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常识之农药的毒性毒力药效
化学农药的基础知识

表示为:杀虫剂
杀菌剂 杀鼠剂 除草剂 植物生长调节
这些颜色分别代表农药类别有助于避免误用农药。
LOREM IPSUM DOLOR
2、毒性标志
农药是有毒的化学品,为安全起见,在标签上印有有毒性标志,以及 到使用用者的警觉。
LOREM IPSUM DOLOR
粉剂
有效成份 百万分之一浓度
半数动物致死浓度
1公顷(15亩) 重量
(四)农药的毒性、毒力及药效
农药的毒性、毒力和药效,三者有一定的关系,但含义不同。
农药的毒性:是指农药对人、畜的危害程度。
农药的毒力:是指对农药对病、虫、杂草等有害生物杀灭效力的大小。
农药的药效:是指农药在实际使用中,除灭病、虫、杂草等有害生物,
仅涉及到农药、生物学和植物学方面的知识,而且还涉及到物理学、 化学方面的知识,要准确进行定性、定量鉴定农药的假劣不是一般能
做到的,它应由具有法定的农药检验资质单位来承担。但如何用最简
单的设备、最简易的识别方法来大致判断真伪和优劣,以达到认购准 确、用药得法、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最重要的而且必须首先做到的是
D、熏蒸剂:药剂能够在常温下气化为有毒气体,通过 呼吸系统进入害虫体内,使之中毒死亡。 E、拒食剂:药剂被害虫取食后,破坏害虫的正常生理 功能,消除食欲,不能再取食,最后死于饥饿。 F、引诱剂:药剂以微量的气态分子引诱昆虫产生行为 反应,将害虫引入一处,聚而迁之。其中又分食物引诱 剂、性诱剂和产卵诱剂等。引诱剂本身无杀虫活性,需 与杀虫剂结合使用。
LOREM IPSUM DOLOR
插入表格
LOREM IPSUM DOLOR
农药学简答题论述题

LD50即致死中量,指杀死供试昆虫种群一半个体所需的剂量。
〔其单位有两种。
一种是以供试昆虫个体所承受的药量为单位,如µg〔药量〕/头〔昆虫〕,另一种是以供试昆虫单位体重所承受的药量为单位,如µg〔药量〕/g〔昆虫〕。
〕LC50即致死中浓度,指杀死供试昆虫种群一半个体所需的浓度。
单位为µg〔有效成分质量数〕/ml 〔药液容积〕。
毒力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农药对某种供试有害生物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即在的毒杀能力。
杀虫剂毒力大小常以致死中量、致死中浓度表示,其值越小,毒力越大。
毒性实际上就是农药对高等动物的毒力。
常以大鼠通过经口、经皮、吸入等方法给药测定农药的毒害程度,推测其对人、畜潜在的危险性。
常分为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三类抗药性是指在同一地区连续使用同一种农药而引起有害生物对药剂抵抗力提高〔即敏感度下降〕的现象。
抗药性是药剂本身作用的结果,应和“自然耐药性〞区别开来。
抑菌作用指由于药剂影响了病原物的生物合成,抑制了生命代中的某个过程,而表现为病原菌菌丝生长受阻,或抑制其吸器产生、染色体有丝分裂和细胞壁形成等,使病原菌不能正常发育,在受抑制一定时间失去致病能力,而脱离药剂后即可恢复生长。
杀菌作用是指由于药剂影响了病原物的能量合成,使孢子不能萌发,从而阻止了病原菌侵入植物寄主体保护作用指利用杀菌剂抑制孢子萌发、芽管形成或干扰病菌侵入的生物学性质,在植物未罹病之前使用药剂,消灭病菌或在病原与植物体之间建立起一道化学药物的屏障,防治病菌侵入,以使植物得到保护。
吸性杀菌剂指能够被植物吸收,并在植物体系统分布的杀菌剂。
该类杀菌剂大多随水份蒸腾向顶部输导,并会在叶缘积累。
少数药剂具有上下双向输导的能力,如乙磷铝,甲呋酰胺等。
时差选择利用作物与杂草发芽及出苗期早晚的差异应用除草剂而导致的选择性。
生化选择是通过除草剂在植物体进展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而实现的选择性,这些生物化学变化根本上都是酶促反响。
农药基本知识培训培训

01
拒食剂
02
引诱剂
03
昆虫生长调节剂
04
不育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5
