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3)-土壤污染

合集下载

福建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2022修订)

福建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2022修订)

福建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2022修订)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福建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2.03.30•【字号】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十三届〕第六十九号•【施行日期】2022.05.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十三届〕第六十九号《福建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已由福建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于2022年3月30日通过,现予公布。

本条例自2022年5月1日起施行。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2年3月30日福建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2022年3月30日福建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监督管理第三章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第四章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第五章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生态环境保护及其监督管理活动。

第三条生态环境保护应当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损害担责的原则。

第四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第五条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其职责范围内对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等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明确承担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人员,按照职责依法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荒漠化
过度放牧 占29.4%
土地的过分使用 占23.3%
森林过度采伐 占32.4%
水资源利用 不当占8.6%
沙丘移动 占5.5%
城市、工矿 建设占0.8%
中国 沙漠 扇面 1
扇面 2
化原 扇面 3 扇面 4
因扇分面 5 类扇图面 6
生态破坏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物种濒危类型
灭绝种:野外50年以上未被发现的物种 濒危种:野外50年内未被发现,面临灭绝的物种 渐危种:致危因素仍存在,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3.生活污染源: 民用炉灶、生活取暖、垃圾焚烧
4.交通污染源: 汽车尾气排放
5.扬尘




B.分类: 1)局部地区大气污染 2)区域性大气污染 3)广域性大气污染 4)全球性大气污染: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暖、
酸雨、臭氧层空洞




二、大气污染与大气污染物
1.大气污染(ISO定义): 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
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 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 或危害环境的现象。




2.大气污染的危害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对植物的植物 对材料的危害 对大气环境的危害




3.主要大气污染物
A.一次污染物:
是从污染源直接排出原始物质,进入大气其形态没 有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重的冲击。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 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 所有的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

电子教案与课件:生态学课件 第七章污染生态学

电子教案与课件:生态学课件 第七章污染生态学

火山爆发 产生SO2
与O2 产生硫酸
煤燃烧
SO2 水作用 形成酸雨
数万年地质作用
煤矿与化石
植物吸收
破坏建筑 土壤酸化 湖泊酸化
影响人类 生产生活
▪ 物理—化学的迁移: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在强光的照射下,
进行光化学氧化作用,产生硫酸雾。硫酸雾在空气中凝聚增 大,遇到水汽就以酸雨(亚硫酸)的形式降落。
▪ 机械迁移:二氧化硫和硫酸雾被气流携带,危害到远离污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国际公约中 首批控制的三类12种POPs是艾氏剂、狄氏剂、 异狄氏剂、DDT、氯丹、六氯苯、灭蚁灵、毒 杀芬、七氯、多氯联苯、二恶英和苯并呋喃。
其中前9种属于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是 精细化工产品,后2种是化学产品的衍生物杂 质和含氯废物焚烧所产生的次生污染物。
1998年6月在丹麦奥尔胡斯召开的泛欧环境 部长会议上,美国、加拿大和欧洲32个国家正 式签署了关于长距离越境空气污染物公约,提 出了16种(类)加以控制的POPs,包括六溴联 苯、林丹(99.5%的六六六丙体制剂)、多环芳 烃和五氯酚。
4、POPs在环境中的转归
POPs
空气
土壤
水体
生物富集(食物链)
对植物而言:主要是叶片吸附、叶孔吸收、根部吸收三个途径
▪ 叶片吸附
➢可吸附一些颗粒态污染物,植物叶片越粗糙,比表面积越大,越能吸附大 量污染物。
➢一些植物叶片分泌一些油脂性物质,增加了对气态污染物的吸附作用。例 如云杉、油松、马尾松能分泌油脂性物质,杨梅、草莓等叶片粗糙,比表面 积大。
▪ 叶孔吸收
❖植物呼吸主要通过叶片气孔进行,大量污染物由此进入植物体内, 例如二氧化硫通过通过气孔进入叶片,被叶肉组织吸收,高浓度的 二氧化硫能导致气孔的开闭功能瘫痪;

环境土壤学考点

环境土壤学考点

环境土壤学考点第一章一.土壤的特征:1.具有生产力2.具有生命力3.具有环境净化力4.中心环境要素二、环境污染的定义环境污染主要是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三.按照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按照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生物污染、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等;按照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废气污染、废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辐射污染等;按照污染产生的原因可分为生产污染和生活污染,生产污染又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污染等;按照污染物的分布范围又可分为局部性污染(在面积上小于102 km2)、区域性污染(在面积上小于106 km2)、全球性污染(按大陆或全球的尺度) 等。

