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期末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复习重点

环境监测复习重点第一篇:环境监测复习重点环境监测1、饮用水标准的常见水质指标有哪些?污水的常见水质指标有哪些?地表水的常见指标有哪些?2、第一类污染物有哪些?3、含氮化合物有哪些存在形态?不同时期分别以什么形态存在?分别怎么检测?4、含磷化合物的存在形态有哪些?5、BOD、COD和OC的测定原理和环境意义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相互关系?6、常见重金属污染物的检测方法有哪些?7、BOD、COD、DO、OC、PCB、PAH、VOC、SS、TSP、PM10、HPLC、GC、ICP-MS这些常用英文缩写的中英文全称是什么?8、水质监测的断面要如何设置?9、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将水体划分哪几类?10、11、12、13、14、15、16、17、18、19、水样采集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如何采底质样品?如何进行前处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将土壤分成哪几类?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常见指标有哪些?土壤采样有哪些布点类型?分别适用于什么情况?土壤污染的特点是什么?土样采集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土壤样品如何进行前处理?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控制要点有哪些?请解释下列名词的含义:误差、偏差、准确度、精确度、灵敏度。
环境监测的考试题型:不定项选择、填空、计算、简答、案例环境评价1、如何划分水环境评价等级?2、如何进行不同评价等级的水质现状调查?3、常用水质预测模型:稳态模型、一维模型、S-P模型题型至少有:简答、计算,其它不清楚第二篇:《环境监测》复习绪论1、分类:按目的分类:1.监视性检测:对指定的有关项目进行定期的、长时间的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保工作进展。
包括:污染源监督检测和环境质量检测。
2.特定目的监测:(1)污染事故监测(2)仲裁监测(3)考核验证监测(4)咨询服务监测3.研究性监测:针对特定目的的科学研究而进行的监测。
5、试分析我国环境标准体系的特点。
我国环境标准体系分为: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和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环境监测》期末复习试题3套及答案(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期末考试试卷(A卷)学学 学学 学学 学学一、选择题(每题有一个或多个正确答案,全部选对得2分,共30分)1.环境监测按监测目的可分为 。
A、常规检测B、特定目的监测C、空气污染监测D、研究性监测2.优先监测是对环境中 的污染物进行的监测。
A、潜在危害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低B、潜在危害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C、潜在危害小,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D、环境中所有3.消减断面通常设置在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 米处。
A、500B、1000C、1500D、20004.进行大气污染监测的区域内有多个污染源,且分布比较均匀时,宜选用布点法。
A、同心圆布点法B、网格布点法C、扇形布点法D、功能区布点法5.可疑数据是否剔除,判断的方法有: 。
A、狄克逊检验B、与算术平均值比较C、格鲁布斯检验D、与中位数比较6.可吸入颗粒物是指粒径 的颗粒物。
A、<100μmB、>100μmC、>10μmD、<10μm7.测定含有机物水样中的金属元素时,需对样品进行 预处理。
A、萃取B、蒸馏C、消解D、离子交换8.用电极法测定F-,加入总离子强度调节剂的作用是: 。
