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陶瓷工艺及文化研究
浅析潮州手拉壶的工艺美学价值

浅析潮州手拉壶的工艺美学价值潮州手拉壶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茶具,它不仅是茶文化的载体,更是一种工艺美学的体现。
潮州手拉壶以其独特的工艺美学价值而备受人们喜爱,下面就让我们来浅析一下潮州手拉壶的工艺美学价值。
潮州手拉壶的工艺美学价值体现在其工艺精湛和造型雅致上。
潮州手拉壶有着严格的制作工艺,包括陶胎制作、刻花、烧制、上釉等工序。
其制作工艺主要包括胎、胚、胎釉、修坯、镶钉、上釉、烧制等多个步骤,而要做到每一个步骤都精湛完美,需要工匠经过多年的训练和不断的实践才能掌握。
潮州手拉壶的刻花工艺更是精湛绝伦,以波士顿磨棱刀、石榴石铡刀等多种工具,雕刻各式图案,如花卉、山水、人物造型等。
这些精湛的工艺使得潮州手拉壶不仅具有实用的功能,更蕴含着独特的艺术价值。
潮州手拉壶的工艺美学价值还体现在其独特的装饰风格上。
潮州手拉壶的装饰风格多样,有的以花鸟画为主题,有的以山水画为主题,有的以人物画为主题,每一件手拉壶都是一件独特的艺术品。
而这些装饰图案不仅在精雕细琢的过程中体现出艺术家的审美情趣和造型技巧,更在造型上突出潮州手拉壶的雅致和美感。
潮州手拉壶的图案饱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瑰丽和博大精深,以其特有的美学价值成为了广大茶具收藏爱好者追捧的对象。
潮州手拉壶的工艺美学价值还表现在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上。
潮州手拉壶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它不仅是潮汕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潮州工艺美术的瑰宝。
潮州手拉壶以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和独特的地域文化,融合了古代传统的绘画、文字、雕刻等技艺,成为了中国陶瓷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潮州手拉壶承载了当地的历史传统和人文情怀,在手拉壶上刻画蕴含家国情怀,使得潮州手拉壶具有了极高的工艺美学价值。
潮州手拉壶的工艺美学价值还表现在其独特的制作材料和工艺特点上。
潮州手拉壶通常采用的是潮汕优质陶瓷胎,经过多道工序制作而成。
潮州手拉壶的陶瓷胎以其细腻光滑,温润如玉的特点而著称。
潮州陶瓷釉色多变,釉料在烧制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天然的变幻效果,形成了独特的釉色效果。
潮州陶瓷调研报告

潮州陶瓷调研报告潮州陶瓷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方法调研目的:了解潮州陶瓷的发展现状和市场需求,为进一步推动潮州陶瓷产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调研方法:采用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研。
实地考察主要参观了潮州陶瓷生产企业和销售渠道,问卷调查则在潮州陶瓷产业园和市民活动中心进行,通过问卷获取市场需求信息。
二、调研结果分析1. 潮州陶瓷的发展现状潮州陶瓷产业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是潮州的传统特色产业之一。
目前,潮州陶瓷产业规模庞大,涉及陶瓷原材料开采、陶瓷制作工艺、产品销售等多个环节。
潮州陶瓷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产品种类丰富,技艺水平也较高。
2. 潮州陶瓷的市场需求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潮州陶瓷在市场上的需求仍然较高。
