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含译文)
《李鸿章传》 ppt 汇报

上海外国语言文字学馆、江南机器制造局、 天津机器局、筹通商日本并派员往驻、选学生赴 美国肄业、请开煤铁矿、成立轮船招商局、筹办 铁甲兵船、请遣使日本、派武弁往德国学水陆军 械技艺、成立天津水师学堂、设南北洋电报、请 开铁路、开平矿务局、设公司船赴英贸易、招商 接办各省电报、旅顺船坞、上海商办织布局、天 津武备学堂、北洋海军成军、创办天津医学堂。
外交
三场战争: 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四个条约: 《中法新约》、《马关条约》、《中俄密约》和《辛 丑条约》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 李鸿章之遇。 ——梁启超
谢 谢!
人物简介
李鸿章(1823年2月15 日—1901年11月7日), 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 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 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 中堂,亦称李合肥,本 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 号少荃(泉),晚年自 号仪叟,别号省心,谥 文忠。
洋务运动
我辈若不破群议 而为之,并世而生, 后我而起者岂复有此 识力?
?上海外国语言文字学馆江南机器制造局天津机器局筹通商日本并派员往驻选学生赴美国肄业请开煤铁矿成立轮船招商局筹办铁甲兵船请遣使日本派武弁往德国学水陆军械技艺成立天津水师学堂设南北洋电报请津开铁路开平矿务局设公司船赴英贸易招商接办各省电报旅顺船坞上海商办织布局天津武备学堂北洋海军成军创办天津医学堂
李鸿章
《李鸿章传》梁启超著读后感

《李鸿章传》梁启超著读后感李鸿章传读后感——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抬抬头,回想这一年的时光,在高考的重压下,在考后疯狂的放松下,似乎很久都没静下心来读过文学类的书了,更不要说是什么历史传记了。
正好借着现代史的这门课程,我静下心来读了这本《李鸿章传》,很有感触。
以前,对李鸿章没什么特别的了解,只是在高中时的历史老师总是拿李鸿章的事不断调侃,自然对他是没什么好印象,但是,同样是一代名家的梁启超,却将他和诸葛亮、曾国藩、张之洞等人作对比,给了他高度的评价,那他到底是一名什么样的人,在书中给了我们答案。
由于此书是文言文书写,读起来甚为不畅,理解有不正确之处,还请多多指教。
李鸿章被梁启超认为是有苏秦张仪之辩才的外交家,但是作为动乱时代的不幸的中国晚晴大臣,在中国缺乏强大的国家实力的条件下,他在外交上不得不用不断的妥协来谋求国家的安宁。
只有自己的国家强大,才能在外国人面前挺直腰杆,在今天依然如此,更何况是在那个弱肉强食被放大到极致的时代,如果我是必然是我的无奈之举,但是大多数国人并不考虑这种种不利,往往李鸿章,这也将这种过错一味的安在李鸿章的头上,我实在是为李鸿章可惜。
但是,梁启超也客观的说道,李鸿章的外交方式有可取之处,也存在拘泥于此而不敢有所突破的情况,以至于出现不败而败的惨事。
但是,李鸿章不能主导整个中国的行政大事,即使他对洋务运动倾注了满腔热血,力图改变中国国运,但是往往遭受力量的牵绊,有志而不得果。
同样,签署卖国条约其实无非是太后的旨意,李鸿章不过是挡住国人口水谩骂的挡箭牌罢了,他能做的也只不过是尽量减少中国的损失。
李鸿章和众多洋务大臣办洋务运动,起初也是为了消灭太平军,而近代以来,外患不断,必须加强军事装备,以备国防。
故而办起了以军工为主的重工业,这使中国近代海防开始进入现代化的行列,但洋务运动没有采取西方制度,生产效率低下,后来因为军事洋务没有足够的军费,被迫开展经济洋务,从而把洋务运动推向高潮。
