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中关村科技园区国防科技园规划设计说明
中关村航天科技创新园项目方案创作与构思

中关村航天科技创新园项目方案创作与构思摘要:针对地块特点,沿场地周边构思一系列新建筑,场地核心形成花园和绿色聚会场所。
创建视觉上统一、整体的建筑形态,赋予建筑群一个新的表皮系统,表皮简洁而被赋予色彩,色彩间按色谱规律相互过渡、连续,规划市政道路下沉至地下形成地下公路与车库相连接,基础设施、停车场和道路系统向下发展使得宝贵的地产得以保留并回馈给公众。
关键词/绿色建筑表皮地下公路创新园用地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两侧。
其中知春路北侧地块东临中关村东路、航天社区,南临知春路,西临中关村南三街,北临中关村南路;知春路南侧地块东邻翠宫饭店。
创新园内建筑物现状为厂房及科研办公楼,其中“中国卫通大厦”、“卫星大厦”和“534号楼”位于知春路北侧地块内是需要保留的建筑。
本项目是以国际甲级写字楼为主,结合商业、公寓和酒店为一体的综合性区域。
本设计充分利用了场地的容积率,给业主提供了最高可能的投资回报。
规划采用整体化的设计手法,以底部两层商业将13栋功能各不相同的大厦连为一体,围合出一个内广场,使项目内各个位置都能获得良好的景观。
南北两侧地块以天桥相连通,遥相呼应。
整个设计是沿场地周边建设一系列新建筑,该场地的核心附一个公园般的花园和绿色聚会场所。
高层写字楼都设在一个相互联系的两层商业基座上,所有建筑物的二层连接能够使工作休闲、娱乐和购物容纳进来,这里将容纳零售,商业和娱乐场所。
对现存建筑进行改造设计,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形象。
沿场地北边的塔楼也设在基座上,包含了公寓大楼。
毗邻酒店的公园将容纳纪念物,标志着卫星区的历史性质-这里诞生了中国的第一颗卫星。
南部建筑物将通过底座或广场层的桥来连接,桥可以同时连接街道上的人行道。
为了创建视觉上统一、整体的建筑形态,创新城市新的地标形象,这些大厦都赋予一个新的表皮系统,表皮采用穿孔铝板,简洁而丰富多彩,色彩间按色谱规律相互过渡、连续,这极大地丰富了和挑战了城市的视觉空间,建筑群的高度或因视觉趣味的不同儿变化,或因与现有的两个建筑的关系而各变化。
中关村科技园区各园四至范围

中关村科技园区各园四至范围(一)海淀园中关村海淀园-东至为建材城中路、西小口路、后屯路、清河路、八达岭高速、北三环路、新街口外大街、北二环路、海淀区区界、三里河路,南至为莲花池东路,西至为东北旺苗圃西至、马连洼北路、圆明园西路、北五环路、中关村北大街路、清华西路、万泉河路、万柳东路、泉宗路、蓝靛厂小学南墙、常青路、常润路、杏石口路、西四环北路、坂井路、远大东路、石佛寺北侧路、蓝靛厂南路、半壁店铁路、玉泉路,北至为后厂村路(软件园北侧路)、京包高速路、安宁庄路、建材城西路。
共计112.24平方公里。
中关村海淀园文化教育基地-东至规划温北路,南至文化教育基地规划B区南侧路,西至市区铁路西北环线,北至文化教育基地北侧路。
共计3.08平方公里中关村海淀园环保园-东至稻香湖东路,南至京密引水渠,西至温阳路,北至北清路。
共计3.27平方公里中关村海淀园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东至周家巷排水沟,南至北清路,西至苏三四村排水沟,北至规划玉河南路。
共计2.82平方公里中关村海淀园永丰产业基地-东至永泽南路、永泽北路,南至永丰西路,西至永澄南路、永澄北路,北至丰润中路、丰润东路。
共计2.82平方公里中关村海淀园航天城-东至航天城东至,南至邓庄南路,西至永泽南路,北至北清路。
共计1.86平方公里中关村海淀园苏家坨Ⅰ-东至北安河路,南至七王坟路,西至市区铁路西北环线,北至七王坟北路。
共计0.32平方公里中关村海淀园苏家坨Ⅱ-东至沙涧河、温阳路,南至聂各庄东路,西至前沙涧小学现状西至、苏家坨西路,北至前沙涧构件厂现状北至、前沙涧村现状鱼塘北至。
共计0.73平方公里中关村海淀园温泉Ⅰ-东至温阳路,南至辛庄村现状鱼塘北至,西至辛庄村现状西至,北至北清路。
共计0.43平方公里中关村海淀园温泉Ⅱ-东至市卫生干部培训中心现状西至,南至温泉路,西至温阳路,北至温北路。
共计0.97平方公里中关村海淀园温泉Ⅲ-东至北京百亭鱼乐园东至,南至京密引水渠,西至稻香湖东路,北至东埠头路。
北京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北京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中国科技产业S I N &T NOLOGY I N DUS TRY OF IN 6北京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北京理工大学科技园从1992年开始起步建设,2001年4月被北京市相关部门认定成为北京市大学科技园,2002年6月,经国家科技、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启动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2003年7月,顺利通过了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验收,同年10月得到国家大学科技园授牌。
