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初中科学实验探究题__答案复习过程

合集下载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5节科学探究-实验探究题解题方法总结(有答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5节科学探究-实验探究题解题方法总结(有答案)

科学探究一、探究题的答题技巧1、控制变量法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而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从而研究这个因素对事物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变量,是指没有固定的值,可以改变的数。

变量一般有水分,光照,温度,长度,粗细,材料等等2、对照不做处理的一组称为对照组(做处理的一组称为实验组)对照作用的标准答案:①对照②与……(一般指实验组)作对比,得出……③排除……对实验结果的干扰3、对实验材料选择的要求(1)种子:颗粒饱满植物:生长良好,大小高度差不多动物:健康,大小,年龄差不多(2)数量相同且一般为多个例1、某同学在两个同样的花盆中种下大豆种子,并设计了如下实验。

从实验可知:他在研究影响大豆种子发芽的因素是()花盆光线情况温度水分甲向阳处20 ℃充足乙向阳处20 ℃不充足A. 阳光B. 空气C. 温度D. 水分例2、为了探究有关食品腐败的问题。

李敏同学取三个相同的锥形瓶,各加入50 毫升牛奶,高温煮沸后按下表要求进行处理,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甲瓶乙瓶丙瓶瓶口敞开敞开用消毒棉球塞住温度25℃5℃25℃A.实验前将锥形瓶中的牛奶高温煮沸,目的是杀灭原有的细菌B. 甲瓶与乙瓶形成一组对照实验,探究的是温度对食品腐败速度的影响C. 甲瓶与丙瓶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实验的变量是牛奶中有无细菌D. 乙瓶与丙瓶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实验的变量是瓶口是否敞开例3、某同学在培养皿底部铺上棉花,然后把相同数量的豌豆种子放在棉花上。

实验过程与A. 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光照、温度和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B. 对比甲、丁两组实验,可以得出种子的萌发与水分有关C. 该实验选用具有活胚且大小相同的豌豆种子作为实验材料,属于控制变量D. 对比乙、丙两组实验,可以得出种子的萌发与光照有关4、探究环节一般情况下,探究问题,提出问题,假设和结论都可以用一句话来回答,只是句式不同。

中考科学实验探究练习42题带答案

中考科学实验探究练习42题带答案
组别
光照(lx)
CO2(%)
液滴移动(mm/h)




6
800
0.03
右移60
7
1000
0.03
右移90
8
1000
0.05
右移112
9
1500
0.05
右移112
10
1500
0.03
右移90




(1)在较强光照下,每组装置中液滴右移的生理原因是。
第8组、9组的结果相同,限制第9组装置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是。
②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只传播振动,不传播能量
③地震波中的纵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比横波慢,但能量的衰减较快
④地快
(3)唐家山堰塞湖是这次地震引起的山崩滑坡体堵截河谷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堰塞湖的湖坝是由滑坡体或其他没有物理结构基础的土石方构成,受湖水冲刷、侵蚀、溶解、崩塌等作用,失去抗冲击能力,一旦决口,湖水便倾泻而下,形成洪灾。请你用物理知识简要说明由于堰塞湖水位上升而产生危害的原因。;
(2)某同学利用仪器①与⑥组合成一个贮气装置。当装满水用排水法收集甲烷(甲烷难溶于水、比空气轻)时,气体应从仪器①的(填“a”或“b”)通人;集满甲烷后将其导出使用时,水应该从仪器①的(填“a”或“b”)导入。该装置还有其它用途,请你任举一例:。
5.(4分) 在5.12地震救灾中,我国用到一种新型救灾设备,如下图所示,把一气袋放在重物下,往气袋内充气来抬起重物。如:重物是一块均匀长方体的石板,重10000N,气袋与石板的地接触面积是0.5m2,为了抬起石板,气袋内的气压至少是Pa(不考虑大气压)。若想把石板A点升高10cm至少要对它做功焦。
(2)地震时,由震源向四周传播的弹性波,称为地震波。地震波中的纵波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而横波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晃动。在距离震中数十公里的极震区,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而远在千余公里之外的株洲,我们只感到明显的水平晃动。据此可以推断。(填正确答案的序号)

