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节区急性脑梗死

合集下载

儿童外伤后基底节区脑梗死14例

儿童外伤后基底节区脑梗死14例
【 图分 类 号 1 R6 1 1 ; 7 3 3 【 献 标 识 码】 B 中 5 . 5 R 4 . 3 文 【 章 编 号1 1 7 — 1 0 2 0 ) 20 8 — 2 文 6 35 1 ( 0 8 0 — 0 20
儿 童颅 脑损 伤是 临床 常 见 病 , 儿 童 外 伤后 单 纯 但
12 临床 表 现 . 伤 后有短 暂意识 障 碍史 1 3例 , 头 有
根据本 组资 料并 结 合 文 献 分析 , 童 外 伤后 腔 隙 儿
性脑梗 死具 有如 下 临床 特 点 : 1 2 ( ) ~7岁学 龄 前 儿 童
痛 、 吐及哭 闹等症 状 6例 , 呕 伤后 以部 分性 癫痫发 作 为 首发症 状 l例 , 后 1 伤 ~3d内 出现一侧 肢 体运 动 障 碍
经 科 杂 志 ,9 6 2 ( 6 :7 . 19 ,6 I ) 3 9
n f mo o o tc Lj Tea er a R, cne l P, s iA , t a1 M appi g o t r c r ial v s Cii li Ba s e .
行康 复 治疗 的必要 性 和 治疗 重点 , 以期 取 得更 好 的治 疗效 果 , 且不增 加 患者 的经济负 担 。 并 患者进 行康 复治 疗 时 , 遵 循 以下 原 则 : 1 康 复 应 () 治疗 始于早 期 临床 治疗 中 , 临床 、 康复 e[] Srk 1 9 ,8 I :1 一I . era i i fe rk J. to e,9 7 2 () I0I 7 ao s
( 稿 20 —O2) 收 0 71 一 1
客观评 估康 复治疗 的价 值 与效果 。( ) 调 个 体 化康 3强
复治疗 , 治疗效果 更 显著 。 使

双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的治疗方法

双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的治疗方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双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的治疗方法
导语: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反应比较慢或者神智不清楚的人呢?我们身边可能有很多,有一些人甚至变傻了,丧失了基本的思考能力,不能正常从事工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反应比较慢或者神智不清楚的人呢?我们身边可能有很多,有一些人甚至变傻了,丧失了基本的思考能力,不能正常从事工作学习,其实这是可能出现了双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方法治疗双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不然对我们的身体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那么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来治疗这种疾病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双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的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
急性期药物治疗原则。

(1)超早期治疗首先使公众提高脑梗塞的急症和急救意识了解超早期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发病后立即就诊,若无禁忌证,力争在3~4.5小时治疗时间窗内溶栓治疗,并降低脑代谢控制脑水肿及保护脑细胞,挽救缺血半暗带;
(2)个体化治疗根据病人年龄、病情程度和基础疾病等采取最适当的治疗;
(3)防治并发症如感染、脑心综合征、下丘脑损伤、脑梗塞后焦虑或抑郁症、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和多器官衰竭等;
(4)整体化治疗采取支持疗法对症治疗和早期康复治疗;对本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脏病等及时采取预防性干预减少复发率和降低病残率。

2.外科治疗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日常康复护理大全

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日常康复护理大全

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日常康复护理大全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是指脑血供突然中断后导致的脑组织坏死。

它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压力。

ACI发病后常出现偏瘫,治疗方法不仅包括药物治疗,还应趁早进行康复护理,以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尽快促进机体功能恢复,减轻残障程度。

◆ACI发生偏瘫的原因和临床症状脑梗塞导致偏瘫,是由于脑梗塞引起的一种肢体运动功能障碍。

常见于基底节区梗塞或大脑半球梗塞,主要是由于这些部位的梗塞,容易导致患者皮质脊髓束受损,致使其支配肌肉的神经受到损害,诱发脑功能障碍,引起一系列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患者主要表现为病灶对侧的功能障碍,使患者出现偏身感觉障碍、麻木、疼痛等症状,如果损伤患者的语言中枢,还可能会引起构音障碍或失语等。

