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参考]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部编版五年级下语文教师用书说明

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五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写说明教科书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吸纳语文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沉淀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语言文字运用,加强语文和生活的联系,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科书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教科书编写思路1.双线组织单元,加强单元整合教科书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
除了加强不同年段、不同册次之间的纵向联系,体现由易到难、由浅人深的发展梯度,教科书还着力加强单元内部的横向联系,使各板块内容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发展。
每个单元设有导语,在单元导语中明确语文要素;单元中的某些课文落实语文要素,贯穿方法的学习与运用;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交流平台”栏日,进一步强化语文要素,梳理、总结、提炼学习方法;某些单元的“词句段运用”和“习作”还引导学生实践运用本单元学习的方法。
单元各部分内容环环相扣,相互配合,使每个单元形成一个系统。
2.强化阅读,构建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教科书形成“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
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和“快乐读书吧”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功能;精读课文学习方法,略读课文运用方法,“快乐读书吧”使课外阅读课程化,引导学生进行大量阅读实践。
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得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有机整合,共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3.重视方法指导,促进能力提升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集中体现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运用。
大部分单元的“交流平台”,都聚焦学习方法,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从学生的学习实践中提取可迁移运用的方法,总结出一些最基础的、最重要的学习经验,使学生对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更进步的认识。
同时,在练习活动中渗透方法,培养学生的方法意识。
教科书中的每一个练习活动,往往不只是简单提出一个学习要求,而是引导学生运用某种方法完成学习任务,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也是方法运用的过程。
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03

第三组人们每天都要用语言进行交流。
精练得当的语言,能准确表达思想、情感;机智巧妙的语言,有时会帮助人们摆脱困境;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活跃生活;生动优美的语言,能愉悦身心……反之则不然。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就是这样奇妙。
凡是精练、幽默、生动的语言都是被艺术化了的语言,都充满了艺术的魅力。
本组教材就是以语言艺术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
《杨氏之子》一文,写了九岁孩童与客人笑谈的经过,孩子那机智巧妙的对答,令人拍案叫绝;《晏子使楚》写了晏子针对楚王的侮辱,机智应答,维护了祖国的尊严,有力地回击了楚王;剧本《半截蜡烛》写了母亲和两个孩子为了保护半截蜡烛里的秘密与德国军官的机智周旋,在不动声色的话语中充满了胆略和智慧;相声《打电话》则通过夸张的语言,说明了打电话时,说话要简练,这样不仅节约时间,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二是通过对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了解不同体裁文章表达方式;三是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
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物语言的精妙,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
配合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以“劝说”为主题的模拟表演和写发言稿的内容,“回顾·拓展”也是紧紧围绕有关语言艺术和形式的问题,安排了“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展示台”等项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搜集积累精妙语言。
本组教材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
活动内容是发现、搜集、积累、运用有特色的语言,体会有艺术魅力的语言。
本次综合性学习是本组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把这次综合性学习和本组其他各项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学时,教师要整体观照本组教材编排的特点,整体安排教学活动,做到教学内容自然融合,教学活动能够协调进行。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3课时。
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3课时,交流平台、日积月累l课时,展示台1课时。
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02

第二组童年,是充满纯真和情趣的时光,也是令人留恋和难以忘怀的时光。
本组教材就是以童年为专题来排教学内容的。
《古诗词三首》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儿童生活的画面──《牧童》生动地描写了牧童放牧晚归后那种安然与恬淡、闲散与惬意的生活;《舟过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张伞使风时天真、活泼的情景;《清平乐·村居》则写了农村孩子童年的无忧无虑。
《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分别写了骆驼队和祖父的园子给童年带来的快乐。
这几篇课文反映了古代、现代和当代中国儿童生活的某些侧面。
《童年的发现》写童年时有趣的发现。
《儿童诗两首》则写了现代儿童的丰富的想象和瑰丽的憧憬,展示了当代儿童的生活乐趣。
童年生活,因为无忧无虑而快乐,因为有了梦想而精彩。
透过一篇篇风格各异的课文,我们看到了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一种难言的亲切感和温馨会久久地萦绕在我们心头。
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触感染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感情体验,更深切地感触感染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二是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三是丰富语言积累;四是交流和描绘本身的童年生活。
围绕本组专题,“白话交际·习作”放置了交流“难忘童年”和写童年趣事等内容,“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等栏目,放置了引导学生交流如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式,积累激励少年立志的名句,课外去阅读关于童年的故事等项内容。
教师应从整体上观照本组的教学内容和排特点,把理解内容和体会感情、读书与表达、语言积累与语言运用、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
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白话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课外书屋1课时。
5古诗词三首一、教材解读《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赋性。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参考-部编版教师用书第七八单元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参考-部编版教师用书第七八单元单元概述本教学参考是针对五年级下册语文课程的第七八单元进行的教学指导。