A、增加水样总离子强度,使电极得到响应B、中和强酸、强碱,调节pH为中性C、恒定离子强度,消除干扰离子和酸度影响D、避免F-被瓶壁吸附9. 测定空气中NO x时,吸收液能与 反应,最终生成玫瑰红色偶氮染料。
A、NO B、NO2 C、NO3- D、N2O10.测定烟气中烟尘浓度时,采样点的烟气流速应当较采样速度 。
A、大B、小C、相等D、无所谓11.测定水样的电导率常用于推测水中 。
A、有机物的含量B、金属化合物含量C、色度D、离子总浓度或含盐量12.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的NO3--N时,应选用 比色皿,应选用的仪器是: 。
A、石英,紫外分光光度计B、玻璃,紫外分光光度计C、石英,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D、石英,气相色谱仪13.测定工业废水中的汞、砷、六价铬及强致癌污染物时,采样点应设在。
石大成人教育《环境监测》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环境监测》课程综合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按照监测的目的和性质,环境监测分为、和三类监测。
2、水质监测中常测定的物理指标主要有、、、(列举四个)。
3、用于大气采样的仪器一般由、和三部分组成。
4、生物受污染的途径主要有、和三种形式。
5、土壤主要有、、、等几部分组成。
6、污染源监测的内容包括、、。
烟气的、、是烟气的基本状态常数。
7、环境噪声的来源主要有、、、等四类。
8、采集工业废水时应在车间或车间设备废水排放口设置采样点监测污染物;在工厂废水总排放口布设采样点监测污染物。
9、与其它环境要素的污染物相比,大气污染物具有随和变化大的特点。
10、大气污染监测常用的布点方法包括功能区布点法、布点法、布点法和布点法。
11、固体废物按化学性质可分为和;按它的危害状况可分为和。
12、植物样品的采集原则有、和。
二、判断题(请在括号内用“√”或“×”表示正确与否。
)1.采集一定深度的土壤样品时,应依各剖面层自下而上进行采集。
()2.采集石油类水样时,要先用水样洗涤采样瓶三次,再取样。
()3.网格状布点法适于对面源进行大气布点采样。
()4.如果水体的监测结果显示含氮化合物主要是有机氮和氨氮,表明这是一新近受污染的水体。
()5.测定硅、硼项目的水样可使用任何玻璃容器。
()6.剖析树木的年轮可知,遭受大气污染的树木的年轮较窄。
()7.在用硝酸-高氯酸消解水样时,一般将硝酸和高氯酸一起加入到水样中进行消解。
()8.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控制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
()9.在分析测试中,空白试验值的大小无关紧要,只须以样品测试值扣除空白试验值就可以抵消各种因素造成的干扰和影响。
()10. 储存水样的容器都可用盐酸和重铬酸钾洗液洗涤。
()11.为测定溶解氧,采样时应用塑料瓶作为盛水器。
()12.利用pH计测得某地下水的pH值是7.6528。
()13.采集石油类水样时,不能用水样洗涤采样瓶。
()14.测定BOD5时所用的稀释水必须DO达到饱和。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整理)

环境监测考点一、名词解释**环境分析化学(环境监测):为了寻求环境质量变化的原因,人们着手调查污染物质的性质、来源、含量及其分布状态,并以基本化学物质为单位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灵敏度:指单位浓度或单位量的待测物质变化所引起的仪器响应值或其他指示量的变化程度。
公害: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恶臭、噪声、震动、地面下沉 *采样单位:代表所研究样品的采样单元*气溶胶:任何固态或液态物质以小的颗粒形式分散在气流或大气中时都称作气溶胶。
共沉淀法:当目的组分浓度极小,向试样中加入试剂不能使之沉淀时,可先向试样中加入一些可以沉淀的物质,并以此沉淀为载体,将目的组分积聚下来。
**分配比:溶质在有机相和水相中以各种形式存在的总浓度的比值。
***萃取率(建议做做题):平衡时,有机相中目的组分量占有机相和水相目的组分量之和的百分比。
其中D 为分配比*交换容量:1g 干燥的H +型或OH -型树脂能交换的阳离子或阴离子的毫克当量数。
