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聚合反应基础学习知识原理

第二章聚合反应基础学习知识原理
第二章聚合反应基础学习知识原理

第二章 聚合反应原理

第一节 概述

聚合物的合成方法可概括如下:

????

???

?加聚反应,属于连锁聚合机理

单体的聚合反应聚合物的合成反应缩聚反应,属于逐步聚合机理

大分子反应

其中,单体的聚合反应是聚合物合成的重要方法。

(一)高分子化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1.高分子化合物(high molecular weight compound )——由许多一种或几种结构单元通过共价键连接起来的呈线形、分支形或网络状的高分子量的化合物,称之为高分子量化合物,简称高分子化合物或高分子。高分子化合物也称之为大分子(macromolecule )、聚合物(polymer )。

高分子化合物的特点:

(1)高的分子量:M.W.(molecular weight )>104;M.W.<103时称为齐聚物(oligomer )、寡聚物或低聚物;

(2)存在结构单元:结构单元是由单体(小分子化合物)通过聚合反应转变成的构成大分子链的单元;

(3)结构单元通过共价键连接,连接形式有线形、分支形或网络状结构。

如聚苯乙烯(PS ):M.W.:10~30万,线形,含一种结构单元—苯乙烯单元,属通用合成

塑料。

2

n CH CH

n

★结构单元(structural unit )和重复单元(repeating unit ):

PVC PMMA PS

CH 2

CH Cl

CH 2

C CH 3

C

O

OCH 3

CH 2

CH

O

结构单元和重复单元相同

如尼龙-66(聚己二酰己二胺),有两个结构单元,两个结构单元链接起来组成其重复单元。

尼龙-66 尼龙-6

NH(CH 2)6NH CO(CH 2)4CO 结构单元

结构单元

重复单元

NH(CH 2)5C

O

2.聚合度(degree of polymerization ,DP )——即一条大分子所包含的重复单元的个数,用DP 表示;

对缩聚物,聚合度通常以结构单元计数,符号为X n ;n X DP 、X n 对加聚物一般相同。

对缩聚物有时可能不同,如对尼龙-66,X n =2DP ;对尼龙-6,X n =DP 。因此,谈及聚合度时,一定要明确其计数对象。

3.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式(structural formula )

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式用下式表示,其中下标n 表示重复单元的个数,即重复单元记数的聚合度。

重复单元

n

CH

2

n CH 2

CH n

Cl

CH 2

n CH 2

CH n

CH 3

CH 3

COOH HOOC

n +HO(CH 2)2OH

C O

C

O

O(CH 2)2O

n

HO H +(2n-1)H 2O

n

如果结构非常复杂,如分支、网络型大分子,不存在重复单元,其结构式一般只能写出其特征结构单元和特征结构。如醇酸树脂等:

O CH 2 CH CH 2 O C C

O O

O

O CH 2 CH CH 2 O C C O O

O

O CH 2 CH CH 2 O

O

(二)聚合反应的类型 1.由单体合成聚合物的反应

(1)按聚合前后组成是否变化将聚合反应分为:加聚反应(addition polymerization )和缩聚反应(polycondensation )。

加聚反应(addition polymerization )——主要指烯类单体在活性种进攻下打开双键、相互加成而生成大分子的聚合反应,单体、聚合物组成一般相同。如:

CH 2

CH C

O 3

O CH 2

CH C

O

OCH 3

O n n

缩聚反应(polycondensation )——主要指带有两个或多个可反应官能团的单体,通过官能团间多次缩合而生成大分子,同时伴有水、醇、氯化氢等小分子生成的聚合反应。如:

NH(CH 2)6NH CO(CH 2)4CO nHOOC(CH 2)4COOH+nH 2N(CH 2)6NH 2

n H

+(2n-1)H 2O

OH

(2)依聚合机理分为:连锁聚合(chain polymerization )和逐步聚合(step polymerization )。

连锁聚合(chain polymerization )——其大分子的生成通常包括链引发、链增长、链转移和链终止等基元反应。其特点是:

①单体主要为烯类(一些杂环类化合物、少量醛也可以进行连锁聚合); ②存在活性中心,如自由基、阴离子、阳离子;1

10

③属链式反应,活性中心寿命短,约10-1s ,从活性中心形成、链增长到大分子生成在转

瞬完成;聚合体系由单体和聚合物构成,延长聚合时间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单体的转化率,分子量变化不大;

④聚合物、单体组成一般相同。加聚反应从机理上看大部分属于连锁聚合,二者常替换使用,实际上连锁聚合与加聚反应是从不同角度对聚合反应的分类,因此也有一些形式上的加聚反应属于逐步聚合机理。

连锁聚合聚合物分子量、转化率与时间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t t

逐步聚合(step polymerization )——其大分子的生成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其特点是: ①单体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可反应的官能团;

②伴随聚合往往有小分子化合物析出,聚合物、单体组成一般不同; ③聚合物主链往往带有官能团的特征;

④逐步聚合机理——大分子的生成是一个逐步的过程,由可反应官能团相互反应逐步提高聚合度;同样,缩聚反应从机理上看大部分属于逐步聚合,二者常替换使用,但也有一些缩聚反应属于连锁机理。缩聚反应其分子量、转化率与时间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M .W .

C

t

t

(3)开环聚合反应(ring-opening polymerization )——指由杂环状单体开环而聚合成大分子的反应。常见的单体为环醚、环酰胺(内酰胺)、环酯(内酯)、环状硅氧烷等。开环聚合反应的聚合机理可能是连锁聚合或者是逐步聚合。

聚合条件对聚合机理有重要的影响,如己内酰胺,用碱做引发剂时按连锁机理进行;用酸作催化剂有水存在时,按逐步聚合机理进行。其中环醚、内酯及环状硅氧烷的开环聚合所得到的聚环氧乙烷(PEG )、聚环氧丙烷(PPG )、聚己内酯(PCL )、聚硅氧烷对涂料工业非常重要。

(4)大分子反应——除了可以由小分子单体的聚合反应合成大分子之外,利用大分子结构上的可反应官能团的反应也可以合成新型的高分子化合物,这种方法实际上是对现有聚合物的化学改性。

聚乙烯醇的合成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由于乙烯醇不能稳定存在,容易异构化为乙醛或环氧乙烷,所以聚乙烯醇的合成路线是:醋酸乙烯酯经自由基聚合先合成出聚醋酸乙烯酯(PVAc ),聚醋酸乙烯酯再经碱性醇解而生成聚乙烯醇(PVA )。

CH 2

CH C

O

3

O CH 2

CH C

O

OCH 3

O

n

n

nCH 3OH CH 2

CH OH

n

涂料工业用防腐树脂氯化橡胶、高氯化聚乙烯(HCPE )、高氯化聚丙烯(HCPP )以及羟

M .W .

C

乙基纤维素(HEC )、聚乙烯醇缩丁醛(或甲醛)等,都是利用大分子反应合成的。

(三)高分子化合物的分类与命名 1.高分子化合物的分类

(1)依组成分:碳链型大分子、杂链型大分子、元素有机大分子、无机大分子 ①碳链型大分子:其大分子主链由碳元素组成,如聚烯烃类。

②杂链型大分子:大分子主链除碳元素外,还含有O 、S 、N 、P 等杂元素,

③元素有机大分子:大分子主链不含碳元素,主要有O 、S 、N 、P 及Si 、B 、Al 、Sn 、Se 、Ge 等元素组成,但侧基含有有机基团(烷基或芳基)。聚硅氧烷是其中典型的例子,其结构式如下:

O

Si

CH 3

CH 3

n

④无机大分子:主链、侧基都不含碳元素的聚合物,如聚磷酸。

(2)依用途分:包括塑料用大分子、橡胶用大分子、纤维用大分子、涂料用大分子、黏合剂用大分子等。 其中塑料用大分子、橡胶用大分子、纤维用大分子常称之为通用型高分子。此外还包括工程塑料用高分子、功能高分子、复合材料高分子等。

