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罗贯中《三国演义》名句赏析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MicrosoftWord文档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三国演义》主题初探湖南省泸溪县第二中学高兴安关键词:“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刘备诸葛亮周瑜。
文章主旨:刘备周瑜的故事,生动形象地阐述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道理,也给我们深刻的启示: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要谋划我们的事业,要谋划我们的人生,但更要顺应天意,量力而行,善于把握机遇,成就我们的事业,铸就人生的辉煌。
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思想深邃,主题丰富。
我认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应是该作品的主题之一。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意思是,一个人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功,铸就人生的辉煌,首先就要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谋划。
“人谋”是过程,“天成”是结果;“人谋”在前,“天成”在后,先有“人谋’,后有天成。
有了“人谋”,在预定时间内不一定有“天成”。
冥冥之中,有很多事情也许上天早就安排好了的,人在冥冥之中的上天面前也许无能为力,但不管怎样,首先还是要人谋,一定要学会正确地处理过程和结果的关系。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刘备的马跃檀溪刘备生的身长七尺有五,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身,好一派帝王面相。
东汉末年,黄巾作乱,朝廷发榜文招军,他就和关羽、张飞桃园结义,招兵买马,参加征黄巾军。
在征讨黄巾军的过程中,崭露头角,声名远播。
他平黄巾军,讨伐董卓,灭吕布,破袁术,赤壁鏖战,收四川,定汉中,加入了群雄中原逐鹿的行列,踏上了匡复社稷,成就帝业的征程。
他是条“泥中蟠龙”,荆州才是他的腾飞之地。
因此在他没有到达荆州之前,他过的是东奔西走,寄人篱下的生活。
平定黄巾之乱,刘备战功累累,因朝廷无人,只得个中山府安县县尉,因张飞鞭打督邮而被迫离任。
讨伐董卓,因得公孙瓒引荐,才得以担任平原相,到徐州,徐州牧陶谦见他仪表轩昂,语言豁达而把徐州相让,却因张飞醉酒吕布岳丈曹豹而被吕布占领,后因吕布相容才在小沛驻扎,又因张飞招兵买马抢了吕布的马匹不为吕布所容,于是至许都投奔曹操,曹操表荐他为豫州牧。
灭吕布后,因不满曹操的所作所为,最终投奔袁绍。
《三国演义》经典语录50条及原文出处

《三国演义》经典语录50条及原文出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这是杨慎的《临江仙》词,罗贯中用它来作为《三国演义》的开篇词是再合适不过了。
全词为: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出自《三国演义》第1回:这句话本身就是对历史的精准描述。
如果硬要深究其中的道理,不外乎一个“利”字,所谓分有分利,合有合利,分利大则人心思分,合利大则人心思合。
古今中外,无不如此。
治国安民,计皆出于驭利之术也。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出自《三国演义》第3回:李肃曰:“贤弟有擎天驾海之才,四海孰不钦敬?功名富贵,如探囊取物,何言无奈而在人之下乎?”布曰:“恨不逢其主耳。
”肃笑曰:“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见机不早,悔之晚矣。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出自《三国演义》第4回:陈宫曰:“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陈宫默然。
天下动之至易,安之至难。
出自《三国演义》第6回:司徒杨彪曰:“关中残破零落。
今无故捐宗庙,弃皇陵,恐百姓惊动。
天下动之至易,安之至难。
望丞相监察。
”有时候天下动乱只在一念之间,而安邦兴国却需要几代人的不断努力。
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公。
出自《三国演义》第6回:曹洪曰:“公急上马!洪愿步行。
”操曰:“贼兵赶上,汝将奈何?”洪曰:“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公。
”这段曹洪之与曹操的对话,是不是很感人?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出自《三国志·吕布传》注引《曹瞒传》:“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
”古代骏马配英雄,吕布本身勇猛无敌,再加上跨下神驹赤兔马,更显神威。
大丈夫生居天地间,岂能郁郁久居人下!出自《三国演义》第9回吕布之口。
在王允连环计的作用下,吕布对董卓怀恨在心,于是就冒出了上面这句话。
为社稷之臣,不能匡君救主,空生天地间耳!出自《三国演义》第13回:这是杨彪对朱儁说的话,可见一个忠义臣子的赤胆忠心。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司马迁的《史记》里描写了众多历史人物,其中两位是赵国的毛遂和秦朝的宰相李斯。
之所以单说这两位人物,是因为这两位人物都能够在地位底下时能意识到自己的处境,有想改变处境,干一番事业的念头。
司马迁在《李斯列传》里对李斯作了详细的描述,毛遂没有专门的列传,只是在《平原君虞卿列传》里有一段对他的描写,这就是成语"毛遂自荐"的出处。
平原君在拒绝毛遂自荐时说:"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颂,胜(平原君的名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
先生不能,先生留。
"这句话意思是:贤能的人在世上,好像尖锥处在囊中,锥尖立刻就露出来,而毛遂在平原君门下三年了,左右没提起过,我也没听说过你,所以你不行,你还是留下吧。
面对拒绝,毛遂坚持说:"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
使遂早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意思是今天就把我处在囊中吧,如果把我处在囊中,早就脱颖而出了,不仅仅是露出锥尖而已。
最终,毛遂不辱使命,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楚王,促成了楚赵合纵抗秦,得到"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成为一段佳话。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
他年轻的时候,曾在郡里当小吏,看到办公处附近厕所里的老鼠在吃脏东西,每逢有人或狗走来时,就受惊逃跑。
后来李斯又走进粮仓,看到粮仓中的老鼠,吃的是屯积的粟米,住在大屋子之下,更不用担心人或狗惊扰。
于是李斯就慨然叹息道:"一个人有作为还是没作为,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李斯由此受到启发,来到秦国,并受到秦始皇的重用,协助秦始皇平定六国,建立秦帝国,为统一中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距等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作用即使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在继续着。
李斯的功劳可谓大矣!毛遂和李斯没成名之前,都明白一个道理,要想有所作为,必须使自己处在有利位置和环境,用现在的话说要有一个能发挥、能展现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你可以用自己胸中的才华,演绎出波澜壮阔、绚丽多彩的人生。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三回 上方谷司马受困 五丈原诸葛禳星

