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科学实验探究专题

合集下载

九年级科学上期末专题复习之物理实验专题

九年级科学上期末专题复习之物理实验专题

九上期末专题复习之物理实验实验一:动能影响因素研究1.动能:物体因运动而具有的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动能。

2.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物体运动速度速度大小和物体质量。

3.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实验名称:探究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实验步骤:①让小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静止开始滚下,比较木块被小钢球推出的距离大小。

②让质量不同的小钢球从同一斜面同一高度静止开始滚下,比较木块被小钢球推出距离的大小。

●实验结论:①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

②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

●实验注意事项①实验探究对象是小球。

②转换法的应用:物体的动能大小是通过木块移动距离大小来反映的。

③选择同一小球进行实验的目的是便于控制小球的质量相同。

④让不同的小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释放,目的是让小球到达斜面底部的初速度相同。

⑤如本实验中水平面绝对光滑,本实验将不能达到实验目的,原因是小车将一直匀速直线运动下去。

⑥实验中要保持小球的运动路线与木块的中心在同一条直线上。

【例1】以同样速度行驶的载重汽车和小轿车,它们的动能相比()A.载重汽车的动能大B.小轿车的动能较大C.它们的动能一样大D.无法比较【例2】小丽从学校回家过程中如图示是她的s﹣t图象,则小丽动能最大的时间段是()A.在t1﹣t2时间内B.在t2﹣t3时间内C.在0﹣t1时间内D.无法确定【例3】图为探究物体(钢球)动能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

(1)实验原理:①钢球从平滑斜面上由静止开始向下运动,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只与钢球起点位置的高度有关。

起点位置越高,该速度越______,实验中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来反映小球的动能大小。

②钢球从平滑斜面上由静止开始向下运动,在水平木板上撞击木块,木块运动的距离越长,运动钢球所具有的动能越_______。

(2)实验现象:①同一钢球从斜面上不同高度处由停止向下运动。

2021年中考科学复习专题一 生物实验探究(教学课件)

2021年中考科学复习专题一 生物实验探究(教学课件)

考点精讲
对应训练
3.许多农作物在春天播种,而不是冬天,提示我们 温度、光照会影响种子的萌发,某同学为检验这一假 设,用大豆做了如下的实验:
组别 ① ② ③
种子数 20 20 20
处理方法 有光,加水,25℃ 有光,加考点精讲
对应训练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C ) A.实验过程中所加水分越多越好 B.①②组为实验组,③为对照组 C.由实验结果可知温度影响大豆种子的萌发而光照 不影响 D.所用种子除数量相同以外,其余如大小、饱满度 可以不作要求
考点精讲
对应训练
③增大视野亮度的方法:反光镜改平面镜为凹面镜; 调节遮光器,增大光圈。
④实物移动的方向与其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如当装 片向左上方移动时,视野中的物像则向右下方移动。
(3)制作临时装片: ①制作临时装片的主要步骤:取载玻片并擦拭干净→ 滴清水或生理盐水→取材料→液中展平→盖上盖玻片( 防止产生气泡)→吸余液→染色(根据要求选用)→贴标 签。
本课结束
考点精讲
对应训练
(1)马铃薯的块茎生殖属于 无性生殖 。
(2)设置D清水组的作用是 对照

(3)上述实验的变量是 丁香提取液的浓度 。
(4)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丁香提取液对马铃薯呼吸作用强度有抑制作用 。
题型五 蒸腾作用实验
考点精讲
对应训练
影响蒸腾作用的外界因素:(1)光:光促进气孔的开 启,蒸腾增加;(2)水分状况:足够的水分有利于气孔 开放,过多的水分反而使气孔关闭;(3)温度:气孔打 开一般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温度过高叶片失水也 可使气孔关闭。
考点精讲
对应训练
①选用1号和2号试管作对照实验时,是为了探究 唾液淀粉酶 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初中科学探究专题——提出问题型(单一型探究)

初中科学探究专题——提出问题型(单一型探究)

提出问题型一、定义:提出问题型探究题是指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中提出与科学..有关....的问题,并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

