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复习指导1
中考政治复习方案课堂5分钟七下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new)

1.国家制定或认可 国家强制力 强制性 普遍约束力
2.它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 制裁或处理 模式、标准或方向 准绳 我们生活的“卫士” 国家生活的保障
3.法律规定的义务 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4.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 严重危害性 最本质特征 刑事违法性
法律标志 刑罚当罚性 必然后果
5.法律 危害性 后果 法律责任 危害性 法律责任 不可逾越的鸿沟
6.以国家的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
7.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主刑 附加刑 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6.什么是刑法?
刑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什么是刑罚?刑罚的种类有哪些?
(1)刑罚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刑罚的种类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__两大类,主刑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种;附加刑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
3.什么是违法行为?根据其违反法律可以将其分为哪几类?
第四单元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

【2)心理分析:小波从沉迷网络的泥潭中摆脱 出来,说明他具有哪些良好的心理品质? (2分)
答案:具有:①自尊;②自强;③理智;④意 志坚强(自制力强);⑤不怕挫折;⑥善于调控 情绪等良好心理品质。)
3)爱的积累:运用七年级教材的有关知识,谈谈党和政 府对青少年深深的情、浓浓的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 面?(2分)
答案:①学校保护,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 身心健康;②社会保护,如营业性舞厅等不得允许未成 年人进入;③司法保护,如不公开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 件;④家庭保护,如强调父母要履行抚养未成年子女的 义务;等。
为作斗争,遇事不怯弱,以免让坏人为所 欲为;(2分)③求助于老师、家长或学校; (2分)④向有关部门反映或向法院告状。 (2分)
17、答案:(1)小石头的话不对。(1分)公民 在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 的利益;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要遵守法 律和网络规则等。(2分,每点1分)
2、识记学案46---47页1---10题。把题目 标在书上。10分中
达标反馈
1、完成导学案49-51页的选择题。 2、完成14、D 4 B 5 C 6 C 7 D 8 C 9 A 10 C 11C 12D 13B
14、1)特别关注:小渡如果继续沉迷网络,可 能会给他带来哪些负面影响?(1分)
4)学会自护:在校园里,如果遇到意外险情,你会怎样 应对呢?(1分)
答案:①保持冷静,不慌乱;②及时报告老师;③及时 报警,及时求助;④有组织有秩序地避开险情;⑤运用 智慧,妥善处置;等
感受法律的尊严复习课

A.有不良行为若不加以改正,有可能走向违 法犯罪 B.王某持刀抢劫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C.一般违法行为必然发展为犯罪 D.王某偷同学的小额钱物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 危害性 ( A )
7.某工厂违规向洞庭湖排放超标污 水,市环保局立即责令该厂停业整 顿,并处罚款一万元。该厂的行为 属于( ) A.犯罪行为 B.民事违法行为 C.行政违法行为 D.刑事违法行为 ( C )
5.日常生活离不开法律,主要表现在( ) ①法律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 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 ②如果人们违反法律,就会受到法律制裁或处 ③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法律是国家生活 的保障 ④法律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A.①②④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 ( D )
6.高中生王某曾因偷同学的小额钱物被
3.下列最能体现出法律最主要特征 的是 A.捡到银行卡冒领存款被人民法院 判处有期徒刑和罚金 B.城管执法人员上门调查邻里因房 屋翻新所产生的纠纷 C.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网上咨 询周活动开幕 D.农业部补贴苹果套装关键技术示 范项目 ( A )
4. 2009年9月8日,因无证醉驾造成重大人员 伤亡的孙伟铭,被四川高级人民法院终审判 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从此案中 可以看出 ①孙伟铭触犯了刑法 ②违法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③法律具有强制性 ④一般违法行为也要受到法律制裁 A. ② ③ B. ① ④ C. ① ③ ④ D. ① ② ③ ( D )
设想一下,假如没有这些规则,你的生 活会出现那些问题或有什么不便?
法治社会对公民有哪些要求: 学法、知法,增强法律意识, 树立法制观念;守法、用法, 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增强权利意识,依法行使权 利;增强义务观念,依法履 行义务;依法维护国家和他 人的利益。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复习指导(精选3篇)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复习指导(精选3篇)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复习指导篇1第二框题法不可违复习指导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91页“小勤的故事”,思考书中的问题:一个好学生为什么会做出如此丢面子的事?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小勤由于不懂法律作了违法的事,这样的事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不作违法的事这是我们行为的底线,也是对我们最起码的要求,我们维护自尊,培养自信,实现自立,力求自强,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遵守规则,尤其不能违反法律。
2、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91-92页的插图故事并思考:故事中的主人公给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其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他们自己落得什么结果?①故事中的李某等三人的行为违反了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扰乱了公共场所的秩序,李某等三人受到公安机关的“警告”处罚。
②故事中的朱某的行为触犯了我国民法通则第79条的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归还原主,是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
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否则赔偿苏某损失350元。
③故事中的赵某,触犯了我国刑法的规定,已构成了抢劫罪。
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其有期徒刑。
上述材料中的几位主人公都没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做了法律所禁止的事,给社会和他人造成了危害,自己也受到法律的制裁,我们要引以为鉴。
在我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触犯了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惩罚。
3、填写P93页的表格:情景对社会的危害违反的法律应承担的责任所属违法类别一相对较轻行政管理法规应受到行政制裁行政违法二相对较轻民事法律法规应承担民事责任民事违法三比较严重刑法应受到刑法处罚刑事违法4、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可以分为哪几类?违法行为的含义: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的分类:根据其违反的法律,可以将它们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1)行政违法行为就是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
(2)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
《感受法律的尊严》复习教案