这两个单元主要包括《读《大都市的森林》》和《诗歌的美》两篇教材内容。
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理解《大都市的森林》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大都市的森林》的阅读,引导学生理解城市中的自然美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七单元:读《大都市的森林》1. 通过朗读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探讨城市中的自然美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4. 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表达对城市中自然美的感受和思考。
八单元:诗歌的美1. 介绍不同的诗歌形式和语言特点。
2. 通过朗读和欣赏经典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尝试写作简单的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教学方法- 阅读和讨论:通过朗读和讨论文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 小组讨论和展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 写作: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表达对文章和诗歌的感受和思考。
教学评价-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阅读理解题目和讨论,评价学生对文章和诗歌的理解程度。
- 写作表达能力:评价学生对文章和诗歌的感受和思考是否能够通过写作清晰表达。
- 诗歌鉴赏能力:通过学生的诗歌创作和欣赏表演,评价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以上是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参考的概述,希望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04

第四组本组教材共有4篇课文,这些课文讲述了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
《再见了,亲人》中的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令人难以忘怀;《金色的鱼钩》中的老红军战士忠于党、关心同志胜过自己的高尚情操催人泪下;《桥》中老支部书记在生死关头,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壮举使人心潮难平;《梦想的力量》中那个年仅六岁的孩子的美好梦想让人感受到善良与同情心会凝聚和迸发出巨大的力量。
这4篇课文有散文、有小说,内容生动、人物鲜明,表达了作者丰富美好的情感;课文在表达方法上各具特色。
比如,《再见了,亲人》将抒情叙事相互交织,感情真挚强烈;《金色的鱼钩》先倒叙,再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清楚了鱼钩的来历,并通过具体的事例,赞美了老班长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革命前辈的怀念之情;《桥》在环境的描写上、语言的使用上(精练、干脆)以及文章的结尾都极具特色,这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强烈的感情。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的同时,思想受到感染熏陶,情感得到陶冶升华,感受到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二是要引导学生懂得在阅读的时候既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又要注意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三要引导学生课外搜集一些感人的故事,为口语交际和习作的教学做一些准备。
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潜心读书,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和表达方法。
另外,入选的4篇课文篇幅较长,可通过本组教学,继续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4课时。
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与习作3—4课时,回顾与拓展2课时。
14再见了,亲人一、教材解读1.课文简说。
本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课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
[实用参考]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实用参考]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https://img.taocdn.com/s3/m/d8c0c1e228ea81c758f5787e.png)
优质参考文档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十册,是根据教育部20PP年3月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在原《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试用本)语文第十册》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本册教科书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力图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和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注重培养学生的美好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倡导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并根据学习语文的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设计、编排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了帮助教师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更好地使用教材,现对本册教材作如下说明。
一、教材的编排本着大纲“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精神,本册教材精选课文,将课文分为精读、略读、选读三类。
本册共有课文32篇。
精读课文16篇,略读课文12篇,选读课文4篇。
此次修订,对课文进行了大幅度的更新和调整。
保留了原教材20篇课文,新选了12篇内容丰富、时代感强的课文。
其中《阿里山的云雾》《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桃花心木》《乌塔》《“诺曼底”号遇难记》《金色的脚印》《理想的风筝》《最后的辉煌》《放弃射门》《鲁本的秘密》《遨游太空的五星红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及古诗词等是新选入的课文。
本册教材对课文的编排,围绕训练重点设计了一个大体的序,注意训练的整合性和训练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将课文分为8组,每组一般3—4篇课文,在每组课文之前安排了“导读”。
在每篇精读课文的前面安排了预习,在后面编写了“思考·练习”,在略读课文前面安排了“阅读提示”。
在每组课文之后编排了“积累·运用”。
本册设2个重点训练项目,它们是《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按一定顺序写》,分别安排在二、五组中。
每组教材一般由四部分组成。
1导读。
安排在每组课文之前。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参考用书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参考用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用到相应的参考用书来辅助教学。
本文将介绍一些适用于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的参考用书,包括教学指南、阅读辅导、写作指导等方面的参考用书。
一、教学指南教学指南是教师备课不可或缺的参考用书。
它是根据教材内容编写的,可以帮助教师全面了解教材的教学目标、知识点和教学难点,提供教学思路和方法。
教学指南一般包括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步骤、教学重点与难点的解析等内容。
在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教学指南,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前预习教材,把握重难点,掌握教学进度。
同时,教学指南还能帮助教师深入理解教材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阅读辅导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之一。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可以使用一些阅读辅导参考书。