严重的患者可有意识障碍,可以引起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甚至可引起脑疝,导致患者死亡;基底节区脑梗塞的患者可以出现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一般无意识障碍。

■ACI偏瘫患者康复护理措施▲早期肢体康复训练(1)良姿位的摆放:早期患者体位是上肢保持肩关节向前,肘伸直,腕关节伸展、旋后,指关节外展。

患者下肢处于中立位,膝关节微屈,防止下肢外旋。

发病急性期防止肢体受压应采用健侧卧位;为防止褥疮、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需要经常交换体位,采用健侧卧位与平卧位交替的方法,每两小时翻一次身。

(2)患侧肢体功能锻炼:包括下床主动锻炼和床上被动锻炼两种方式。

被动锻炼注意加强患侧功能锻炼,当出现水肿或萎缩时,进行全身擦浴,按摩并抬高患肢,改善微循环,以减轻水肿;在患者病情平稳时,应尽早训练主动活动能力,从指导简单动作开始,锻炼时间每天3次,一般在输液前、后、睡前进行,活动量逐日增加,从3人协助活动到1人协助,最后独立行走。

(3)日常生活训练:患病后许多以前的生活习惯被打破,除了要尽早、正规地训练患肢,还应注意开发健肢的潜能。

急性脑梗死的护理措施

急性脑梗死的护理措施

脑卒中,俗称「中风」,分为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约占70%)。

脑卒中发病,具有急、危、重的特点,若不及时诊断和治疗会造成永久性神经损害。

我国缺血性脑卒中两大特点:高发病及高死亡率。

一、病例介绍1 现病史患者徐某,男,73 岁,以「突发言语不清伴左侧肢体无力2 小时28 分」入院。

2 既往史20 余年前曾患「脑梗塞」;平素未规律行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治疗。

3 过敏史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

4 家族史家族中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遗传性疾病及类似病史。

5 查体T:36.6 ℃,P:85 次/分,R:19 次/分,BP:148/81 mmHg,神志清楚,构音障碍,对答切题,查体合作。

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双侧额纹对称,左侧鼻唇沟稍浅,伸舌尚居中,无舌肌震颤,咽反射存在。

右侧肢体肌力5 级,左上肢肌力 5 级,左下肢肌力 4 级,四肢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减退,病理反射未引出,双侧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尚稳准。

左下肢针刺觉稍减退,颈无抵抗,布氏征、克氏征阴性,NIHSS 评分 4 分,mRS 评分二级。

6. 影像学报告颅脑CT+CTA:1. 脑动脉硬化,右侧大脑中动脉M1 段重度狭窄,远端分支显影浅淡。

2. 右侧颈内动脉较左侧显影浅淡,双侧颈内动脉岩段、海绵窦段、眼段及交通段管管腔局限性轻-中度狭窄。

3. 左侧大脑中动脉M1 段、右侧大脑后动脉P1 段轻度狭窄及右侧椎动脉颅内段管腔局限性轻度狭窄。

4. 右侧枕叶脑梗塞5. 左侧基底节区软化灶;脑内多发腔梗灶。

颅脑MRI+DWI+SWI:1. 右侧颞叶、放射冠散在新鲜梗塞灶。

2. 脑内多发腔隙性梗塞灶,两侧放射冠及左侧基底节区软化灶形成……颅内超声造影:1. 高阻型脑血流改变;2. 双侧大脑中动脉M1 段狭窄……脑颈部血管彩超:多处狭窄、动脉斑块。

1. 双侧颈动脉内中膜不均增厚伴斑块(多发);2. 双侧颈总动脉远段狭窄7. 实验室异常化验结果:心肌酶三项+血脂四项+甲功三项+同行半胱氨酸H C Y +甲状腺抗体二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70 mmol/L。

基底节脑梗死的健康教育

基底节脑梗死的健康教育

基底节脑梗死的健康教育
基底节脑梗死健康教育
基底节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它是由于基底节区域的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的。

这种疾病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健康问题,因此需要积极进行健康教育以防止其发生和发展。