**螯合树脂:将有螯合功能的螯合剂嫁接到树脂的支架上,就形成了螯合树脂。
**比移值:原点到斑点中心的距离与原点到展开剂终点的距离的比值。
**掩蔽:将试样中与被测组分共存的干扰组分变成不再具有某一反应特征的形式,使之不再影响正常测量的方法硫酸盐化速率:空气中的含硫污染物(SO 2,H 2S )经过一系列氧化演变过程形成危害更大的硫酸盐雾或硫酸雾的速率。
**COD :1L 水中所含还原性物质(主要指有机物)在给定条件下被强氧化剂氧化所需的氧气的毫克数。
*BOD :在好气条件下,生物分解有机物质的生物化学过程所需要的溶解氧的量。
浮选分离:在一定条件下,向试液中鼓入空气或氮气使之发泡,将溶液中存在的欲分离富集的微量组分吸附在其表面,并随气泡浮到液面,然后收集起来,达到分离和富集的方法。
回收率:目的组分浓缩后与浓缩前的比值。
萨尔斯曼系数:0.76±0.005()()()()()()()()%100%=100%=100%T o o T o o T w w w o E C V C V C V D D V V =⨯⨯+⨯+有机相中目的组分的量水相和有机相中目的组分的总量DPC分子式NH NHHNHNCO,化学名二苯碳酰二肼,溶液呈酸性,三价铁干扰加磷酸,加入一定量的乙醇丙酮起增色作用。
《环境监测》第四版_考试所有重点复习资料全

《环境监测》第四版_考试所有重点复习资料全环境监测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综合指标和类别指标(一)化学需氧量(COD)化学需氧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氧化1L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质量浓度(以mg/L为单位)表示。
测定化学需氧量的标准方法是重铬酸钾法(1)重铬酸钾法(K2Cr2O7法)(GB)CODCr(2)恒电流库仑滴定法(3)KMnO4法(高锰酸钾指数)CODMn。
在强酸溶液中,用一定量的重铬酸钾在有催化剂(Ag2SO4)存在条件下氧化水样中的还原性物质,过量的重铬酸钾以试铁灵作指示剂,用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回滴至溶液由蓝绿色变为红棕色即为终点,记录标准溶液消耗量;再以蒸馏水作空白溶液,按同法测定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量,根据水样实际消耗的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量计算化学需氧量。
重铬酸钾氧化性很强,可将大部分有机物氧化,但吡啶不被氧化,芳香族有机物不易被氧化,挥发性直链脂肪族化合物、苯等存在于蒸气相,不能与氧化剂液体接触,氧化不明显。
氯离子干扰可加入适量硫酸汞络合。
(二)高锰酸盐指数(IMn)CODMn以高锰酸钾溶液为氧化剂测定的化学需氧量,称为高锰酸盐指数,以氧的质量浓度(单位为mg/L)表示。
其中碱性高锰酸钾法用于测定氯离子浓度较高的水样,酸性高锰酸钾法适用于氯离子质量浓度不超过300mg/L的水样。
(三)生化需氧量(BOD)生化需氧量是指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有机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好氧分解氛围含碳物质氧化阶段和硝化阶段。
硝化阶段在5~7d,甚至10d以后才显著进行,一般水质检验所测BOD只包括含碳物质的耗氧量和无机还原性物质的耗氧量,因此五日培养法能减少硝化阶段对耗氧量的影响。
(四)总有机碳(TOC)(1)测定意义1.定义:TOC是以碳的含量表示水体中有机物总量的综合指标。
以C的mg/L 表示。
2.意义:比BOD、COD更能直接表示有机物的含量,所以,更能用来评价水体中有机物的污染的程度。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是通过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高锰酸钾指数:一定条件下,以高锰酸钾作氧化剂氧化1L水体中的所有的还的mg/L表示。
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量,以O23.生化需氧量:在悠扬的条件,水中可分解的有机物由于好氧微生物(主要是细菌)的作用而被氧化分解,变成稳定的物质,完成该过程所需要的氧量称为生化需氧量。
结果用O2的mg/L表示。
4.准确度:测定结果与真值的符合程度,通常用误差表示。
5.浊度:(浑浊度)水中不溶解物质对光线透过时所产生的阻碍作用的量度。
6.环境优先污染物: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叫做环境优先污染物。
简称优先污染物。
7.综合水样:把从不同采样点同时采集的各个瞬时水样混合起来所得到的样品称为瞬时水样。