第一百三回上方谷司马受困五丈原诸葛禳星却说司马懿被张翼、廖化一阵杀败,匹马单枪,望密林间而走。
张翼收住后军,廖化当先追赶。
看看赶上,懿着慌,绕树而转。
化一刀砍去,正砍在树上;及拔出刀时,懿已走出林外。
廖化随后赶出,却不知去向,但见树林之东,落下金盔一个。
廖化取盔捎在马上,一直望东追赶。
原来司马懿把金盔弃于林东,却反向西走去了。
廖化追了一程,不见踪迹,奔出谷口,遇见姜维,同回寨见孔明。
张嶷早驱木牛流马到寨,交割已毕,获粮万余石。
廖化献上金盔,录为头功。
魏延心中不悦,口出怨言。
孔明只做不知。
且说司马懿逃回寨中,心甚恼闷。
忽使命赍诏至,言东吴三路入寇,朝廷正议命将抵敌,令懿等坚守勿战。
懿受命已毕,深沟高垒,坚守不出。
却说曹睿闻孙权分兵三路而来,亦起兵三路迎之:令刘劭引兵救江夏,田豫引兵救襄阳,睿自与满宠率大军救合淝。
满宠先引一军至巢湖口,望见东岸战船无数,旌旗整肃。
宠入军中奏魏主曰:“吴人必轻我远来,未曾提备;今夜可乘虚劫其水寨,必得全胜。
”魏主曰:“汝言正合朕意。
”即令骁将张球领五千兵,各带火具,从湖口攻之;满宠引兵五千,从东岸攻之。
是夜二更时分,张球、满宠各引军悄悄望湖口进发;将近水寨,一齐呐喊杀入。
吴兵慌乱,不战而走;被魏军四下举火,烧毁战船、粮草、器具不计其数。
诸葛瑾率败兵逃走沔口。
魏兵大胜而回。
次日,哨军报知陆逊。
逊集诸将议曰:“吾当作表申奏主上,请撤新城之围,以兵断魏军归路,吾率众攻其前:彼首尾不敌,一鼓可破也。
”众服其言。
陆逊即具表,遣一小校密地赍往新城。
小校领命,赍着表文,行至渡口,不期被魏军伏路的捉住,解赴军中见魏主曹睿。
睿搜出陆逊表文,览毕,叹曰:“东吴陆逊真妙算也!”遂命将吴卒监下,令刘劭谨防孙权后兵。
却说诸葛瑾大败一阵,又值暑天,人马多生疾病;乃修书一封,令人转达陆逊,议欲撤兵还国。
逊看书毕,谓来人曰:“拜上将军:吾自有主意。
”使者回报诸葛瑾。
瑾问:“陆将军作何举动?”使者曰:“但见陆将军催督众人于营外种豆菽,自与诸将在辕门射戏。
《三国演义》经典语录读书笔记

《三国演义》经典语录读书笔记《三国演义》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人物名称、地理名称、主要事件与《三国志》基本相同。
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国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础上,才进行再发挥,进行夸张、美化、丑化等等,这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套路。
《三国演义》一方面反映了真实的三国历史,照顾到读者希望了解真实历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据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三国人物进行了夸张、美化、丑化等等。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三国演义》的经典语录,供大家欣赏。
1、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
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
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寡,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
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原为用,此德胜也(荀彧传)2、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武帝纪)3、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
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贾诩传)三国十大经典语录TOP10第十位:“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一共八个字却称赞了两件事物,足可见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
而且朗朗上口,妇孺皆宜。
后来关羽虽然也得到了赤兔,但也没听别人这么说过,估计作者肯定是吕温侯的FANS,否则也不会这么肉麻。
精辟指数:5.5第九位:“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老马家五个儿子,为大家熟知的只有马良,马谡哥俩。
马良的确才华出众,为刘备坐稳西川出了不少力,可惜死得较早。
马谡虽说智商较高,也一度取得诸葛亮的赏识,只可惜后来一步棋走错,丢了街亭。
因此当人读起这一句话时,一则叹马良死得过早,二则叹马谡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精辟指数:6第八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人说《后出师表》不是诸葛亮写的,先不论是谁写的,这里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诸葛亮真实的写照,也是最能表现诸葛亮后期六出祁山无力回天时的心情,也成为现代人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意思是:自己已经尽力而为,至于能否达到目的,那就要看时运如何了。
用法:复句式,作分句,可分开使用。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成语告诉我们,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学会正确对待,正确处理人与事物,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须知其来有自,后天努力才可事可天成!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造句有:
1、他这人很狡猾,做事经常抱着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态度,他说这样才能在市场上站住脚。
2、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3、我们不要抱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态度,要想尽一切办法争取成功
4、自古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只要我们尽了力,无论结果如何都不会留下遗憾。
5、古人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相信这事一定会办成功。
三国演义的好词佳句以及读后感悟