..的、可以探究举例:以“寻找疯牛病的病原体”为例,较科学的提问是“引起疯牛病的病原体是什么?” 如果问题是“引起疯牛病的病因是什么”,则对这个问题的探究不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超过了学习者的认知基础.二、目标方向:考查学生能否对自然现象产生好奇心;能否从观察、调查、阅读等情境中发现问题;能否提出可以通过科学探究来解决的问题;能否领会提出科学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能否理解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一、例题精析例题1 阅读下面短文,结合图片展示的情景,提出两个物理问题并尝试解答。

“祥云”火炬设计理念来自蕴含“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华夏传统“云纹”符号,通过“天地自然,人本内在,宽容豁达"的东方精神,借祥云之势,传播祥和文化,传递东方文明.“祥云”火炬制作时采用了许多高新技术,利用液态丙烷作燃料,轻质、绿色环保。

“点燃激情,传递梦想”,2008年3月24日希腊女祭司在希腊奥林匹亚通过一面大凹面镜点燃了“祥云"火炬,由此展开了奥运圣火在全世界的传递活动.圣火越过五大洲宽广的平原,著名的河流,繁华的城市,巍峨的高山。

传递中,我国登山运动员高举圣火成功登上了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

作为中国人,我们衷心祝愿第29届北京奥运会顺利召开,圆满成功.问题1: 解答:问题2: 解答:例题2 如图为一名滑雪运动员正在滑雪比赛,根据图中展现的情景,提出两个与物理知识有关的问题,并针对所提出的问题做出简答.例如:问题:运动员手拿的两根棒有何作用?简答:通过棒与地面的相互作用,使人获得向前的动力。

(1)问题:。

简答:.(2)问题:. 简答:。

例题3 初春的早晨,小丽去农贸市场买蜂蜜,售货员将蜂蜜用勺子盛出,往瓶子里倒,小丽发现蜂蜜往瓶子里流的比较缓慢,不像流水那样。

“咦!淌的这么慢!”售货员笑着说:“我的蜂蜜质量好,太粘了!”小丽心想:“对了,蜂蜜比水的粘性大。

初三实验探究题

初三实验探究题

初三实验探究题说理题: 1.避险车道是与公路主干道相连的一段距离很短的分岔专用车道,供速度失控车辆安全减速。

一般设置在长陡坡的拐弯处,保证驾驶员能看到(如图一、二)。

这种车道很特别,一般长度在50~100米,有一定的坡度,路面上铺着疏松的石子、沙土层,两侧及顶部用废旧轮胎或防撞桶围起来(如图三、四)。

避险车道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汽车刹车失灵时的安全隐患。

请你谈谈避险车道设置所包含的科学知识并作简要解释。

2、小柯是个善于观察的学生,她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无风的、寒冷的冬天,用吸管沿水平方向吹出的肥皂泡是先上升,一段时间后才开始下降(如图)。

而这种现象在火热的夏天不明显。

请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冬天吹肥皂泡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不计空气阻力)3、夏季是溺水多发季节,在野外游泳有很多不安全因素。

如清澈的溪流看上去较浅,实际上却较深;岸边潮湿,容易长有青苔,人在上面行走更容易摔倒;睡眠下可能会有暗流或漩涡,人在其附近容易被卷入。

万一溺水,人在水下长时间缺氧会导致呼吸和心跳停止,请你解释上述内容所涉及的科学道理。

4、质疑与探究是科学课堂永恒的主题。

下面是小科同学对3种气体收集方式本质原因的探究。

甲 乙 丙(1)有些同学说:“CO 2要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不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小科同学疑惑:为什么不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于是,进行了如下对比实验:用图甲和图乙两种方式收集CO 2,通入的气体流速和时间相同,发现甲集气瓶收集到的CO 2浓度较大,乙集气瓶的CO 2浓度很小。

请分析两者浓度相差较大的原因。

(2)有些同学说:“O 2可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但CO 2不能用排水集气法收集。