(3)依聚合类型分:有加聚物和缩聚物;连锁型聚合物和逐步型聚合物。

(4)依含有单体(或结构)单元的多少分:均聚物(homopolymer )、共聚物(copolymer )。 (5)依微观结构分:线形(linear )大分子,分支型(branched )大分子,体形(网络,networked )大分子。

(6)依聚合物材料的热性能分:热塑性聚合物(thermoplastics ),热固性聚合物(thermosetting polymer )。

2.大分子的命名(nomenclature of polymer )

(1)习惯命名法—由在单体的名称前加前缀“聚”构成习惯名;

如聚乙烯(PE )、聚丙烯(PP )、聚氯乙烯(PVC )、聚苯乙烯(PS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

对缩聚物稍微复杂一些: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 )(其中“酯”不能省略)、聚己二酰己二胺;结构复杂时(对分支、网络状高分子)常用“树脂”作后缀,如苯酚-甲醛树脂(简称酚醛树脂)、脲醛树脂、醇酸树脂、环氧树脂等。

对共聚物常用“聚”作前缀,或“共聚物”作后缀进行。如:聚(丁二烯-苯乙烯)或(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2)商品名及英文缩写名

常见聚合物的英文缩写名:PE 、PP 、PS 、PVC 、PMMA 、PAN (聚丙烯腈) 、PVA (聚乙烯醇)、PVAc (聚醋酸乙烯酯)、PTFE (聚四氟乙烯)、ABS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PET 等。 (3)IUPAC 命名法

IUPAC (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提出了以结构为基础的系统命名法。其命名规则是: ①确定结构重复单元(constutional repeating unit );该单元即最小重复单元;

②划出次级单元(subunit )并排列次序;排序规则为:a.杂原子先排;b.带取代基的先排; ③以“聚”为前缀,依次写出次级单元的名称,即IUPAC 名。

聚亚甲基:

CH 2n ,聚氧化乙烯:O CH 2CH 2

n ,聚1-乙酰氧基乙烯:CH 2

CH C

O

OCH 3

O n

聚氧乙烯氧对苯二甲酸:

C O

C

O

O(CH 2)2O

n

聚亚氨基-1,6-亚己基基亚氨基已二酰:NH(CH 2)6NH CO(CH 2)4CO

n

IUPAC 命名法比较严谨,但是名称冗长,不便与合成单体对应,应用仍不广泛。 (四) 高分子化合物的分子量及其分布 1. 分子量及其分布

为表征分子量的大小,应引入平均分子量的概念。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测试方法可以得到不同的平均分子量。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⑴数均分子量(number average of molecular weight )

n i i i i i i

N M W M n M N N =

==∑∑∑∑ i i i ()-i-M -i--i-W g N n -其中:聚合物试样的质量;聚体的摩尔数;聚体的相对分子量;

聚体的摩尔分数。

测定方法有端基分析法、依数性测定法(包括冰点下降法、沸点升高法、渗透压法和蒸汽压降低法)。

⑵重均分子量(weight average of molecular weight )

w i

i

i

i

i

W M M w M W

=

=∑∑∑

w i i W i i ----其中:聚体的质量;聚体的质量分数。

测定方法有光散射法、凝胶渗透色谱法(GPC 法)。 ⑶粘均分子量(viscocity average M.W.)

1

1

w 0.51,i i i i i W M Mv M W Mark αα

ααα?????

?==??????

<<∑∑∑其中:为方程中的一个常数。

[][]为试样的粘均分子量。

粘数;为聚合物稀溶液的特性其中:M KM ηηα

=

n w v n v w M M M M M M ≤≤、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为:

,只有对单分散试样,才能取等号。 2.聚合物分子量多分散性的表示方法

(1)多分散系数法

为多分散系数。

,其中λλ1≥=

n

M w

M λ

对单分散试样越大分子量分布越宽,1=λλ (2)分子量分布曲线法

分子量分布曲线法通常由沉淀分级法及溶解分级法绘制。

不同用途、成型方法对分子量分布的要求也不同。如:合成纤维用树脂分布易窄;合成橡胶用树脂则可较宽,其低分子量组分起到内增塑的作用;塑料用树脂的分布居中。

(五)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structure of high polymer )

高分子的化学结构包括:大分子的组成、键接顺序、连接方式、分子量及其分布等。

第二节 自由基连锁聚合

(一)自由基聚合机理

聚合物可以通过单体的聚合反应合成。

monomers

addition polymer addition polymerization

monomers

condensation polymer polycondensation

加聚反应

自由基聚合

阳离子聚合(cationic polymerization)阴离子聚合(anionic polymerization)

其中自由基聚合物产量最大,约占聚合物产量的60%,占热塑性聚合物的80%。 自由基聚合属于连锁聚合,包含四种基元反应:

链引发(chain initiation)、链增长(chain propagation)、链转移(chain transfer )、链终止(chain termination )。

自由基聚合的链终止通常为双基终止:偶合终止(coupling termination )或歧化终止

(disprotionation termination );

(二)链引发反应

自由基聚合的活性中心为自由基,其产生可借助力、热、光、辐射直接作用于单体来产生,但目前工业及科学研究上广泛采用的方法是使用引发剂(initiator ),引发剂是结构上含有弱键的化合物,由其均裂产生初级自由基(primary radical ),加成单体得到单体自由基(monomer radical ),然后进入链增长。

chain initiation:

I

k d

2R

R +M

RM

k i

聚合过程中引发剂不断分解,以残基型式构成大分子的端基,因此不能称之为催化剂。 1.引发剂的分类

依据结构特征可以将引发剂分为:过氧类、偶氮类及氧化-还原引发体系。

(1)过氧类引发剂:该类引发剂结构上含有—O —O —,可进一步分为无机类和有机类。 ①无机类:主要有过硫酸盐(如:822O S K 、8224O S )(NH 、822O S Na )、过氧化氢。其中过氧化氢活性太低,一般不单独使用,而是同还原剂构成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使用。过硫酸盐的分解反应方程式为:

O

S

O

O

S

O

S O

--

-

O O O

O

O O

O

过硫酸盐类引发剂主要用于乳液聚合,聚合温度80~90℃。

②有机类:

a.有机过氧化氢:异丙苯过氧化氢、叔丁基过氧化氢,该类引发剂活性较低,用于高温聚合也可以同还原剂构成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使用。

b.过氧化二烷基类:过氧化二叔丁基,过氧化二叔戊基,活性较低,120~1500C 使用。

c.过氧化二酰类:过氧化二苯甲酰(BPO ),活性适中,应用广泛。

C O C

O

O 2

+ 2CO 2

O

其中,苯甲酰氧基、苯自由基皆有引发活性。 d.过氧化酯类: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活性较低。

e.过氧化二碳酸酯:过氧化二碳酸二异丙酯、过氧化二碳酸二环己酯,活性大,贮存时需冷藏,可同低活性引发剂复合使用。

(2)偶氮类引发剂:该类引发剂结构上含有-N=N-,分解时-C-N=键发生均裂,产生自由基并放出氮气。主要产品有偶氮二异丁腈(AIBN )、偶氮二异庚腈(ABVN )。AIBN 的分解反应方程式为:

C N

N

C CH 3

CH 3CH 3

CH CN

CN

2CH + N 2

(3)氧化-还原引发体系

过氧类引发剂中加入还原剂,组成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反应过程中生成的中间产物——活性自由基可引发自由基聚合。

特点:活化能低,可在室温或低温下引发聚合。

分类为水溶性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和油溶性氧化-还原引发体系。

水溶性氧化-还原引发体系:氧化剂有过氧化氢、过硫酸盐等;还原剂有亚铁盐、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连二硫酸钠、硫代硫酸钠等。

2.引发剂的选择(choice of the initiator ) 引发剂的选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①引发剂的溶解性,即根据聚合方法,从溶解性角度确定引发剂的类型。