1. 提高意识:了解基底节脑梗死的病因、症状及危险因素是预防的第一步。

通过宣传教育活动,向公众普及相关知识,提高大家对基底节脑梗死的认识度和关注度。

2. 健康饮食:合理膳食对基底节脑梗死的预防至关重要。

建议减少高脂肪、高盐、高糖的食物摄入,增加新鲜水果、蔬菜、全谷类食物的摄入。

戒烟限酒,远离嗜好食品,均衡饮食,保持适当体重,有利于降低基底节脑梗死的风险。

3. 均衡运动: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游泳等,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身体代谢,有助于预防基底节脑梗死的发生。

同时,要避免过度劳累和过度运动,避免激烈的运动带来的不良影响。

4. 控制血压、血脂、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是基底节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规律的药物治疗对于控制这些生理指标非常重要。

定期测量血压、血脂和血糖,按医嘱使用降压、降脂、降糖药物,有助于降低基底节脑梗死的发生风险。

5. 提高心理健康:压力和抑郁等心理因素也与基底节脑梗死的发生相关。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于预防脑梗死非常重要。

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学习放松技巧,保持乐观心态,有助于减少基底节脑梗死的危险。

以上是基底节脑梗死健康教育的内容,希望通过这些措施,能够增加公众的健康意识,提高生活质量,并减少基底节脑梗死的发生风险。

急性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CT图像与空腹血糖及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关系的临床研究

急性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CT图像与空腹血糖及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关系的临床研究

2 5 0 0 2海 阳 市 人 民 医 院 , 东 烟 台 6 10 ;. 山
250 6 10
【 要 1 的 探 讨 急 性 基 底 节 区脑 梗 死 患 者 C 摘 目 T图 像 的 特 点 , 注 C 关 T显 示 梗 死 范 围 与 患 者 空 腹 血 糖 含 量 及 血 清 中 超 敏 C反
应 蛋 白(sC P含 量 的关 系 。 方 法 收 集 9 急 性 基 底 节 区 脑 梗 死 的 患 者 作 为 观 察 组 , 头 颅 C h— R ) 8例 行 T扫 描 , 于 患 者 确 诊 的 并
次 日清 晨 抽 取 空 腹 静 脉 血 , 测 患 者空 腹 血 糖 及 血 清 中 h— R 检 sC P的 含 量 。 同时 选 取 体 检 为 正 常 的 成 人 血 清 标 本 5 0例 作 为 对
糖 及 h— R sC P的 含 量 升 高 , 与 头颅 C 且 T显 示 的 范 围呈 正 相 关 。对 急 性 期 基 底 节 区脑 梗 死 患 者行 C 、 腹 血 糖 及 h— R T空 sC P的
联 合 检 测 对判 断病 情 及 指 导治 疗 有 一 定 价值 。
【 键词】 关 基底 节 区 ; 性 脑 梗 死 ; 急 CT; 空腹 血糖 ; 敏 c 反 应 蛋 白 ; 断 ; 后 超 诊 预 【 图分 类 号 】R 5 .5 中 6 11 [ 献 标 识 码】A 文 【 章 编 号 】1 7 — 7 2 2 1 0 ( )0 0 — 2 文 6 4 0 4 (0 2)5 b 一 0 6 0
b a n a ci n we e o s r e s o s r ain g o p C c n f si g b o d gu o e a d h - RP we e d t ce n te p t n s 5 r lif r t r b e v d a b e t r u . T s a , a t l o l c s n s C r e e td i h a i t . 0 o v o n e

脑梗死护理疑难病例讨论记录范文

脑梗死护理疑难病例讨论记录范文

脑梗死护理疑难病例讨论记录范文病例患者资料患者,女性,78岁,因突发右侧肢体无力入院。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长期未规律服药。

