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自考《训诂学》考试大纲

北京自考《训诂学》考试大纲
北京自考《训诂学》考试大纲

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本课程是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专业课,教材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3月出版的《训诂学》(第2版),王宁主编,李国英、李运富副主编。这门课程具有综合性和工具性,目的是让学员在古代汉语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直接阅读各种古代训诂材料,掌握训诂原理和注释体例,从而提高古籍阅读能力,并能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训诂学知识解决一般程度的疑难问题。

本课程的特点有:

一、本课程所讲解的训诂学理论与方法都来自对古人注释古书的训诂实践的归纳,它的基础是古代文献,它所面对的材料相对来说比较艰深。古籍阅读是本课程的基础,也是本课程的难点所在。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阅读并且读懂一定量的原始文献,包括古注、训诂专书与字词考证材料,在这个基础上理解本课程讲述的训诂体例、训诂原理与训诂方法。

二、训诂学知识的增长和运用训诂学知识的能力的提高依赖长期的积累。古往今来关于字词训诂的材料卷帙浩繁,而且往往琐碎零散,不太可能在短时间里把握如此大量的材料,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而应该着力掌握训诂学的基本原理,同时,长期地耐心地积累关于字词训诂的知识,循序渐进地提高。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阅读一定量的训诂材料,理解和掌握训诂学的概念术语、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能适当应用。

1.掌握训诂的概念,了解训诂学的内容和范围,以及训诂与训诂学的关系。

2.了解训诂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以及训诂工作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3.熟悉训诂材料的基本类型,了解随文释义的注释书、经过类聚的“小学”专书和从语言文字入手的专门考证等各类训诂材料的内容、体式、结构和特点。

4.掌握以形索义、因声求义、比较互证三大训诂方法。

5.了解训诂学的应用范围,并且能够运用训诂学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1.训诂学的学习以古代汉语课的学习为基础,同时又是古代汉语课的延展与深入,学习训诂学无疑会提高古代汉语的水平。

2.训诂学是古代“小学”的一个分支,早期训诂学涵盖了包括文字、音韵、词汇、语法、修辞、逻辑、篇章在内的丰富内容。现代训诂学虽然已经发展为语言文字学中以语义为主的一门独立学科,但仍然具有综合性,它与文字学、音韵学、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文章学等课程都有很密切的关系。学习训诂学的过程中,这些学科的知识有很重要的辅助作用。

3.训诂学主要关注的领域是语义,它与词汇学、语义学很接近,但是它并不等于词汇学、语义学。训诂学不是直接地面对文献的语义,而是通过古人对文献语义的解释材料来探求和观察语义现象。词汇学、语义学的内容对于训诂学的学习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4.训诂学以解决古籍阅读问题为目的,带有较强的工具性。因此,训诂学是学习一切以古代汉语为载体的课程,比如古典文学、古代历史、古代哲学、古代文化学、中医学等等课程的工具。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绪论

一、课程内容

一、训诂名称的由来及含义

1.训诂名称的由来

由于语言及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的不断变化,使得人们在阅读不同时代或不同地域的文献典籍时,会遇到语言文字方面的障碍。为了能更好地理解文献原意,早在汉代就有了以扫除文献阅读中的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专门工作,这就是训诂。

“训”与“诂”两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著的《毛诗诂训传》。唐代的训诂家孔颖达认为,“诂”与“训”是解释语言的两种不同的法则:“诂”是解释“异言”,即解释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称呼;“训”是“道形貌”的,即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训诂两字连用,可以表达一个共同的意思,即解释。

对“训”“诂”两字的含义,人们的理解并不尽相同。马瑞辰认为“单词则为诂,重语则为训”,将“训”解释为释“重语(叠音词)”,明显与孔颖达不同。而近代学者黄侃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这样的解释反映了训诂学进一步发展后所具有的新含义,体现了词义分本义、引申义的系统观点。

二、训诂工作与训诂材料

训诂是一种工作,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注释工作:用易懂易知的语言来解释古代难懂难知的文献语言。注释工作总体上分为两类:文意训释与词义训释。它们的区别在于训释的要点:词义训释是对客观词义进行表述;文意训释是在词义训释的基础上讲解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疏通句、段、章的思想内容。

(2)纂集工作:一种有目的的字、词、义的类聚工作。纂集工作的目的体现在两种不同的编纂宗旨上:一是为了集中使用某些材料而编纂;二是在集中某些材料之外,还要通过编纂来证实某种理论。

(3)考证工作:找出已经做出的训释的原始依据,或对尚未做出明确训释的疑难词进行探究,并提出有力的证据,证明考释结果的正确性。

3.训诂材料

训诂工作所产生的成果,就形成训诂材料。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

(1)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前人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

(2)纂集类训诂专书。纂集工作产生的训诂材料是根据一定原则纂集编排的训诂资料或训诂专书,如依物类分篇汇集同训词的《尔雅》,依据形说义原则用部首统帅文字的《说文解字》,纂集声训以明语源的《释名》,沟通方言词与标准语音义的《方言》。

(3)考证材料。早期以二度注释的形式存在,例如唐代孔颖达等的《五经正义》中就包含了不少考证;清代的考据大多是以笔记与杂记的形式存在,一些大家的考证已经汇集成

专书,如顾炎武的《日知录》、高邮王氏父子的《读书杂志》与《经义述闻》、钱大昕的《十驾斋养心录》与《二十二史考异》等。

三、训诂体例与训诂原理

1.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与条例。传统训诂学中的训诂体例的形成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觉的体例,训诂家在训诂工作开始时就在明确的理论指导下制订的,它体现为固定的表述格式和程式化用语;一种是自然的体例,是由训诂家对材料的把握比较熟练而自然形成的较为一致的程式化语言格式,它缺乏理论的一致性。

2.训诂原理。指从训诂工作与训诂材料中总结出的文献词义理论,包括对训诂现象的科学解释,对训诂方法科学依据的理论说明和从程序上加以分解,对文献词义的存在形式、运动规律、特点性质的科学论述。

要想使训诂学从纯经验性的技艺走向具有系统理论的科学,就必须进行训诂原理的探讨和阐明。有了训诂原理的指导,训诂实践将会变得更加科学,有利于澄清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糊涂认识,例如“反训”等。

训诂工作者目前所从事的工作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介绍,二是发展。不管从哪方面说,训诂研究的重心应当转移到训诂原理的探讨和阐明上来。

四、训诂学

1.训诂学的内容与范围。训诂学是以前代训诂材料和前人的训诂工作为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门学科。训诂学与训诂密不可分:因为有了训诂,才会有训诂学。训诂学与训诂又不是一回事:训诂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工作与材料,训诂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科学。

训诂学的范围,从传统训诂学到现代训诂学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早期训诂学,包括一切语言单位和各种语言要素的规律;晚期训诂学,与文字、音韵分立,偏重研究语义;现代训诂学,其理论研究范围是古代文献语言的词汇,而且偏重语义。

2.训诂学的学科定位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训诂学是古代“小学”的一部分,是语言文字学的前身;训诂学与汉语历史词汇学和汉语历史语义学范围相当,但是范围较历史语义学和历史词汇学要宽;汉语词源学是从训诂学中派生出来的;词典学与训诂学也有很明显的渊源关系。训诂学与文字学、音韵学的关系更密切:一方面,训诂学是文字学、音韵学的落脚点;另一方面,训诂学在解释语言时,是不能脱离文字的基础和语音的线索的。

3.应用训诂学与理论训诂学。应用训诂学侧重于实际应用,而理论训诂学侧重于理论探讨。二者有极为密切的关系,理论探讨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实际应用以理论探讨为指导。

训诂学要想走向现代,就必须加强理论方面的建设。

在强调理论建设的同时,我们决不能忽视应用,应用是训诂学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的。例如,从理论上阐明文意训释和词义训释的差别,对于正确运用训诂材料是很有指导意义的;从理论上澄清造意和实义的区别,可以更好地指导形训这一训诂方法的应用。

