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二章
大学公共课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全册教案

大学公共课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2. 掌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以及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
二、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概况。
2. 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过程和结果。
3. 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民族危机的凸显。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历史背景,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案例分析法:分析鸦片战争期间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历史背景。
2. 讲解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3. 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 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鸦片战争的理解和看法。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2. 阅读相关资料,加深对鸦片战争的理解。
3. 思考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
大学公共课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二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原因和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掌握洋务运动的兴起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3. 理解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在近代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二、教学内容1. 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背景、原因和过程。
2.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对清朝政权、中国历史的影响。
3. 洋务运动的兴起: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原因和过程,洋务运动的兴起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在近代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
2. 讲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3. 分析洋务运动的兴起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一、教案概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和主要事件,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本课程共十个章节,本教案将提供前五个章节的教学内容、目标和activities。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脉络和主要事件。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1. 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2. 鸦片战争的过程和结果3.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衰落第二章: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1. 洋务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2. 戊戌变法的背景和主要措施3. 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影响第三章: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 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过程2. 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改革3. 辛亥革命的影响和意义第四章:北洋政府与军阀割据1. 北洋政府的组成和特点2. 军阀割据的形成和影响3. 北洋政府的衰落和崩溃第五章:新文化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2.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过程和主要人物3.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活动和影响四、教学activities1. 针对每个章节的内容,安排相应的课堂讲解和讨论。
2.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报告,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估1. 定期进行课堂测试,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评估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度,鼓励积极的学习态度。
3. 期末进行课程考试,综合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内容第六章:抗日战争与国共合作1. 抗日战争的爆发和背景2. 抗日战争期间国共合作的过程和成就3. 抗日战争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第七章:解放战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 解放战争的背景和过程2. 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影响第八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1. 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和过程2.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3. 社会主义探索中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第九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1. 改革开放的背景和主要政策2.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成就第十章:中国近现代史的启示与展望1. 中国近现代史的主要经验和教训2. 当代中国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机遇3. 展望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七、教学activities1. 针对每个章节的内容,安排相应的课堂讲解和讨论。
2_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

(二)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建立 1. 武昌起义
时间: 时间: 胜利: 胜利: 1911年10月10日 年 月 日 到10月12日,武汉三镇全部为革命党人控制,起 月 日 武汉三镇全部为革命党人控制, 成立了湖北军政府。 义取得了胜利 。成立了湖北军政府。 领导机构: 领导机构:文学社和共进会联合成立的起义总指挥部
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和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1.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
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兴中会的建立 (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时间: 时间: 1894年11月 年 月 地点: 地点: 美国檀香山 组织者: 组织者:孙中山 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意义: 意义: 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 正式兴起。 正式兴起。 广州起义 (1895年10月) 年 月 宣告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舞台 ,迈出了中国民 主革命的第一步。 主革命的第一步。
