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经验
审美经验论优秀PPT文档

三、审美经验结构关系
• 审美感知处于起点位置:无感知,则无想象、情感、
理解。
• 审美想象与审美情感:情感是想象的原动力;情感是
想象的对象和内容,有内外相互转换过程;情感对想象起 支配调节作用,渗透在艺术形象之中,情感与想象交融在 一起。
• 审美情感与审美理解:“发乎情,止乎礼仪”,“情
理交至”,“诗言志”,“音生心”,“书为心画,画为 意书”……
第四讲 审美经 验论
一、审美经验是什么?
审美经验是在审美活动中伴随着审美对象与主体同 时生成的,是主体在全身心的投入中对审美对象的
反应、感受或体验。 保留在宙美主体记忆中的、对审美对象以及与审美
对象有关的外界事物的印象和感受的总和。
首先,审美活动(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艺术欣 赏)在根本上都是人生实践的组成部分。
点的他事物的联想。
• 再造想象:主要指艺术欣赏,欣赏者感知、想象、再
现创作者的艺术形象。
• 创造想象:以主体原有的记忆表象为基础,有意地增
减某些组成部分或將不同事物的表象组合起来产生符合主 体意愿的新表象。现代艺术创造中出现了意识流、荒诞等。
C、情感:自然的人化与感觉的人化。自然是经过人类活
动改造了的自然;我们在对象身上直观到我们自身。 情感是感知、想象、理解的诱因和动力,是审美全过程的弥胡锦涛 “衆里寻他千,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辽 宁 大 学 生 乡 村 秀 设 计
雷电奇观
其次,这种实践性导致审美经验具有创造性和 生成性。
第三,审美经验不仅仅是艺术家的人生实践, 随着艺术作品为人们所接受和欣赏,必然与接
受者的人生实践紧密联系。
二、审美经验构成要素
• A、感知:感觉(对对象个别属性的把握)和知觉(对
审美经验

审美经验(aesthetic experience)和审美对象(aesthetic object)是现代美学的核心问题。
正如朱光潜所说:“近代美学所侧重的问题是:‘在美感经验中我们的心理活动是什么样?’至于一般人所喜欢问的‘什么样的事物才能算是美’的问题还在其次。
”[1]与审美经验相对应的问题不是美(beauty)的问题,而是审美对象和审美价值(aesthetic value)的问题。
也就是说,不仅是美的事物可以成为审美对象,引发审美经验,具有审美价值,诸如崇高、荒诞、甚至丑之类的事物也可以成为审美对象,引发审美经验,具有审美价值。
在西方美学史上,这种古典美学向现代美学的转向发生在17世纪末到18世纪;(注:正如汤森德(Dabney Townsend)指出的那样:“尽管在19世纪之前提及‘审美经验’会犯下弄错时代的错误这一点已经得到普遍认可,但这个概念在17后期和18世纪英国兴起的经验主义中已经有了它的基础。
……哈奇森、休谟、伯克、荷加斯、杰勒德和艾利森等人都承认:关于美、崇高和趣味的讨论是哲学讨论的核心。
从他们的讨论中形成的审美经验概念,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主宰了随后的美学理论。
”而国内美学界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才对这种转向有明确的认识。
(注:比如蒋培坤曾经指出:“从研究‘美’转而研究‘审美’,标志着传统形态美学体系的历史终结,同时也标志着现代形态美学体系的开端。
”(蒋培坤:《美学,该怎样提问》,载《学术月刊》1991年9月号,3-4页。
)我在拙著《美学的意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四章讨论美的本质问题时曾经明确指出,传统美学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迷误在于没有清楚地区分日常意义上的“美”和美学意义上的“美”,这二者之间的区别实际上就是美(beauty)和审美对象(aesthetic object)之间的区别。
)一什么是审美经验呢?在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看来,审美经验就是一种无利害的愉快(disinterested pleasure)经验。
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审美经验”范畴

“ 美 经 验 ” 畴 的 建 构 : 理 学 分 析 审 范 心
以洛 克 、 夫 兹 博 里 、 加 兹 、 奇生 、 谟 、 夏 荷 哈 休
博 克 等 人 为 代 表 的英 国 经 验 主 义 美 学 以 培 根 的 经 验 主 义 和 霍 布 斯 的 经 验 心 理 学 为 哲 学 基 础 , 审 把
