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 3.2铁、铜的获取及应用 同步测试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 3.2铁、铜的获取及应用 同步测试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 3.2铁、铜的获取及应用 同步测试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 3.2铁、铜的获取及应用

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共9题;共18分)

1.X、Y、Z都是金属,把X浸入Z的硝酸盐溶液中,X的表面有Z析出,Z和Y组成原电池时,Z为电池的负极.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A. X>Y>Z

B. X>Z>Y

C. Y>X>Z

D. Y>Z>X

2.氢化亚铜(CuH)是一种不稳定物质,能在氯气中燃烧;也能与酸反应,用CuSO4溶液和“某物质”在40﹣50℃时反应可产生它.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这“某物质”具有还原性

B. CuH与盐酸反应,可能产生H2

C. CuH与足量的稀硝酸反应:CuH+3H++NO3﹣=Cu2++NO↑+2H2O

D. CuH在氯气中燃烧:CuH+Cl2=CuCl+HCl

3.把a、b、c、d四块金属片浸入稀硫酸中,用导线两两相连可以组成几个原电池.若a、b 相连时a为负极;c、d相连时电流由d到c;a、c相连时c极上产生大量气泡;b、d相连时b上有大量气泡产生,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为()

A. a>b>c>d

B. a>c>d>b

C. c>a>b>d

D. b>d>c>a

4.下列有关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 铁与水蒸气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

B. 稀硫酸中加入铜粉不反应,再加入硝酸钠仍不反应

C. AlCl3、FeCl2、CuCl2均可通过化合反应制得

D. 饱和碳酸钠溶液中通人足量二氧化碳,溶液变浑浊

5.废弃物资源化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铝灰是铝加工行业的废渣,其主要成分为Al、Al2O3,可能还含有KCl、FeO、Fe2O3、MgO、SiO2、MnO2中的若干种.为了确认其成分,某同学依次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将过量的稀盐酸加入铝灰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溶液甲和固体乙

②取少量溶液甲滴加AgNO3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③取少量溶液甲分成两等份,向其中一份滴加K3[Fe(CN)6]溶液,产生蓝色沉淀;向另一份滴加KSCN 溶液,溶液变成血红色

④取少量溶液甲加入过量NaOH溶液,并置于空气中.充分反应后经过滤、洗涤、灼烧得到1.60g固体丙,将固体丙置于氢气流中加热充分反应后得到1.12g固体丁

根据以上实验现象或数据,该同学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 根据①可推出铝灰中一定含有SiO2

B. 根据②可推出铝灰中一定含有KCl

C. 根据③可推出铝灰中一定含有FeO和Fe2O3

D. 根据④可推出固体丙中一定不含MgO

6.碲锌镉(Te-Zn-Cd)晶体可以用于制造红外探测器的基础材料,下列有关它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它是由Te、Zn、Cd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无固定的熔沸点

B. 它易导电、导热,具有延展性

C. 它的熔沸点比Zn的低

D. 它的硬度和强度比Cd的大

7.苹果汁是人们喜爱饮料,由于此饮料中含有Fe2+,现榨的苹果汁在空气中会由淡绿色变为棕黄色,若榨汁时加入维生素C,可有效防止这种现象发生.这说明维生素C具有()

A. 氧化性

B. 还原性

C. 碱性

D. 酸性

8.将少量铁粉加到过量氯化铁溶液中,充分反应后,正确的结论是()

A. 铁粉有剩余

B. Fe3+全部被还原

C. 溶液质量减轻

D. 溶液质量增加

9.Al、Fe、Cu都是重要的金属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三者对应的氧化物均能溶于水

B. 三者的单质放置在空气中均只生成氧化物

C. 制备AlCl3、FeCl3、CuCl2均不能采用将溶液直接蒸干的方法

D. 电解AlCl3、FeCl3、CuCl2的混合溶液时阴极上依次析出Cu、Fe、Al

二、填空题(共4题;共27分)

10.某课外研究小组,用含有较多杂质的铜粉,通过不同的化学的反应制取胆矾.其设计的实验过程为:

(1)铜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可采用灼烧的方法除去有机物,灼烧时将瓷坩埚置于________ 上(用以下所给仪器的编号填入,下同),取用坩埚应使________ ,灼烧后的坩埚应放在________ 上,不能直接放在桌面上.

实验所用仪器:a.蒸发皿b.石棉网c.泥三角d.表面皿e.坩埚钳f.试管夹

(2)杂铜经灼烧后得到的产物是氧化铜及少量铜的混合物,用以制取胆矾.灼烧后含有少量铜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 .

a.灼烧过程中部分氧化铜被还原b.灼烧不充分铜未被完全氧化

c.氧化铜在加热过程中分解生成铜d.该条件下铜无法被氧气氧化

(3)通过途径II实现用粗制氧化铜制取胆矾,必须进行的实验操作步骤:酸溶、加热通氧气、过滤、________ 、冷却结晶、________ 、自然干燥.

(4)由粗制氧化铜通过两种斜径制取胆矾,与途径I相比,途径II有明显的两个优点是:________ 、________ .

(5)在测定所得胆矾(CuSO4?xH2O)中结晶水x值的实验过程中,若测定结果x 值偏高,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 .

a.加热温度过高b.胆矾晶体的颗粒较大

c.加热后放在空气中冷却d.胆矾晶体部分风化.

11.根据物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填空

Ⅰ为检验市售煤油中是否掺有水,可向煤油样品中加少许白色粉末________ (填试剂化学式),

若观察到________ 现象,就说明煤油中掺有水;也可向煤油样品中加入一小块金属钠,若观察到

________ 现象,就可说明煤油中掺有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

Ⅱ镁着火不能用二氧化碳来灭火,理由是_______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Ⅲ铝是应用最广泛的金属之一,铝的化合物在生产和生活中也有许多用途.

(1)铝离子的结构示意图是________ .

(2)铝是一种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的金属,请写出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 .

(3)将7.8g过氧化钠投入500ml1mol?L﹣1氯化铝溶液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

A.放出无色无味的气体,生成大量白色沉淀

B.放出无色无味的气体,生成白色沉淀后恰好溶解

C.放出无色无味的气体,生成白色沉淀后部分溶解

C.放出无色无味的气体,生成白色沉淀后部分溶解.

12.硫酸亚铁铵(NH4)2Fe(SO4)2?6H2O是一种浅绿色晶体,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不溶于乙醇.某实验小组利用镀锌铁片来制备硫酸亚铁铵的过程如下:

(1)加入盐酸是为了除去锌镀层,判断锌镀层已被除去的现象是________ .

(2)A物质可以是________ (选填序号).

a.CuCl2b.CuSO4c.Cu(NO3)2

加入少量A物质发生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

(3)操作Ⅱ的名称为________ .

(4)采用晾干而不用加热烘干晶体的原因是________ .

(5)工业上常用K2Cr2O7溶液测定硫酸亚铁铵的纯度,反应中Cr2O72﹣被还原成Cr3+.写出硫酸亚铁铵溶液与酸性K2Cr2O7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 .

13.氢化亚铜(CuH)是一种难溶物质,用CuSO4溶液和“另一物质”在40﹣50℃时反应可生成它.CuH具有的性质有:不稳定,易分解,在氯气中能燃烧;与稀盐酸反应能生成气体:Cu+在酸性条件下发生的反应是:

2Cu+=Cu2++Cu.

根据以上信息,结合自己所掌握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CuSO4溶液和“另一物质”制CuH的反应中,用氧化还原观点分析,这“另一物质”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 (填氧化剂或还原剂).

(2)写出CuH在氯气中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

(3)CuH溶解在稀盐酸中生成的气体是________ (填化学式)

(4)如果把CuH溶解在足量的稀硝酸中生成的气体只有NO,请写出CuH溶解在足量稀硝酸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 .

三、综合题(共2题;共10分)

14.在如图装置中,用NaOH溶液、铁屑、稀硫酸等试剂制备Fe(OH)2.

(1)在试管I中加入的试剂是________.

(2)为了制得Fe(OH)2白色沉淀,在试管I和Ⅱ中加入试剂,打开止水夹,塞紧塞子后观察到试管I 产生大量气体.一段时间后,检验到试管Ⅱ支管出口的气体只有一种时,再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使试管I中的溶液进入到试管Ⅱ中溶液底部,产生Fe(OH)2.

(3)这样生成的Fe(OH)2沉淀能较长时间保持白色,其理由是________.

(4)反应结束后,将Fe(OH)2沉淀倒出,在空气中迅速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其原因是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15.黄铁矿(FeS2)是生产硫酸和冶炼钢铁的重要原料.

(1)其中一个反应为3FeS2+8O2=6SO2+Fe3O4,则氧化产物为________,若有3mol FeS2参加反应,则转移________mol 电子.