”对此,小科同学疑惑,于是又进行了如下对比实验: 用图丙装置分别以相同流速通入O 2 和CO 2,发现收集满O 2比CO 2耗时少。

请分析原因。

5、杨梅酸甜爽口,是人们喜爱的水果之一,但它的保鲜期很短,通常只有1-2天。

为延长其保鲜期,人们常常将杨梅放在保鲜袋中,扎口后再置于冰箱里冷威。

中考科学实验专题练习-凸透镜成像(含解析)

中考科学实验专题练习-凸透镜成像(含解析)

中考科学实验专题练习-凸透镜成像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各组使用相同焦距的凸透镜进行实验,小华所在的小组实验操作规范,测量准确,该小组实验记录如下表(1)请你根据上表信息,求出凸透镜的焦距f= cm.在实验中我们需要将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2)若烛焰,凸透镜,光屏分别放在某位置时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当凸透镜位置不变,烛焰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一小段距离时,为了在光屏上再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向(远离/靠近)凸透镜方向移动适当的距离.(3)将物体放在距镜头14cm处,成像特点遵从上表规律,此时应成的实像.2.小宏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如图甲所示,可得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然后调整器材进行实验;(2)当蜡烛距凸透镜15cm时,能成倒立、的实像;当蜡烛在标尺30cm处时,光屏应移到标尺cm 处,成像才清晰;当蜡烛向左(远离透镜)移动到乙图位置,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需将光屏向移动,此时所成像的大小将变;(3)在上一步实验调整好像的位置后,小宏取了一副近视镜放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保持光屏位置不变,要使光屏上还能成清晰的像,应将蜡烛向(选填“左”或“右”)移;(4)实验过程中,如果用不透明的硬纸板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则光屏上的像;A.只出现烛焰像的上半部分B.只出现烛焰像的下半部分C.出现烛焰完整的像,但像更小了D.像仍然是完整的,且大小不变,只是变暗了(5)若将印有字母“F”的纸片放在离凸透镜5cm处,看到清晰的像是图中的(填序号)。

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a)所示,让平行光正对着凸透镜照射,左右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测得凸透镜的焦距f=cm;(2)如图(b)所示,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左右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填“能”或“不能”)得到清晰的烛焰像;(3)如图(c)所示,烛焰能在光屏上形成清晰的像,此像是、的实像。

实验探究题专项训练二——2023年浙江省中考科学二轮专题

实验探究题专项训练二——2023年浙江省中考科学二轮专题

2023年中考实验探究题专项训练二一.实验探究题(共30小题)1.为何晾在密闭空间里的湿衣服不容易干?小宁思考后做了如下探究:【提出问题】空气湿度会对水蒸发产生怎样影响?【实验装置】在七个相同的密闭房间内装有相同的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①控制每个房间的气温和空气流动情况相同,空气湿度都在70%以上;②开启每个房间的除湿机,用除湿机调节房间湿度,使七个房间内的空气湿度在实验期间分别控制在一定值;③用相同质量的水把毛巾均匀湿润,完全展平后晾在晾衣架上,读取电子秤的示数m1;④经相同时间后,再次读取电子秤的示数m2(实验过程中水蒸发对毛巾温度的影响、除湿机工作时对室内空气流动和室温的影响均忽略)【实验数据】空气湿度40%45%50%55%60%65%70%m1/g 500.0500.0500.0500.0500.0500.0500.0m2/g 599.9586.0573.1561.3550.6540.7532.0【实验结论】在水的温度、水的表面积和水面空气流速等条件均相同时,,水蒸发越快。

【实验反思】从微观角度分析,一部分液态水的分子能逸出水面成为气态水的分子,另一方面部分气态水的分子也会返回水中成为液态水的分子;当逸出的水分子数量比返回的水分子数量多时,宏观上表现为水蒸发了。

本实验中,在其它条件相同时,空气湿度越大,返回水中的水分子数越。

2.小明认为教室内空气中氧气含量比室外低,于是想用红磷测定教室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老师告诉他,足量的红磷燃烧并不能耗尽空气中的氧气,建议用一氧化氮气体代替红磷进行实验。