以来 , 美 反 映 问 题 , 审 美 经 验 问 题 , 艺 术 的 审 或 在
定 、 放 和 对 痛 苦 的超 越 。尽 管 其 审 美 内 涵 中包 含 释 着 形 而 上 之 内容 , 仍 是 以 审美 经 验 为 其 基 础 。 但
“ 美 经验 ” 畴 的发 展 : 审 范 实 用 主 义 描 述 与 现 象 学 还 原
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关 键 词 审美经验
建构
发展
解构 重构
现代美 学 的 重 大变 化 之 一 , 是 “ 美 经验 ” 便 审
的探 讨取 代“ 本 质 ” 追 问 成 为 主流 话 语 。 “ 美 的 审 美 经 验 ” 个 含 义 宽 泛 而 又 含 混 的 概 念 , 涵 缺 乏 是 内 严 格 限 定 , 延 又 极 为 模 糊 。 用 来 称 呼 这 种 特 殊 外
现代西方哲学中的“ 审美经验” 范畴
李春媚
内容提 要
现代美学 的重大变化之 一, 便是“ 审美 经验” 的探讨 取代“ 本质” 美 的追 问成 为主流话 语。“ 审
美经验 ” 是个含义宽 泛而又含 混的概念 , 内涵缺乏严格 限定 , 外延又极为模 糊。西方“ 审美经验” 范畴经历 了建 构、 发展、 解构 与重构 的历史嬗 变 , 愈益从抽 象化一具 体化一 多元化 ; 由分离 式的有距 离的静观一 介入 式 的积 极参 与; 由自律 、 非功利 、 狭义 、 限定一 他律、 多元 、 实用 、 日常。审美经验 的研 究也逐 步超越 艺术 问题 , 而涵盖
审美经验概述

18世纪美学的基本倾向
• 对于美丑的判断,取决于主体的感觉 (sense),趣味(taste),一句话取决于审 美经验(aesthetic experience) • 康德的结论:审美趣味是一种不凭任何 利害计较而单凭快感或不快感来对一个 对象或一种形象显现的方式进行判断的 能月下门’,只是妄想揣摩,如说他人 梦,纵令形容酷似,何尝毫发关心?知然者, 以其沉吟‘推’‘敲’二字,就他作想也。 若即景会心,则或推或敲,必居其一,因景 因情,自然灵妙,何劳拟议哉?‘长河落日 圆’,初无定景;‘隔水问谯夫’,初非想 得:则禅家所谓现量也 。
现者,有现在义,有现成义,有显现真 实。现在,不缘过去作影。现成,一触 即觉,不假思量计较。显现真实,乃彼 之体性本自如此,显现无疑,不参虚妄。
p关于审美经验的几种流行观点?1审美经验是一种纯粹的愉快无功利无概念无目的不同于源自感官刺激和道德满足的快感?2审美经验是一种完善的感性认识或自由的想像界于感性与知性之间?3审美经验是一种生命体验所谓生命美学体验美学甚至是一种类似于宗教经验的高峰体验即所谓的审美超越对审美经验的两种矛盾的看法?分离式的detached经验和介入式的engaged经验?外在者outsider的经验和内在者外在者outsider的经验和内在者insider的经验?分享者participant的经验和旁观者contemplator的经验河水的表面终于变成了一本奇妙的书对那些没有受过这条河的养育的乘客来说这本书的语言是死的
对审美经验的两种矛盾的看法 • 分离式的(detached)经验和介入式的 (engaged)经验 • 外在者(outsider)的经验和内在者 (insider)的经验 • 分享者(participant)的经验和旁观者 (contemplator)的经验
审美经验论的观点

审美经验论的观点
审美经验论的观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直观性:审美经验包含着对象与主体两个方面的感性特征,同时审美经验也是本质直观,也就是说审美经验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既能够把握事物的现象,也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
2.非功利性:审美经验具有非功利性,这是由两个方面因素决定的。
首先,从审美对象的角度来看,审美经验只涉及事物的外观和形态,与事物的实际存在毫无关系,而是将其形式与自身的感受相联系。
其次,从审美主体的角度来看,审美经验的功能是让人产生审美的愉悦,满足审美的需求,这就要求人们排除各种功利因素的干扰。
3.超越性:审美经验能够实现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的超越,审美经验还能实现现实世界向理想世界的超越,以及实现经验世界向超验世界的超越。
此外,在艺术、社会和自然三大领域都可能发生审美经验。
例如在艺术创作中,人们习惯把自然物的某些特征人格化;在畅神说的核心要求艺术创作要使所表现的对象呈现一种内在的生命力;康德认为美是道德的象征等。
这些都是审美经验在不同领域中的具体体现。
美学4审美经验论

