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课件PPT课件

如果一些动物活动性很强,活动范围大, 还能用样方法吗?
--
11
如何调查一个岛上绵羊的种群密度?
--
12
(2)标志重捕法:
适用范围:?
一般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
13
第1次
第2次
--
14
标志重捕法
第一次,捕获并标记12只羊 第二次,捕获10只羊,有标记羊4只。
计算种群数量N=?
N
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出生率 > 死亡率
种群密度增加
出生率 = 死亡率
种群密度相对稳
意义定 出:生是率决定< 种死群亡数率量和种群种密群度密的度直减接小因素
--
20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
21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概念:在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 )的个体数 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迁入率 > 迁出率
A.46 C.12
B.25 D.100
--
34
3、下列4个种群不同年龄的个体数曲线图中,依次表示
的是( C )
A.甲、乙表示衰退型,丙表示稳定型,丁表示增长型 B.甲表示增长型,乙、丙表示稳定型,丁表示衰退型 C.甲、乙表示增长型,丙表示稳定型,丁表示衰退型 D.甲表示衰退型,乙、丙表示稳定型,丁表示增长型
(4)性别比例的意义:影响种群密度的 变动。
--
30
小结:
出生率 直接 种群数量 直接 迁入率 死亡率 决定 (种群密度) 决定 迁出率
预测变化方向
间接影响数量变动
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
31
种群的空间特征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 置状态或布局,叫种群的空间特征或分布型。
原创4:4.1 种群的特征

一.种群密度
1.含义: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 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
种群的个体数量 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2.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样方法
①含义: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 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 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 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分为三种类型:随机分 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
1. 下列因素能引起种群密度增大的有_A__C__H A.种群中幼年个体增多 B.种群性别比例改变 C.环境中水热条件适宜 D.种群中幼年个体减少 E.环境中天敌增多 F.环境中阳光不足 G.寄生生物增多 H.寄生生物减少
2. 在一块草原上有8户牧民,每户牧民各养了 一群羊,其中有6户养的是绵羊,有2户养的是山羊, 这块草原上的8群羊是( C )
N=(4+6+8+8+9)/5=7只/hm2
例2.在调查一块方圆2hm2的农田中田鼠的数量时, 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42只,将捕获的田 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 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38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 个体12只。则该农田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大概有多少只?
N=(42×38)/12=133只
情况三
种群甲:200头;100km2;幼年个体60%,
老年个体10%。雌:雄=65:35
种群乙:200头;100km2;幼年个体60%,
老年个体10%。雌:雄=35:65
预测:一年后两种群的大小还一样吗?
五、性别比例
1.概念: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 所占的比例
2.类型:(一般分三种类型)
①雌雄相当型:特点 是雌性和雄性个体数 目大体相等。 这种类型多见于高等 动物。
人教版教学课件必修3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课件

②计算公式:
种群数量=标记个体数 X 重捕个体数/重捕标记数 ③举例:先捕获39只鼠并标记,一段时间后,再重捕 34只,其中一标记的为15只,那么根据公式,该地 段原有总鼠数为39 X 34/15=88只
④使用范围:动物
例1、某同学在牛首山调查珍稀蝶类——中华 虎凤蝶幼虫的种群密度,得出5个样方(样方面积 为1hm2)的种群数量分别为4、6、8、8、9只。 那么,该同学给怎样计算该种蝶幼虫的种群密度 (单位:只/hm2)?
5、农业生产上常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 雄性个体,使之不能与雌虫个体交尾,致使害虫的种 群密度( A ) A.明显下降 B.明显上升 C.保持稳定 D.越来越大
34
6、在一块草原上有8户牧民,每户牧民各养了一群羊, 其中有6户养的是绵羊,有2户养的是山羊,这块草原 上的8群羊是( ) C A.六个种群 B.一个种群 C.两个种群 D.八个种群
11
N=(4+6+8+8+9)/5=7只/hm2
例2、在调查一块方圆2hm2的农田中田鼠的数量 时,放臵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42只,将捕获 的田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点再 放臵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38只,其中有上次 标记的个体12只。则该农田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大概 有多少只?