北京理工大学科技园依托北京理工大学各种科技创新资源优势,突出学校国防技术特色,开拓为国防工业发展的产学研新模式,拓展军民两用产业,初步形成规模。
同时在信息技术、车辆技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等研究方向聚集了企业群体,与学校优势学科形成了互动,促进了学校学科发展。
目前,北京理工大学科技园已经建有园区面积10万多平方米,学校已经投入建设资金逾3亿元,社会投入2亿多元。
科技园先后吸引入园企业达300余家,累计吸引项目300余项,其中包括863计划项目纯电动汽车产业化项目等国家项目以及30多个省部级科技项目。
目前在园企业180余家,年营业收入超过15亿元。
北京理工大学科技园已经形成了由园区内的政府部门、社会各类机构、学校等多方面的力量组成的一个比较完备的创新支撑体系和创业服务体系,为入园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C E C E ECH CH A19北京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大学科技园授牌仪式孵化器签约仪式车辆北京市技术转移中心成立仪式体育馆海淀科技大厦北京理工国际教育交流中心197 C E C E EC H CH A中国科技产业S I N&T N O LOG Y I N DU S TR Y O F IN。
中关村科技园区空间布局研究

中关村科技园区空间布局研究
首先,中关村科技园区需要合理划分不同功能区域。
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孵化器等可以被划分到一起,以方便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此外,
还需要规划创新所需的办公、实验、制造等地,以满足科技创新的需求。
其次,中关村科技园区需要注重绿色环保建设。
在空间布局中,要开
发绿地、公园等公共空间,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建筑物的密度,提高空
气质量。
此外,还需建设各类绿色建筑,如智能节能建筑、太阳能利用建
筑等,以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同时,中关村科技园区需要考虑交通规划。
园区内应布置便捷的交通
路网,方便人们在园区内的移动。
此外,还应建设停车场、自行车道等设施,以鼓励非机动车出行和减少私家车使用。
此外,中关村科技园区还需要注重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这些设施包
括食堂、宿舍、医院、学校、公共图书馆等,为园区内的居民和工作人员
提供便利。
此外,还需考虑公共设施的容量和供应,以满足未来的发展需求。
最后,中关村科技园区还需要注重创新功能。
要创新空间布局,提供
独特的办公环境,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
此外,还需要鼓励科技企业
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和质量。
总之,中关村科技园区的空间布局研究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考
虑科技创新、绿色环保、交通规划、公共服务设施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通
过科学合理的布局,可以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助力中国高
科技产业的发展。
中关村科学城发展规划

中关村科学城发展规划《中关村科学城发展规划(2011-2015)》前言中关村科学城是指“以中关村大街、知春路和学院路为轴线,东至京藏高速和新街口外大街,南至西北二环、西外大街和紫竹院路,西至西三环、苏州街和万泉河快速路,北至北五环及小营西路以南”的区域,总面积约75平方公里,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核心。
自20世纪50年代国家在这一区域布局建设中科院等科研机构和清华、北大、人大等高等院校以来,从新中国规模最大的“文教区”到改革开放催生的“电子一条街”,从1988年国家第一个“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1999年国家批复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到2009年国家批复建设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科学城区域始终高举创新旗帜,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逐步确立了在中国科技创新发展中的龙头地位。