❖ 3、简述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P259 ❖ 4、试析审美经验的非功利性特征及与其功利
性功能之间的关系。P225-228
❖ (3)情感活动是审美经验中最为活跃的 因素。P241
❖ (4)审美经验中理解的特点:具有非概 念性的特点、具有多义性特点P245
4.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 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呈现 阶段、构成阶段、评价阶段。 P259
课堂思考
❖ 1、名词解释:审美经验 P219 再造性想象 P240
2.审美经验的主要特征
直观性
非功利性 超越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审美经验的非功利性特征的理解 P225-227
❖ 审美经验的超越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实 现从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的超越;实现从现 实世界向理想世界的超越;实现从经验世界 向超验世界的超越; P229-231
3.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
❖ 审美经验构成要素:感知、想象、情感、理 解 P234
第4章 审美经验论
❖ 本章结构 ❖ 第一节 审美经验的定义
❖ 第二节 审美经验的主要特征
❖ 第三节 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
学习重点
❖ 1.审美经验的定义 ❖ 2.审美经验的主要特征 ❖ 3.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 ❖ 4.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1.审美经验的定义
❖ 审美经验指的就是人们在与对象的审美关系 当中,构成并评价审美对象将的过程。是人 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 P220
❖ (1)感知活动是感觉和直觉的总称。 ❖ 审美感知具有一系列自身的不同一般感知活
动的特点:与情感活动紧紧交织、积极的选 择能力、整体性。 P237
❖ (2)审美经验中,想象是一个核心因素。 想象是通过加工和改造记忆中的表象来 创造新的思维表象的过程。包含初级形 式(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 和高级形式(再造性想象、创造性想象) 两种形态。P239
康德的审美经验理论

康德的审美经验理论康德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思想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众多领域中,他的审美哲学无疑是最为著名和应用广泛的一部分,他通过对审美经验的探讨,提出了一套独特的审美判断标准和价值观。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康德的审美经验理论,以期对读者有所启发。
康德认为审美体验是一种独特的经验,它与其他知识和感知经验是不同的。
在他看来,审美经验不仅仅是感知客观存在和判断美丑的过程,更是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境界,一种从感性层面到理性层面的升华。
首先,康德认为审美经验是一种自由的主体活动。
在审美经验中,我们不受任何外界的束缚和规定,我们可以自由地欣赏和感受艺术品所传达的美感。
这种自由不受感官的限制,也不受实际生活的妨碍。
我们可以在审美经验中享受到纯粹的美感,摆脱了功利和实用的束缚。
其次,康德强调审美经验中的理性成分。
他认为,审美经验不仅仅是感受美的感官体验,更是理性的判断和思考过程。
通过理性的思考,我们可以从艺术品中获取更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康德认为审美经验中的理性是一种超越感性的认识,是对美的本质和存在的探索。
康德还提出了“审美判断”的概念,即通过对艺术品的审美评价来判断其美丑。
他认为,审美判断是超越感知的判断,它不仅仅是个人的喜好和感受,更是一种普世的价值认同。
从康德的角度来看,艺术品的美不是仅仅存在于观者的主观感受中,而是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的。
