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读书笔记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梁启超所作《李鸿章传》,与吴晗的《朱元璋传》、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及朱东润的《张居正传》并称为世纪四大传记,四位皆是近现代中的有名学者。
《李鸿章传》开篇以“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定下客观论断的基调,此中既言明对李鸿章不可等闲视之,他在平捻军之乱、平太平军叛变之中,维持了中国的稳定大局,他兴洋务办海军也有开眼看世界的独有魄力眼界,其生平立下业绩并非凡夫俗子所能企及;另一方面,李氏也未能扭转中国危亡的局面,他在外交事务中与列强签订的条约种种,致使国土流失并开启了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命运,遭后世人种种谩骂,因而生前死后所受毁誉参半。
因而梁道:“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二者在政治上素来是公敌,梁却能放下偏见,持一颗公平心对李鸿章生平境遇作评判,或者他对李所惜所批所悲之感,也有百日维新失败的自我悲叹罢。
梁对李的评断,一言以蔽之,则李氏乃时势所造英雄,而非造时势之英雄也,他提醒我们有几个历史前提需要注意:一是满清是中国君主专制政权登峰造极之时,二是李身处满汉民族矛盾利益冲突急剧之时,三是外患紧迫逼近之时。
其一,中国的专制政体自春秋战国形成的中国文化大传统为起点(以儒家道德为基础和以家庭伦理为中心的道德哲学为主流),从秦朝建立大一统帝国到明清时期君权逐步达到顶峰,皇帝将权力集于中央一己,明有内阁而清设军机处,均是直授皇帝要谕,底下官员则相互掣肘,因而专制程度越深,权臣数量越少,我们便可以想象,有识之士当时要推行变法实行变革实在是困难之事。
其二,清朝是满族所建立的政权,在制度上虽承袭汉人制度,政治权力的内圈仍是亲贵觉罗,世代靠钱米俸禄谋生的八旗子弟则是其外围,因此形成一个靠族群血缘关系维系的特殊利益集团。
因而梁后来回忆变法之难,是“国家利益和王朝利益之间的冲突”,在于满族利益集团不愿因变法而使政权流散于他族之手,在任用大臣方面对满汉也存在亲疏之别,直到清朝意识到内乱无法由懒散惯了的八旗子弟军平定时,才愿意由汉族大臣出兵镇压。
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李鸿章传》是一部描写晚清政治家李鸿章一生经历的传记,作者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徐中约。
这本书通过对李鸿章一生的细致研究,深刻剖析了他的政治生涯和个人品格,展现了一个真实而丰富的历史人物形象。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也对中国近代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李鸿章是中国晚清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家之一,他在政治上的成就和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他在政治上的智慧和勇气,使他成为了清朝政府的核心人物,参与了很多重要的政治决策。
他在外交上的才能更是令人钦佩,他曾多次出使西方列强,亲历了中日甲午战争和中法战争,为中国争取了一些利益。
在经济上,他也积极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李鸿章的一生并不完美,他也有着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在处理政治问题上,他往往采取妥协的态度,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利益,常常选择了妥协和让步,导致了一些政治决策的失败。
在外交上,他也未能完全保护中国的利益,导致了一些不利的条约的签订。
此外,他在处理军事问题上也有着一些失误,导致了中国在战争中的失败。
通过阅读《李鸿章传》,我对李鸿章这个历史人物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他是一个有着丰富政治经验和智慧的政治家,但也是一个有着自己缺点和错误的人。
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一生经历和政治成就,对中国的近代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他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史,也可以从他的经验和教训中汲取智慧,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除了对李鸿章这个历史人物的认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也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李鸿章的一生经历,反映了晚清政府的种种困境和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曲折。
他在政治、外交和经济上的努力和成就,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同时,他也面临着种种挑战和困难,他的一生经历也反映了中国近代史的曲折和磨难。
通过对他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轨迹,也可以从他的经历中找到一些启示和教训,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李鸿章传》读书心得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李鸿章传》读书心得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一、李鸿章高开低走的人生轨迹1、第一阶段:高开1.1 李鸿章1823年出生于安徽合肥,25岁中进士,进入翰林院,心高气傲。