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即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族主义即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指用革命的手段 推翻满清封建专制政府,建立独立自主的中国。 推翻满清封建专制政府,建立独立自主的中国。 民权主义就是“建立民国” 即是要推翻封建帝制, 民权主义就是“建立民国”,即是要推翻封建帝制,建立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就是“平均地权” 其意在解决好土地问题, 民生主义就是“平均地权”,其意在解决好土地问题,以避 免资本主义贫富分化与对立。 免资本主义贫富分化与对立。 评价: 评价: 三民主义有不足之处,如没有明确提出反帝, 三民主义有不足之处,如没有明确提出反帝,其土地 纲领并不实际, 纲领并不实际,但它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 推翻满清腐朽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愿望, 立、推翻满清腐朽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愿望,是一个 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发展脉络,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开始教学要点: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2. 第二章: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要点: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和影响太平天国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3. 第三章: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教学要点:洋务运动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4. 第四章: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教学要点: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中华民国的成立及其政治制度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5. 第五章: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国教学要点:北洋政府的成立及其政治制度北洋政府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北洋政府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阐述其背景、过程和影响。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历史问题,培养分析问题和评价问题的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历史现象。
4. 观看历史纪录片:辅助学生形象地了解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
2. 考试成绩:期末考试,包括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 参考书籍:相关历史著作和学术论文3. 历史纪录片:反映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纪录片4. 网络资源:历史网站、学术论文库等六、第六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国民革命教学要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和过程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和影响国共合作与冲突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七、第七章: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教学要点: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抗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八、第八章:解放战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教学要点: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意义解放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九、第九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改革开放教学要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和内容改革开放的背景、过程和成果改革开放对中国历史的意义和影响十、第十章:当代中国的发展与挑战教学要点:当代中国的发展历程和成就当代中国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和展望十一、教学方法(续)4. 小组合作法:分组进行历史课题研究,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研究能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二章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中,中国的各个阶级和阶层都进行了反抗和斗争,但是无一能够取得胜利,这样就为认识到只有中国的工人阶级才能担负起领导革命的重任打下了基础。
二、重点和难点:1.评价太平天国的纲领和其失败;2.对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纲领的评价;3.百日维新述评。
三、计划课时:2课时随着资本一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社会各阶级都面临着“怎么办”的问题。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对国家的出路进行探索,先后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方案。
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一)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建立1.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背景(1)清政府为了支付赔款,拼命搜刮百姓鸦片战争失败以后,为支付对列强的巨额赔款,同时也为了弥补财政亏空,清政府加重了赋税的征收科派。
各级官吏在征收钱粮时往往浮收勒扣,横征暴敛,农民的负担更为加重。
正如天地会的《万大洪告示》所说:“天下贪官,甚于强盗,衙门污吏,何异虎狼”,“民之财尽矣,民之苦极矣!”(2)鸦片输入引起白银外流、银贵钱贱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鸦片贸易在战后进一步泛滥,白银外流更加严重,导致银贵钱贱,又额外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3)土地兼并加剧,地租剥削率日高老百姓“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
田赋负担实际增加一倍以上。
这些负担归根到底,仍然落到了农民的头上。
(4)人民反抗彼伏此起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迫使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群众走上反抗斗争的道路。
1842年至1850年间,全国各族人民的反清起义在百次以上。
清政府调兵各处镇压,但群众斗争彼伏此起,酝酿着更大规模的反抗。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爆发的。
2. 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进程(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组织群众1843年,洪秀全开始创立拜上帝会。
第近现代史纲要教案二章

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一、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
1.原因
2.太平天国兴起
(1)拜上帝会(2)金田村起义(3)永安建制(4)定都天京(5)军事全盛
3.运动失败
(1)天京变乱(2)重建领导核心(3)天京失陷
二、意义
1.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2.打击了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
课题序号
二
授课班级
07艺术设计(1)(2)班
授课课时
3课时
授课形式理论讲授课授课Fra bibliotek节名称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使用教具
课本、课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这三次早期探索的时代背景、性质、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
2.通过对三次早期探索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的总结,使学生明确理解无论是单纯的农民战争,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还是资产阶级的维新运动,都不能为中国的独立富强真正指明出路。近代中国革命的胜利必须在先进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才能取得胜利。
教学重点
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的意义及失败的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可能带领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更新、补
充、删节
内容
洋务运动失败的启示
课外作业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局限
教学后记