增效剂:本身基本无效,但能提高杀虫剂的杀虫效能
杀菌剂
01
保护性杀菌剂 治疗性杀菌剂 铲除性杀菌剂
02
二、农药的分类
除草剂
01
输导型除草剂:施用后通过内吸作用传至杂草的敏感部位或整个植株,使之中毒死亡的药剂。 触杀性除草剂:不能在植物体内传导移动,只能杀死所接触到的植物组织的药剂。
研究某一农药品种在当地条件下或不同作物上的使用技术;
4
农药对作物安全性及天敌的影响 。
5
田间药效试验的意义
A
D
B
C
试验要设重复
要运用局部控制克服重复间误差
必须设立对照区及保护行
田间试验小区要随机排列
田间药效试验的设计原则
药效表示方法
杀虫剂: 校正死亡率%= ×100 虫口减退率%= ×100
Pck:防治前后对照区种群增加或减少的百分率 +:种群增加; -:种群减少
Sun-Shepard公式:
防治效果(%)=
杀虫剂防效计算
杀菌剂防效计算
感病指数%=
01
绝对防治效果%=
02
病指增长值=施药后感病指数-施药前感病指数
除草剂防效计算
除草剂选择性计算
二、影响药效的主要因子
1.有关药剂本身的因子 2.与防治对象有关的因子 3.与环境有关的因子
2.有机农药 主要由碳氢元素构成的一类农药,且大多数可用有机化学合成方法制得。通常又可据其来源及性质分为: (1)天然有机杀虫剂 植物性杀虫剂(烟草、除虫菊、印楝等) 矿物油杀虫剂(石油乳剂等) 微生物源杀虫剂(苏云金杆菌、农用抗菌素等) 动物源杀虫剂 (沙蚕毒素类)
农药学课件绪论、第一章、第二章

(2)对环境、生态的影响问题;
(3)对人体的安全问题等;
(4)如基因漂移,形成新的超级有害生物。
制药工程系
三、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化学防治的特点: ①农药可广泛使用,不受环境条件的限制; ②农药属于救灾性物质,对猖獗危害的病虫害具有速效性;
③对害虫具有广谱性,特异性农药具有专一性。
(二)化学防治的副作用 “三R”问题 Resistance Residue 抗性 残留
农药学概论
制药工程系
绪
论
是科学地应用化学农药防治害虫、害螨、 线虫、病原菌、杂草及鼠类等有害生物 ,保 护农、林业生产的一门学科。
一、植物化学保护的概念
制药工程系
二、农药发展史
第一阶段:天然药物时代,也称无机农药时代
30年代前,世界上主要以矿物性和植物性农药为主,如Cu、汞 (Hg)制剂、烟草、鱼藤、豆科植物(根)、菊科植物的花等。
(3)除草剂的药效
施药前杂草数量(鲜或 干重)-施药后杂草数 干重) 量(鲜或干重)
防除效果(%)=
施药前杂草数量(鲜或
*100 100%
更正防除效果(%)=
对照区防除效果-施药
区防除效果
1+对照区防除效果
100% *100
制药工程系
三、影响药效的主要因素
药剂(Pesticides)
农药的化学成分、有效成分含量、理化性质、作用机制 及使用剂量、剂型、用药时期、作药方式等均对药效产 生影响。
倍数浓度:指1份农药的加水倍数,常用重 量来表示。如:配制700倍的50%多菌灵,是 用1份50%的多菌灵,加700份水搅拌而成。
制药工程系
二、换算方法:
百分比浓度换算成ppm浓度的换算公式是:1份农药 的加水份数=农药的百分数×1000000/欲配制的ppm 数。例如:将含量为40%的乙稀利配成2000ppm溶液1 公斤,乙稀利的加水量为40%×1000000/2000=200份。 换算成倍数浓度:用百分数除以ppm数,将小数点向 后移4位,即得出所稀释倍数。例如:40%的乙烯利 1000ppm,换算成倍数浓度时,用40÷1000=0.04, 小数点向后移4位。即得400倍。
农药学

第一章1、试谈杀虫剂的毒力、毒性、毒效、防效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毒力:指药剂本身对不同生物发生直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毒性:农药对高等动物的毒害作用称为毒性(急性中毒、亚急性中毒、慢性中毒)一般优良的农药要求毒力高而毒性小药效:药剂本身和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防效(%)毒力药效药剂+靶标药剂+生物体+环境室内田间异同标准供试生物接近田间情况测定较精确测定较粗放防治上的参考具实际的防治意义毒效比值:白鼠口服LD50/家蝇口服LD50 比值小安全性小毒性高,比值大安全性高联系:以上它们的含义不相同,但相互联系,相辅相成2、试总结在大田情况下,如何从植物症状的特点和规律来判断是要害。