新的历史时期,科技创新已经成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按照国家对中关村“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使命要求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中关村科学城的若干意见》等对中关村科学城的发展要求,进一步释放中关村科学城创新活力,特编制《中关村科学城发展规划(2011-2015)》。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一)发展基础建国60多年来,中关村科学城区域始终站在我国科技创新最前沿,秉承创新创业精神,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持自主创新是发展战略的核心,践行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融入全球发展格局,在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这个重大命题上不断取得新突破,成为引领国家创新发展的标杆,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积淀形成了催人奋进的中关村创新精神。
中关村科学城区域孕育了“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精神,丰富了“科学民主,与时俱进”理念,形成了“鼓励创业,宽容失败”和“依靠科技创造财富”的价值观,构成了中关村创新精神的核心内容。
最新北京理工大学科技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1. 项目情况简介 (2)2. 合作条件 (4)3.项目经济分析 (5)一期分析 (5)二期分析 (12)三期分析 (18)4、结论 (21)5. 附件 (21)一.项目情况简介1.1项目地理位置及区域交通状况北京理工大学科技园地处北京市市区北部、北京理工大学南校区,总用地面积51946平方米,园区东临新街口外大街,西至文慧园北路,南通文慧园路,北依学院南路,交通便捷,出入方便,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园区位于北京海淀高科技产业开发区中关村科技园区腹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密集,周边有北京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方交通大学,以及中国政法大学、中央财政金融大学等著名高校。
有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数万人,人才技术优势十分明显,有良好的文化科技氛围。
园区基础设施发达,科技、教育、文化、体育、金融、旅游等现代化城市功能完备,其良好的社区环境,对科技人员有强大的吸引力。
1.2项目规划项目占地面积为51964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为20.212万平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5.584万平米:其中:办公楼20370平米实验楼5028平米公寓式办公46150平米交流展示用房9416平米孵化大厦40398平米专家大厦32154平米展览中心1260平米附属用房325平米保留建筑734平米地下建筑面积4.63万平米:其中:设备用房9226平米办公辅助5021平米车库(含人防)32038平米总停车位1250辆其中:地上停车位73辆地下停车位1177辆,地上建筑层数为2 18层地下建筑层数为1—3层建筑高度为12.50---60.00米绿化率35%容积率 3.0项目分三期开发:一期为:孵化大厦经济技术指标如下:总建筑面积:54260平米地上建筑面积:40398平米地下建筑面积:13862平米总停车位:323辆,地下298辆、地上25辆地上建筑层数:2—15层地下建筑层数:3层建筑高度:12.5—60.0米二期、三期如下图所示:目前已取得各项立项批复和设计图纸,近期可完成拆迁任务。
北京理工大学中关村科技园区国防科技园规划设计说明

北京理工大学中关村科技园区国防科技园规划设计项目名称:北京理工大学中关村科技园区国防科技园规划设计招标单位:北京理工大学科技园公司成果完成时间:2009年7月目录1.项目分析0011.项目分析1.1规划背景1.2规划围与现状分析1.3规划目标1.项目分析1.1规划背景1.1.1北京理工大学中关村科技园前期概况自1992年起,北京理工大学与当时的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实验区合作建设学校周边产业开发区,共同投资三亿多元建设了三座大厦(理工科技大厦、海淀科技大厦、理工国家教育交流中心),形成了科技园周边产业开发区的主体建筑。
目前科技园周边产业开发区占地面积约100亩,已开发建成近 10 万平方米建筑物。
理工科技大厦建筑面积32083平方米,用于中小企业创业,具有中小型科技企业办公良好环境,地理位置优势突出。
海淀科技大厦建筑面积28000平方米,是中关村科技园区数字园办公大楼。
理工国际教育交流大厦建筑面积19956平方米,大厦有入驻企业办公场地,北京理工科技集团总部设在大厦六层,大厦设有用于企业交流、学术会议、信息发布等报告厅、会议室,三星级客房和中西餐厅等服务设施。