消费者对于潮州陶瓷产品的购买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对潮州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认为购买潮州陶瓷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二是欣赏潮州陶瓷的独特艺术风格和工艺水平,追求独特的家居装饰品;三是潮州陶瓷的稳定质量和良好的使用寿命,认为购买潮州陶瓷是一种理性的消费选择。
3. 潮州陶瓷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潮州陶瓷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地陶瓷产品进入潮州市场,对当地企业形成了竞争压力;其次是陶瓷原材料的供应问题,部分陶瓷原材料需要从其他地区进口,增加了成本和运营风险;另外,陶瓷制作工艺的传承和创新也面临一定的困难。
三、发展建议针对潮州陶瓷产业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发展建议:1. 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
加强技术创新和工艺研发,提高产品的艺术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2. 拓展市场渠道。
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合作,开拓更广阔的国内和国际市场。
3. 加强陶瓷教育和技能培训。
注重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培养新人才,推动陶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 建设支持陶瓷产业发展的配套服务体系。
包括陶瓷原材料供应、设备维护等方面的支持,提供更好的生产环境和便利条件。
四、总结潮州陶瓷作为潮州的传统特色产业之一,具有较高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潮州陶瓷中的文化传承与工匠精神

92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Craftsman’s Spirit in Chaozhou Ceramics郑俊波(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潮州陶瓷中的文化传承与工匠精神潮州陶瓷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借鉴具有潮州文化特色的民间艺术表现手法。
潮州文化在当下给外界的印象是纹样丰富、风格鲜明,这些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无不体现着潮州人民的审美和精神面貌。
从某一方面来说,潮州陶瓷是潮汕文化浓缩的精华,其能在中华文化的滋养中得以快速成长,作为文明的使者走向世界,在世界的舞台上高举中国旗帜,实现潮汕特色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
在本文的研究中,将从不同的方面对潮州陶瓷文化进行解读,希望对潮州陶瓷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帮助,为潮州陶瓷扩展自身社会影响力奠定基础。
郑俊波作品《山居图》,此图金碧青绿而又不乏新意,它既不同于金碧青绿古体,又有别于彩墨勾斫一派,有着浓郁的士大夫气质和恬淡的装饰美。
一、潮州陶瓷文化传承的解读(一)陶瓷装饰中潮汕文化符号的应用实现中原儒家文化保存的完整性:从历史的发展角度分析,潮汕人民属于中原移民族群;从所处的地理位置角度分析,潮州处于所谓的“省角国尾”,地理环境相对较为闭塞。
由于这一因素的影响,使汉唐儒家文化能在该地区得到完整的保存。
针对文化承续的重视既是潮州人的精神依托,也是实现潮汕文化脉络发展的延续。
[1]在潮州陶瓷的装饰中蕴藏着很多的孝道文化题材,如“饮水思源,慎终追远”等;还有追求高尚情操的相关题材,如“梅、兰、竹、菊”四君子等。
不仅如此,在陶瓷中还有很多其他类型题材的展示。