《李鸿章家书——致瀚章兄》原文及翻译译文

《李鸿章家书——致瀚章兄》原文及翻译译文1、《李鸿章家书——致瀚章兄》原文及翻译译文《李鸿章家书——致瀚章兄》原文及翻译李鸿章原文:来函由清江至镇搭轮船赴鄂,拟五月初七接篆,川费不足,借用弟与省斋各二千金,俟到任陆续缴呈老母收存。
将来此项归还,乞禀母亲转交六弟妇,留作家用。
幼弟代办经方等喜事,未寄分文,殊以为歉。
闻其家不甚宽裕,或分作两次付寄为妥。
方儿按课作文,工夫浅,天分低,仅成片段。
鄙意原不必观场,而少年欲速之志未便阻遏,或临时请赵密庵、彭子尊送去,试毕即归。
桂儿尚未开笔,孔桂轩喜与讲典,故史、鉴略解一二,而书不能熟,又因气弱未肯严督。
弟公冗不暇兼管,伊能读书亦觉文、诗、小楷无甚用处。
每忆髫龄,仰蒙严亲日夕督责,乃底于成,今竟不克施于儿辈,有愧庭训多矣……子弟之不才固关气数,父兄当于文艺之外教以做人立身之道,或亦可挽回一二耶。
季弟久无鄂信,疏懒已极,事亲大节若置度外,岂能责子孙以孝为?金姬病时好时歹,似尚不至作古。
桐城既有隙地,姑存此说。
去夏收婢名顺喜者,弟妇尝讥其无用而有性气,必欲遣之;嗣闻其有孕而止。
四月初二申时竟产一男(拟名燕保),在我不必多此赘物,亦不敢不为堂上告。
合家闻之,当共喷饭。
此间无称贺者,或请慈谕弟妇,时婉讽其善视之,无使失所。
弟于此事颇知调停,伉俪更益和睦。
妇病亦久不作,惟觉多此一举。
天下事往往无意得之,亦悔之晚耳!注:本文是李鸿章写给长兄李瀚章家书。
文中的“幼弟”即李鸿章六弟李昭庆,“李经方”是李鸿章长子。
“桂儿”即李经述,是李鸿章次子。
译文:来信写于我由清江至镇搭乘轮船赴湖北的途中,我打算五月初七接受官印,旅途费用不够,向用弟与省斋各借了二千两银子,等候到任后陆续交给老母收存。
将来这些钱款归还,请求禀告母亲转交六弟媳妇,留作家用。
六弟代办的经方等人的喜事,我没有寄出分文,深表歉意。
听说他的家里不是很宽裕,或许分作两次付寄较为妥当。
考察督促方儿写文章,他下的工夫浅,天分又低,仅能写成片段。
清史稿·李鸿章传 阅读附答案

清史稿·李鸿章传阅读附答案 李鸿章,字少荃,安徽合肥人。
父文安,刑部郎中。
鸿章,道光二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
从曾国藩游,讲求经世之学。
咸丰十一年,国藩既克安庆,谋大举东伐。
会江苏缺帅,奏荐鸿章可大用,江、浙士绅亦来乞师。
同治元年,遂命鸿章召募淮勇七千人,率旧部刘明传等以行。
时沿江贼屯林立,乃赁西国汽舟八,穿贼道二千馀里,抵上海,特起一军,是为淮军。
外国人见其衣装朴陋,辄笑之,鸿章曰:军贵能战,非徒饰观美。
迨吾一试,笑未晚也。
旋诏署江苏巡抚。
美国华尔募洋兵数千,号南路军。
(程)学启等将湘、淮人攻南汇,号北路军。
四月,贼①悉众战败南路军,华尔弃青浦走保松江。
学启将千五百人屯新桥,贼围数十重,蹀尸进。
鸿章亲督军来援,贼大奔,解松江围。
外国军见其战,皆惊叹。
自此湘、淮军威始振。
七年,西捻平,加太子太保衔,以湖广总督协办大学士。
八月入觐,赐紫禁城骑马。
拳匪肇乱,八国联军入京,两宫西狩。
诏鸿章入朝,充议和全权大臣,兼督直隶,有此行为安危存亡所系,勉为其难之语。
鸿章闻警兼程进,先以兵剿畿甸匪,孑身入京,左右前后皆敌军,日与其使臣将帅争盟约,卒定和约十二款。
大乱之后,公私荡然。
鸿章奏陈善后诸务。
开市肆,通有无,施粥散米,中外帖然。
积劳呕血薨,年七十有九。
事闻,两宫震悼,锡祭葬,赠太傅,晋封一等侯,谥文忠。
并命于京师特建专祠。
汉臣祀京师,盖异数也。
及八国定盟其使臣大将多后进视鸿章皆丈人行也故兵虽胜未敢轻中国。
自壮至老,未尝一日言退,尝以曾国藩晚年求退为无益之请,受国大任,死而后已。
马关定约还,论者未已,或劝之归。
鸿章则言:于国实有不能恝②然之谊,今事败求退,更谁赖乎?其忠勤皆类此。
既平大难,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
李鸿章传(李明宪分享)

高层 (管理层) 中层 (执行层) 基层 (执行层)
基层(操作层):專注学习專業能力,提升专业能力。
谢 谢!