本讲主要是围绕着近代中国社会的核心主题即“中国何处去”来展开的,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中的社会精英与知识分子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艰难探索,由于各自的阶级局限性以及错综复杂的各种社会原因,种种尝试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这种尝试在整个近现代中国社会对国家出路探索的历史中的地位和意义是不容忽视与抹杀的。本讲尚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与分析,也是必须跟学生讲清楚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一章: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教学目标:1. 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掌握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作用。
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2. 鸦片战争的过程和结果。
3. 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
4. 晚清社会变革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历史资料,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2. 通过多媒体展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鸦片战争的过程和结果。
3. 组织学生讨论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其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鸦片战争背景、过程的掌握程度。
2. 评估学生在讨论中对晚清社会变革主要内容的认知水平。
3. 审阅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其对晚清社会变革对中国近现代史影响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太平天国运动教学目标:1. 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内容:1. 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
2. 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
3. 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果。
4. 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历史资料,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
2. 通过多媒体展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
3. 组织学生讨论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其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起因的掌握程度。
2. 评估学生在讨论中对太平天国运动过程的认知水平。
3. 审阅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其对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地位和影响的理第六章: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教学目标:1. 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失败的原因。
2. 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经过和意义。
3. 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戊戌变法的背景和过程。
2.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3.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4. 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取得的成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二章

前言历史学前沿理论与学术动态概述上编晚清史(下)第一章西方的外患冲击:礼仪·鸦片与战争(上、下)第二章帝国的内乱:太平天国第二章帝国的内乱:太平天国课前思考题:你认为洪秀全具有开国皇帝的才能品德吗?有人说拜上帝教是“邪教”,你怎么看待?如何评价太平天国呢?一、背景1.现象:人口激增(4亿)、吏治腐败、民生困苦、民间会党起事不断2.理论:黄仁宇内卷化二、拜上帝教的创立1.洪秀全创教:1828-1843年,16岁童生省城考秀才四次不中(第二次考试买《劝世良言》,第三次高烧疯狂),初试前十,复试落选,受不了这样冰火二重天的折腾,乃绝科举念头,细读《劝世良言》,与同学冯云山、族弟洪仁玕相约村外小溪洗礼,创立拜上帝教。
根据上帝打破偶像、独奉真神的教导,加上屡次科举不第对儒教经典产生的愤恨,洪、冯决定拿私塾里“大成至圣先师孔子文宣王之位”开刀,不久因砸坏孔圣人牌位而失去私塾先生的饭碗。
2.洪冯传教:洪、冯初在广州传教,但吸引不了人,遂入广西桂平传教。
其间洪秀全回花县老家教书,搞理论创作《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1847年到香港向美国牧师罗孝全学习,被拒绝洗礼。
冯云山留在紫荆山传教,吸收大量“烧炭佬”、客家人(遭到土著团练和会党土匪侵扰)入教,包括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成均进士,韦家是拜上帝教基地)、石达开。
洪、冯发动偶像捣毁运动,摧毁了象州香火最盛的甘王庙,被正统乡绅王作新告密,冯被逮捕,洪逃回广东。
3.杨萧代言:群龙无首之际,杨秀清代“天父上帝”来传言,萧朝贵代“天兄”耶稣基督传言,埋下了后来内讧的危机。
4.信教可免瘟疫:洪秀全宣称即将降下瘟疫,惟有信教者可得救。
不久广西果有几个州县发生瘟疫,乡民纷纷入伙信教,如李秀成一家。
5.教义:(1)不懂基督教“三位一位”说,以为上帝(父)、耶稣(子)与圣灵是三个神,并编造“天父”派他本人“天王”下凡代世人“救赎”的神话。
上帝是一个“灵”,因此上帝是人的肉眼所不能看到的,而洪秀全却说见过上帝,只知“洗礼”,不知圣餐,不知圣诞节与复活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中,中国的各个阶级和阶层都进行了反抗和斗争,但是无一能够取得胜利,这样就为认识到只有中国的工人阶级才能担负起领导革命的重任打下了基础。
二、重点和难点:1.评价太平天国的纲领和其失败;2.对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纲领的评价;3.百日维新述评。
三、计划课时:2课时随着资本一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社会各阶级都面临着“怎么办”的问题。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对国家的出路进行探索,先后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方案。
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一)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建立1.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背景(1)清政府为了支付赔款,拼命搜刮百姓鸦片战争失败以后,为支付对列强的巨额赔款,同时也为了弥补财政亏空,清政府加重了赋税的征收科派。
各级官吏在征收钱粮时往往浮收勒扣,横征暴敛,农民的负担更为加重。
正如天地会的《万大洪告示》所说:“天下贪官,甚于强盗,衙门污吏,何异虎狼”,“民之财尽矣,民之苦极矣!”(2)鸦片输入引起白银外流、银贵钱贱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鸦片贸易在战后进一步泛滥,白银外流更加严重,导致银贵钱贱,又额外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3)土地兼并加剧,地租剥削率日高老百姓“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
田赋负担实际增加一倍以上。
这些负担归根到底,仍然落到了农民的头上。
(4)人民反抗彼伏此起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迫使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群众走上反抗斗争的道路。
1842年至1850年间,全国各族人民的反清起义在百次以上。
清政府调兵各处镇压,但群众斗争彼伏此起,酝酿着更大规模的反抗。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爆发的。
2. 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进程(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组织群众1843年,洪秀全开始创立拜上帝会。
随后,他从家乡广东进入广西。
为了反对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他撷取原始基督教教义中反映下层民众要求的平等思想和某些宗教仪式,从农民斗争的需要出发,加以改造,创立了拜上帝教;并利用它发动和组织群众。
(2)金田起义后,势如破竹,迅速发展1851年1月,洪秀全率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随后,太平军从广西经湖南、湖北、江西、安徽,一直打到江苏,席卷6省。
1853年3月,占领南京,定为首都,改名天京,正式宣告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建立。
太平军所进行的战争,是一次反对清政府腐朽统治和地主阶级压迫、剥削的正义战争。
