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频率统计

合集下载

我国的自然灾害

我国的自然灾害
梅雨过后,受副高控制,形成伏旱,春旱不算 旱,夏旱减一半
夏秋旱为主 雨带北移,降水减少,而日射强烈,气
华南 春旱次之 温很高,土壤蒸发及植物蒸腾都很强。
四季皆可能
西南 干旱,冬春 西南季风环流,干热风、高温大气等。
连旱严重
2.形成原因: (1)夏季风带来的降水:
不同地区降水季节变化是我国旱灾形成的基础 即根本原因
2.1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
高三地理组
1、种类繁多:各种类型自然灾害都有分布
在各类灾害中,以洪涝、干旱和 地震危害最大。
2.频率高: 高于世界各国平均的频率
据史料统计,自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的2155年中,共发生水灾2029 次,较大的旱灾1056次,几乎水旱灾害年年有之。1949年以来,平均每年 出现旱灾7.5次,洪涝灾害5.8次,登陆台风7.0个,低温冻害2.5次,7级以 上地震1.3次,沿海重大风暴潮7次,较大的崩塌、滑坡、泥石流每年近100 次,严重农作物病虫害每隔3~4年发生一次,森林病虫害每年发生面积800 万公顷,草原虫鼠害每年发生2000万公顷,都远远超过世界平均频度。根 据国家气象局资料统计,我国自然灾害平均发生频率呈增长趋势,如气象 灾害50年代是19.56次,60年代为26.20次,80年代达28.18次。
C.气候多样且不稳定:尤其是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大小 及位置的移动,导致我国频繁的旱涝灾害。
我国各类自然灾害的专业管理部门
灾害类型
灾种
干旱、洪涝 气象灾害 热带气旋、低温、高温、雹、雾
专业管理部 门
水利部
中国气象局
海洋灾 害
地质灾害
风暴潮、海冰、海潮、海浪、 海雾
地震、火山
滑坡、泥石流、山崩、地面塌陷

1991-2020年我国十二月份地震情况分析

1991-2020年我国十二月份地震情况分析

简要分析仅供参考1991-2020年我国十二月份地震情况分析应急管理部地震地质司2021年11月30日据统计,1991-2020年我国十二月份发生5.0级以上地震84次(年均约3次),其中5.0-5.9级地震73次,占比86.90%;6.0-6.9级地震8次,占比9.52%;7.0-7.9级地震3次,占比3.57%。

最大震级地震是2001年12月18日中国台湾地区7.5级地震。

一、地震位置空间分布特征从地震空间分布可以看出(图1),地震主要发生于我国台湾及海域、西北地区、西南地区(表1),其中台湾及海域5.0级以上地震44次,占比52.38%;西北地区5.0级以上地震20次,占比23.81%;西南地区5.0级以上地震18次,占比21.43%。

西北地区地震主要集中在新疆、青海省(区)。

西南地区地震主要集中在西藏、四川、云南三省(区)。

表1我国十二月份5.0级以上地震分区统计表地区次数地区次数华东地区0西北地区20华南地区1西南地区18华中地区1东北地区0华北地区0台湾及海域44备注:根据中国自然地理区划划分,台湾及海域单独列出。

图1我国十二月份5.0级以上地震分布图(1991年-2020年)二、地震发生时间分布特征从5.0级以上地震频次与发震时间关系图分析,清晨(7-8时)、中午(12-14时)、晚上(20-21时)时分发震频率相对较高(图2)。

6.0级以上地震的总体规律与5.0级以上地震基本一致,中午(12-13时)、晚上(20-21时)发震频率相对较高一些(图3)。

图2我国十二月份5.0级以上地震频次与发震时间关系图图3我国十二月份6.0级以上地震频次与发震时间关系图三、主要地震灾情概要(一)主要灾害性地震1.云南永胜5.4级地震。

1992年12月18日19时21分,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发生5.4级地震,造成1人死亡,112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

2.四川沐川5.7级地震。

1994年12月30日2时58分,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发生5.7级地震,造成133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181.3万元。

世界各国地震数量排行(1964-1998)

世界各国地震数量排行(1964-1998)

世界各国地震数量排行(1964-1998)环太平洋地震带,它就像一个巨大的环,围绕着太平洋分布,中国、日本、美国、智利、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多震国家都分布其中,全球大约80%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