备考2022年中考科学一轮复习-物质的性质_物态变化_探究水的沸腾实验-实验探究题专训及答案(二)

备考2022年中考科学一轮复习-物质的性质_物态变化_探究水的沸腾实验-实验探究题专训及答案(二)

备考2022年中考科学一轮复习-常见的物质_物质的性质_物态变化_探究水的沸腾实验-实验探究题专训及答案(二)探究水的沸腾实验实验探究题专训1、(2020灌南.中考模拟) 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小华对200g水加热直至沸腾,并根据实验数据作出“温度—时间”图像(如图所示)。

从开始计时到第6分钟,水的内能增加了________J,若这6分钟内水增加的内能全部由酒精燃烧来提供,至少需要燃烧________kg 的酒精。

(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酒精的热值为3×107J/kg)2、(2019朝阳.中考模拟) 在研究水的沸腾的实验中,将装有水的试管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如图甲所示。

(1)实验过程中烧杯上方有大量的“白气”冒出,“白气”是________(选填“水蒸气”或“小水珠”);(2)分析图乙所示图象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____℃;(3)烧杯中的水长时间持续沸腾过程中,试管中的水________(选填“会”或“不会”)沸腾。

3、(2016鼓楼.中考模拟) 图甲是“观察水沸腾现象”实验,图乙“探究某物质熔化规律”的实验.(该物质的沸点为217.9℃).(1)图甲中温度计示数为________℃。

(2)图丙是________(选填“甲”或“乙”)实验数据描绘出的物质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80℃是该物质________点,该物质在AB段的比热容________(选填“>”“<”或“=”)CD比热容。

(3)若甲、乙两实验使用的酒精灯完全相同,则两实验中“被研究的物体”相同时间内吸收热量________。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4)在进行乙图所示实验时,发现加热20min后,被研究物质的温度不再升高,这是因为________。

4、(2017大石桥.中考模拟) 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小黄的实验记录表格如下:(1)观察到当水沸腾时,水中形成大量的气泡上升到水面破裂,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从实验可得出,沸腾是从液体________和________同时发生的剧烈的_________现象.液体在沸腾过程中要________热,但温度________.(2)从记录的数据看出,在第________分钟记录的数据是明显错误的.(3)水的沸点是________℃.(4)小黄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a)、(b)所示,则图________是水沸腾前的情况,图________是水沸腾时的情况.5、(2017高密.中考模拟) 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请按实验要求完成下列问题:(1)如图甲所示烧瓶中水的温度为________℃.(2)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计的示数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水沸腾一段时间后,撤去酒精灯,发现水停止沸腾.这时某同学用橡皮塞塞住烧瓶口并将烧瓶倒置,向烧瓶底部浇冷水,发现水又重新沸腾了,如图乙所示,这是因为________.6、(2020淮安.中考真卷) 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当温度上升到88℃后,每隔1min读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后停止读数,测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时间t/min 0 1 2 3 4 5 6 7 8温度t/℃88 90 94 96 98 98 98 98(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如图乙的方格纸上画出水的温度T随时间变化的图象;(3)在5min到8min时间内,要用酒精灯持续加热保持水沸,撤去酒精灯后水很快停止沸腾,这说明水沸腾时需要________热量;(4)从图象可以看出:实验中水的沸点是________℃,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________。

备考2021年中考化学复习专题:科学探究实验_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实验探究题专训及答案

备考2021年中考化学复习专题:科学探究实验_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实验探究题专训及答案

备考2021年中考化学复习专题:科学探究实验_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实验探究题专训及答案备考2021中考化学复习专题:科学探究实验_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实验探究题专训1、(2019湄潭.中考模拟) 在一次化学实验课上,老师让同学们对两个实验进行探究。

