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 下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初中历史《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大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大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简介:本单元是《中国历史》第2册第2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本单元涉及的时段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它起源于960年止于1368年,这是我国从多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的历史时期。
本单元内容的关键词是“民族关系发展”,“社会变化”。
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的发展主要特点是民族交融,民族交融发展的结果是多个民族并存和共同发展,在直接统治区域出现了蒙、汉、回藏等多个民族。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首先打破课时界限,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组,整个课堂结构包括:总序、多民族国家政权由并立到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四大部分。
新课标要求: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辽、宋、西夏并立;了解宋金之战,南宋偏安,了解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统一;通过岳飞,文天祥等人的英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
知道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了解元朝设立行省、宣政院等制度;知道西藏在元朝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理解元朝统一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南方地区的经济繁荣,知道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城市和商业发展、科技创新、文学艺术成就和中外交流,认识宋元时期繁荣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
二、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辽、宋、西夏并立;宋金之战,南宋偏安;了解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统一;知道北宋、元朝强化中央集权和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2知道西藏在元朝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理解元朝统一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
3通过了解南方地区的经济繁荣,知道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通过岳飞,文天祥等人的英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
4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城市和商业发展、科技创新、文学艺术成就和中外交流,认识宋元时期繁荣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
2025(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知识梳理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清单【时空坐标】【整体框架】【必考知识总结】【教材问题思考及课后活动】【时空坐标】【整体框架】【必考知识总结】第6课北宋的政治一、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被拥立为皇帝,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定位都城,史称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措施:(1)军事方面: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杯酒释兵权),控制军队;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2)行政方面: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知州,并且三年一换;设通判分化知州的权力。
(3)财政方面: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税收归中央。
2.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1.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措施:(1)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2)宋太宗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格局逐渐形成;(3)武将受到多重限制;(4)重视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①措施:大幅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②作用:营造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结果:宋朝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稳定。
(消极作用: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辽:10世纪初、契丹族、耶律阿保机(辽太祖)、上京临潢府。
2.西夏:11世纪前期、党项族、元昊、兴庆府。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背景:宋真宗时,宋辽爆发澶渊之战,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宋军获胜。
2.澶渊之盟:(1)内容:辽宋议和,辽退兵,送给辽岁币。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单元总结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单元总结思维导图知识要点一:北宋的政治【知识详解】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建立与统一: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史称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北宋建立后,按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政策,陆续消灭了五代十国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强化中央集权措施:(1)军事: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军队及其调动;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2)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宰相不止一人,副宰相若干,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军政、财政大权。
(3)地方:派文臣担任地方州县的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分知州权利;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政收归中央。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1.目的: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也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高于武将。
武将受到多方面牵制,严重束缚统军的指挥权。
2.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升进士地位。
科举制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上文请勿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典例分析】史书记载:“始置诸州通判……故常与知州争权。