本土自然景观、风土人情的再现:潮州在历史的发展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古代其被称之为岭海名邦,曾是粤东地区的政治、文化及经济发展中心。
潮州在旅游资源方面较为丰富,所以画者将诸多内容反映在陶瓷的装饰题材中,如潮州新旧八景等。
潮州的陶瓷装饰与当地的民俗相关联,在当地有很多的乡村神庙,常年香火不断,游神赛会期间更是热闹非凡。
探索潮州手拉壶“招财进宝”的价值

探索潮州手拉壶
“招财进宝”的价值
章少纯
潮州手拉壶是潮州地区一项代代相传的传统 手工技艺,是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非物 质文化遗产,手拉壶除了具有身为茶壶冲罐的实 用价值外,还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其中,手拉 壶蕴含的寓意,也是一种值得品鉴的文化内涵。 下面,以潮州手拉壶“招财进宝”为例,对潮州 手拉壶的文化价值进行一番探寻和解读。
手拉壶《招财进宝》
整匀薄。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很多地区制陶 已采用此法。手工拉坯法的发明,是制陶工艺的 一大进步。这种传统的手工艺,被潮州手拉壶很 好的应用,得到了延伸出来的陶瓷雕刻 技艺,也是一项重要的手工技艺,其同样也具有 深厚的文化艺术价值。陶瓷雕刻,是绘画和雕刻 相结合,将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表现在瓷器上 的一种特殊的艺术手段。潮州手拉壶“招财进 宝”就是将财宝生动形象、具有立体感地雕刻在 手拉壶上,具有很高的艺术美。早期的陶瓷雕刻 手法,以单线勾勒为主,虽清秀高雅,但不失简
潮州手拉壶“招财进宝”的整体造型是常见 的水平壶造型,不过,其精细的雕刻技艺,将招 财进宝的寓意很好的呈现在壶体上,让手拉壶显 得更加具有内涵。在手拉壶的壶身上,雕刻有铜 钱元宝,并通过一根雕琢的绳索将这些“财富” 与壶盖紧紧连接在一起,使得财富更加与茶壶相 融,寓意着可以通过使用茶壶冲泡茶叶,来集聚 财富,让人变得富有。此寓意具有很大的吉祥之 兆,因此也深受人们喜爱。
朴 , 难 以 表 现 画 面 的 虚 实 层 次 。 20世 纪 70年 代
起,集国画、版画、油画、素描之长,把中国画 讲究的笔墨、气韵、空灵和西洋画讲究的点、 线、面、黑、白、灰巧妙地融于陶瓷雕刻技法之 中,使作品既保持了金石韵味,又具有笔墨淋漓 的水墨妙趣。我们仔细观察潮州手拉壶“招财进 宝”,不难发现,壶身上那形象生动的财宝,确 实在金石韵味中蕴含了类似书画的一种质感,具 有浓厚的中华文化韵味。
浅谈潮州手拉壶“莲韵”的文化内涵和创作意韵

品鉴这把潮州手拉壶“莲韵”,品茗者可以 很容易地领悟到其中的莲花形象,从而感受到莲 花亭亭玉立、勃勃生机、出淤泥而不染、高贵神 圣的境界。
潮州人崇尚佛教,试想一下,用这把“莲 韵”手拉壶来冲泡潮州工夫茶,其传递出的,将 不仅仅是茶道的恬淡高雅,还有佛教的庄严、宁 静、神圣等境界。同时,人们对于莲花的追求和 向往,对于莲花清廉品质的推崇,也在品茗中随 着茶道显现出来。可以说,用潮州手拉壶“莲 韵”来冲泡潮州工夫茶,人们不止在喝茶,同时 还在上一节让自己的修为、品德提高的课程。一 轮茶道过后,喝茶者不止解了渴,也提升了自己 的思想文化境界。
之花,并且 极力宣传并倡导学习莲花的这种清白、圣洁的精 神。除此之外,周敦颐在名篇《爱莲说》中也明 确表达了自己对莲花的喜爱:“予独爱莲之出淤 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具有“花中君子” 的美誉。另外,李白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 去雕饰”,也表明莲花具有天然之美。此外,莲 花又称青莲,青莲与“清廉”谐音,因此莲花也 被用以比喻为官清正,不与人同流合污,这主要 是指在仕途中。
莲花的富贵,是指莲花没开花之前看起来很 青涩,但是花开的时候又十分艳丽,可以跟代表 富贵的牡丹花比美,所以,莲花也代表富贵。
莲花的神圣,是指莲花是佛门众菩萨的坐 台,佛门是清修的地方,容不得有一丝多余的想 法,莲花是佛门的圣花,所以,就有了神圣的含 义。