(1)实验一:探究氢氧化钠溶液中是哪一种粒子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猜想]可能是水分子、钠离子或氢氧根离子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

[实验]①在第一支试管中加入约2mL蒸馏水,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

现象:溶液不变色;②在第二支试管中加入约2mL氯化钠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

现象:________;③在第三支试管中加入约2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

现象:________。

[结论]________(2)实验二:用注射器向充满某种气体的软塑料瓶中注入一种液体(如图),振荡,发现塑料瓶变瘪,探究气体和液体可能是什么物质?[猜想]气体和液体可能是________(写一组即可)。

[实验]用试管取少量实验后塑料瓶中的溶液,加入试剂________,产生相应的现象,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

[评价]上述实验完成后,能否验证你的猜想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2、(2020濠江.中考模拟) 氢氧化钡与氢氧化钙同属于碱类物质,其化学性质相似吗?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此进行探究。

(1)Ⅰ.定性探究序号操作现象结论实验一向氢氧化钡溶液中滴入________试剂溶液变红氢氧化钡溶液呈碱性实验二向实验一的溶液中通入适量的二氧化碳产生________,氢氧化钡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实验三另取氢氧化钡溶液,滴入一定量的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氢氧化钡溶液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2)写出实验三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3)同学们将上述三个实验中反应后的废液都倒入一个烧杯中,过滤后,得到白色沉淀和红色滤液,他们决定对沉淀和滤液进行探究。

备考2022年中考科学二轮复习-常见的物质_常见的化合物_碱的化学性质-实验探究题专训及答案

备考2022年中考科学二轮复习-常见的物质_常见的化合物_碱的化学性质-实验探究题专训及答案

备考2022年中考科学二轮复习-常见的物质_常见的化合物_碱的化学性质-实验探究题专训及答案碱的化学性质实验探究题专训1、(2019杭州.中考模拟) 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帮老师整理实验试剂时发现了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于是他们对该瓶氢氧化钠变质情况进行了如下探究:【提出猜想】该瓶中固体的成分是什么?【猜想与假设】猜想Ⅰ:全部是NaOH;猜想Ⅱ:全部是Na2CO3;猜想NaOH和Na2CO3。

【实验与探究】全变质(不考虑原固体中的水)。

实验如下:称取mg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蒸馏水完全溶解,然后滴加足量氯化钡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干燥,称得沉淀的质量为n g,如果该瓶试剂未完全变质,那么m与n的关系为_________(用含m和n的代数式表示)。

2、(2019临海.中考模拟) 小洲同学在学习“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时,发现难溶于水的CaCO3遇到溶有CO2的水时,反应生成溶解性较大的Ca(HCO3)2【CaCO3+CO2+H2O=Ca(HCO3)2】。

联想到实验室检验CO2时,是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若长时间往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2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呢?他决定用小烧杯盛装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并不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溶液中会有什么溶质?【查阅资料】⑴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时,NaOH与CO2反应生成Na2CO3;⑵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O2+H2O=2NaHCO3;⑶碳酸氢盐都能溶于水,BaCO3难溶于水且是白色固体;⑷Na2CO3、NaHCO3的溶液呈碱性、BaCl2呈中性;⑸NaHCO3与盐酸能反应,与BaCl2不能反应。

【提出猜想】⑴溶质有NaOH、Na2CO3;⑵溶质为Na2CO3;⑶溶质是________(填化学式);⑷溶质全部是NaHCO3【设计实验方案】【得出结论】猜想(3)成立【讨论交流】有同学提出实验步骤①是多余的。

备考2024年中考科学三轮复习-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实验探究题专训及答案(二)

备考2024年中考科学三轮复习-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实验探究题专训及答案(二)