在老师的指导下,小明进行如图所示实验:用注射器获取V1毫升教室内的空气,通过导管缓缓地全部推入量筒,与量筒内足量的V2毫升一氧化氮气体混合,待充分反应后,读出量筒中剩余气体体积为V3毫升。

说明:①V1、V2、V3都是在与教室气温、气压相同的状态下测得。

②一氧化氮难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

③同温同压下,在氢氧化钠溶液参与下,4体积一氧化氮与3体积氧气恰好完全反应,且产物能完全被溶液吸收。

浙教版科学期末专题复习 九年级上册 实验探究题(培优)

浙教版科学期末专题复习  九年级上册  实验探究题(培优)

浙教版科学期末复习专题九年级上册实验探究题(培优)参考答案1.【答案】(1)CuSO4(2)NaCl、Na2CO3、NaOH(3)取白色沉淀甲,加入稀盐酸【解析】样品加足量水得白色沉淀甲和无色溶液a,说明一定不含溶液呈蓝色的硫酸铜,氯化镁与氢氧化钠、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都能产生白色沉淀,至少含其中一组,无色溶液a加过量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乙,原物质中只有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产生白色沉淀,则说明a中含有碳酸钠,则证明样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钠,a加入过量氯化钡除去了碳酸钠得无色溶液b,b中加酚酞变红,说明b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则样品中一定含氢氧化钠。

(1)原白色固体中一定没有的物质是硫酸铜;(2)无色溶液 a 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生成的NaCl和原有的Na2CO3、NaOH;(3)原白色固体中只有一种物质没有确定其是否存在,即是含氯化镁还是氯化钙,所以要确定其是否存在,可通过生成的白色沉淀甲是氢氧化镁还是碳酸钙即可,故可向甲中加盐酸,若有气泡产生则样品中含氯化钙,若没有气泡产生,则样品中含氯化镁。

2.【答案】(1)H2SO4(2)过滤(3)解:设由CuO生成的CuSO4的质量为x。

CuO+H2SO4= CuSO4+H2O80 1608克xx=16克设与CuSO4反应的NaOH的质量为y,同时生成Na2SO4的质量为a。

CuSO4+ 2NaOH=Cu(OH)2+Na2SO4160 80 14216 g y a;y=8克;a=14.2克所用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分数=×100%=20%(4)解:设与H2SO4反应的NaOH的质量为b。

H2SO4+2NaOH= Na2SO4+2H2O80 14260克×20% b;b=21.3克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21.3克+14.2克=35.5克【解析】(1)D溶液能生成一种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为硫酸钡,则C为硫酸铜溶液,A为硫酸溶液,即A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是H2SO4;(2)由题可知,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与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分离固体与液体的方法为过滤;(3)先根据方程式CuO+H2SO4=CuSO4+H2O计算出硫酸的质量,再据此CuSO4+2NaOH=Cu(OH)2+Na2SO4计算出硫酸钠的质量,进而计算出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4)先通过方程式H2SO4+2NaOH=Na2SO4+2H2O计算出与硫酸反应的氢氧化钠的质量,进而可以求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初中生物】科学探究专题学习PPT课件