”其出现的朝代是(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知识要点二: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知识详解】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10世纪初,契丹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有时称契丹,有时称辽),都城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
阿保机就是辽太祖。
2、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史称西夏。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

南宋与
(2)建立政权: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
女真族
金对峙
金,他就是金太祖
的崛起
局面
(3)发展措施: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
,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
知识清单
考点2:民族政权并立
(1)金灭辽:1125年,辽(契丹)被金灭亡
金灭 (2)北宋灭亡: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俘虏宋徽宗、宋钦宗
知识清单
考点3.1:宋代经济的发展
商 代表:开封、杭州
业 突破时间限制:出现早市和夜市;
名额也成倍增长……宋太祖为了选 设置殿试。
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
宋代科举考试图
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实行殿试。
宋朝《神童诗》云:“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 品,唯有读书高。”宋朝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
做针。”
重文轻武政策
评价反馈
1.“铁打的兵权,流水的皇帝。及至赵匡胤陈桥兵变而建立宋, 这种局面
图示反映这一时期政权特点是什么?根据材料说说这一时期民族交往的方式有 哪些?民族关系有何特点?并谈谈如何正确认识民族关系。 政权并立; 战争、签订盟约、贸易往来; 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友好往来、和平是历史的主流;各民族之间的交融、交往、交流促进了中国 古代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等。
评价反馈
1.大宋通过“澶渊之盟”向大辽购买了和平,相当于帝国对外以财政手段解决军事问
限制官僚等的特权,增加政 府收入
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 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 税收入
促进农业发展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 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复习课件)-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课件(部编版)

考点排查四: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课标: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农业的发展
原因 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
表现
①北宋时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推广到东南地区; ②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 ; ③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 ④到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已向2.北手推工进业到的江兴淮盛和川蜀一带。
宋代经济的发展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海外贸易原因:
①陆上丝绸之路受阻;②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为海外贸易奠定了坚实 的物质基础;③宋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发达;④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经济重心南移原因:
政治: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宋朝政治中心南移对经济重心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自然: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人口:北方人口南迁,劳动力增加,并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政策:政府注重农业生产的发展,重视兴修水利。 宋代经济发展启示: 采取积极鼓励发展经济的政策;保持安定的社会环境;重视科技进步;保护生态环 境,爱护自然;坚持对外开放政策;重视人才……
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单元复习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课标要求
1.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2.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 和南宋偏安。 3.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4.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军灭亡西夏、金,元军灭南宋;知道元朝的统 一。 5.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6.知道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 行以及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7.通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四大发明对世 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第二单元复习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第二单元复习一、知识清单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1.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2.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改国号为宋,史称北宋。
3.宋朝的治国策略是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它的影响是(1)利于政权巩固、社会安定。
(2)形成积贫积弱局面。
4、宋代商业的繁荣(1)北宋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2)店铺经商的时间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3)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市舶司5、宋代的都市生活市民生活丰富,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瓦子,出现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6、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正式转移到南方。
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反映的是经济重心南移。
其原因是:(1)北方人口南迁,带去劳动力和技术(主要原因))(2)南方社会安定(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4)统治者重视7、成吉思汗被毛泽东称为“一代天骄”,他的历史功绩是统一蒙古。
1271年,忽必烈接受汉族儒臣的建议,改国号为元,实现了中华各民“再次统一”。
8、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
元世祖为了有效地统治全国,建立了行省制度。
制度的影响是: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9、元朝形成的新的民族是回族。
10、“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讲的是岳飞抗金的故事。
11、(1)元朝设立的宣政院,标志西藏成为我国正式的行政区。