用潮州手拉壶这种传统手工技艺,来表现莲 花的象征寓意,就必须把莲花的形象完美地融入 手拉壶创作中,让手拉壶与莲花融合成一体,达 到手拉壶即莲花、莲花即手拉壶的境界。这就是 潮州手拉壶“莲韵”创作时的最高追求。
通过对“莲韵”手拉壶进行观察,我们不难 发现,莲韵的壶体采用扁平式的结构,壶体下方 雕琢出荷叶的形状,用于衬托上方壶身作为莲花 的主体部分。在壶壁上,雕琢有莲蓬、莲子等形 状,表示盛开的莲花上所结出的果实,让莲花形 象更写实。
潮州的工艺

潮州的工艺潮州是中国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工艺传统。
以下是我对潮州工艺的介绍,详细描述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工艺品及其制作过程。
首先,潮州木雕是非常有名的工艺之一。
潮州木雕可以追溯到宋朝,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潮州木雕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潮州木雕的主要材料是楠木和红木,这些木材具有坚硬耐用的特点。
潮州木雕主要包括家具、屏风、雕板等。
制作潮州木雕需要经过选材、设计、雕刻、润色等多个步骤。
潮州木雕的特点是造型精美、线条流畅、富有层次感,深受人们的喜爱。
其次,潮州银饰也是非常有特色的工艺品。
潮州银饰以其精致、细腻的工艺而著名。
潮州银饰的主要工艺包括银丝细工和银器镂空工艺。
银丝细工是用极细的银丝编织出各种花鸟、人物等图案,再配以彩色宝石等装饰;银器镂空工艺则是利用雕刻刀在银器上刻出各种图案,并通过镂空的方式增加了银器的艺术表现力。
潮州银饰的制作过程需要经过设计、打磨、镶嵌等多个步骤,耐心和细心是必不可少的品质。
潮州银饰的特点是线条流畅、造型优美、审美价值极高,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
此外,潮州金丝绣也是一项非常有特色的工艺。
潮州金丝绣以其独特的工艺和杰出的技艺而闻名于世。
潮州金丝绣主要以金线和银线为原料,通过绣针将金银线绣制在绸缎上,绣制出各种花鸟、人物等图案。
潮州金丝绣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需要经过设计、铺线、绣制、整理等多个步骤。
潮州金丝绣的特点是线条流畅、色彩丰富、纹理细腻,富有立体感。
潮州金丝绣以其高雅的艺术表现力和精湛的工艺技术,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和赞誉。
最后,潮州陶瓷也是一项非常有特色的工艺。
潮州陶瓷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朝。
潮州陶瓷主要以粗陶和青瓷为代表,粗陶是指制作工艺粗糙但具有原生态美的陶瓷,青瓷则是指以青色为主色调的瓷器。
潮州陶瓷的制作过程需要经过泥料准备、成型、烧制、装饰等多个步骤。
潮州陶瓷的特点是造型简约、线条流畅、釉色柔和,富有自然质朴的美感。
潮州陶瓷以其粗犷、朴实、自然的风格而备受人们的喜爱。
浅谈潮州手拉壶的文化内涵

天工|2020年第3期文 章淡鹏浅谈潮州手拉壶的文化内涵潮州手拉壶根植于潮汕文化,是川流于历史长河中的一种古老的工艺。
它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份子,那么所谓的文化如何定义?据笔者的理解,人类在日常生活里离不开文化,其中有宗教信仰、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等。
由于族群的区分和生存的地域不一,伴随其习俗的文化也丰富多样,各个地方人们的生活方式都有其特点,其表现出的文化便有明显的区别。
文化有传统和现代之分,传统文化是指在古代形成,并且千百年来传承不绝的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现代文化是指人们适应现代化本质要求的文化。
是实现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并建设现代价值、形成现代认同、张扬现代精神进而建设共同信仰的文化。
下面笔者将谈谈潮州手拉壶的传统文化内涵。
从我国远古时期的茶文化延伸谈起。
中国人种茶喝茶,据历史记载是起源于神农氏,已有5000年历史。