1.2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李鸿章入曾国藩幕府,1862年李鸿章编练淮军,并被任命为江苏巡抚,经两年鏖战,收复了被太平军攻克的苏州等重镇。
1.3 太平天国覆灭后,李鸿章主持镇压捻军、兴办洋务,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权势和声望达到极点。
2、第二阶段:低走2.1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军溃不成军,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
舆论大哗,攻击李鸿章,其本兼各职被清政府剥夺。
2.2 庚子事变后李鸿章再度代表清政府与列强谈判,签订了《辛丑条约》,其个人声望跌至谷底。
1901年李鸿章黯然病逝。
二、梁启超对李鸿章一生事业的三点评价1、沉迷于传统的政治权谋,对现代外交一窍不通1.1 李鸿章擅长传统的政治权谋,这一特点在“苏州杀降”事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1.2 搞外交仍然延续传统手法,试图“以夷制夷”。
例如为了制约日本,与沙俄结盟,结果弄巧成拙,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的浪潮。
2、李鸿章不学无术2.1 李鸿章推动的洋务运动,在军事和工商业改革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同时派年轻人远赴欧美留学,并在国内设立洋学堂,培养洋务人才。
2.2 洋务派学西方只学到皮毛,停留于器物层面,而没有掌握精髓。
2.3 对政体改革茫然无知,是传统政治的产物。
3、李鸿章是时势造就的英雄,而不是创造时势的英雄3.1 李鸿章能顺应时势,在给定的条件下成就一番事业,但也仅限于此。
3.2 两方面因素制约:一、客观因素,其权力有限;二、主观因素:对西方认知肤浅。
3.3 梁启超对李鸿章的总体评价:有能力顺应时势,成就事业;然而狭窄的眼界、肤浅的学识,加上君主专制下臣子有限的权力,使他不可能创造时势、扭转国运。
三、梁启超的写作背景和本书价值1、写作背景1.1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思想发生了剧烈转变。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2000字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2000字导读:读书笔记《李鸿章传》读书笔记2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2000字:春节这几天看完了英国人布兰德的《李鸿章传》,算做个读书笔记吧。
我在拿起这本书之前就定了一个想法,算是有目的阅读,即我想看看在一个组织面临生死变革的时候,其中核心人物为何难以破立而只在做“糊裱”工作,只是无意义滴做了延长沉船时间的挣扎?这种困境是否也会在今天的银行业变革中重现?至于李中堂到底是中华民族的“卖国贼”还是大清帝国最优秀的“掌舵人”,这些都不是我所关心的。
看完书后,不敢说已经有了答案,但至少我有了以下几点体会:一、完成认知升级是一个突破,但转变心性是更重要的突破。
李中堂比他同时代的所有人都幸运,他最早接触到洋务,并在与一批洋人共事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了中外技术上的差距,而在随后的洋务、外交生涯中更加了解了大清国所处的局面。
在这个层面上,李鸿章可以说相较当时迂腐的满清政坛,完成了一次认知升级,他是高于那个时代的一个存在。
他兴洋务、办北洋,周旋于列强,可以说在他掌舵的那十年大清多少还是有了一些新气象。
但一次甲午海战就将所有努力摧毁,而这,在我看来也是一种必然。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李中堂的认知虽然完成了突破,但其封建体制的心性毫无改变,也就意味着他所能带来的变更只能是面子光鲜而动不了体制本身。
其结果必然就像是李中堂自己创建的北洋水师一样,看上去船坚炮利实际上腐败中空经不起考验。
虽然李鸿章与张之洞之间不对付,但同样作为大清朝中的洋务派,一个掌北洋,一个掌南洋,在许多观念上还是一致的,比如张之洞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李鸿章身上就表现的同样明显。
尽管李鸿章在处理洋务在与洋人周旋的过程中显得很洋派得体,但李中堂有一种天生的骨子里的高傲,书中这样说:“当他小心谨慎地建议和洋夷和解时,他自始至终都相信中国社会和政治传统在伦理上的优越性。
”这就让李鸿章这个倡导变法的先锋人物,在处理涉及到朝廷方面的具体事务的时候,又无可挽回地成了坚定的保守派,他总是奉行先例和传统。
《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
读完《李鸿章传》,我的内心充满了深深的震撼。
这部传记不仅详细记述了李鸿章一生的政治、军事经历,更通过梁启超的笔触,展现了一个真实、立体、复杂的李鸿章形象。
李鸿章,这位晚清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将领,一生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和波折。
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成就,为晚清中国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同时,他也承受着来自国内外的巨大压力和指责。
梁启超在书中客观、公正地评价了李鸿章的一生,既肯定了他的成就,也指出了他的不足。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被李鸿章的智慧和勇气所打动。
他面对内忧外患的困境,始终保持着冷静和坚定,努力为国家和民族寻找出路。