四.世界重大污染事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四日市哮喘事件熊本水俣病事件富山痛痛病事件爱知米糠油事件五.环境污染世界重大危害事件酸沉降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资源短缺或水质性缺水六.土壤污染的定义:(考)土壤污染就是指人为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将对人类本身和其他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施加到土壤中,使其某种成份的含量明显高于原有含量、并引起现存的或潜在的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

七.土壤污染的特点(考)(1)隐蔽性或潜伏性(2)不可逆性和长期性(3)后果的严重性八.土壤污染源按照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途径所划分的土壤污染源可分为污水灌溉、固体废弃物的利用、农药和化肥、大气沉降物等。

(1)污水灌溉(2)固体废弃物的利用(3)农药和化肥的施用(4)大气沉降物九.土壤污染的类型(考)(1)有机物污染(2)无机物污染(3)土壤生物污染(4)土壤放射性物质的污染土壤污染的修复:(考)①工程措施②生物措施③施用改良剂④农业生态工程措施十.土壤质量的定义土壤质量包含了土壤维持生产力、环境净化能力、对人类和动植物健康的保障能力,是指在由土壤所构成的天然或人为控制的生态系统中,土壤所具有的维持生态系统生产力和人与动植物健康而自身不发生退化及其他生态与环境问题的能力,是土壤特定或整体功能的综合体现(周健民2003,张桃林等1999)。

土壤重点题

土壤重点题

第七章土壤和固体废物第一节采样与制样一、填空题1.土壤混合样的采集方法主要有四种,即对角线法、棋盘式法、和。

答案:梅花点法蛇形法2.固体废物中水分测定时,取试样20~100 g 预先干燥的容器中,于℃干燥,恒重至两次重量测量差小于g,然后计算水分。

答案:105 0.013.城市生活垃圾的采样频率宜每月次,采样间隔时间应大于d。

答案:2 104.底质样品脱水方法主要有、、和四种。

答案:自然风干离心分离真空冷冻干燥无水硫酸钠5.城市土壤环境质量对城市生态系统影响极大,由于其复杂性一般分两层采样监测,上层cm可能是回填土或受人为影响大的部分,下层cm为受人为影响相对较小部分。

答案:0~30 30~606.对土壤进行环境监测时,在正式采样前,一般需要进行,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分析测定,为制订监测方案提供依据:正式采样测试后,发现布设的样点没有满足总体设计需要。

则要进行。

答案:前期采样补充采样7.供-测定有机污染物的土壤或者底质样品,应该用(材质)器具采样,采集的样品置于棕色、(材质、容器)中,瓶口不要玷污,以保证磨口塞能塞紧。

答案:金属(磨口)玻璃瓶二、判断题1.土壤采样的布点方法有简单随机法、分块随机法和系统随机法三种。

( )答案:正确2.采集区域环境背景土壤样品时,一般采集0~30 cm的表层土。

( )答囊:错误正确答案为:应采集0~20 cm的表层土。

3.土壤样品风干室应具备如下条件:朝南(以方便阳光直射土壤样品),通风良好,整洁,无尘,无易挥发性化学物质。

( )答案:错误正确答案为:应严防阳光直射土壤样品。

4.土壤样品的风干操作为:在风干室将士样放置于风干盘中,摊成2~3m的薄层,适时地压碎、翻动,拣出碎石、沙砾和植物残体。

( )答案:正确5.有容器包装的液态废物不属于固体废物。

( )答案:错误正确答案为:有容器包装的液态废物也属于固体废物。

6由对被采批工业废物非常熟悉的个人来采取样品时,可以置随机性于不顾,凭采样者的知识获得有效的样品。

第七章 微生物生态234(土壤、大气、水体)

第七章 微生物生态234(土壤、大气、水体)