茶与瓷器一样,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物质文明,同时在很长的时间里,它们是中国出口商品中的主打产品,在世界享有知名度,中国人被认为是生产瓷和茶的民族。
英语中的tea,就是潮州话的茶,可见当年中国茶叶是通过潮州或闽南口岸出口到英国的。
陆羽的《茶经》是我国最早一部记载茶叶生产、饮茶技艺的农书,其中也包括了茶具的使用方法。
《茶经》共有三卷分为十篇,其中“四之器”记载煮茶、饮茶的器皿,“五之煮”记载烹茶法及水质品位,“六之饮”记载饮茶风俗和品茶法。
根据前人说法,“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
炉形如截筒,高约一尺二三寸,以细白泥为之。
壶出宜兴審者最佳,圆体扁腹,努咀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许。
杯、盘则花盗居多,内外写山水人物,极工致。
类非近代物,然无款识,制自何年,不能考也。
炉及壶、盘各一,惟杯之数,则视客之多寡,杯小而盘如满月。
”(俞梦蛟《潮嘉风月》)好古的潮汕人保留或复兴了唐之前的煮茶、饮茶方法,并且一直流传到现代。
工夫茶是十分古老的饮茶文化,按上文说法,它本诸陆羽,则说明有可能唐之前随着中原人南迁带到潮汕[摘 要]手拉壶采用手工拉坯成型,即运用手指按一块放在自动转盘上的泥,凭借不同的指法使泥转成各种形状的茶壶,与宜兴紫砂壶的成型方式完全不同,是最原始的辘轳制陶技法,已拥有100多年的历史。
雅俗相宜,巧展瓷韵

雅俗相宜,巧展瓷韵邱凤青[摘 要]潮州陶瓷借助宋代以来陶瓷产区的优势,传承制瓷传统,弘扬制瓷技艺,打造全新品种,提高产品质量,使潮州成为中国的瓷都,其外观装饰上呈现出多姿多彩、五彩缤纷的格调,带动了陶瓷装饰工艺的改进和不断创新。
[ 关 键 词 ]工艺陶瓷;传统产品;装饰;表现手法潮州陶瓷是潮州一门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也是我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它的设计集实用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在我国传统艺术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陶瓷器皿最大的生产国和出口国。
我国中原地区曾是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但是由于古时局势的动乱,陶瓷业的出现比起南方的景德镇等地方要晚很多,直至北朝时期,制瓷业才逐渐出现。
虽然出现的时期较晚,但却发展迅猛,因为这一时期出现的陶瓷品种大部分具有独特且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特点,例如均瓷、汝瓷等。
清朝后期,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走到尽头,腐败没落越来越明显地表露出来,社会生产力滞后,各种传统的手工技艺也逐渐呈现下坡走势。
陶瓷手工业和各种技艺也因此而受到影响,在这一时期较为可观的只有景德镇,其他各地的名窑都日渐衰落。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历经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中国在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之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至此,在封建官僚的残酷盘剥和西方洋瓷的排挤下,中国的陶瓷手工业更是受到了严重摧残。
许多瓷窑被废弃,大批工匠也因此难以谋生,具有悠久传统的陶瓷工艺逐渐失去了应有的光环,并由停滞走向衰落,中国沦为了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洋瓷倾销市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我国各行各业才有了起色,陶瓷业也和其他行业一样,重新得到振兴。