他的洋务运动,虽然最终未能完全实现其目标,但却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奠定了重要基础。
他的外交手腕,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然而,李鸿章的一生也充满了悲剧色彩。
他虽然在政治和军事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却无法摆脱时代的局限和历史的宿命。
他努力推进的洋务运动,最终因为种种原因而宣告失败。
他代表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也让他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
这些经历,让我深感历史的无情和人生的无奈。
总的来说,《李鸿章传》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传记作品。
它不仅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的一生,更让我们对晚清时期的中国历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通过这部传记,我深刻领悟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也更加珍惜当下和平、稳定的生活环境。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通用7篇)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通用7篇)李鸿章传读书笔记(通用7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记录一下了。
可是读书笔记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鸿章传读书笔记(通用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1推荐读梁启超先生所著《李鸿章传》。
其是一本小册子,已经数次陪同我去往各地了。
随手读几页,总会觉得这几页很值得一读,再翻,亦觉如是。
不要担心梁启超先生所言文言难懂,其实民国时期已经近今,稍有基础,就能读些东西出来。
于我读出什么呢?一是对历史人物平静评价的氛围。
梁公和李鸿章是见过的,是有过交集的,政治路线是有分歧的,但未见梁工在其中加以过多情绪,若旁观者娓娓道来,言辞的激情皆用来描绘所记之事发展的跌宕起伏,而不用在宣泄个人情绪上。
所以描写很精彩,如写甲午海战一处,文中若有景有声,不由得长叹“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裹着悲情的豪气油然而生。
二是对李鸿章生平和性格的再认识。
其生平不可谓不精彩,是曾公弟子,在军事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数立军功,又办洋务,领外交,声名从中国走向世界,确是晚清极具看点之风云人物。
梁公于多处表达李鸿章面对时代发展的车轮,为求减一点速只身挡车,是个悲情英雄。
我们难以知道李鸿章直面历史巨变所看到的细节,也难以了解影响其决策的真相。
但读到各国不断以“均势”要求清政府割让土地的时候,从中浮现出了一些道理:一言之虚,百患丛生,一事之虚,为害终生。
大厦将倾,国之不国,根基松散,如何成就起不朽的建筑,与其处处斜撑,不如就推倒了,打碎了,重新建立,可这何尝不是一个漫长而又苦了百姓的过程,也岂是李鸿章一人能做出的决定。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2春节这几天看完了英国人布兰德的《李鸿章传》,算做个读书笔记吧。
我在拿起这本书之前就定了一个想法,算是有目的阅读,即我想看看在一个组织面临生死变革的时候,其中核心人物为何难以破立而只在做“糊裱”工作,只是无意义滴做了延长沉船时间的挣扎?这种困境是否也会在今天的银行业变革中重现?至于李中堂到底是中华民族的“卖国贼”还是大清帝国最优秀的“掌舵人”,这些都不是我所关心的。
李鸿章传记读后感

李鸿章传记读后感《李鸿章传》是一部以李鸿章为主角的传记作品,作者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戴望。
李鸿章是清朝末期的重要政治人物,他在政治、外交和军事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完这部传记,我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也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李鸿章是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出身于一个贫寒的家庭,却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成为了清朝末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外交家。
他在政治上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决断力,能够准确地把握时局,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维护国家利益。
在外交方面,他善于运用外交手段,维护国家利益,保护国家独立。
在军事上,他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才能,曾经在战场上取得过一系列的胜利。
李鸿章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经历了许多风雨,也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
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他所经历的一切,都反映出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轨迹。