【初中生物】科学探究专题学习PPT课件

例题:2008宁波卷
中国女排北仑主场的吉祥物“圆圆”,其原型是宁波市独有的国家二 级保护动物——镇海棘螈。目前它的数量只有350多尾,比大熊猫还 稀少,已濒临灭绝。 (1)镇海棘螈在陆上产卵,卵孵化后,幼体再进入水中继续进行个体发 两栖 育,成体则在陆上生活。它和大鲵同属于_______ 类动物。 (2)镇海棘螈数量稀少、濒临灭绝是否与其产卵习性有关?中科院的科 学家设计了如下实验:将收集到的60颗镇海棘螈受精卵平均分成6组, 在适宜温度下,分别将它们放在陆地上、池水下深1cm、5cm、10cm、 15cm、20cm处,一段时间后,比较它们的孵化率。科学家设计的实 验可以研究两个问题: ①受精卵在陆上与水中的孵化率是否有差异? ②受精卵在水中的孵化率与受精卵在水中的深度 _____ __是否有关? (3)镇海棘螈数量稀少、濒临灭绝的原因除了可能与陆上产卵习性有关 外,还可能与其生存环境的变化有关,如:气候异常、_______等。
①农药污染 ②水池减少 ③天敌 捕食 ④人为因素等
中国女排主场吉祥物圆 圆 (第
五、检验与评价
检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或记录的数据, 找出数据所反映出的共同规律(求同), 或者发现事物间存在的差别(求异),分 析数据时可以利用数学知识进行推算或画 出图象来分析,使结论更加直观地显现出 来。 评价:1、探究的过程是否恰当; 2、探究得到的结论是否合理; 3、探究过程中是否出现新问题。
科学探究专题学习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具有六个要素:
1、提出问题 2、建立猜想与假设 3、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 4、获取事实与证据 5、检验与评价 6、合作与交流
一、提出问题例题:
某同学在森林公园游玩时,发现一只小松 鼠在竹林里出现。松鼠是吃松果的,应该 在松树上,怎么会在这里出现呢?它是不 是也吃竹笋呢?为了验证自己的疑问,他 拔了几棵新鲜竹笋放在路边,然后静静地 躲在一旁观察,一段时间后,还真发现松 鼠抱着竹笋津津有味地啃了起来。这里属 于提出问题的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对一辅导教案学生姓名性别年级初三学科科学授课教师上课时间第()次课共()次课课时:3 课时教学课题实验探究专题复习教学目标1.掌握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2.能评价试验过程3.简单设计实验过程4.熟悉实验操作教学重点与难点1.实验评价与改进教学过程☆知识基础:一、化学实验基本仪器1.可用于加热的仪器(1)可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注意:①盛放溶液不超过容器体积的1/2,加热时不超过1/3;②加热时,试管应受热均匀,试管倾斜45°角,管口不对人,也不对自己。

(2)必须垫石棉网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

注意:①用于溶解时,所加液体不超过容积的1/3,并用玻璃棒轻轻搅拌;②加热前外壁要擦干,要垫石棉网。

理由:接触面积较大,防止受热不均而炸裂。

(3)提供热源的仪器:酒精灯。

注意:①酒精不超过容器2/3;②使用外焰加热;③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个酒精灯;④使用完毕不可吹灭,而应用灯帽盖灭。

2.用作容器的仪器(1)集气瓶:用于收集或贮存气体,进行气体同其他物质间的反应。

注意:①不能被加热;②固体和气体反应剧烈放热时,瓶底应放少量水或沙(如Fe和O2);③收集气体时应用玻璃片盖住瓶口。

(2)细口瓶和广口瓶。

细口瓶通常盛装溶液,并用磨口瓶塞,以利密封保存试剂。

广口瓶通常盛装固体颗粒,以利于镊子夹取固体。

3.可用于测量的仪器(1)量筒:用于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

注意:①不可用作反应器;②不可用来加热;③量液时,应倾斜倾注液体,观看读数时,视线应与凹面平齐。

(2)托盘天平:称量一定质量的药品。

注意:①所称物质质量必须在称量范围内;②最小刻度可准确至0.1克;③左物右码,先大后小(左边托盘放待测物体,右边放砝码,称量时先放大砝码,再依次换放小砝码,最后移动游码);④不得腐蚀托盘,称量时将被称量物放在纸或玻璃器皿上。

4.夹持工具及其他仪器(1)试管夹:用来夹持试管给其加热。

注意:①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②加热时,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③防止锈蚀和烧损。

(2)铁架台(铁夹,铁圈)。

(3)玻璃棒:作为搅拌器和引流用。

注意:①搅拌时应避免碰撞容器壁;②引流时应注意使玻璃棒顶端靠近接受容器的内壁,液体倾出容器的倾出口时要紧靠玻璃棒中部;③使用后须及时擦洗干净,不能随便放在桌上,应放在干净容器内或插在试管里。