28
种群数量变化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种群
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以及
迁人和迁出等都可以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是决定种群数
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
29
种群各特征之间的关系
种群数量
迁入率
直接影响 预测方向 直接影响
31
高中生物《第四章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课件4 新人教版必修3

意义:迁入率和迁出率在研究城市人口 变化中具有重要意义。
迁入率和迁出率也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
四、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1.年龄组成
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 例。
①增长型:
特点:幼年个体 多,老年个体少。出 生的比死亡的多。
老年 成年 幼年
种群密度越来越大。
②稳定型:
特点:各年龄期的个 体数比例适中。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这些生物是同一种生物吗?为什么?
葡萄
蝴蝶
蛇
蘑菇
不是同一种生物,它们的形态、结构并不相同。
看下面这张图片,有什么特点?
种群特征有哪些?
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一、种群密度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 中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一般
种群密度较高
种群密度很高
直接反映种群的繁荣与衰退的特征是什 么? 种群密度 能够直接决定种群大小变化的特征是什 么?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能够预测种群变化方向的特征是什么?
年龄组成
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的特征 是什么? 性别比例
课堂小结
• 大家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 内容呢?
种群各特征之间的关系
在一定时期内出生的新个 体数接近衰老死亡的个体 数。
老年
成年 幼年
种群中个体数目保 持相对稳定。
③衰退型:
老年 特点:老年期个体数目 较多而幼年期的个体数目偏 少。新出生的个体不能补偿 衰老死亡的个体数。
成年 幼年
种群密度越来越小。
老年个体数 成体数 幼体数
增长型
年龄组 变 成 化趋势
稳定型
人教版教学课件第 4 章 种群和群落、种群的特征

N1+N2+N3+N4+N5 5
某同学在一草地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取了5个样方 (样方面积为1m2),5个样方的种群数量分别为4、6、 8、8、9株。那么该草地的蒲公英种群密度为多少?
种群密度=(4+6+8+8+9)/5=7株/m2
③计数
——蒲公英
——其他植物 计数原则:样方内无论大小都要数, 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 应“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蒲公英
一个森林中的全部金丝猴 南极地区生活的所有帝企鹅
下列各项中,属于种群的是 A.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鱼群 B.一个湖泊中的全部藻类 C.校园中的全部树木 D.培养基上的大肠杆菌菌落
一、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 2、出生率和死亡率
态学的角度看,其目的主要是
A.控制出生率,降低种群密度
A
B.控制年龄组成,稳定种群密度
C.控制死亡率,降低种群密度 D.控制年龄组成,降低种群密度
3、迁入率和迁出率
概念: 在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 )的个体, 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迁入率 > 迁出率 迁入率 = 迁出率 迁入率 < 迁出率 种群密度增加 种群密度相对稳定
②取样
样方的多少会影响调查结果吗?
会,一般来说样方数越多,调查结果越准确
样方多大适宜?
草本植物样方的大小以1m2的正方形,灌木样方的大小以10m2 ,
乔木样方的大小以100m2
取样的原则是什么? 随机取样 常用的取样方法有哪些? 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五点取样法:调查群体为非长条形
种群密度N
应用
第四章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n
m
计算公式:
标记数 (M) = 种群数量 (N)
重捕总数(n)
重捕标志数(m)
三、种群的空间特征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 位置状态或空间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 征或分布型。
优 秀 课 件 尽在 海波飞扬 优秀 课件 尽在海波飞扬
更多精彩:
联系作者:zhbghost@
2008
12.14
7.06
5.08
思考:计划生育对于我国人口密度有何影响?
资料分析:
1980年深圳城市人口仅为1万人,农村人口为30万人
2010年5月18日,深圳市累计登记的流动人口为1200.55 万人,加上原有的246万常住人口,深圳总人数达到了 1446.55万,其中流动人口占到了总人口的82%。改革 开放之后,大量的移民涌入深圳,深圳的移民来自全 国各地。
含义: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求所有样方种群
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适用:植物或
活动能力弱的
动物。
常用的取样方法:
调查总体为非长条形时 五点取样法
调查总体为长条形时
等距取样法
等距取样法
10 m
10m
2、标志重补法
第一次捕获M只,标记,放回;
第二次捕获n只,有标记的m只;
该种群的数量N?
