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野的历史文化

合集下载

有关巨野历史研究报告

有关巨野历史研究报告

有关巨野历史研究报告
巨野历史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
巨野是中国山东省的一个县级市,地处胶济铁路、胶济高速公路、德胶公路的交汇处,是山东省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

巨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为了深入了解巨野的历史背景,本报告将对巨野的历史进行详细研究。

二、研究目的
1.了解巨野地区的历史变迁和发展。

2.探讨巨野的文化遗产和特色。

3.分析巨野历史对现代巨野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查阅历史书籍、文献和其他相关资料,对巨野的历史进行梳理和总结。

2.实地考察:到巨野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文化景观和历史遗迹。

四、研究内容
1.巨野的历史概况:包括巨野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等。

2.巨野的历史沿革:从远古时期开始,梳理巨野的历史变迁和发展,探讨世代更迭和政权更替的原因。

3.巨野的文化遗产:介绍巨野的文化传统、传说故事、艺术表现形式等,分析其独特之处。

4.巨野历史对现代的影响:探讨巨野历史对现代巨野的影响,如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

五、研究成果
本研究将在报告中详细介绍巨野的历史沿革、文化遗产和对现代的影响,为进一步了解巨野的历史和文化提供参考。

六、研究意义
通过对巨野历史的研究,可以加深对巨野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巨野的文化传承和保护,为巨野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思考。

七、参考文献
1. 张志华.《巨野历史文化研究》. 渤海大学, 2005.
2. 王乐民.《山东巨野文化研究》. 千古功业出版社, 2010.
3. 李明.《巨野历史研究论文集》.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8.。

山东巨野概况

山东巨野概况

一、巨野概况区域概况:巨野,位于山东省西南部,现辖15个镇、2个办事处和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人口101万,总面积1308平方公里,耕地114.9万亩,是国家命名的“中国麒麟之乡”、“中国农民绘画之乡”、“武术之乡”、“杂技之乡”、“戏曲之乡”,享有中国“煤化基地”、“棉花之都”美誉。

巨野先后荣获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全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县、全国最具城市品牌建设发展潜力城市、山东省低碳经济十佳县市区、山东省投资环境十佳县市、山东平安建设示范县等称号,并第四次入选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

地理位置:巨野县位于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处,地处山东省菏泽市东部。

地理坐标为:东经115度47分至116度13分,北纬35度05分至35度30分。

东临嘉祥县,南与金乡、成武和定陶县接壤,西与牡丹区毗邻,北靠郓城县境。

历史文化:巨野历史悠久,因古有大野泽而得名,是春秋鲁哀公“西狩获麟”之地,秦末彭越起兵之所。

西汉建县,唐武德四年置麟州。

在这块土地上诞生过曹魏大将李典、北宋文学家王禹偁、苏门学士晁补之、清末武状元田在田等一批仁人志士。

境内有蚩尤墓、麒麟台、齐鲁会盟台、屏盗碑、永丰塔、巨野教案遗址等36处名胜古迹和历—巨野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 山东省投资环境十佳县市史遗存。

气候条件:巨野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

无霜期年平均213天,年降水量700毫米,年平均气温18摄氏度,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是培育优质绿色产品的理想区域。

水文土质:巨野县北毗黄河,水资源丰富。

境内既有充足的地表水、地下水,又可常年引流黄河水。

全县水资源总量3.77亿m3,可利用地表水1.3亿m3,可利用地下水2.47亿m3,全县人均水资源储量413.1m3。

巨野县地质属黄河冲积平原,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沃野千顷,平均海拔39m,土质以变形较小、强度较大的黄灰色粘性土为主,质地紧实,地耐力在10T/㎡以上。