他在政治、外交和军事领域的成就,都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通过阅读《李鸿章传》,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清朝末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国家面临着内外交困的严峻局面,李鸿章作为一个重要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但始终保持着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他的一生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他的成就和经历,都反映出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和演变。
李鸿章的一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以及对国家的忠诚和人民的热爱,都是我所钦佩和学习的榜样。
他的一生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轨迹,以及中国人民在历史的洪流中所经历的一切。
通过阅读《李鸿章传》,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总的来说,读完《李鸿章传》,让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成就和经历,都反映出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轨迹。
《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李鸿章传》读后感《李鸿章传》读后感1“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书中将这样一句话作为了评价人物的一把标尺,李鸿章是如此,历史上所有的人都是如此,换一个角度来说,只要在历史这条长河中存在过,那么就必定有他存在的价值。
关于李鸿章,在从前脑海中依稀存有的印象只是他签订的那份《南京条约》,那份让他背上许多骂名的条约,而我不得不承认梁启超的才情和智慧的确是千古难出的一个奇才,他在写李鸿章的时候比常人都多了一份理性和客观,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李鸿章的欣赏之情是在许多书里所看不到的,我并无法很好的阅读原版的文言文,但是只在现代人白话文的版本中也能够看出端倪了,他对李鸿章,抱有的感情更多的是为之所遗憾的。
晚清重臣,用这个来形容李鸿章的确是不过分的。
李鸿章第一次会试落榜之际曾在北京的曾国藩住所里进行补习教导,在之后的`长时间里,他都在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可以说李鸿章的才学也是不可忽视的。
他曾在赴京途中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入都》诗十首,广为世所传诵,“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从这一句可以看出他入仕的雄心壮志以及他所拥有的豪迈才情。
奈何后世许多人对于他的印象依然是叛国的,所以这些才情以及在军事上的成就都不免被人所遗忘或被丧权辱国的条约所覆盖了。
李鸿章的军事才能是他最出色的地方,这在围剿义和团运动中就可以看到,当时的他在军事上初露锋芒,却已经显示出了超于常人的智慧,当然他拥有的不仅仅是围剿义和团运动和与曾国藩等人一起建立的淮军和常胜军,他的品德和气量也能在那时显示出来,梁启超是这么评价那时的他的“其德量有过人者焉。
”要说李鸿章是卖国贼这样的话事实上还是牵强的,与其用他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这件事来抹去他所有的功绩,倒也不如像梁启超先生一样以一种正视的观点去看待他,那么他最无法抹去的功绩便是对中国的进步做出了一些贡献,尽管最后并没有得到好的结果。
李鸿章于三月十日随首批淮军抵沪,半月之后被任命署理江苏巡抚,次年二月又兼署通商大臣,“从此隆隆直上”开始了他在晚清政治舞台上最辉煌的四十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
李鸿章传这本书大家在读过以后都有什么感触呢?以下是本人收集的读书笔记,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一我读了《李鸿章传》颇有感触,不禁赞叹梁启超国学功底之深和文采之非凡。
他客观而公允的评价以及中西对照的写法,使读者在了解李鸿章生平的同时,也使人对当时国民性和国人的劣根性有了初步了解。
作者一开始并未直接给李鸿章盖棺定论,而是要读者树立这样一个观念,那就是“其为非常之奸雄与为非常之豪杰姑勿论,而要之其位置行事,必非可以寻常庸人之眼之舌所得烛照而雌黄之者也。
”我个人觉得这个是很有道理的,我们评价一个人并不能单纯的说他是好或者坏,而是应该站在他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所处的位置去看待这个人。
以前在我对李有粗略认识的时候觉得他实在是卖国-贼一个,然而看了此书之后觉得李的内心是爱国的,其爱国主义精神在当时没几个人可以超越。
虽然也知道李也有过错,但是李确实是可称为一代豪杰人物。
一开始李投奔于曾国藩门下,在围剿”义和团”战斗中其军事才能崭露头角,用兵谋定后动,料敌如神,还和曾等人一同建立了淮军和常胜军,且其品德气量也为人所道,故作者评论说:“按此亦李文忠之所以为文也,诏会剿而不欲分人功于垂成,及事定而不怀嫉妒于荐主,其德量有过人者
焉。
名下无虚,非苟焉已耳。
”后来又写李兴办洋务,实乃为了救国图存而已。
他所办的洋务,主要在军事和商务两方面。
然最主要的还是军事,他创立北洋水师舰队,成为中国水军的主力。
作者也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代表中国签订了《马关条约》就是李“兵事上之声誉终,而外交上之困难起。
”从此李的外交生涯开始,然而这也是他人生的失败之处。