本体聚合、悬浮聚合、有机溶液聚合,一般用偶氮类或过氧类等油溶性引发剂或油溶性氧化-还原引发体系。

乳液聚合和水溶液聚合则选择过硫酸盐一类水溶性引发剂或氧化-还原引发体系。

②根据聚合温度选择

应选择半衰期适当的引发剂,使自由基生成速率和聚合速率适中。在聚合温度下半衰期最好为30~60min。

一般聚合温度(60~100℃)常用BPO、AIBN或过硫酸盐作引发剂。对于T<50℃的聚合,一般选择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对于T>100℃的聚合,一般选择低活性的异丙苯过氧化氢、过氧化二异丙苯、过氧化二叔丁基或过氧化二叔戊基。

③引发剂用量常需通过大量的条件试验才能确定,其质量分数通常在10-3;也可以通过聚合度、聚合速率与引发剂的动力学关系做半定量计算。

3. 其它引发作用(other methods of initiation)

(1)热引发

不加引发剂,有些烯类单体在热的作用下,也可以进行聚合,这称为热引发聚合,简称热聚合。例如苯乙烯的热聚合(已实现工业化)。目前其引发机理还不是十分清楚。

实际上,大部分单体都可以热聚合,因此St、MMA等单体在贮存、运输时需加阻聚剂并保持较低温度下,实验室用单体(尤其脱除了阻聚剂的单体)常置于冰箱保存,工业上可将单体贮存于地下储罐,夏季要对储罐进行水喷淋降温。

(2)光引发(photo chemical initiation)

光引发聚合是体系在光的激发下能够形成自由基而引发聚合。光引发聚合分直接光引发聚合和光引发剂引发聚合。

光引发聚合一般选择能量较高的紫外光,常用的光源是高压汞灯。

①直接光引发:

容易进行直接光聚合的单体有丙烯酰胺、丙烯腈、丙烯酸、丙烯酸酯等。为了避光,实

验室贮存单体时应使用棕色瓶子。

直接光聚合速率低,合成工作中一般不用,而常用光引发剂引发聚合。 ②光引发剂引发聚合:

常用的光引发剂有安息香及其醚类。 安息香:

O CH

OH O +

OH 两个自由基都可以引发聚合

安息香醚:

C

O CH

OR O +

CH

OR

近年来光固化涂料、油墨等的研究非常的活跃,体系100%的固体组分,属于环保的产品。 (三)链增长 (chain propagation )、链终止(china termination )反应 1.链增长特点: ①反应的活化能低; ②放热反应;

③同引发剂种类及介质性质基本无关,这和离子型聚合有很大区别。 2.链终止

(1) 链终止类型(models of termination ) ①偶联终止(coupling termination )

RM x +RM y

k tc

RM x+y R

如:

CH 2

CH

2

k tc

CH 2

CH

CH

CH 2

聚合物聚合度是活性链聚合度的两倍。 ②歧化终止(disproptionation )

RM x +RM y

td

RM x +RM y

如:

CH 2

CH Cl

2

td

CH 2CH 2Cl

CH CH Cl +

歧化终止产物的聚合度等于活性链的聚合度。

终止方式决定于:a 单体结构或活性,活性大时利于歧化;b 反应条件,如升高温度,td k 提高幅度大于tc k ,即更有利于歧化终止。ST 单体,其长链自由基活性较低,在低于60℃聚合时100%偶合终止;VAc 单体,其长链自由基活性较高,在大于60℃聚合时100%歧化终止。

(四)链转移的应用

链转移反应常应于大分子的分子量调节。常用分子量调节剂由SH H C 2512-n (正十二烷基硫醇)、SH H C 2512-t (叔十二烷基硫醇)、HS-(CH 2)OH 等。)OH (CH HS 2-

(五) 阻聚与缓聚(Inhibition of retardation ) 1. 阻聚反应的应用

(1)防止单体在贮运过程中聚合,St 、MMA 、VAc 等单体在夏天就可热聚合,常需加阻聚剂保护,聚合时可用碱水洗涤或减压蒸馏法除去阻聚剂; (2)控制反应程度;

(3)用于研究聚合反应的机理。

2. 阻聚剂(inhibitor )和缓聚剂(retarder )

(1)定义:少量的某种物质加入聚合体系中就可以将活性自由基变为无活性或非自由基,这种物质叫阻聚剂(inhibitor)。能降低自由基活性或部分捕捉活性自由基的物质称为缓聚剂

(Retarder)。

(2) 阻聚剂的种类

???

??电子转移型阻聚剂分子型阻聚剂自由基型阻聚剂

①自由基型阻聚剂。DPPH-1,1-二苯基-2(2,4,6-三硝基苯)肼自由基。

N

N

NO 2

NO 2

NO 2

DPPH

N OH

CH 3CH 3

CH 3CH 3

O

TMPO

DPPH 是一种高效的阻聚剂,浓度在mol/L 104

-以下就足以使醋酸乙烯酯或苯乙烯完全阻聚,而且一个DPPH 分子能够化学计量地消灭一个自由基,是理想的阻聚剂,可用于测定引发速率 。DPPH 有自由基捕捉剂之称。

DPPH 原来是深紫色,反应后成无色,可用比色法定量。

N

N

NO 2

NO 2NO 2

CH 2

CHX +DPPH

CH 2

CHX +

H

②分子型阻聚剂:

()?????

??

??NH

R 2,仲胺氧气硝基及亚硝基化合物如对苯二酚对苯二酚、多元酚

苯醌 苯醌是最重要的阻聚剂,其阻聚机理非常复杂,苯醌环上的氧、碳都可以和自由基加成。

多元酚有:

OH OH

OH

HO

OH

OH

C(CH 3)3

氧气:

RM x O

RM x

+

O 2

O

y

RM x O

OM y R

因此自由基聚合必需在排氧下进行。2N 通N 2置换或采用溶剂回流,可以实现排氧

目的。

硝基化合物:

RM x

NO 2

+

N

OM x O

N

OM x R OM x R x

③电子转移型阻聚剂:2CuCl FeCl 3,CuCl ,CuCl 2

FeCl 3可1︰1消灭自由基,类似DPPH;在减压蒸馏精制单体时,加入少量CuCl 、CuCl 2

或对苯二酚,可防热聚合,保护单体。

因+

+

22Cu Fe 、对聚合有阻聚作用,故聚合釜常用糖瓷或不锈钢釜,而不能用一般碳钢的

聚合釜。

(六) 自由基共聚合(Radical Chain Copolymerization )

1.分类--依据两种单体单元在大分子主链上的连接特点可分为如下四种:

无规共聚物(rondom copolymer ) 交替共聚物(alternating copolymer ) 嵌段共聚物(blocking copolymer ) 接枝共聚物(grafting copolymer )

2.共聚物组成的控制方法: (1)在恒比点处投料。 (2)控制转化率的一次投料法。

(3)补加活泼单体法。

加聚反应单体常含有C

C,聚合过程可分为链引发、链增长、链转移及链终止等几个基元反应。对自由基聚合,由引发产生自由基活性种,单体、自由基的链增长很快完成,聚合过程中不存在中等聚合度的产物,聚合体系只有单体,聚合物及少量引发剂组成,属于连锁机理。而且由于加聚反应是活性中心依次打开数以千万计的单体的“π“键进行加成的结果,因此聚合物组成和单体组成相同,仅仅是电子结构发生了变化。

加聚反应无疑是获得聚合物的重要方法,通过加聚得到了许多重要聚合物产品。大部分合成橡胶、合成塑料用树脂都是通过加聚反应合成的。

三、逐步聚合反应(step polymerization)

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也发现,加聚的产物都是碳链高分子,对于杂链高分子,元素有机高分子及无机高分子,高分子主链上除了碳键外,还含有其它原子,甚至完全不含有碳原子,除了一些环状单体经开环聚合合成之外,只能通过缩聚反应来制取。

缩聚反应也是一类重要的聚合反应,在高分子合成工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通过缩聚反应合成了大量有工业价值的、与人类息息相关的聚合物,如涤纶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锦纶树脂(锦纶66,6,610,1010等)、聚氨酯、酚醛树脂、聚碳酸酯(PC)等。涂料工业中,醇酸树脂(alkyd resin)、聚酯树脂(polyester)、聚氨酯(polyurethane)、氨基树脂、环氧树脂(epoxy resin),也是通过缩聚反应合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特别性能的合成材料,如耐高温,高强度,以及高技术领域特殊功能高分子等(导电,磁性,分离膜)需求日益迫切,由于逐步聚合单体来源相对丰富,这些新型聚合物多半也是通过缩聚来实现。因此缩聚反应是合成聚合物的重要方法。

(一)缩聚反应(Polycondensation)

1.缩聚反应及其特点

(1)缩聚反应:有机化学的学习中,我们知道许多官能团可以发生反应,生成一种产物,并伴有H 2O 、ROH 、HCl 等小分子化合物的生成,这种反应叫做缩合反应。

假若反应体系中的小分子化合物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可以反应的官能团,若官能团摩尔比接近1:1,每次缩合的产物仍具有二个或两个以上可反应的官能团,这样反应就可以不断进行下去,多次缩合的结果就形成聚合物,而且反应过程中伴有副产小分子的生成,这种聚合反应,称为缩合聚合反应,简称为缩聚反应。

例如二元酸和二元醇的缩聚生成聚酯:

222''''......