特别是潮州陶瓷,凭借中国瓷都的优势,全力打造新产品、名优产品,使现在的潮州陶瓷门类齐全,主要有日用陶、工艺陶瓷和卫生洁具三大类,其出口量也在全国占有很大的数值,产品远销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工艺陶瓷产品类型有各种人物、动物瓷塑,各种通花、瓷花,以及各种色釉花瓶、潮彩花瓶、彩绘瓷板以及手拉朱泥壶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潮州陶瓷工艺及文化研究高一(2)吴莉苏湘娜庄小洁指导老师:张文永(潮州市金山中学历史科)一、调查原因陶瓷是一项非常古老的工艺,从原始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它的踪迹。
它同中国尤为亲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英语中,陶瓷china与中国的简称China,仅仅是第一个字母的大小写之别,由此可见,陶瓷与中国的发展史几乎不可分割。
潮州是中国的瓷都,其历史悠久,其瓷器远销国内外,早已享有盛誉。
作为潮州人,我们以此为傲,并决定对潮州陶瓷的发展历史、制作工艺等作一番调查研究,加深对潮州陶瓷的了解,揭开它的神秘面纱……二、陶瓷是什么简单的说陶瓷是把粘土原料、瘠性原料及熔剂原料经过适当的配比粉碎、成型并在高温焙烧情况下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后,形成的坚硬物质。
1、陶瓷产品的种类建筑陶瓷:包括有瓷质砖、锦砖(马赛克)、细炻砖、仿石砖、彩釉砖、劈离砖和釉面砖等。
产品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抗腐蚀性,其花色品种及规格繁多(边长在5cm~100cm间),主要用作建筑物内、外墙和室内、外地面的装饰。
卫生、卫浴陶瓷:包括有洗面器、便器、淋浴器、洗涤器、水槽等。
该类产品的耐污性、热稳定性和抗腐蚀性良好,具有多种形状、颜色及规格,且配套齐全,主要用于卫生间、厨房、实验室等处。
除此之外,还有搪瓷浴缸、压克力浴缸、浴室等卫浴产品。
美术陶瓷:包括有陶塑人物、陶塑动物、微塑、器皿等。
产品造型生动、传神,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款式及规格繁多。
主要用作室内艺术陈设及装饰,并为许多收藏家所珍藏。
园林陶瓷:包括有中式、西式琉璃制品及花盆等。
产品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艺术性,并有多种形状、颜色及规格,特别是中式琉璃的瓦件、脊件、饰件配套齐全,用作园林式建筑的装饰。
日用陶瓷:包括有细炻餐具、陶质砂锅。
产品热稳定性好,基本没有铅、镉溶出,具有多种款式及规格,主要作餐饮、烹饪用具。
特种陶瓷:以陶瓷辊棒为主。
陶瓷辊棒具有良好的高温性能,其直径分别有4cm、5cm 等,长度在200cm~400cm间。
主要用作陶瓷砖干燥及烧成时对坯件的支承和传送。
2、陶和瓷的区别主要区别在于吸水率。
吸水率小于0.5%为瓷,大于10%为陶,介于两者之间为半瓷。
3、潮州陶瓷史潮州是中国瓷都,陶瓷生产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枫溪是中国瓷都的龙头,现有陶瓷生产企业4000多家,是中国陶瓷厂家最多的地方,生产工人70000多人,年陶瓷产值70多亿元,年出口创汇3亿多美元,产品远销世界一百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中国最大的工艺陶瓷和日用陶瓷的生产出口基地,也是中国最大的卫生洁具生产基地,是近十年来中国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陶瓷产区。
三、陶瓷制作过程中国陶瓷艺术源远流长,精美绝伦的作品说明了中国陶工所耗费的心血,令人不禁慨叹它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我们将以陶瓷制作过程中的五个主要步骤(取土、成形、上釉、装饰、烧制),来说明土与火的艺术之路。
中国陶瓷工艺在兴起和发展方面,受到三项主要条件的影响,那就是水、火以及土。