(2)氯化铁溶液常用作印刷电路铜板腐蚀剂,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

(3)与明矾相似,硫酸铁也可用作净水剂,其原理是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4)铁红是一种红色颜料,其成分是Fe2O3,将一定量的铁红溶于160ml 5molL 盐酸中,再加入一定量铁粉,两者恰好完全溶解,并收集到2.24L(标准状况)H2,经检测,溶液中无Fe3+,则参加反应的铁粉的质量为________g

(5)FeCl3与氢碘酸反应时可生成棕色物质,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

四、实验探究题(共1题;共11分)

16.完成下列列习题

(1)取少量Fe2O3粉末(红棕色)加入适量盐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反应后得到的溶液呈________色.用此溶液分别做如下实验: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滴入几滴NaOH溶液,可观察到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此反应属于________.

(2)在小烧杯中加入20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后,向沸水中滴入几滴饱和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________色,即制得Fe(OH)3胶体.

(3)取另一只小烧杯也加入20mL蒸馏水,向烧杯中加入1mL FeCl3溶液,振荡均匀后,将此烧杯(编号甲)与盛有Fe(OH)3胶体的烧杯(编号乙)一起放置于暗处,分别用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可以看到________烧杯中的液体产生丁达尔效应.这个实验可以用来区别________.

(4)取乙烧杯中少量Fe(OH)3胶体置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一定量的稀HI溶液,边滴加边振荡,会出现一系列变化.①先出现红褐色沉淀,原因是________.

②随后沉淀溶解,溶液呈黄色,写出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

③最后溶液颜色加深,原因是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④用稀盐酸代替稀HI溶液,能出现上述哪些相同的变化现象________(写序号).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B

【解析】【解答】把X浸入Z的硝酸盐溶液中,X的表面有Z析出,说明金属X可以把金属Z从其盐中置换出来,所以活泼性X>Z,Z、Y组成原电池时,Z电池的负极,所以活泼性Z>Y,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X>Z>Y.

故选B.

【分析】活泼性强的金属可以把活泼性弱的金属从其盐中置换出来,原电池中,负极金属的活泼性强于正极金属的活泼性.

2.【答案】D

【解析】【解答】A、因在该反应中,铜的化合价降,则“某物质”中元素的化合价必升高,体现了还原性,故A正确;

B、因CuH中﹣1价的H可以与盐酸中+1价氢发生归中反应:CuH+HCl═CuCl+H2↑,故B正确;

C、因CuH具有还原性,与硝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CuH+3HNO3=Cu(NO3)2+NO↑+2H2O,离子方程式:CuH+3H++NO3﹣=Cu2++NO↑+2H2O,故C正确;

D、因氯气具有强氧化性,能够将+1价的铜氧化成+2价:2CuH+3Cl2=2CuCl2+2HCl,故D错误;

故选:D.

【分析】A、根据在该反应中,铜的化合价降低,“某物质”中元素的化合价必升高;

B、CuH中﹣1价的H可以与盐酸中+1价氢发生归中反应;

C、根据CuH具有还原性,与硝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D、根据氯气的强氧化性;

3.【答案】B

【解析】【解答】解:若a、b 相连时a为负极,则活动性顺序a>b;

c、d相连时电流由d→c,说明c是负极,则活动性顺序c>d;

a、c相连时c极上产生大量气泡,说明c是正极,则活动性顺序a>c;

b、d相连时b上有大量气泡产生,说明b是正极,则活动性顺序d>b,

故活动性顺序是a>c>d>b,

故选:B.

【分析】原电池中,一般来说,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还可以根据电子、电流的流向及电极反应现象判断正负极,据此分析解答.

4.【答案】B

【解析】【解答】A、铁在高温下与水蒸气反应生成Fe3O4和H2,不生成Fe2O3,故A正确;

B、稀硫酸是弱氧化剂,与铜不反应,硝酸是强氧化剂与铜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故B错误;

C、AlCl3可以铝在氯气中燃烧,FeCl2可由氯化铁与铁粉发生归中反应,CuCl2由铜在氯气中燃烧制得,故C正确;

D、饱和碳酸钠溶液中通人足量二氧化碳,生成溶解度较小的碳酸氢钠,溶液变浑浊,故D正确;

故选:B;

【分析】A、铁在高温下与水蒸气反应生成Fe3O4和H2;

B、稀硫酸是弱氧化剂,与铜不反应,硝酸是强氧化剂与铜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C、AlCl3可以铝在氯气中燃烧,FeCl2可由氯化铁与铁粉发生归中反应,CuCl2由铜在氯气中燃烧制得;

D、饱和碳酸钠溶液中通人足量二氧化碳,生成溶解度较小的碳酸氢钠;

5.【答案】D

【解析】【解答】A、将过量的稀盐酸加入铝灰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溶液甲和固体乙,Al、Al2O3、FeO、Fe2O3、MgO溶于盐酸,但是SiO2、MnO2不溶,铝灰中一定含有SiO2或是MnO2中的一种,故A错误;

B、取少量溶液甲滴加AgNO3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即氯化银沉淀,过量的盐酸中含有氯离子,铝灰中不一定含有KCl,故B错误;

C、取少量溶液甲分成两等份,向其中一份滴加K3[Fe(CN)6]溶液,产生蓝色沉淀,则含有亚铁离子;向另一份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成血红色,则含有铁离子,但是铁离子可能是亚铁离子被氧化的产物,不一定含有氧化铁,故C错误;

D、取少量溶液甲加入过量NaOH溶液,并置于空气中,充分反应后经过滤、洗涤、灼烧得到1.60g固体丙,将固体丙置于氢气流中加热充分反应后得到1.12g固体丁,则根据氢氧化铁灼烧可以得到氧化铁,氢

气还原氧化铁可以得到金属铁,根据Fe元素守恒,1.60g氧化铁置于氢气流中加热充分反应后得到1.12g 固体正好是Fe,则一定不含有MgO,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①将过量的稀盐酸加入铝灰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溶液甲和固体乙,Al、Al2O3、FeO、Fe2O3、MgO溶于盐酸,但是SiO2、MnO2不溶;

②取少量溶液甲滴加AgNO3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即氯化银沉淀,过量的盐酸中含有氯离子;

③取少量溶液甲分成两等份,向其中一份滴加K3[Fe(CN)6]溶液,产生蓝色沉淀,则含有亚铁离子;向另一份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成血红色,则含有铁离子;

④取少量溶液甲加入过量NaOH溶液,并置于空气中.充分反应后经过滤、洗涤、灼烧得到1.60g固体丙,将固体丙置于氢气流中加热充分反应后得到1.12g固体丁,则根据氢氧化铁灼烧可以得到氧化铁,氢气还原氧化铁可以得到金属铁来判断即可.

6.【答案】A

【解析】【解答】碲锌镉晶体是由Te、Zn、Cd按一定比例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合金,只要比例确定,其组成就固定,因而有固定的熔沸点;合金具有比成分金属低的熔沸点、高的硬度和强度。【分析】本题考查合金的性质,利用合金具有的性质进行判断。

7.【答案】B

【解析】【解答】解:在空气中,氧气能够把+2价铁氧化成+3价;而加入维生素C则能防止这种氧化,说明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与三价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故选B.

【分析】根据苹果汁在空气中会由淡绿色变为棕黄色,可知铁元素的化合价升高被氧化,而加入维生素C,能使铁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并利用氧化还原反应来分析.

8.【答案】D

【解析】【分析】2Fe3++Fe=3Fe2+,因为铁粉少量,所以Fe3+不能全部被还原,所以溶液质量增加。答案选D。

【点评】亚铁离子与三价铁离子的转化非常重要,尤其在离子共存中经常的出现。

9.【答案】C

【解析】【解答】解:A.氧化铝、氧化铜、氧化铜都不溶于水,故A错误;B.Fe还可以形成复杂的氢氧化物,Cu可以形成碱式碳酸铜等,故B错误;

C.因为AlCl3、FeCl3、CuCl2的溶液加热时都水解生成沉淀和HCl气体了,HCl挥发了,所以得到的是各自的沉淀物,制备AlCl3、FeCl3、CuCl2均不能采用将溶液直接蒸干的方法,故C正确;

D.根据电解原理,阴极上离子的放电顺序是:Cu2+>H+>Fe2+>Al3+,Fe2+和Al3+不放电,Fe3+得电子成为Fe2+,不会析出铁,所以铁和Al不可以析出,因为它们比H活泼,只有Cu可以,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A.依据氧化铝、氧化铜、氧化铜水溶性解答;

B.根据Al、Fe、Cu三者放在空气中所发生的反应来回答;

C.氯化铝、氯化铁和氯化铜都是强酸弱碱盐易水解;