(2)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12、北宋时期兴起,后来发展为著名瓷都的是景德镇。
13、(1)“史学两司马”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和司马迁的《史记》(2)元朝最优秀的杂剧作家是关汉卿,他的代表作是《窦娥冤》。
14、宋元时期,我国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2)北宋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3)宋元时期火药广泛用于军事。
15、古代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对世界文明的主要贡献:印刷术:利于文化传播火药:推动欧洲社会变革指南针;促进世界航海技术的发展二、知识过关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4.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代特征:_________________5.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发动_________,改国号为宋,史称北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单元知识点总结第⼆单元:辽宋夏⾦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政权政权更迭⽰意图⼀、北宋的的建⽴1、960年,,建⽴北宋,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陈和“黄袍加⾝”)(⼀)措施1、军事上: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统调分离;③将领定期换防。
(杯酒释兵权)2、政治上:⑴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⑵在地⽅,①派⽂⾂担任各地州县长官,并实⾏三年⼀换的制度;②设通判分知州权⼒。
3、经济上:①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②设置转运使,把地⽅财税收归中央。
(⼆)措施的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加强。
1、⽬的(原因):防⽌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弊端重现。
2、措施:A、采取抑制武将、提升⽂官地位政策,形成⽂⾂统兵的格局。
B、注重发展⽂教事业,改⾰和发展科举制。
3、影响:A、扭转了五代⼗国时期尚武轻⽂的风⽓,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稳固和社会稳定。
B、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化昌盛、⼈才辈出的⽂治局⾯。
C、(消极作⽤)宋朝重⽂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削弱,政府⾏政效率下降,⼈民负担加重。
宋朝的时代特点:政治上:多民族政权并存经济上:经济重⼼南移(南宋完成)⼀、两宋时期各族政权⽐较表:多民族政权并存的时代第⼀个阶段:辽、西夏和北宋的并⽴时期第⼆个阶段:⾦与南宋的对峙时期各政权关系特点:“战”与“和”⼆、重要事件:统治时,寇准⼒主宋真宗亲征,澶州之战宋军击退辽军。
战后双⽅订⽴盟约,史称为“澶渊之盟”。
内容:辽宋议和,辽军撤回,宋给辽岁币。
意义:此后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
内容:元昊向宋称⾂,宋给西夏岁币。
意义:此后宋夏贸易兴旺。
(1(2宋⾦和议内容:(1)南宋向⾦称⾂,并给⾦岁币;(2)意义:宋⾦对峙局⾯形成。
1、经济重⼼南移的过程:①东汉后期开始,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开发②从唐朝中期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开始南移;③到南宋最后完成南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单元梳理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单元梳理一、单元课程结构1.单元地位这一时期从北宋建立开始,至元朝灭亡结束。
与北宋同时,在东北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在西北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先后灭掉了辽和北宋,随后形成了金与南宋的对峙局面,至蒙古灭金,建立元朝,继而灭南宋,统一了中国。
无论是辽、宋、夏、金时期的政权并立,还是元朝这个由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统一王朝,中华民族在这一时期都在进一步交融与发展,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更取得了很大成就。
2.单元主题本单元主题“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在民族关系方面:多个民族政权并立,民族政权之间有战有和,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政权统一全国。
在社会变化方面包括:经济重心南移,商业贸易繁荣,繁华的都市生活,多彩的文学艺术(宋词、元曲流行),极盛的传统科技(中国古代科技的典范和高峰,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发达的中外交通。
二、单元知识梳理1.课标解析《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新增“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一是有利于学生理解宋朝经济繁荣而综合国力不强,总屈服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原因;二是有利于学生理解中国文官制度的渊源和重文轻武的民族性格的形成。
)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和南宋偏安。
(新增“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和南宋偏安”。
一是因为“岳飞抗金的事迹”在民间影响较大,符合“学习内容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课程设计思路;二是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知道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宋元时期是商业贸易的繁荣时期,宋朝更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所以课文着重介绍宋朝“商业贸易的繁荣”,要求“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突出强调了中国经济重心南移这一重要历史现象。
)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军灭亡夏、金和南宋;知道元朝的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宋朝有意开始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的封建帝王是()A.宋太祖B.唐太宗C.宋钦宗D.宋高宗2、北宋初年出现了“兵不识将,将不专兵”的局面,军队战斗力大为削弱。
造成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是统治者( )A.实行养兵政策B.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C.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D.控制对军队的调动3、辽、宋、西夏之间时战时和,下列对发生的这些战与和的说法错误的的是()A.北宋送给西夏“岁币”B.北宋对西夏称臣C.签订停战协议后双方撤军,各守疆界D.北宋送给辽“岁币”4、比较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
对宋辽、宋夏之间的“议和”进行比较后,下列哪一项不是..它们的共同点( )A.结束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B.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C.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5、明朝人在词中感慨岳飞的遭遇:“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