在制作方面,陶瓷工艺需要笨重庞大的坯土及燃料,因此出产黏土而又有丰富林木可作燃料的地区,是建立窑厂的必备条件。
台湾省台北地区的北投和南势角出产可作陶瓷的黏土,而窑厂自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则逐渐集中于莺歌镇。
到今天,莺歌镇已成为台湾北部的重要窑区,由于历代烧瓷经验的累积,及镇上世代居住又有技术的师傅,使得许多现代化窑厂仍寻循而来,在莺歌镇地区继续开窑。
台湾中部的窑区则在苗栗县及南投县,因为狮头山区所盛产的土和丰富的林木,使得苗栗及南投附近的窑场林立,如苗栗地区部分窑厂已改用瓦斯作燃料,同时进口瓷土来烧制高级瓷器,甚至引进外来的现代化设备和技术来提升产品的质量。
1、取土与练土陶瓷产品的良窳首先被黏土的好坏所决定,是否有优质的原料土源,也是设置陶瓷的先决条件。
过去探土时,完全凭师傅的经验,以可塑性的大小做为土质高低的标准。
现我们可看见一只探土铲,探土时,将弧形的铲口左旋转,就可挖出不同层次的黏土。
有时采集到的土石质成分较多,需要先压磨成粉状。
这种质地坚硬的山土,以苗栗地区最著名,于是苗栗人很早就用黄牛拉着巨大的石轮,将晒干的土碾磨成粉。
采集碾后的土料,需存放一段时间产生陈腐作用,增加土的黏性与可塑性。
接着进行练土,由练土工人或牛只,用脚在土上不断踩踏,使黏度均匀。
练土的最后阶段,仍得借助人工用双手再度揉练,同时把土中的杂质与粗粒拣除,才能得到土质纯净、软硬适中、轫性充足的土,而完成全部的练土的过程。
2、手工成形陶土练制完成后,开始要将土捏塑成形,传统上分为手工成形与机械两大技术。
手工成形法最常见的是土条盘筑法和辘轳成形法,主要是将练好的土搓成长条,再层层盘绕筑出所需的形状,这种又称为“手做”的方法,过去常用来做水缸、金斗瓮、酒瓮等较大型的容器。
辘辘轳又称为“陶车”或“快轮”。
辘轳拉坯成形法是利用辘轳旋转时时的力量,以手拉出均匀的坯形,主要用于圆形产品的制作,如碗盘盘、陶瓮、陶钵和水缸等。
3、陶瓷彩衣“釉”是覆盖在陶瓷坯体表面,一层薄坚固的玻璃质,有保护和美化的作用,也是陶瓷的重要特色之一。
不管任何陶器,最常用的装饰法是上釉,釉药使坯体光泽,而且容易清洗,早期最常用的釉药是透明铅釉和灰釉。
日治时期日人引进新的釉药,使台湾的陶瓷的釉色增加不少。
上釉时,不同铀药的成分及上釉的方法,对成品的色彩或纹路效果影响最大。
如何选择、调配不同的釉药侔上釉法,来配合成品所需的效果,是一门很复杂、很专门、也充满可能性的学问。
陶瓷工作者在这条路上,不断摸索中制作出多采多姿的釉彩效果。
也以此代运用“火”的智慧成果。
4、陶瓷美化坯体完成后,为增加美感,通常在士胎表面作一些装饰。
陶瓷表面的装饰美化工作,除了可以上釉外,还有土胎本身的刻画、彩绘(注:通常是以毛笔沾上颜料,在坯体上描绘图案,早期以“釉上彩”及“釉下彩”两种作为代表)。
等装饰技巧。
特别是陶器,因坯土杂质多、含铁量高,坯体颜色较深,不易表现出釉色,所以传统的陶器,经常以印花、刻花、贴花、镂空等技法来装饰。
而坯土含铁量较少、坯体较白的石陶器及瓷器则运用釉下彩。
5、陶瓷烧制蛇窑是象征陶瓷最主要的元素之一。
烧制陶器的最后、也最关键的阶段是将成品放入窑炉中,用高温烧成。
台湾早期所使用的窑大致有包仔窑、蛇窑、四角窑、目仔窑等,无论其外形如何,基本上窑炉的构造分为燃烧室、窑室、和烟囟三部分。
蛇窑一般依山坡建筑,窑头低、窑尾高,外形是长条圆管型,有的可长达一百多公尺,远望像一条巨蛇或龙,所以又称为“龙窑”。
燃烧室是蛇窑的最前端,又称为窑头,燃料放在此处燃烧,供应窑炉热源。
燃烧室的前方有三个垂直排列的方形洞口,最上方的口是通风口,中间是投柴口,最下面的是积炭坑,燃烧后的灰烬会在这儿堆积。
蛇窑的窑室没有间隔,一长条宛如隧道。
在窑室外面,我们可以看到“土埆砖”搭的土台,从窑头开始配合窑身的坡度而上,直到窑尾。
土台的作用,在减少窑炉的热气散失,避免窑炉因热涨冷缩而损坏。
窑室两侧还有一排侧面的投薪口,俗称“窗仔口”,是蛇窑的特殊设计,提供烧窑第二阶段的燃料,可使窑头的温度延伸到窑色,蛇窑因此可以一次烧制大量的东西,且节省燃料。
蛇窑一般都盖在斜坡上,窑身本身就有抽气的效果,所以烟囟不必太高,矮矮胖胖的烟囟也是蛇窑的特色喔!当然在进窑烧制前,有一连串的步骤需要执行,流程大致是:取土→陈腐→练土→成形→干燥→装饰→上釉→窑烧→成品四、从数字看潮州陶瓷历史悠久现状实力雄厚据考古研究和“碳14”测定,大约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聚居潮州的古人类,已能制出简陋的日用陶器。