[']['][']n m n m HOOC R COOH HO R OH HOOC R CO O R OH H O

HOOC R COO R OH HOOC R COOH HOOC R COO R OOC R COOH H O HO OC R COO R O H HO OC R COO R O H HO OC R COO R O H H O

+--+--→-----+----+--→------+------+-------→------+

不同的二元酸、二元醇缩聚得到不同的聚酯品种。 二元酸和二元胺的缩聚生成聚酰胺:

()O H n OH CO R NHOC R NH H COOH R nHOOC NH R N nH n 22212]'['-+------→--+-- 另

外,COOH R NH COOH R HO ----2, 也可以通过自身缩聚得到聚酯或聚酰胺。

NH(CH 2)6NH CO(CH 2)4CO nHOOC(CH 2)4COOH+nH 2N(CH 2)6NH 2

n OH +(2n-1)H 2O

聚己二酰己二胺,锦纶66,1938年工业化的第一个合成纤维。

nHOOC

COOH +n HO(CH 2)2OH

COO(CH 2)2O

OC

HO n H +(2n-1)H 2O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即涤纶。1941合成,1945年工业化。

定义:我们将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可反应官能团的化合物(单体),通过多次缩合形成聚合物,并伴有小分子副产物生成的聚合反应称为缩合聚合反应,简称缩聚反应。

从机理上讲大部分缩聚反应属于逐步聚合,因此这两个概念不加区分。

官能度——一个分子中参加反应的官能团个数,也可定义为单体在聚合反应中能形成新

键的数目。常用f (functionalgray )表示, 官能度决定于单体的分子的结构和特定的反应及条件。

如酚醛树脂的合成,碱催化时,苯酚邻、对位氢都有活性,其官能度为3;而酸催化时只有邻位氢有活性,其官能度为2。

能发生缩聚的单体的官能度f ≥2。对体形缩聚体系,引入平均官能度的概念:i

i

i N f N f ∑∑=

i N 、i f 分别为i 单体的摩尔数和官能度。依缩聚单体的官能度的不同,缩聚体系可分为:

2-2,2-官能度体系;2-3官能度体系缩聚, 2-4官能度体系缩聚等。 (2)缩聚反应的特点: ①单体官能度f ≥2; ②属于逐步聚合机理;

③缩聚过程中有小分子化合物析出;

④大部分属于杂链高分子,链上含有官能团结构特征。 2. 缩聚反应的单体

缩聚单体必须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可反应官能团,缩聚反应就是官能团间的多次缩合、酯化、酯交换、酰胺化、醚化等有机化学反应都可用以缩聚反应。

常见的官能团有:

原子,卤原子等。活性,酐基H NCO COOOC COOR COCl NH OH COOH ,)(,,,,,2--------也包括在反

应中形成的基团,例如酚醛树脂合成中形成的OH CH 2-,醇酸树脂合成中就地生成的-COOH 。

单体的官能度、活性影响缩聚物的结构、性能及生产工艺。

1-1,1-2,1-3,……,官能度体系生成小分子化合物。 2-2,2-官能度体系为线型缩聚体系。

2-3,2-4,……官能度体系为体型缩聚反应。

二官能度单体用于线型缩聚;多官能度单体于体型缩聚。单官能度化合物常用作端基封闭剂或粘度稳定剂,它可以和大分子链端基官能团反应使之失去继续反应的能力,停止大分子链的增长,以此达到控制分子量的目的。

3.缩聚反应的分类

缩聚反应的分类可以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

①按反应的热力学特征分类:平衡缩聚反应与不平衡缩聚反应

②按生成聚合物的结构分类:线型缩聚、体型缩聚

③按参加反应的单体种类分类:均缩聚——只有一种单体参加的缩聚;混缩聚——两种带有不同官能团的单体进行的缩聚反应,其中任何一种单体都不能进行均缩聚;共缩聚——在均缩聚中加入第二种单体或混缩聚中加入第三,四种单体的缩聚反应。

④按反应中所生成的键合基团分类:缩聚反应是通过官能团反应进行的,聚合物往往带有官能团特征,借此可像有机反应一样缩聚反应分为以下几种:

