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53.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诗的结尾“,”两句吐出真情:面对社会黑暗、人间不平,不可能无动于衷,却又敢怒而不敢言。
54.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中“,”两句将其悲愤难忍、跌宕起伏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55.《拟行路难》(其四)中,“”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
33.《拟行路难》(其四)中的“,”两句是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
34.在《拟行路难》中,作者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
35.在《拟行路难》中,“,”两句是诗人趁酒意击节高歌,将一切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的境况。
36.在《拟行路难》中,“,”两句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
(四)明确字音
酌酒(zhuó)踯躅(zhí zhú)
(五)解释下列词语
1.泻:。
2.吞声:。
3.踯躅:。
4.断绝:。
(六)理解性默写
1.鲍照《拟行路难》中,以比喻写人生贵贱穷达不一致的诗句是:,。
2.鲍照《拟行路难》中,“,”起首两句诗人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17.《拟行路难》(其四)中,作者以“”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
18.《拟行路难(其四)》中理的劝谕,酒的麻醉,长歌当哭,均难抚平诗人内心的愤懑,毕竟“”,无奈只能忍气吞声了。
19.《拟行路难(其四)》中,诗人没有直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而是以“,?”来安慰自己,期望从苦闷中求得解脱。
二、自主学习
(一)作者简介
鲍照(约414-466),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人,文学家;与庾信并称“鲍庾”(或“南照北信”);与、并称为“元嘉三大家”。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一)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一)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一)教案:拟行路难其四目标通过学习《拟行路难其四》这首诗,学生能够: 1. 理解诗中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2. 掌握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欣赏其他古代诗词。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利用一些图片引发学生对旅行的思考,例如展示一张旅行者背影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旅行者的心情和目的地。

呈现(10分钟)•指导学生阅读并默读《拟行路难其四》。

•分组讨论学生对诗中意境的理解,找出诗中的关键词和诗人所描述的场景。

讲解(15分钟)•依次解释诗中的生僻字,让学生学习并掌握生字的意思。

•介绍诗词的韵律和格律,并引导学生感受诗的音乐性。

分析(15分钟)•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并解释其在诗中的作用。

•提供一些其他古代诗词的例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欣赏这些诗词。

拓展(10分钟)•向学生介绍其他类似题材的古代诗词,让学生自行选择一首并进行欣赏和解析。

•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让学生用诗词创作的方式表达旅行中的情感和思考。

总结(5分钟)•向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总结学到的知识和体会。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和欣赏古代诗词。

评价•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析中的参与程度;•收集学生在小组竞赛中创作的诗词作品;•根据学生的讨论和总结回答,评价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参考资源•《拟行路难其四》原文《拟行路难其四》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知还。

回首凤池西畔翠欹寺,细雨中寻觅达摩长;昔日曾记风景在,云山不足重游赏。

却拟行,行未得,心烦迷迷苦无定。

目标通过学习《拟行路难其四》这首诗,学生能够: 1. 理解诗中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2. 掌握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欣赏其他古代诗词。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利用一些图片引发学生对旅行的思考,例如展示一张旅行者背影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旅行者的心情和目的地。

呈现(10分钟)•指导学生阅读并默读《拟行路难其四》。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鲍照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3.比较《拟行路难》与李白《行路难》在表现手法、内容和情感上的异同。

4.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生中的挫折与困难,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比兴、反问、动作描写等手法的运用。

2.难点:深入体会鲍照诗歌中所蕴含的悲愤情感与无奈心态。

理解不同时代背景下,诗人对待人生困境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赏析法: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语言、意象、艺术手法等,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相关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4.比较法:对比《拟行路难》与李白《行路难》,分析它们的异同,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杜甫《春日忆李白》中对鲍照的评价:“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引出鲍照这位诗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学生对鲍照的了解,引导学生分享自己所知道的相关信息。

2.知作者详细介绍鲍照的生平经历。

鲍照(约414—466)字明远,祖籍上党,后迁于东海(今江苏涟水附近)。

他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

讲述鲍照的文学成就。

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世称“元嘉体”,现有《鲍参军集》传世。

鲍照与颜延之、谢灵运同为宋元嘉时代的著名诗人,合称“元嘉三大家”,他和庾信合称“南照北信”。

强调鲍照所处的时代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以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这种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鲍照的许多作品都反映了这一社会现实。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教案:《拟行路难其四》相关教学活动一、活动目标通过学习和分析诗歌《拟行路难其四》,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活动内容1.学习诗歌背景和朗读2.分析诗歌内容和意境3.学习诗歌形式和修辞手法4.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5.创作类似风格的诗歌三、活动过程1. 学习诗歌背景和朗读•列举与诗歌背景相关的知识点,并进行简短的讲解。