农药是否产生要害,由许多因素决定。
主要是药剂本身的性质和植物的种类、生长生育阶段、生理状态以及施药后的环境条件等因素的综合效应。
药害的症状可因作物、药剂不同,有种种复杂变化,药害一般可分为:急性药害和慢性药害两种。
急性药害在喷药后短期即可产生,甚至在喷药数小时后可显现,症状一般是叶面产生各种斑点、穿孔甚至灼焦、枯萎、黄化、落叶等,果实上的药害主要是产生种种斑点或锈斑影响果品的品质。
慢性药害出现较慢,常要经过较长时间或多次施药后才能体现,症状一般为叶片增厚、硬化发脆,容易穿孔破裂,叶片、果实畸形,植株矮化,根部肥大粗短,一般可以与相邻作物做比较。
第二章1、举例说明直接使用的农药剂型、稀释后使用的农药剂型和特殊用法的农药剂型。
直接使用的农药剂型:粉剂、粒剂、油剂稀释后使用的农药剂型:乳油、水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可湿性粉剂、可溶性粉剂特殊用法的农药剂型:种衣剂、烟剂2、三大剂型的比较乳油可湿性粉剂水悬浮剂药效作为杀菌剂,不如水悬浮剂作为杀虫剂,效果大于可湿性粉剂和水悬浮剂第三第二价格较贵便宜较贵安全次之优优稳定性好好差第三章1、简述杀虫剂的发展历史与各历史阶段杀虫剂类别与品种的特点。
(一)无机杀虫剂时代(1939年前)无机化合物: 汞,砷制剂,硫磺粉,石硫合剂植物性杀虫剂: 除虫菊,烟碱,鱼藤酮特点: 杀虫力不强,杀虫谱不广,使用量不大,胃毒为主.(二)有机杀虫剂时代(1939年—至今)DDT、甲胺磷、氯菊酯、灭幼脲、阿维菌素、吡虫啉、锐劲特等。
农药名词解释

1植物化学保护是应用化学农药来防治害虫、害螨、线虫、病原菌、杂草及鼠害类等有害生物,保护农、林业生产的一门科学。
2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从农业生态系统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水平之下,已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1农药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林、牧业的病、虫、草和其它有害生物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它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2毒力与药效毒力(Toxicity):药剂本身对不同生物体直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或药剂对有害生物的内在致死能力。
药效(Effectiveness or efficacy of pesticide):是药剂本身在各种环境因素下,对有害生物综合作用的结果。
3持效期与残效期农药施用后,能够有效地防治病虫草鼠害所持续的时间。
4死亡率与校正死亡率(写出公式)死亡率(mortality)(%)=(死亡个体数/供试总虫数) ×100校正死亡率(%)(corrected mortality)=((X-Y)/X)×1005 LD50与LC50LD50与LC50:致死中量(LD50) :杀死种群50%的个体所需要的剂量。
致死中浓度(LC50):杀死种群50%的个体所需要的浓度。
6 ED50与EC50有效中量(ED50)、有效中浓度(EC50):抑制、杀死50%病原菌孢子(萌发)或抑制50%生物生长所需要的浓度或剂量。
7农药毒性与毒力农药毒性:习惯上将农药对高等动物的毒害作用称为毒性。
毒力:一般指农药对有害生物的毒害作用称为毒力。
8急性毒性与慢性毒性急性毒性:经口、皮肤接触后或吸入体内后,在较短的时间内出现不同程度中毒症状,抢救不及时,会有生命危险。
慢性毒性:因农药在体内长期累积而导致中毒即为慢性毒性9迟发性神经毒性是中毒症状发生后约8~14天,再出现持久的神经中毒症状。
植物保护农药学概论