D.根据电解原理,阴极上析出的金属应按照其对应的阳离子的放电顺序来析出;

二、填空题

10.【答案】c;e;b;ab;蒸发;过滤;产生等量胆矾途径II消耗硫酸少;途径II不会产生污染大气的气体;a

【解析】【解答】(1)用坩埚加热固体时应将坩埚放在泥三角上加热,加热时用坩埚钳夹持坩埚,加热后放在石棉网上冷却,故答案为:c;e;b;

(2)铜在加热条件下易生成氧化铜,氧化铜稳定,难以分解,故答案为:a、b;

(3)由硫酸铜溶液制得硫酸铜晶体,经过滤后加热蒸发硫酸铜溶液,冷却结晶后、过滤、干燥后可得纯净的硫酸铜晶体,故答案为:蒸发;过滤;

(4)比较反应的两个途径,途径Ⅰ有浓硫酸参加反应,消耗较多硫酸,并产生污染性二氧化硫气体,

故答案为:产生等量胆矾途径II消耗硫酸少;途径II不会产生污染大气的气体;

(5)a.加热温度过高,会导致硫酸铜分解,质量变化较大,导致结果偏大,故a正确;

b.胆矾晶体的颗粒较大,会导致晶体解热分解不完全,质量变化偏小,结果偏小,故b错误;

c.加热后放在空气中冷却,会吸收空气中的水重新形成晶体,结果偏小,故c错误;

d.胆矾晶体部分风化,会使水的含量较小,结果偏小,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根据固体加热分析,用坩埚加热固体时应将坩埚放在泥三角上加热,加热时用坩埚钳夹持坩埚,加热后放在石棉网上冷却;

(2)根据氧化铜和铜的性质分析,铜在加热条件下易生成氧化铜,氧化铜稳定,难以分解;

(3)由硫酸铜溶液制得硫酸铜晶体,经过滤后加热蒸发硫酸铜溶液,冷却结晶后、过滤、干燥后可得纯净的硫酸铜晶体;

(4)途径Ⅰ有浓硫酸参加反应,消耗较多硫酸,并产生污染性二氧化硫气体;

(5)a.加热温度过高,会导致硫酸铜分解,质量变化较大;

b.胆矾晶体的颗粒较大,会导致晶体解热分解不完全,质量变化偏小,结果偏小,;

c.加热后放在空气中冷却,会吸收空气中的水重新形成晶体,结果偏小;

d.胆矾晶体部分风化,会使水的含量较小,结果偏小.

11.【答案】CuSO4;白色粉末变蓝;有气泡生成;2Na+2H2O=2NaOH+H2↑;2Mg+CO22MgO+C;

;2Al+2NaOH+2H2O=2NaAlO2+3H2↑;B

【解析】【解答】Ⅰ.无水硫酸铜与水反应生成五水硫酸铜的,反应中由白色粉末变为蓝色,反应方程式为:CuSO4+5H2O=CuSO4?5H2O,故可用CuSO4检验煤油中是否含有水;钠能够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反应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向煤油样品中加入一小块金属钠,若观察到有气泡生成,说明煤油中含有水,

故答案为:CuSO4;白色粉末变蓝;有气泡生成;2Na+2H2O=2NaOH+H2↑;

Ⅱ.镁着火不能用二氧化碳来灭火,方程式为:2Mg+CO22MgO+C,故答案为:

2Mg+CO22MgO+C;

Ⅲ.(1)铝离子的核电荷数为13,核外电子总数为10,铝离子结构示意图为:,故答案为:;

(2)铝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偏铝酸钠与氢气,铝被腐蚀,反应方程式为:

2Al+2NaOH+2H2O=2NaAlO2+3H2↑,

故答案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

(3)解:7.8g过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为:n==0.1mol,500mL 1mol?L﹣1氯化铝溶液中含氯化铝的物质的量为:0.5L×1mol?L﹣1=0.5mol,将7.8g过氧化钠投入500mL 1mol?L﹣1氯化铝溶液中,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所以会放出无色无味的气体,根据关系式Na2O2~2NaOH可知,0.1mol过氧化钠反应生成0.2mol氢氧化钠,

Al3++4OH﹣=AlO2﹣+2H2O,

1 4

0.5mol 0.2mol,

铝离子与氢氧根离子恰好反应生成偏铝酸根离子,

所以现象为:放出无色无味的气体,白色沉淀恰好溶解,

故答案为:B.

【分析】Ⅰ.根据反应CuSO4+5H2O=CuSO4?5H2O及颜色变化解答;根据反应2Na+2H2O=2NaOH+H2↑的现象解答;

Ⅱ.金属镁能够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C;

Ⅲ.(1)铝离子的核电荷数为13,核外电子总数为10,最外层为8个电子;

(2)铝能够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与氢气;

(3)过氧化钠投入到氯化铝溶液中,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生成的氢氧化钠与氯化铝发生反应,依据生成氢氧化钠和铝离子的物质的量判断反应产物,据此解答.

12.【答案】反应速率突然减小(或铁片表面生成的气泡突然减少);b;Fe+CuSO4=FeSO4+Cu;过滤;避免加热过程中晶体受热分解失去结晶水或被空气氧化;6Fe2++Cr2O72﹣+14H+=2Cr3++6Fe3++7H2O

【解析】【解答】(1)锌、铁和盐酸构成原电池,锌易失电子而作负极,构成原电池负极金属加速被腐蚀,当锌完全反应后,铁和稀盐酸不能构成原电池,则反应速率降低,所以可以根据生成气体的反应速率判断锌镀层是否已被除去,

故答案为:反应速率突然减小(或铁片表面生成的气泡突然减少);

(2)加入的物质或与稀硫酸反应后的物质能与铁反应且不引进新的杂质离子,ac能分别引进新的杂质离子氯离子、硝酸根离子,b不能引进新的杂质离子;

加入少量A,A中含有铜离子,铜离子和铁反应生成铜Fe+CuSO4=FeSO4+Cu,铜、铁和酸能构成原电池,从而加快铁与稀硫酸的反应速率,

故答案为:b;Fe+CuSO4=FeSO4+Cu;

(3)分离固体Cu和FeSO4溶液的方法是过滤,

故答案为:过滤;

(4)如果采用加热的方法制取硫酸亚铁铵,加热过程中,硫酸亚铁铵易失水,且亚铁离子易被氧气氧化,从而得不到硫酸亚铁铵晶体,

故答案为:避免加热过程中晶体受热分解失去结晶水或被空气氧化;

(5)K2Cr2O7溶液测定硫酸亚铁铵的纯度,反应中Cr2O72﹣被还原成Cr3+,亚铁离子被氧化生成铁离子,离子反应方程式为:6Fe2++Cr2O72﹣+14H+=2Cr3++6Fe3++7H2O,

故答案为:6Fe2++Cr2O72﹣+14H+=2Cr3++6Fe3++7H2O.

【分析】(1)在酸作电解质溶液的原电池中,作负极的金属加速被腐蚀,比金属与酸直接反应快;(2)加入的物质或与稀硫酸反应后的物质能与铁反应且不引进新的杂质离子;

(3)分离固体和溶液的方法是过滤;

(4)硫酸亚铁铵晶体受热易分解且易被氧化;

(5)K2Cr2O7溶液测定硫酸亚铁铵的纯度,反应中Cr2O72﹣被还原成Cr3+,亚铁离子被氧化生成铁离子.13.【答案】还原剂;2CuH+3Cl22CuCl2+2HCl;H2;CuH+3H++NO3﹣=Cu2++2H2O+NO↑

【解析】【解答】(1)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判断,CuSO4做氧化剂、所以另一物质做还原剂,故答案为:还原剂;

(2)CuH在氯气中燃烧,氯气做氧化剂,CuH做还原剂,所以反应方程式为:

2CuH+3Cl22CuCl2+2HCl;

故答案为:2CuH+3Cl22CuCl2+2HCl;

(3)CuH溶解在稀盐酸中,CuH中的H﹣失电子,盐酸中H+得电子,所以得到的气体是H2,故答案为:H2;

(4)Cu+在酸性条件下发生的反应是:2Cu+=Cu2++Cu,稀硝酸具有强氧化性,CuH具有还原性,二者反应生成一氧化氮气体、铜离子、H2O,

故答案为:CuH+3H++NO3﹣=Cu2++2H2O+NO↑.

【分析】(1)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判断氧化剂、还原剂;

(2)CuH在氯气中燃烧,氯气做氧化剂,CuH做还原剂;

(3)CuH溶解在稀盐酸中,CuH中的H﹣失电子,盐酸中H+得电子;

(4)Cu+在酸性条件下发生的反应是:2Cu+=Cu2++Cu,稀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和铜反应生成一氧化氮气体.