理工科技大厦海淀科技大厦理工国际教育交流大厦1.项目分析1.1规划背景1.1.2项目区位与规模区位北京理工大学中关村校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5号。
校区东邻中关村南大街,南接魏公村路,西毗桥街,北跨北三环路,与友谊宾馆接壤,处在北京海淀区文化城、中关村科学城和北京新技术开发试验区中心地段,具有得天独厚的办学条件。
北京理工大学中关村科技园区国防科技园规划项目位于学校中关村校区西部(戊区),西三环北路与北三环西路交叉口,南与5、6大学生公寓隔校园道路相望,北至校园北路向西延长线,西临西三环,东至校园西路。
占地面积与建设规模北京理工大学中关村科技园区国防科技园规划项目占地面积73亩(约4.9万平方米),地块呈南北向直角梯形(南端顶边176米,北端底边209米,南北长255米)。
中关村创新园策划

(五)平台建设
对产业平台作了调研
1 、主导产业相关的硬件平台
已有的平台:
– 集成电路设计的硬件平台主要是 IP 核, EDA, MPW 服务以及设计方案。 – 3 G 硬件平台包括两部分,即空中接口部分和网络部分空中接口部分主要
包括基带信号处理和如果信号处理;网络部分主要是如何实现基站 (或 NodeB) ,基站控制器 (或共和党员全国委员会) 及核心网的数据传输。 2006 年中关村正在申报的平台支持项目有中关村集成电路通用分析平台、 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安全运行管理平台、无线宽带接入应用示范网 工程等
二、中关村创新园开发进展
(一)征地
1、 2005 年年底,在区委、区政府、各委办局及苏家坨镇的 大力支持下,完成了 248.8 公顷产业用地的征地工作,目 前正在办理缴费过程中同农民签署了全部用地的征地补偿 协议
2、创新园 范围内农民地上种植物的补偿已完成大部分, 非居 住类建筑物的拆除在进行中,已收回部分影响园区本年度 建设计划的部分房屋和鱼塘
① 供电规划已审批完毕 ② 雨水、污水、中水规划正内部审核 ③ 园区河道治理工程规划已完成 ④ 有线电视规划正在进行
2、园区道路的定线成果已完成,道路设计正在进行中。 主环路勘测报 告已完成,五月份可取得开工需要的施工图纸并开工
3、园区基础设施的规划在供电、通讯方面,特别强调了强调双路要求, 保证高科技企业的要求;在景观规划方面,强调了本底资源利用、 蜂巢理念等,着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园区。
– 中星微(集成电路),联通( 3 G ),集成电路园(集成电路), 密安公司(信息安全), 仁创公司(自主创新企业)、中石油等十 余家企业
2、重点招商对象
名称
北京华虹IC设 计有限责任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理工大学中关村科技园区国防科技园规划设计项目名称:北京理工大学中关村科技园区国防科技园规划设计招标单位:北京理工大学科技园公司成果完成时间:2009年7月目录1.项目分析0011.项目分析1.1规划背景1.2规划围与现状分析1.3规划目标1.项目分析1.1规划背景1.1.1北京理工大学中关村科技园前期概况自1992年起,北京理工大学与当时的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实验区合作建设学校周边产业开发区,共同投资三亿多元建设了三座大厦(理工科技大厦、海淀科技大厦、理工国家教育交流中心),形成了科技园周边产业开发区的主体建筑。
目前科技园周边产业开发区占地面积约100亩,已开发建成近 10 万平方米建筑物。
理工科技大厦建筑面积32083平方米,用于中小企业创业,具有中小型科技企业办公良好环境,地理位置优势突出。
海淀科技大厦建筑面积28000平方米,是中关村科技园区数字园办公大楼。
理工国际教育交流大厦建筑面积19956平方米,大厦有入驻企业办公场地,北京理工科技集团总部设在大厦六层,大厦设有用于企业交流、学术会议、信息发布等报告厅、会议室,三星级客房和中西餐厅等服务设施。
理工科技大厦海淀科技大厦理工国际教育交流大厦1.项目分析1.1规划背景1.1.2项目区位与规模区位北京理工大学中关村校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5号。
校区东邻中关村南大街,南接魏公村路,西毗桥街,北跨北三环路,与友谊宾馆接壤,处在北京海淀区文化城、中关村科学城和北京新技术开发试验区中心地段,具有得天独厚的办学条件。
北京理工大学中关村科技园区国防科技园规划项目位于学校中关村校区西部(戊区),西三环北路与北三环西路交叉口,南与5、6大学生公寓隔校园道路相望,北至校园北路向西延长线,西临西三环,东至校园西路。
占地面积与建设规模北京理工大学中关村科技园区国防科技园规划项目占地面积73亩(约4.9万平方米),地块呈南北向直角梯形(南端顶边176米,北端底边209米,南北长255米)。
本项目用地性质为教学科研用地,拟规划建设规模为:规划容积率4.2,控制高度80米,建筑密度30,绿地率35,地上建筑物规模20万平方米。
项目在北京市的区位项目在理工大学的区位1.项目分析1.2规划围与现状分析规划围项目地处北京理工大学中关村校区西部,南至5、6大学生公寓北侧,北至校园北路向西延长线,东至校园西路西,西至西三环。