二、水体中的微生物群落
(一)海洋中的微生物群落
1、种类:多数是嗜盐菌 2. 分布 水平分布:沿海带,海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温度 适宜,每毫升海水含菌10,0000个。外海带,每 毫升含菌10~250个。
海洋微生物的水平分布内陆气候、雨量、潮汐的影 响。
垂直分布:
表层(0~10m):藻类 中层(5~50m):兼性厌氧微生物 底层:厌氧菌及硫酸还原菌 3.海洋微生物群落的生态特征
表7-2 以细菌总数评价空气的卫生标准(单位:个/ m3)
清洁程度
细菌总数
最清洁的空气(有空调) 清洁空气
普通空气 临界环境 清度污染 严重污染
1~2 〈 30
31~125 ~150 〈 300 〉 301
最好的措施是绿化环境和搞好室内外环境 卫生。有些工业部门需要采用生物洁净技术 净化空气,多用备有高效过滤器的空气调节 除菌设备,它既达到恒温控制又可提供无菌 空气。 生物洁净室也没有统一标准,大多数国家 采用美国1967年颁发的航空宇宙局(NASA)标 准。该标准要求严格,对民用生物洁净环境 要求可能过高。
三、空气微生物的卫生标准及生物洁净技术
空气是人类与动植物赖以生存的极重要因素,也是传 播疾病的媒介。为了防止疾病传播,提高人类的健康 水平,要控制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
目前,空气还没有统一的卫生标准,一般以室内1m3 空气中细菌总数为500~1000个以上作为空气污染的 指标。空气污染的指示菌以咽喉正常菌丛中的绿色链 球菌为最合适,绿色链球菌在上呼吸道和空气中比溶 血性链球菌易发现,且有规律性。
土地是天然的生物处理厂,可用土地法处理废水、 生活污水,易被微生物降解的工业废水经土地处 理后得到净化。 进行土壤灌溉时,要十分小心,要注意: (1)要根据物质和植物的特点,合理灌溉; (2)不能超过自净容量; (3)不能用含有有毒或难以降解物质的污水。 这是因为这些物质会在生物体内积累、富集,最 终会影响到人类自己。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区别 与联系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区别 与联系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区别
环境污染
由于自然或人类原因,产生有害成分(化学及放射性物质、病原体、噪声、废气、废水、废渣等),引起环境质量下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生物正常生存发展的现象。

按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生物污染、化学污染、物理污染;按污染物形态可分为废气污染、废水污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辐射污染等。

生态破坏
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导致生物的生存环境恶化的现象。

在其潜伏期,往往不易被察觉,如森林减少、草原退化、水土流失、沙漠扩大、水源枯竭、气候异常、生态平衡失调等。

一旦形成,则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难以恢复。

我的理解:环境污染直接地危害人类,危害较短期;生态破坏间接地危害人类,危害较长期。

环境污染强调有害要素超量。

生态破坏强调平衡被打破。

根据这样的理解,二氧化碳增多所多无多,不至于使人呼吸困难,更非有毒气体,不直接危害人体健康,所以不属于环境污染。

但是它导致地球表面热平衡失调,从而影响生物生存,属于生态破坏。

环境学复习资料最详细版

环境学复习资料最详细版

09级7班?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二章绪论环境问题一名词解释:1、环境概念:所谓环境,总是相对某一中心事物而言,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行成的物质、能量自然现象的总体〞常简称为环境。

2、环境构造:环境中各个独立组成局部(环境要素)在数量上的配比、空间位置上的配置、相互间的联系容与方式。

环境要素的配置关系。

总体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各个独立组成局部在空间上的配置,是描述总体环境的有序性和根本格局的宏观概念。

3、环境规律: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

整体性,有限性,不可逆性,隐显性,持续反响性,灾害放大性。

4.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烟花规律的根本物质组分,分自然环境皂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5、环境质量:是在一个具体的环境,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开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类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二简答题:1、简述环境科学的根本原理环境学把社会和自然的直接演化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等主要因素的制约关系,从多层次乃至高层次上讨论人与环境协调演化的具体途径。

它涉及到科学技术开展方向的调整,社会经济模式的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等。

人与环境和谐,环境协同原理,环境多样性原理,规律与规划原理。

2.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如何产生和开展的?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协调开展问题以及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问题。

环境问题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开展而产生开展的。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第一,人口压力。

第二,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第三,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环境问题的特点有:全球化,综合化,社会化,高科技化,累计化,政治化。