要对公司的长期和变化负责——公司是否有未来,取决于领导层。领导层 要有全局观、前瞻性同时必须要有整体思维的决策能力。 高层(管理层):领导层把方向确定下来后,接下来就是高层管理者把方向和战略转化为 实实在在的公司目标,公司执行战略,提升战略能力为主、其次为管理能力。 中层(执行层):目标的具体执行者,以提升管理能力为主从这两项来看,对治 理内政的能力而言, 从洋务上来看:李鸿章用人不当,无识人之才,同时自身见识有局限,加上当时在军事上 其能力与职位有所不 立了大功,得了大头症,自身过于自大、自我膨胀。 匹配。
天津传教士被杀曾国藩遭罢免,李鸿章接替,日本借朝鲜发生袭击日本使馆,中日朝鲜三方纠 葛不清,李鸿章自大性格下衍生天津条约再衍生马关条约。 内部政治不治理好,外交也是没法维持的。
《李鸿章传》
——梁启超著 张健:注释
共分12章 (兵家、洋务、中日战争、外交家、投闲、末路)
兵家
太平天国苏州之役:程学启与李鸿章坑杀降将八名(纳王郜云官、比王伍贵文、康王汪 安均、宁王周文佳、天将军范起发、张大洲、汪环武、汪有为),其人品有瑕疵。 是先制订谋略、然后再行动、预测敌人的行动非常准确(知敌)
任两广总督 : 劝赌防赌以抽取赌金作为惩治盗贼经费,本末倒置。 从这两项来看对治理内政的能力而言,其能力与职位有所不匹配。
外交家
投闲
“慈不掌兵”
领兵莫要“心太软”,对上对下都要负责 对事不对人。做事做人要务实。
“情不立事”
为人贵在自知 , 处世贵在自制 人在 职场 的不 同阶 段及 需要 的能 力 领导层 (决策层)
李鸿章《亡妹张夫人家传》原文及翻译

李鸿章《亡妹张夫人家传》原文及翻译李鸿章原文:呜呼!自吾妹之亡,吾母无与承欢者矣!吾兄弟六人,女弟二人,妹居长。
先后宛若①,或不相得致勃?,吾母常蒿然不怿。
妹归,辄侃侃出正言为处曲直,开解而和调之。
咸帖帖?首敬受,靡有抵牾,吾母乃大欢。
初,先侍御公与吾母留京邸,吾与三弟从,伯兄将嫂远宦,独妹留家,四弟、五弟、六弟、小妹以肩随。
其浣濯烹纫,暨内事皆身任,无不治办。
既归张氏,逾年君舅寝疾,妹在视食饮,随妹夫治药物,得宜与节。
舅病亟,妹坐盂于汤,伺温以奉舅,儿终日嗄,不之顾。
吾兄弟宦学,家屡空,奔走称贷。
妹之舅以妹贤,又伟视吾兄弟,不待求请,辄资给之。
吾兄弟婚宦之需,张氏之助居多。
逮舅卒家析,妹夫故孝,愿奉母出分,母亦曰:‘中男介妇事我谨,必能奉事我。
'时粤逆肆扰,妹夫以异军苍头特起,从侍御公、袁忠愍公治贼于淮南北,恒不家居。
后从曾文正公于豫章,又别将与吾会师吴中,妹斩斩持门户,于倾侧扰攘中,奉君姑,教诸子,使不废学,家以不落。
吴会平,迎吾母养,妹侍行焉。
继室未谙姑起居,颇虑不得吾母意,妹左右导迎之,妇姑相得尤欢。
注:①宛若:妯娌:②???,猜忌;③尼:阻止。
译文:唉!自从我妹妹亡故之后,我母亲没有侍奉的人了!我共有兄弟六人,妹妹二人,亡妹年长。
我家前前后后进门的妯娌,有的相处得不好以致有隔阂,我母亲常常忧虑不安。
妹妹回家省亲,总是理直气壮地直言分辨妯娌们的是非,调解她们之间的矛盾。
妯娌们全都低头接受,没有抵触,于是我母亲十分高兴。
起先,我先父(侍御公)和母亲住在京都的邸舍,我和三弟跟从(住在那里),大哥携带嫂嫂在远方做官,只有妹妹留在家里,四弟、五弟、六弟、小妹跟着她过日子。
那些洗衣、洗菜、做饭、缝补的事情,以及其他家内的事情,都亲身担当,没有不办理妥当的。
嫁到张家以后,第二年,她公公卧病在床,妹妹照管他的饮食,和妹夫一起备办药物,都得当有度。