主备人:施和平审核人:
复习
目标
了解我们身边的规则;理解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知道违法行为的类别,懂得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说明犯罪的危害,懂得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犯罪;自觉树立法律意识,维护法律尊严,增强法制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道德水平,做到防微杜渐。
情景2:朱某在工厂浴室捡到苏某的进口手表,先说两天后归还,后又称手表丢失,拒不归还。苏某起诉后,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否则赔偿损失350元。
情景3:中学生赵某手持三棱刮刀,抢夺9名小学生财物,得赃款400多元。法院判定赵某犯有抢劫罪,判处了赵某有期徒刑。
按照你的理解,将下列选项分别填入表格。
A.行政法B.民法C.刑法D.行政制裁
6、“违法及犯罪,犯罪及违法。”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检测
点评
小结
教后
反思
2、法律最主要的特征是()
A.由国家制定或认可B.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C.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D.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3、.法律体现的是()
A.少数人的意志B.剥削阶级的意志
C.统治阶级的意志D.广大人民的意志
4、在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主要有哪两种?
5、法律作为一种特别的社会行为规范,与道德、纪律、规章等规则相比,具有哪些特征?
E.民事责任F.刑事处罚G.行政违法H.民事违法
I.刑事违法J.较轻K.较重
情景
对社会的危害程度
违反的法律
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所属违法类型
一
二
三
读完这三则案例,你有什么感想?
生交流解答,
师归纳总结
检测
反馈
1、人们把法律称之为“国法”,因为它是()
七感受法律尊严复习课件(七年级人教版思品)

7.据《重庆晚报》报道:今年16岁的小刚,父母在外地打工,一 直和外婆相依为命,去年2月份,为找点零花钱,他经常给过往的 一些小同学要钱;后来,发展到他与朋友一起实施抢劫,被判处 缓刑,随后成为南纪门街道的一名社区矫正人员。与小刚一起在南 纪门街道接受社区矫正的5名未成年人,得到了陈律师赠送的学习 用品和压岁钱。重庆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07年重庆市共 有60个乡镇、社区开展了社区矫正试点,无一人脱管和重新犯罪。 阅读上述材料后回答下列问题: (1)请对材料中小刚的行为进行分析。
(4)谈谈这次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目的。
通过这次活动,让同学们知道犯罪的含义、特征、应该承担的法律责 任的年龄,以及远离犯罪应该了解的法律知识;学会在以后的学习、 生活中,加强道德修养,明辨是非,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 自觉遵纪守法,防微杜渐,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发生。
D
5.高中生王某曾因偷同学的小额钱物被学校处分,但他仍然执 迷不悟,不思悔改,最终因持刀抢劫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 徒刑3年。这一案例说明( ) A.有不良行为若不加以改正,有可能走向违法犯罪 B.王某持刀抢劫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C.一般违法行为必然发展为犯罪 D.王某偷同学的小额钱物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6.下列说法中,与“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蕴含的道 理一致的是( ) ①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②守法朝朝乐,违法日日愁 ③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④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B.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一个主题。
“学习法律,拒绝犯罪”;“知法懂法,远离犯罪”; “明辨是非,预防犯罪” 等。
(2)请你写出本次法制教育的活动形式。
主题班会、黑板报、墙报、开展法律课堂、法律知识竞赛、“我与法” 征文大赛等
初三政治上册第四单元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复习