三、综合题

14.【答案】(1)稀H2SO4、Fe屑

(2)关闭止水夹

(3)试管Ⅰ中产生的H2将装置内的空气除尽,防止Fe(OH)2与氧气的接触

(4)4Fe(OH)2+O2+2H2O=4Fe(OH)3

【解析】【解答】解:(1)若要在该装置中得到Fe(OH)2白色絮状沉淀,先打开止水夹,试管I内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把导管中的空气排入试管Ⅱ中,并且通过出气口排出,使氢氧化亚铁不能与氧气充分接触,从而达到防止被氧化的目的,所以试管A中加入的试剂是稀H2SO4、Fe屑,试管Ⅱ中加入的试剂是NaOH溶液,

故答案为:稀H2SO4、Fe屑;(2)关闭止水夹,试管I内压强增大,将反应生成的硫酸亚铁能够进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并且能够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亚铁,同时通过出气口排出,故答案为:关闭止水夹;(3)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此时打开止水夹,氢气进入试管Ⅱ,排除装置内的空气,故答案为:试管Ⅰ中产生的H2将装置内的空气除尽,防止Fe(OH)2与氧气的接触;(4)在空气中迅速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是Fe(OH)2遇到氧气会被氧气氧化成Fe(OH)3,反应方程式为:4Fe(OH)2+O2+2H2O=4Fe(OH)3,故答案为:4Fe(OH)2+O2+2H2O=4Fe(OH)3.

【分析】(1)试管I内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2)然后关闭止水夹,试管I内压强增大,将生成的硫酸亚铁压入试管Ⅱ内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白色的氢氧化亚铁沉淀;(3)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此时打开止水夹,氢气进入试管Ⅱ,排除装置内的空气;(4)在空气中迅速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是Fe(OH)2遇到氧气会被氧气氧化成Fe(OH)3.

15.【答案】(1)SO2、Fe3O4;32

(2)2Fe3++Cu=2Fe2++Cu2+

(3)Fe3++3H2O?Fe(OH)3+3H+

(4)11.2

(5)2Fe3++2I﹣=2Fe2++I2

【解析】【解答】解:(1)反应3FeS2+8O2=Fe3O4+6SO2,前后各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情况如下:Fe:+2→+3,化合价升高;S:﹣1→+4,化合价升高;O:0→﹣2,化合价降低;因此,在反应中FeS2还原剂,O2是氧化剂,Fe3O4既是氧化产物也是还原产物,SO2既是氧化产物也是还原产物;在上述反应中共转移32个电子,有3molFeS2参加反应,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32mol.故答案为:SO2和Fe3O4;32;(2)氯化铁溶液常用作印刷电路铜板腐蚀剂,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3++Cu=2Fe2++Cu2+,故答案为:

2Fe3++Cu=2Fe2++Cu2+;(3)Fe3+水解生成Fe(OH)3胶体可以净水,Fe3++3H2O?Fe(OH)3+3H+,故答案为:Fe3++3H2O?Fe(OH)3+3H+;(4)氢气的物质的量为0.1mol,由关系式:

Fe~~~ 2HCl~~~ H2,

0.1mol 0.2mol 0.1mol

根据氯原子守恒,所以氯化铁的物质的量为×(0.16L×5mol/L﹣0.2mol)=0.2mol,

Fe~~~ 2FeCl3

0.1 mol 0.2 mol

所以参加反应的铁粉的质量为(0.1mol+0.1mol)×56g/mol=11.2g,

故答案为:11.2;(5)氯化铁具有氧化性碘化氢具有还原性,二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碘单质,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3++2I﹣=2Fe2++I2,故答案为:2Fe3++2I﹣=2Fe2++I2;

【分析】(1)反应3FeS2+8O2=Fe3O4+6SO2中Fe元素化合价又+2→+3,化合价升高,S元素化合价由﹣1→+4,化合价升高,O元素化合价由0→﹣2,化合价降低;(2)铁离子具有氧化性能氧化铜生成铜离子;(3)Fe3+水解生成Fe(OH)3胶体可以净水;(4)铁先与Fe3+反应,然后再与氢离子反应,结合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计算;(5)氯化铁具有氧化性碘化氢具有还原性,二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碘单质;

四、实验探究题

16.【答案】(1)Fe2O3+6HCl═2FeCl3+3H2O;棕黄;FeCl3+3NaOH═3NaCl+Fe(OH)3↓;复分解反应(2)红褐

(3)乙;胶体和溶液

(4)加入电解质后,胶体发生聚沉;Fe(OH)3+3H+═Fe3++3H2O;2Fe3++2I﹣═I2+2Fe2+;①②

【解析】【解答】解(1):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即Fe2O3+6HCl═2FeCl3+3H2O,反应生成的FeCl3溶液呈棕黄色;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滴入几滴NaOH溶液,向FeCl3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可观察到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l3+3NaOH═3NaCl+Fe(OH)3↓,复分解反应,故答案为:Fe2O3+6HCl═2FeCl3+3H2O,棕黄;FeCl3+3NaOH═3NaCl+Fe(OH)3↓,复分解反应;(2)在小烧杯中加入20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后,向沸水中滴入几滴饱和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得到氢氧化铁胶体,

故答案为:红褐;(3)取另一只小烧杯也加入20mL蒸馏水,向烧杯中加入1mL FeCl3溶液,振荡均匀后,将此烧杯(编号甲)与盛有Fe(OH)3胶体的烧杯(编号乙)一起放置于暗处,分别用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可以看到胶体乙可发生丁达尔效应,而溶液不能,利用这一点可以区分胶体和溶液,

故答案为:乙,胶体和溶液.(4)HI既有酸性又有强还原性,I﹣能使Fe(OH)3胶体聚沉,H+使其溶解,生成的Fe3+又能氧化I﹣生成I2;而HCl只能使其先聚沉再溶解.该题涉及胶体的聚沉、Fe(OH)3的碱性、

HI是强电解质且具有酸性、还原性等性质.分析④时的关键在于Cl﹣比I﹣还原性弱,Cl﹣不能还原Fe3+,故导致现象不同.①先出现红褐色沉淀,原因是加入电解质后,胶体发生聚沉,

故答案为:加入电解质后,胶体发生聚沉;②随后沉淀溶解,溶液呈黄色是氢氧化铁溶解于酸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Fe(OH)3+3H+═Fe3++3H2O,

故答案为:Fe(OH)3+3H+═Fe3++3H2O;③最后溶液颜色加深是铁离子氧化碘离子生成碘单质,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3++2I﹣═I2+2Fe2+,

故答案为:2Fe3++2I﹣═I2+2Fe2+;④用稀盐酸代替稀HI溶液,能沸水聚沉和溶解,无氧化还原反应发生,能出现上述哪些相同的变化现象①②,

故答案为:①②;

【分析】(1)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即Fe2O3+6HCl═2FeCl3+3H2O,FeCl3溶液呈棕黄色;向FeCl3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2)此小题主要考查Fe(OH)3胶体的制法,向沸水中滴入饱和氯化铁溶液加热生成氢氧化铁沉淀.(3)胶体可发生丁达尔效应,而溶液不能,利用这一点可以区分胶体和溶液.(4)HI既有酸性又有强还原性,I﹣能使Fe(OH)3胶体聚沉,H+使其溶解,生成的Fe3+又能氧化I﹣生成I2;而HCl只能使其先聚沉再溶解.该题涉及胶体的聚沉、Fe(OH)3的碱性、HI是强电解质且具有酸性、还原性等性质.分析④时的关键在于Cl﹣比I﹣还原性弱,Cl﹣不能还原Fe3+,故导致现象不同.