公公病情紧急,妹妹将盂置于开水中,等候温热了侍奉他喝药,孩子整天哭,也顾不上。
读梁启超《李鸿章传》有感(含5篇)

读梁启超《李鸿章传》有感(含5篇)第一篇:读梁启超《李鸿章传》有感读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有感1840年4月,初春的细雨播撒到英格兰的大地上,一如既往吵闹的英国国会里,外交大臣巴麦尊微笑着接受着支持者的祝贺,刚才,他击败了反对党议员格拉斯顿的关于反对鸦片战争的提案,这样一来,暴利的鸦片贸易将伴随着大英帝国的坚船利炮,重新输入那个古老的东方国家之中。
也许他并不知道,这一项在大英帝国庞大海外贸易中并不起眼的提案,将会改变中国近百年的命运。
百年之后的蒋廷黻先生读史论事,写作了气势磅礴的《中国近代史》,在他的作品里,探讨了为何中国在经历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仍然不知民族危机、不思国家改革,白白的浪费了二十年光阴。
并将矛头直指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当时士大夫阶层,崇拜了百年的偶像在一夕之间坍塌,令人茫然不知所措。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林则徐是一位得到过最多赞誉的政治家。
死后追赠谥号“文忠”,得到了清政府的嘉奖和认可,康梁等维新派则称颂其开学习西方“长技”之先河。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的甚至评论他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如此高高耸立于民族之巅的人物,受到蒋廷黻先生的如此指责,似乎稍显过分。
的确,林则徐的骨子里保留着中国传统士大夫的风气,他清正廉明,以拯救苍生,为国效力为己任,他尽忠职守,关注民生。
这就是在今天,也是并不落伍的思想。
的确,在来到虎门之前,林则徐是一个把西方发达国家看做与朝鲜越南等中国传统藩属国类似的国家。
认为他们吃的是牛羊肉磨成的粉,食之不化,离开中国的茶叶、大黄就会“大便不通而死”,认为英国人“彼之所至,只在炮利船坚,一至岸上,则该夷无他技能,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以手刃数敌,即乡勇平民竟足以致其死命。
”,看不起英国人“奇技淫巧”的坚船利炮:“盖夷船所恃,专在外洋空旷之外,其船尚可转掉自如。
若使竟进口内,直是鱼游釜底,立可就擒。
”他所进行的禁烟运动也仅仅是针对外国走私的鸦片,在虎门销烟数年后还写信阐述自己的所恨:“鄙意亦以内地栽种罂粟,于事无妨。
《清史稿·李鸿章传》原文及翻译

清史稿原文:李鸿章,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二十七年进士。
从曾国藩游,讲求经世之学。
同治元年,遂命鸿章召募淮勇七千人,特起一军,是为淮军。
外国人见其衣装朴陋,辄笑之,鸿章曰:“军贵能战,非徒饰观美。
迨吾一试,笑未晚也。
”旋诏署江苏巡抚。
美国华尔募洋兵数千,号南路军;学启等将湘、淮人,号北路军。
四月,贼①悉众战败南路军,华尔弃青浦走保松江。
学启将千五百人屯新桥,鸿章亲督军援,贼大奔。