正在建设施工的大野水库年底竣工并形成供水能力。

巨野的历史文化

巨野的历史文化

巨野的历史文化一,"巨野县"词源简析"巨野县"一词属于汉语政区地名,其标准读音为"JùyěXiàn".它所指代的县级行政区域(地理实体),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地处北纬35°05′~35°30′,东经150°47′~116°13′.东邻嘉祥县,西接定陶县,南连成武县,金乡县,北靠郓城县.面积1308平方公里.人口94.22万.县人民政府驻巨野镇,在省会济南西南方向170公里处.为菏泽市辖县.巨野县历史悠久,以大野泽而得名.《夏书•禹贡》载:"大野既潴者,东原底平".《周礼•职方》载:"兖州,其泽薮曰大野".《尔雅•释地》中所称的"十大汉薮"和《汉书•严助传》中的"八大泽薮"都把其列为华夏各泽之首.《左传》载:鲁哀公十四年春"西狩大野"《史记•彭越列传》载:"彭越常渔巨野泽中".均系此地.《巨野县志》(清康熙四十七年刻本)引《汉书》云:"巨野皆取大意".巨野县名的"巨野"二字,是以"大野泽"的"大野"二字命名而来.历史上,朝代的更迭,政区沿革置废,作为郡,县的地名最不稳定,而巨野县的县名,却能历经两千多年,甚少变更.原因就是,巨野县名是以自然地理实体的"大野泽"命名而来,名称确切,不易更动.王莽登基后,曾五易地名,将巨野县改为巨野郡,也未能改变巨野的名称.金和北齐虽曾一度撤销巨野县,但时隔不久,又恢复了县治和原名.正如《巨野县志》所载:"自秦汉以迄金元,或为郡,或为县,或为国,或为州治,或为府治,或为路治,名称各异,而'钜'之为钜,则历代相沿,未有易者".元末明初,由于黄河多次大决,州,府东迁,巨野只存县名,仍沿袭不变.建国后,虽然将原繁体字"钜",用简化汉字"巨"取代,但其音,义并无任何变化.二,巨野县政区沿革简况巨野县因古有"大野泽"而得名,已有两千一百多年的历史.夏商时期,禹平水土,定天下为九州,巨野地属徐州北境.两周时期为鲁国西境.《左传》中"西狩大野"获麟地点即今巨野县麒麟镇.公元前475年,巨野县属宋国,至前286年,改属齐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于公元前220年置昌邑县(巨野昌邑集一带),属砀郡.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春,立彭越为梁王,定都"陶",巨野属其治.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杀彭越,立刘恢为梁王,迁都睢阳(商丘),同时分梁地,昌邑属山阳国.公元前140年置巨野县.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改山阳国为山阳郡,巨野为属县.天汉四年(前97年)又改郡为昌邑国,巨野随属.汉宣帝本始元年(前73年),撤昌邑国,复为山阳郡,巨野县仍属之.莽新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撤山阳郡改巨野郡,随以巨野县城为治所.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公元25年),撤巨野郡,复为山阳郡.建武三年改山阳郡为山阳国.明帝永平初又复山阳郡,历经三国至晋初改高平国,南朝宋改高平郡,至北魏孝明帝神龟元年(518年),分高平郡置任城郡,巨野县均在其治.北齐撤销巨野县.隋文帝开皇三年(596年),恢复巨野县.唐武德四年(621年),巨野县城置麟州,武德五年撤销麟州.置戴州(治所金乡),巨野随属.唐贞观十七年(643年),撤戴州巨野复属郓州.至五代时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四代,巨野县仍属郓州.后周太祖郭威广顺二年(925年),移济州于巨野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巨野县属济州济阳郡(州,郡,并通),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属京东路.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属京东西路.金时政区与宋同,亦为路,府,州,县四级.改称山东西路.金完颜亮天德二年(1150年),黄河大决,淹没巨野,撤销县治,迁济州于任城.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恢复巨野县,迁往任城的济州,还治巨野.至元八年升州为济宁府.至元十五年(1278年),移府治于任城,移州治于巨野,是年末仍以府治于巨野,复以州治归任城.至元十六年(1279年),升府为济宁路,辖兖,济,单三州.至正八年(1348年),黄河大决,淹没巨野城,迁济宁路于济州(任城),迁县治于城北邢家务.明洪武元年(1368年),属济宁府.洪武十八年(1385年),府改州,属济宁州.清雍正二年(1724年)属济宁直隶州.雍正八年(1730年),改属曹州直隶州.雍正末年(1735年),改为曹州府,巨野县随属.民国元年(1912年),属山东省济宁道.民国十七年废道制属山东省.1949年8月,巨野县属平原省湖西专区.1953年初撤平原省七月撤湖西专区,改属菏泽专区,1958年10月改属济宁专区.1959年6月巨野县复归菏泽专区所辖.2000年,菏泽地区改为菏泽市,巨野县属菏泽市辖.三,巨野县地名词语特征乡村命名规律及特点:巨野县历史悠久,且处大野泽地,黄患频繁,特殊的地理区位,决定了古老乡村留存很少的特点.据统计,全县1069个自然村,除14个村无考据外,秦汉至唐建村的仅10个;宋元时建村的47个,占4%;明代建村786个,清代197个,两代占总数的92%;其余有民国建村的3个,建国后立村的12个.巨野县的村庄大体可分为屯户,佃户,营户,有司户,侨置五种类型.屯户村,多是明朝时卫所官兵开荒屯田建立的,其名称以姓氏或人名称××官屯.佃户村,耕种孔府受封田亩的村,名称如佃户屯,小屯等.营户村,为清康熙年间郑芝龙(郑成功之父)部分降清官兵由福建来此跑马占地建立的村庄.有称营的,如六营,也有称屯的如独山屯等.有司户,这类村庄多为明代迁民所建,可占近80%.侨置村,此类村为清代巨野人在苏北沛县昭阳湖西岸垦田建立的,其村名与巨野原居同名,如大屯,龙固集等.村庄命名及含意特征.地名是人类社会现象,自然现象发展变化的可靠见证,既反映了它产生的时代,地理位置,环境的特征,又可看出村名与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宗教,人物,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密切联系.本县村庄命名特点大致为以下方面.以人名命名,如栾官屯(栾一德屯),邬官屯(邬乾三),原含人名后避讳简称姓氏;以集市命名如沙土集,李集等;以宗族姓氏命名,如张庄,王庄,李庄,赵庄等;联姓命名,如何王庄,江孙庄等;以对称命名,如大李庄,小李庄;以方位命名,如东祝庄,西祝庄;以对应里程命名,如三里庙,四里村,十里铺等;以吉祥嘉言命名,如太平集,大义集,德化集等;以楼阁命名,如孔楼,李楼等;以庙,寺命名,如,比干庙,三贤庙等;以桥命名,如田桥,李桥等;以店,坊命名,如葛店,姚店,王平坊;以胡同命名,如王胡同,张胡同;以河,海,潭,坑命名,如,顺河,马河,毕海,刘海,姜潭,苏坑等;以水陆交通枢纽命名,如西欢口,张路口;以山命名,如独山集,金山店子;以地质地形命名,如沙窝,许沙窝,燕洼,冯固堆等;以林木果菜命名,如柳林,白果树,侯花园,张菜园等;以产品命名,如吴窑,铁炉棚,染坊冯,烟王庄,张油坊等;以古迹命名,如前昌邑,后昌邑,城角刘,获麟集等.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村庄地名可谓含意深远广阔,丰富多彩,生动形象,令人赞叹.地名实体文化内涵巨野县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化发达,多有圣迹,谓鲁文化发展的圣地.随着历史的发展,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一,深厚的历史文化(一)历史渊源巨野早在茹毛饮血的原始氏族社会,就有人类在此渔猎农耕,繁衍生息.古代巨野地处大野泽,为济水所入,是鲁国西境的一大泽薮.向有"大野多港湾,七十二堌堆"的传说.据[疏]说文云:"薮,厚也,有草木鱼鳖,所以厚养人也".几千年来,地处黄河下游和济水中游的大野泽,滋润着乡土,哺育着人民,使之率先进入较发达地区,铸造了光辉灿烂的"鲁文化".据《汉书》《兖州府志》《巨野县志》载:夏商时期,今巨野东南部的昌邑一带,为甲父国辖地(甲父国,炎帝后裔封此);西周属鲁国和茅国(周公旦长子及四子封此).春秋建邑,故址犹存.西周和春秋时期,地处鲁国西境的巨野,是西周和鲁国士大夫的封邑,境内有昌邑,乘丘,菙葭等地名.属九州之域的"兖州"一词始于春秋时期,为地理区划的称谓.《辞源》载:"兖,端也,信也".《隋书•地理志》载:"兖之为信,端也"."其地传唐叔之教,周孔遗风,今此数郡,其人尚多好儒学,性质直朴,义有古之风烈矣".