五、训诂学的学习方法

1.严格把握第一手材料

2.掌握训诂学的科学原理

3.练好运用训诂学的基本功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理解并掌握训诂与训诂学的定义,并理解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差别;掌握训诂工作和训诂材料的概念及其分类;了解训诂体例,掌握训诂原理的内容、作用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了解训诂学与其他学科间的关系;理解应用训诂学与理论训诂学的内容及其关系。

本章学习的重点是训诂与训诂学的定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训诂原理的内容、作用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应用训诂学与理论训诂学的内容及其关系。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 训诂名称的由来及含义

1.1“训诂”一词的来源(识记)

1.2孔颖达对训诂的解释(理解)

1.3马瑞辰、黄侃等对训诂的不同理解(理解)

1.4训诂的定义(识记)

2训诂工作与训诂材料

2.1训诂工作

2.1.1训诂工作的内容及分类(识记)

2.1.2文意训释与词义训释的区别(理解)

2.1.3纂集工作的目的(理解)

2.1.4考释与证明的联系(理解)

2.2训诂材料

2.2.1训诂材料的含义及分类(识记)

2.2.2随文释义训诂材料的形式(识记)

2.2.3纂集类训诂材料的代表作(识记)

2.2.4考证材料的存在形式与代表作(识记)

3 训诂体例与训诂原理

3.1训诂体例

3.1.1训诂体例的含义(识记)

3.1.2自觉的训诂体例与自然的训诂体例的区别(理解)

3.2训诂原理

3.2.1训诂原理的含义(识记)

3.2.2训诂原理的作用(理解)

3.2.3训诂原理在实践的运用(理解)

4 训诂学

4.1训诂学的内容和范围

4.1.1训诂学的内容(理解)

4.1.2训诂与训诂学的联系与差别(理解)

4.1.3训诂学的范围(识记)

4.1.4确立训诂学范围所经历的三个时期(识记)

4.2训诂学的学科定位以及其他学科的关系

4.2.1训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了解)

4.3理论训诂学与应用训诂学

4.3理论训诂学与应用训诂学的关系(理解)

第一章训诂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课程内容

一、训诂的产生期——先秦两汉

1.训诂的萌芽期——先秦

训诂工作产生于先秦,是适应教育的需要。先秦的训诂尚未独立和系统化,在以正文形式出现的训诂材料中,训释词或解释语的作用不仅仅在于让人明白被释词语的意义,同时也在阐明某种政治或哲学主张,甚至可以看作是证明某种观点的证据。

2.训诂工作的系统化期——两汉

汉代开始了以解释文献语言为目的而系统进行的训诂工作。当时的古文经中多古字古言,要明经义,必先解决语言文字上的疑难,因此古文经学偏重识字考据,究心名物训诂。经学、小学相互为用,经学家展开了广泛的语言文字和训诂注释的研究工作,积累了大批系统的训诂材料,使汉代的训诂工作空前兴盛。

汉代的训诂成就很多:《毛诗诂训传》是现存最早的古文经学注释书;东汉的郑玄集今古文经学的大成,著有《毛诗笺》、《仪礼注》、《周礼注》、《礼记注》;由儒生缀集古代故训而成的《尔雅》是最早的一部按事类编排的同训词典;《方言》全名《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西汉杨雄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记录方言词的著作;东汉刘熙的《释名》是一部用声训方法推求名源的专书,也是第一部词源学专著;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开山之作,也是一部可以藉以解读文献语言的训诂专著。

汉代训诂大师的涌现、训诂体式的完备、条例谨严的经传注释和研究词汇词义的语言学专著的问世,标志着训诂工作脱离了经学的附庸地位而独立。

二、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魏晋隋唐

1.再度注释的出现

再度注释,指的是针对汉代的经注,再作进一步的解释。这种解释既要补充说明两汉的注释没有说明的地方,又要对汉代已经注解的地方用中古的语言与文化再次梳理,以便使当时的人对经书原文有更深刻的了解。再度注释的代表作是孔颖达等人的《五经正义》,对纂集类训诂材料加以再度注释的代表作有郭璞的《尔雅注》与《方言注》等等。

由于“疏不破注”,义疏类的再度注释往往在义解上难以出新,为了证实汉魏传注已有的结论,有时不惜曲附牵合,排斥异说,有一定的局限性。

2.训诂范围的扩大

在汉代个别注释子书的基础上,这时的史、子、集部著作都开始成为注释的重要对象。注释子部的代表作有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郭璞《山海经注》、《穆天子传注》、杨倞《荀子注》等;注释集部的代表作有李善的《文选注》等;注释史部的代表作有裴骃的《史记集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颜师古的《汉书注》、裴松之的《三国志注》等。

3.集注、集解的出现与字书、韵书、义书的分立

集解式的注释书将注解同一对象的不同训诂材料汇集到一起,往往还要评判得失,论断取舍,甚至加入注者的发明。如裴骃的《史记集解》和何晏的《论语集解》。

有的音义书将各种注音和各种注释都收集起来,按一定的体例编纂成书,也具有集注的性质。如陆德明的《经典释文》,依次辑录有关《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老子》、《庄子》、《尔雅》等十四部经典的音义材料,并加以取舍剪裁,间有增补。

字书、音书、雅书分立,各自向专门方向发展。文字类有魏张揖的《字诂》、晋吕忱的《字林》、梁顾野王的《玉篇》等。也有收集俗字、难字、杂字、错字、异体字并加以训解的字书,如张揖的《难字》与《错误字》、沈约的《俗说》等。另外还有文字规正方面的专书,如颜师古的《字样》、颜元孙的《干禄字书》、张参的《五经文字》等。韵书有李登的《声类》、陆法言的《切韵》、孙缅的《唐韵》。雅书有《小尔雅》与张揖的《广雅》。

魏晋至隋唐间,注释工作有所深入,研究的范围有所扩大,训诂纂集的种类有所增多,这是一个训诂学的发展时期。

三、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宋元明

1.宋代的疑古与创新

魏晋至隋唐的训诂虽然扩大了范围,但主要还是沿着汉代训诂的路子在走,实质上改变不大;宋元明时期的训诂对汉唐经学充满怀疑,因而力求摆脱汉唐的影响,纷纷另创新说。

宋代经学上疑古创新的局面产生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理学的需要。理学家为了阐述他们的主张,不断从古代经典中寻找根据,又以理说经,横发议论,这样就势必冲破汉唐注疏的束缚。二是训诂工具的改进:一方面,钟鼎彝器的陆续出土及其铭文的研究,导致了古文字的发端;另一方面,吴棫取古代韵文研究古音,开创了古音的研究。

宋代疑古创新表现在经学训诂上,是随意怀疑和改动经书原文,基本不信汉唐旧注而代之以理学说教;表现在字学训诂上,则不信《说文》,而常用自己的理据来说解文字。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经学训诂专家。他的注释著作有《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等。朱熹重视字词句本身的训诂,主张以训诂说经;同时它不排斥创新,寓创新于自己的注释中;他的注释简洁明了,可读性强。朱熹还能利用当时发现的古文字材料,开创以出土文献证传世文献的训诂新方法。

2.明末训诂的进展

明末小学研究大有进展:梅膺祚《字汇》与张自烈《正字通》继承了《说文》等字书的传统,而在编排和解释方面又都大有改进;朱谋玮《骈雅》开创了以偶释偶的复合词专书体例,方以智《通雅》则突破了《尔雅》的范围,以经史为主,穷搜杂采,期于通达,是一部类书性质的辞典;陈士元《俚言解》、张存绅《雅俗稽言》、李实《蜀语》则是方言俗语研究的成果;黄生的《字诂》与《义府》则是综合性的训诂成果,或阐发义理,据古音以求古义,或考证本义,依引申规律探求词义系统,都能引证精详,立意新奇,多有发明,对清代的考据学有直接的影响。

四、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清代

1.顾炎武开朴学风气之先

清代的学术直接受晚明复古学派的影响,他们以复古为旗号,提倡汉学,主张经世致用,为训诂学的兴盛打下了基础;清政府积极提倡儒学,鼓励古代典籍的整理与研究;同时大兴文字狱,禁止知识分子议论指责时政,致使大量学人潜心古籍,推动了朴学的发展。