只有当艺术品引发了观者的共鸣,并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它才能被认为是美的。
在康德的审美经验理论中,他还提出了“美的目的论”。
他认为,艺术品追求的不仅仅是表面的美感,更是为了达到一种目的,这种目的就是取悦和激发观者的审美情感。
艺术品是通过形式和结构的安排来达到这种目的的,它们追求的不仅仅是表面的美丽,更是追求对人类情感和思想的启示。
综上所述,康德的审美经验理论深入探讨了审美的本质与价值,他认为审美经验是一种独特和自由的主观活动,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判断,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更深一层的认识与欣赏。
审美经验

审美主体美感审美经验审美意识审美主体:美学中把审美中的人,或正在进行审美活动的人称为“审美主体”。
美感:审美快感之简称。
它指人们在现实审美活动中感知、体验美好对象、事物的具体过程、状态和成果。
若专指审美活动之最后成果,则它主要的是审美主体的一种心理愉悦或精神快感。
美感是从审美主体角度对人类审美活动的最高概括。
审美经验:美感之别名,它主要指审美活动中主体心理事实中的不自觉部分,如审美快感、审美趣味等,以与审美意识相区别。
审美意识:美感之别称,它是指主体对自身审美活动的自觉意识及其反思性成果,如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
第一节审美条件审美活动的物质前提人并非天生就是一个审美主体,审美这种精神性活动要顺利进行,必须以一定的物质条件为基础、为前提。
一个人想要审美,想要从审美活动中得到愉快,他必须先做到日常衣食无忧,必须是在已经吃饱喝足,衣暖屋安之后。
换句话讲,一个人必须先生存后审美,先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然后再从事作为精神性活动的审美。
虽然物质上的贵族未必一定是精神上的贵族,但终日为衣食奔忙的人,也必然缺乏审美的闲情逸致。
审美主体感受器官审美是人的一种精神感性活动,它首先是一种运用人的视听感官的活动。
美的世界首先是一个形形色色的世界。
因此,健全的耳目感官是从事审美活动的又一必要条件。
视觉和听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受器官。
我们与世界的联系,我们关于这个世界的信息,首先是用眼睛和耳朵获得的,对以感性为特征的审美活动来说就更如此。
美的欣赏,美感的获得首先要靠正常的耳目感官。
我们这些幸而感官健全,耳聪目明的人们,能不用心地感受这个世界的丰富色彩和奇妙音响,特别地看重这看似平常的耳目之福吗?审美态度审美态度指人们从事审美活动所应当具有的特殊心态。
具体地,它指人们在进入审美活动之前,应当自觉、主动地将一切与此次审美活动无关的现实物质利益考虑主动、暂时地忘掉,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审美活动中来,以最大限度地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审美经验的构成阶段
构成阶段:审美主体与对象处于浑然一体的状 构成阶段 态,但主体尚未构成对象的完整表象,无法对 其加以评判和判断,因此,主体必须通过想象 力的作用来构成较完整的审美对象。 1从含义可知, 审美想象在构成阶段其关键作用。 审美想象
2审美想象分类及作用 (1)先验的想象力 作用:打破主体与对象的浑然一体的状态, 从而形成审美活动所需要的审美距离;(布 布 审美距离” 洛“审美距离”说) (2)经验的想象力 作用:通过改造主体在呈现阶段所获得的原 初经验材料,形成关于审美对象的格式塔。
?
1 审美结构的要素
1感知 感知 主体的审美感受只有通过对对象的感知才能够产生。 《1》审美感知总是与情感活动紧紧交织在一起; 《2》审美感知具有积极的选择能力; 《3》审美感知具有整体性特点 总:感知在审美经验中的主要功能在于,它使审美主体对对象之间出现 了一种物我不分、主客统一的混沌状态。
2想象 想象 想象力是一种高级思维能力,是人类一切艺术 创作和审美的必要条件,是审美经验的一个要 素。 如 《西游记》中人物,孙悟空,猪八戒,是创造 性想象的产物。 总:想象,在审美经验中,是一个核心因素。
《2》同化—调节律是审美经验的生成规律 同化— 同化 1自调节审美首先建立在审美的一般规律基础上 , 服从审美的一般规律; 2自调节审美有其自己的特殊要求: A 有目的与无目的的辩证统一 ; B 反馈调节; a 审美创作角度;b 审美欣赏角度;
第
3
章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a审美经验的呈现阶段 审美经验的呈现阶段
谢谢
审美经验的性质
? ?