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对此理解正确的有()①岳飞抗金胜利后达成了澶渊之盟②宋高宗害怕自身的统治受到威胁③秦桧以谋反罪害死了岳飞④岳飞的遭遇受到后世的同情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6、两宋时期,中原王朝与契丹、党项、女真族实现和平相处的主要途径是( )A.战争B.议和C.和亲D.册封7、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最终完成是在()A.南朝B.唐朝C.北宋D.南宋8、如果你生活在宋代,你可能会遇到的情况是( )①使用交子买东西②吃上太湖流域的大米③盖棉被睡觉④用上景德镇的瓷器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④D.②③④9、成吉思汗被美国《华盛顿邮报》评选为“千年风云第一人”,下列内容与成吉思汗有关的是( )①统一蒙古各部②建立蒙古政权③灭亡南宋④定国号为元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10、1206年,我国土地上并立的政权主要有( )A.北宋、辽、西夏、金B.南宋、辽、西夏、金C.南宋、西夏、金、元D.南宋、西夏、金、蒙古11、元朝时,专门负责管理藏族地区行政事务的机构是( )A.中书省B.行中书省C.宣政院D.澎湖巡检司12、“自封建(注:分封)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
”材料中所涉及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 )①分封制②郡县制③三省六部制④行省制A.①③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④13、海上丝绸之路在哪一个朝代进入鼎盛时期()A.元朝B.清朝C.明朝D.宋朝14、王弘力在书中写道:“闲听瓦内讲评书,粉怪传奇胜翻读。
打诨烟花皆悦众,全凭利口誉京都。
”下列关于“瓦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A.出现在宋代繁华都城B.市民阶层扩大的产物C.供人们娱乐的场所D.市民买卖交易的店铺15、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决定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进程。
下列政治制度或科技成果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有( )①造纸术②行省制③活字印刷④分封制A.②①③④B.①③②④C.④①③②D.③①②④二、非选择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宋代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在科举的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长,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度迅速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2)分析宋代科举制度发展带来的影响。
17、契丹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民族。
让我们一起来追寻这个民族的历史。
活动一历史溯源(1)下列历史事件中,与契丹政权直接相关的有( )①达成澶渊之盟②强占幽云十六州③文成公主入吐蕃A.①②③B.②③C.①③D.①②活动二历史再现某电视台拍摄有关澶渊之盟的历史剧,如果你是编剧:(2)你应该安排哪些历史人物出场?(至少两个)(3)请你向演员简单介绍澶渊之盟订立之前的情景。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林升《题临安邸》材料二桧……言飞孤军不可久留,乞令班师。
一日奉十二金字牌,飞愤惋泣下,东向再拜,曰:“十年之力,废于一旦。
”——《宋史》(1)材料一中的诗讽刺的是哪朝统治者?诗歌中的“杭州”“汴州”各指什么地方?(2)该朝统治者为什么“直把杭州当汴州”?(3)说出材料二中的一位抗金将领和一个投降派的名字。
这位抗金将领为什么受到人民的尊敬?(4)宋高宗令“飞”班师后,如何处理与金的关系?此举有什么影响?19、关于经济重心形成的标志,史学界有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所谓经济重心,其农业生产条件、运输设施以及提供的谷物,应比其他地区优越得多,哪一个集团占领了它,就有可能征服和统一全国。
另一种意见认为,判断一个地区是否成为经济重心,应着眼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水平以及该地区赋税收入在国家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1)你认为教材中“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的说法,采用的是哪种意见?(2)请从教材中概括相关的事实,填在下列横线上。
(注意:不能大段照抄原文)①宋代南方农业发展超过北方:②宋代南方的手工业兴旺:③宋代南方的商业繁荣:④南宋时政府的财政收入: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历史情况简表材料二宋代繁荣发展的原因不仅仅在于经济繁荣或重文轻武的国策,还在于宋朝政府所采取的开明的文化政策和对文人的优待,宋代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概括为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材料三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中产阶级。
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
市民的富足闲暇的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的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发展。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宋朝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变化怎样的趋势?(2)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1)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分别与我国古代的哪三大发明有关?图1: 。
图2: 。
图3: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三大发明有何重大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科学技术的认识。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A2、C3、B4、C5、C6、B7、D8、A9、C 10、D 11、C 12、D 13、A 14、D 15、C二、非选择题16、(1)原因: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特点: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2)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17、(1)D(2)寇准、宋真宗等。
(3)北宋建立后,对辽用兵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
在宰相寇准力劝之下,宋真宗亲临前线,宋军受到鼓舞,打败辽军,双方议和。
18、(1)南宋。
杭州:南宋的都城临安。
汴州:北宋的都城开封。
(2)因为宋高宗想长久统治,居住在临安(杭州),不想恢复中原,更害怕被金俘虏的宋徽宗和宋钦宗回来夺了他的皇位。
(3)抗金将领:岳飞。
投降派:秦桧。
因为岳飞的抗金斗争有效地遏制了金统治者发动的掠夺性战争,使南方地区相对稳定,维护了广大人民的利益。
(4)宋金达成和议。
至此,宋金南北对峙局面形成。
19、(1)第二种意见。
(2)①出现“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②a.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b.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c.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d.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任答一点即可)③a.杭州是最大的商业城市之一。
b.南宋的外贸所得在政府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
(任答一点即可)④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20、 (1)经济重心南移;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文化丰富多彩。
(2)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相对安定,北方民众大批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大批劳动力,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市民文化丰富多彩——城市商业的繁荣,重文轻武的国策,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等。
21、 (1)图1:活字印刷术(或印刷术)。
图2:指南针。
图3:火药。
(2)预兆了资产阶级社会的到来;推动了科学发展和创新;为世界文化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