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一生兼涉经史百家,著述颇丰,著名的有《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音学五书》、《左传杜注补正》、《明季实录》等。顾炎武治学力戒凿空虚浮,提倡实事求是,重博征,贵创新,求致用,由此开启了有清一代优良的学风。

2.以段玉裁王念孙为代表的乾嘉学者

戴震是皖派的开山祖师,治学有独特风格,主张把义理与考据结合起来,以考据通义理。戴震注重以形证义,以音求义,在实践中发展了形音义互求的训诂思想。他与训诂学有关的著作有《转语二十章》、《方言疏证》、《孟子字义疏证》等。

段玉裁是戴震的学生,著有《说文解字注》、《六书音均表》等。《说文解字注》直接继承戴震形音义互求的方法,用古音十七部理论施于《说文》研究,使审音、考字、训义互为发明,相得益彰。段注对文献词义和词汇规律有深刻的揭示,善于辩析古今词义的细微差异,根据音义相关的理论和文字孳乳现象,进一步揭示了词汇中的同源规律。

王念孙也是戴震的学生,著有《广雅疏证》、《读书杂志》、《释大》等,其子王引之著有《经义述闻》、《经传释词》等。王氏父子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通过分析声义关系,广泛地联系同义词群和同源词族,并进而建立起揭示同源词“源义素”的“义类”理论和关于意义变化的“义通”理论,对词语的孳乳规律和

词义演变途径作了深入的探讨;注重研究复音词,对汉语复音词的内部结构作了深入分析,并从训诂角度,分出了其中具有同义语素的一类,揭示了“凡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的特征;运用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许多修辞条例和语法规律,在虚词训诂方面创获很大。

乾嘉学术以段王为代表,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能从经传单字单义的训诂上升到语言文字内部规律的系统探求。

3.晚清的实学派训诂

晚清社会动荡不安,内忧外患日益加剧,大多数知识分子不再沉迷于不切实际的考据训诂学,转而提倡经世致用之实学,或以经术作政论,或借小学治专业,形成了晚清的实学派训诂。

实学派大致有两类:一类以魏源、龚自珍、康有为为代表,把学术与政治结合起来,发掘经典的微言大义,为救世改革服务;另一类注重考实,研究某一专门领域内的词语及名物源流。沈家本的《历代刑法考》是晚清实学派训诂考据方面的代表作,其对训诂学的贡献有三方面:与乾嘉训诂学以考名为目的不同,沈家本以考名为手段,达到考实的目的,增强了训诂的实用性;沈家本考察的文献范围较乾嘉的只重先秦要宽,把训诂与史学结合起来;刑法书较经书与现实生活更接近,因此沈家本更注意到口语与专业用语的考辩。

清代训诂学一方面在治学方法上和训诂理论上总前人之大成,使其条理化,系统化;同时又大规模地整理注释古籍,汇纂各种训诂材料,从训诂实践上卓有成效地发展了传统训诂学。

五、训诂学科学理论的创建期----近现代

1.章太炎黄侃初创的理论训诂学

章太炎使传统小学真正摆脱了经学的附庸地位,开创出一门完全独立的语言文字学。在《国故论衡》、《文始》、《小学答问》、《新方言》等著作中,章先生对语言文字学的各种理论问题作了深入系统的探讨。

建立系统的训诂学理论,使训诂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的是章太炎的学生黄侃。黄侃构拟了第一部训诂学讲义,进行了独立的专科教学;对这门学科的多种理论问题作了明确系统的阐述。黄侃的侄子黄焯整理了他的一些讲义和读书札记,已经出版的有《尔雅声训》、《说文笺识四种》、《文字声韵训诂笔记》等多种。

2.训诂学走向现代

章黄之后对训诂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的学者及其著作:胡朴安《中国训诂学史》,齐佩瑢《训诂学概论》,沈兼士《声训论》、《右文说在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何仲英《训诂学引论》,杨树达《训诂学讲义》、《积微居小学述林》、《词诠》。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该对训诂与训诂学的简要发展历程有清晰的认识:掌握训诂与训诂学发展所经历的五个阶段;掌握各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掌握各个阶段的有代表性的训诂家和训诂著作及其特点。

本章的学习重点是训诂学的发展脉络与各发展阶段的特点及代表著作。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 训诂的产生期——先秦两汉

1.1训诂的萌芽期——先秦

1.1.1先秦是训诂的萌芽期(识记)

1.1.1训诂产生的原因(理解)

1.1.2萌芽期训诂的特点(理解)

1.2训诂工作的系统化期——两汉

1.2.1两汉是训诂工作的系统化期(识记)

1.2.2训诂工作的大规模开展与古文经学的关系(理解)

1.2.3毛亨及其《毛诗诂训传》(识记)

1.2.4郑玄及其《毛诗笺》、《三礼注》(识记)

1.2.5《尔雅》的成书过程、性质、内容、体例及影响(识记)

1.2.6《方言》的作者、全名、性质、内容、体例及影响(识记)

1.2.7《释名》的作者、性质、内容、体例、理论价值及其缺陷(识记)1.2.8《说文》的作者、性质、内容、体例及影响(识记)

1.2.9训诂工作系统化期的特点(理解)

2 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魏晋隋唐

2.1再度注释的出现

2.1.1魏晋隋唐是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识记)

2.1.2再度注释的含义(识记)

2.1.3再度注释的代表作(识记)

2.1.4再度注释的价值(理解)

2.1.5义疏类再度注释的主要局限(理解)

2.2训诂范围的扩大

2.2.1史、子、集部注释的代表作及其作者(识记)

2.2.2李善《文选注》的体例特点(理解)

2.2.3集注、集解式训诂的特点(理解)

2.2.4集注、集解式训诂的代表作及其作者(识记)

2.3集解、集注的出现与字书、韵书、雅书的分立

2.3.1音义的特点(理解)

2.3.2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内容及训释对象(识记)

2.3.3玄应与慧琳的两部《一切经音义》及其训释对象(识记)

2.3.4字书的代表作及其作者(识记)

2.3.5韵书的代表作及其作者(识记)

2.3.6义书的代表作及其作者(识记)

2.3.7训诂深入与扩展期的特点(理解)

2.3.8魏晋隋唐时期训诂发展的三个标志(识记)

3 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宋元明

3.1宋代的疑古与创新

3.1.1宋元明是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识记)

3.1.2宋代疑古风气产生的原因(理解)

3.1.3理学与训诂创新的关系(理解)

3.1.4宋代训诂工具改进的两个方面及其对训诂创新的影响(理解)

3.1.5宋明时期疑古创新的表现(理解)

3.1.6右文说的创说者、流传及其内容(理解)

3.1.7朱熹的训诂学著作及其成就(理解)

3.2明末训诂的进展

3.2.1明末训诂进展的表现(识记)

3.2.2明末字书、雅书的代表作及其作者(识记)

3.2.3黄生及其《字诂》、《义府》(识记)

3.2.4宋元明的史子集部注释的代表作和作者及其成就(识记)

3.2.4宋元明时期的训诂特点(理解)

4 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清代

4.1顾炎武与乾嘉学派的兴起

4.1.1清代是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识记)

4.1.2顾炎武的学术成就与方法(理解)

4.1.3顾炎武对清代学风的影响(理解)

4.2以段玉裁、王念孙为代表的乾嘉训诂学

4.2.1乾嘉学派及其学风特点(理解)

4.2.2戴震的学术成就及其治学方法(理解)

4.2.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研究方法、内容与贡献(理解)

4.2.4王氏父子著作、研究方法、及贡献(理解)

4.3晚清的实学派训诂

4.3.1晚清的时代特征与学术风气转变的关系(理解)

4.3.2晚清实学派的两种倾向及其主张(识记)

4.3.3晚清实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识记)

4.3.4《历代刑法考》对传统训诂学的贡献(理解)

4.3.5清代在纂集训诂材料方面的代表作及其作者(识记)