•学生依次朗读诗歌,感受其中的节奏和情感。

2. 分析诗歌内容和意境•小组合作,将诗歌内容进行解读和分析,讨论诗人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在教师指导下,整理和总结诗歌的意境与内涵。

3. 学习诗歌形式和修辞手法•解析诗歌的形式、韵律和格律。

•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转喻等。

4. 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分析诗歌中的精彩语言表达和形象描写。

•学生进行赏析,找出自己认为最有力和感人的诗句。

5. 创作类似风格的诗歌•参考《拟行路难其四》的形式和风格,让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

•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和评价。

四、教学资源•诗歌《拟行路难其四》的文本•讲解课件和PPT•学生手册和学习笔记五、评价方式•参与度: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程度和主动性。

•表达能力:学生在分析和赏析中的语言表达能力。

•创作水平:学生创作的诗歌作品的独特性和表达能力。

六、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进一步阅读其他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较和鉴赏。

•学生可以尝试用其他形式进行诗歌创作,如词、曲等。

七、安全提示•注意保持教室安静和秩序,避免打扰他人。

•课堂讨论要尊重他人意见,避免争吵和冲突。

八、教学目标分解与教学流程1. 学习诗歌背景和朗读•学习诗歌背景知识:诗歌创作背景、作者简介等。

•教师讲解诗歌背景知识,学生做简短的笔记。

•学生依次朗读诗歌,感受其中的节奏和情感。

2. 分析诗歌内容和意境•小组合作,将诗歌内容进行解读和分析。

•分析诗人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教师指导下,整理和总结诗歌的意境与内涵。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4、诗歌翻译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人生贵贱穷达也如水流方向一样是不一致的。
既然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听读课文,整体把握
1、听朗诵,试结合你的体验和感受,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
愁的原因:人生亦有命--门第决定人生
门阀制度不合理,虽抨击,却----认命
手法上:反问、互文 写出了愁之浓
1-4句教师课堂解说词(课件不展示)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人的“命”究竟是怎样的?鲍照在诗中并没有明说,需要我们从看似无用的起兴句中来玩味,因为这两句恰是对“命”的诗意诠释。
那还是一个充满内乱与谋杀的时代,许多文人都因而惨死,成为政治斗争下的牺牲者。
创作背景: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鲍照出身寒微,怀才不遇。于是常常借诗歌来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出了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了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了他诗歌的独特风格。
比兴手法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3-4句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翻译
既然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问题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作者认为这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销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沈德潜曾评论此诗说:“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可谓愁中有愤。

拟行路难(公开课)

拟行路难(公开课)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理解诗歌内容,熟读并背诵全诗。

②分析诗句中“愁”的表现方法和社会根源。

2、过程与方法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朗诵并理解诗歌。

②以“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悲愁苦闷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①体会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②激发学生对诗人怀才不遇的同情。

教学重点:通过朗诵诗歌,分析“愁”的表现方法和根源,把握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题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PPT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提问:朗读和朗诵,有些什么样的差别?明确:词典上是这样辨析这两个词的:朗读的意思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朗诵的意思是大声诵读诗或散文,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

二、朗读诗歌——初识诗歌内容和情感1.现在让我们在琅琅书声中开始学习新课——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

我们开始是该朗读课文呢,还是朗诵课文?预设:在刚刚接触诗歌的时候,我们还没有真正读懂诗歌,对诗歌的真实的思想感情还没有理解到位,所以,这时的读,只能是朗读,还算不上朗诵的。

2.出示朗读要求,学生朗读诗歌①请大声读2遍给自己听,看看在语气语调处理上,有没有变化?②请把你最好的朗读奉献给你的同桌,并让他/她给你提点建议。

③请面向所有老师和同学秀秀你的声音。

3.学生代表尝试读。

要求:学生评价,教师引导,师生合作,弄清情感、语调、语速。

教师总结:本诗要读出忧愁、悲愤、苦闷的感情。

伴随着这种感情,这首诗整体上语调要平缓,语速不宜过快,具体表现为:前六句句式长短相间,五言七言交错,要读出时缓时急的节奏感,体会诗人半吞半吐,欲说还休,欲罢不能的情感。