其地为"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展之地","有桑麻之业,山林泽薮之饶,特别重农耕之传统",而"君子务治,农民务力,动不违时,财不过用"是兖地人民的准则.重传统,尚伦理,讲道德,说人义及宽厚仆实,勤劳勇敢,则是兖地人民的脊梁.中原祖先,在史前及有文字记载的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发展中,形成了"鲁文化""麟文化""儒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丰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地理区位,也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地名词语文化.(二)文物古迹1,古遗址历史悠久的巨野,古遗址遍布全县.有"西侯楼,张楼,左堌堆,胡堌堆,冯堌堆,咸丘蒙"等古遗址十九处.其中"大汶口"文化遗址两处;"龙山文化"遗址三处;"商周"及"春秋战国文化遗址十四处.出现于距今约4500年前后的'蚩尤墓'",至今圣迹犹存.(1)西侯楼古遗址位于大谢集镇西侯楼村西.该遗址距今约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层堆积自新石器中晚期至汉代,是我县目前发现年代久远,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遗址.经对大量发掘遗物认定,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有鬹柄,鬲足,盆,鼎,花边罐,方格纹罐等.一些器物从形制,纹饰上看,亦具有"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特征;还有属"龙山文化范畴"的遗物.其中夹砂灰陶花边罐的发现,在本地区属首例.商,周文化层堆积有明显的连续性,以灰陶居多,胎体逐渐增厚,纹饰以绳纹为主,方格纹已不见.其器物有鬲,罐,平口瓮,壶,鼎等.(2)落凤台相传大禹治水,见大野泽低洼广袤,便将此泽作蓄洪之湖,所"大野既潴"即此.为了人们洪来避难,禹令民于城北侧筑一高大土台,并植梧桐及奇花异草.后禹帝偕帝后涂山氏和文武大臣遍巡九州时再至,见大野泽碧波荡漾,锦鳞畅游,彩莲清香,水鸟嬉戏其间.岸边田间有农夫击壤而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与吾何有哉"牧童横笛于牛背,樵夫,桑女纵歌互答,其乐融融.此地虽无四时不谢之花,亦有人来鸟不惊之奇景.再观当年治水所筑高台,已是梧桐合抱,郁郁葱葱,繁花似锦,芳草青青.忽有一仙女弄箫临台作歌,又一仙女凌波踏歌,飘然登台,击乐而和之,悦耳动听.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此时天空忽现异彩,有大鸟飞临,声若金鼓,身似飞鸿,口象鸡,下巴如燕,高数尺,杨颈振翅,色彩斑斓,百鸟相随.知者曰:"凤凰".因大禹筑台,复偕帝后,亲赏美景,神舞,仙歌,巧见祥瑞之鸟,凤临此台,故得名,"落凤台".著名诗人宋沧(巨野人),多次登台凭吊,曾作《落凤遗台诗》云:"凤去禹台几夕阳,每来登眺倍凄凉.周人社屋无离黍,鲁叟者坛荒惟白杨.二水三山怀李白,九苞五彩忆轩皇.旋沽斗酒临江饮,一曲哀歌类楚狂".如今在凤台遗址,新建栖凤园一处.(3)麒麟台古称获麟古,亦名获麟台,麒麟冢,在巨野城东七公里处.是春秋"西狩获麟"之麟葬处.大野获麟,诸多史书记载了这一事实.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春秋》和《左传》,《史记•孔子世家》有同样的记载:"鲁哀公十四年(前481)春,西狩大野,叔孙氏车子鉏商获兽""折前左足,载以归.叔孙氏以为不祥,弃之廓外使人告孔子曰:有鹿而角者何也孔子往观之曰麟也"且悲伤的说"胡为乎来哉!反袂拭面,涕沾衿".叔孙氏闻之,然后取之子贡问曰:"夫子何泣耳"子曰:"麟之至为明王也,出非其时而见害,吾是以伤之".后使弟子取而葬之,即为葬麟处,是当地世代相传,至今仍存的"麒麟台".据众多史志记述,名人诗作及杂陈于百家之书的"麟"这种珍贵动物,出于此地,山东巨野实为"麒麟"的故乡.《公羊传》载:"麟者,仁兽也,有王则至,无王则不至".故孔子见麟被认为不祥而致其死后,甚伤心.《史记•孔子世家》篇写道:"莫智我夫","我道穷矣"!《东周列国志》记述,七十一岁的孔子于葬麟后感情难以控制,扶琴悲歌:"明王作兮麟凤游,今非其时兮欲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春秋》这部上至鲁隐公下到鲁哀公242年的编年史,由孔子删修,到"西狩获麟"而绝笔,由此身体每况愈下.孔子认为自己辛苦一生,周游列国修《春秋》,教弟子,是为了上遵周公遗制,下明将来之法,拨乱世,反诸正.目睹现实,道不能兴,法不能明,自然悲愤伤感.(4)麟文化麒麟是一种仁厚吉祥的动物.是因为"麟一角而载肉,设武备而不为害";"游必择土,祥而处世,不履生虫,不践生草,王者有出".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国风•周南》中有《麟之趾》一诗曰:"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对麟大加赞赏.在世代人们的心目中,将麒麟作为吉祥,嘉瑞,美好的象征.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希望与其相联系.《东周列国志》有孔母梦麟而生孔子一说,显然说明"圣人"生来就与众不同.世间千古流传的"麒麟送子"概源于此.由于麒麟为四灵之一,一些史书故事如《麟经》,《麒麟书》,《金壁故事》,宋程俱的《麟台故事》,清李玉的《麒麟阁》等均以麒麟为内容.自获麟距今2480余年,形成源远流长的麟文化.一是帝王用麟命年号.如汉刘聪,后梁吕光都用"麟嘉";唐高宗用"麟德"年号.二是机构名,地名.如唐天授中改秘书省为"麟台";武德四年在巨野置麟州.现有村名获麟集,镇名麒麟镇,店铺名麒麟酒家,麟州宾馆等.三是喻人的高贵,杰出,常用麟凤,麟角,麟趾等.人名用麟字者亦甚多.四是喻珍贵事物.如称《春秋》为麟经,称稀贵之物为"凤毛麟角".五是文人,骚客常以麟感作杼怀.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古凤•大雅九不作》中写道:"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途径巨野,曾写五言诗:"终始春秋笔,经名旧记麟.荒台曾建鲁,野草未烧秦.郁郁山川秀,葱葱景色新.韦编续继否书带已成茵".唐代的著名学者韦表微曾作"麟台碑铭",明代王樨登,孙宜等诗人,均为此留下脍灸人口的诗句.或抒怀,或讴歌,或慨叹,发思古之幽情,咏不朽之佳句.除此,麒麟像,麒麟画,麒麟石雕等广泛流行于民间.形成源远流长的麟文化.故,作为麟的发祥地的巨野县,也随悠久的麟文化而名传华夏.(5)齐鲁会盟台位于巨野县城西郊,大李庄村北.据《山东通志》和《兖州府志》载,为春秋齐鲁会盟处.原台"崇数仞,广可蔽二亩".历二千六百余年的历史,经黄河多次决口淤积和雨水冲刷,现面积约为八百余平方米,形如覆斗状.周王朝建立后,采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措施,分封王室贵胄.鲁国为周公旦长子伯禽的封地.当时以头等王国就封,到了春秋时期国力渐衰.大野处鲁国西境,常受宋国侵扰,为加强防御,鲁主动与齐结盟.据《春秋》载,鲁庄公三十年(前664年),在大野泽以西,济水之南筑台,齐鲁两国会盟于此,从而使两国关系巩固,军事防御能力得到加强,国势地位大大提高."齐鲁会盟台",是齐鲁友好的象征,也是齐鲁文化融会贯通的标志.对于研究春秋时期齐鲁两国的社会,政治,文化,邦交有着重要的意义.(6)昌邑故城位于巨野县城南27公里处,属大谢集镇的昌邑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西汉时的山阳国,山阳郡,昌邑国.晋初改高平国,南朝宋改高平郡,至隋唐时期昌邑为县.历经七百余年,虽经十次以上或为国,或郡的更改,但均为郡,国的都城.经文物工作者调查勘测,古城平面略呈方形,面积约三平方公里.城墙分段板筑,土质为掺石灰的粘黑土.城址上有前昌邑,后昌邑,侯花园,城角刘四个带有古遗址名称意义的村庄.发现大量汉代遗物和少量的战国遗物.有瓦,小鼻罐,壶,铜镞,铁柱,弩机,陶井圈等.还有石磨,石槽,房基址,酿造窑址.另有唐,宋,金,元时期的铁釜,碗,盘等.昌邑自古即兵家必争之地.秦二世二年的"楚汉之争",汉景帝三年的周亚夫平"七国之乱"都发生在这里.昌邑又是走蛟卧虎之地,孕育出许多旷世枭雄.梁王彭越在此揭竿;东汉末,曹操封费亭侯于此.自西汉至魏晋许多文臣武将,如彭越,郦商,仲长统,许广汉,王式,龚遂,鲁峻,王吉,张敞,张俭,刘表,伊籍,李典,王灿,王叔和,陈骞都曾事功于此.据查证古城内外文物古迹极为丰富.除在禹梁山发掘的汉昌邑王刘髆之墓外,还有汉御史大夫卜式墓,梁王彭越墓,侯庄汉墓,汉荆州刺史李刚墓等.