这些书籍一般包括各种类型的文学作品、短篇小说、故事等,其中既有名家的作品,也有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作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选择合适的阅读辅导参考书。
通过对参考书中的文学作品进行解读与讲解,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也可以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写作指导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可以使用一些写作指导参考书。
这些参考书涵盖了写作的基本技巧、写作的方法和写作的要领等内容。
在进行写作指导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参考书中的范文,学习范文的结构、语言运用和表达方式等,通过模仿和实践,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参考书中的写作指导,针对学生的不同写作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辅导。
总结: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参考用书对于教师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教学指南可以帮助教师全面了解教材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进度;阅读辅导参考书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写作指导参考书则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参考书

1 草原一、教材解读1.课文简说。
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
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
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
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
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
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本文作为“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并积累语言;三是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教学难点一是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二是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碧”是形容青草很绿。
“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
“一”是“全”和“都”的意思。
总起来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
这句话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
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但不因空旷而显得苍茫。
这句话也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②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取得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质参考文档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十册,是根据教育部20PP年3月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在原《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试用本)语文第十册》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本册教科书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力图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和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注重培养学生的美好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倡导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并根据学习语文的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设计、编排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了帮助教师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更好地使用教材,现对本册教材作如下说明。
一、教材的编排本着大纲“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精神,本册教材精选课文,将课文分为精读、略读、选读三类。
本册共有课文32篇。
精读课文16篇,略读课文12篇,选读课文4篇。
此次修订,对课文进行了大幅度的更新和调整。
保留了原教材20篇课文,新选了12篇内容丰富、时代感强的课文。
其中《阿里山的云雾》《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桃花心木》《乌塔》《“诺曼底”号遇难记》《金色的脚印》《理想的风筝》《最后的辉煌》《放弃射门》《鲁本的秘密》《遨游太空的五星红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及古诗词等是新选入的课文。
本册教材对课文的编排,围绕训练重点设计了一个大体的序,注意训练的整合性和训练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将课文分为8组,每组一般3—4篇课文,在每组课文之前安排了“导读”。
在每篇精读课文的前面安排了预习,在后面编写了“思考·练习”,在略读课文前面安排了“阅读提示”。
在每组课文之后编排了“积累·运用”。
本册设2个重点训练项目,它们是《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按一定顺序写》,分别安排在二、五组中。
每组教材一般由四部分组成。
1导读。
安排在每组课文之前。
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简要说明本组教材的组成、提示学习的方法以及学习中要注意的问题,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之前对整组教材的内容和要求有一个总体的了解。
2课例。
包括课文、预习或阅读提示以及思考·练习。
课文。
所选课文强调内容的思想性和语言的典范性,适合学生阅读和老师教学,每组中的课文在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的联系。
预习。
预习的要求在四年级的基础上略有提高。
要求学生先读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的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查阅有关资料等。
思考·练习。
安排在每篇精读课文之后。
一般出3—4个题目。
一些课文后安排了选做题,用“△”标明,供学生选做。
增设选做题,体现了教材的弹性和课内外结合。
阅读提示。
安排在每篇略读课文之前。
阅读提示从激发阅读兴趣入手,一般提出一两个思考问题,侧重在理解内容、提示阅读方法或引导学生从阅读的文章中扩展开去。
3读写例话。
安排在一组课文之后,是对训练重点的概括和归纳小结。
调整后的训练重点,减少了总量,简化了头绪,使重点更为合理、更为实用。
这些训练项目,体现了试用修订版大纲精神,突出了语文学科的本身特点,突出了在训练中对语言的理解、感悟与积累;同时又突出了对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本册优质参考文档例话,分别就读和写的某一点说明了训练什么和怎么训练。
安排训练项目的两组,要围绕训练项目进行读写基本功的训练。
没有安排重点训练的组,要注意综合运用以前学到的读写基本功,使教学前后衔接,环环相扣。
4积累·运用。
安排在一组课文或读写例话之后。
每个“积累·运用”大致包括以下四项内容:读读背背、阅读、口语交际、习作。
有的安排了“实践活动”。
本册的“实践活动”分别安排在第二、八两组中。
原教材中每组之后的“基础训练”改为“积累·运用”。
这样做,体现了教学观念的转变,教材中不再安排字、词、句的单项训练,而是在整合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综合素养。
和原来的“基础训练”相比,“积累·运用”的内容和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其中第一项“读读背背”,侧重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积累语言;第二项“阅读”,通过阅读成语故事或其他短文,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增加文化底蕴,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第三项“口语交际”,旨在交流互动中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第四项“习作”,适当降低了作文教学的要求,减少了命题作文,增加了想象作文和写应用文的比重,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实用的作文能力;“实践活动”,目的是拓宽语文教育的渠道,使语文教学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语文综合能力。