备考2024年中考科学三轮复习-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实验探究题专训及答案(二)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实验探究题专训1、(2016黄浦.中考模拟) 为了探究漂浮在液面上的物块进入液体的体积V液与物块密度ρ物、液体密度ρ液的关系,某小组同学选取体积V物相同、ρ物不同的物块进行实验,测出其漂浮在水和酒精液面上时浸入液体的体积V浸,相关数据记录在表一、表二中.表一:水ρ液(克/厘米3)实验序号ρ物(克/厘米3)V浸(厘米3)1.010.44020.55030.660表二:酒精ρ液(克/厘米3)实验序号ρ物(克/厘米3)V浸(厘米3)0.840.45050.562.560.675(1)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ρ物、V浸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漂浮在液面上体积相同的物块,当________时,________.(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中ρ物、V浸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3)进一步分析实验序号2和4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合理猜想是:漂浮在液面上体积相同的物块,当________时,V浸是相同的.2、(2016淮安.中考模拟) 小明利用18cm长的吸管、细铜丝、石蜡等材料自制密度计.(1)制作密度计的过程中,需要一个盛放液体的容器,现有250mL的量筒和400mL的烧杯供选择,则小明应选择________.(2)小明将自制的密度计放入水中,发现密度计不能直立漂浮,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实验改进后,小明将密度计放入水中,用刻度尺测出吸管露出水面的长度是10.8cm,则吸管浸入水中的深度h水=________cm,小明将该密度计放入某液体中,吸管浸入液体的深度为9cm,则此液体的密度是________(ρ水=1.0×103kg/m3)(3)小明的同学也用吸管制作看密度计,他发现密度计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距离太小,导致用此密度计测量液体密度时误差较大,为此同学们提出了如下改进方案,其中可行的是.A . 换大的容器做实验B . 换细的吸管制作密度计C . 换稍长的吸管制作密度计D . 适当减小密度计的配重.3、(2017邗江.中考模拟) 王老师在学校的物理社团活动中,组织学生制作“浮沉子”实验.器材:塑料瓶1个(含瓶盖),吸管1根,回形针1枚,剪刀1把,烧杯1只,适量水.制作与原理:(1)剪一小段吸管,长约3厘米,再对折,将回形针套进对折的吸管管口,使吸管不会张开,就完成了浮沉子,如图甲.吸管受力能对折说明________,剪刀能剪断吸管说明剪刀的________比吸管的大.(2)将烧杯装水,把做好的浮沉子轻轻放入.调整浮沉子,使浮沉子漂浮在水面上,只露出水面一点点如图乙.此时浮沉子受到的重力、浮力分别为G1和F1;在塑料瓶中装水(接近瓶盖下沿),把调好的浮沉子放进塑料瓶里,盖紧盖子,用手挤压瓶子,可以会看到浮沉子下沉并能悬浮在图丙中的位置,此时浮沉子受到的重力、浮力分别为G2和F2,则G1________G2,F1________F2(>/</﹦).(3)在制作过程中,小陈同学盖紧了盖子,用很大的力也未能使浮沉子下沉.王老师说,你轻轻地摇晃几下瓶子,再用力试试.果然,小陈轻轻地摇晃了几下瓶子后,微微用了点力就使浮沉子下沉了,摇晃后浮沉子易于下沉是因为________.你还有其他方法吗?请说出你的方法________.4、(2019河北.中考模拟) 现有水、量杯、石块(足够重)、细绳(质量忽略不计)、待测木块(密度比水的密度ρ水小且不吸水),请你用给出的器材测出木块的密度。

浙教版科学期末专题复习 九年级上册 实验探究题(培优)

浙教版科学期末专题复习  九年级上册  实验探究题(培优)

浙教版科学期末复习专题九年级上册实验探究题(培优)参考答案1.【答案】(1)CuSO4(2)NaCl、Na2CO3、NaOH(3)取白色沉淀甲,加入稀盐酸【解析】样品加足量水得白色沉淀甲和无色溶液a,说明一定不含溶液呈蓝色的硫酸铜,氯化镁与氢氧化钠、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都能产生白色沉淀,至少含其中一组,无色溶液a加过量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乙,原物质中只有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产生白色沉淀,则说明a中含有碳酸钠,则证明样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钠,a加入过量氯化钡除去了碳酸钠得无色溶液b,b中加酚酞变红,说明b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则样品中一定含氢氧化钠。