后两句连用七言,一升一降,对比鲜明,情感达到高潮。

4.教师配乐示范读。

5.教师总结朗诵基本要求。

字音要读准,停顿要到位,语调有升降,语速有快慢,感情要饱满。

6.学生集体齐读,再次体会诗人情感。

《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课件

《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课件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拟行路难(其四)
【南朝· 宋】鲍照
【学习目标】
1、单元目标:通过以意逆志、知人论 世的方法,来把握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2、本课目标: (1)了解鲍照及创作背景 (2)把握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3)掌握比兴的诗歌创作手法
【学法】
一读——诵读,读出情感。 二解——解释感情生发的缘由。 三析——用何种方法来表达情感。
才学出众,但家世寒微,大多做小官。
“论世”看背景
南北朝,门阀制度,“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诗歌抒发了诗人 什么情感?
拟行路难(其四)
鲍 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认命,消极 安能行叹复坐愁? 反问,不平 酌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歌路难。借酒浇愁,忧伤 心非木石岂无感? 反问,转折,悲愤 吞声踯躅不敢言。 “不敢言”,无奈、矛盾、痛
苦、忍辱负重
【三பைடு நூலகம்】
• 开头两句“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 流”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比 兴
关于比兴: “比”,即比喻;“兴”就是起兴,借助其他 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本诗如何运用比兴的?
●用平地上的水因地势不同向四面八方流动, 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
主旨概括:
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的怀才不遇,抒发 愁苦的感叹,表达了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 的愤慨不平之情,以及身为士人的无奈和 忍辱负重。
【达标训练】
比较鲍照《拟行路难》(其四)和李白《行路难》 (其一)异同。 (提示:从内容和情感两个方面)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共3篇

《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共3篇

《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共3篇《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1《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一、教学目的:1.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沙发文学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明白沙发文学与古典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并能够看到文学创作的时代变迁以及其作品的与众不同之处。

2.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所学知识的融合、课文的内涵和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够在自我感受中全面领会诗词文学的魅力,并且逐步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力。

二、教学重点:1. 了解沙发文学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及对现代文学的启示。

2. 掌握《拟行路难》的语言特色和韵律之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 通过本课学习,帮助学生找到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的联系并为文学创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三、教学内容:1. 沙发文学的诞生。

2. 《拟行路难》的语言特色。

3. 《拟行路难》的文学意义。

四、教学方法:1. 教师主讲和学生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经典诗词鉴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古典文学之美。

3. 学生朗诵与韵律感悟。

五、教学过程:1. 欣赏沙发文学代表作,介绍沙发文学的发展。

2. 谈论《拟行路难》的语言特点,分析其表现手法,学生在其中逐渐领会韵律之美。

3. 通过学生演讲、小组讨论等形式,探讨《拟行路难》中隐含的文化内涵及其文学意义。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练习等形式进行评估,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定期组织学生举行文学诵读活动,检验其对诗词文学的领悟和表达。

3.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对《拟行路难》进行诗词鉴赏,并在未来的学习中给予反馈。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该较好地处理好古典文学与沙发文学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们明白两种文学形式之间的共性与差异。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去感受与领悟,而不是简单的知道,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应该在多媒体鉴赏和学生朗诵中得到充份锤炼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拟行路难》教案
——鲍照
【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鲍照的一首诗作。

鲍照这位诗人我们可能觉得很陌生,但是杜甫、李白我们很熟悉了吧。

我们来看一首诗——杜甫的《春日忆李白》。

其中称赞李白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杜甫用鲍照诗作的成就来赞扬李白,可见对鲍照诗作评价之高。

那么,鲍照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为何没有像李白杜甫一样青史留名、为人们所熟知呢?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鲍照的《拟行路难》,跟随诗人的脚步走进他的作品,了解他的人生,感悟他的诗情。

·诵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学习目标】
1. 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把握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2. 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学习过程】
一、初读,扫清文字障碍、掌握相关资料
预习检测(自主学习)
1. 给下列重点字注音:
鲍()酌()踯躅()
2. 解题:
《行路难》是(),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共()首,歌咏()。

本文是第四首。

3. 了解概括鲍照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
认真阅读“资料链接”,用一句话概括鲍照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

(可以用“虽然……但是……”的句型。


鲍照一生虽然才华横溢、诗文有盛名,且少有壮志,思求报国,但因出身寒门,一生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志。

所谓“才秀人微,取湮当代”。

4.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诗歌大意。

∙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的命运也是既定的,怎么能总是这样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一曲《行路难》,歌唱声又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敢多说什么了。

二、精读,披文入情,咀嚼文字,体悟情感
·文字是情感的载体。

前面,我们已经扫清了文字障碍,初步把握了这首诗的基本内容。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品读揣摩诗歌的语言,深入把握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一)自由诵读诗文,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诗人情感:
“愁”
·下面就让我们来解读这个“愁”字。