(完整版)苏教版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化学必修1 专题知识点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物质的分类(可按组成、状态、性能等来分类) 物质的转化(反应)类型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2. 氧化还原反应实质:电子发生转移 判断依据: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注意:a.“e-”表示电子。 b.双线桥法表示时箭头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箭头起止为同一种元素, 应标出“得”与“失”及得失电子的总数。 c.失去电子的反应物是还原剂,得到电子的反应物是氧化剂 d.被氧化得到的产物是氧化产物,被还原得到的产物是还原产物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比较:氧化剂+ 还原剂→ 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氧化性:氧化剂> 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 还原产物 (2)从元素化合价考虑: 最高价态——只有氧化性,如Fe3+、H2SO4、KMnO4等; 中间价态——既具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Fe2+、S、Cl2等; 最低价态——只有还原性,如金属单质、Cl-、S2-等。 (3)根据其活泼性判断: ①根据金属活泼性: 对应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减弱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对应的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增强 ②根据非金属活泼性: 对应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Cl2Br2I2S 对应的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增强 (4) 根据反应条件进行判断: 不同氧化剂氧化同一还原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氧化剂的氧化剂越强;不同还原剂还原同一氧化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 如:2KMnO4 + 16HCl (浓) = 2KCl + 2MnCl2 + 5Cl2↑ + 8H2O MnO2 + 4HCl(浓) =△= MnCl2 + Cl2↑ + 2H2O 前者常温下反应,后者微热条件下反应,故物质氧化性:KMnO4 > MnO2 (5) 通过与同一物质反应的产物比较: 如:2Fe + 3Cl2 = 2FeCl3Fe + S = FeS 可得氧化性Cl2 > S 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3)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1、溶液的颜色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

高一化学必修一课本

学生实验 实验一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一)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在化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当我们通过认真训练,逐步掌握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后,就能更快、更好地学习化学。 实验目的 1.复习初中学过的部分仪器的使用方法。 2.进一步练习初中学过的部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3.通过实验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实验用品 试管、试管夹、烧杯、漏斗、蒸发皿、玻璃棒、量筒、酒精灯、集气瓶、单孔橡胶塞、胶皮管、玻璃导管、水槽、铁架台、玻璃片、药匙、滤纸、托盘天平、研钵。 KClO3、CuSO4·5H2O、NaOH饱和溶液。 火柴、木条、剪刀。 实验步骤 一.制取氧化铜 1.称取 5g CuSO4· 5H2O,在研钵中研细后倒入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30 mL 蒸馏水,搅拌,使固体完全溶解。观察溶液的颜色。 2.向盛有CuSO4溶液的烧杯中滴加NaOH饱和溶液并搅拌,直到不再产生沉淀。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用滤纸和漏斗做一个过滤器,过滤并分离烧杯内的液体及沉淀(图1)。用少量蒸馏水洗涤沉淀2次~3次。观察滤液及沉淀的颜色。 4.把滤纸上的沉淀转移到蒸发皿内。加热(图2),搅拌,直到全部变为黑色固体,停止加热。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把蒸发皿中的固体转移到研钵中,研细,留下备用。 二.制取氧气 1.如图3所示装配好实验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称取 l.2 g KClO3,与前面制取的CuO粉末(这里作为通常使用的催化剂 Mno2的代用品)混合均匀后装入大试管中,用带有导管的单孔橡胶塞塞紧管口。 3.加热,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氧气。 4.先撤出导气管,再停止加热(为什么?)。 5.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检验收集的氧气。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注意: 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X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 核外电子(Z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 ........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 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 (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 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 .......... 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的必然结果。

高三化学回归教材实验--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 1 教材实验 目录 01 粗盐的提纯(必修 1,P5-P7) (2) 02 粗盐中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必修 1,P6) (2) 03 检验蒸馏前后自来水中的氯离子(必修 1,P8) (3) 04 碘水的萃取与分液(必修 1,P9) (3) 05 电解水(必修 1,P13) (4) 06 配制 100 mL 1.00 mol/L NaCl 溶液(必修 1,P16) (5) 07 胶体的性质和制取(必修 1,P26-P27) (5) 08 离子反应(必修 1,P31-P33) (6) 09 钠与氧气的反应(必修 1,P47-P48) (7) 10 铝与氧气的反应(必修 1,P48) (7) 11 钠与水的反应(必修 1,P49-P50) (8) 12 铁与水蒸气的反应(必修 1,P50-P51) (8) 13 铝与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必修 1,P51) (9) 14 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必修 1,P55) (9) 15 碳酸钠、碳酸氢钠溶解性的探究(必修 1,P56) (10) 16 碳酸钠、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对比实验(必修 1,P56) (10) 17 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对比实验(必修 1,P56) (11) 18 焰色反应(必修 1,P57) (11) 19 氢氧化铝的制备(必修 1,P58) (12) 20 氢氧化铝的两性(必修 1,P58) (12) 21 铁的氢氧化物的制备(必修 1,P60) (13) 22 三价铁离子的检验(必修 1,P61) (14) 23 三价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的转化(必修 1,P61) (14) 24 铝盐和铁盐的净水作用(必修 1,P62) (14) 25 硅酸的制备(必修 1,P76-P77) (15) 26 硅酸钠的耐热性试验(必修 1,P77) (15) 27 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必修 1,P82-P83) (16) 28 氯气与氢气的反应(必修 1,P83) (16) 29 氯气的漂白实验(必修 1,P84) (17) 30 氯离子的检验(必修 1,P85-P86) (17) 31 二氧化硫性质的实验探究(必修 1,P90) (18) 32*二氧化硫的实验室制法与性质实验(必修 1,P90) (18) 33 二氧化氮被水吸收的实验(必修 1,P92) (19) 34 氨气的喷泉实验(必修 1,P97) (20) 35 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必修 1,P99) (20) 36 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必修 1,P101) (21) 37 浓硫酸与铜的反应(必修 1,P101) (21)

最新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同步配套练习全集

[推荐]2020年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同步练习汇 总 课时跟踪检测(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元素周期律 1.不符合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基本规律的是() A.核外电子总是优先排在能量低的电子层上 B.K层是能量最低的电子层 C.N电子层为次外层时,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为18 D.各电子层(n)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为n2 解析:选D根据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知,核外电子总是优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上,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个,第n电子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为2n2个,A、B、C正确,D错误。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指原子半径、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B.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决定于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C.从Li―→F,Na―→Cl,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均呈现从+1价―→+7价的变化

D.电子层数相同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其最外层电子数均从1个到8个呈现周期性变化 解析:选B元素性质不包括核外电子排布,A错误;O无最高正价,F无正价,C错误;由H到He最外层电子数从1到2,D错误。 3.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正确的是() 解析:选C A项中正确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B项中正确的原子结构示意 图为;D项中正确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4.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核电荷数:Al<Na B.金属性:Na>Al C.原子序数:Na>Cl D.原子半径:Cl>Na 解析:选B A项中核电荷数大小关系为Al>Na,错误;B项中元素的金属性关系为Na>Al,正确;C项中Na是11号元素,Cl是17号元素,所以原子序数:Na<Cl,错误;D项中11~17号的元素,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就越小,所以原子半径:Cl<Na,错误。 5.下列排列顺序不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钠>硫>氯 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H2SO4>H3PO4 C.最高正化合价:氯>硫>磷 D.热稳定性:硫化氢>氯化氢 解析:选D氯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于硫元素的非金属性,则生成相应氢化物的热稳定性应为氯化氢>硫化氢,故D项符合题意。 6.已知下列元素原子的半径为: N O Si P 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半径(10-10 0.75 0.74 1.17 r m) A.1.43×10-10 m B.1.10×10-10 m C.1.20×10-10 m D.0.70×10-10 m 解析:选B P与N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原子序数P>N,则原子半径r>0.75,P与Si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

高一化学必修I 第1章第1节《走进化学科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制备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2.让学生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趋势,明确现代化学作为中心学科在科学技术中的地位。 3.让学生了解现代化学科学的主要分支以及在高中阶段将要进行哪些化学模块的学习,以及这些课程模块所包含的内容。 4.使学生了解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必要技能,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探究课例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通过对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悟出学好化学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化学史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通过化学高科技产品及技术介绍,激发学生的科学审美感和对微观世界的联想,激励学生培养自己的化学审美创造力。 3.介绍我国科学家在化学科学的贡献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化学与社会”、“化学与职业”等问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与化学有关地社会问题,引领学生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重点、难点】 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 【教学过程】 [电脑展示] Chemistry ----- What? Where? How? [引言] 通过初中化学课程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化学知识,面对生机勃勃、变化无穷的大自然,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物质构成了如此丰富多彩的自然界?物质是怎样形成的?物质是如何变化的?怎样才能把普通的物质转化成更有价值的物质?或许你也在思考,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化学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情景一:溶洞景观图片(其它图片可以自己收集补充)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高二化学答案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金戈铁骑整理制作 杭绍金温衢七校2008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联考 高二化学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A A A D A B C B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题号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A C C B D B B D 三、填空题(每空2分) 21.(1) NaHCO3 ==Na++ HCO3-(2) H2CO3 H++ HCO3- (3)NaHCO4 ==Na++ H++SO42-(4)CaCO3==Ca2++CO32- 22.问题1: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平衡将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问题2:C(金刚石、s)==C(石墨、s):△H== —1.90kj/mol. 23.(1)正向(2)BD (3)n(D)>0.6mol,n(C)=1.8mol,n(D)>0.5mol。 24.(1) E NaClO ,I NH3。(2) Cl2+2OH-==Cl-+ClO-+H2O 。 高温高压 (3) N2+3H22NH3 催化剂 (4)只允许阳离子通过,不能使气体和阴离子通过,防止了氢气与氯气混合发生危险,以及氯气与碱的反应。 四、实验题(每空2分)