外国军见其战,皆惊叹。
七年,西捻平,入觐,赐紫禁城内骑马。
国家旧制,相权在枢府。
鸿章与国藩为相,皆总督兼官,非真相。
然中外系望,声出政府上,政府亦倚以为重。
其所经画,皆防海交邻大计。
思以西国新法导中国以求自强,先急兵备,尤加意育才。
初,与国藩合疏选幼童送往美国就学,岁百二十人。
期以二十年学成岁归为国效用,乃未及终学而中辍。
初在上海奏设外国学馆,及莅天津,奏设武备海陆军,又各立学堂,是为中国讲求兵学之始。
尝议制造轮船,疏言:“西人专恃其炮轮之精利,横行中土。
于此而曰攘夷,固虚妄之论。
即欲保和局,守疆土,亦非无具而能保守之也。
士大夫囿于章句之学,苟安目前,遂有停止轮船之议。
臣愚以为国家诸费皆可省,惟养兵设防、练习枪炮、制造兵轮之费万不可省。
求省费则必屏除一切,国无与立,终无自强之一日矣。
”八国联军入京,两宫西狩。
诏鸿章入朝,充议和全权大臣,有“此行为安危存亡所系,勉为其难”之语。
鸿章孑身入京,卒定和约十二款。
鸿章奏陈善后诸务。
开市肆,通有无,施粥散米,中外帖然。
并奉诏行新政,积劳呕血薨,年七十有九。
事闻,两宫震悼,赐祭葬,赠太傅,晋封一等侯,谥文忠。
鸿章长躯疏髯,性恢廓,时以诙笑解纷难。
及八国定盟,其使臣大将多后进,视鸿章皆丈人行也。
闻其薨,咸集吊唁,曰:“公所定约不敢渝。
”自壮至老,未尝一日言退,马关定约还,论者未已,或劝之归。
鸿章则言:“于国实有不能恝②然之谊,今事败求退,更谁赖乎?”(选自《清史稿》,有删节)【注】①贼:太平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鸿章传(含译文)
作者杨中仕
李鸿章者,合肥人也。
先辈许姓,嗣于李氏,改姓为李,凡历九世。
耕读传家,父兄皆仕,己亦不凡,少有鸿图。
谨遵父命,负志入京。
遍交名士,视野洞开。
师从曾氏,学以经世。
科甲及第,供职翰林。
洪杨军起,皖省受虐。
奉旨讨逆,办团练兵。
久历战阵,成绩斐然。
功高遭妒,丁忧解职。
几经周折,往赞其师。
入幕为僚,得师真传。
洪军复盛,沪局不稳。
恩师遣派,亲建淮军。
自此往后,独当一面。
华洋同盟,共讨邪教。
兵强马壮,武器精良。
运筹帷幄,捷报频传。
用兵既久,愈加嗜杀。
其杀长毛,有如切菜。
屠戮降王,背信弃义,世所称辣,欧西不齿。
十载又四,终平洪乱。
功封伯爵,号为肃毅。
洪杨既平,继讨捻回,耗时岁七,方定大局。
然逢晚清,千年之变。
里腐外朽,百病缠身。
内忧不止,外患未已。
西人之强,亘古未有。
当今之计,唯办洋务。
购置洋枪,以制乱民;添增洋炮,以御外辱。
兴办军工,以图自强。
创建民企,以求致富。
四大军工,其办有三。
各业民企,其创数十。
北洋海军,寰宇有数。
新式学堂,育才保国。
九行八业,功勋赫赫。
然虽洋务,难阻清衰。
朝廷内外,乌烟瘴气。
李氏望族,亦非清廉。
甲午一役,舰队尽没。
洋务之举,亦成水月。
至于外事,颇为自负,签约之多,诸臣之最,然逢交涉,每多受辱。
同光之朝,倭贼窥台,其理在我,反款于寇,实滋其欲,真乃糊涂!中法之战,胜而送利,不败而败,举国皆骂。
日清海战,败责难脱,签约负伤,尤
然受谴。
辛丑有功,世不谅解,签约之际,呕血而亡!诏赠太傅,晋封侯爵,谥号文忠,建祠受祭。
四九以降,群氓暴起,指李为孽,掘其坟冢,载尸示市,鞭挞其身,骨肉俱散,惨不忍睹。
然事有由,反思其初,杀降之举,岂非报因!丙辰之后,功过始允。
闲休之日,文以为传,以明得失,以昭后人!