昌邑是东汉名儒杨震辞金之所,曾建杨震庙"四知堂"和纪念塔,也因年久,随古城颓废倒塌.西汉时城内已有冶铁业,是九州四十九处从事铁器生产的官办工业之一.据《汉书》载,斯时当地从事冶铁的工役达二百八十多人.经发掘证实,此地为西汉昌邑王刘贺的兵工厂.是当地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鼎盛都城,故为战略重镇.昌邑古城自隋唐为县,宋降为镇,渐次衰落.再至元明黄河多次大决,厚厚地泥沙将其埋入黄土,仅留一城廓断垣残壁隐约可见.据《巨野县志》载,清明时节,每当霪雨隐约可见城阙之形,这就是巨野"昌城烟雨".后人作忆秦娥"昌邑怀古"曰:烟雨歇,漠漠故城雄关堞.雄关堞,残阳晚照,汉家陵阙.楚汉交兵流碧血,郦商冲锋泣壮烈,彭王略地,千古英杰.(7)金山与金山大洞金山,据《冰经注》载:"因凿石得金",而名金山.位于县城东南22公里处.面积约1.5平方公里,海拔高程133.2米.东,南,北皆有山脉相连.古之金山,林木茂密,登道纡回,殿宇嵯峨,左圣水,右神泉,山水涓涓.美丽的自然风光,深厚的人文历史景观,使金山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名胜古迹甚多,有西汉时开凿的金山大洞,金元两代的佛寺;明代的神农祠,碧霞元君宫;清代的文昌阁,三圣殿,依山,傍崖,各抱地势;另有牛王庙,戏楼点缀其间.每年三月初八,金山庙会,热闹非凡.阳春三月,商贾云集,游人如织,香烟雾霭,缭绕于苍松翠柏丛中,欢歌笑语,回荡在山谷沟壑之间,这便是巨野胜景之一的"金山春晓".岁月沧桑,金山的古建筑虽多遭破坏,但经上世纪末复修,恢复了大部原有建筑,增建了中华道观,麒麟园等景点.还建有游泳池,宾馆,饭庄,复为鲁西南著名的旅游观光胜地.(8)秦王洞亦称金山大洞.金山南麓,有一人工开凿的大洞,世传为秦始皇东巡泰山时所建驻跸行宫,秦始皇避署宫.又传隋末唐初,秦王李世民带兵征战,在此歇马,故又称秦王洞.经考证,实为昌邑王刘贺营而未用的废冢.据《汉书•武王子传》载:贺王昌邑十三年,后征为帝,因行淫乱,废为海昏侯,就国豫章(今南昌).汉代,帝王即位次年,即营造山陵.昌邑贺王,事多僭越,自治寿域,及入立被废,客死他乡,不得归葬,营而未用,遂成废冢.此洞有明道,侧室,甬道,耳室,主室等九部分组成.总长89.8米,最宽28米,石壁最高处15米,如劈如削.洞室结构布局严紧,开凿工整,鬼斧神工,令人惊叹.洞内冬暖夏凉,四季宜人,涓涓清泉,自石罅中渗出,悬沥不息."云开山上地,雨滴洞中天.经窄藤萝没,崖高日月悬……"正是金山洞的写照.许多文人,名士,留下了脍灸人口的诗句和精僻的考证.明道的两壁现存唐宋以来的刻石44帧,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成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2,古建筑(1)永丰塔又称梵塔,大佛寺塔.位于巨野县城东南隅,麟州大酒店西侧.古"巨野八景"之一.《巨野县志》载:"永丰塔,传为唐人所建,未合尖而止,宋人续之".经考证,此塔建造年代,当为北宋嘉佑年间.距今约千年的历史,是巨野古老文明的象征.该塔为平面等边八角四门楼阁式砖塔.据《巨野县志》载,明初洪水泛滥,巨野沦没,塔没二级.地面现存五级,通高30.3米,底周长40米,上周长36米.每级为砖叠挑檐,叠涩桃出,华拱两挑组成,上承托檐,交叉盘错,更显繁缛玲珑.底层设塔心室,室壁镶嵌六块宋代佛教石像.室内石阶可至二层南门;再沿塔沿绕转西门;继而沿塔心石阶逐层盘旋而上,可达塔顶.扶栏四望,全城景色尽收眼底.塔下碧波粼粼,水色天光,交相辉映,朝晖夕霞,古塔倒影,蔚为壮观,这便是著名胜景"梵塔朝晖".塔是佛教建筑物,是供奉"舍利"之所.梵文称为"浮屠"音译作"塔婆","佛固"等,即"方坟","灵庙"之意,所以又称为梵塔.(2)文庙又叫孔庙,位于巨野县城东南隅,永丰塔北约百米处.宋金时期巨野文庙建于城北,屡经河患,废立不一.明洪武九年(1376年),县丞吕让移建今址.历代多次增修扩建,至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县令章弘鼎新正殿,续成诸祠,规制乃备,占地三十余亩.前后五进院落及东西跨院,共建有殿,堂,楼,阁,斋,庑,亭,坊近百间.自南而北以太和元气坊,棂星门,泮地,戟门,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等形成文庙中轴线;两侧建有进德斋,修业斋,东庑,名宦祠,乡贤祠,忠义祠,东,西华门等;东跨院为文昌祠,是儒学所在地;西跨院为启圣祠,后改为训导宅.乾隆十八年(1753年),知县朱容极在此建麟州书院.以后经道光,光绪及民国年间多次补建修茸,书院更具规模,声明远播,向有"巨野文风盛,书院一千徒"的赞誉.大成殿内祀有孔子,四配(颜回,曾参,子思,孟轲),十二哲(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朱熹)的塑像.两庑列"七十二贤"牌位.整片建筑布局得当,错落有致,间以苍松翠柏,形成一处气势宏伟,郁罩葱茏的古建筑群.1947年大部分建筑被毁,仅存大成殿,殿内塑像亦遭劫难.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殿基为砖,石混砌,台基高1.4米,东西长22.3米,南北宽14.25米.大殿通高13.7米,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九脊歇山式建筑.翼角飞翘,绿瓦朱甍,斗拱盘错,雕梁画栋.殿四周有24根大型石柱支擎.前檐下八根石柱及后檐端柱,为高浮雕二龙戏珠,上缀浮云,下着波涛,造形生动,雕琢精工.其他石柱为浅浮雕缠枝花卉,构图繁缛,枝艺精湛.后廊中间两根石柱上分别刻有"大清康熙四十一年七月二十一日","宣议郎知巨野县事宛平章弘重建"铭文.殿内有朱红明柱八根,下垫鼓形石础,上擎殿架,梁叠檩穿,勾心斗角,显示出高超的建筑艺术.此大成殿仿曲阜孔庙大成殿营建,是鲁西南现存最完整且具较高艺术价值的古建筑.1982年,山东省文物局拨专款对濒临倒塌的大成殿进行了修缮.大成殿内恢复了孔子及四配塑像,制作了神龛,御匾,香案等附属设施.目前文庙正逐步恢复原有建筑,成为人们祭仰先哲和展示巨野历史文化,文明的窗口. (3)东岳天齐庙位于巨野县陶庙镇陶庙村.因历代系陶姓经管,护修,故俗称陶庙,为道教祭祀山神的庙寺.古代皇帝多祀泰山,传说泰山神掌管人之生死,唐玄宗封泰山神为"天齐王";元世祖时尊泰山神为"东岳天齐大生仁皇帝",或"东岳大帝".每年夏历三月二十八为祭祀日.该庙主要建筑有天齐殿,三皇殿,文王殿,关帝殿,三教堂,玉皇阁,九女阁,真武庙,土地庙,华佗庙以及山门,戏楼等,占地面积十余亩.旧时庙内古木参天,碑石林立,香火旺盛,游人如织.现仅存天齐殿,三皇殿,文王殿.余庙均面阔三间,青砖灰瓦,古朴肃穆,犹显庄重典雅之风.天齐殿内东西两壁分别嵌有明隆庆清光绪年间的重修刻石.三皇殿内壁画尚存,尤为难得.庙内有古槐一株,传为唐代所栽,树围五米余,然岁年荏苒,朽枯中空仅存外皮,却虹枝繁叶,充满生机,令人叹为观止.(4)荆树堂乃田氏家祠,位于章缝镇东西大街中部.约建于明隆庆至万历年间,原占地五亩许,为典型的北方外跨式四合院建筑.现后院附属建筑已倾,主体四合院尚保存完整.临街面阔九间仍为原来风貌,青砖砌壁,布瓦覆顶.其中大门三间,阔10.35米,进深7.15米,七架列式梁柱结构硬山建筑.高台作基,青石筑成,屋顶采用大式瓦作,雕脊跑兽,飞檐翘角.廊枋上阳琢文字,左"木本"右"水源"中刻"派衍青齐".门上方高悬"荆树堂"匾额,赫然醒目.院内正殿三间,面阔11.13米,进深6.5米,亦七架列式硬山建筑,青砌撕缝,画栋雕梁,立吻增辉,更显庄重.两侧各设配房五间,配房与正堂间各设月亮门,可通跨院和后院.院中拜厦由十六根木柱承擎,重梁起架,青互覆顶,前接卷棚,直至正堂.左右延及两庑,覆盖整个天井,夏日不暴,冬雪不侵.整个建筑群结构严谨布局巧妙,细微处显考究,古朴中透灵秀,雅静深致,庄重肃穆.荆树堂原称荆树山房,系田氏七世祖田峤,田峨兄弟二人的书斋.田峤,字云岳,号宗甫,举进士弟,长于文章;其弟田峨,字斗岳,号瞻甫,明万历戊子科举人,工诗善书.二人皆为曹州名士,与当时的董其昌,米万钟,邢侗等文化名人交谊甚密.著有《荆树山房集》传世,影响深远,享有江南一董(其昌),江北二田的美誉.其子,孙亦多有成就者,为显赫一时的名门大户.丰裕的经济基础,良好的人文条件,田氏"首建家祠,制祭器,聚众而时享".遂辟书斋,增修扩建,更名"荆树堂".荆树山房,荆树堂盖源于"田氏分财,忽瘁庭前之荆树"的历史故事.古有田真,田庆,田广兄弟三人同居,妇欲分异,共议将堂前粗大繁茂的紫荆树亦破而为三.一日晨,忽见荆树叶垂憔悴,众皆惊诧.田真谓弟曰"木本同株,若分析则憔悴,况人兄弟可离,是人不如树也"兄弟三人,深为感动,紫荆树旁伤恸涕泣,决意不再别居.自此,举家和睦,荆树复荣.其家祠取"荆树堂"名,意在使后世不忘先祖史实,向心合力,礼让弓亲,"荆树堂上兄宜弟,绿服庭中子悦亲."3,古墓葬(1)蚩尤墓又称蚩尤肩髀冢,位于巨野县城东北郊.在氏族社会晚期,氏族部落之间,为了争夺财富或者自卫频繁发生战争.大约在4500年前,居于黄河上游的黄帝部落。