25.(1)锥形瓶溶液颜色交化,锥形瓶中溶液颜色由红色变无色,且30s不变。 (2)酸碱指示剂自身为有机弱酸碱。 (3)0.1288mol·L—1。(4)①③,②④。 五、计算分析题(6分) 26.(1)否当a=3时,b=6,该温度下不存在pH=6的一元强碱(1分) (2)否 a=5时,Va>Vb(V a=103a—14Vb),与题意不符 (3)3.5<a<4.67(2分)。 杭绍金温衢七校2009年4月期中联考高二化学双向细目表 题型序 号 知识点 能力层次 分 值 难度实际难度 识 记 理 解 应 用 分 析 选择题1 考查点电荷及库仑定律√ 3 0.8 2 考查库仑的贡献√ 3 0.8 3 考查电场强度的概念√ 3 0.7 4 考查电场线和磁感线√ 3 0.65 5 考查静电现象的应用 3 0.7 6 考查电容、电动势、电流单位√ 3 0.8 7 考查电流强度计算√ 3 0.8 8 考查利用电流的热效应√ 3 0.8 9 考查焦耳定律实验√ 3 0.7 10 考查磁场方向√ 3 0.65 11 考查物理学史事实√ 3 0.8 12 考查安培定则√ 3 0.65 13 考查左手定则√ 3 0.65 14 考查磁感应强度概念√ 3 0.7 15 考查洛伦兹力方向√ 3 0.7 16 考查磁化与退磁√ 3 0.8 17 考查磁性材料应用√ 3 0.75 18 考查安培力计算√ 3 0.65 19 考查安培力受力分析√ 3 0.6 20 考查电磁感应发现√ 3 0.8 21 考查电磁感应条与法拉第定律√ 3 0.6 22 考查交流电的有效值√ 3 0.8 填空23 考查元电荷√ 2 0.8 24 考查电容光焕发√ 2 0.7 25 考查电能计算√ 2 0.7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铝铁铜知识点总结整理

一、铝 教学目标 1.认识铝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2.通过比较归纳,使学生了解金属的一般化学性质和特性,从而对金属的化学性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氢氧化亚铁的制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铝与NaOH 溶液的反应,氢氧化亚铁的制法 难点:铝与NaOH 溶液的反应 一、金属与合金 常温下,除汞外是液体外,其余的均为固体。大多数金属呈银白色,不透明,有金属光泽,有延展性,均为电和热的良导体。 五.合金 1.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和非金属)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①合金的性质不是各成分金属性质的总和 ②合金的熔点、密度一般比各成分的金属低. ③合金的硬度一般比各成分的金属大. ④合金的化学性质也和各成分金属不同.最早的合金是青铜,最常见、用量最大的合金是钢. 2.特点 二、铝 (1)铝在常温下能很快被氧化,形成致密的氧化膜,因而具有一定的抗腐蚀性。 (2)跟酸的反应 非氧化性酸:2Al + 6HCl = 2AlCl 3 + 3H 2↑ 强氧化性酸:常温下铝遇浓硫酸或浓硝酸,会在铝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膜而发生钝化。 (3)跟碱的反应 铝能和强碱溶液反应。该反应可理解为铝先和强碱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氢氧化铝再和强碱反应生成偏铝酸盐: 2Al + 6H 2O = 2Al(OH)3 + 3H 2↑ Al(OH)3 + NaOH = NaAlO 2 + 2H 2O 简写为:2Al + 2H 2O + 2NaOH = 2NaAlO 2 + 3H 2↑ (4)与氧化物的反应: 铝热反应:2Al + Fe 2O 3 ==== Al 2O 3 + 2Fe 2Al + Cr 2O 3 ==== Al 2O 3 + 2Cr 特点: 放出大量热,使生成的金属呈液态。本质:铝从金属氧化物中夺取氧,表现出很强的还原性。 应用:焊接钢轨和冶炼某些难熔金属(如V 、Cr 、Mn 等)。 (5)制法 1)铝土矿制备铝的步骤和原理: 步骤:铝土矿 溶解 过滤 酸化 过滤 (NaAlO 2) (Al(OH)3 ) 灼烧 电解 铝 高温 高温 过量NaOH 溶液 过量的CO 2

高中化学(苏教版 必修一)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汇总

高中化学(苏教版 必修一)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汇总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1)工业制氯气(氯碱工业)—电解饱和食盐水: 2NaCl + 2H 2O 2NaOH+H 2↑+Cl 2↑ 2Cl - +2H 2O 2OH - +H 2↑+Cl 2↑ (2)实验室制氯气:MnO 2+4HCl (浓) MnCl 2+Cl 2↑+2H 2O MnO 2+4H + +2Cl -Mn 2+ +Cl 2↑+2H 2O (3)铁与氯气的反应:2Fe + 3Cl 2 2FeCl 3 (棕褐色的烟) (4)* 铜与氯气的反应:Cu + Cl 2 CuCl 2 (棕黄色的烟) (5)* 钠与氯气的反应:2Na + Cl 2 2NaCl (白烟) (6)氢气与氯气的反应:H 2 + Cl 2 2HCl (苍白色火焰) H 2 + Cl 2 2HCl (7) 氯气溶于水:Cl 2 +H 2O HCl +HClO Cl 2 + H 2O H + + Cl - + HClO (8)次氯酸见光分解: 2HClO 2HCl + O 2↑ (9)氯气的尾气处理:Cl 2+2NaOH =NaCl+NaClO+H 2O Cl 2 + 2OH - = Cl - + ClO - +H 2O (10)漂白粉的生产原理:2Ca(OH)2 + 2Cl 2 == Ca(ClO)2 + CaCl 2 + 2H 2O Cl 2 + 2OH - =Cl - +ClO - +H 2O (11)漂白粉消毒原理:Ca(ClO)2+2HCl =CaCl 2+2HClO ClO - + H + = HClO Ca(ClO)2 +CO 2 +H 2O == CaCO 3 ↓+ 2HClO Ca 2+ +2ClO - +CO 2 + H 2O= CaCO 3↓+2HClO (12)氯、溴、碘之间的置换反应:Cl 2 + 2KBr == Br 2 + 2KCl Cl 2 + 2Br - == Br 2 + 2Cl – (Cl 2使湿润的淀粉KI 试纸变蓝):Cl 2 + 2KI == I 2 + 2KCl Cl 2 + 2I - == I 2 + 2Cl – Br 2 + 2KI == I 2 + 2KBr Br 2 + 2I - == I 2 + 2Br – (13)氯、溴、碘离子的检验: KCl+AgNO 3 == AgCl↓+KNO 3 Ag + +Cl - ==AgCl↓(白色沉淀) NaBr+AgNO 3==AgBr↓+NaNO 3 Ag + +Br - == AgBr↓(淡黄色沉淀) NaI + AgNO 3 == AgI↓+ NaNO 3 Ag + + I - == AgI↓(黄色沉淀) (14)钠放置在空气中被氧化(常温):4Na + O 2 == 2Na 2O (氧化钠,白色固体) (15)钠在空气中燃烧:2Na + O 2 Na 2O 2 (过氧化钠,淡黄色固体) (16)钠与水的反应:2Na + 2H 2O == 2NaOH + H 2↑ 2Na + 2H 2O == 2Na + + 2OH - +H 2↑ (17)钠与四氯化钛的反应:TiCl 4 + 4Na Ti + 4NaCl (18)钠的工业制法:2NaCl(熔融) 2Na + Cl 2↑ (19)氧化钠和水反应:Na 2O+H 2O ==2NaOH Na 2O+H 2O ==2Na + + 2OH - (20)氧化钠是碱性氧化物:Na 2O+CO 2=Na 2CO 3 (21)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2Na 2O 2 + 2CO 2 == 2Na 2CO 3 +O 2 (22) 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2Na 2O 2 + 2H 2O == 4NaOH + O 2↑ (23)碳酸钠与氢氧化钙的反应:Na 2CO 3+Ca(OH)2==CaCO 3↓+2NaOH Ca 2++CO 32-==CaCO 3↓ (24)碳酸钠与氯化钡的反应:Na 2CO 3+BaCl 2==BaCO 3↓+2NaCl Ba 2+ + CO 32- ==BaCO 3↓ (25)碳酸钠溶液中通入CO 2:Na 2CO 3+CO 2+H 2O==2NaHCO 3 CO 32- + CO 2 + H 2O==2HCO 3 – (26)NaHCO 3与NaOH 溶液反应:NaHCO 3+NaOH==Na 2CO 3+H 2O HCO 3 - +OH -==CO 32- +H 2O (27)少量 NaHCO 3与Ca(OH)2溶液反应:NaHCO 3+ Ca(OH)2==CaCO 3↓+NaOH +H 2O 通电 通电 点燃 点燃 光照 点燃 点燃 光照 点燃 700~800℃ 通电 Na 2O 2既是氧化剂 又是还原剂