——审美经验最根本的性质是实践性
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
——五个:1感性直观性 1
2超个体眼前的功利性 3、感知与情感交相伴随 4、自由无限性 5、非理性的显性表征
1 审美经验
含义动态发展 《1》19世纪以前:“审美经验”一词少用。 a英国经验派用“趣味”,“趣味判断”等术语。 b康德《判断力批判》继承此术语。 c稍后美学家用“美感” 《2》20世纪时,“审美经验”一次广泛运用。
3 审美经验的心理建构
《1》同化与调节 同化与调节 同化与调节是审美心理结构建构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审美 心理结构实在同化——调节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 “同化”:使人“审”面前能审之美。 “调节”:使人“审”面前暂时无法能审之美。 总:个人的审美心理结构是在同化——调节的辩证运动过程 中建构起来的,而整个人类的审美经验产生和发展也如此。 如 《秃头歌女》的欣赏。
3情感 情感 情感是审美经验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作为一 种弥漫性因素伴随与审美活动的全过程,从 而使整个审美活动显示出明显的感情色彩。 审美情感具有特殊本质 《1》审美情感具有更为显著的社会性和理性 特征。 《2》审美情感是从对象能否满足自己的审美 需要和审美理想出发作出判断的。
4理解 理解 审美经验中包含理性因素,其关键之处在于理性因 素在审美经验和科学认识活动中的参与方式有根本 的区别,其表现在 《1》审美理解具有非概念性。 如 司空图诗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3审美经验的评价阶段 审美经验的评价阶段
评价阶段:主体从自己的审美理想与价值标准出发,对 评价阶段 已经构成的审美表象作出具有普遍性的应和与评价。 1从含义可知, 主体的理解力在评价阶段起关键作用。 主体的理解力 2在审美经验中,主体的理解力是以反思判断的形式进行 的,其不同于科学认识,产生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审 美领悟。
3审美经验从感觉开始(在呈现阶段),以感悟为终, 即在评价阶段产生审美领悟,但注意,此时的感悟 虽有感觉性质,但与第一阶段的感觉有着本质的差 异。 表现 a对象不同,感知把握——对象的外观。 感悟把握——一定深度的意味。 b主体在感悟中呈现一种新的态度。 总:处在审美经验终点的感悟与起点处的感觉相比, 具有更大的深度和普遍性。
2 审美经验的性质
实践性 (根本性质) 根本性质) 理由 1着眼于艺术作品的创造和接受过程 着眼于艺术作品的创造和接受过程 《1》审美活动,无论是艺术创造还是审美欣赏活 动,在根本上都是人们人生实践探索的组成部分, 艺术家的活动也不例外。 《2》这种实践性导致审美经验具有创造性和生成性。 《3》审美经验不仅仅是艺术家的人生实践,随着艺术作 品为人们所接受和欣赏,它必然要和广大接受者的人生 实践发生紧密的关系。
关键词 审美知觉 1审美态度 2主客无间的审美状态 3 3整个身心
? ?
b审美经验的构成阶段 审美经验的构成阶段
审美想象 c审美经验的评价阶段
?