反应类型键合基团产品举例

聚酯反应

-

-COO

涤纶,醇酸树脂,聚碳酸酯

聚酰胺化反应

-

-

-CO

NH

锦纶-6,锦纶-66,尼龙

-1010

聚氨酯化反应

-

-

-COO

NH

聚氨酯类

聚醚化反应

-

-O

聚二苯醚,环氧树脂

酚醛缩聚OH

CH2酚醛树脂

脲醛缩聚

-

-

-

-NH

CO

NH

脲醛树脂

通信原理-樊昌信-考试知识点总结

★分集接收:分散接收,集中处理。在不同位置用多个接收端接收同一信号①空间分集:多副天线接收同一天线发送的信息,分集天线数(分集重数)越多,性能改善越好。接收天线之间的间距d ≥3λ。②频率分集:载频间隔大于相关带宽 移动通信900 1800。③角度分集:天线指向。④极化分集:水平垂直相互独立与地磁有关。 ★起伏噪声:P77是遍布在时域和频域内的随机噪声,包括热噪声、电子管内产生的散弹噪声和宇宙噪声等都属于起伏噪声。 ★各态历经性:P40随机过程中的任意一次实现都经历了随机过程的所有可能状态。因此,关于各态历经性的一个直接结论是,在求解各种统计平均(均值或自相关函数等)是,无需做无限多次的考察,只要获得一次考察,用一次实现的“时间平均”值代替过程的“统计平均”值即可,从而使测量和计算的问题大为简化。 部分相应系统:人为地、有规律地在码元的抽样时刻引入码间串扰,并在接收端判决前加以消除,从而可以达到改善频谱特性,压缩传输频带,是频带利用率提高到理论上的最大值,并加速传输波形尾巴的衰减和降低对定时精度要求的目的。通常把这种波形称为部分相应波形。以用部分相应波形传输的基带系统成为部分相应系统。 多电平调制、意义:为了提高频带利用率,可以采用多电平波形或多值波形。由于多电平波形的一个脉冲对应多个二进制码,在波特率相同(传输带宽相同)的条件下,比特率提高了,因此多电平波形在频带受限的高速数据传输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MQAM :多进制键控体制中,相位键控的带宽和功率占用方面都具有优势,即带宽占用小和比特信噪比要求低。因此MPSK 和MDPSK 体制为人们所喜用。但是MPSK 体制中随着M 的增大,相邻相位的距离逐渐减小,使噪声容县随之减小,误码率难于保证。为了改善在M 大时的噪声容限,发展出了QAM 体制。在QAM 体制中,信号的振幅和相位作为作为两个独立的参量同时受到调制。这种信号的一个码元可以表示为: )cos()(0k k k t A t S θω+=,T k t kT )1(+≤<,式中:k=整数;k θ和k A 分别可以取多个离散值。 (解决MPSK 随着M 增加性能急剧下降) ★相位不连续的影响:频带会扩展;包络产生失真。 ★相干解调与非相干解调:P95 相干解调:也叫同步检波,解调与调制的实质一样,均是频谱搬移。调制是把基带信号频谱搬到了载频位置,这一过程可以通过一个乘法器与载波相乘来实现。解调则是调制的反过程,即把载频位置的已调信号的频谱搬回到原始基带位置,因此同样可以用乘法器与载波相乘来实现。相干解调时,为了无失真地恢复原基带信号,接收端必须提供一个与接收的已调载波严格同步(同频同相)的本地载波(成为相干载波),他与接收的已调信号相乘后,经低通滤波器取出低频分量,即可得到原始的基带调制信号。相干解调适用于所有现行调制信号的解调。相干解调的关键是接收端要提供一个与载波信号严格同步的相干载波。否则,相干借条后将会使原始基带信号减弱,甚至带来严重失真,这在传输数字信号时尤为严重。 非相干解调:包络检波属于非相干解调,。络检波器通常由半波或全波整流器和低通滤波器组成。它属于非相干解调,因此不需要相干载波,一个二极管峰值包络检波器由二极管VD 和RC 低通滤波器组成。包络检波器就是直接从已调波的幅度中提取原调制信号。其结构简单,且解调输出时相干解调输出的2倍。 4PSK 只能用相干解调,其他的即可用相干解调,也可用非相干解调。 ★电话信号非均匀量化的原因:P268 非均匀量化的实现方法通常是在进行量化之前,现将信号抽样值压缩,在进行均匀量化。这里的压缩是用一个非线性电路将输入电压x 变换成输出电压y 。输入电压x 越小,量化间隔也就越小。也就是说,小信号的量化误差也小,从而使信号量噪比有可能不致变坏。为了对不同的信号强度保持信号量噪比恒定,当输入电压x 减小时,应当使量化间隔Δx 按比例地减小,即要求:Δx ∝x 。为了对不同的信号强度保持信号量噪比恒定,在理论上要求压缩特性具有对数特性。 (小信号发生概率大,均匀量化时,小信号信噪比差。) ★A 律13折线:P269 ITU 国际电信联盟制定了两种建议:即A 压缩率和μ压缩率,以及相应的近似算法——13折线法和15折线法。我国大陆、欧洲各国以及国际间互联时采用A 压缩率及相应的13折线法,北美、日本和韩国等少数国家和地区采用μ压缩率及15折线法。 A 压缩率是指符合下式的对数压缩规律:式中:x 为压缩器归一化输入电压;y 为压缩器归一化输出电压;A 为常数,它决定压缩程度。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一.心理学的含义: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 三.心理学流派: 1.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2构造主义:构造主义的奠基人为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冯特的学生铁钦纳。构造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应研究人们的意识,即人对直接经验的觉知。 3机能主义: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在20世纪初创立,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它的结构。 4格式塔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认为人的知觉经验虽然起源与分离零散的外在刺激,但人所得到的知觉却是有组织的。 5认知心理学: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将当时各种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写出了《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6.行为主义: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详见书P11\12\14) 7.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 8.人本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 第三章 行为动力 一.需要的含义: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详见书P68) 三.动机的含义: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具体说,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四.动机冲突的主要种类(详见书P78) 五.动机与行为效果(详见书P78) 六.归因理论主要内容(P83) 第四章 认知过程 一.注意的特征:稳定性(时间特征)、广度(注意范围)、分配(指向不同对象)、转移(根据新的任务转移注意) 二感觉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后像: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叫做感觉的后像。 三.知觉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四.记忆的过程: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识记(前提、输入)、保持(中间环节)、再认或回忆(提取、恢复)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五.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详见书P126) 环境→感觉记忆(输入、暂时存储)→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 ↓ 信息丧失 信息丧失 复述 提取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整理79065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整理 Ⅰ、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一、阿伏加德罗定律 1.内容: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即“三同”定“一同”。2.推论 (1)同温同压下,V1/V2=n1/n2 同温同压下,M1/M2=ρ1/ρ2 注意:①阿伏加德罗定律也适用于不反应的混合气体。②使用气态方程PV=nRT有助于理解上述推论。 3、阿伏加德罗常这类题的解法: ①状况条件:考查气体时经常给非标准状况如常温常压下,1.01×105Pa、25℃时等。 ②物质状态:考查气体摩尔体积时,常用在标准状况下非气态的物质来迷惑考生,如H2O、SO3、已烷、辛烷、CHCl3等。 ③物质结构和晶体结构:考查一定物质的量的物质中含有多少微粒(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时常涉及希有气体He、Ne等为单原子组成和胶体粒子,Cl2、N2、O2、H2为双原子分子等。晶体结构:P4、金刚石、石墨、二氧化硅等结构。 二、离子共存 1.由于发生复分解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有气体产生。如CO32-、SO32-、S2-、HCO3-、HSO3-、HS-等易挥发的弱酸的酸根与H+不能大量共存。 (2)有沉淀生成。如Ba2+、Ca2+、Mg2+、Ag+等不能与SO42-、CO32-等大量共存;Mg2+、Fe2+、Ag+、Al3+、Zn2+、Cu2+、Fe3+等不能与OH-大量共存;Fe2+与S2-、Ca2+与PO43-、Ag+与I-不能大量共存。 (3)有弱电解质生成。如OH-、CH3COO-、PO43-、HPO42-、H2PO4-、F-、ClO-、AlO2-、SiO32-、CN-、C17H35COO-、等与H+不能大量共存;一些酸式弱酸根如HCO3-、HPO42-、HS-、H2PO4-、HSO3-不能与OH-大量共存;NH4+与OH-不能大量共存。 (4)一些容易发生水解的离子,在溶液中的存在是有条件的。如AlO2-、S2-、CO32-、C6H5O-等必须在碱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如Fe3+、Al3+等必须在酸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这两类离子不能同时存在在同一溶液中,即离子间能发生“双水解”反应。如3AlO2-+Al3++6H2O=4Al(OH)3↓等。 2.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具有较强还原性的离子不能与具有较强氧化性的离子大量共存。如S2-、HS-、SO32-、I-和Fe3+不能大量共存。

2015通信原理复习大纲(总结)

1、怎样计算非等概离散信源的平均符号信息量? )(log )()(21i n i i x p x p x H ∑=-= 2、怎样判断一个信号是功率信号还是能量信号? 功率信号能量信号 ,0,0,0,0=∞<<=∞<

6、如何计算随机过程的相关函数12(,)R t t 和协方差函数12(,)B t t 。 [][][] {[][]2 12121222112211212121212212121),;,()()()()()()(),(),;,()()(),(dx dx t t x x f t a x t a x t a t t a t E t t B dx dx t t x x f x x t t E t t R ???∞ ∞-∞∞-∞ ∞---=--===ξξξξ协方差函数:相关函数: 7、随参信道有哪些特点?恒参信道可以看作是一个什么网络? 特点:(1)对信号的衰耗随时间而变化(2)传播的时延随时间而变化(3)多径传播。 线性网络 8、什么是视距传播?