高中化学必修一苏教版知识点整理

高中化学必修一(苏教版)知识点整理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知识点的认识】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但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生成气体,颜色改变,生成沉淀等,而且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物态变化,形状变化等. 化学变化:物质的燃烧、钢铁锈蚀、火药爆炸,牛奶变质等. 【命题的方向】本考点主要考察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题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典例1:下列变化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B.氯水使有色布条褪色 C.活性炭使红墨水褪色D.漂白粉使某些染料褪色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在原子核不变的情况下,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A.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原理是二氧化硫与品红结合成无色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 B.氯水使有色布条褪色原理是氯水有强氧化性能将有色布条氧化为无色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 C.活性炭使红墨水褪色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正确; D.漂白粉有强氧化性将染料氧化为无色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溶液的褪色,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解题思路点拔】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就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2.核素 【知识点的认识】 1、核素: 核素是指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很多元素有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几种原子.例如,氢有、、3种原子,就是3种核素,它们的原子核中分 别有0、1、2个中子.这3种核素互称为同位素.例如,原子核里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质量数是12,称为C﹣12核素,或写成12C核素.原子核里有6个质子和7个中子的碳原子,质量数为13,称13C核素.氧元素有16O,17O,18O三种核素.具有多种核素的元素称多核素元素.核素常用表示,X是元素符号,Z是原子序数,A是质量数, A﹣,N是该核素中的中子数. 【命题方向】本考点主要考察核素的概念,属于高中化学的重要概念.

高中化学必修1课本问题答案(全册)

化学必修1 课本问题答案(全册) (看不清就放大点) 2011、9 P5【思考交流1】进行化学实验和探究时应该注意的安全问题,可以从试剂的存放、试剂的取用、实验操作和实验过程中废液等废弃物的处理等方面考虑。例如:① 取用化学试剂时不能用手直接去取;②点燃可燃性气体前要验纯;③ 不能用鼻子直接闻气体;④加热液体时要放碎瓷片;⑤ 不能给燃烧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 【思考交流2】金在自然界中通常以游离态存在。金的密度又很大,从沙里淘金,可用水冲洗的方法从沙里提取密度很大的金。在用水冲洗沙时,密度小的泥土、细沙等物质被水冲去,可提取含量极少的金。如果铁屑和沙混合,可以用磁铁将混合物中的铁屑分离出来。 P5 【学与问】化学上所指的杂质不一定是有害或无价值的,如水中含有一些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是对人体有益的。 P6 实验 (3等杂质外,还含有可溶性的CaCl 2、MgCl 2及一些硫酸盐,这些杂质也被溶解,且过滤时进入滤液。检验这些离子存在的方法,可 从分析它们盐在水中的溶解性得出。硫酸钡不溶于水,可用BaCl 2溶液来检验可溶性的硫酸盐。但钡盐除BaSO 4外,还有BaCO 3 等,BaSO 4不溶于稀盐酸,BaCO 3等溶于稀盐酸。所以,检验硫酸盐时应先加入稀盐酸,再加入BaCl 2溶液,若产生的沉淀不溶于 稀盐酸,则存在硫酸盐。同理,可用Na 2CO 3溶液检验CaCl 2,用NaOH 溶液检验MgCl 2。 P6实验1-2 检验SO 42-所用的试剂是BaCl 2溶液、稀盐酸(或稀硝酸)。加入顺序可先加酸、再加BaCl 2溶液,也可先加BaCl 2 溶液、再加酸。 现象:若先加酸、再加BaCl 2溶液,则有白色沉淀生成即说明有SO 42-存在;若先加BaCl 2溶液、再加酸,应 是有白色沉淀生成,加酸后沉淀不溶解证明含有SO 42-。 P7 【思考与交流】 (1) (2)为此要设计加入 试剂的顺序,即要使前一过量试剂在后续除杂操作中除去。本实验中,一般的加入顺序是BaCl 2、NaOH 、Na 2CO 3、HCl 。加Na 2CO 3时可除 去过量的BaCl 2,最后加HCl 可除去过量的Na 2CO 3和中和过量的NaOH ,当溶液达到中性微酸性时,得到几乎不含其他杂质的NaCl 溶液。 P8实验1-3 P9实验1-4 实验现象:(1)加四氯化碳时,四氯化碳不溶于水,密度比水的大,在下层;(2)用力振荡的目的是使水与四 氯化碳充分混合;(3)静置后四氯化碳层变紫色,水层黄色变浅或接近无色。 P10 习题 1.C 2.B 3CD 4 .例如,农村把稻谷加工成大米时, 常用筛子分离大米与糠;农村做豆腐常 用纱布袋将豆腐 花与豆浆水分离;在淘 米时,常用倾倒法将洗米水与大米分离; 当水中混有较多油而分层时,用吸管可 逐渐吸出上层的油等。 5 .不慎将油汤洒在衣服上可用酒精、 洗涤剂等除去, 它们能将油污从汤液 中萃取出来而除去。 6. 提 示 : 纯 碱 的 主 要 成 分 是 Na 2CO 3, 大 理 石 的 主 要 成 分 是 CaCO 3,它们与盐酸反应生成CO 2。 陶瓷、玻璃是不存在碳酸盐。 7. 在可能含有可溶性硫酸盐、碳酸盐和硝酸盐的溶液中,加入BaCl 2溶液时,生成的沉淀不一定是BaSO 4,也可能是BaCO 3,或 两者均有。可向有沉淀 的液体中加入盐酸(或稀硝酸),振荡。 若沉淀消失,说明该沉淀是BaCO 3;若沉淀不消失,说明该沉淀 是BaSO 4,若沉淀减少,但不完全消失,则说明两种沉淀都有。 P13 【学与问】24.5 g H 2SO 4的物质的量是mol mol g g SO H M SO H m SO H n 25.0/985.24)()()(424242=== 1.50 mol Na 2CO 3 g mol g mol CO Na 159/10650.1)(32=?= P13【科学探究】1(2) P14 2. 表1 22.4, 22.2 表2 7.12, 10.0, 18.0, 53.6 【讨论】相同,不相同 P16 【学与问】1.因为烧杯的内壁上还粘有少量溶液,若不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容量瓶内溶质的物质的量减少,导致所配溶液中 溶质的浓度偏低。 2. 小。因为洒出的溶液中含有溶质,所以转移到容量瓶内溶质的物质的量减少。 3.配制100 mL 1.00 mol/L NaCl 溶液需要NaCl 固体5.85 g 。用托盘天平称量时,托盘天平的感量为0.1 g ,所以不能称出5.85 g 固体。 P17 【思考与交流】 1.有比较大的差异。例如,浓硫酸的密度比稀硫酸的大;将浓硫酸、稀硫酸分别滴在蓝色石蕊试纸上,浓 硫酸能使石蕊试纸先变红后变黑(纸被腐蚀),而稀硫酸只能使石蕊试纸变红(久置后也会变黑);浓硫酸稀释时会放出大量的 热,而稀硫酸稀释时放出的热量不大;浓硫酸露置在空气中会变稀,稀硫酸露置在空气中浓度变化不大;浓硫酸常温下不与铁 反应,稀硫酸能与铁反应产生氢气等。 2. 物质的量相等。因为稀释前与稀释后H 2SO 4的质量是不变的,只是溶液体积增大了。 P17 习题 1.D 2.B 3.B 4.B 5.65~110mg/dL 。属于正常范围(提示:1mol=1000mmol ) 6. 这种做法不对,会造成结果偏低。这是因为倒出的部分溶液中含有溶质,结果导致容量瓶内溶质的物质的量减少,溶质的物 质的量浓度也减小 7. 14 mL (建议分步计算,学会公式的应用) 8. n (Ca ):n (Mg ):n (Cu ):n (Fe )=224:140:35:2 9. (1)0.2mol (2)Cu 2+:0.2mol Cl -:0.4mol 10. 40 P20 复习题 1C 2B 3A 4BC 5C 6. (1) 不正确。气体的体积与气体的压强和温度有关,若不指明气体的压强和温度,而仅指出气体的体积,则无法知道气体的物 质的量,也无法知道分子数。 (2) 不正确。固态物质溶于水时,所得液体的体积会发生变化。 (3) 不正确。水在标准状况时将结成冰(严格地说是处于冰、水共存状态),1mol 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22.4L 。 (4) 正确。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全书复习纲要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 全书复习纲要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复习纲要 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复习纲要 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一)、原子结构: 原子的表示方法:X A Z ,其中X 是原子符号,A 表示质量数,Z 表示质子数。 原子:核电荷数= = =原子序数 质量数= + ≈相对原子质量 阳离子:(a A m+)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 所带电荷数,即核外电子数=a-m 阴离子:(b B n-)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 所带电荷数,即核外电子数=b+n (二)、同位素: 叫同位素。 (要点)两同:质子数相同,同种元素;两不同:中子数不同,不同原子. (三)、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 的区域内运动,能量高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 的区域内运动。据此可以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外距核由 到 ,能量是由低到高的方式进行排布。通常把能量最 、离核最 的电子层叫第一层,由里往外以此类推,共有 个电子层,分别用字母 、 、 、 、 、 、 表示,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 个。而最外层电子数不得超过 个(K 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得超过18个。 (四)、画出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 二、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核电荷数= = =原子序数 周期序数= ; 最高正价+|最低负价|=8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价(O 、F 除外) 周期表结构 现行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与特点: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目录及知识整合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教材整合(共4个专题个10单元31节)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一、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移去“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 二、物质的量 三、物质的聚集状态(删去“1mol物质体积的计算”) 四、物质的分散系(移去“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 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一、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移去“萃取、分液”) 二、常见物质的检验(移去“Cl-、SO42-检验、焰色反应”) 三、溶液的配制及分析 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删去一或与二合并) 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三、原子核的组成 专题2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一、氯气的生产原理 二、氯气的性质(加上“Cl-检验”) 三、氧化还原反应(加上“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 四、溴、碘的提取(加上“萃取、分液”) 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 一、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加上“焰色反应”) 二、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 三、离子反应(加上“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 四、镁的提取及应用 专题3 从矿物到基础材料 第一单元从铝土矿到铝合金(重点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一、从铝土矿中提取铝 二、铝的氧化物与氢氧化物 三、铝及铝合金 第二单元铁、铜的获取及应用(重点铁铜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一、从自然界获取铁和铜 二、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 第三单元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重点硅及二氧化硅的性质) 一、硅酸盐矿物与硅酸盐产品 二、二氧化硅与信息材料 专题4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 第一单元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重点浓硫酸的特性) 一、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 二、硫酸的制备和性质(加上“SO42-检验”) 三、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一二的复习) 第二单元生产生活中含氮化合物(重点氮氧化物、硝酸的性质) 一、氮氧化物的产生和转化(一二合并) 二、氮肥的生产和使用 三、硝酸的性质 一、教材整合的整体思路是:由于学生基础底,知识薄,教学中特别注重初中知识的复习与高中知识的衔接。前期关注“点”即“知识点、考点”;中期过渡到“线”即“知识链”;后期到“面”即“知识网”,使学生将知识用“块”的立体形式来构建学科模块,以便学生认知、理解、运用学科知识。 二、教材整合的整体原则:将相关知识合并,将一些无所谓的过渡性内容删除,将重点知识加以强化。 三、教材整合的具体操作: 专题一:大量移去理论性知识。移去理由:我校学生初中化学知识几乎空白,没有初中知识支撑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无疑难如登天,费时费力。 专题二:加上专题一中移去的理论性知识。加上理由:专题二在学习了具体元素化合物知识后马上加上相应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学了就用自然而然,省时省力。 这样“一删一加”在不影响知识掌握的情况,省去了不少时间,而且易教易学。 专题三、专题四:删去无所谓的过渡、与衔接,学会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是关键。所以均整合为: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以学生记忆、应用练习为主。这样专题三、四会省去不少时间,而且不影响知识的学习。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册同步练习题集(含答案)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 全套同步练习 目录 1.1.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化学苏教版必修2) (3) 1.1.2元素周期律(化学苏教版必修2) (7) 1.1.3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化学苏教版必修2) (12) 1.2.1离子键(化学苏教版必修2) (18) 1.2.2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化学苏教版必修2) (23) 1.3.1同素异形现象同分异构现象(化学苏教版必修2) .. 27 1.3.2不同类型的晶体(化学苏教版必修2) (31) 2.1.1化学反应速率(化学苏教版必修2) (36) 2.1.2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苏教版必修2) (41) 2.2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化学苏教版必修2) (47) 第二单元化学反应中的热量 (50) 2.3.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化学电源(化学苏教版必修2) (52) 2.3.2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化学苏教版必修2) (58) 2.4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化学苏教版必修2) . 64 3.1.1天然气的利用甲烷(化学苏教版必修2) (67) 3.1.2石油炼制乙烯(化学苏教版必修2) (73) 3.1.3煤的综合利用苯(化学苏教版必修2) (78) 3.2.1乙醇(化学苏教版必修2) (82) 第二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参考答案 (85)