4.3.6清代重新整理和疏解古代训诂专书的代表作及其作者(识记)

4.3.7清代训诂学的特点(理解)

5 训诂学科学理论的创建期----近现代

5.1章太炎、黄侃初创的理论训诂学

5.1.1近现代是训诂学科学理论的创建期(识记)

5.1.2清末训诂学发展的时代背景(理解)

5.1.3章太炎的语言文字学著作及其贡献(理解)

5.1.4黄侃的训诂学著作及其贡献(理解)

5.2训诂学走向现代

5.2.1胡朴安及其《中国训诂学史》(识记)

5.2.2齐佩瑢及其《训诂学概论》(识记)

5.2.3沈兼士及其训诂学论著(识记)

5.2.4何仲英及其《训诂学引论》(识记)

5.2.5杨树达及其训诂学著作(识记)

第二章随文注释的训诂材料

一、课程内容

一、随文注释训诂材料的体式

1.传注类。传本指古代驿站传递公文的交通工具,引申为由此达彼之意,因而沟通古今语言也称作传。注的本义为灌,注书一义由灌注之义引申而来。传注类的注释书有《尚书

大传》、《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毛诗诂训传》、郑玄《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颜师古《汉书注》等。

2.章句类。章句是离章辨句的意思,这种体式以句子为基本训释单位,通常把字词的注释融在句子的直译中。其优点是对文献的注释更富于整体性。章句类的代表著作有王逸的《楚辞章句》、赵岐的《孟子章句》等。

3.义疏类。疏是通的意思,义疏即疏通其义,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的一种体式。这种体式的特点是既注释典籍原文,又解释前人有关原文的传注。义疏类的代表作有皇侃的《论语义疏》、孔颖达等人的《五经正义》等。义疏类注释被称为“二度注释”,坚持“疏不破注”的原则,一般不违背原注的基本意思。

4.集解类。集解类注释也产生于南北朝时期。注释者汇集各家对同一部典籍的注释,间下己意。这种体式的特点是博采众家之长。现存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何晏的《论语集解》。有些注释书虽然不用集解作书名,但是内容和体例属于集解类注释,如孙诒让的《墨子间诂》;有的注释书虽然以集解为书名,但命名之意不在兼采众家注释,如杜预的《春秋左传集解》是集《春秋经》和《左氏传》而加以注解,因而从训诂体式上不能归入这一类。

5.征引类。征引类的注释书以钩稽故实、征引出处的形式来探明文献中的词语源流,并将说解语义、阐明文意的训释目的融于其中。征引作为一种成熟的训诂体式,是从李善的《文选注》开始的。

6.音义类。音义类注释以辨音释义为本,也兼及文字形体的解说与校勘。这类注释书的产生是与对汉语音义关系的认识与反切注音方法的使用有密切关系的。部分音义书也具有集注的性质,如陆德明的《经典释文》。佛教经典的音义是值得重视的类别,其中代表中古时期佛教音义材料的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及辽希麟《续一切经音义》,收集汉译佛经中的词语非常广泛,有析字,有辨音,有释义,所引古代文献及字书韵书甚多,颇具辑佚和校勘价值。

7.随文注释材料除了可以从体式上进行分类以外,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分类,如从注释的内容、层次、作者等角度。

二、随文注释训诂材料的内容

1.说明用字现象

(1)说明用字现象的重要性。注释中说明用字现象的目的是明确字词关系,字词关系一旦明确,就能为准确分析词义,正确解读文献打下基础。

(2)说明用字现象分类

①使用训释用语的

△读如、读若、读为、读曰:表示借字和本字(或为另一借字)共记一词,应该按其中表词明确的字来理解词义。

△假借字、通:表示通假字和本字的关系,这里的“假借”不同于六书的“假借”,指的是用字上的通假。

△同、即:说明异体字关系。

△古字、今字、古今字:多用来说明不同时代记录同一词项用字不同的现象,这些不同时代的用字虽然字各不同,却“同物同音”,也就是记词功能相同。

△当为、宜为、当作、字之误、声之误:用来说明用字不当现象,指出应该按某个正字来理解其词义。

上述训释用语有的不是说明字际关系专用的。也有些解释词义的训释用语偶尔也用于沟通字际关系。例如:

△读如、读若:有时用于纯粹的注音,并不揭示字际关系。

△之言:主要用于训释词源意义或沟通同源词,有时却是说明用字关系。

浙江1月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训诂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19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每题3分,共15分) 1.形训 2.互训 3.犹 4.读曰 5.当为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我国的传统语言学(旧称小学)大体上包括三个部分,即: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所谓义疏,也是一种传注形式,其名源于六朝佛家的解释佛典,以后泛指__________。 3.学习和研究训诂学,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它要求实事求是、无征不信。具体说来,应注 意如下三点:一曰__________;二曰__________;三曰__________。 4.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放在谓之的__________;使用谓时,被释的词放在 谓的__________。 5.《一切经音义》有两种,一种的编者是__________,凡__________卷;另一种的编者是 __________,凡__________卷。 6.王念孙、王引之,世称高邮王氏父子,称他们的四部主要著作为高邮王氏四种,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破又称破字或易字,这个术语包含两个意思:其一是指用__________来改读古书中的 __________。其二是指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 8.训诂的中心内容是释词,因此所谓__________,主要就是释词的方法。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每小题2分,共10分) 1.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 ) 微闻:略略听到。 2.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 保:依恃,凭仗。 3.察笃夭隐,孤寡存只。( ) 1

语言学概论简答题

北京自考“语言学概论”教材答案最新版(简答题) 简答题 第一章总论 □简述语言和言语的关系。 答:语言是作为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言语就是个人讲话(写作)的行为和结果。语言和言语的区别: ①语言系统是社会共有的交际工具,因而是稳固的,具有相对的静止状态;言语是人们运用这个工具进行交际的过程和结果,是自由结合的,具有运动状态。 ②语言是个系统,是社会共有的交际工具。社会因素是它的本质因素。言语除了具有社会的因素外,还具有个人的因素。 ③语言系统的各个结构成分是有限的,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它们说出无限多的句子来。 语言和言语的联系也是紧密的,语言和言语的联系: ①言语是第一性的,语言是第二性的。 ②语言来源于言语,又反作用于言语。它对第一性的言语起着积极的、巨大的作用。 □如何理解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 答:从语言的起源和消亡两方面去观察。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它来源于集体的劳动。集体劳动的交际,是语言产生的决定因素。决定一种语言是发展还是消亡,唯一的标准就是看这种语言有没有交际价值。有交际价值就是语言,就能存在;没有交际价值的语言,就只能消亡。 □如何理解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答:人用来交际的工具,除了语言之外,还有不少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文字;第二类是旗语、灯光语、电报码……;第三类是身势语。文字是在语言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但是,文字在交际中的重要性远不能和语言相比。一个社会可以没有文字,但是不能没有语言;没有语言,社会就不能生存和发展。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只有几千年的历史。在文字产生以前,语言早已存在,估计有几十万年。今天世界上没有文字的语言比有文字的语言多得多。文字产生以后要随着语言的发展而演变,它始终从属于语言,是一种辅助的交际工具。旗语之类是在语言和文字基础上产生的特殊领域的辅助交际工具,使用的范围相当狭窄,更不能和语言相比。 □如何理解语言是人类独有的交际工具?