在中国,在现代技术的帮助下,有网友声称,“发现”了三次大地震空间上的分布特征:“打开谷歌地图,位置锁定成都,保持同一经度直接往北飞180度,你发现了什么?会路过海地,到达智利。

智利震中与四川盆地震中几乎完全对穿。

”据资料显示,就全球8.5级以上巨大地震活动而言,上一次全球地震强活跃期出现在1950-1965年期间,那一时期全球发生9级以上地震3次,分别是1952年堪察加半岛9.0级地震,1960年智利9.5级地震和1964年阿拉斯加9.2级地震;8.5级以上地震7次,除1次发生在我国西藏察隅外,其余6次均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自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8级以上地震发生的频次较此前数十年明显增多,类似上世纪前半叶的强震活动特征,此即所谓全球强震活动的“百年周期”特征。

如果这一“百年周期”确实存在的话,当前这种全球范围内强震较多的现象可能还会持续,其中大多数地震将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

法国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学家埃莱奥诺尔·斯塔茨曼女士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指出,海地和智利地震都是板块移动造成的,但两次地震没有任何关联。

海地地震是加勒比板块和北美板块发生水平运动碰撞所致,而智利地震则是紧邻南美洲西海岸的纳斯卡板块俯冲到了南美板块之下。

她表示,全球每年发生约500万次地震,平均下来每天有1万多次,“一般来说,8级左右的地震平均每年发生一次,其中绝大多数都在海里,由于未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因此很少有人关注。

虽然今年年初连续发生两次强烈地震,但并不能就此判断全球地震的频率高于往年。

”也有地震学家指出,其实地震还是那些地震,它有规律又随机地发生着,从来不管降临的地方是人烟稠密还是人口稀少,只不过是近来发生在人口稠密的地区的大地震让人们对地震比以前更关注了,所以才有了“地震变得频繁了的感觉”。

地震数据研究分析

地震数据研究分析

• 42•通过对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发生的地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运用频率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地震进行风险等级划分,目的在于加强对不同的区域地震的风险监控,从而提高地震预警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由于近几年自然生态的破坏、全球变暖等原因,很多地区都遭受了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其带给使得国家、政府以及人民的伤害和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但我们可借助科学的方法掌握其发生规律,便于人们防范地震、减少社会损害与经济损失。

20世纪初期,法国的天主教会在上海设置了地震的观测项目,并开始研究、探测地震。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中国开始自行建立地震监测台,扩展了地震数据信息收集范围,数据量也随之增多。

时代在不断进步,人们对地震的监测与研究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高;新兴技术的不断迭代,提高了人们对地震的风险监控与预测,加强对地震的认识与防范。

例如我国推出了地震预警app 以及公众号,这不仅仅提高了人们应对地震的自我保护意识,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地震所带来的伤害。

虽然地震有着很大的随机性,但根据震区的生态环境的变化分析统计,就能够相对准确地做出地震预警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灾害的破坏度。

据统计,如果地震预警时间在3秒可降低14%的伤亡率;若时间在10秒可以减少39%的伤亡率;如果在60秒则可以降低95%的人员伤亡,同时地震预警是有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的。

中国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印度洋板的交界处,地震发生频率高,尤其是在新疆、西藏、四川等地。

因此能够有效地地震预警对中国、乃至全球都是很有必要。

自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成功预报后,我国近十余年又有几次较好的地震预报,这可以明显看出,在震前一段时间内会有可见的变化,无论是天气上或者动植物往往都会呈现异象。

如今大数据技术日渐成熟,利用数据分析方法对地震做出分析预测将会成为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1 地震风险划分及预测1.1 数据来源本文在大数据分析的实验场景下,运用相关数据分析方法,对中国地震台网2019年2月20日至2020年2月19日的地震数据进行解读。

中国地震带分布图流出,快看看你家在不在地震带上?

中国地震带分布图流出,快看看你家在不在地震带上?