3.2.2乙酸(化学苏教版必修2) (88) 3.2.3酯油脂(化学苏教版必修2) (94) 3.2.4糖类(化学苏教版必修2) (98) 3.2.5蛋白质和氨基酸(化学苏教版必修2) (102) 3.3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化学苏教版必修2) (106) 第三单元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参考答案 (109) 4.1化学是认识和创造物质的科学(化学苏教版必修2) (112) 专题四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 (114) 第一单元化学是认识和创造物质的科学 (114) 4.2化学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化学苏教版必修2) (115) 第二单元化学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19) 第四单元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 (120) 专题一综合检测(化学苏教版必修2) (122) 专题一综合检测答案 (126) 专题二综合检测(化学苏教版必修2) (128) 专题二综合检测参考答案 (131) 专题三综合检测(化学苏教版必修2) (133) 专题三综合检测参考答案 (137) 专题四综合检测(化学苏教版必修2) (139) 专题四综合检测参考答案 (144)

【精品推荐】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专题一测试卷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精心收集**整理制作) 专题一测试卷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N 14O 16Na 23Mg 24S 32Cl 35.5K 39 Ca 40Cu 64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ClO2是生产饮用水的新一代消毒剂,从物质的分类角度看,ClO2属于() A.氧化物B.酸 C.碱D.盐 答案:A 解析:ClO2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A项正确。 2.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所表示的元素与氩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D项中表示的元素为Ne元素,属于惰性气体元素,性质与氩元素相似,D项正确。 3.下列仪器:①普通漏斗②容量瓶③长颈漏斗④洗气瓶⑤量筒⑥蒸馏烧瓶。常用于物质分离的是() A.①④⑥B.②⑤⑥ C.①②③D.②③⑥ 答案:A 解析:普通漏斗用于过滤,洗气瓶用于气体分离,蒸馏烧瓶用于蒸馏分离,A项符合题意。 4.将4 g NaOH固体溶解于10 mL水中,再稀释至1 L,从中取出10 mL,则这10 mL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A.1 mol·L-1B.0.1 mol·L-1 C.0.01 mol·L-1D.10 mol·L-1 答案:B 解析:将4 g NaOH固体溶解于10 mL水中,再稀释至1 L,其浓度为0.1 mol·L-1,从中取出10 mL,浓度不变,B项正确。 5.某阳离子M n+核外有x个电子,核内有y个中子,则M的质量数为() A.x+y B.x-n+y C.x+n+y D.x+n-y 答案:C 解析:M n+的质子数为x+n,质量数为x+n+y,C项正确。 6.Fe(OH)3胶体区别于FeCl3溶液最本质的特征是() A.外观颜色的不同 B.胶体粒子直径在10-9~10-7 m之间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全)

v1.0可编辑可修改 苏教版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1.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物质的分类(可按组成、状态、性能等来分类) 物质的转化(反应)类型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1. 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升失氧还 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失去2乂“ I I TOO -1 2KBr + Cl 5— B 乓十 2KC1 I 卞 得到羽L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化綁 硕卜奸 金属氧化物 非全屈氧化靭 (碱性氧化物) 「 氧化还原反应

(1) 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比较:氧化剂+还原剂T氧化产物+ 还原产物 氧化性:氧化剂> 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 还原产物 (2) 从元素化合价考虑: 最高价态一一只有氧化性,如Fe3+、H2SQ、KMn?等; 中间价态一一既具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Fe2+、S、CI2等; 最低价态一一只有还原性,如金属单质、CI-、S2-等。 (3) 根据其活泼性判断: ①根据金属活泼性:对应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减弱 --------------------------------------------------------- ?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 ? 对应的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增强 ②根据非金属活泼性: 对应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 ? CI2 Br 2 I 2 S --------------------------------------------------------------------- ? 对应的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增强 (4) 根据反应条件进行判断: 不同氧化剂氧化同一还原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氧化剂的氧化剂越强; 不同还原剂还原同一氧化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 如:2KMnO+ 16HCI (浓)=2KCl + 2MnCI 2 + 5Cl 2? + 8H 2。 MnO + 4HCI(浓)=△= MnCI 2 + CI 2? + 2H 2Q 前者常温下反应,后者微热条件下反应,故物质氧化性:KMnQ> MnQ2 (5) 通过与同一物质反应的产物比较: 女口:2Fe + 3CI 2 = 2FeCI 3 Fe + S = FeS 可得氧化性CI 2 > S 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