最新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 试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6 全国200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高等数学(一)试题 课程代码:0002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集合中为空集的是( ) A.{x|e x =1} B.{0} C.{(x, y)|x 2+y 2=0} D.{x| x 2+1=0,x ∈R} 2.函数f(x)=2 x 与g(x)=x 表示同一函数,则它们的定义域是( ) A.(]0,∞- B.[)+∞,0 C.()+∞∞-, D.()+∞,0 3.函数f(x)==π -?? ?≥<)4(f ,1|x |,01|x ||,x sin |则( ) A.0 B.1 C. 2 2 D.-2 2 4.设函数f(x)在[-a, a](a>0)上是偶函数,则f(-x)在[-a, a]上是( ) A.奇函数 B.偶函数 C.非奇非偶函数 D.可能是奇函数,也可 能是偶函数 5.=+→) 2x (x x 2sin lim 0x ( ) A.1 B.0 C.∞ D.2 6.设2x 10 x e ) mx 1(lim =-→,则m=( )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6 A.21 B.2 C.-2 D.2 1- 7.设f(x)=???=≠2x ,12 x ,x 2,则=→)x (f lim 2 x ( ) A.2 B.∞ C.1 D.4 8.设x 1e y -=是无穷大量,则x 的变化过程是( ) A. x →0+ B. x →0- C. x →+∞ D. x →-∞ 9.函数在一点附近有界是函数在该点有极限的( ) A.必要条件 B.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无关条件 10.定义域为[-1,1],值域为(-∞,+∞)的连续函数( ) A.存在 B.不存在 C.存在但不唯一 D.在一定条件下存在 11.下列函数中在x=0处不连续的是( ) A. f(x)=?? ? ??=≠0x ,10x ,|x |x sin B. f(x)=????? =≠0x ,00 x ,x 1sin x C. f(x)=???=≠0 x ,10 x ,e x D. f(x)=?? ??? =≠0x ,00 x ,x 1cos x 12.设f(x)=e 2+x,则当△x →0时,f(x+△x)-f(x)→( ) A.△x B.e 2+△x C.e 2 D.0 13.设函数f(x)=?????<-≥0 x ,1x 0 x ,e 2x ,则=--- →0x )0(f )x (f lim 0x ( )

北京市自考训诂学试题

2008年10月北京自考“训诂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面关于《释名》的说法错误的是() A.《释名》是一部用声训的方法推求名源的书。 B.《释名》是我国第一部语源学著作。 C.《释名》编于战国时期。 D.《释名》的作者是刘熙。 2.“集注”、“集解”类注释书是最早出现于训诂学史上的(). A.先秦两汉时期 B.魏晋隋唐时期 C.宋元明时期 D.清代 3.《说文解字义证》的作者是() A.桂馥 B.段玉裁 C.王筠 D.宋骏声 4.认为“说字之训诂与解文之训诂不同”的人是() A.王念孙 B.颜师古 C.许慎 D.黄侃 5.下列著作属于“字书(形书)”的是() A.《论语集解》 B.《小尔雅》 C.《切韵》 D.《玉篇》 6.下列各书作于汉代的是() A.赵岐《孟子章句》 B.朱熹《论语集注》 C.洪兴祖《楚辞补注》 D.孔颖达《五经正义》 7.《诗经》“蔽芾甘棠,勿剪勿拜”郑玄笺:“拜之言拔也。”郑玄的意思是() A.“拜”是“拔”的同源字 B.“拜”是“拔”的通假字 C.“拜”是“拔”的异体字 D.“拜”是“拔”的同义词 8.下列关于“义疏”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义疏”即疏通其义的意思 B.“义疏”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新的训诂体式 C.“义疏”既解释典籍原文,又解释典籍中前人的有关传注 D.“义疏”表示意义有疏漏 9.下面关于“字”“词”关系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字与词不是一一对应的 B.字与词的对应关系是不能变化的 C.字与词是相互而彼此区别的两个概念 D.字的意义不等于词的意义 10.“声训”是指() A.高声训斥 B.用音同音近的字来解释被释字

语言学概论自考试题及答案

全国200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语言学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每小题1分,共26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语言符号具有可变性的根本原因在于语言符号的(A) A.任意性 B.强制性 C.离散性 D.线性 2.音高取决于(B) A.发音体振动的振幅 B.发音体振动的频率 C.发音体振动的持续时间 D.共鸣器的形状 3.听觉上最自然、最容易分辨的最小语音单位是(D) A.音素 B.音位 C.音渡 D.音节 4.就词重音而言,不能用来区别意义的是(C) A.自由重音 B.移动重音 C.固定重音 D.不固定重音 5.北京话“慢”单念时读[man],但“慢慢儿”却有人读做[mai mar],前一音节的语流音变现象是(B) A.同化 B.异化 C.弱儿 D.增音 6.“奥林匹克运动会”这个词包含的语素数量是(C) A.2个 B.3个 C.4个 D.7个 7.英语“worker”中的“-er”是(A) A.构词语素 B.构形语素 C.虚词语素 D.词根语素 8.下列汉语词语中的“儿”不属于词根语素(实义语素)的是(D) A.健儿 B.女儿 C.少儿 D.花儿 9.整个语汇系统的核心和基础是(D) A.通用语汇 B.常用语汇 C.一般语汇 D.基本语汇 10.一般语汇(非基本语汇)最重要的来源是(C) A.古语词 B.方言词 C.新造词 D.外来词 11.词组的聚合关系分类是指把词组分成(A) A.向心词组和离心词组 B.联合词组和偏正词组 C.基本词组和特殊词组 D.简单词组和复杂词组 12.把句子分成“单句”和“复句”,这种分类是(D) A.句子的句型类 B.句子的句式类 C.句子的功能类 D.句子的简繁类 13.“吓唬”和“恐吓”在非理性意义上的主要差别是(C) A.语气意义不同 B.感情色彩不同 C.语体色彩不同 D.形象色彩不同 14.下列关于词的本义和基本义关系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C) A.二者总是一致 B.二者总是不一致 C.基本义比本义更常用 D.本义比基本义更常用 15.下列各项词义引申中,采用比喻方式的一项是(D) A.“锁”本指一种器具,后引申指凭借这一器具的行为 B.“兵”本指兵器,后引申指使用兵器的人 C.“南瓜”本指一种植物,后引申指这种植物的果实 D.“后台”本指舞台的后面,后引申指在背后操纵、支持的人或集团 16.下列关于等义词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A) A.等义词是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都完全相同的词 B.等义词一般都能够长期并存 C.等义词在语言表达上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D.同义词大多是等义词 17.“老王说服了小李”中“老王”是行为的施事,“小李”是行为的受事,这种意义是(B) A.语汇意义 B.语法意义 C.语境意义 D.蕴含意义 18.从现有文字史的资料来看,最早出现的字符大多是(D) A.记号 B.笔画 C.音符 D.意符 19.世界上最早的表音文字是(B) A.元音文字 B.辅音文字 C.意音文字 D.全音位文字 20.语言成分的借用,最常见、最突出的是(A) A.词语的借用 B.语音成分的借用 C.词缀的借用 D.语法结构的借用 21.下列几种类型的社会方言中,具有排他性的是(B) A.行话 B.黑话 C.官腔 D.贵族语言 22.以下对“思维”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A) A.思维既包括思维活动,也包括思维结果 B.思维分为感性思维和抽象思维两类 C.思维的形式就是概念、判断、推理 D.思维必须以语言为工具 23.人类开始制造工具这种行为意味着(B) A.人类已经产生了语言 B.人类已经产生了思维 C.人类已经同时产生了语言和思维 D.人类既没有产生语言,也没有产生思维 24.患“失语症”是因为(B) A.大脑左、右半球的单侧化功能发生了改变 B.大脑左半球的某个部位受到了损伤 C.大脑的语言获得机制出现了遗传性障碍 D.在语言临界期以前没有接触语言环境 25.主要解释某个词语所代表事物的概念知识的一类词典是(D) A.历史词典 B.信息词典 C.语言词典 D.百科词典 26.从翻译技术的平面看,机器翻译可以分为四个层级,从低到高的排序是(A) A.单词、句法、语义、语境 B.单词、语义、语境、句法 C.单词、句法、语境、语义 D.单词、语义、句法、语境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7.从发音方法上看,一个辅音的特征取决于(CDE) A.音高的高低 B.发音部位的前后 C.送气不送气 D.声带振动不振动 E.形成和克服阻碍的方式 28.下列关于语义场的表述中,正确的有(BCD) A.语义场与上下位词没有关系 B.语义场是具有共同类属义素的义项的聚合体 C.语义场是一个层级体系 D.语义场是词义系统性的

自考2017年新大纲《训诂学》真题(一)