(1)原白色固体中一定没有的物质是硫酸铜;(2)无色溶液 a 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生成的NaCl和原有的Na2CO3、NaOH;(3)原白色固体中只有一种物质没有确定其是否存在,即是含氯化镁还是氯化钙,所以要确定其是否存在,可通过生成的白色沉淀甲是氢氧化镁还是碳酸钙即可,故可向甲中加盐酸,若有气泡产生则样品中含氯化钙,若没有气泡产生,则样品中含氯化镁。

2.【答案】(1)H2SO4(2)过滤(3)解:设由CuO生成的CuSO4的质量为x。

CuO+H2SO4= CuSO4+H2O80 1608克xx=16克设与CuSO4反应的NaOH的质量为y,同时生成Na2SO4的质量为a。

CuSO4+ 2NaOH=Cu(OH)2+Na2SO4160 80 14216 g y a;y=8克;a=14.2克所用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分数=×100%=20%(4)解:设与H2SO4反应的NaOH的质量为b。

H2SO4+2NaOH= Na2SO4+2H2O80 14260克×20% b;b=21.3克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21.3克+14.2克=35.5克【解析】(1)D溶液能生成一种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为硫酸钡,则C为硫酸铜溶液,A为硫酸溶液,即A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是H2SO4;(2)由题可知,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与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分离固体与液体的方法为过滤;(3)先根据方程式CuO+H2SO4=CuSO4+H2O计算出硫酸的质量,再据此CuSO4+2NaOH=Cu(OH)2+Na2SO4计算出硫酸钠的质量,进而计算出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4)先通过方程式H2SO4+2NaOH=Na2SO4+2H2O计算出与硫酸反应的氢氧化钠的质量,进而可以求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113.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复习探究题 试卷及答案

113.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复习探究题 试卷及答案

初一科学期末复习:科学探究班级姓名学号1.如图所示情景①图a.是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大小的关系②图b.是研究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的关系③图c.是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附近气流快慢的关系④整个过程中是利用“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进行探究以上说法正确的是()A.只有①②B.只有③④C.只有①②③D.①②③④均正确2、用尺机向云层喷洒于冰(固态二氧化碳)是一种人工降雨的方法。

以下列出几个物态变化过程:(1)干冰迅速吸热升华;(2)干冰吸热熔化;(3)云层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雨滴;(4)云层中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5)水蒸气以干冰为核心凝结成雨滴;(6)小冰晶下落遇暖气流融化成雨滴。

在这种人工降雨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过程有() A、(1)(3) B、(1)(4)(6) C、(2)(3) D、(5)3、在通常情况下,已知液态氧的沸点是零下183℃,液态氮的沸点是零下196℃,液态氦的沸点是零下268.9℃,利用液化空气提取这些气体,随温度升高而先后分离出来的次序是()A、氧、氦、氮 B、氧、氮、氦 C、氦、氧、氮 D、氦、氮、氧4、某种鸟类在营巢时,若发现巢内有破蛋,会将蛋壳远远弃置于巢外。

为了解此种行为是否与巢的安全有关,科学家将蛋放于野地上,在其旁放置蛋壳,观察其被天敌吃掉的比率,下表为实验结果:蛋壳与蛋的距离和天敌(乌鸦)吃蛋的比率A、蛋壳与蛋的距离越近天敌(乌鸦)吃蛋的比率越小B、蛋壳与蛋的距离越远天敌(乌鸦)吃蛋的比率越大C、蛋壳与蛋的距离越远天敌(乌鸦)吃蛋的比率越小D、蛋壳与蛋的距离与天敌(乌鸦)吃蛋的比率无关5.小敏同学对蝗虫的呼吸系统在身体的哪一部位进行研究时:(1)提出问题是:(2)建立假设:假设一:蝗虫的呼吸系统在头部;假设二:蝗虫的呼吸系统在腹部。