8.精密度:同一测量中多次平行测定之间的符合程度。
9.化学计量点:在滴定过程中,当滴入的标准溶液的物质的量与待测组分的物质的量恰好符合化学反应式所表示的化学计量关系时,称该反应达到了化学计量点。
10.水的酸度:指水中所含能与强碱发生中和作用的物质的总量,包括无机酸,有机酸,强酸弱碱盐等。
11.灵敏度:是指某方法对单位浓度或单位量待测物质变化所产生的响应量的变化程度。
12.静态配气法:把一定量的气态或蒸汽态的原料气加入到已知容积的容器中,再充入稀释气体混匀制得。
13.混合水样:指在同一采样点与不同时间所采集的瞬时水样的混合水样.14:臭阈值:水样稀释到臭阈浓度时的稀释倍数。
【水样的体积(ml)+无臭水体积(ml)/水样体积(ml)】15:瞬时水样:指在某一时间和地点从水样中随机采集的分散水样。
16.硫酸盐化速率:由于工业和家庭排放物中的一些含硫污染物,如SO2、H2S、H2SO4等,经过一系列氧化演变过程,最终形成危害更大的硫酸雾和硫酸盐雾。
大气中硫化物这种演变过程的速度称为硫酸盐化速率。
环境监测期末考试知识点整理

环境监测考点第一章绪论1.监测: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监视、测定和监控。
2.环境监测就是运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手段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3.环境监测的过程: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
第一节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1)环境监测按目的分类1.监视性监测①对污染源的监督检测(污染物浓度、排放总量、污染趋势);②环境质量监测(所在地区的空气、水质、噪声及固体废物等)。
2.特定目的监测①污染事故监测;②仲裁检测;③考核验证监测;④咨询服务监测3.研究性监测(2)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水质监测、空气或废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第二节环境监测的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1.污染因子的综合效应:①独立作用;②相加作用;③协同作用;④拮抗作用2.环境监测的手段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等方法3.优先污染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序,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这一筛选过程就是数学上的优先过程,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成为环境优先污染物。
4.优先监测: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第三节环境标准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水质分为五类2.第一类污染物:指能在环境或动、植物体内积累,对人体健康产生长远不良影响的污染物。
3.第二类污染物:指长远影响小于第一类的污染物。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第二节水质监测方案制订1.地表水监测方案制订过程:①资料收集和实地调查;②监测断面布设;③采样点确定;④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考简答题写这四点)2.地表水监测方案制订过程:①明确监测目的;②调查研究;③确定监测对象;④设计监测网点;⑤合理安排采样时间和频率;⑥选定采样和保存方法选定分析测定技术;⑦提出监测报告的基本要求;⑧制订质量保证程序、措施和方案的实施计划;⑨提出水质监测综合评价报告。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环境监测: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环境标准:为了保护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促使生态良性循环,对有关环境的各项工作所做的规定。