(4)胶头滴管:用来吸取、滴加少量药品。

注意:①使用前先捏紧胶头,再放液体中吸取液体;②滴加药液时,滴管悬空,不得插入或接触容器口及内壁;③用后立即洗净;④专管专用。

小试:如下图把实验所用的仪器的标号和名称填写在横线上:(1)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时,需要用(2)少量溶液相互反应时,需要用(3)蒸发溶液时,需要用(4)配制溶液,溶解一定量的溶质时,需要用分析:只要回忆A~G七种仪器主要用途即可正确解。

量筒只用于量取液体;试管可能用做少量物质的反应容器;蒸发皿用于溶液的蒸发浓缩或蒸干;烧杯可配制溶液或加热溶液,还可以作过滤液体的接受容器;水槽只做排水法收集气体的盛水工具;胶头滴管可取用少量液体试剂;集气瓶可收集气体或进行物质的气体之间的反应。

总结:对于常见的几种仪器的名称,图形、用途及操作要领,我们要烂熟于胸。

最好能在实验室里有意识有步骤地使用和操作。

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1.固体药品的取用操作用药匙、纸槽、镊子取固体药品,任何药品不得用手直接拿取,或直接用鼻子凑到瓶口闻气体,更不能尝药品(甚至包括已经指明的如蔗糖、食盐等食品也不能品尝);若未指明用量,只需平铺满试管底部即可。

2.液体药品的取用操作量多倾斜倒入量筒,量少用胶头滴管吸取。

未指明用量时,只需2~3ml,不得多取,以节约药品。

3.过滤的操作:操作要点:“一贴三低三靠”一贴:三低:滤纸低于漏斗上沿;液面低于滤纸上沿,玻璃棒低于滤纸上沿。

三靠:玻璃棒靠在滤纸的三层折叠处,装混合液的烧杯口靠住玻璃棒中部,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4.气密性检查依具体情景设计,一般“冬捧手,夏微热”。

5.玻璃仪器的洗涤注意洗涤的操作,洗净的标志:一般用水和试管刷,但有些特殊污物需选用特种化学试剂,冼净后水滴均匀附于试管内壁.经典例题:下图中A、B、C、D、E、F分别是六种实验操作示意图。

指出它们是否正确,如不正确,逐一指出各有哪些错误,说明原因,并加以改正。

审题与思路:对于这一类习题,必须仔细观察图中每个地方是否正确,再结合有关仪器的性能、操作基本原理和化学反应的具体情况,从保护仪器、药品损坏、防止事故发生、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出发,逐一作出判断、解答,严防遗漏。

总结:化学仪器都是依其用途而设计的,很多操作规定是化学家们在无数次实验中摸索总结的结果,我们必须要理解的基础上记快。

另外,多动手,多思考必会使我们更胜一等。

三、化学实验方案设计及评价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化学试卷中普遍出现了实验设计题目,且有继续增加之势,这对培养我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1、过程确实实验选题(或目的)→设计实验方案→审查实验方案→实验验证(检验)→评价实验方案设计。

2、原则:(1)科学性;(2)可行性;(3)安全性;(4)简约性;其中(1)是前提,(2)是保证,(3)、(4)是要件。

3、主要环节:(1)目的是否明确;(2)方法是否恰当;(3)操作是否方便;(4)过程是否安全;(5)结论是否可靠。

考察面:氯气(CL2)的水溶液称为氯水。

将SO2气体通入氯水中,若恰在此时好完全反应,则生成初中化学实验室里最常用的两种酸,即得一混合酸溶液。

(1)生成的两种酸是、,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①述两个实验方案错误的方案是(填“I”或“Ⅱ”),错误的原因是。

☆审题与思路:☆总结:考点1 化学探究1.化学探究性学习的特点①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沸点等。

②关注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中的现象,如形态外观、能量;③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2.观察实验的基本方法①变化前:记录物质的名称,观察并记录物质的形态、外观;②变化中:观察并记录物质变化的现象及能量变化;③变化后:记录生成物的形态、外观。

3.活动探究八步骤①提出问题;②猜想与假设;③制定计划:④进行实验:⑤收集证据:⑥解释与结论:⑦反思与评价;⑧表达与交流。

考点二探究题的命题热点1.针对给出的小课题,自主设计探究方案。

2.针对题给场景或信息,自己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或猜想,并设计方案对该问题或猜想进行探究。