周边现状分析项目地理位置重要,主要考虑如下周边现状:第一,项目处于西三环北路与北三环西路交口,重要临街面面向三环,对将来建成的建筑外立面形象要求较高。
第二,项目与武警总部大楼和北京电视台办公楼隔三环相望。
第三,考虑项目本身与校园主楼的相互关系。
综上,设计时需要从各个角度,各个高度都推敲科技园区建筑的形体关系,才能满足周边环境的需要。
1.项目分析1.2规划围与现状分析校园轴线分析分析北京理工大学校园总体布局,本次规划项目处于学校大门——主楼——体育场的轴线尽端上,规划中应充分加以考虑。
项目地块本身应具有节点性,作为该轴线的收尾。
校园建筑肌理分析对建筑与校园用地进行肌理分析发现,校区建筑大部分为南北向建设且建筑体量较小,在下一步的设计中,建筑体量的设计需参考校园现状予以考虑。
提倡和鼓励以维持现有肌理,不破坏校园结构为主的设计思路。
1.项目分析1.2规划围与现状分析校园已有建筑分析对项目进行实地踏勘中我们发现,校园建筑色彩偏向浅色,大部分以白色或浅灰色调为主,此结论将对下一步的设计进行指导。
白色调和浅灰色调对科技园区也是非常好的搭配和选择。
学校公共空间分析对学校的公共空间进行分析,校园公共空间主要包括路边绿地、楼前广场和体育场地,公共空间类型单一,缺乏独具特色的公共空间。
可以利用本次项目,为北理工校园创造和提供一处有特色,高品质的开放空间。
2.相关研究2.1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2.2案例分析2.相关研究2.1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2.1.1科技工业园的兴起与大学科技园的出现对科技工业园的早期认识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大多数对于科技工业园的认识是这样的:科技工业园“首先是在临近学术、科研开发单位的地方,进行以房地产开发为基础的建设活动,它为高技术产业提供高品质的建筑单元和高品质的环境条件”。
科技工业园是“政府、企业和大学规划设计出的一种良好的区位环境,来促进科学和工业之间的联系、孵化或吸引高技术企业,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转移的场所”。
这些定义均强调了科技工业园区应具有一定的区位和高质量的环境,能够通过提供良好的场所,从而促进进行高科技研究开发与生产的企业的相互联系。
但它们也都有片面性,它们只强调了科技工业园的区位和建设的表卖弄形态,认为只要有好的区位,有诸多因素的加入就自然会有创新的出现和产业的聚集,这种观点现在被证明是一种偏见。
英国科学园区协会和国际科学园区协会在20世纪80年代所下的定义开始突出强调科技工业园的性质与功能,认为它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与大学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或研究机构具有正式的、运作上的联系、第二,意图鼓励区知识密集型企业及其他组织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具有积极鼓励技术与商务技能在区企业间转换的管理功能。
科技工业园—产业发展的综合体它是以发展高科技产业为目的,在科研力量较为集中的区域开辟一处环境优雅的地方,集中风险资本、技术人才和高科技企业,是经过规划建设的科学和工业综合体,其任务是研究、开发和生产高技术产品,促进科研成果商品化。
世界科技工业园的发展与启示紧紧依靠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和重点研究机构第一,知识创新,包括基础知识和应用知识。
第二,人才培养,包括大学本身的教学和对科技工业园的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
以斯坦福大学为例,他每年向硅谷输送大量毕业生,并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当地公司的科研课题。
同时将大学的课堂向当地公司的工程师开放,鼓励他们到斯坦福大学来进修研究生课程。
第三,大学可以直接承担企业的角色,支持将自身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产业投资和商业风险的网络中。
最明显的例子是像斯坦福大学或剑桥大学那样,由大学自己建立科技工业园。
发挥协同作用,建立有效的创新机制这种机制的核心是最大限度地发掘人的潜能,调动人的创新积极性。
因为科技创新首先来自人的思维创新,然后才能进行新思维的物质验证实践。
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工业园中,科技创新的利益主体是个体或集合为群体的人。
而科技工业园使这些人汇聚,并为他们提供有利于创新的环境。
2.相关研究2.1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2.1.1科技工业园的兴起与大学科技园的出现这种机制的外围是一个推动创新的大环境。
包括提供优惠的信息、场地、资金,以降低启动的阻力;提供灵活的市场化运作渠道,以实现创新成果的价值兑现。