初三政治上册第四单元第七感受法律的尊严复习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第七感受法律的尊严【复习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知道违法行为的类别、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了解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复习方法】:学生自读教材,学生总结,老师点拨,讲练结合;【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二、复习:(一)、出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情感目标:明确本节学习通过复习应达到的程度:(二)、学生读书解决如下问题:)本节的知识体系(整体感知教材)2)老师出示重点掌握的内容(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找到答案).什么是法律?P87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2.法律与道德、纪律有何不同?P87法律比道德、纪律更为明确、具体。
法律比道德、纪律具有更为广泛的普遍约束力。
法律比道德、纪律具有更大的强制性和更大的强制力,即国家强制性和国家强制力。
3.法律有哪些主要特征?P87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2)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所谓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第一,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第二,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第三。
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刑罚的当罚性是犯罪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后果。
9.刑罚的含义及其种类P9刑罚刑罚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种类①主刑:是对犯罪分子适用的主要刑罚,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典型例题及解题技巧

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要点一:防患于未然【要点分析】人生就像窗外的天气,充满了不可预测的雷雨、暴风。
要想在处处危机四伏的人生海洋中乘风破浪,航行到胜利光明的彼岸,就必须防患于未然,这样在危险突然降临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才不至于一败涂地。
防患于未然,是对突发危机的预先准备,是对未来各种情况的预测以及采取的相应措施。
洪水未到先筑堤,豺狼未来先磨刀。
中国有句成语,未雨绸缪,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是智者避免灾祸的良方,是降低损失的最佳措施。
在危机四伏的社会里,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应该牢牢握住防患于未然这把钥匙,打开通向安全平稳的未来的大门,并把灾难和不幸挡在门外。
【典例1】七年级学生小胡沉迷于游戏机,一放学就到网吧打游戏,后来,干脆旷课打游戏,甚至整夜不回家,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性格变得寡言少语。
家长、班主任多次耐心教育,他却认为网吧就是让人打游戏的,它能开,我就能去,况且,我玩的内容都是变形金刚、魔幻城堡、三国等,没有不健康的。
阅读材料,请回答:(1)你认为小胡的想法对吗?为什么?(2)你爱打游戏吗?是否和小胡一样常去网吧打游戏?今后你该怎样做?(3)请你对网吧老板说几句话。
【参考答案】1)小胡的想法不对。
沉迷于网吧,而且还旷课玩游戏,不仅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也不符合《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有关规定,是一种违法行为。
(2)答案略。
(根据实际情况回答即可)(3)我想对网吧老板说:“网吧老板,你的做法违反了《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请你把未成年人当作你自己的亲生子女一样,为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让他们在完成学业期间,远离你的网吧,千万别钱迷了心窍,忘了国纪国法,要关心下一代,做守法公民。
”(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命题思路】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事违法犯罪,我们明白了无论什么人只要触犯了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复习指导1
第一框题走进法律复习指导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5页)第七课的引言并分析:这两个案例中的主人为什么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呢?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这两个案例中的主人所以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是因为他们的行为违反了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给国家、社会、集体或他人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和危害。
所以,他们受到了法律的追究与制裁。
在日常生活中,这类的事例并不少见。
现代社会是一个法治的社会,法律面前是人人平等的。
我们大家都应该自觉地学法、用法、护法、爱法,依法律己,依法办事。
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必然要受到法律的追究与制裁。