测绘学基础知识要点与习题答案

《测绘学基础》知识要点与习题答案 Crriculum architecture & answers to exercise of Fundamentals of Geomatics 总学时数:测绘64;地信、规划48实验学时:12,计4次学分:6/4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先修课程:高等数学,专业概论,概率统计学 教学语言:双语教学考核方式:考试实习:3周计3学分 平时成绩: 20%(实验报告、提问、测验、课堂讨论及作业) 1.课程内容 测绘学基础是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平台基础课。该分支学科领域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小区域控制测量、地形图测绘与基本测绘环节的工程与技术,即:应用各类测绘仪器进行各种空间地理数据的采集包括点位坐标与直线方位测定与测设、地形图数字化测绘等外业工作和运用测量误差与平差理论进行数据处理计算、计算机地图成图等内业工作。授课内容主要包括地球椭球与坐标系、地图分幅、空间点位平面坐标与高程及直线方位测定与测设、误差理论与直接平差、大比例尺地形图数字成图等基本理论与方法。 2.课程特色 测绘学基础为测绘学科主干课程,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以“3S”为代表的大地测量学、摄影测量学、工程测量学等专业理论与技术奠定基础。同时,该课程本身也是测绘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地形测量学(Topographical Surveying)。该门课程具有理论、工程和技术并重、实践性强等特点,其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是衡量测绘学科教育水准的关键要素,实施多样化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达到国家级精品课的要求为建设目标。 3.课程体系 第一章绪论Chapter 1 Introductory 内容:⑴了解测绘学科的起源、发展沿革与分支学科的研究领域;⑵测绘学的任务与作用。 重点:大地测量学与地形测量学的研究领域和工作内容。 难点:无。 §1-1测绘学的定义DEFINITION OF GEOMATICS 研究测定和推算地面点的几何位置、地球形状及地球重力场,据此测量地球表面自然形态和人工设施的几何分布,并结合某些社会信息和自然信息的地球分布,编制全球和局部地区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和专题地图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归纳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归 纳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专题一: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一、反应热、焓变 1.反应热: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叫反应热。包括燃烧热和中和热。 电 离 : 注意: 水解 : 吸热反应的发生不一定需要 常见的吸热反应: 铵盐与碱的反应:如NH 4Cl 与Ba(OH)28H 2O 加热才能进行。 大多数的分解反应:CaCO 3== CaO + CO 2 生产水煤气:C + H 2O == CO+H 2 碳和二氧化碳的反应:C+CO 2=2CO 燃烧反应 金属与酸(或水)的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 酸碱中和反应 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CaO(Na 2O 、Na 2O 2)与水的反应 浓酸与强碱溶于水 2、焓变:在恒温恒压的条件下,化学反应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反 应的焓变。 符号:用ΔH 表示 单位:kJ/mol 放热反应:ΔH= —QkJ/mol ;或ΔH<0 吸热反应:ΔH= +QkJ/mol ;或ΔH>0 3、反应热产生的原因: 宏观: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能量不同,Δ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微观:化学反应过程中化学键断裂吸收的能量与新化学键生成所放出的能量不同,ΔH=____________ 二、热化学方程式 1.热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能表示反应热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不仅表示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的注意点 (1)需注明ΔH 的“+”与“—”,“+”表示 ,“—”表示 ;比较ΔH 的大小时,要考虑ΔH 的正负。 (3)要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g 、 l 、s 、aq 注意: 放热反应不一定常温下就自发进行,可能需要加热或点燃条件。

通信原理知识点归纳

1.2.1 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 1.2.3 数字通信的特点 (1) 抗干扰能力强,且噪声不积累 (2) 传输差错可控 (3) 便于处理、变换、存储,将来自不同信源的信号综合到一起传输 (4) 易于集成,使通信设备微型化,重量轻 (5) 易于加密处理,且保密性好 1.3.1 通信系统的分类 按调制方式分类:基带传输系统和带通(调制)传输系统 。调制传输系统又分为多种 调制,详见书中表1-1。 按信号特征分类: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 按传输媒介分类:有线通信系统和无线通信系统 3.1.2 随机过程的数字特征 均值(数学期望): 方差: 相关函数 3.2.1 平稳随机过程的定义 (1)其均值与t 无关,为常数a ; (2)自相关函数只与时间间隔τ 有关。 把同时满足(1)和(2)的过程定义为广义平稳随机过程。 3.2.2 各态历经性 如果平稳过程使下式成立 则称该平稳过程具有各态历经性。 3.2.4 平稳过程的功率谱密度 非周期的功率型确知信号的自相关函数与其功率谱密度是一对傅里叶变换。这种关系对平稳随机过程同样成立,即有 []∫∞∞?=dx t x xf t E ),()(1ξ} {2)]()([)]([t a t E t D ?=ξξ2121212212121),;,()] ()([),(dx dx t t x x f x x t t E t t R ∫∫ ∞∞?∞∞?==ξξ???==)()(τR R a a ∫∫ ∞ ∞?∞∞??==ω ωπτττωωτξωτξd e P R d e R P j j )(21)()()(

3.3.2 重要性质 广义平稳的高斯过程也是严平稳的。 高斯过程经过线性变换后生成的过程仍是高斯过程。 3.3.3 高斯随机变量 (1)f (x )对称于直线 x = a ,即 (2) 3.4 平稳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 输出过程ξo (t )的均值: 输出过程ξo (t )的自相关函数: 输出过程ξo (t )的功率谱密度: 若线性系统的输入是平稳的,则输出也是平稳的。 如果线性系统的输入过程是高斯型的,则系统的输出过程也是高斯型的。 3.5 窄带随机过程 若随机过程ξ(t )的谱密度集中在中心频率f c 附近相对窄的频带范围Δf 内,即满足Δf << f c 的条件,且 f c 远离零频率,则称该ξ(t )为窄带随机过程。 3.7 高斯白噪声和带限白噪声 白噪声n (t ) 定义:功率谱密度在所有频率上均为常数的噪声 - 双边功率谱密度 - 单边功率谱密度 4.1 无线信道 电磁波的分类: 地波:频率 < 2 MHz ;距离:数百或数千千米 天波:频率:2 ~ 30 MHz ;一次反射距离:< 4000 km 视线传播:频率 > 30 MHz ;距离: 4.3.2 编码信道模型 P(0 / 0)和P(1 / 1) - 正确转移概率,P(1/ 0)和P(0 / 1) - 错误转移概率 P (0 / 0) = 1 – P (1 / 0) P (1 / 1) = 1 – P (0 / 1) 2)(0 n f P n =)(+∞<

基础心理学知识整理文档

基础心理学知识 一.绪论 第一单元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如下: 科学心理学诞生标志:人们把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看做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学派的纷争 重点学派: 其他: 构造心理学:冯特、铁钦纳;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内省实验的方法分析意识的内容。 格式塔心理学:又叫完形学派,魏特海墨、克勒和科夫卡;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的相加,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

认识心理学:把人看作是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并以信息加工的观点,即从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的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生理心理学:探讨的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第二节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丘脑:感觉(嗅觉除外) 上丘脑:嗅觉 下丘脑:内脏 底丘脑:肌肉张力 第三单元 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 巴浦洛夫学说的几个基本概念 兴奋和抑制:巴浦洛夫认为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兴奋是指神经活动由静息状态或较弱的 活动状态,转为活动的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抑制是指神经活动由活动的状态或较强的状态,转为静息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兴奋和抑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还可相互转化。 反射: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回答。 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叫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 个部分组成。 反馈:指反射活动的结果又返回传到神经中枢,使神经中枢及时获得效应器活动的信息,从而更有效地调节效应器活动的过程。 无条件反射:动物和人生而具有、不学而会的反射。如吃食物流口水。 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条件反射的抑制:外抑制:额外刺激的出现使条件反射。超限抑制或保护性抑制:神经细胞长时间的工作,或者受到强烈刺激的作用,会使条件反射受到抑制。消退抑制:当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不再给予强化的时候,条件反射被抑制。条件反射的泛化现象:在条件反射的初期,类似于条件刺激物的刺激也会引起条件反射。分化抑制:如果只给条件刺激物强化,其他刺激不予强化,这样,对其他刺激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 扩散和集中:神经过程在大脑皮层上运动的基本形式是扩散和集中,一个地方的神经细胞的兴奋会引起它周围其他神细胞的兴奋叫护散。当条件反射多次进行,通过学习、训练,区别了不同的刺激,形成了分化,就只对条件刺激物进行反应了,这就是神经细胞过程中的集中。 相互诱导:当一种神经过程进行的时候,可以引起另一种神经过程的出现。(正

高中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复习 第一章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符号:△H(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 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 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四、中和热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H+(aq) +OH-(aq) =H2O(l) ΔH=-mol 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mol。 4.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五、盖斯定律