巨野风景名胜的研究报告

巨野风景名胜的研究报告

巨野风景名胜的研究报告1. 引言巨野是山东省西南部的一个县级市,地处山东半岛腹地,是鲁西南的区域中心县。

巨野地处大别山南麓,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底蕴,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风貌的风景名胜区。

本文将对巨野风景名胜进行深入研究,包括地理环境、文化特色、旅游资源等方面的内容。

2. 地理环境巨野地处北纬35°35′至35°56′,东经115°15′至115°38′之间,总面积为1830平方公里。

地处大别山南麓,南临河南省,东接河北省,西濒黄河,地形起伏,山地占据了全县面积的74.7%。

巨野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

年均气温12.5℃,年降水量700-800毫米。

气候条件适宜,为巨野的自然风光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 文化特色3.1 历史文化巨野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县。

巨野作为鲁西南地区的重要门户,自古即为军事要地。

在巨野境内,有大量的历史遗迹和文化古迹,如巨野老城、巨野古街等,展现了巨野的历史魅力。

3.2 民俗文化巨野是少数民族聚集地,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巨野的民俗文化体现在婚俗、节日、民间艺术等方面,如三月三节、水龙节等传统节日,以及巨野传统扎染、绣艺等。

3.3 文化活动巨野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如巨野剪纸、山歌对唱、丝绸工艺品展览等。

这些文化活动不仅展示了巨野的文化魅力,也是吸引游客前来体验的重要因素。

4. 旅游资源4.1 自然景观巨野的风景名胜主要包括大别山风景区、黄泛区、唐石麓山、巨野湖等。

大别山风景区是巨野重要的自然景观,这里山势险峻,风景秀丽,被誉为“东过云门、西迈洗镜”的神奇地方。

黄泛区是中国著名的黄泛地质公园,是黄河泛滥历史的印记,拥有独特的地质景观。

4.2 历史遗迹巨野的历史遗迹有巨野城、巨野古街等。

巨野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墙,是巨野的象征之一。

巨野古街是保存完整的明清古街,保留了大量的明清建筑和历史文物。

巨野

巨野

巨野巨野,因古有大野泽而得名,是春秋“西狩获麟”之地,秦末彭越起兵之所,近代著名的“巨野教案”亦发生于此。

西汉建县,唐武德四年置麟州,故巨野又称麟州。

巨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秦末汉初大将彭越、三国曹魏大将李典、北宋文学家王禹偁、苏门学士晁补之,清末武状元田在田都诞生在这块土地上。

境内现存古昌邑城遗址、《皇览》所载的蚩尤墓、春秋时期的麒麟台、战国时期的齐鲁会盟台、有鬼斧神工之誉的金山秦王避暑洞、芳龄千载的永丰塔、世称“文绝、书绝、碑绝”的屏盗碑及明代建造的大成殿等众多名胜古迹。

巨野,近圣人之居,沐玄歌之化,是一片丰厚的文化沃土,留下了众多的珍贵文物。

1977年发掘的红土山西汉昌邑王刘髆墓出土玉璧、青圭、玉具剑,代表了我国制玉的最高水平。

巨野石佛寺北齐造像刊经碑,碑文出现了4个简体字,是迄今已知的年代最早的简化字,从而把我国出现简化字的历史推溯至南北朝时期。

巨野,民间艺术十分繁荣,是全国著名的“戏曲之乡”、“农民绘画之乡”和“武术之乡”。

流行在巨野的剧种较多,主要有山东梆子、河南豫剧、枣梆、大平调、四平调、柳子戏、两夹弦等,民间的“大姚班”、“田家班”等均系当地古老戏班,至今已有300年的历史。

巨野的书画艺术可追溯至秦汉时期,现有国家级美协会员1人,省级会员20多人,市级会员900多人,专业从事绘画艺术人才1500多人,形成了“家家溢墨香,户户绘新村”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巨野武术文化源源流长,自宋代始就已成为广泛的群众性活动,多数村庄都有一两处习武场,习武强身已成为广大群众农闲时的娱乐选择巨野,位于山东省的西南部,总面积1308平方公里。