孔破裂;叶片、果实畸形;
植株矮化;根部肥大粗短 等等。药害有时还会表现 为使产品有不良气味,品质 降低。
• 2009年天门市玉米大面积药害:甲磺隆除
草剂中毒;
• 2009年潜江市2000余亩直播水稻药害:
2,4-D异辛酯中毒;
• 2009年荆州市大面积旱改水田水稻药害:
原因待查;
• 2008年荆门市漳河试验站柑橘药害:初步
2、植物的种类和生育阶段、生理状态
3、环境条件
4、植物药害的症状
A、急性药害
B、慢性药害
二、农药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刺激作用
一、农药对作物的药害
1、农药的性质
• 各种农药的化学组成不同,对植物的安全程 度有时差别很大。一般来说无机药剂较容易 产生药害,有机合成药剂比无机药剂要安全 得多。
• 加工制剂或原药中杂质有时是产生药害的主 要原因,制剂质量不良或喷布不均也可能造 成植物局部药害。
2、杀菌剂:发病率、病情指数、防治效果等;
3、除草剂:株防效、鲜重防效。
1、杀虫剂
其基本根据是自然死亡率与被处理而产生的死亡率是完全独立的。 在死亡率5~20%范围适用,低于5%时可不校正。
虫口减退率公式——
Ta——处理区防治后存活的个体数量; Tb——处理区防治前存活的个体数量; Ca——对照区防治后存活的个体数量;
• 触杀剂:药剂通过体壁及气门进入害虫、害螨体内,使 之中毒死 亡的药剂称触杀剂。
• 胃毒剂:药剂通过害虫取食而进入消化系统,使之中毒 死亡。
• 内吸剂:药剂被植物的茎、叶、根或种子吸收而进入植 物体内,并在植物体内传导扩散或产生更毒的代谢物, 使取食植物的害虫(螨)中毒死亡的药剂称内吸剂。
• 熏蒸剂:药剂能够在常温下气化为有毒气体,通过呼吸 系统进入害虫体内,使之中毒死亡的药剂称熏蒸剂。
制药工程专业农药学A复习题

制药工程专业农药学A复习题第一章农药学的基本概念一、名词解释1.农药2.毒力与药效3.剂量4.死亡率与校正死亡率(写出公式)5.LD50与LC506.ED50与EC507.农药毒性与毒力8.急性毒性与慢性毒性9.安全性指数毒力:指药剂本身对不同生物发生直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
一般是在相对严格控制的条件下,用精密测试方法以及采取标准化饲养的试虫或菌种及杂草而给予各种药剂的一个量度,作为评价或比较标准。
药效:是药剂本身和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对不同生物产生的效应的性质和程度。
3.剂量:是生物个体或生物单位体重所接受的有效成分的量。
4.死亡率与校正死亡率(写出公式)死亡率:是反映杀虫剂药效的一个最基本的指标,是指药剂处理后,在一个种群中被杀死个体的数量占群体(供试总虫数)的百分数。
死虫数死亡率(%)100供试总虫数在不用药剂处理的对照组中,往往出现自然死亡的个体,因此需要校正。
一般采用Abbort校正公式进行校正。
对照组生存率处理组生存率100校正死亡率(%)=对照组生存率5.LD50与LC50致死中量(LD50)(mediumlethaldoage):杀死供试昆虫群体内50%的个体所需要的药剂剂量。
致死中浓度(LC50)(mediumlathalconcentration):杀死供试昆虫群体内50%的个体所需要的药剂浓度。
6.ED50与EC50有效中量(EC50):有效中浓度(EC50):7.农药毒性与毒力农药毒性:习惯上将农药对高等动物的毒害作用称为毒性。
毒力:一般指农药对有害生物的毒害作用称为毒力。
8.急性毒性与慢性毒性急性毒性:一些毒性较大的农药如经误食或皮肤接触及呼吸道进入人体内,在短期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如头昏、恶心、呕吐、抽搐、痉挛、呼吸困难、大小便失禁等。
若不及时抢救,即有生命危险。
慢性毒性:有的农药虽急性毒性不高,但性质较稳定,使用后不易分解,污染了环境及食物。
少量长期被人、畜摄食后,在体内积累,引起内脏机能受损,阻碍正常生理代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药常识之农药的毒性
毒力药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农药的毒性、毒力、药效