(3)设计实验方案:把甲蝗虫的头部浸入水中;把乙蝗虫的腹部浸入水中。

(4)获得证据:10分钟后甲蝗虫仍活着,而乙蝗虫却死了。

(5)得到的结论:6.我国二级保护动物——镇海棘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探究实验题:(1)是获取科学知识和生物学研究的重要途径。

A、调查B、分类C、实验探究D、观察(2)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发现生活现象:夏天馒头或面包保存不当很容易长霉菌,在冬天或在冰箱里的馒头或面包比较不容易长霉菌。

①提出问题:霉菌的生活受到的影响吗?②作出假设:。

③设计对照实验:一组是温暖潮湿,另一对照组是潮湿④实验结论:。

2、请你探究植物细胞的失水原因。

(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

(3)设置实验:先在甲乙两块萎蔫的萝卜中间挖洞,然后,往甲洞倒入蒸馏水,往乙洞倒入20%的食盐水,经过30分钟后测得甲洞的蒸馏水减少,乙洞的食盐水增多了。

设计的变量的值是和。

(4)得出结论:。

3、将饱满、活力旺盛的玉米种子随机分成甲、乙两组,两组种子所处温度、空气条件相同,甲组种在肥沃、潮湿的土壤中,乙组种在贫瘠、潮湿的土壤中,你认为两组种子是否会同时萌发__________。

而若将空瘪或煮熟玉米粒种在上述两种环境中,你认为会不会萌发__________。

该探究实验表明:种子萌发所需的自身条件是__________ __________,外界条件是适量(一定的)________,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

4、某小组在“探究环境条件对叶绿素形成的影响”的活动中,作出的假设是:光照能影响叶绿(1)全班同学们讨论后认为:按上述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不能对“光照能影响叶绿素形成”的假设进行探究,因为该实验方案中变量有_______个。

(2)请根据“光照能影响叶绿素形成”的假设写出你的实验方案:①环境条件的设计:甲组___ ____ ,乙组_____ __。

②实验材料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3)请写出支持假设的实验结果预期:甲组植株________ _ ,乙组植株________ _。

5.实验探究题:有同学在养金鱼时,发现金鱼的体色变浅了。

他想证明:金鱼的体色是否会随鱼缸内壁颜色深浅的改变而改变。

于是他做了个简单的实验。

请你帮他将以下的探究过程补充完整。

(1)提出问题:金鱼的体色会随着鱼缸内壁颜色深浅的改变而改变吗?(2)作出假设:。

(3)设计实验:要用到的金鱼最少要有条,鱼缸最少要有个。

实验设置中只有是不同的,其他条件都要求相同。

经过较长时间的养殖后,观察结果。

(4)预期实验结果:在内壁颜色较深的鱼缸中,金鱼的体色会比较深。

在内壁颜色较浅的鱼缸中,金鱼的体色会较浅。

(5)实验结论:。

6 .请你设计测量一只乒乓球体积的实验方案,有如下器材可供选取:量筒、刻度尺、水、细线、量杯、细针、铁块。

(1)实验所需材:(2)测量步骤:①②③7. 根据下面提供的实验材料用具和实验结果,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探究蚯蚓身体的哪一端对光敏感(提示:成熟的蚯蚓身体上有个环带,靠近环带的是前端)。

(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

(3)实验材料具体用:蚯蚓、手电筒、黑布(4)实验步骤(5)实验结果:经过实验发现,蚯蚓的前部对光照刺激的反应较强烈,而身体的后端对光照刺激的反应不明显。

(6)实验结论:8. 防止食品腐败的方法很多,现请你举出一例并加以证明。

(1)你的保鲜方法是什么?其原理是(2)实验设计实验组:对照组:(3)实验的预期结果是9.水仙花是中国的十大名花之一,也是福建省的省花和漳州市的市花。

影响水仙花生活(如生长、开花时间……)的非生物因素很多,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种因素设计一个探究实验。