全县现辖16个镇、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人口92万人,耕地面积114.9万亩,是国家命名的“中国农民绘画之乡”、“武术之乡”和“戏曲之乡”。

巨野,因古有大野泽而得名,是春秋“西狩获麟”之地,秦末彭越起兵之所,近代著名的“巨野教案”亦发生于此。

西汉建县,唐武德四年置麟州。

巨野的风俗作文

巨野的风俗作文

巨野的风俗作文
我的家乡—巨野,它坐落在祖国怀抱的边缘。

它历史悠远,文化流长,现又
以现代经济与文化教育优先于其他地方名闻远扬。

它钟灵秀丽,物产丰富,经济发达,令人向往。

可谓是人杰地灵,是一方神圣的文化宝地。

巨野有着古老的历史文化与美丽的'景色,在美景之间屹立着东方色彩。

经历
了多少风风雨雨的历史文物仍保持着不灭的气魄彰显历史文化。

巨野有“四大精工”之物:春秋时的麒麟台,战国时期的齐鲁会盟台,鬼斧神工之美誉的金山秦王洞,还有芳龄千载的永丰塔无不让人惊叹。

巨野还是“戏曲、武术、农民绘画之乡”。

在这历史的土地上,曾出现过许多人才如:北宋文学家苏门士晁补之,清末时期武状元田在田都降于此地,并做出一番作为。

真可谓为“人杰地灵”的宝地呀!
走进现代化的家乡,经济明显提高。

以前一排排矮小拥挤的平房在政府的帮助下修建成摩天大厦,外表有着华丽的色彩,实质更是没有偷工减料的情况,让百姓住得放心。

现在各类行业都兴起,衣食住行得到提高,百姓可以自己创富让生活质量更加美好。

在食品方面,工商局更是不敢怠慢,定时对菜市场、超市、销售店进行检查。

是百姓吃的放心、健康。

环境问题的改善,使人们更好的呼吸新鲜空气。

在公路旁栽下了郁郁葱葱的树木,它们好像一排排士兵在保卫人们的出行安全,树下的鲜花垂头低下像是在对人们道平安。

夜晚马路的灯光亮起,各种灯饰镶在高楼上将城市缀成了缤纷色彩,夜市的场面更是热闹非凡,人们的脸上挂满了甜蜜幸福的笑容。

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

1953年“山东胜利马戏团”成立,同时还 有众多艺人游串演出。十年动乱期间,表演艺 术多受摧残,杂技却一直盛演不衰。演员中演 艺高超的有二十多人,节目有马术、魔术、车 技、蹬技、爬杆、飞人、飞刀、舞狮、走钢丝 等近百个惊险奇巧的节目。 自上世六十年代孔楼建立了杂技学校,教 学中既重视传统技艺,又大胆标新立异,本着 高、精、尖、难、奇、巧、险、新的“八字” 方针教学演练。
如果看不清未来,就做好现在。 不管自己的过去过得怎样,或沉,或浮; 或喜,或悲。但过去终归成为了记忆,并不 能左右我们的未来片瑕。说实话,大学两年 的时光着实让我成长了不少。但不免对未来 充满了或多或少的迷惘。 如果要飞得高,就该把地平线忘掉。 未来的我会让自己向着更优秀的方向发 展,做好自己,未来是属于自己的,既然选 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处于现状,却 不安于现状。
目前,巨野县的政治、经济、社会等 各个方面正处于蓬勃发展当中,在各方面 的进展中均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巨野煤田总地质储量55.7亿吨,是目 前华东地区最后一块特大型整装煤田。正 在开发建设的龙固矿井年设计生产能力600 万吨,是全国最大的立井煤矿,于2007年 正式建成投产。将给巨野的经济大发展带 来巨大的突破。
四十多年来培养出许多优秀演员,先后向 外地输送五千多人。许多演员,不但名扬国内 艺坛,且享誉国外,多次获国际大奖。自上世 纪七十年代初孔庆春随周总理赴亚洲国际贸易 会上表演开始,孔瑞平的“单手顶碗”1984年4 月赴加拿大,1985年赴日本演出;孔丽萍的 “狮子舞”、孔庆任的“顶坛子“、孔宝珠的 “钻火圈”、孔忠民的“水流星”、邱德义的 “扇碟子”,同于1985年11月赴美国、日本、 加拿大演出。
巨野县是麒麟的故乡,千百年来,巨 野百姓对麒麟情有独钟。在巨野,关于麒 麟的民俗遗迹比比皆是。描写麒麟的诗词 歌赋、描绘麒麟的书法绘画、纪念麒麟的 雕塑碑刻在巨野民间不胜枚举,历代取麟 为名的人和事物更是数不胜数。尤其是巨 野县被命名为中国麒麟文化之乡,为麒麟 文化的开发和研究迎来了千古契机。

巨野教案遗址门票优惠

巨野教案遗址门票优惠

巨野教案遗址门票优惠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热爱历史文化旅游。

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古县城之一,山东省菏泽市的巨野县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其中巨野教案遗址是该县的一大亮点。

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巨野教案遗址近期推出了门票优惠活动,让游客们能够以更优惠的价格领略这一历史遗址的魅力。

巨野教案遗址位于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南部,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处大型古代教案遗址。

这里曾是春秋时期巨野国的都城,也是孔子的弟子曾参的故乡。

遗址内保存了大量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等文物,展现了春秋时期的生活场景和文化风貌,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考古价值。

因此,巨野教案遗址吸引了大批历史爱好者和学术研究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为了让更多的游客能够了解和体验巨野教案遗址的魅力,遗址管理部门近期推出了门票优惠活动。

根据活动规定,凡是在活动期间前来参观的游客,只需出示有效证件,即可享受门票半价优惠。

这一优惠措施受到了广大游客的欢迎,许多游客纷纷表示,这样的优惠活动让他们更愿意前来参观和了解历史文化,也更有利于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除了门票优惠活动之外,巨野教案遗址还推出了一系列的文化体验活动,如古装体验、传统手工艺制作等,让游客们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春秋时期的生活场景。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也为当地的文化传承和旅游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对于巨野教案遗址门票优惠活动,当地居民也纷纷表示支持和认可。

一位当地居民表示,“这样的活动对于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和文化传承非常重要,希望能够有更多的类似活动推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我们的历史文化。

”另一位居民则表示,“我经常带着家人来这里参观,门票优惠对于我们来说是一大福利,也更能激发我们对历史文化的热爱。

”。

总的来说,巨野教案遗址门票优惠活动的推出,不仅为游客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优惠,也为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和历史文化传承注入了新的动力。