中国地震带分布图流出,快看看你家在不在地震带上?2017-8-10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曾指出我国五个地震的主要分布区域:华北地区、青藏高原地震区、新疆地震区、台湾地震区、华南地震区的东南沿海外带地震带。

华北地震区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江苏、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区。

在五个地震区中,它的地震强度和频度仅次于“青藏高原地震区“,位居全国第二。

由于首都圈位于这个地区内,所以格外引人关注。

据统计,该地区有据可查的8级地震曾发生过5次;7-7.9级地震曾发生过18次。

加之它位于我国人口稠密、大城市集中、政治和经济、文化、交通都很发达的地区,地震灾害的威胁极为严重。

青藏高原地震区包括兴都库什山、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喜马拉雅山及横断山脉东翼诸山系所围成的广大高原地域。

涉及到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宁夏、四川、云南全部或部分地区。

本地震区是我国最大的一个地震区,也是地震活动最强烈、大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

据统计,这里8级以上地震发生过9次;7-7.9级地震发生过78次。

均居全国之首。

新疆地震区、台湾地震区我国两个曾发生过8级地震的地震区,这里不断发生强烈破坏性地震也是众所周知的。

由于新疆地震区总的来说,人烟稀少、经济欠发达。

尽管强烈地震较多,也较频繁,但多数地震发生在山区,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与我国东部几条地震带相比,要小许多。

华南地震区的东南沿海外带地震带这里历史上曾发生过1604年福建泉州8.0级地震和1605年广东琼山7.5级地震。

但从那时起到现在的300多年间,无显著破坏性地震发生。

我国哪些城市不会地震?其实,我们所遇到的大部分城市都不在地震带,反倒是而处于地震带的有:北京、天津、石家庄、沈阳、合肥、太原、福州、台湾、昆明、成都、兰州、银川、乌鲁木齐等。

不处于地震带上就说明发生地震的可能性很小,只是会感到强大地震的震感而已。

地震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它时不时就会光顾我们身边,只不过大部分地震都比较轻微,人们难以察觉而已。

涨姿势!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地区和23条地震带!

涨姿势!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地区和23条地震带!

涨姿势!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地区和23条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

大地构造位置决定,地震频繁震灾严重。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等几大区域和23条地震带上,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1、西南地区
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地区,属于欧亚地震带中的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上。

主要分布的地震带有8条:
炉霍康定地震带。

西起甘孜经炉霍、道孚至康定。

1752年到1976年共记录到破坏性地震32次,其中6级以上地震15次。

冕宁西昌地震带。

北起石棉,经冕宁、西昌、会理、米易至元谋,公元前116年到1976年,共记录到破坏性地震16次,其中6级以上地震8次。

东川嵩明地震带。

北起巧家,南经东川、嵩明、寻甸、宜良、开远至个旧一带。

地震活动强度较大,频率较低。

马边昭通地震带。

包括四川马边地区和云南昭通地区。

1974年的永善7.1级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带上,地震活动频度较高,多为震群性地震。

地震属性

地震属性

一、地 震 属 性
一、Amplitude Statistics(振幅统计)
15、振幅峰态
用途: 识别振幅异常或刻画地层层序特征 识别岩性或含气砂岩变化 区分连续沉积和杂乱反射
二、复数道概念
复数道,包括实分量(传统的地震道)和虚分量(正交道) F(t)=f(t)+ih(t) f(t) 实地震道 h(t) 正交道 i -1开方 利用希尔伯特变换, 实地震道f(t)可以转换成正交道h(t)
用途: 识别岩性或含气砂岩变化, 适用于刻画层序地层内或沿特定反射 异常的平面展布
振幅
一、地 震 属 性
一、Amplitude Statistics(振幅统计)
4、平均峰值振幅
时窗内所有的峰值(正值)加起来;然后用总数除以窗口内的正样点数
用途:识别岩性、含气砂岩和地层变化等沉积造成的地震异; 区分连续沉积和杂乱反射
用途:识别岩性或含气砂岩变化 区分连续沉积和杂乱反射 适用于刻画层序地层内的振幅变化
一、地 震 属 性
一、Amplitude Statistics(振幅统计) 11、总 能 量
对每一道,计算指定时窗内振幅的平方之和
12、平均振幅
对每一道,在时窗内把所有振幅的相加,除以时窗内的非零样 点值的样点数。如时窗太大,建议时窗小一点(20到100ms)
4、反射强度的斜率
• PAL把每道转换成反射强度,然后在时窗内,做一个与反射强度匹配的 最小平方回归曲线。曲线的斜率即为反射强度的斜率。如反射强度向下 增加,斜率为正;如反射强度向下减小,斜率为负。 • 应用 反射强度斜率对画出主要垂直地层的趋势很有用。如,海进和海退序列 可以产生高振幅砂岩相和低振幅页岩相之间的垂直梯度。这些垂直变化 在反射强度斜率中非常明显,反射强度斜率属性,可以提供砂岩和页岩 的横向位置。同样,反射强度斜率对储层流体的变化也有反应。通过平 面图可以确定气和油的横向位置。