自觉地学法、用法、护法,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是一个现代公民成熟的标志,也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6页的“交通秩序对比插图”并讨论:①同样是十字路口为什么出现不一样的现象?②交通规则起了什么作用?③这个现象对你有什么启示?
左图交通秩序井然,尽管人多车杂,可是由于行人车辆各行其道,红灯停绿灯行,穿梭有序,结果是道路畅通无阻,交通井然有序;右图则刚好相反,没有交通规则或者人们不遵守交通规则,南来的北往的,东行的西去的,行人车辆各不相让,争抢阻塞,其结果是谁都不能顺利地通过。
交通规则在这儿起到了维护道路畅通的作用。
这幅插图说明,社会生活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社会生活中,如果没有行为的规矩,人们各行其是,社会生活就会混乱不堪,就会陷入毫无秩序的彼此冲突之中。
所以,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
3、什么是社会生活中的规矩呢?社会生活为什么必须要有规矩呢?(什么是社会生活中的规矩呢?社会生活为什么必须要有规矩呢?)
社会生活中的规矩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说话、做事所依据的标准,也就是所有社会成员都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
社会生活必须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
因为,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是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的,社会活动是人的活动。
人们在社会中活动的目的、动机往往各不相同,如果没有行为的规矩,人们各行其是,社会生活就会混乱不堪,就会陷入毫无秩序的彼此冲突之中。
所以,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
社会生活离不开规矩、规则。
4、社会生活中的规矩有几种类型呢?其含义是什么?
在社会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矩、规则有很多种,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类型:即道德、纪律规章和法律。
①道德是在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依靠舆论、习惯和人们的信念来维持和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它力求在人们心中定出准则;②纪律规章是社会的各种组织和团体,根据本单位本团体本组织的利益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要求本单位本团体本组织的成员或者进入一定场合的人们必须遵守的,在局部范围内适用的准则。
③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对全体社会成员普遍具有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5、填写课本88页中的表格:……
规则种类
产生
调整范围
实现手段
道德
自然形成
普遍适用
舆论、习惯、信念
中学生守则
教育行政部门
在校学生
教育行政力量
法律
国家制定或认可
全国适用
国家强制力
6、法律与道德、纪律规章有些什么不同呢?
第一,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而道德则是在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纪律规章则是由一定的社会组织或团体制定的。
第二,法律是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强制性;而道德则是依靠舆论、习惯和人们的信念来维持和维护的,纪律规章则是依靠一定的社会组织或团体来维持和维护的。
第三,法律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而纪律规章则只要求本单位本团体本组织的成员或者进入一定场合的人们必须遵守;而道德则会是因为人们的阶级立场不同而异。
7、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8页“小郑的烦恼”:法律维护了小郑的什么权利,要求其邻里承担了什么义务?如果没有“环境噪音污染防治法”,小郑的生活将会怎样?你在生活中碰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你会怎么办?假如没有法律,我们的生活会是怎样的?
假如我是小郑,我会先与这对舞迷妇夫交涉。
如果无效,再请求有关执法部门干预此事,让这对夫妇不再噪音扰民。
在这儿,法律维护了小郑的环境权益,如果没有“环境噪音污染防治法”,小郑的生活、学习、休息是很难正常地进行的,邻居们也很难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休息。
假如没有法律,现代社会生活是无法想象的。
8、现代社会生活能不能没有法律?为什么?
现代社会生活中,没有法律是难以想象的。
我国法律作为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它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法律的规范作用突出的表现为,它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
如果人们违反了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和处理,法律既为人们的提供了一个模式,一个标准或方向,有时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有效准绳。
法律具有保护作用。
我们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我们生活的“卫士”;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法律是国家生活的保障。
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我们要享受权益,需要法律的保护,学法、用法、护法是我们应尽的责任,爱法是我们应取的态度。
9、组织学生阅读课本第89页“法律伴随我们的一生”,要求学生找一找
我们从出生到死亡涉及的最基本的权利和义务有哪些?
10、组织学生阅读课本89页漫画。
回答问题:
①你能说出两幅漫画涉及的相关法律吗?②如果没有这相关的法律规定,情况将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