2017新大纲《训诂学》真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以下著作,兼注音义的是()。 A.《尔雅》 B.《经传释词》 C.《经典释文》 D.《释名》 【答案】C 【解析】《经典释文》是古人读经书时用的字典,唐陆德明撰,30卷。它以考证古音为主,兼辨训义,引用了十四部文献《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榖梁传》、《孝经》、《论语》、《老子》、《庄子》、《尔雅》。 《尔雅》是第一部词典,“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经传释词》解释经传古籍中虚词的专著。清代王引之撰。 《释名》,训解词义的书。汉末刘熙作,《释名》是一部从语言声音的角度来推求字义由来的著作,它就音以说明事物得以如此称名的缘由,并注意到当时的语音与古音的异同。 2、解释正文,同时解释前人注释的训诂术语是()。 A.疏 B.笺 C.音义 D.释文

【答案】A 【解析】笺,也是给书作注解的意思,但注只是对原著做注释,笺既有对原著做的注释,也有对注解做的注释。“音义”,辨音的书叫做音,释义的书叫做义,合起来叫做音义。音义本以辨音释义为主,但往往也从事校勘。音义也有许多别称,如释文、音训、音注、音释、音解等,还可以省称“音”。 释文,解释词语音、义的文字。唐·陆德明有《经典释文》。 3、柳宗元《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也”,句中“政”指()。 A.统治 B.赋税 C.政治制度 D.统治者 【答案】B 【解析】苛政:繁重的徭役赋税。 4、对原文的误字误读进行更正的术语是()。 A.之言 B.当为 C.读若 D.析言 【答案】B 【解析】训诂中改正误字误读,则说“某当为某”之言:格式是“甲之言乙也”、“甲之为言乙也”。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有时是双声或叠韻的关系。 读若:拟其音注音,多用于拟声注音的训诂学术语析言:析言又称对文、对言,浑言又称通言、统言、散文、散言。训诂中用这两个术语来说明近义词的通别。所谓析言,是指近义词同中有異,而强调其異的一面;所谓浑言,是指着眼其共同性的一面,而不计较其中细微的差别。 5、训诂学史上,“浑言”、“析言”两个术语开始使用于()。 A.东汉 B.唐代

自考汉语言文学-训诂学笔记自考复习过程

北京自考“训诂学”复习题一 一、训诂的功能:汉代人去读先秦或更早的典籍,已略有困难;而 到了唐代,一般人对两汉、先秦的典籍,就更不容易懂了。所以,在阅读和研究古代文献时,就需要首先扫清文字障碍,减少语言隔阂。 二、“训诂”这两个字连用,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唐代的 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的疏中对“训”和“诂”分别作了解释。他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三、《毛诗诂训传》,是毛亨为《诗经》所作的传注,简称《毛传》。“传”是一种发明经典大义的体例。“春秋三传”有左丘明的《左传》、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毛亨注释《诗经》虽有叙事,但却以解释语言为主,所以叫《毛诗诂训传》。 四、孔颖达的意思是说,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一)“诂”是解释“异言”的。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因时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古语。因地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方言。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雅言)去解释,这就是“诂”。 (二)“训”是道形貌的。所谓“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的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五、近代学者黄侃先生对“诂”、“训”二字的解释,反映了训诂学进一步发展后所具有的新的含义。‘诂’就是‘故’,‘本来’的 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黄侃先生对‘诂训’的解释,说明他已有了词义的系统的观点。在解释词义的时候,首先要推求它的本义,即可以推溯的最原始或最核心的意义,然后沿着词义发展的线索,找出它不同的引申义。这样才能完成对一个多义词词义系统的解释。比如(诗经。大雅。大明),毛亨不把“京”解释作

自考或考研语言学概论自考试题及答案

2008和2009自考语言学概论真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关于“语言”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就是人们说出来的话 B.语言是一种有声符号系统 C.语言系统由多个子系统组成 D.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下列属性中,风声、雨声、喷嚏声、咳嗽声均不具有的一项是() A.生理属性 B.自然属性 C.社会属性 D.物理属性 3.下列各组元音中,都属于圆唇元音的一组是() A.[i,u] B. C. D.[o,y] 4.下列词语中,不属于派生构词的一项是() A.rewrite B.cats C.teacher D.unafraid 5.下列词语中,不属于偏义复合词的一项是() A.妻子 B.国家 C.开关 D.忘记 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语”的是()A.惯用语 B.歇后语 C.成语 D.术语 7.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创立的语法理论是() A.结构语法理论 B.功能语法理论 C.生成语法理论 D.认知语法理论 8.在“这道题我们做过”这个语言片段中,“这道题”和“我们做过”的性质是()A.既是成分,也是组合 B.是成分,不是组合 C.不是成分,也不是组合 D.是组合,不是成分 9.英语“John loves she”这句话是病句,其错误在于() A.性 B.格 C.数 D.态 10.下列关于义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义项只包括词的理性意义 B.义项包括词的临时意义 C.义项是词典释义的最小单位 D.词的多个义项并非总有关联 11.下列关于语义场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义场是词义系统性的重要表现 B.语义场与上下位词关系密切 C.语义场是一个层级体系 D.不同语义场的系统性是均衡的 12.“行为”和“行径”在词义上最主要的差别在于() A.感情色彩不同 B.形象色彩不同 C.语体色彩不同 D.理性意义不同 13.下列文字系统中,属于自源文字的是() A.苏美尔文字 B.阿拉伯文字 C.腓尼基文字 D.拉丁文字 14.由意音文字换用表音文字,属于()A.文字的创制 B.正字法改革 C.文字类型改革 D.字符类型改革 15.下列关于“语言转用”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转用是语言统一的重要形式 B.双语现象并非一定导致语言转用 C.语言转用以民族融合为必要条件 D.语言间的密切接触是语言转用的重要条件16.语汇系统中最为稳固而不易变化的是() A.一般语汇 B.基本语汇 C.通用语汇 D.专用语汇 17.感性思维(前思维)活动不包括()A.视觉和听觉 B.触觉和知觉 C.记忆和想象 D.情感和意志 18.一般儿童能跟成年人差不多一样地说话的年龄是() A.1岁左右 B.3岁左右 C.5岁左右 D.12岁左右 19.下列关于母语教学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语教学主要指中小学阶段的语言教学B.母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学会使用一种语言C.母语教学的任务包括提高逻辑思维能力D.母语教学也注重提高文化素质 20.对于中介语的错误类型,目前较多采用的分类是() A.系统前错误、系统错误、系统后错误B.语法错误、语汇错误、语音错误 C.可容忍的错误、部分容忍的错误、不能容忍的错误 D.目标语判断性错误、来源语干扰性错误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21.下列关于书面语的表述,正确的有() A.是经过提炼的口语书面形式 B.与口语相比缺少了一些内容 C.不存在与口语严重脱节现象 D.会具有相对独立的发展历史 E.不会影响和促进口语的发展 22.从发音机制上看,辅音的音质决定于() A.发音方法 B.发音部位 C.唇形圆展 D.舌位高低 E.舌位前后 23.“奥林匹克”这个词属于()

最新10月浙江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10月自学考试训诂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19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貌 2.递训 3.谓之 4.读破 5.联绵词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读书杂志》是清代训诂学家________的代表作。 2.宋人________认为,汉字类在左,义在右,字从某声即具某义。这个观点被人称之为________。 3.明________著《骈雅》七卷,所收词头都是________的,其中有一些是冷僻词,有一些是不见于高文大 典的俗语词。 4.按照这样的解释,我们对训诂这一术语便能得到如下的印象:训就是________,诂(故)就是________。 5.对《说文解字》的研究,在清代达到了空前兴盛的局面。清代《说文》注家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人成就最卓著,通常称他们为《说文》四大家;四家中,________的成就又首屈一指。 6.《尔雅》的前三篇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训诂的条例有三:一曰________,二曰________,三曰________。 8.近人________的________一书,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唐宋元明诗词曲中的特殊词语作了较为系统的考释研 究。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 俭:俭朴。 2.感物愿及时,每恨靡所挥。( ) 挥:挥酒。 3.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 唧唧:叹息声。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落英:坠落的(桃)花。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英语 真题