3.环境质量的双重含义:①质量现状②质量变化趋势4.环境监测的分类:监视性监测、特定目的性监测、研究性监测5.环境监测原则:1)实用性原则:监测结果有用2)经济性原则:从减少布点而又能满足质量要求,充分发挥站、点功能,协作或网络化,资源共享而尽量减少投入3)质量优先原则:在保证质量前提下减少投入4)污染物优先监测原则:(1)污染物毒性大,或潜在毒性大,或污染趋势向重的污染物(2)有监测手段(3)有评价标准的污染物。
6.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①环境优先污染物: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②优先污染物特点: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积累性、三致物质、毒性较大或潜在危害性较大以及现代已有检出方法的。
③优先监测: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
美国最早开展优先监测:水体中129种,空气中43种。
前苏联:水体中664种,空气中1122种。
“中国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名单”包括:14种化学类别共68种有毒化学物质,其中有机物占58种。
7.制取去离子水(无CO2水):①煮沸法:将蒸馏水或去离子水煮沸至少10分钟(水多时),或使水量蒸发10%以上(水少时),加盖冷放即得。
②曝气法:用惰性气体或纯氮通入蒸馏水或去离子水至饱和即得。
8.化学试剂的级别:级别名称代号标志颜色用途一级品优级纯GR绿色精密的分析工作,在环境分析中用于配制标准溶液中用于配制标准溶液二级品分析纯AR红色配制定量分析中普通试液。
如无注明环境监测所用试剂均应为二级或二级以上无注明环境监测所用试剂均应为二级或二级以上为二级或二级以上三级品化学纯CP蓝色配制半定量、定性分析小试液和清洁液等和清洁液等9.监测数据的五性: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平行性重复性再现性)、可比性、完整性10.数字修约规则:“四舍六入五考虑,五后非零则进一,五后皆零视奇偶,五前为偶应舍去,五前为奇则进一”规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监测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1、金属化合物的测定——汞的测定测定汞的方法有:双硫腙分光光度法、冷原子吸收光谱法、冷原子荧光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
双硫腙分光光度法:测定多种金属元素的标准方法,but 测定条件要求严格,操作较繁琐;其他三种方法是测定水中微量、痕量汞的特效方法,测定简便,干扰因素少,灵敏度高。
(1)分光光度法:*定性分析基础、定量分析基础(吸收峰峰值波长处的吸光度与被测物质的浓度之间的关系符合朗伯—比尔定律,在一定实验条件下,二者呈线性关系)朗伯—比尔定律:①吸光度A与光程呈正比②吸光度A与浓度C呈正比(浓度大时,有时偏高)③吸光度A与浓度、光程测定要点:水样在酸性介质中于95 ℃用高锰酸钾和过硫酸钾消解,将无机汞和有机汞转化为二价汞后,用盐酸羟胺还原剩余氧化剂,加入双硫腙溶液,与汞离子反应生成橙色螯合物,用三氯甲烷或四氯化碳萃取,再加入碱液洗去萃取液中过量的双硫腙,于485nm处测其吸光度,以标准工作曲线法定量。
*注意事项①加盐酸羟胺不能过量②对试剂纯度要求高,特别是双硫腙的纯化,对于提高汞螯合物的稳定性和测定准确度极为重要③有色螯合物对光极为敏感,要求在避光或在半暗室内操作④为消除铜离子等共存金属的干扰,在碱洗脱液中加入1%EDTA-2Na盐进行掩蔽。
(2)冷原子吸收法*原理:水样经消解后,将各种形态的汞转变为二价汞,再用氯化亚锡将二价汞还原为元素汞。
利用汞易挥发的特点,在温室下通入空气或氮气流将其气化,载入冷原子吸收测汞仪,测量对特征波长光的吸光度,与汞标准溶液的吸光度进行比较测量。
测定要点:①水样预处理,在硝酸—硫酸介质中,加入高锰酸钾和过硫酸钾溶液,于近沸或煮沸状态下消解水样。
(对于较清洁的水样,可以用溴酸钾—溴化钾混合液在酸性介质中于20℃以上温室消解水样。
)过剩的氧化剂在临测前用盐酸羟胺溶液还原。
②空白试样的制备,用无汞蒸馏水代替水样,按照水样制备步骤制备空白水样。
③绘制标准曲线,配置系列汞标准溶液,分别吸取适量注入还原瓶内,加入氯化亚锡溶液,迅速通入载气,记录指示表最高读数或记录仪的峰高。
用同法测定空白试样,以扣除空白后的各测量值为纵坐标,相应标准溶液的浓度为横坐标,绘制出标准曲线。
④水样的测定,取适量处理好的水样于还原瓶中,按照测定标准的方法测其最高读数或峰高,从标准曲线查得汞的浓度,再乘以水样稀释倍数,即得水样汞的浓度。