临床表现患者突发右侧肢体无力,出现言语不清,表情淡漠,右侧面部下垂,右侧肢体持续性运动障碍。

入院后急诊头颅CT示:左侧基底节区梗死。

护理过程患者入院后,予以神经系统护理及相关并发症的预防。

具体措施包括:1. 床位护理:患者处于卧床状态,要定期翻身,防止肢体压疮和深静脉血栓形成。

低垂肢体,保持四肢功能关节的活动。

另外,还要向患者家属宣传做好体位改变,以免出现坠床等不良事件。

2. 饮食护理:考虑到患者吞咽困难,需要给予流质饮食,保障水分和营养摄入。

必要时,建议咨询专业的语言治疗师进行吞咽功能的训练。

3. 密切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包括对脑电生理的监测,及时发现脑电潜在异常。

严密监测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逐渐加重的神经系统症状,迅速处理。

4. 合理用药:对患者高血压和糖尿病进行积极控制,遵守常规治疗方案。

同时给予抗凝抑栓治疗,以降低脑梗死再发风险。

5. 康复训练:尽早进行康复训练,采取积极的物理治疗措施,保持肌肉力量和肌肉关节的功能。

这些护理措施在患者入院后得到顺利执行,患者病情逐渐稳定。

疑难问题1:抗栓治疗的时间窗脑梗死的抗栓治疗对于患者的抢救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但对于梗死后的抗栓治疗的时间窗存在争议。

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南》推荐,对于符合条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应该在发病后早期实施抗凝抑栓治疗。

但是,患者入院时已经超过了抗栓治疗的时间窗,是否还应该进行此项治疗存在疑问。

针对这一疑难问题,我们参考了相关的文献资料和国内外的临床指南,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与多学科专家进行了讨论,最终确定了在患者入院后仍然进行抗栓治疗的决定。

鉴于患者的发病时间较短,临床症状较为严重,没有明显的禁忌证,因此认为患者仍然适合进行抗栓治疗。

疑难问题2:吞咽困难的处理患者因脑梗死出现吞咽困难,对其饮食护理提出了挑战。

新疆阿克苏地区低收入维吾尔群众急性脑梗死158例临床分析

新疆阿克苏地区低收入维吾尔群众急性脑梗死158例临床分析

新疆阿克苏地区低收入维吾尔群众急性脑梗死158例临床分析当今社会脑血栓形成已成为神经内科常见多发疾病,发病急,致残率高。

是目前人类三大死亡原因之一。

5年来收治低收入维吾尔族脑血栓形成患者158例,全部是低收入群体(一般年内纯入3000元左右),现归类说明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158例,男88例,女70例;平均年龄63岁,18~39岁12例(7.59%),40~49岁49例(31.0%),50~69岁85例(53.8%),>70岁12例,以50~69岁为多。

既往病史中有高血压病史11例,卒中史24例,冠心病史9例,风心病史3例,糖尿病史4例,高血脂病史6例。

发病情况:99例在劳动时突然发病,59例起病稍慢。

昏迷11例(6.9%)。

发病时伴头痛、呕吐、抽搐或意识障碍41例。

辅助检查:头颅CT扫描证实的发病部位:基底节区89例(56.3%),脑干区2例(0.77%),脑叶18例(11.3%),小脑3例(1.8%),多发性脑梗死46例。

心电图检查147例:心律失常2例(0.77%),心肌缺血12例(7.5%);高血脂6例(3.7%)。

结果参照1993年全国脑血管病协作组的第2次会议疗效标准:痊愈11例(6.96%),好转102例(64.5%),无效43例(27.2%),死亡2例(0.77%)。

多死于脑疝、心律失常及心衰。

讨论近年来,脑梗死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在中老年人中有所增加,且有年轻化倾向。

佡剑非等报道133例青年人脑卒中临床病因分析中[1],脑梗死70例,脑出血63例。

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因均为动脉粥样硬化,其次是血管栓塞性疾病,再次为颅内血管发育异常等。

因此,临床上应积极防治动脉粥样硬化、高血糖、冠心病、高血压、风心病等危险疾病。

但对于本组患者上述危险因素的检出率极低,因此以中老年作为脑血管病预防重点的同时,对低收入群体患者的病因学也应予以高度重视,从而减少低收入群体脑血管病的发病率。

现阶段,要对基层医院脑血管病作出准确、及时判断,正确处理,就必须依靠实践经验、临床表现及体征做出准确判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