“积累·运用”中安排的阅读短文与课文、习作与课文之间的内容和形式,有一定的联系,“积累·运用”内部各项训练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这样编排,有利于发挥整合的优势,有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
由导读到积累·运用,体现了由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由上一组教材到下一组教材,体现了循环往复、逐步提高的训练过程。
本册教材识字量为225个,其中要求学会的160个,只要求认识,不要求会写的65个。
要求学会的生字只安排在精读课文中,在课后的方格和书后的生字表中标明。
会认的生字分别安排在部分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用横条标明。
课文中的生字、多音字均随课文注音。
生字用圆括号,多音字用方括号标明。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教材编绘了多幅插画。
这些插画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陶冶爱美的情趣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图画,把使用文字教材和图画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教学要求1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了解革命战争的艰苦,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学习革命前辈的远大志向和献身精神,从小树立为祖国刻苦学习的思想;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受到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等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陶冶爱美的情趣。
2能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3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学习225个生字,其中160个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在语言环境中的字义,并能正确书写;会认65个生字,只要求读准字音,不要求会写,也不作为考试的内容。
4能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中运用。
注意语言的积累,初步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优质参考文档5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背诵指定的课文。
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按要求预习课文。
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要继续培养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提高阅读的速度;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提倡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领悟课文的一些表达方法。
6能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
逐步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本学期课外阅读不少于20万字。
7能听懂程度适合的讲话并能转述。
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情。
讨论问题能讲清楚自己的意思。
能简要复述课文,养成先想后说的习惯,说话有礼貌。
8能抓住重点观察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出内容比较具体、有一定条理、有真情实感的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学写读后感和缩写课文。
练习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教学提示(一)精读课文的教学精读课文是教材的主体和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主要凭借。
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继续加强词句训练。
词句训练始终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在低、中年级训练的基础上,应提高其训练要求。
要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准确理解词语,特别是那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要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词语,学习作者用词造句的方法。
把对词句的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训练结合起来,使它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思考·练习的教学。
修订后的“思考·练习”,题目简要实用。
注意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一些题目具有整合性、开放性和扩展性,加强了课内、课外的结合。
有些题目还体现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和提示了学习方法。
修订后的“思考·练习”删掉了原来一些繁琐的理解课文内容和孤立进行词句训练的题目,从整合的角度,把理解内容和语言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对朗读、背诵,增加了自由度,许多课文,学生可以自己选择背诵的部分。
教学时,要注意把握好修订后的“思考·练习”这些特点,充分利用“思考·练习”中的问题,启发学生阅读、思考和讨论,切实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学到读书、作文的方法。
课后安排的选做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教学时不要作统一要求。
3要加强朗读、默读训练。
朗读是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课上一定要有琅琅的读书声。
课堂教学要多读少讲,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练习朗读;指导朗读,不要单纯从朗读技巧上指导,使朗读和理解密切相结合,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准确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默读也是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要指导学生学会一边读,一边想,在独立阅读和思考中培养阅读能力。
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包括引导、点拨、范读以及必要的归纳、小结和讲解。
要提倡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优质参考文档(二)略读课文的教学略读课文一般故事性强,文字浅显,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阅读和理解。
略读课文的教学,着重指导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用于阅读实践。
教学略读课文,教师更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要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凭借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
一般不要逐段讲读,不要把略读课文上成精读课文。
可以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
(三)读写例话的教学读写例话重在提示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同时担负着指导阅读或习作的任务。
读写例话属于独立阅读性质,可以由学生自学完成。
指导学生学习读写例话,可以让学生先读读例话,知道例话在读写的哪一方面作了提示;然后联系本组的精读课文,对例话中提示的阅读或习作方法进一步加以理解;最后联系自己的读写实际,说说从例话中得到的启发与体会,重在引导学生把从例话中学到的知识用于今后的读写实践。
(四)积累·运用的教学安排在每组课文之后,训练内容与课文有一定的联系,又有相对的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