(3)冷原子荧光法*原理:该方法是将水样中的汞离子还原为基态汞原子蒸汽,吸收253.7nm的紫外光后,被激发而发射特征共振荧光,在一定的测量条件下和较低的浓度范围内,荧光强度与汞离子浓度成正比。
*冷原子荧光测汞仪的工作原理与冷原子吸收测汞仪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后者测量的是特征紫外光在吸收池被汞蒸气吸收后的透射光强,而冷原子荧光测汞仪是测量吸收池中汞原子蒸气吸收特征紫外光被激发后所发射的特征荧光强度,其光电倍增管必须放在与吸收池相垂直的方向上。
*其他金属化合物的测定(1)镉主要有原子分光光度法、双硫腙分光光度法、阳极溶出伏安法、电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①火焰原子吸收法中,如果试样的基体组成复杂且对测定有明显干扰时,则在标准曲线呈线性关系的浓度范围内,可使用标准加入法。
Px,Px+P0,Px+2P0,Px+3P0,Px+4P0.可得Px。
该方法只能消除基体效应的影响,不能消除背景值的影响,故应扣除背景值。
②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镉、铜、铅,弊端是清洗困难。
④阳极溶出伏安法:先使待测离子于适宜的条件下在微电极(汞电极或者汞膜电极)上进行富集,然后再利用改变电极电位的方法将被富集的金属氧化溶出,并记录其伏安曲线,根据溶出峰电位进行定性;根据峰电流大小进行定量。
2、非金属化合物的测定——溶解氧水中的溶解氧至少在4mg/L以上,否则鱼类呼吸困难。
清洁水可用碘量法,受污染的地面水和工业废水必须用修正的碘量法或氧化电极法。
(1)碘量法在水样中加入硫酸锰和碱性碘化钾,水中的溶解氧将二价锰氧化为四价锰,并生成氢氧化物沉淀。
加酸后,沉淀溶解,四价锰又可氧化碘离子而释放出与溶解氧量相当的游离碘。
以淀粉为指示剂,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释放出的碘,可计算出溶解氧含量。
反应式如下:(2)修正的碘量法当水中含有氧化性物质、还原性物质及有机物时,会干扰测定。
①叠氮化钠修正法水中有亚硝酸盐时,会干扰碘量法测定溶解氧,碘化钾可以氧化亚硝酸盐,不断生成碘单质,因此加入叠氮化钠可将亚硝酸盐分解。
分解亚硝酸盐的反应为:亚硝酸盐与碘化钾的反应为:新溶入的氧气将和N2O2作用,再次形成亚硝酸盐.当水中三价铁离子含量较高时,干扰测定,可加入氟化钾或用磷酸代替硫酸酸化来消除。
(磷酸根能与3+铁离子络合)但应注意,叠氮化钠是剧毒、易爆试剂,不能将碱性碘化钾—叠氮化钠溶液直接酸化,以免产生有毒性的叠氮酸雾。
②高锰酸钾修正法该法适用于含大量亚铁离子,不含其他还原剂及有机物的水样。
用高锰酸钾氧化亚铁离子,消除干扰,过量的高锰酸钾用草酸钠除去,生成高价铁离子用氟化钾掩蔽,其他同碘量法。
3、非金属化合物——氟化物的测定离子选择电极法注意事项某些高价阳离子(如AL3+,Fe3+)及氢离子能与氟离子络合而干扰测定;在碱性条件下,OH-的浓度大于F-的1/10时也有干扰,常采用加入总离子强度调节剂(TISAB)的方法消除之。
TISAB是一种含有强电解质、络合剂、pH缓冲剂的溶液,其作用是:①消除标准溶液与被测溶液的离子强度差异,使离子活度系数保持一致;②络合干扰离子,使络合态的氟离子释放出来;③缓冲pH变化,保持溶液有合适的pH范围(5~8)。
4、非金属化合物——氨氮* 人们对水和废水中关注的几种形态的氮是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有机氮和总氮。
氨氮:水中的氨氮是指以游离态氨(NH3)和离子氨(NH4+)形式存在的氮,两者的组成比决定于水的pH值。
凯氏氮:是指以基耶达法测得的含氮量。
它包括氨氮和在此条件下能转化为铵盐而被测定的有机氮化合物。
总氮:水中的总氮含量是衡量水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其测定方法是采用过硫酸钾氧化,使有机氮和无机氮化合物转变为硝酸盐,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或离子色谱法、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测定。
氨氮的测定——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在经絮凝沉淀或蒸馏法预处理的水样中,加入碘化汞和碘化钾的强碱溶液(纳氏试剂),则与氨反应生成黄棕色胶态化合物,此颜色在较宽的波长范围内有强烈的吸收,通常使用410~425nm 范围波长光比色定量。