在使用农药时,必然要遇到毒性、毒力、药效三个问题。
三者的含义不同,但又是经常容易被混淆的问题。
(一)毒性是指药剂对人、畜等的毒害程度。
我国现行对农药毒性测定是用纯药原药或制剂在大白鼠、小白鼠、兔、狗等试验动物身上测定,分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两种。
1.急性毒性是指药剂经皮肤或经口、经呼吸道一次性进入动物体内较大剂量,在短时间内引起急性中毒。
农药毒性分级标准是以农药对大白鼠“致死量”表示,目前国内外通常用“致死中量”或叫半数致死量(LD50)表示。
致死中量是指毒死半数受试动物剂量的对数平均数,即每千克(公斤)体重的动物所需药物的毫克数,记作“mg/kg(毫克/千克)”。
LD50愈小,药物毒性愈大。
根据我国《农药安全使用规定》,依致死中量分高毒、中等毒、低毒3种。
高毒农药的使用范围有一定限制,国家有规定,使用时要遵守。
最小致死量(MLD):即受试动物开始出现中毒症状而死亡的剂量;
全致死量(LD100):指受试动物全部死亡所使用的最低剂量;
无作用剂量(NoEL);
致死中浓度(LC50):即在一定时间内受试动物死亡50%吸入剂量(毫克/立方米);
耐药中量(TLM):表示农药对鱼的毒性,一般用48小时内引起鱼半数死亡的浓度。
标记为TLM48小时LC50(毫克/升)或用ppm(百分之一);
致死中时间(LT50):在一定条件下能杀死被试生物群体中一半数量所需的时间;
击倒中时间(KT50):一定量药剂能击倒50%被试昆虫所需要的时间;
每日允许摄取量(ADI):每天按人的体重(公斤)计算所能摄取的农药重量,在人的一生中不会造成对人体有害,单位mg/kg体重/天;
农药的半衰期:是指农药在某种条件下分解或消失一半所需的时间;
农药量最大容许残留量:供人类食用的农副产品中允许的农药最高限度的残留浓度。
2.慢性毒性是指供试动物在长期反复多次小剂量口服或接触一种农药后,经过一段时间累积到一定量所表现出的毒性。
无论急性或慢性中毒药剂均需要注意其是否有三致(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
致畸:引起动物畸形;
致癌:引起动物产生肿瘤;
致突变:引发遗传上的突然变异。
凡有三致作用的,均不能做农药使用。
另外还有些农药对水生动物和鱼类、蜜蜂以及有益的天敌等有毒或二次中毒问题,使用时也要特别注意,或者忌用。
(二)毒力是指药剂本身对有害生物的毒害程度,多在室内人为控制条件下精密测定。
毒力的选择性亦很重要。
所谓选择性,一般是指农药对虫、鼠的毒力强而对人、畜弱。
选择性越强,毒力间差别越大,对人、畜威胁就越小,使用也越安全。
但选择性也不宜过强,如果仅对几种病虫或几种鼠类有毒,则使用范围就会受到很大限制。
(三)药效是指药剂对有害生物的作用效果,多在室外自然条件下测定。
药效与毒务,在一般正常情况下是一致的,毒力大,药效高,其关系密切。
但与药剂本身加工质量、测定时的自然条件(如温度、湿度、土壤质地)、植物生育状况、施药方法(如杀鼠药则还有适口性)等均有极其密切影响关系,测试时须要综合考虑。
近年业高效农药应用发展较快,每亩地只需数十毫升或仅十几毫升原药乳油,分配到每桶喷雾器中只有几毫升,使用时一定要用量取药剂和水所需用的计量器具,以及配
制药液所必需的专用器皿等。
这一问题不能忽略,决不能凭经验不用计量器具,以免造成误差。
如果使用的浓度大易造成药害;浓度小则效果差,达不到防治目的,也不经济。
农药是有毒物质,其毒性问题涉及许多方面,使用时注意其经口毒性,也注意其皮肤接触毒性,和呼吸的吸入毒性。
即注意原药的中毒危险性,也注意农药稀释以后的中毒危险性,使用时要作好安全防护,按照农药安全使用条例规定,禁药不能应用,其它农药应用时,身着防护服、防护手套、风镜、防护口罩、防护帽、防护长统靴等。
并准备好洗涤剂和洗涤用水,以防万一农药沾染,可就地清洗。
防护用具不要用棉纺织品,因其对药剂的隔离作用不强,对药剂的吸收和吸附作用反而更强。
防护用具使用后用水或碱性水浸泡洗涤后再加以漂洗、晾干备用。
洗涮施药工具及防护用品时,要注意远离生活区和水源区,倾到洗涮污水时也要注意上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