(1)你提出的问题:。

(2)你作出的假设:。

(3)你的实验中,实验组:。

对照组:10.下图是小明同学的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而设计的实验装置。

(1)由于2号种子一半浸入水中,一半露出水面上,又是放在20°—25℃的环境中。

所以它能同时得到空气、水分和适宜的温度(如下表)。

那么1号种子和3号种子能得到哪些环境条件呢?请你填入下表(“√”表示能得到,(2)若经过多次实验,小明发现只有2号种子会萌发,那么他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种子的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是()A. 适宜的温度B. 水分和空气C. 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3)若小明想进一步探究种子的萌发是否需要适宜的温度,你认为两组方案中,可取的是()A.B.11.据有关报道,广东省英德市某村大多数人寿命不过40岁。

该省地质调查院得知后,开展了粤北岩溶地下水资源勘察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

发现因地势低洼,污水渗入地下,污染了地下水资源,以致地下水锰含量每升高达0.65毫克,亚硝酸盐含量每升达0.15毫克,分别超过了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的6.5倍和30倍。

由于长期循环使用污染水,当地人的健康与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可见,人类的活动会影响环境,而环境的变化又影响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请结合本地生态环境、生产或生活实际状况作答:(1)举一个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2)针对该例提出一个探究性问题。

(3)用已有知识作出假设。

(4)说出探究问题的方法。

(5)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12.已知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遇碘会变成蓝色,某同学要设计实验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请你帮助完成实验方案。

(1)根据已有知识,你作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时,取A、B两支试管加入等量馒头屑,向A试管加入2毫升唾液;向B试管加入1毫升清水,分别搅拌后放入37℃温水中保温10分钟:①此步骤有一处明显错误,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_②A与B是一组对照实验,其中A是_______组,B是______组。

(3)向两支试管分别滴加2滴碘液,预计会变成蓝色的_______试管,不会变蓝色的是_______试管。

13.将生长发育状态相似的40只蝌蚪,平均分成A、B两组,A组饲喂少量甲状腺激素,蝌蚪的个体发育变化迅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就变成了一群苍蝇般大小的小型青蛙,而不饲喂甲状腺激素的B组蝌蚪则按常规发育。

(1)此实验说明。

如果要进一步说明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还需要增加一个实验,你认为最合理的设计是。

(2)此实验以青蛙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是。

要想在实验室观察青蛙的发育全过程,适宜的培养条件应该是。

(填序号)①适宜的温度②低温③玻璃缸密闭④玻璃缸敞口⑤洁净的河水⑥自来水(3)留心观察,你会发现自然界中有许多奇异的现象:不同环境中的青蛙的体色是不同的,但都与其周围的环境基本保持一致。

这说明。

在某偏僻山区的小溪里有许多大型的蝌蚪,但周围青蛙却较少,同时发现当地居民大脖子病的发病率较高,由此可以推断出该地区的婴幼儿患病的可能性较大。

14.如果你翻动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常常会看到一些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在爬行,这就是鼠妇,又叫潮虫。

当你搬开花盆或石块,鼠妇很快就爬走了。

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吗?某同学对此进行了探究,请你将他探究活动的过程填写完整。

(1)提出问题: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吗?(2)作出假设:(3)制定并实施探究层湿土,一侧盖上不透光的纸板,另一侧盖上透明的玻璃板,在铁盘两侧的中央处各放5只鼠妇,观察鼠妇的行为。

该实验的变量是。

如果在铁盘两侧中央各放1只鼠妇是否可以得出准确的结论?为什么?(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该同学对上述实验重复了5次,结果如下表: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准确,应对上述数据做怎样的处理?从中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5)表达和交流。

15、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实验室常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配制不同浓度的酒精溶液。