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而 种群数量的变化是与种群的特征分不开的。
一、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
种群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
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直接反映种群的数量特征。
2.出生率和死亡率
概念:
在单位时间内出生的个体数占该种群 出生率:
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一节种群的特征第二节种群的数量变化

必修三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第二节 种群的数量变化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一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如: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就是一个种群)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最基本特征)出生率:单位时间里新出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
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样方法——常用调查植物五点取样法:适用于总体为正方形;等距取样法:适用于总体为长方形时2)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动物例:对某地麻雀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了50只麻雀,把这些麻雀腿上套上标记环后放掉,数日后又捕获了40只,其中有标记环的10只,那么该地大约有麻雀200只N :50=40:10 N =200只2、种群的数量变动及数字模型(S ”型曲线tt条件:食物、空间充裕、无敌害等理想条件“J”型曲线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无K值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
实例:20世纪30年代,美国岛屿上环颈雉的增长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X倍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N t=N0X t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原因:因生活条件有限而使种内斗争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S”型曲线数量的增加特点:不能连续增长,达最大值(K值)后停止增长,有的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概念:种群经过一段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实例:在0.5mL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24h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大草履虫的数量在第二天和第三天增长较快,第五天以后基本维持在375个左右。
种群的基本特征ppt课件

⑶衰退型:特点是老年个体较多,幼年个体偏少。
老年 成年 幼年
新出生的个体不能补偿衰老 死亡的个体数。
种群密度越来越小。
性别比例
A 概念 指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B 特点 * 雌雄相当 多见于高等动物,如黑猩猩、猩猩等。 * 雌多于雄 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鸭、羊等。 有些野生动物在繁殖期也是雌多于雄,如象海豹。 * 雄多于雌 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家白蚁等 * 性别比例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
2.均匀分布
种群的个体是等距分布,或个体间保持一定的 均匀的间距。均匀分布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种群 内个体之间的竞争。例如,森林中植物为竞争阳光
(树冠)和土壤中营养(根际),沙漠中植物为竞 争水分都能导致均匀分布。虫害或种内竞争发生时 也可造成种群个体的均匀分布。地形或土壤物理性 状呈均匀分布等客观因素或人为的作用,都能导致 种群的均匀分布。均匀分布在自然种群中极其罕见, 而人工栽培的种群(如农田、人工林),由于人为 保持其株距和行距一定则常呈均匀分布。
设某种群的总数为N ,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为M, 第二次重捕的个体数为n ,其中已标记的为m ,则:
N:M=n:m,
可得,N=
n m(
( 重捕个体数) 重捕 中标志数)
M(总标志数)
标志重补法应注意:
n 1标志要牢固,不易脱落 n 2不要太显眼,以防其被敌害捕食 n 3标志物本身无毒,不要对其本身造成伤
5.下图表示种群年龄组成的一种类型。
(1)此图表示__增__ __型的种群。
(2)该种群中_
_个体多, _ _ 个体少。
(3)据统计, 70年代初我国人口(种群)年龄组
成与此图大体相似,所以在这以后一段时间内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光灯灯光诱捕法,是怎样确定种群密度的 通过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获取的种群密度虽然是 个估计值,应该说其与实际数据的偏差度是有限的, 学生也容易接受和理解。但在用黑光灯灯光诱捕法 来调查有趋光性的昆虫密度时,就凭借每晚诱捕到 的几只蛾子,似乎无法计算出密度来。其实灯光诱 捕法获取的仅是相对密度,是通过跟历史记录作对 照得出的,反应密度大小的也不是具体的数据,而 是成灾程度的多度等级,如轻、较轻、较重、重等, 比如说,通过历史记录得知每晚捕到20只左右的蛾 子将暴发严重的农林虫害,那么,在相同条件下, 今年也一晚捕到20甚至更多只蛾子时,就说害虫密 度已大到严重灾害的程度了。
态学的角度看,其目的主要是( A )
A.控制出生率,降低种群密度 B.控制年龄组成,稳定种群密度 C.控制死亡率,降低种群密度 D.控制年龄组成,降低种群密度
• 6、下列因素能引起种群密度增大的有( ACH)
(多选)
A· 种群中幼年个体增多
C· 环境中水热条件适宜
B· 种群性别比例改变
D· 种群中幼年个体减少
⑴雌雄相 当型:特点是 雌性和雄性个 体数目大体相 等。 这种类型 多见于高等动 物。