水样的保存:在水样中加硫酸,使pH<2, 4℃ ,保存期是24h,可加入HgCL2,可抑制生物的氧化还原作用。
*亚硝酸盐氮的测定N-1(1-萘基)-乙二胺分光光度法在pH值为1.8±0.3的酸性介质中,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酰胺反应,生成重氮盐,再与N-1(1-萘基)-乙二胺偶联生成红色染料,于540nm处进行比色测定。
5、有机污染物的测定(1)化学需氧量(COD)指在一定条件下,氧化1升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mg/L表示。
有重铬酸钾法、库伦滴定法、氯气校正法等。
重铬酸钾法:在强酸性溶液中,用一定量的重铬酸钾在催化剂(Ag2SO4)存在条件下氧化水样中的还原性物质,过量的重铬酸钾以试铁灵作指示剂,用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回滴至溶液由蓝绿色变为红棕色即为终点,记录标准溶液的消耗量;再以蒸馏水为空白溶液,按同样方法记录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的消耗量。
注意事项、严格控制的条件、违反时的影响(2)高锰酸盐指数以高锰酸盐溶液为氧化剂测得的化学需氧量,称高锰酸盐指数,以氧的mg/L表示。
(4)生化需氧量(BOD)生化需氧量是指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五天培养法:其原理是,水样经稀释后,在20℃±1℃条件下培养5天,求出培养前后水样中溶解氧含量,二者的差值为BOD5。
注意事项:①如果BOD5大于6mg/L,则需要进行适当的稀释后再测定,否则可直接测定。
(溶解氧的测定一般采用修正的叠氮化钠法或氧化电极法进行测定)②对于不含或者含少量微生物的工业废水,如酸性废水、碱性废水、高温废水、冷冻保存废水或经氯化处理的废水等,在测定BOD5时应进行接种,引入可以降解废水中有机物的微生物。
③当废水中存在难被一般生活污水中微生物以正常速率降解的有机有毒物质时,应将驯化后的微生物引入水样中;或提高稀释倍数,减小毒物的影响。
④若水样中含有硝化细菌,应加入适量丙烯基硫脲溶液,以抑制硝化反应。
⑤如水样中含有少量氯,一般放置1~2 h 后可自行消散;对游离氯不消散的水样,可加入亚硫酸钠除去。
⑥水样中含有大量藻类时,若测量精度要求高时,宜用滤膜过滤。
⑦对于污染的地面水和大多数工业废水,因含较多的有机物,需要稀释后再培养测定,以保证在培养过程中有充足的溶解氧。
(其稀释程度应使培养中所消耗的溶解氧大于2mg/L,而剩余溶解氧在2mg/L以上。
)计算①非稀释法(接种和不接种)②稀释法(接种和不接种)*①水样中含有毒物质时*6、(1)总有机碳:是以碳的含量表示水体中有机物的含量的综合指标。
由于TOC的测定采用燃烧法,因此能将所有有机物全部氧化,它比COD或BOD5更能反映有机物的总量。
(2)挥发酚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原理:酚类化合物于pH值为10.0±0.2的介质中,在铁氰化钾存在时,与4-氨基安替比林反应,生产橙红色的吲哚安替比林染料,在510 nm 波长处有最大吸收,用分光光度法测定。
水样保存:加H3PO4,使pH值≦2,加少量抗坏血酸去除余氯,1~5℃,避光。
*本法所测的酚类不是总酚,而仅仅是与4—氨基安替比林反应显色的酚。
7、气相色谱可以测那类物质?(自己总结)8、挥发性有机物(VOCs)凡在标准状况(273K,101.325kPa)下,饱和蒸汽压大于0.13kPa的有机物(不包括金属有机物和有机酸类)为挥发性有机物。
主要测定方法有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法。
9、多环芳烃(PAHs)测定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法和荧光色谱法等。
高效液相色谱仪①主要由输液系统、进样系统、分离系统(色谱柱)、检测器、记录及辅助系统组成。
②分析流程为:样品由进样器注入由高压泵输送来的流动相中,随流动相(载液)进入色谱柱,将样品中各组分分离,依次进入检测器,再由记录仪记录相应的信号。
③气样组成部分:*检测器的选择高效液相色谱适用范围10、底质和活性污泥性质测定(1)底质的布点和采集底质监测断面的位置应与水质监测面重合,采样点在水质监测垂线的正下方,以便与水质监测情况进行比较;当下方无法采样时,可略作移动。
湖(库)底质采样点一般应设在主要河流及污染源排水进入后与湖(库)水混合均匀处。
采样点应避开底质沉积不稳定、易受搅动和表层水草茂盛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