潮州市北郊金山、竹竿山、西郊陈桥沟北等处,出土的陶片,陶器均属粗砂,泥质灰陶和红陶。
陶胎以灰色为主兼有红、黑色。
广东发现的唐代窑址23处,潮州6处,潮州古城的南郊、北郊和云梯各2处。
潮州是北宋的瓷都。
瓷窑分布有东郊的笔架山、南效洪厝埔、竹园墩,西郊凤山、北郊田东园,瓮片山、竹竿山、象鼻山等,方圆15公里。
其中笔架山号称百窑村,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22年,在湘桥区凤新街道云梯村的一个地下窑藏中,发现了4件佛像和1件莲花座。
佛像座上分别刻有年、月、日、地名、供养人及制作者的款式,这5种款式齐备的宋瓷,为目前国内所仅有。
潮州陶瓷门类齐全。
潮州陶瓷瓷多陶少,高温瓷占全市产品数量85%;工艺美术瓷独秀于中国陶瓷艺林,至今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五项;日用瓷质地“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罄、明如镜”,享有盛誉。
潮州还是中国最大的工艺瓷生产和出口基地。
五、关于陶瓷与诗词陶瓷器以其自身的实用性,给人们生活带方便的同时,又以其优美的造型形态、莹润的釉色和丰富多彩的纹饰,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而诗人在欣赏精美的陶瓷作品之后,写下了许多赞美的诗篇,还有一些工匠会在陶瓷器上写下诗篇。
1、诗词中的陶瓷自从唐代以来,陶瓷在日常生活中取代了竹器、木器、漆器和金银的位置,成为使用最为广泛的用器,因此,唐、宋、元、明、清各代文人,写下了很多吟陶瓷的诗词,最多见的是赞扬其精美,间中或有感叹制作之艰辛,还有在使用时借题发挥,也多寄之以情,以下是一些例子: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写过一篇题名为《又于书处乞大邑瓷碗》的诗,赞颂了四川大邑的白瓷,虽不被一般读者所知,但对学习和研究中国陶瓷历史的人,是很熟悉的,这首诗写道: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
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诗人笔下的大邑白瓷碗,描写的有声有色,十分形象,又十分珍贵和可爱。
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徐渭(1521~1593年),他的书法、绘画都非常著名,并着有多种戏曲论著和诗文集。
他画的一幅《芍药》画中,题写着这样一首诗:花是扬州种,瓶是汝州窑。
注以江水东,风锁二乔春。
诗人很赞赏扬州的芍药和汝州的花瓶,把瓶与花融为一体,引起诗人的想象,别有一番意趣,耐人寻味。
2、陶瓷中的诗词在陶瓷器上尚有许多写有诗词,也成为一种装饰。
而陶瓷器上的诗词不外有两种:一种是当时流传的诗人作品;另一种是民间流傅的或工匠自己创作的民歌,别具一格,颇为丰富。
以诗词作为陶瓷的装饰,多见诸壶和盘、碗。
陶瓷工匠用毛笔写在壶体之上或盘碗内底的诗,多为五言或六言民歌,也有一部分谚语、俗语,反映的内容相当丰富。
民歌中有讲礼貌的:客人莫直入,直入主人宴(嗔)。
扣门三五下,自有出来人。
也有表达爱情的: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己老。
君恨我生还,我恨君生早。
还有表示吉祥的:上有东流水,下有好山林。
主人居此宅,可以斗量金。
更有反映时俗的:天地平如水,王道自然开。
家中无学子,官从何处来。
另外还有表现贸易心情的:买人心惆怅,卖人心下安。
题诗安瓶上,将与买人看。
六、成就近年来,中国瓷都接连创造出了一系列令世人瞩目的奇迹,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蔡维杰,他是潮州市南国瓷都著名的工艺美术师,是一位集书、画、雕塑、彩绘全面技能,而又敢于开拓创新的艺术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