通信原理基础知识整理

通信常识:波特率、数据传输速率与带宽的相互关系 【带宽W】 带宽,又叫频宽,是数据的传输能力,指单位时间能够传输的比特数。高带宽意味着高能力。数字设备中带宽用bps(b/s)表示,即每秒最高可以传输的位数。模拟设备中带宽用Hz表示,即每秒传送的信号周期数。通常描述带宽时省略单位,如10M实质是10M b/s。带宽计算公式为:带宽=时钟频率*总线位数/8。电子学上的带宽则指电路可以保持稳定工作的频率围。 【数据传输速率Rb】 数据传输速率,又称比特率,指每秒钟实际传输的比特数,是信息传输速率(传信率)的度量。单位为“比特每秒(bps)”。其计算公式为S=1/T。T为传输1比特数据所花的时间。 【波特率RB】 波特率,又称调制速率、传符号率(符号又称单位码元),指单位时间载波参数变化的次数,可以以波形每秒的振荡数来衡量,是信号传输速率的度量。单位为“波特每秒(Bps)”,不同的调制方法可以在一个码元上负载多个比特信息,所以它与比特率是不同的概念。 【码元速率和信息速率的关系】 码元速率和信息速率的关系式为:Rb=RB*log2 N。其中,N为进制数。对于二进制的信号,码元速率和信息速率在数值上是相等的。 【奈奎斯特定律】 奈奎斯特定律描述了无噪声信道的极限速率与信道带宽的关系。 1924年,奈奎斯特(Nyquist)推导出理想低通信道下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公式:理想低通信道下的最高RB = 2W Baud。其中,W为理想低通信道的带宽,单位是赫兹(Hz),即每赫兹带宽的理想低通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是每秒2个码元。对于理想带通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则是:理想带通信道的最高RB= W Baud,即每赫兹带宽的理想带通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是每秒1个码元。 符号率与信道带宽的确切关系为: RB=W(1+α)。 其中,1/1+α为频道利用率,α为低通滤波器的滚降系数,α取值为0时,频带利用率最高,但此时因波形“拖尾”而易造成码间干扰。它的取值一般不小于0.15,以调解频带利用率和波形“拖尾”之间的矛盾。 奈奎斯特定律描述的是无噪声信道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或码元速率)与信道带宽之间的关系。 【香农定理】 香农定理是在研究信号经过一段距离后如何衰减以及一个给定信号能加载多少数据后得到了一个著名的公式,它描述有限带宽、有随机热噪声信道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或码元速率)与信道带宽、信噪比(信号噪声功率比)之间的关系,以比特每秒(bps)的形式给出一个链路速度的上限。

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 知识点总结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1、反应热与焓变:△H=H(产物)-H(反应物) 2、反应热与物质能量的关系 3 4 ①多数的分解反应 ② 2NH 4Cl(s)+Ba(OH)2·8H 2O(s)=BaCl 2+2NH 3+10H 2O ③ C(s)+ H 2O(g) 高温 CO+H 2 ④CO 2+ C 高温 2 CO 5、反应条件与吸热、放热的关系: 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与反应的条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取决与 反应物和产物具有的总能量(或焓)的相对大小。 6、书写热化学方程式除了遵循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要求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放热反应△H 为“-”,吸热反应△H 为“+”,△H 的单位为kJ/mol ②反应热△H 与测定条件(温度、压强等)有关,因此应注意△H 的测定条件;绝大多数化学反应的△H 是在298K 、101Pa 下测定的,可不注明温度和压强。 ③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面的系数仅表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并不表示物质的分子或原子数,因此化学计量数可以是分数或小数。必须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热化学方程式是表示反 应已完成的数量,所以方程式中化学式前面的计量数必须与△H 相对应;当反应逆向进行时,反应热数值相等,符号相反。 7、利用盖斯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8、电极反应的书写: 活性电极:电极本身失电子 ⑴电解:阳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发生氧化反应 惰性电极:溶液中阴离子失电子 (放电顺序:I ->Br ->Cl ->OH - ) 阴极:(与电源的负极相连)发生还原反应,溶液中的阳离子得电子 (放电顺序:Ag +>Cu 2+>H +) 能量 反应物的总能量 生成物的总能量 反应过程 总能量 总能量

心理学基础知识试题(附答案)

心理学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20分) 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B) A.华生 B.马斯洛 C.霍尔 D.杜威 2.心理学属于( C)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科学 D.哲学 3.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A )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无意注意 4.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 D) A.绝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受性 5.“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A ) A.适应现象 B.听觉适应 C.嗅觉刺激 D.味觉刺激 6.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 B)秒钟。 A. 1~2 B. 20~40 C. 60~70 D. 70~80 7.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叫(B ) A.前摄干扰 B.倒摄干扰 C.消退抑制 D.超限抑制 8.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了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式是(C ) A.感觉登记 B.注意 C.组块 D.复述 9.概念的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概念的内涵增加的同时,也就是使本质的条款更多,它的外延就(C )了。 A.大 B.多 C.小 D.增加 10.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异。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是( C) A.爬山法 B.逆向工作法 C.手段—目的分析法 D.尝试错误法 11.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B )提出来的。 A.斯皮尔曼 B.卡特尔 C.瑟斯顿 D.吉尔福特 12.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所说的“施用累能”是指(B ) A.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 B.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C.遗传对智力的影响 D.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六节沟通的结构与功能.doc

第六节沟通与人际关系 第一单元沟通的结构与功能 一、沟通的定义 沟通: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 1、人际沟通: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以及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流的过程,是一种直接的沟通形式。 2、大众沟通(传媒沟通):,是一种通过媒体(如影视、报刊、网络)中介的大众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二、沟通的结构 沟通过程由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与背景七个要素构成。 (一)信息源:信息源是具有信息并试图沟通的个体。 (二)信息:是沟通者试图传达给他人的观点和情感。在沟通使用的各种符号系统中,最重要的是语词。语词可以是声音信号,也可以是形象符号(文字)。面对面的沟通除了语词本身的信息外,还有沟通者的心理状态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使沟通双方产生情绪的互相感染。 (三)通道:是沟通过程的信息载体。人际沟通是以视听交流为主的沟通。在各种沟通方式中,影响力最大的还是面对面的沟通方式。因为面对面的沟通除了语词信息外,还有交流双方的整体心理状态的信息,并且沟通者和接受者还有互动和反馈,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可以保证沟通的顺利进行。(四)信息接受者:信息接受者是沟通的另一方。 (五)反馈:反馈使沟通成为一个双向的交互过程。 (六)障碍 (七)背景:背景是沟通发生时的情境。沟通的背景包括心理背景、物理背景、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等。 三、沟通的主要功能 1、沟通是获取信息的手段; 2、沟通是思想交流与情感分享的工具; 3、沟通是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 4、沟通是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 5、沟通能协调群体内的行动,促进效率的提高与组织目标的实现; 四、人际沟通的分类 (一)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按组织系统划分) 1、正式沟通:是通过组织规定的通道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 优势:信息通道规范,准确度较高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苏教版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单元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符号:△H (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 (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 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 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 (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 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 kPa;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四、中和热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H+(aq) +OH-(aq) =H2O(l) ΔH=-57.3kJ/mol 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 kJ/mol。 4.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五、盖斯定律 1.内容: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的反应热是相同的。 第二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原电池: 1、概念: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_______ 2、组成条件:①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②电解质溶液③电极用导线相连并插入电解液构成闭合回路 3、电子流向:外电路:负极——导线——正极 内电路:盐桥中阴离子移向负极的电解质溶液,盐桥中阳离子移向正极的电解质溶液。 4、电极反应:以锌铜原电池为例: 负极:氧化反应:Zn-2e=Zn2+(较活泼金属) 正极:还原反应:2H++2e=H2↑(较不活泼金属) 总反应式:Zn+2H+=Zn2++H2↑

通信原理各章重要知识常考知识总结通信原理习题及详细答案(第六版)