⑵雌多雄少型:特点是雌性个体显著多于雄性 个体。 这种类型常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等动物。 ⑶雌少雄多型:特点是雄性个体明显多于雌性 个体 : 100
2004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白 皮书指出,我国男女(0至4岁)性别比例接近120 : 100,远超国际认同的可以容忍的最高警戒线 107:100。 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
概念:在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
出 )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
比率。
意义:迁入率和迁出率在研究城市
人口变化中具有重要意义。
迁入率和迁出率也决定了种群密度 的大小。
4、年龄组成(结构):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 的个体数目的比例。一般年龄期分为幼年(尚无生 殖能力)、成年(有生殖能力)和老年(丧失生殖能 力)。 增长型 年龄结构一般分三种类型 稳定型 衰退型 老年
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1998年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单位:‰)
世界 中国 孟加拉国 印 度 印度尼西亚 出生率 22.2 16.0 27.8 26.5 23.2 死亡率 8.9 6.5 9.6 8.9 7.5
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种群的自然增长率。
3、迁入率和迁出率
3 、迁入率和迁出率
⑶衰退型:特点是老 老年 年期个体数目较多而 成年 幼年期的个体数目偏 少。新出生的个体不 幼年 能补偿衰老死亡的个 衰退型年龄结构 体数。种群密度越来 越小。
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预测种 群密度
5、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雌雄相当型 性别比例也一般分三种类型 雌多雄少型 雌少雄多型
10m
10m
1.种群密度
(1)含义: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 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直接反映种群的繁荣与衰 退;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表示方法:①小范围的水生生物——单位体积
②大范围的陆生生物——单位面积
种群密度
种群的个体数量
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种群密度很高
种群密度较高
种群密度一般
种群的空间特征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 的位置状态或布局,叫种群的空间特征。
均匀型
随机型
集群型
评价反馈:
• 1.下列各项中,属于种群的是(D ) A.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鱼群 B.一个湖泊中的全部藻类 C.校园中的全部树木 D.培养基上的大肠杆菌菌落
• 2.预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数量的发 展趋势主要来自( A ) A.居住人口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 B.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 C.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D.人口男女性别比例
E· 环境中天敌增多
G· 寄生生物增多
F· 环境中阳光不足
H· 寄生生物减少
7、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 对害虫种群不可能出现的变化是 C A.性别比例失调 B.种群密度减小 C.种群密度保持稳定 D.出生率下降
• 8.下图表示种群年龄组成的一种类型。
增长 型的种群。 (1)此图表示_______ 幼年 个体多,______ 年老 个体少。 (2)该种群中_______ (3)据统计,70年代初我国人口(种群)年龄组 成与此图大体相似,所以在这以后一段时间内的 不断增长 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为此,我们 计划生育 要认真执行人口的______________ 政策。
• 3.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CD ) (多选) A.性别比例 B.年龄组成 C.出生率和死亡率 D.迁入率和迁出率
• 4.在对某种鼠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 获并标志48只,第二次捕获25只,其中有标志 鼠12只,则该种群的总数量为( D ) A.46 C.12 B.25 D.100
• 5.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少生优生,从生
如果我们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 性个体,会引起害虫种群性别比例失调,导致出生 率下降,最终使种群密度减小。
性别比例的意义: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动。
种群数量
直接体现 预测变 化方向 影响数 量变化
年龄组成
种群密度
决定种群的 大小和密度
性别比例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请抢答:
1.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 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2.直接反映种群的繁荣与衰退的特征是 种群密度 3.能够直接决定种群大小变化的特征是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4.能够预测种群变化方向的特征是 年龄结构 5.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的特征是 性别比例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种
群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 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1.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蛇。
2.我国长江流域的全部白暨豚。 3.海南岛上四季常青的红树林。 4.北京八一湖的野鸭。
怎样控制害 虫数量,以防止 虫灾发生?
