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8:新国家安全法,为国家安全保驾护航

教学案例8:新国家安全法,为国家安全保驾护航

【案例呈现】

说到国家安全,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涉及“情报”“间谍”等这一类似乎只在电视剧中才有的情节,然而随着国际环境的巨大变化和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我国的国家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非传统领域安全日益凸显。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新要求,制定一部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综合性的国家安全法就显得十分必要。而1993年我国公布施行的《国家安全法》,主要是规定国家安全机关履行的职责特别是反间谍工作方面的职责,已难以适应全面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的需求。2015年7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的《国家安全法》,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29号主席令予以公布。这是一部立足全局、统领国家安全各领域立法工作的综合性法律。

新国家安全法通篇贯穿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思想,目标是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国家安全法在第一条立法宗旨中强调“保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在第三条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内涵中强调“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中国经济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海外利益已经成为中国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安全法第三十三条对海外中国公民、组织和机构的安全和合法权益保护作了专门规定。科技领域的安全也是新国家安全法关注的内容。21世纪初,中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当前,世界各国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关键技术方面都坚持安全可控原则,所以我国的新国家安全法也明确规定科技安全要坚持自主创新,安全可控。除了传统领域的国家安全需求,新的国家安全法还明确提出了“维护国家网络空间主权”。为了适应对外开放和国家安全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我国有关部门根据法律法规规定开展国家安全审查工作,对维护国家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国家安全法对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再次予以明确,并作了比较原则的规定。国家安全的审查和监管能够为中外的经济贸易交往提供安全保障,让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贸易投资交往更加健康、有序,所以它并不是限制外资的一部法律。

新国家安全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地位和国家安全的领导体制,有利于提升全社会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的国家安全意识,明确全社会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应承担的义务和职责,为构建国家安全体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国家安全法是一部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和全局性的法律,下一步为了更好地落实它,我国将逐步制定相关的配套法律。

【案例点评】

有国家就有国家安全工作。国家安全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事关国家安危和民族存亡。当前,我国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复杂,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本案例介绍了我国新《国家安全法》的主要内容,对于大学生全面理解国家安全概念、切实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有很大启示意义。

【教学建议】

第一,本案例可用于第二节第四目“做忠诚的爱国者”中“增强国家安全意识”之“确立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教学。

第二,本案例播放视频效果更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