后人多因此事而骂李之卖国,“李鸿章之外交术,在中国诚为第一流矣,而置之世界,则瞠乎其后也。
”虽然李之外交确实不够英明,然而这实在是被-迫无奈之举,要知道“弱国无外交”。
试想当时中国之处境,李之举措实在是迫于无奈,后人也应该可以理解吧。
晚年是李的投闲时代,在朝中没有居其要位,被派去治水,到了“义和团”起,李又被重用。
实在是说明李在当时中国的重要性。
最后作者客观地把李同许多历史名人相比较,李也是有长有短,说明作者治学严谨,也说明李虽为当时英雄,也有缺点。
从中我们可以更加客观的看待李,看待历史。
我对于李的评价是功过参半,但是我还是十分佩服他的。
他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
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
他图有一腔爱国热情,但是当时的中国实在是无药可救了,再怎么努力也只能做到像李这样吧,当时国民的愚昧麻木,实在是让人心寒。
即使
有人想救你出去,你却安于现状不愿改变现状,这实在是叫人悲哀。
李就是那个想救国的人,然而黑暗的社会终究不能让他实现心中的抱负。
但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终究是好事,为了国家的强大而拼搏也是让人敬佩的情操,因此不管怎样我还是敬重李的,至少我们也应该向他一样树立自己的理想并且为之奋斗。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二读了梁启超著的《李鸿章传》,因为梁启超与李鸿章属于两个政治派别,所以感觉本书应该相对公正,起码不会过分褒奖李鸿章。
本书中的李鸿章与中学历史教材中的明显不同。
教材中的李鸿章是一个卖国贼、封建卫道士。
但本书中的李鸿章却是一个中心报国的“英雄”。
李鸿章怀着一颗报国的心,在曾国藩的提携下,再加上各种机遇,先后评定了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成为了大权在握的权臣。
他推进洋务运动,训练新军,组建北洋舰队,周旋于西方各国列强之间,成为中国外交第一人。
但是他始终超越不了自己的思想局限,他的思想观念决定了他注定是一位封建制度的守护者。
尽管他内心深处想帮助国家富强,但是他始终意识不到,中国的落后是有落后的封建制度所决定,而不知道民主为何物,更不知道民主政治为何物。
他只能在封建统治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而封建保守派的阻挠,他更加难以施展拳脚。
外交中,李鸿章先后代表清政府与各国列强签订了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因此,他被冠以卖国贼的称号。
可是在当时的情形下,诸多条约的签订都是无法挽回的,无论哪位外交家去谈判,都无法改变这个事实。
李鸿章所能做的,就是尽量减少列强从中国攫取的权利。
中日甲午海战后,李鸿章在一本与伊藤博文商议《马关条约》的过程就能说明这一切。
当时李鸿章与伊藤博文进行多次商讨,一直难以达成一致,李鸿章在回旅馆的路上遭遇枪击,伤势严重,但依然坚持商讨玩条约条款,日本方面处于歉意,在条约中做出一定让步,最终双方达成共识。
弱国无外交,没有国家实力作为后盾,外交实力必然软弱。
如果当时换做他人,未必就强过李鸿章。
所以,个人觉得不能全面否定李鸿章这个历史人物。
从主观角度讲,他应该属于一个正面人物,只是他的思想局限性决定了他的失败。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三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谥文忠。
清朝末期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同时也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
在梁启超的《李鸿章传》里,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李鸿章,而不再是对其一味的贬低,里面一句“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不仅肯定了他的才华和
见识,也让我们看到其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
书中,梁启超对这位饱受争议的人物评价颇高,开篇就是“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针对世人人对李鸿章的贬讽,梁启超用客观的事实,理性地定位李鸿章,评价李鸿章一生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地位。
做为政治家,李鸿章是晚清统治阶层里为数不多的杰出人物之一。
他的见识超出同侪,也较早地意识到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局,已经到了非变不可的地步,于是他倡导洋务运动。
他也是中国近现代化事业的主要开拓者,洋务运动时期他开办工厂,修建铁路,建设海军,办新式学堂,派留学生留洋……但由于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他被当时四万万国人咒骂着及后世之人痛斥着,而他的功绩也在无形中被否认了。
纵观其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
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
但是在皇权体制下,他没能实现其抱负,反而招来国人对他咒骂痛斥,这不能不说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这也是李鸿章充满悲剧色彩及争议的原因。
看完书之后,感慨颇多,心中也难以掩盖对李鸿章的同情和惋惜,生不逢时的他,承受了太多的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在灯枯油尽之际,还被迫与俄国公使签下密约,还仍放心不
下国家…。
这一切都深深的打动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