《李鸿章传》译文
清朝的李鸿章,是安微合肥人。
他的祖先姓许,因为过继给姓李的人家为子,所以也就改姓李了!到李鸿章时,总共繁衍了九代。
李氏家族一方面以从事农耕为业,一方面教育子第广读圣贤之书。
李鸿章的父亲和哥哥都是朝廷官员,而他自己也很了不起,少年时就立下宏伟壮志。
后来,李鸿章听从父亲的安排,满怀壮志去京城闯荡。
在北京,他结交了不少天下名士,开阔了眼界。
他拜曾国藩为师,学习经世之学,这为他以后的人生事业打下了基础。
他的科举之路比较顺利,考上后被授予翰林院的编修。
清朝后期,社会矛盾比较尖锐,爆发了洪秀全、杨秀清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军势如破竹,顺江而下,很快打到了安徽。
李鸿章也奉旨回乡讨伐太平天国。
他大办团练,积极练兵。
随着战争次数的增多,他取得的战绩也越来越多。
但是,他的成功引来了同僚们的嫉妒,又逢父亲去世,只好离职尽孝,闲居在家。
战乱中,经过几次周折,他到了老师曾国藩那里,成为曾国藩的幕僚。
在做幕僚期间,他得到了老师的细心指点,收益良多。
不几年,太平军又第二次打破江南大营,军力复振,这样上海的局势就很
危险了。
在洋人和江南豪绅的要求下,曾国藩派李鸿章组建淮军,以保卫上海。
从此,李鸿章开始独当一面,成为清末最重要的地方实力派之一。
淮军抵达上海,与洋枪队结成同盟,共同对抗太平军。
由于粮饷充足,武器精良,军队战斗力高,再加上精心谋划,所以,军队打仗常常是胜多败少。
领兵打仗的时间长了,嗜杀的本性越来越显露出来了。
他根本不把敌军的性命放在心上,杀人如同切菜。
有一次甚至大规模地屠杀了投降的八个太平军侯王及其部分军队,手段之狠,受到世人的指责,更被欧洲所不齿。
经过十四年的战斗,最终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
因其功绩,被封为肃毅伯。
平定太平天国以后,又花了六七年时间平定了捻军和回民之乱,国内才得以安定。
然而晚清时期的中国,遇到了千年未有过的巨大变局。
除了统治腐朽,再就是外患十分严重。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强大,是以前任何一个王朝都不曾遇到过的。
所以,当下的方法就是办洋务,学习国外先进的军事科技技术。
通过购置洋枪洋炮以镇压国内反抗、抵御外敌入侵。
通过举办军事工业,以达到自强的目的。
通过创建民用工业,以求实现国家之富。
在当时四大军工企业之中,李鸿章一人就主办了三家。
各行各业的民用工业,李鸿章也办了十几个之多。
李鸿章建设的北洋海军,其规模在当时的世界上名列前茅。
所办的新式学堂,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总之,在许多行业,李鸿章都有很大的功劳。
但是,洋务运动并未挡住清朝的衰败。
朝廷内外,举国上下,都是乌烟瘴气。
就李鸿章家族而言,也是不清廉的,甚至腐败透顶。
甲午战争,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洋务运动的种种努力,全部付之东流。
外交方面,李鸿章颇为自负,认为自己足智多谋,经验丰富。
在所有的大臣当中,他签订的条约是最多的。
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大多数谈判中,
李鸿章总是吃亏。
同光年间,倭寇觊觎我台湾,被我打败,中国本来是占理的,结果却赔了几十万两白银给倭寇,助长了鬼子的贪污,真是糊涂啊!中法战争,中国是胜利者,却给予了法国想通过战争所得到的利益,真是不败而败啊,遭到了举国痛骂。
甲午海战,中国战败,李鸿章自然难逃战败的责任,即使在签约中为国争利而受伤,也依然受到谴责!辛丑条约,即使有功,世人也不谅解他,在签约之际,李鸿章吐血而亡。
鉴于他的功劳,朝廷给予以他很高的地位,下诏追赠为太傅,晋封为一等肃毅侯,嗣号文忠,并为他建祠祭祀。
一九四九年以来,群众运动轰轰烈烈,李鸿章被当成封建孽臣,坟墓被刨开,尸体被挂载在拖拉机上游行示众,骨肉散落一地,惨不仍睹。
然而凡事都有原由,想想当初李鸿章可耻的杀降之举,这难道不是罪有应得吗?一九七六年文革以后,后世对他评价才开始趋向公允。
闲来无事,写下这篇文章,为他传记,以便搞清楚他的成败得失和功过是非,以便让后人从中总结出经验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