13(3):177-179.
[3] 熊丽纹,顾爱琴,白皓,等.可手术非小细胞肺癌多学科治疗对预后因素的影响.中国癌症杂志,2006,16(3):193-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