相信随着这样的优惠活动的不断推出,巨野教案遗址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也将成为当地旅游业的一大亮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巨野的历史文化一,"巨野县"词源简析"巨野县"一词属于汉语政区地名,其标准读音为"JùyěXiàn".它所指代的县级行政区域(地理实体),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地处北纬35°05′~35°30′,东经150°47′~116°13′.东邻嘉祥县,西接定陶县,南连成武县,金乡县,北靠郓城县.面积1308平方公里.人口94.22万.县人民政府驻巨野镇,在省会济南西南方向170公里处.为菏泽市辖县.巨野县历史悠久,以大野泽而得名.《夏书•禹贡》载:"大野既潴者,东原底平".《周礼•职方》载:"兖州,其泽薮曰大野".《尔雅•释地》中所称的"十大汉薮"和《汉书•严助传》中的"八大泽薮"都把其列为华夏各泽之首.《左传》载:鲁哀公十四年春"西狩大野"《史记•彭越列传》载:"彭越常渔巨野泽中".均系此地.《巨野县志》(清康熙四十七年刻本)引《汉书》云:"巨野皆取大意".巨野县名的"巨野"二字,是以"大野泽"的"大野"二字命名而来.历史上,朝代的更迭,政区沿革置废,作为郡,县的地名最不稳定,而巨野县的县名,却能历经两千多年,甚少变更.原因就是,巨野县名是以自然地理实体的"大野泽"命名而来,名称确切,不易更动.王莽登基后,曾五易地名,将巨野县改为巨野郡,也未能改变巨野的名称.金和北齐虽曾一度撤销巨野县,但时隔不久,又恢复了县治和原名.正如《巨野县志》所载:"自秦汉以迄金元,或为郡,或为县,或为国,或为州治,或为府治,或为路治,名称各异,而'钜'之为钜,则历代相沿,未有易者".元末明初,由于黄河多次大决,州,府东迁,巨野只存县名,仍沿袭不变.建国后,虽然将原繁体字"钜",用简化汉字"巨"取代,但其音,义并无任何变化.二,巨野县政区沿革简况巨野县因古有"大野泽"而得名,已有两千一百多年的历史.夏商时期,禹平水土,定天下为九州,巨野地属徐州北境.两周时期为鲁国西境.《左传》中"西狩大野"获麟地点即今巨野县麒麟镇.公元前475年,巨野县属宋国,至前286年,改属齐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于公元前220年置昌邑县(巨野昌邑集一带),属砀郡.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春,立彭越为梁王,定都"陶",巨野属其治.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杀彭越,立刘恢为梁王,迁都睢阳(商丘),同时分梁地,昌邑属山阳国.公元前140年置巨野县.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改山阳国为山阳郡,巨野为属县.天汉四年(前97年)又改郡为昌邑国,巨野随属.汉宣帝本始元年(前73年),撤昌邑国,复为山阳郡,巨野县仍属之.莽新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撤山阳郡改巨野郡,随以巨野县城为治所.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公元25年),撤巨野郡,复为山阳郡.建武三年改山阳郡为山阳国.明帝永平初又复山阳郡,历经三国至晋初改高平国,南朝宋改高平郡,至北魏孝明帝神龟元年(518年),分高平郡置任城郡,巨野县均在其治.北齐撤销巨野县.隋文帝开皇三年(596年),恢复巨野县.唐武德四年(621年),巨野县城置麟州,武德五年撤销麟州.置戴州(治所金乡),巨野随属.唐贞观十七年(643年),撤戴州巨野复属郓州.至五代时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四代,巨野县仍属郓州.后周太祖郭威广顺二年(925年),移济州于巨野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巨野县属济州济阳郡(州,郡,并通),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属京东路.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属京东西路.金时政区与宋同,亦为路,府,州,县四级.改称山东西路.金完颜亮天德二年(1150年),黄河大决,淹没巨野,撤销县治,迁济州于任城.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恢复巨野县,迁往任城的济州,还治巨野.至元八年升州为济宁府.至元十五年(1278年),移府治于任城,移州治于巨野,是年末仍以府治于巨野,复以州治归任城.至元十六年(1279年),升府为济宁路,辖兖,济,单三州.至正八年(1348年),黄河大决,淹没巨野城,迁济宁路于济州(任城),迁县治于城北邢家务.明洪武元年(1368年),属济宁府.洪武十八年(1385年),府改州,属济宁州.清雍正二年(1724年)属济宁直隶州.雍正八年(1730年),改属曹州直隶州.雍正末年(1735年),改为曹州府,巨野县随属.民国元年(1912年),属山东省济宁道.民国十七年废道制属山东省.1949年8月,巨野县属平原省湖西专区.1953年初撤平原省七月撤湖西专区,改属菏泽专区,1958年10月改属济宁专区.1959年6月巨野县复归菏泽专区所辖.2000年,菏泽地区改为菏泽市,巨野县属菏泽市辖.三,巨野县地名词语特征乡村命名规律及特点:巨野县历史悠久,且处大野泽地,黄患频繁,特殊的地理区位,决定了古老乡村留存很少的特点.据统计,全县1069个自然村,除14个村无考据外,秦汉至唐建村的仅10个;宋元时建村的47个,占4%;明代建村786个,清代197个,两代占总数的92%;其余有民国建村的3个,建国后立村的12个.巨野县的村庄大体可分为屯户,佃户,营户,有司户,侨置五种类型.屯户村,多是明朝时卫所官兵开荒屯田建立的,其名称以姓氏或人名称××官屯.佃户村,耕种孔府受封田亩的村,名称如佃户屯,小屯等.营户村,为清康熙年间郑芝龙(郑成功之父)部分降清官兵由福建来此跑马占地建立的村庄.有称营的,如六营,也有称屯的如独山屯等.有司户,这类村庄多为明代迁民所建,可占近80%.侨置村,此类村为清代巨野人在苏北沛县昭阳湖西岸垦田建立的,其村名与巨野原居同名,如大屯,龙固集等.村庄命名及含意特征.地名是人类社会现象,自然现象发展变化的可靠见证,既反映了它产生的时代,地理位置,环境的特征,又可看出村名与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宗教,人物,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密切联系.本县村庄命名特点大致为以下方面.以人名命名,如栾官屯(栾一德屯),邬官屯(邬乾三),原含人名后避讳简称姓氏;以集市命名如沙土集,李集等;以宗族姓氏命名,如张庄,王庄,李庄,赵庄等;联姓命名,如何王庄,江孙庄等;以对称命名,如大李庄,小李庄;以方位命名,如东祝庄,西祝庄;以对应里程命名,如三里庙,四里村,十里铺等;以吉祥嘉言命名,如太平集,大义集,德化集等;以楼阁命名,如孔楼,李楼等;以庙,寺命名,如,比干庙,三贤庙等;以桥命名,如田桥,李桥等;以店,坊命名,如葛店,姚店,王平坊;以胡同命名,如王胡同,张胡同;以河,海,潭,坑命名,如,顺河,马河,毕海,刘海,姜潭,苏坑等;以水陆交通枢纽命名,如西欢口,张路口;以山命名,如独山集,金山店子;以地质地形命名,如沙窝,许沙窝,燕洼,冯固堆等;以林木果菜命名,如柳林,白果树,侯花园,张菜园等;以产品命名,如吴窑,铁炉棚,染坊冯,烟王庄,张油坊等;以古迹命名,如前昌邑,后昌邑,城角刘,获麟集等.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村庄地名可谓含意深远广阔,丰富多彩,生动形象,令人赞叹.地名实体文化内涵巨野县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化发达,多有圣迹,谓鲁文化发展的圣地.随着历史的发展,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一,深厚的历史文化(一)历史渊源巨野早在茹毛饮血的原始氏族社会,就有人类在此渔猎农耕,繁衍生息.古代巨野地处大野泽,为济水所入,是鲁国西境的一大泽薮.向有"大野多港湾,七十二堌堆"的传说.据[疏]说文云:"薮,厚也,有草木鱼鳖,所以厚养人也".几千年来,地处黄河下游和济水中游的大野泽,滋润着乡土,哺育着人民,使之率先进入较发达地区,铸造了光辉灿烂的"鲁文化".据《汉书》《兖州府志》《巨野县志》载:夏商时期,今巨野东南部的昌邑一带,为甲父国辖地(甲父国,炎帝后裔封此);西周属鲁国和茅国(周公旦长子及四子封此).春秋建邑,故址犹存.西周和春秋时期,地处鲁国西境的巨野,是西周和鲁国士大夫的封邑,境内有昌邑,乘丘,菙葭等地名.属九州之域的"兖州"一词始于春秋时期,为地理区划的称谓.《辞源》载:"兖,端也,信也".《隋书•地理志》载:"兖之为信,端也"."其地传唐叔之教,周孔遗风,今此数郡,其人尚多好儒学,性质直朴,义有古之风烈矣".其地为"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展之地","有桑麻之业,山林泽薮之饶,特别重农耕之传统",而"君子务治,农民务力,动不违时,财不过用"是兖地人民的准则.重传统,尚伦理,讲道德,说人义及宽厚仆实,勤劳勇敢,则是兖地人民的脊梁.中原祖先,在史前及有文字记载的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发展中,形成了"鲁文化""麟文化""儒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丰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地理区位,也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地名词语文化.(二)文物古迹1,古遗址历史悠久的巨野,古遗址遍布全县.有"西侯楼,张楼,左堌堆,胡堌堆,冯堌堆,咸丘蒙"等古遗址十九处.其中"大汶口"文化遗址两处;"龙山文化"遗址三处;"商周"及"春秋战国文化遗址十四处.出现于距今约4500年前后的'蚩尤墓'",至今圣迹犹存.(1)西侯楼古遗址位于大谢集镇西侯楼村西.该遗址距今约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层堆积自新石器中晚期至汉代,是我县目前发现年代久远,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遗址.经对大量发掘遗物认定,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有鬹柄,鬲足,盆,鼎,花边罐,方格纹罐等.一些器物从形制,纹饰上看,亦具有"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特征;还有属"龙山文化范畴"的遗物.其中夹砂灰陶花边罐的发现,在本地区属首例.商,周文化层堆积有明显的连续性,以灰陶居多,胎体逐渐增厚,纹饰以绳纹为主,方格纹已不见.其器物有鬲,罐,平口瓮,壶,鼎等.(2)落凤台相传大禹治水,见大野泽低洼广袤,便将此泽作蓄洪之湖,所"大野既潴"即此.为了人们洪来避难,禹令民于城北侧筑一高大土台,并植梧桐及奇花异草.后禹帝偕帝后涂山氏和文武大臣遍巡九州时再至,见大野泽碧波荡漾,锦鳞畅游,彩莲清香,水鸟嬉戏其间.岸边田间有农夫击壤而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与吾何有哉"牧童横笛于牛背,樵夫,桑女纵歌互答,其乐融融.此地虽无四时不谢之花,亦有人来鸟不惊之奇景.再观当年治水所筑高台,已是梧桐合抱,郁郁葱葱,繁花似锦,芳草青青.忽有一仙女弄箫临台作歌,又一仙女凌波踏歌,飘然登台,击乐而和之,悦耳动听.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此时天空忽现异彩,有大鸟飞临,声若金鼓,身似飞鸿,口象鸡,下巴如燕,高数尺,杨颈振翅,色彩斑斓,百鸟相随.知者曰:"凤凰".因大禹筑台,复偕帝后,亲赏美景,神舞,仙歌,巧见祥瑞之鸟,凤临此台,故得名,"落凤台".著名诗人宋沧(巨野人),多次登台凭吊,曾作《落凤遗台诗》云:"凤去禹台几夕阳,每来登眺倍凄凉.周人社屋无离黍,鲁叟者坛荒惟白杨.二水三山怀李白,九苞五彩忆轩皇.旋沽斗酒临江饮,一曲哀歌类楚狂".如今在凤台遗址,新建栖凤园一处.(3)麒麟台古称获麟古,亦名获麟台,麒麟冢,在巨野城东七公里处.是春秋"西狩获麟"之麟葬处.大野获麟,诸多史书记载了这一事实.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春秋》和《左传》,《史记•孔子世家》有同样的记载:"鲁哀公十四年(前481)春,西狩大野,叔孙氏车子鉏商获兽""折前左足,载以归.叔孙氏以为不祥,弃之廓外使人告孔子曰:有鹿而角者何也孔子往观之曰麟也"且悲伤的说"胡为乎来哉!反袂拭面,涕沾衿".叔孙氏闻之,然后取之子贡问曰:"夫子何泣耳"子曰:"麟之至为明王也,出非其时而见害,吾是以伤之".后使弟子取而葬之,即为葬麟处,是当地世代相传,至今仍存的"麒麟台".据众多史志记述,名人诗作及杂陈于百家之书的"麟"这种珍贵动物,出于此地,山东巨野实为"麒麟"的故乡.《公羊传》载:"麟者,仁兽也,有王则至,无王则不至".故孔子见麟被认为不祥而致其死后,甚伤心.《史记•孔子世家》篇写道:"莫智我夫","我道穷矣"!