深圳地震统计报告

深圳地震统计报告

深圳地震统计报告引言本文档旨在对近年来深圳地区发生的地震进行统计分析,以了解地震的频率、强度和分布情况,为地震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数据来源本次统计报告所依据的数据来源为中国地震局提供的地震目录数据库。

根据数据时间范围及地震级别的不同,我们将对深圳地区地震进行分析。

地震频率分析根据数据,自20XX年以来,深圳地区共发生了X次地震,其中地震级别大于等于3级的地震共有Y次。

图表1:深圳地区地震发生频率分析地震级别地震次数3级X14级X25级X36级及以上X4针对这些地震事件的频率分布,我们可以观察到以下趋势:•地震频率随时间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尤其是近年来更为显著。

•较大地震(5级及以上)的发生频率较低,但随时间有逐年增长的趋势。

地震强度分析深圳地区发生的地震强度一般较小,主要集中在3-4级之间。

以下是根据数据统计得出的地震强度分布情况。

图表2:深圳地区地震强度分布强度级别地震次数1级Y12级Y23级Y34级Y45级及以上Y5我们可以发现:•2级以下地震占大多数,表明深圳地区地震活动主要以微震为主。

•3级地震也有一定数量,需要引起关注和重视。

•4级及以上地震较少发生,但仍需关注防范。

地震分布分析深圳地区的地震分布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特定的区域。

根据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以下结果。

图表3:深圳地区地震分布情况区域地震次数区域1 Z1区域2 Z2区域3 Z3其他区域Z4通过对地震分布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区域1、区域2和区域3是深圳地区地震活动频率较高的区域,需要加强监测和应急预防措施。