牧民在承包的 草场上该放养多少 头羊,既能保护草 原,又能取得最好 经济效益?
n(重捕个体数)
M(总标志数)
③适用对象:活动能力强 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④ 举例:先捕获39只鼠并标记,一段 时间后,再重捕34只,其中标记的为15 只,那么根据公式,该地段原有总鼠数 为 39 X 34/15=88 只
例1、某同学在牛首山调查珍稀蝶类——中华虎 凤蝶幼虫的种群密度,得出5个样方(样方面积 为1hm2)的种群数量分别为4、6、8、8、9只。 那么,该同学给怎样计算该种蝶幼虫的种群密 度(单位:只/hm2)? N=(4+6+8+8+9)/5=7只/hm2 例2、在调查一块方圆2hm2的农田中田鼠的数量 时,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42只,将 捕获的田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 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38 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2只。则该农田中 田鼠的种群数量大概有多少只? N=(42×38)/12=133只
一则笑话
疯子:“让所有的人都死光,就留我一个!” 旁人:“如果你自己种粮食,谁给你织布?” 疯子:“那就再留个织布的吧。” 旁人:“你会做木工吗?会打铁吗?” 疯子:“再留一个木工和一个铁匠吧。” 旁人:“你们会炼铁吗?会开矿吗?还有, 会看病吗?会制药吗?……” 疯子:“哎呀,那就全留下罢!” 看来,世界上任何生物个体都是不能单独生 活的!每个生物个体都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与其他 生物个体打交道——包括同种的和不同种的。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样方法 ①含义: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 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 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 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②举例:选取1m2山地,计算马尾松为5棵,则该 样方的马尾松密度为5/1=5(棵/m2) ③使用范围:多用于植物以及一些活动能力弱的小
迁徙
迁徙
种群密度周期性变化
耕种
耕种
相关 生物引起 种群密度 改变
2、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 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例如:1983年,我国平均每10万人中 出生1862个孩子,我国该年人口出生率 是1.862%.
⑴增长型:特点是 幼年个体大量成长为成 成年 年产生后代,老年个体 幼年 死亡的少,出生的比死 亡的多,种群的个体数 增长型年龄结构 越来越多。
⑵稳定型:特点是 老年 各年龄期的个体数比例 成年 适中。在一定时期内出 生的新个体数接近衰老 幼年 死亡的个体数。种群中 稳定型年龄结构 个体数目保持相对稳定。
思 考 样方法适合对动物的种群密度调查吗?
(2)标志重捕法
①含义: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
一部份个体 ,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
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
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数的比例,来
估计种群密度。
②计算公式:设某种群的总数为N, 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为M,第二次 重捕的个体数为n,其中已标记的为m, 则: N:M=n:m N= m(重捕中标志数)
动物
五点取样法
等距取样法
在统计样方中个体数量时,遇到的问题之一是 边缘效应,即如何处理样方边缘上的个体。一 般而言,样方顶边、左边及左角处的个体统计 在内,其他边缘不作统计。
生态工作者从东到西对我国北方 A 、B、 C 三种类型的草 原地行调查。下表是不同调查面积的物种数量统计结果:
调查B草原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设计如下调查步骤: ① 选取40cmX40cm为最佳样方面积。 ② 在该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取5个样方。 ③ 计数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若计数结果由多到少依次 为N1、N2、N3、N4、N5,则将N3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请指出以上设计步骤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①选取的样方面积不对,应取物种达到最稳定的最小面积 100cm×100cm。②取样方法不对,应在B草原中随机取样。 ③对种群密度的估计方法不对,应以调查样方的单位中种群 个体数量的均值作为群密度的估计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