201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英语(二)真题 第一部分:阅读判断(第1~10题,每题1分,共10分)下面的短文后列出了10个句子,请根据短文的内容对每个句子作出判断:如果该句提供的是正确信息,选择A;如果该句提供的是错误信息,选择B;如果该句的信息文中没有提及,选择C。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答案选项涂黑。 Being ”Cool” in Middle School A new study shows that gentle and quiet kids in middle school will grow up to rule. Or, they’ll live healthier and more productive lives than the “cool” kids will. The study looked at 13-year-olds who acted old for their age by having “cool”behavior, such as early romantic relationships. They were seen as “cool” and popular kids. But as they grew up, things changed.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se kids tended to have problems with drugs and relationships by their 20s. Their behavior was no longer linked with popularity. Instead, they were thought to be less socially skilled by their peers. Besides, the average “cool”kids, by age 22, did more poorly than the average kids in the study. They had a 45 percent greater rate of problems due to drugs and alcohol. They also had a 22 percent greater rate of criminal behavior. The study also found that these kids failed to develop important life skills. They spent so much time trying to seem cool. They didn’t

许威汉版训诂学自考填空

填空、选择 一、填空: 1、“训诂”合称始于汉代的《毛诗古训传》。 2、训诂是顺其条理解说故旧之言以教人。 3、古书的注释以毛亨注释的《诗经》的《诗经古训传》为最早。 4、古书的注释以毛亨注释的《诗经》的《诗经古训传》为最早,另一种是从实际语言材料里把“语言单位”抽出来,分门别类来说明意义的体系,这以作者尚难考定的《尔雅》,它是按语义分类编辑的字典为最早。 5、《毛诗诂训传》和《尔雅》这两部书都是古人最初的训诂实践的成果。 6、训诂学的三项任务表明训诂学是沟通古今语义的桥梁。 7、 8、训诂学的根本任务:第一,加强对训诂学史训诂学方法论的研究,实现训诂学自身的建设与发展,第二,总结训诂学的经验,提高训诂工作水平,促进古文教学、古籍整理和词典编纂等。 9、解释词义是训诂学的核心内容。 10、传统训诂学以经书的解释为中心。 11、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义、阐明语法这些内容。 12、汉代立《诗》《书》《礼》《易》《春秋》。于学官学校,定为“五经”。王易的一经为《乐经》 13、“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 14、传统训诂学最大的局限是“崇古”。 15、总释群书语义的代表作是《尔雅》。 16、《释名》东汉·刘熙、《广雅》魏·张揖、《方言》汉·扬雄。 17、音义兼注的专著大致又可分为两类:一是单注一书的音义已归入注疏类,从略,一是注释群书的如《经典释文》唐·陆德明。 18、《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的许慎。 19、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释作注解。这种注释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20、唐人还为汉以下的其他古书作注释,比如司马迁的《史记》,在唐代就有《司马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萧统的《文选》;在唐代就有李善注和五臣注。萧统的《文选》又叫《昭明文选》。 21、史记三家注:唐代就有司马贞的《司马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刘宋时期的裴《史记集注》 22、李善注《文选》,几乎全力集中在注明出典方面。 23、汉魏六朝以来利用“四声别义”这一特点给古书注音。 24、朱熹的《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集注》合称《四书集注》。 25、严复翻译十八九世纪世界名著,有过“信、达、雅”之说,翻译古文亦然。 26、“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情:实情。 27、以人民往视者。以:有。 28、“谓”:指的是。 29、“或”:说的是。 30、当为(当作)、读为(读曰)、读若(读如)、之言(之为言) 31、使用声训的术语是之言(之为言)。 32、如字:这个术语是用来表明某字当读本音训诂术语,与“破读”、“读破”相对而言。 33、解释词义的方式有互训义界(推因) 34、揭示同义词内在联系及其区别的训诂术语是析言。 35、句读这一名称,最早见于何休《公羊传注·序》 36、“名与实”是小学研究的主线。 37、以形索义的训诂方法是外在形式的利用 38、作为以形索义的形训,分析字的形体结构必须以推求字的本义为目的。 39、《说文解字》是以形索义的典式。 40、有一种训诂的方法是以形索义,例如“弈”的“大”古代写作(P89页),像一个人正面站立的样子,本义是大;“弈”的“89 ”古代写作# 。本义是围棋。 41、运用以形索义原则须以笔意为据 42、“厥义”即字形中反映的词义,也就是笔意。

自考或考研语言学概论自考试题与答案

全国2003年10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每小题1分,共26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语言符号具有可变性的根本原因在于语言符号的( A ) A.任意性 B.强制性 C.离散性 D.线性 2.音高取决于( B ) A.发音体振动的振幅 B.发音体振动的频率 C.发音体振动的持续时间 D.共鸣器的形状 3.听觉上最自然、最容易分辨的最小语音单位是( D ) A.音素 B.音位 C.音渡 D.音节 4.就词重音而言,不能用来区别意义的是(C) A.自由重音 B.移动重音 C.固定重音 D.不固定重音 5.话“慢”单念时读[man],但“慢慢儿”却有人读做[mai mar],前一音节的语流音变现象是( B ) A.同化 B.异化 C.弱儿 D.增音 6.“奥林匹克运动会”这个词包含的语素数量是() A.2个 B.3个 C.4个 D.7个 7.英语“worker”中的“-er”是() A.构词语素 B.构形语素 C.虚词语素 D.词根语素 8.下列汉语词语中的“儿”不属于词根语素(实义语素)的是() A.健儿 B.女儿 C.少儿 D.花儿 9.整个语汇系统的核心和基础是() A.通用语汇 B.常用语汇 C.一般语汇 D.基本语汇 10.一般语汇(非基本语汇)最重要的来源是() A.古语词 B.方言词 C.新造词 D.外来词 11.词组的聚合关系分类是指把词组分成() A.向心词组和离心词组 B.联合词组和偏正词组 C.基本词组和特殊词组 D.简单词组和复杂词组 12.把句子分成“单句”和“复句”,这种分类是() A.句子的句型类 B.句子的句式类 C.句子的功能类 D.句子的简繁类 13.“吓唬”和“恐吓”在非理性意义上的主要差别是() A.语气意义不同 B.感情色彩不同 C.语体色彩不同 D.形象色彩不同 14.下列关于词的本义和基本义关系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二者总是一致 B.二者总是不一致 C.基本义比本义更常用 D.本义比基本义更常用 15.下列各项词义引申中,采用比喻方式的一项是() A.“锁”本指一种器具,后引申指凭借这一器具的行为 B.“兵”本指兵器,后引申指使用兵器的人 C.“南瓜”本指一种植物,后引申指这种植物的果实 D.“后台”本指舞台的后面,后引申指在背后操纵、支持的人或集团 16.下列关于等义词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等义词是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都完全相同的词 B.等义词一般都能够长期并存 C.等义词在语言表达上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D.同义词大多是等义词 17.“老王说服了小”中“老王”是行为的施事,“小”是行为的受事,这种意义是() A.语汇意义 B.语法意义 C.语境意义 D.蕴含意义 18.从现有文字史的资料来看,最早出现的字符大多是() A.记号 B.笔画 C.音符 D.意符 19.世界上最早的表音文字是() A.元音文字 B.辅音文字 C.意音文字 D.全音位文字 20.语言成分的借用,最常见、最突出的是() A.词语的借用 B.语音成分的借用 C.词缀的借用 D.语法结构的借用 21.下列几种类型的社会方言中,具有排他性的是() A.行话 B.黑话 C.官腔 D.贵族语言 22.以下对“思维”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思维既包括思维活动,也包括思维结果 B.思维分为感性思维和抽象思维两类 C.思维的形式就是概念、判断、推理 D.思维必须以语言为工具 23.人类开始制造工具这种行为意味着() A.人类已经产生了语言 B.人类已经产生了思维 C.人类已经同时产生了语言和思维 D.人类既没有产生语言,也没有产生思维 24.患“失语症”是因为() A.大脑左、右半球的单侧化功能发生了改变 B.大脑左半球的某个部位受到了损伤 C.大脑的语言获得机制出现了遗传性障碍 D.在语言临界期以前没有接触语言环境 25.主要解释某个词语所代表事物的概念知识的一类词典是() A.历史词典 B.信息词典 C.语言词典 D.百科词典 26.从翻译技术的平面看,机器翻译可以分为四个层级,从低到高的排序是() A.单词、句法、语义、语境 B.单词、语义、语境、句法 C.单词、句法、语境、语义 D.单词、语义、句法、语境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7.从发音方法上看,一个辅音的特征取决于() A.音高的高低 B.发音部位的前后 C.送气不送气 D.声带振动不振动 E.形成和克服阻碍的方式 28.下列关于语义场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A.语义场与上下位词没有关系 B.语义场是具有共同类属义素的义项的聚合体 C.语义场是一个层级体系 D.语义场是词义系统性的重要表现 E.不同语义场的系统性是均衡的 29.下列关于语素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A.语素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 B.有些语素只有语音形式而没有意义 C.语素分为自由语素和不成词语素两大类 D.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语素 E.词都是由语素形成或组成的 30.下列有关汉字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A.汉字是一种自源文字 B.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 C.汉字是一种音节文字 D.汉字是一种词语文字 E.几千年来,汉字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DOC专业