•其他区域的地震发生次数较少,但也不能掉以轻心,需要继续关注地震监测。

结论综上所述,深圳地区地震发生频率逐年增加,地震强度以微震为主,地震分布主要集中在特定的区域。

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我们建议:1.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提高地震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完善地震应急预案,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3.进一步加强地震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地震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下地震频率统计,以及最大地震相关资料,
数据来源:中国地震网
1971年全球6级以上地震统计:共102次最大地震--1971年7月14日所罗门群岛8.0级地震
1972年全球6级以上地震统计:共84次最大地震--1972年1月25日中国台湾地区8.0级地震
1973年全球6级以上地震统计:共94次最大地震--1973年2月6日中国四川省7.9级地震
1974年全球6级以上地震统计:共76次最大地震--1974年10月3日秘鲁沿岸近海8.0级地震
1975年全球6级以上地震统计:共100次最大地震--1975年5月26日亚速尔-圣文森特角海岭[大西洋]8.3级地震
1976年全球6级以上地震统计:共103次最大地震--1976年8月16日菲律宾棉兰老岛8.0级地震(1976年唐山7.8级大地震)
1977年全球6级以上地震统计:共74次最大地震--1977年8月19日印尼松巴哇以南8.1级地震
1978年全球6级以上地震统计:共86次最大地震--1978年11月29日墨西哥瓦哈卡州7.8级地震
1979年全球6级以上地震统计:共86次最大地震--1979年12月12日厄瓜多尔沿岸近海8.2级地震
1980年全球6级以上地震统计:共86次最大地震--1980年11月8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沿岸近海7.6级地震
1981年全球6级以上地震统计:共82次最大地震--1981年10月25日墨西哥米却肯州7.9级地震
1982年全球6级以上地震统计:共81次最大地震--1982年6月19日萨尔瓦多7.6级地震
1983年全球6级以上地震统计:共121次最大地震--1983年4月3日巴拿马-哥斯达黎加边境地区7.8级地震
1984年全球6级以上地震统计:共70次最大地震--1984年11月17日印尼苏门答腊岛北部7.6级地震
1985年全球6级以上地震统计:共111次最大地震--1985年9月19日墨西哥米却肯州8.4级地震
1986年全球6级以上地震统计:共86次最大地震--1986年10月20日新西兰克马德克群岛地区7.9级地震
1987年全球6级以上地震统计:共109次最大地震--1987年11月30日美国阿拉斯加湾8.0级地震
1988年全球6级以上地震统计:共96次最大地震--1988年3月6日美国阿拉斯加湾8.0级地震
1989年全球6级以上地震统计:共91次最大地震--1989年5月23日麦夸里岛地区[太平洋]8.1级地震
部7.8级地震
1991年全球6级以上地震统计:共99次最大地震--1991年4月22日哥斯达黎加8.1级地震
1992年全球6级以上地震统计:共141次最大地震--1992年6月28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8.0级地震
1993年全球6级以上地震统计:共108次最大地震--1993年7月12日日本北海道地区7.6级地震
1994年全球6级以上地震统计:共118次最大地震--1994年10月4日千岛群岛7.8级地震
1995年全球6级以上地震统计:共190次最大地震--1995年7月30日智利北部沿岸近海8.1级地震(1995年日本阪神7.2级大地震)
1996年全球6级以上地震统计:共132次最大地震--1996年11月12日秘鲁沿岸近海8.0级地震
1997年全球6级以上地震统计:共107次最大地震--1997年12月5日堪察加东岸近海8.0级地震
1998年全球6级以上地震统计:共90次最大地震--1998年3月25日南极洲巴勒尼群岛地区8.0级地震
1999年全球6级以上地震统计:共97次最大地震--1999年8月17日土耳其8.0级地震(
台湾921大地震,7.3级)
2000年全球6级以上地震统计:共114次最大地震--2000年6月18日南印度洋8.0级地震
2001年全球6级以上地震统计:共96次最大地震--2001年6月23日秘鲁沿岸近海8.4级地震
(印度新德里地震,7.9级)
2002年全球6级以上地震统计:共87次最大地震--2002年11月3日美国阿拉斯加州中部8.1级地震
2003年全球6级以上地震统计:共100次最大地震--2003年9月25日日本北海道地区8.2级地震(伊朗巴姆大地震,6.6级)
2004年全球6级以上地震统计:共155次最大地震--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大地震9级(南亚大海啸)
2005年全球6级以上地震统计:共143次最大地震--2005年3月28日印尼苏门答腊岛北部8.6级地震
2006年全球6级以上地震统计:共122次最大地震--2006年4月20日俄罗斯西伯利亚东部8.3级地震
2007年全球6级以上地震统计:共152次最大地震--2007年9月12日印尼苏门答腊岛南部8.6级地震
2008年全球6级以上地震统计:共81次最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
2009年全球6级以上地震统计:共71次最大地震--2009年9月30日萨摩亚群岛地区8.0级地震
8级大地震(
海地大地震,7.0级)
2011年全球6级以上地震统计:共193次
最大地震--2011年3月11日日本9级大地震(大海啸)
1月--14次 2月--11次 3月--51次 4月--20次 5月--9次 6月--11次
7月--14次 8月--15次 9月--15次 10月--12次 11月--9次 12月--6次2012年全球6级以上地震统计:目前共49次
最大地震--2012年4月11日-印尼苏门答腊北部附近海域8.6级大地震(海域,水平地震,没引发海啸,伤亡不大)
1月--11次 2月--11次 3月-12次 4月-15次(截止2012-04-27)
目前看起来,还不算夸张!
用统计图,更直观了:
1971年~1990年:地球基本稳定,波动不大。

1995年附近,地震开始剧烈,后面几年,又平静了。

2003年以后,趋势更明显,不但数量增加,震级也越来越剧烈,8级以上很多了。

2010年-2011年,更频繁,数量创新高,级别也越来越大。

套用缠师的股票术语:
1971-1990年,一个大的盘整。

1995年开始试着突破了,波动越来越大。

2010-2011,强势突破新高,悲剧的是,还不背驰。

2012年,如何走,呵呵,看图,不预测
——2010年1月12日:海地大地震
7.0级大地震袭击了加勒比岛国海地,25万人在这场骇人的灾难中丧生。

大地震让这个国家的基础设施几近崩溃,但时至今日,霍乱、暴力等问题仍屡见不鲜,灾民生活举步维艰。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

截止5月30日18 时,玉树地震已造成2698 人遇难,失踪270 人。

——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地震
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20公里。

东京有强烈震感。

地震引发的海啸影响到太平洋沿岸的大部分地区。

地震造成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4号机组发生核泄漏事故。

4月1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将此次地震称为“东日本大地震”。

截至当地时间4月12日19时,此次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已确认造成13232人死亡、14554人失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