开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开展趋势:第一,人口激增和贫困-开展中国家的主要环境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第三节 土壤污染
四、 土壤污染的判断
(2)化学法
根据土壤-生物系统的基础建立起来的,它是利 用“土壤污染临界值”的概念,直接取其 “临界值”的测定方法与指标,判断土壤是 否受污染。
第七章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第三节 土壤污染
四、 土壤污染的判断
(3)背景值法
又称为土壤本底值,是指在未受到或少受人类 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下,土壤环境 本身成分的组成和各组分(元素)的含量。
第七章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第三节 土壤污染
五、主要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2、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土壤氧化还原 土壤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对重金属元素的价态起 重要作用。 水稻田是氧化还原电位很低的特殊土壤; 灌水时形成还原型环境 排水时,造成氧化环境
• •
第七章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第三节 土壤污染
1、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影响对土壤胶体对化学农药吸附的影响因素
• • • • • • •
农药本身的化学性质 土壤胶体的性质 介质条件和土壤溶液的pH值 土壤紧实度 温度 气流速度 农药种类
第七章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第三节 土壤污染
五、主要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1、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2)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挥发和扩散-气迁移 因土壤疏松多孔,一些污染物挥发或呈气体状态, 另一些污染物溶解于水中或被吸附于固体颗粒 上。他们在土壤孔隙中随空气和水分的运动而 挥发、扩散、稀释和浓集,以致迁出土体。 农药的挥发性使它通过土壤孔道散失。
第七章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第三节 土壤污染
八、土壤污染防治
1、以防为主 2、增加土壤容量,提高土壤净化能力
控制氧化还原条件 使用改良剂 客土深翻、换土和水洗法 利用植物吸收去除重金属 改变耕作制 生物修复
第七章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第一节 大气污染 第二节 水体污染 第三节 土壤污染 第四节 固体废物 第五节 噪声及其他环境 第六节 生态破坏 第七节 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第七章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第三节 土壤污染
一、 土壤污染含义
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 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 并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发育。 土壤被污染的程度主要决定于进入土壤 的污染物的数量、强度和土壤自身的净 化能力大小,当进入量超过净化力,就 将导致土壤污染。
第七章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第三节 土壤污染
五、主要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土壤重金属元素的迁移转化 氮、磷等化学肥料的污染与迁移转化。
第七章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第三节 土壤污染
五、主要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污染物由土壤向植物体迁移的方式 影响污染物在土壤-植物体系中迁移的因素。 植物种类 土壤种类 污染物成分和形态
三、 土壤污染源
工业污染源 农业污染源 生物污染源
第七章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第三节 土壤污染
三、 土壤污染源
城市污水和固体废物 农药和化肥 牲畜排泄物和生物残体 大气沉降物
第七章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第三节 土壤污染
三、 土壤污染物
有机污染物 重金属 放射性元素 病原微生物
第七章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第三节 土壤污染
1、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3)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 生物降解:土壤中的细菌、放线菌、真菌等, 生物降解 通过脱氯作用、氧化还原作用、脱烷基作用、 苯环破裂作用、水解作用等使分子简单化。 生物降解都是由酶的催化完成的,而酶与污染 物质的结合是污染物能被酶催化降解的第一个 关键步骤。这种结合常以污染物的某个基团的 作用或空间结构形态为前提。
第七章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第三节 土壤污染
二、 土壤污染特性
土壤污染是污染物在土壤中长期积累过程,其 后果要通过长期摄食由污染土壤生产的植物 产品的人体和动物的健康状况才能反映出来, 不易为人们所觉察。 隐蔽性和潜伏性 不可逆性和恢复的长期性 持续性和积累性
土壤污染的防治应该以预防为主
第七章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第三节 土壤污染
四、 土壤污染的判断
土壤污染的判定
地下水是否受到污染 作物生长是否受到影响
土壤污染指标的判定方法
(1)生物-土壤系统法 (2)化学法 (3)土壤背景值法
第七章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第三节 土壤污染
四、 土壤污染的判断 (1)生物-土壤系统法
以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污染物后,其可食 部分污染物含量达到食品卫生标准或 产量因污染而减少10%时的土壤污染 物浓度为土壤污染的临界值,低于该 值为无污染土壤,超过该值时为污染 土壤。
五、主要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1、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3)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 降解作用是农药消失的主要途径,是土壤净化 功能的重要表现。 化学农药在各种化学、生物化学作用下逐渐分 解,最后转化为无机化合物的过程,称为化学 农药的降解。 光化学降解、化学降解、生物降解