《训诂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训诂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5分,共25分) 1、形训—— 2、互训—— 3、犹—— 4、读曰—— 5、当为——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25分) 1、我国的传统语言学大体上包括三个部分,即、、。 2、所谓义疏,也是一种传注形式,其名源于六朝佛家的,以后泛指正。 3、学习和研究训诂学,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它要求、。具体说来,应注意如下三点:一曰务平实,忌好奇;二曰重证据,戒臆断;三曰宁阙疑,勿强解。 4、《一切经音义》有两种,一种的编者是,凡二十五卷;另一种的编者是,凡一百卷。 5、,世称高邮王氏父子,称他们的四部主要著作为高邮王氏四种,即:、、、。 6、读破又称或,这个术语包含两个意思:其一是指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其二是指改变一个字原来的以表示意义的转变。 7、训诂的中心内容是,因此所谓训诂的方法,主要就是的方法。 8、再度注释的代表是孔颖达奉敕所作的。 9、训诂学在具体实践中所面临的两大任务是和 10、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其中一种是注释工作,其余两种是:、。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2分,共10分) 1、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微闻:略略听到。() 2、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保:依恃,凭仗。() 3、察笃夭隐,孤寡存只。笃:察。() 4、杯觞引满从衣湿,墙壁书多任手顽。从:随着。() 5、牧童向日眠春草,渔父隈岩避晚风。隈:躲在()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音义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哪些特征? 2、如何进行“析词审义”

训诂学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 1、形训——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的分析来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 2、互训——即以意义相同之字,相互训释。 3、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一般用于以同义词或近义词作释。 4、读曰——又称“读为”“破字”,即用本字本义来说明假借字。 5、当为——校勘术语,用以直接指明正字以纠正误字。也称“当作” 二、填空题 1、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 2、解释佛典 3、实事求是;无征不信 4、释玄应;释慧琳 5、王念孙;王引之;《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经义述闻》;《经传释词》 6、破字;易字;假借字;读音 7、释词;释词 8、《五经正义》。 9、应用训诂学;理论训诂学 10、纂集工作;考证工作 三、判断题 1-5 ×√√×× 四、简答题 1、音义关系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偶然性、约定性、回授性、延展性、类聚性、多元性。 2、析词审义要做到“三分清”:分清词与词组;分清单纯音与合成词;分清合成词的含义与偏义;分清词组的结构方式

2018年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 填空题 □“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是马瑞辰。 □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解释词的本义。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 门工作。 □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 □训诂材料包括: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 □前人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 □纂集类训诂专书有:依物类分篇汇集同训词的《尔雅》;依照据形说义原则用部首统帅文字的《说文解字》;专门纂集声训以明语源的《释名》;沟通方言词与标准语音义的《方言》等。 □考证专书包括:孔颖达《五经正义》;顾炎武《日知录》;王念孙、王引之《读书杂志》与和《经义述闻》;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与《十驾斋养新录》;赵翼《陔余丛考》;沈家本《历代刑法考》;李慈铭《越慢堂日记》; □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它包括对训诂现象的科学解释,对训诂方法科学依据的理论说明和从程序上加以分解,对文献词义的存在形式、运动规律、特点性质的科学论述。 □黄侃说:“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训诂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材料,训诂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 □训诂学三个时期是:早期训诂学、晚期训诂学、现代训诂学。 □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字的形、音、义)古代合称“小学”。 □训诂学在具体实践中所面临的两大任务是: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 □应用训诂学侧重于实际应用,主要是解读和注释古代文献。 □理论训诂学侧重于理论探讨,如词和义之间的关系等。□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二者的关系是:理论探讨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实际应用以理论探讨为指导。 □训诂的产生期在先秦两汉;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在魏晋隋唐;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在宋元明;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在清代;训诂学科学理论的创建期在近现代。 □训诂的萌芽期在先秦,训诂工作的系统化期在两汉。 □训诂发展的标志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再度注释的出现、训诂范围的扩大、集注、集解的出现与字书、韵书、义书的分立。 □再度注释的代表是孔颖达奉敕所作的《五经正义》。 □郭璞注《尔雅》和《方言》。

自考语言学概论(2014.10)真题及答案

语言学概论2014年10月自考真题及答案 一单选 1. 根据词内部语素的数量可以把词分成 A.合成词和单纯词 B.单义词和多义词 C.单音调和复音词 D.音译词和仿译词 正确答案 A 知识点名称 根据词的语素数量分类:单纯词,合成词 难易程度 简单 讲解 根据词内部语素的数量可以把词分成合成词和单纯词。 统计 刷题次数 : 3978 错误率 : 34% 2. 与兰州话同属一个方言区的是 A.长沙话 B.昆明话 C.厦门话 D.梅县话 正确答案 B 知识点名称 土语 难易程度 简单 讲解 现代汉语可以分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 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和闽方言七大方言。昆明话与兰州话同属于北方方言区。统计 刷题次数 : 3570 错误率 : 61%

3. 文字起源于 A.结绳 B.穿贝 C.结珠 D.图画 正确答案 D 知识点名称 字起源于图画和契刻 难易程度 简单 讲解 文字起源于图画,结绳只是在文字诞生以前人类使用过的一种记数。帮助记忆和起提示作用的工具,跟文字的起源没有直接关系。 统计 刷题次数 : 4488 错误率 : 43% 4. 下列各项中包含两个语素的词是 A.激光 B.麦克风 C.犹豫 D.蜻蜒 正确答案 A 知识点名称 语素的定义 难易程度 简单 讲解 语素的定义: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的语言单位, "最小"是从音和义结合的角度来看的。统计 刷题次数 : 3672 错误率 : 50% 5. "呆帐"、"托运"属于 A.科技术语 B.行业用语

D.隐语 正确答案 B 知识点名称 科技术语,行业语 难易程度 简单 讲解 行业语:某种行业和职业的专门用语,如金融银行业用语:贷款、呆帐、利息;交通运输业用语:晚点、超载、软卧等。 统计 刷题次数 : 3621 错误率 : 21% 6. 下列各项中有歧义的是 A.牛不吃了 B.鸡不吃了 C.我不吃了 D.饭不吃了 正确答案 B 知识点名称 歧义 难易程度 简单 讲解 歧义是指同一形式的语言符号序列可能表达不同意义的现象。歧义以语言符号序列的同形为前提条件。"鸡不吃了"可以理解为"鸡不吃食了",也可以理解为"不吃鸡了". 统计 刷题次数 : 3468 错误率 : 70% 7. 索绪尔创立的语言学被称为 A.对比语言学 B.转换生成语言学 C.社会语言学 D.结构主义语言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