开放的环境和宽松的政策大多科技工业园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向入园者提供开放的环境和宽松的政策。
如在新竹科学工业园里,企业可以享受到一系列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因此园区吸引了大量海外留学人员和外国公司的投资,从而造就了一大批高科技公司。
良好的基础设施良好的基础设施是产业发展的基本保证。
如在交通方面,高技术产业不像传统产业那样消耗大量的原材料,产品也往往体积不大,因而对交通的要求是快速、方便。
通讯条件的好坏对于高科技产业至关重要,特别是快速、大容量、网络化的通讯媒体更是必不可少的;在能源供应方面,它要求洁净可靠;在供水方面,它对于水质的要求比传统产业要苛刻的多。
2.相关研究2.1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2.1.2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功能组成“孵化器”或“创业园”“孵化器”是大学科技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一种为新产品和小型企业诞生与成长提供帮助的组织形式,是通过实施指导性管理、提供综合性服务,为科技型小型企业的起步和发展提供局部优化环境的中介实体。
其服务容包括:为项目发起提供活动场所;加强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和新兴小型企业之间的联系;从法律、技术、财务和商务等方面给小型企业以帮助;为被孵化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后勤保障等。
国外有研究资料表明,创新企业如果没有接受“孵化”,其成功率仅约2,而进入“孵化器”的企业的成功率则高达70。
我国“孵化器”的典型代表是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它是吸收外国“孵化器”的做法并结合中国国情创立的。
目前,大学科技园中的创业园一般都是由科技园与当地的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合办的。
研发与产业区高科技研究与产品开发,实验室、实验楼占的空间不一定很大,但它对附属服务设计的要求较高,如计算机房、图书信息中心、会议办公用房、辅助车间、仓库等,要求建造得紧凑、方便。
同时,大学科技园作为科技创新的源头,研发所占的比例高于一般的科技工业园,因而在占地上应有一定的规模。
研发类建筑宜布置于园区中比较安静、稳定的地块,以形成良好的、市域脑力工作的大环境。
对于校园周边的园区,应该使研发区尽量靠近校园部,以方便二者之间的互动与联系。
贸易与管理服务用房贸易是企业面对市场的重要产业活动,是研发、生产与市场的沟通桥梁。
他对建筑用地的要求很灵活,既能与科研事业相结合,又能与生产活动相结合,但更适合成规模地集中建设,形成有相当影响力的科技贸易与科技信息中心。
其用地也适于选择在园区与城市干道相交汇的外围部分。
这样既可以起到较好的标志作用,也便于发挥社会效益。
管理与服务类建筑是大学科技园中枢,里面容乃着科技园的管理机构、负责建设和提供各种服务、业务支持的机构、企业,例如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科技信息中介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公共信息平台、园区的物业服务公司、风险投资公司、会展中心等。
他们是现代企业赖以生存的商业环境保障。
在布局上宜在园区的中心区位,作为园区整个空间的控制要点:也可与贸易用房结合布置,成为塑造园区形象的重要元素。
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大学科技园的从业人员大多具有年轻、收入高、从事脑力劳动、需要交流等特2.相关研究2.1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2.1.2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功能组成点。
这些特点决定了在大学科技园中要设置相应的生活配套服务设施。
其中包括体育休闲设施、文化活动设施、餐饮娱乐设施等多项配套服务容。
这些容所占的比例视园区的周围环境和规模而定。
在大城市中的科技园,周围的城市娱乐与服务设施比较完善,可以依托城市的现有资源,所以园服务设施的比例可以小一些。
园区的用地比较大,因此,园区自身配套的服务设施一般比较齐全。
例如东大软件园就有俱乐部、游泳馆、高尔夫球场等多种设施。
在配套设施中,比较特设的是交流空间。
在大学科技园中创造交流空间十分必要,它可以使一家餐馆、一间酒吧、一个茶室,也可能是走廊里的一个较大的空间或是楼梯转角的一个沙发。
大学科技园在整体规划和单体设计中都应该考虑这个问题,创造交流的可能性。
住宅住宅一般只出现在建于郊区的大学科技园中,期目的是为远离市区的员工提供住房,有的也带有一定的房地产开发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