第七章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第三节 土壤污染
五、主要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1、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1)土壤胶体对化学农药的吸附作用 (2)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挥发和扩散 (3)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 (4)化学农药在土壤环境中的残留性及危害
第七章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第三节 土壤污染
五、主要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1、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1)土壤胶体对化学农药的吸附作用 物理吸附 离子交换吸附 氢键吸附 分配作用 吸附作用使一部分农药滞留在土壤中,并对农药 的迁移和降解产生影响,土壤吸附能力越强, 农药的有效性越低,净化效果越好。
第七章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第三节 土壤污染
五、主要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第七章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第三节 土壤污染
五、主要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2、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生物代谢作用 影响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迁移的因素 植物种类 土壤种类 重金属形态 重金属在植物体内的迁移能力
第七章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第三节 土壤污染
六、我国土壤常规监测项目
我 国 土 壤 常 规 监 测 项 目
第七章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第三节 土壤污染
五、主要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2、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土壤中重金属的络合-螯合作用 重金属离子浓度较低时,主要以络离子的形式存在。 络合作用可以改变重金属氢氧化物的溶解度,使元 素迁移。 对重金属离子的研究表明:
(1)羟基与重金属络合作用可大大提高重金属氢氧化物的溶 解度; (2)氯络合作用可提高难溶重金属化合物的溶解度,同时减 弱土壤胶体对重金属的吸附; (3)有机螯合物对金属迁移的影响取决于所形成的络合物是 难溶的还是易溶的;
有机化合物 油类、挥发酚、 油类、挥发酚、DDT、六六六等 、 非金属无机 化合物 砷、氰化物、氟化物、硫化物等 氰化物、氟化物、 金属化合物 镉、铬、铜、汞、铅、锌
第七章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第三节 土壤污染
七、土壤污染的危害
• • • • • • •
影响植物生长 影响土壤微生物 危害土壤动物 污染水体、食物和大气 土壤污染物通过食物链富集而危害动物和人类健康; 土壤污染还可以通过地下水渗漏,造成地下水污染, 或通过地表径流污染水体; 土壤污染地区遭风蚀时又可将污染的土粒吹杨到远 处,扩大污染面。
五、主要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1、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3)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 光化学降解:农药在太阳紫外光的作用下发生 光化学降解 光分解、光氧化、光水解和光异构化,使其分 子结构发生改变,毒性降低或消失。 农药对光的敏感程度是决定其在土壤中的残留 期长短的重要因素。
第七章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第三节 土壤污染
第七章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第三节 土壤污染
五、主要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1、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2)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挥发和扩散-气迁移 影响农药挥发的主要因素: 农药(物理化学性质、浓度、扩散速率) 土壤(含水量、吸附性) 环境(温度、气流速度等)
第七章 环与生态破坏 第三节 土壤污染
五、主要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2、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土壤酸碱度与化学沉淀 土壤pH值升高,重金属离子的浓度下降,易形成沉 积物从土壤溶液中析出,即碱性条件下,会降低一 些重金属元素的溶解度,难被作物吸收。类金属砷 除外。 土壤pH值通常在5-8之间,pH较高时,许多重金属 离子可能形成难容的氢氧化物。 pH值下降时土壤重金属溶解,即对作物造成危害。
第七章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第三节 土壤污染
五、主要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2、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及生态效应均与其存在 形态有关;不同形态的重金属,其化学行为以 及对植物的危害也不相同。 重金属元素迁移转化的影响因素: • 土壤酸碱度与化学沉淀 • 土壤的氧化还原性质 • 土壤胶体的吸附作用 • 配位体的络合与螯合作用 • 生物代谢作用
五、主要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2、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土壤胶体的吸附 金属离子浓度越高,吸附交换为主,浓度低,络合螯合作用为主。 金属离子被土壤胶体所吸附,是它从液相转入固相 的重要途径。一般情况下,重金属进入土壤后,可 被土壤胶体吸附,经过老化过程,转变为不可逆的 凝胶,不易进入土壤溶液,移动性小,不易被水淋 溶,也不易被微生物所降解,从而暂时退出生物小 循环,不致形成食物污染。
第七章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第三节 土壤污染
五、主要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1、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农药的种类: 1、按主要防治对象: 杀虫剂(接触性、内吸性)、杀螨剂、杀菌剂、 除草剂、灭鼠剂、植物生长调节剂 2、按化合物类型: 无机农药(硫制剂、汞制剂、砷制剂) 有机农药(有机氯剂、有机磷剂、有机氮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