第一部 通信原理部分习题答案 第1章 绪论 1—1 设英文字母E 出现的概率为0.105,x 出现的概率为0.002。试求E 及x 的信息量。 解:英文字母E 的信息量为 105 .01 log 2 =E I =3.25bit 英文字母x 的信息量为 002 .01 log 2 =x I =8.97bit 1—2 某信息源的符号集由A 、B 、C 、D 和E 组成,设每一符号独立出现,其出现概率分别为1/4、l/8、l/8/、3/16和5/16。试求该信息源符号的平均信息量。 解:平均信息量,即信息源的熵为 ∑ =- =n i i i x P x P H 1 2)(log )(=41log 412- 81log 812-81log 812-163log 1632-16 5 log 1652 - =2.23bit/符号 1—3 设有四个消息A 、BC 、D 分别以概率1/4、1/8、1/8和l/2传送,每一消息的出现是相互独立的,试计算其平均信息量。 解:平均信息量 ∑ =- =n i i i x P x P H 1 2)(log )(=41log 412- 81log 812-81log 812-2 1log 212- =1.75bit/符号 1—4 一个由字母A 、B 、C 、D 组成的字。对于传输的每一个字母用二进制脉冲编码,00代替A ,01代替B ,10代替C ,11代替D ,每个脉冲宽度为5ms 。 (1)不同的字母是等可能出现时,试计算传输的平均信息速率。 (2)若每个字母出现的可能性分别为 P A =l/5,P B =1/4,P C =1/4,P D =3/10 试计算传输的平均信息速率。 解:(1)不同的字母是等可能出现,即出现概率均为1/4。 每个字母的平均信息量为 ∑ =- =n i i i x P x P H 1 2)(log )(=41 log 4142?-=2 bit/符号 因为每个脉冲宽度为5ms ,所以每个字母所占用的时间为 2×5×10-3=10-2s 每秒传送符号数为100符号/秒 (2)平均信息量为

通信原理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1.通信—按照传统的理解就就是信息的传输。 2.通信的目的:传递消息中所包含的信息。 3.信息:就是消息中包含的有效内容。 4.通信系统模型: 5、通信系统分为:模拟通信系统模型与数字通信系统模型。 6、数字通信的特点: (1)优点: 抗干扰能力强,且噪声不积累 传输差错可控 便于处理、变换、存储 便于将来自不同信源的信号综合到一起传输 易于集成,使通信设备微型化,重量轻 易于加密处理,且保密性好 便于将来自不同信源的信号综合到一起传输 (2)缺点: 需要较大的传输带宽 对同步要求高 7、通信方式(信号的传输方式) (1)单工、半双工与全双工通信 (A)单工通信:消息只能单方向传输的工作方式 (B)半双工通信:通信双方都能收发消息,但不能同时收发的工作方式 (C)全双工通信:通信双方可同时进行收发消息的工作方式 (2)并行传输与串行传输 (A)并行传输:将代表信息的数字信号码元序列以成组的方式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并行信道上同时传输 优点:节省传输时间,速度快:不需要字符同步措施 缺点:需要n 条通信线路,成本高 (B)串行传输:将数字信号码元序列以串行方式一个码元接一个码元地在一条信道上传输 优点:只需一条通信信道,节省线路铺设费用 缺点:速度慢,需要外加码组或字符同步措施 8、则P(x) 与I 之间应该有如下关系: I 就是P(x) 的函数: I =I [P(x)] P(x) ↑,I ↓ ; P(x) ↓ ,I ↑; P(x) = 1时,I=0; P(x) = 0时,I=∞; 9、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有效性与可靠性 码元传输速率R B:定义为单位时间(每秒)传送码元的数目,单位为波特(Baud),简记为B。

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点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与行为活动规律的科学。 2、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严格控制条件,主动引起某种现象,分析研究的方法。 3、性格:性格是指由人对客现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 4、记忆: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保存和提取。 5、态度:态度指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形成的,对面临的人和事具有的心理倾向或心理准备状态。 6、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履行社会交给自己的教育职责过程中所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 7、遗忘: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错误再认和回忆。 8、健康:不仅是疾病与体弱的消失,而是生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9、创造思维:创造思维在创造活动中进行的高度灵活、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 10、美感:美感是对自然、社会和艺术中各种事物是否符合其美的标准而产生的情感。 11、身心发展:身心发展是生存期间由于年龄和经验的积累而引起的有规律的身心变化。 12、动机: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 13、智力技能:指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完成的完善化的智力活动方式。: 14、人格:人格指一个人的稳定的、整体的身心结构,它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特征两个方面。 15、知识:是人类的认识成果和文明成就的结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 16.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与行为的规律。 17. 将认识过程看成是个体接受、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信息过程的是认知心理学。 18.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呈倒U型曲线的关系。 19.采用因素分析方法把特质区别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的心理学家是卡特尔。 20. 人的个性在形式和结构上是一样的,而在质(内容)和量上存在着差别,每个人表现出独特性,这是个性特征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21.教师职业最显著的特征是知识传授者。 22.在心理评估中,较为科学、准确和客观的评估手段是心理测量法。 23.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观因素主要是知识结构。 24. 父母逝世或父母离婚,常使孩子感到茫然失措、孤立无援,这是亲和挫折。 25. 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时应注意一般来说,表扬应多于批评。C、A、B、D、B 26. 学校里面最重要、最基本、最经常、最活跃的一种人际关系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27. 艾宾浩斯提出的记忆遗忘曲线,可以归纳为遗忘进程不均衡,先快后慢。 28. 个性倾向性最基础、最积极的成分是需要。 29. 要使学生的道德行为经常化、自动化,必须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习惯培养。 30. 动作系统就是由一连串的动作组成的连锁式结构。 31. 在心理学研究中贯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这一原则,叫客观性原则。 32. 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情境,以引起被试的心理反应的研究方法是实验法。 33. 关于需要产生的理论认为,人的需要的发展是由于长期积累的结果,这叫积累作用论。 34. 提出了认知失调的动机理论的美国心理学家是费斯廷格 35.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来的所谓双因素,即指保健激励因素。 36. 采用因素分析方法把特质区别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的心理学家是卡特尔。 37. 斯普兰格认为,以经济的观点和实际效果来判断事物的性格类型属经济型。 38.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按照个体的心理活动的倾向,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和内倾型。

数据通信原理复习资料整理(期末考试必备)

第一章概述 1、 数据通信一一依照通信协议,利用数据传输技术在两个功能单元之间传递数据信息; 2、 传输代码 常用的传输代码有: ?国际5号码IA5( 7单位代码)一一ASCII 码(常在后面加1位奇偶校验码) ?国际电报2号码ITA2 (5单位代码) ? EBCDIC ^( 8单位代码) ?信息交换用汉字代码(7单位代码) 3、数据通信系统的构成 数据终端设备DTE ?数据输入、输出设备——数据 --------------- ?数据信号 ?传输控制器一一主要执行与通信网络之间的通信过程控制(即传输控制) ,包括差错 控制、终端的接续控制、传输顺序控制和切断控制等(完成这些控制 要遵照通信协议)。 数据电路 ?传输信道一一为数据通信提供传输通道 ?数据电路终接设备(DCE (《综合练习习题与解答》简答题第 2题)一一是DTE 与传 输信道之间的接口设备,其主要作用是将来自 DTE 的数据信号进行变换,使之适合信道传输。 「当传输信道为模拟信道时, DCE 是调制解调器(MODEM 发送方将DTE 送来的数据 I 信号进行调制,将其频带搬移到话音频带上 (同时变成模拟信号) 再送往 1 信道上传,收端进行相反的变换。 I 当传输信道是数字信道时, DCE 是数字接口适配器,其中包含数据服务单元与信道 服务单元。前者执行码型和电平转换、定时、信号再生和同步等功能;后 者则执行信道均衡、信号整形等功能。 中央计算机系统 ,-主机——进行数据处理 [通信控制器(又称前置处理机)一一用于管理与数据终端相连接的所有通信线路 , 其作用与传输控制器相同。 数据电路与数据链路的关系一一数据链路由数据电路及两端的传输控制器组成。 只有建立了数据链路通信双方才能有效、可靠地进行数据通信。 4、信道类型 电话网传输信道; 数字数据传输信道; 物理实线 双绞线 同轴电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