学生在实验时配制如下的不同浓度梯度的酒精:1%、3%、5%、8%、10%、15%、20%等。

在15℃左右的室温中经过大量的实验,并在实验中选择10秒内水蚤跳动范围在30~36次之间的成年水蚤为材料,经过多次实验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图表表明,水蚤心率很容易受到___________的影响,即水蚤心率会随着酒精浓度的增加而______________。

(2)当酒精的体积分数达到20%时,水蚤会因为酒精浓度过大而导致___________。

分析其原因,就很容易得出,酒精具有______________作用,所以会减缓心脏的跳动。

16 . 为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杨明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在甲、乙、丙、丁四个培养皿内分别放等量的棉花,在棉花的上面都放入25粒豌豆种子,然后将它们放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培养,数⑴根据杨明同学的实验设计,可以推测,本实验探究了和光照是否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环境条件。

⑵实验甲和乙对照,变量是,通过这组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⑶根据实验甲和的实验结果判断,光照不是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请说明理由。

⑷实验设计中,实验甲和不能形成对照,原因是有个变量。

⑸如空气充足,甲实验中有2粒种子没有萌发,其可能的原因是:。

17.(一)生活中一些人酗酒后,情绪激动,喜怒无常,甚至呕吐……酗酒对人体有危害吗?小锋同学希望通过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来寻找答案。

(提示:心率是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

因水蚤心跳太快,为减少误差,实验中只计算10秒的水蚤心跳次数。

)在15℃的室温条件下,小锋同学选用10只大小一致的成年水蚤做了A、B两组实验,观察水蚤10秒心跳次数。

方法是:①A组:每只水蚤先放在清水中计数,重复3次。

②B组:将A组的水蚤分别移入体积分数为5%的酒精中计数,同样重复3次。

③处理数据:分别计算出A、B两组实验数据的平均值。

请回答以下问题:(1)你认为小锋同学在实验中所提出的问题是:对水蚤的心率有影响吗?(2)A组和B组是对照实验,你认为实验的变量是。

(3)小锋同学在实验中,用了10只水蚤,并且重复做3次,然后将实验数据取平均值。

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数据的,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二)为了进一步了解不同体积分数的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小锋同学用同样的方法,又依次观察了体积分数为10%、15%、20%的酒精中水蚤10秒心跳次数,将得到的数据(含先前做的A组(4)将上面表格中的数据转换成曲线图,要求以心率为纵坐标,酒精体积分数为横坐标作图。

(注意:先用铅笔绘制曲线图,确认后再用0.5mm黑色水笔重描)(5)根据表格和曲线可知,随着酒精体积分数的增加,水蚤心率逐渐,直至死亡。

(6)结合这个探究实验,请你谈谈酗酒对健康有什么影响?参考答案:1.(1)C (2). 温度,霉菌的生活受到温度的影响,低温,霉菌的生活受到温度的影响2.(1)造成植物细胞失水的原因是什么?(2)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植物细胞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失水。

(3)蒸馏水,食盐水(4)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植物细胞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失水。

3.会,不会,完整的胚、营养储备、具有生活力、不处于休眠,水分4.(1) 3 (2)①甲:阴暗、适宜的温度乙:光照充足、适宜的温度同样的韭苗或蒜苗(3)甲颜色浅白色, 乙颜色深绿5.(2)金鱼的体色会随着鱼缸内壁颜色深浅的改变而改变(3)10,2,鱼缸内壁颜色,(5)金鱼的体色会随着鱼缸内壁颜色深浅的改变而改变6.(1)实验所需材:__量筒、水、细针、乒乓球(2)测量步骤:①在量筒里取适量的水,记下此时的示数为V1②用细针把乒乓球全部压入量筒里的水中,这时液面会上升,记下此时的示数V2③乒乓球的体积V=V2-V17. (1)蚯蚓身体的哪一端对光敏感 (2)蚯蚓的前端对光敏感(4)先后黑布遮住它的后端,用手电筒照射它的前端,观察它的反应,然后,反过来,用黑布遮住它的前端,用手电筒照射它的后端,观察它的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