3.对题给探究方案或猜想进行改进或评价。

4.通过对现象、资料、数据的分析与对比,总结出一般规律或结论。

5.从探究过程中得到有用的启示或将结论推广和应用。

考点三探究题题型分类要正确解答探究题,还要搞清楚探究方案设计的思路方法、过程类型及遵循的“四性”原则,即科学性、安全环保性、可行性、简约性(步骤少、时间短、效果好等)。

不同的探究题型应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考点四解答科学探究题的基本方法1.认真读题,审清题意,确立探究课题。

2.根据课题,选择合适方法,提取相关化学知识,设计探究方案。

3.根据课题要求,将探究的问题与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与提炼,迁移到要解决的问题中来。

☆经典中考题:1.某兴趣小组的化学探究浓硫酸与铁钉(碳素钢)反应后产生气体的成分。

【查阅资料】①Fe与浓H2SO4反应,加热,有SO2生成,②与浓H2SO4反应,加热,有CO2和SO2生成,③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④SO2可使口红溶液的红色褪去,而CO2不能。

⑤SO2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而CO2不能。

⑥碱石灰的主要成分是NaOH和CaO【实验探究】称取24.0克铁钉放入60.0ml浓硫酸中,加热,充分反应后得到溶液X并收集到气体Y。

甲同学通过实验测定并推知气体Y中SO2的体积分数为66.7%。

同学们认为气体Y中还可能含有H2和Z气体,则Z气体可能是。

探究实验的主要装置如下图所示:⑵装置A中试剂的作用是⑶为确认Z的存在,需将装置甲(如图所示)拉入上述装置(填编号) 之间。

装置甲中的液体名称是。

⑷在实验中,如果观察到装置D中,且装置E中,则可确认Y中含有H2气体。

⑸如果需要测定限定体积气体Y中H2的含量,(H2约为0.01克)。

除可用测量H2体积的方法外,(选填“能”或“不能”)用称量上图装置D装置E的质量变化的方法,通过计算并说明你判断的理由。

2.食品着色剂、食品香料等食品添加剂,在规定范围内使用是安全的,可明显提高食品的感官质量,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而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根本不是食品添加剂,是违法添加物。

食品安全,人人有责。

丹丹同学发现妈妈做早餐包子、馒头时,向面团中加入发酵粉,蒸出的包子、馒头中有许多小孔,松软可口,丹丹同学对发酵粉产生了兴趣。

⑴提出问题: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是什么物质?⑵查阅资料:含钠元素的物质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灼烧时,会产生黄色火焰。

⑶实验探究:下面是丹丹同学设计的探究实验,请你帮她完成。

①将发酵粉取样,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灼烧产生黄色火焰。

②取样于试管中,加入稀盐酸,产生大量的气泡,将该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中含有的离子是__________(写离子符号)。

⑷小结与思考:①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写化学式)。

②发酵粉与面粉、水混合发酵产生CO2气体,这些气体会在面团中形成许多小孔,使包子、馒头松软可口。

③实验室制取CO2可选择下列装置中的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任写一组)。

④实验室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E装置内装满水收集氧气时,还可用于测定氧气的体积,此时还需要_______(填仪器名称),氧气由_____(填“a”或“b”)进入E中。

巩固练习:1、下图是实验室常见的制取气体的装置:(1)写出上图中带标号仪器的名称:①,②。

(2)制取二氧化碳可以用B作发生装置,其收集装置通常是(填字母),请写出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3)实验室现在需要制取氧气,利用上面的仪器,还需要的药品是:(填名称)。

(4)我们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把红热的铁丝伸入装有氧气的集气瓶里,反应生成(填化学式),做这个实验时盛氧气的集气瓶预先加少量水,水的作用是。

2、通过一年的化学学习,我们知道了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方法和相关性质,我能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⑴图24-1是实验室制取气体时常用的装置:①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所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填序号),用E装置收集氧气,判断氧气已收集满的现象是________。

②实验室常用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的固体混合物来制取氨气,为了制取并收集到干燥的氨气,我选用的装置组合是________(填序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