主体的理解力
1审美经验的呈现阶段 审
《1》呈现阶段: 》呈现阶段 借助感知对对象感性特征加以把握,也就是使对象在主体的 意识之中呈现出来。 1由含义可知, 审美感知在审美经验呈现阶段起关键作用。 审美感知 2审美感知最大特点在于它是以审美的态度对待对象的, 由此,审美态度 审美态度的确立成为了审美活动开始的主观标志。 审美态度 3 审美经验的真正起点就在于主客体无间的审美状态 。 主客体无间的审美状态 4审美是用整个身心 整个身心进行的, 整个身心 如蒋孔阳所说的,审美关系是“人作为一个整 体”,“经整个身心”来和现实发生关系的”。
刘勰理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 海。”
《4》自由无限性 审美。”
《5》非理性的显性表征 审美经验中有多种非理性因素的存在,审美经 验呈现出一些特点:不自觉和突发性,非逻辑 性,创造性。 如 非逻辑性——如西方意识流小说的表现形式
第
《3》此后,“审美经验”一次含义多种。 从狭义和广义来讲。 狭义:审美经验只是审美意识的重要组成部 分,包括在审美中获得的直接与间接、感性与理性等 种种经验。 广义:审美经包括主体的审美观点、趣味、 态度、感受、理想等; (但注意:其狭义和广义的阐述是界定在 在 审美经验是主体感受、体验、创造美的经验。) 审美经验是主体感受、体验、创造美的经验。) 《4》我们认为:审美经验是一种活生生的动态关系, 我们认为:审美经验是一种活生生的动态关系, 我们认为 是在审美主客体之间的一种活生生的动态关系,不 是在审美主客体之间的 是单方面的审美主体各种意识,也不是单方面的审美 客体固有的份额审美属性,其含义的界定必须将两者 融合起来。
《2》审美理解具有多义性。 如 李商隐的无题诗 总:审美理解是与科学认识活动具有本质区别的一 种新的理解形式。
2 审美经验的结构功能
《1》审美感知与其他要素的关系 在审美经验的发展过程中,同现实直接相联系的是感知,由此, 审美感知是其他要素的基础。 基础。 基础 《2》审美想象和审美情感的关系 1审美情感是审美想象的原动力; 2、审美情感某种意义上也是审美想象的对象和内容; 3、情感活动对审美想象的支配和调节,渗透在艺术形 象之中,使其染上明显的情感色彩。
《3》审美想象与审美理解的关系 如康德所说:理解与想象是一种自由的游戏 关系。 《4》审美经验中情感与理智的关系 如中国古典美学 中国古典美学: 中国古典美学 艺术情感的关系:“诗言志”说 西方美学: 西方美学 理性主义传统 总:情感与理智在审美经验中只有和谐 的统一在一起才符合审美活动的基本要求。
《2》超个体眼前的功利性 审美经验是非功利性或超功利性的,由康德 较早提出。 其观点“审美无利害” 作为审美经验的愉快,主体对对象的实存不 关心,没有目的、不含概念、不含欲望,通过 纯粹景观获得纯粹的精神性愉快。 如 延安时代《白毛女》的演出,有战士向“黄 世仁”开枪,是同现实的利害关系来看待的, 不是审美经验。
《3》感知与情感交相伴随 感知与情感交相伴随 审美经验一大特征:情感活动伴随始终。在审 情感活动伴随始终。 情感活动伴随始终 美经验中,情感作为审美经验的激发因素构成 了感知活动的动力;感知活动所产生的经验材 料也因此具有明显的情感色彩。因此说,感知 和情感是相互交织和伴随的。 如 康德思想:“知”“情”“意”,“情”对应 的范畴是美学,集中探讨审美判断。
审美经验论
美 学 第 三 组
本章内容 一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 二审美经验的结构 三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第
1
章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
审美经验
?
这是首要掌握的核心概念) (这是首要掌握的核心概念)
——审美经验是由审美活动建构起来的、主客体 主客体 之间的一种精神性关系,一种主体知觉对审美对象 之间 生成过程的忘我投入时的反应和感知。
2
章审美经验的结构
(其分析是建立在静态层面,是同后面一章节对 审美经验生成的动态过程相互结构成一个整体。)
a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 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
? ?
感知,想象,情感,理解。
b审美经验的结构关系 审美经验的结构关系
《1》审美感知与其他要素的关系 《2》审美想象与审美情感的关系 《3》想象与审美理解的关系 《4》审美经验中情感与理智的关系 c审美经验的结构功能 同化与调节
2审美经验在艺术、自然和社会三 审美经验在艺术、 大领域能发生 如: 中国古代对自然美的欣赏中,有 比德” 畅神” “比德”和“畅神”审美经验论。
“比德” 孔子说,“智者爱山,仁者乐水”
3 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
《1》感性直观性 审美经验是主体凭借感官直接把握、感受对象的感 性外观所生成的经验,既不假道理性思考(科学经 验),又不关注对象的伦理关系与价值(道德经 验)。 如: 对于一棵挺拔青松把握 审美经验便是,一心一意只用视觉去观赏松树的 “外观”,挺拔的躯干,四季常青的针叶。 而不是如科学经验——对于松树本质的认识和思考, 也不是如道德经验——从松树与人的价值关系出发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