三国演义的好词佳句以及读后感悟1.【三国演义的好词和好句,好词30个,好句20句好句:1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桃园三结义)2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评价曹操)3汝视我之剑不利否?汝剑利,吾剑未尝不利(袁绍)4宁教我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我(曹操)5大丈夫愿临阵斗死,岂可入墙而望活乎(袁绍)6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刘备)7父精母血,不可弃也(夏侯敦)8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曹操对刘备)9吾露父母之形,以显清白之体耳(祢衡)10吾观颜良,如插标卖首耳(关羽)11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关羽评张飞)1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13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张飞)14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周瑜)15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太史慈)16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父子,豚犬耳(曹操评孙权)17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严颜)18吾手中宝刀却不老!(黄忠)19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刘备评赵云)20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对刘禅)好词:【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偃旗息鼓【出处】三国志蜀志赵云传注:「偃旗息鼓,曹军疑有伏兵,引去.出言不逊【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逊,何不杀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初出茅庐【出处】据三国演义所载,诸葛亮初出茅庐,佐刘备用兵,观与张飞不服,行事诸多困难.刮目相待【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危在旦夕【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与阉宦共饮耶?」危急存亡之秋【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出处】司马昭在曹髦在位时,为大将军,专管国政,自封为相国,不久封为晋公,昭还假装不接受.髦很生气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名不虚传【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兵精粮足,名不虚传.」同符合契【出处】三国志吴志孙传注:「一与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吴下阿蒙【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敝帚千金【出处】曹丕?典论论文:「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见自见之患也.」廊庙之器【出处】三国志蜀志许靖传:「虽行事举动,未悉允当,蒋济以为大较有廊庙之器也.」才高八斗【出处】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手不释卷【出处】曹丕自叙:「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指日可待【出处】诸葛亮出师表:「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探囊取物【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
三国演义好句摘抄及感悟

三国演义好句摘抄及感悟1. 好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 感悟:这句话道出了历史的发展规律,世间万物都在不断变化中。
- 例子:几个朋友在聊天,一个说:“你看现在这世界,变化多快呀!就跟那《三国演义》里说的似的,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咱这生活不也一样嘛,有时候好,有时候坏,起起落落的。
”另一个说:“可不是嘛,所以咱得学会适应变化,才能过得好。
”观点:历史规律告诉我们要适应变化。
2. 好句:既生瑜,何生亮。
- 感悟:这句话体现了一种无奈和不甘,也让人感叹人生的竞争之残酷。
- 例子:两个同学在讨论考试成绩,一个说:“哎呀,那谁谁咋每次都考那么好呢?我咋就不行呢?真像周瑜说的,既生瑜,何生亮。
”另一个说:“你别这么想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你也有他比不上的地方呢。
”观点:不要因竞争而气馁,要发现自己的优势。
3. 好句: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 感悟:这句话描绘了英雄的特质,让人向往成为有志向有谋略的人。
- 例子:几个年轻人在谈理想,一个说:“咱得像《三国演义》里说的英雄那样,胸怀大志,腹有良谋。
咱不能整天浑浑噩噩的,得有点追求。
”另一个说:“对呀,咱得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干出一番大事业。
”观点:要有英雄之志。
4. 好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感悟: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保持淡泊宁静的心态,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实现远大的目标。
- 例子:一个人在为工作烦恼,朋友劝他:“你别那么着急上火的,你看《三国演义》里说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你得静下心来,好好想想自己到底要啥。
”他说:“嗯,你说得对,我得冷静冷静。
”观点:淡泊宁静才能成就大事。
5. 好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 感悟:这句话提醒我们要注重细节,积小善成大善,防小恶成大恶。
- 例子:家长教育孩子,说:“你可记住了,《三国演义》里有句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罗贯中《三国演义》名句赏析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名句赏析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三回:“‘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旧谚。
意思是自己已经尽力而为,至于能否达到目的,那就要看时运如何了。
人“”谋“是过程,”天“”成“是结果;”人“”谋“在前,”天“”成“在后;先有”人“”谋“,后有”天“”成“;有了”人“”谋“,在预定时间内不一定有”天“”成“;但终归会有”天“”城“;但没有”人“”谋“,绝不会有”天“”成“!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成语告诉我们,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学会正确对待,正确处理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1 / 1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