《东周列国志》记述,七十一岁的孔子于葬麟后感情难以控制,扶琴悲歌:"明王作兮麟凤游,今非其时兮欲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春秋》这部上至鲁隐公下到鲁哀公242年的编年史,由孔子删修,到"西狩获麟"而绝笔,由此身体每况愈下.孔子认为自己辛苦一生,周游列国修《春秋》,教弟子,是为了上遵周公遗制,下明将来之法,拨乱世,反诸正.目睹现实,道不能兴,法不能明,自然悲愤伤感.(4)麟文化麒麟是一种仁厚吉祥的动物.是因为"麟一角而载肉,设武备而不为害";"游必择土,祥而处世,不履生虫,不践生草,王者有出".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国风•周南》中有《麟之趾》一诗曰:"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对麟大加赞赏.在世代人们的心目中,将麒麟作为吉祥,嘉瑞,美好的象征.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希望与其相联系.《东周列国志》有孔母梦麟而生孔子一说,显然说明"圣人"生来就与众不同.世间千古流传的"麒麟送子"概源于此.由于麒麟为四灵之一,一些史书故事如《麟经》,《麒麟书》,《金壁故事》,宋程俱的《麟台故事》,清李玉的《麒麟阁》等均以麒麟为内容.自获麟距今2480余年,形成源远流长的麟文化.一是帝王用麟命年号.如汉刘聪,后梁吕光都用"麟嘉";唐高宗用"麟德"年号.二是机构名,地名.如唐天授中改秘书省为"麟台";武德四年在巨野置麟州.现有村名获麟集,镇名麒麟镇,店铺名麒麟酒家,麟州宾馆等.三是喻人的高贵,杰出,常用麟凤,麟角,麟趾等.人名用麟字者亦甚多.四是喻珍贵事物.如称《春秋》为麟经,称稀贵之物为"凤毛麟角".五是文人,骚客常以麟感作杼怀.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古凤•大雅九不作》中写道:"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途径巨野,曾写五言诗:"终始春秋笔,经名旧记麟.荒台曾建鲁,野草未烧秦.郁郁山川秀,葱葱景色新.韦编续继否书带已成茵".唐代的著名学者韦表微曾作"麟台碑铭",明代王樨登,孙宜等诗人,均为此留下脍灸人口的诗句.或抒怀,或讴歌,或慨叹,发思古之幽情,咏不朽之佳句.除此,麒麟像,麒麟画,麒麟石雕等广泛流行于民间.形成源远流长的麟文化.故,作为麟的发祥地的巨野县,也随悠久的麟文化而名传华夏.(5)齐鲁会盟台位于巨野县城西郊,大李庄村北.据《山东通志》和《兖州府志》载,为春秋齐鲁会盟处.原台"崇数仞,广可蔽二亩".历二千六百余年的历史,经黄河多次决口淤积和雨水冲刷,现面积约为八百余平方米,形如覆斗状.周王朝建立后,采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措施,分封王室贵胄.鲁国为周公旦长子伯禽的封地.当时以头等王国就封,到了春秋时期国力渐衰.大野处鲁国西境,常受宋国侵扰,为加强防御,鲁主动与齐结盟.据《春秋》载,鲁庄公三十年(前664年),在大野泽以西,济水之南筑台,齐鲁两国会盟于此,从而使两国关系巩固,军事防御能力得到加强,国势地位大大提高."齐鲁会盟台",是齐鲁友好的象征,也是齐鲁文化融会贯通的标志.对于研究春秋时期齐鲁两国的社会,政治,文化,邦交有着重要的意义.(6)昌邑故城位于巨野县城南27公里处,属大谢集镇的昌邑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西汉时的山阳国,山阳郡,昌邑国.晋初改高平国,南朝宋改高平郡,至隋唐时期昌邑为县.历经七百余年,虽经十次以上或为国,或郡的更改,但均为郡,国的都城.经文物工作者调查勘测,古城平面略呈方形,面积约三平方公里.城墙分段板筑,土质为掺石灰的粘黑土.城址上有前昌邑,后昌邑,侯花园,城角刘四个带有古遗址名称意义的村庄.发现大量汉代遗物和少量的战国遗物.有瓦,小鼻罐,壶,铜镞,铁柱,弩机,陶井圈等.还有石磨,石槽,房基址,酿造窑址.另有唐,宋,金,元时期的铁釜,碗,盘等.昌邑自古即兵家必争之地.秦二世二年的"楚汉之争",汉景帝三年的周亚夫平"七国之乱"都发生在这里.昌邑又是走蛟卧虎之地,孕育出许多旷世枭雄.梁王彭越在此揭竿;东汉末,曹操封费亭侯于此.自西汉至魏晋许多文臣武将,如彭越,郦商,仲长统,许广汉,王式,龚遂,鲁峻,王吉,张敞,张俭,刘表,伊籍,李典,王灿,王叔和,陈骞都曾事功于此.据查证古城内外文物古迹极为丰富.除在禹梁山发掘的汉昌邑王刘髆之墓外,还有汉御史大夫卜式墓,梁王彭越墓,侯庄汉墓,汉荆州刺史李刚墓等.昌邑是东汉名儒杨震辞金之所,曾建杨震庙"四知堂"和纪念塔,也因年久,随古城颓废倒塌.西汉时城内已有冶铁业,是九州四十九处从事铁器生产的官办工业之一.据《汉书》载,斯时当地从事冶铁的工役达二百八十多人.经发掘证实,此地为西汉昌邑王刘贺的兵工厂.是当地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鼎盛都城,故为战略重镇.昌邑古城自隋唐为县,宋降为镇,渐次衰落.再至元明黄河多次大决,厚厚地泥沙将其埋入黄土,仅留一城廓断垣残壁隐约可见.据《巨野县志》载,清明时节,每当霪雨隐约可见城阙之形,这就是巨野"昌城烟雨".后人作忆秦娥"昌邑怀古"曰:烟雨歇,漠漠故城雄关堞.雄关堞,残阳晚照,汉家陵阙.楚汉交兵流碧血,郦商冲锋泣壮烈,彭王略地,千古英杰.(7)金山与金山大洞金山,据《冰经注》载:"因凿石得金",而名金山.位于县城东南22公里处.面积约1.5平方公里,海拔高程133.2米.东,南,北皆有山脉相连.古之金山,林木茂密,登道纡回,殿宇嵯峨,左圣水,右神泉,山水涓涓.美丽的自然风光,深厚的人文历史景观,使金山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名胜古迹甚多,有西汉时开凿的金山大洞,金元两代的佛寺;明代的神农祠,碧霞元君宫;清代的文昌阁,三圣殿,依山,傍崖,各抱地势;另有牛王庙,戏楼点缀其间.每年三月初八,金山庙会,热闹非凡.阳春三月,商贾云集,游人如织,香烟雾霭,缭绕于苍松翠柏丛中,欢歌笑语,回荡在山谷沟壑之间,这便是巨野胜景之一的"金山春晓".岁月沧桑,金山的古建筑虽多遭破坏,但经上世纪末复修,恢复了大部原有建筑,增建了中华道观,麒麟园等景点.还建有游泳池,宾馆,饭庄,复为鲁西南著名的旅游观光胜地.(8)秦王洞亦称金山大洞.金山南麓,有一人工开凿的大洞,世传为秦始皇东巡泰山时所建驻跸行宫,秦始皇避署宫.又传隋末唐初,秦王李世民带兵征战,在此歇马,故又称秦王洞.经考证,实为昌邑王刘贺营而未用的废冢.据《汉书•武王子传》载:贺王昌邑十三年,后征为帝,因行淫乱,废为海昏侯,就国豫章(今南昌).汉代,帝王即位次年,即营造山陵.昌邑贺王,事多僭越,自治寿域,及入立被废,客死他乡,不得归葬,营而未用,遂成废冢.此洞有明道,侧室,甬道,耳室,主室等九部分组成.总长89.8米,最宽28米,石壁最高处15米,如劈如削.洞室结构布局严紧,开凿工整,鬼斧神工,令人惊叹.洞内冬暖夏凉,四季宜人,涓涓清泉,自石罅中渗出,悬沥不息."云开山上地,雨滴洞中天.经窄藤萝没,崖高日月悬……"正是金山洞的写照.许多文人,名士,留下了脍灸人口的诗句和精僻的考证.明道的两壁现存唐宋以来的刻石44帧,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成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2,古建筑(1)永丰塔又称梵塔,大佛寺塔.位于巨野县城东南隅,麟州大酒店西侧.古"巨野八景"之一.《巨野县志》载:"永丰塔,传为唐人所建,未合尖而止,宋人续之".经考证,此塔建造年代,当为北宋嘉佑年间.距今约千年的历史,是巨野古老文明的象征.该塔为平面等边八角四门楼阁式砖塔.据《巨野县志》载,明初洪水泛滥,巨野沦没,塔没二级.地面现存五级,通高30.3米,底周长40米,上周长36米.每级为砖叠挑檐,叠涩桃出,华拱两挑组成,上承托檐,交叉盘错,更显繁缛玲珑.底层设塔心室,室壁镶嵌六块宋代佛教石像.室内石阶可至二层南门;再沿塔沿绕转西门;继而沿塔心石阶逐层盘旋而上,可达塔顶.扶栏四望,全城景色尽收眼底.塔下碧波粼粼,水色天光,交相辉映,朝晖夕霞,古塔倒影,蔚为壮观,这便是著名胜景"梵塔朝晖".塔是佛教建筑物,是供奉"舍利"之所.梵文称为"浮屠"音译作"塔婆","佛固"等,即"方坟","灵庙"之意,所以又称为梵塔.(2)文庙又叫孔庙,位于巨野县城东南隅,永丰塔北约百米处.宋金时期巨野文庙建于城北,屡经河患,废立不一.明洪武九年(1376年),县丞吕让移建今址.历代多次增修扩建,至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县令章弘鼎新正殿,续成诸祠,规制乃备,占地三十余亩.前后五进院落及东西跨院,共建有殿,堂,楼,阁,斋,庑,亭,坊近百间.自南而北以太和元气坊,棂星门,泮地,戟门,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等形成文庙中轴线;两侧建有进德斋,修业斋,东庑,名宦祠,乡贤祠,忠义祠,东,西华门等;东跨院为文昌祠,是儒学所在地;西跨院为启圣祠,后改为训导宅.乾隆十八年(1753年),知县朱容极在此建麟州书院.以后经道光,光绪及民国年间多次补建修茸,书院更具规模,声明远播,向有"巨野文风盛,书院一千徒"的赞誉.大成殿内祀有孔子,四配(颜回,曾参,子思,孟轲),十二哲(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朱熹)的塑像.两庑列"七十二贤"牌位.整片建筑布局得当,错落有致,间以苍松翠柏,形成一处气势宏伟,郁罩葱茏的古建筑群.1947年大部分建筑被毁,仅存大成殿,殿内塑像亦遭劫难.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殿基为砖,石混砌,台基高1.4米,东西长22.3米,南北宽14.25米.大殿通高13.7米,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九脊歇山式建筑.翼角飞翘,绿瓦朱甍,斗拱盘错,雕梁画栋.殿四周有24根大型石柱支擎.前檐下八根石柱及后檐端柱,为高浮雕二龙戏珠,上缀浮云,下着波涛,造形生动,雕琢精工.其他石柱为浅浮雕缠枝花卉,构图繁缛,枝艺精湛.后廊中间两根石柱上分别刻有"大清康熙四十一年七月二十一日","宣议郎知巨野县事宛平章弘重建"铭文.殿内有朱红明柱八根,下垫鼓形石础,上擎殿架,梁叠檩穿,勾心斗角,显示出高超的建筑艺术.此大成殿仿曲阜孔庙大成殿营建,是鲁西南现存最完整且具较高艺术价值的古建筑.1982年,山东省文物局拨专款对濒临倒塌的大成殿进行了修缮.大成殿内恢复了孔子及四配塑像,制作了神龛,御匾,香案等附属设施.目前文庙正逐步恢复原有建筑,成为人们祭仰先哲和展示巨野历史文化,文明的窗口. (3)东岳天齐庙位于巨野县陶庙镇陶庙村.因历代系陶姓经管,护修,故俗称陶庙,为道教祭祀山神的庙寺.古代皇帝多祀泰山,传说泰山神掌管人之生死,唐玄宗封泰山神为"天齐王";元世祖时尊泰山神为"东岳天齐大生仁皇帝",或"东岳大帝".每年夏历三月二十八为祭祀日.该庙主要建筑有天齐殿,三皇殿,文王殿,关帝殿,三教堂,玉皇阁,九女阁,真武庙,土地庙,华佗庙以及山门,戏楼等,占地面积十余亩.旧时庙内古木参天,碑石林立,香火旺盛,游人如织.现仅存天齐殿,三皇殿,文王殿.余庙均面阔三间,青砖灰瓦,古朴肃穆,犹显庄重典雅之风.天齐殿内东西两壁分别嵌有明隆庆清光绪年间的重修刻石.三皇殿内壁画尚存,尤为难得.庙内有古槐一株,传为唐代所栽,树围五米余,然岁年荏苒,朽枯中空仅存外皮,却虹枝繁叶,充满生机,令人叹为观止.(4)荆树堂乃田氏家祠,位于章缝镇东西大街中部.约建于明隆庆至万历年间,原占地五亩许,为典型的北方外跨式四合院建筑.现后院附属建筑已倾,主体四合院尚保存完整.临街面阔九间仍为原来风貌,青砖砌壁,布瓦覆顶.其中大门三间,阔10.35米,进深7.15米,七架列式梁柱结构硬山建筑.高台作基,青石筑成,屋顶采用大式瓦作,雕脊跑兽,飞檐翘角.廊枋上阳琢文字,左"木本"右"水源"中刻"派衍青齐".门上方高悬"荆树堂"匾额,赫然醒目.院内正殿三间,面阔11.13米,进深6.5米,亦七架列式硬山建筑,青砌撕缝,画栋雕梁,立吻增辉,更显庄重.两侧各设配房五间,配房与正堂间各设月亮门,可通跨院和后院.院中拜厦由十六根木柱承擎,重梁起架,青互覆顶,前接卷棚,直至正堂.左右延及两庑,覆盖整个天井,夏日不暴,冬雪不侵.整个建筑群结构严谨布局巧妙,细微处显考究,古朴中透灵秀,雅静深致,庄重肃穆.荆树堂原称荆树山房,系田氏七世祖田峤,田峨兄弟二人的书斋.田峤,字云岳,号宗甫,举进士弟,长于文章;其弟田峨,字斗岳,号瞻甫,明万历戊子科举人,工诗善书.二人皆为曹州名士,与当时的董其昌,米万钟,邢侗等文化名人交谊甚密.著有《荆树山房集》传世,影响深远,享有江南一董(其昌),江北二田的美誉.其子,孙亦多有成就者,为显赫一时的名门大户.丰裕的经济基础,良好的人文条件,田氏"首建家祠,制祭器,聚众而时享".遂辟书斋,增修扩建,更名"荆树堂".荆树山房,荆树堂盖源于"田氏分财,忽瘁庭前之荆树"的历史故事.古有田真,田庆,田广兄弟三人同居,妇欲分异,共议将堂前粗大繁茂的紫荆树亦破而为三.一日晨,忽见荆树叶垂憔悴,众皆惊诧.田真谓弟曰"木本同株,若分析则憔悴,况人兄弟可离,是人不如树也"兄弟三人,深为感动,紫荆树旁伤恸涕泣,决意不再别居.自此,举家和睦,荆树复荣.其家祠取"荆树堂"名,意在使后世不忘先祖史实,向心合力,礼让弓亲,"荆树堂上兄宜弟,绿服庭中子悦亲."3,古墓葬(1)蚩尤墓又称蚩尤肩髀冢,位于巨野县城东北郊.在氏族社会晚期,氏族部落之间,为了争夺财富或者自卫频繁发生战争.大约在4500年前,居于黄河上游的黄帝部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