(二)研读诗文,解读一个“愁”字
1.齐读前四句诗,思考:
(1)哪句诗直言诗人之“愁”?
①“安能行叹复坐愁”
②“愁”的表现是什么?
“行、坐”“叹、愁”,(“愁之相”互文)
③通过诗人的外在行为,想象一下诗人愁到了何种程度?
(浓重、无可排解)
▪这愁绪如此浓重,令诗人坐卧不宁、寝食难安,却又挥之不去、排解不开。

(2)诗人为何如此愁苦?
“人生亦有命”
“命”?这和愁苦有何联系?
我们来学习一种诗歌解读的方法——知人论世。

①首先,联系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说说他看到了怎样的“命”。

(知人论世)
(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的高低贵贱直接决定了一生的仕途和际遇。


面对这一现实,诗人也只能承认“人生有命”。

那么,怎么又说“亦”?
②“亦”字承接了上文什么内容?(合作探究)
“泻……”
这里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
比喻。

如何理解“安能”?
(就像水会往不同方向流淌一样,人生在世间也各自有命,这似乎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我怎么能因为这而发愁呢?)
诗人真的能看开了吗?
强加在身上的不公平,你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

怎么可能看开呢?
(自我劝慰之语,内心愤懑不平)
·读这四句,读出诗中情感的细微变化。

(读法指导:一二句平;三四句略上扬,有不平之怨。


2.齐读后四句,思考:
(1)作者借助哪些方式来“自宽”,诗人内心得到宽慰了吗?
①“酌酒”②“歌唱《行路难》”
(①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种种不平在心头激荡。

②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欲将一腔悲愤倾泻而出。

但是因为太过悲痛,连歌也唱不下去了。

)(“愁之解”,无可排解、压抑郁闷)
·此情此境,让诗人何以堪?
·(2)诗人情感郁积到极点,不禁悲愤地大吼一声:
“心……”
这一句是作者情感的总爆发?
这是什么句式?和前面哪一句句式相同?情感有何变化?
(前面,心有不平,想排解;这一句,怒火填膺,忍无可忍)
(“愁之怒”,忍无可忍的愤激之语)
·读这三句,读出情感变化。

(3)然而最后一句,诗人的情感又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急转直下,隐忍吞声)(“愁之忍”,极度痛苦和矛盾,还有无奈)
为何出现这样的变化?(知人论世)
(再看写作背景。

不敢说,说也改变不了什么,还可能带来杀身之祸,“愁之源”)
有门第等级的存在,纵你才高八斗,纵你有满腔报国热忱,只是不得施展。

诗人的万千悲愤只能硬生生吞进肚里。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读这四句,读出情感从激愤到隐忍的变化。

(读法指导:先扬后抑)
3. 结合全诗,想象勾画诗人形象,说一说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士族门阀制度的不满和控诉,怀才不遇的悲愤与苦痛。

(三)、诵读诗文,体悟一个“愁”字
三、再读,反观自我,读出人生感悟(深化拓展)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总是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英雄无用武之地”。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

(一)、古诗文中抒发怀才不遇的诗词很多,请搜集具有代表性的一些诗句,体会不同时代不同诗人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着怎样不同的态度。

并思考为何不同。

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苏轼《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为何不同?时代使然。

(二)、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

但是同样的时代,同样的条件,每个人做出的选择却不一样。

同样是双臂残疾,有人沿街乞讨,有人刻苦自励终成“钢琴王子”;同样身家过亿,有人吸毒入狱,有人公而忘私裸捐为民。

同样身在二中,有人奋起直追,努力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有人浑浑噩噩,甘心沉沦。

反观自我,生活在同样的时代,面对同一片蓝天,我们将选择怎样的人生?
以《我的人生我做主》为题,写一段的短文,发表我的人生宣言。

(100字左右)
【资料链接】
1.鲍照生平
鲍照(? ~466) ,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

祖籍山东。

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

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

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

元嘉二十一年(444) ,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

后来,又做过一些小官。

后卷入王室斗争,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

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

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

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

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

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 首。

2.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特点: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所谓的“九品中正制”,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不能为国效力。

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3.“披文入情”
语出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意思是:作家创作,总是由内而外,即先有客观现实的感发而产生的内在情态,
这种情态通过辞章表达出来,阅读文章的人通过文辞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沿着文辞找到文章的源头,即使是深幽的意思也将显现,被人所理解。

主要说明了从创作者如何形成文章,读者如何阅读理解的一个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