太平军在进军的征途中,坚决镇压和打击官僚、豪绅、地主;焚烧衙门、粮册、田契、借券,有力地冲击了封建统治秩序。
太平军纪律严明,所过之处,“以衣物散给贫民……谓将来概免租赋三年”。
这使太平军受到群众的欢迎和拥护。
因此,太平天国起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3)定都后北伐、西征,很快达到全盛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先后进行了北伐、西征和天京城外的破围战。
到1856年上半年,除北伐失利外,太平军在湖北、江西、安徽和天京附近等战场都取得了重大胜利,控制了大片地区,达到了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二)《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1.《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及评价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建设,并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它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即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将土地按亩产高低划分为9等,好坏搭配,按人口平均分配。
凡16岁以上的男女,每人皆可分得一份数量相同的土地,不满16岁的减半。
太平天国的领导者们希望通过施行这样的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所以,《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是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发展和超越,具有进步意义。
不过,它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
它所描绘的理想天国,仍然是闭塞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生活方式;同时又是一个没有商品交换的和绝对平均的社会。
这种社会理想,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
2.《资政新篇》的内容及评价《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
1859年,洪仁玕从香港来到天京,被封为干王,总理朝政。
不久,他提出了一个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它的主要内容是:(1)在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并学习西方,制订法律、制度。
(2)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银行等事业,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尤其是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对穷人“宜令作工,以受所值”,这就把向西方的学习,从生产力的领域扩展到生产关系的领域,即开始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了。
(3)在思想文化方面,建议设立新闻官、新闻馆,破除陈规陋俗,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
(4)在外交方面,主张同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并“与番人竞雄”,但严禁鸦片入口,强调外人不得干涉天朝内政。
《资政新篇》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
洪秀全看到后,几乎逐条加以批示,对其中绝大部分条款都表示赞同,并下令镌刻颁布。
但是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施。
(三)从天京事变到太平天国败亡太平天国起义者们想要建立一个以“天王”为首的农民政权。
但是,在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分散的小生产的基础上,虽然可以建立暂时的劳动者的政权,但它最终还是会向封建专制政权演变的。
1.天京事变的发生及危害在太平军取得重大胜利的同时,太平天国内部潜在的矛盾和弱点也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思想在蜕化,一些人在生活上追求享乐,在政治上争权夺利。
太平天国诸王在建都后不久就大兴土木,建立豪华府邸。
杨秀清“自恃功高,一切专擅”。
1856年9月,发生了天京事变。
1856年8月,杨秀清借“天父下凡”,逼天王到东王府封其为万岁。
洪秀全表面答应,但回府后立即密令韦昌辉、石达开火速返回天京。
韦昌辉在接到密令后,立即率精兵赶到天京将杨秀清及其眷属杀死。
11月底,石达开回到天京。
洪秀全命他提理政务,但又处处牵制,引起石达开的不满。
1857年6月,石达开带走太平军的二十万精锐部队,脱离了太平天国,孤军作战。
由于没有建立根据地,粮食、武器等补给困难,军心逐渐涣散。
1863年5月,在四川大渡河紫打地(安顺场)陷入清军包围被消灭。
天京事变严重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2.进行力挽危局的苦斗但无力回天为重整纲纪,挽救危局,洪秀全提拔了陈玉成、李秀成等一批具有军事才干的青年将领,在1859年又封洪仁玕为干王总领朝政,形成新的领导核心。
但是,这已经无法从根本上挽回败局。
将领们都“各顾自己,不顾大局”。
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未能正确处理这些问题,却采取滥封爵赏的办法,大肆封王,从而使矛盾更加尖锐复杂。
洪秀全本人的保守和迷信思想也越来越严重。
他信天不信人,处理军政事务强调“认实天情”。
当天京被湘军包围时,他拒绝了李秀成提出的“让城别走”、另辟新根据地的建议,坚持死守天京。
1864年6月,洪秀全病故。
7月,天京被湘军攻破。
太平天国起义失败。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一)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1.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这次起义历时14载,转战18省,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在太平天国的影响下,各地各族人民反清斗争风起云涌。
2.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把千百年来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渴望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出来。
《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这反映了太平天国某些领导人在后期试图通过向外国学习来寻求出路的一种努力。
因此,太平天国起义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3.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4.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太平天国的领袖们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
尤其是当中外反动派勾结起来向太平军举起屠刀时,他们毫不犹豫地同英、法军队和由外国军官组织和指挥的“常胜军”、“常捷军”进行英勇的斗争。
5.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
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二)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动摇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力地打击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显示了农民阶级的反抗精神和战斗力量。
1.农民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能制定出科学的革命纲领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
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2.不能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这一切都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3.未能正确地对待儒学,保留了封建纲常伦理原则开始时,他们把儒家经书笼统地斥之为“妖书”。
后来,他们对儒学的态度有所变化,主张将《四书》、《五经》删改后加以利用。
不过,删去的主要是与太平天国宗教不相容的内容,而把儒学中的纲常伦理原则保留了下来。
4.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太平天国的领袖们不承认不平等条约,这是正确的。
但他们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而是笼统地把信奉天父上帝的西方人都视为“洋兄弟”,这说明他们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一、洋务事业的兴办(一)洋务派的形成及其指导思想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
1.洋务派阵营的构成(1)以奕䜣为代表的满族中央权贵派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主张学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兴办洋务。
其中奕䜣集朝廷大权于一身,倚靠着文祥、宝鉴、董询等人为左右手,并开始重用汉族官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