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合集下载

金融支持甘肃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金融支持甘肃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金融支持甘肃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甘肃省也在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通过城乡一体化、新型城镇化等手段,促进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互动合作,加速农村产业化和城镇化,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金融支持存在一些问题。

一、融资渠道单一目前,甘肃省的金融支持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存在融资渠道单一的问题。

由于甘肃省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吸引基本各类金融机构进驻的动力不足,使得金融支持上缺乏多元、灵活的选择。

对策:加强多元化金融服务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积极引进多种金融机构,发展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在各类金融机构间形成差异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优化融资结构,更好地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金融需求。

二、融资杠杆低目前,甘肃省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融资杠杆水平低,资金量相对不足,影响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顺利推进。

对策:创新融资模式,优化融资结构政府应当探索新的融资模式,积极发掘社会力量,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新型城镇化建设领域,促进融资规模的扩大,同时整合各类金融资源,优化融资结构,进一步提高融资效率和融资杠杆,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三、融资流程不畅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复杂的融资模式和流程,目前融资流程不够完善,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影响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

政府应当对融资流程进行优化,简化融资手续,优化流程,提高融资效率。

同时建立金融信息平台,便于申请者了解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全面、便捷的金融服务。

四、风险管控不够目前,金融支持甘肃新型城镇化建设风险管控不够,各类融资风险不容忽视,需要加强融资风险监测和风险防范。

对策:加强风险防范和监测政府应当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和风险监测体系,加强风险分析和评估,形成完备的风险控制措施,压缩风险点,降低风险隐患,保证金融支持始终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推进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加强金融支持,丰富融资渠道,提高融资流程,加强融资风险防控,形成科学、有效的金融支持体系。

金融支持甘肃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金融支持甘肃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金融支持甘肃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金融支持是推动甘肃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析金融支持甘肃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理论方面存在的问题1.金融产品类型单一。

甘肃省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金融支持主要集中于借贷、贴息和补贴等传统金融产品,缺乏创新金融产品,不能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多元化需求。

2.金融渠道有限。

目前甘肃省的金融机构主要集中在省会兰州市,其他地区金融机构较少,地域差异导致金融支持的覆盖面较小。

3.金融机构专业能力薄弱。

甘肃省部分金融机构的专业能力比较薄弱,缺乏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相关产业的深入了解和把握,不能有效地为新型城镇化项目提供适合的金融支持。

对策:在理论方面,应当推行金融创新。

一方面,金融机构应当深化与新型城镇化相关产业的合作,开发适合的金融产品。

另一方面,政府也应当沉淀智慧资本,不断培育金融创新机构和创新团队,倡导金融创新精神。

同时,要加强金融市场监管,推行诚信金融,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

1.宏观层面金融政策不够细化。

甘肃省制定的金融政策多数以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为重点,而缺少为新型城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化企业开展业务提供资金支持的政策。

2.中小企业金融难度加大。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中小企业直接面临金融难题,无法获得银行信贷,阻碍了其发展的步伐。

3.基础建设薄弱。

当前甘肃省的城市化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缺少配套的金融基础设施、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不够高。

对策:在实践方面,应当综合施策,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有力金融支持。

首先,要加大政府引导和投入,完善资本市场,建设金融基础设施和支付体系,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

其次,应当加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购买信用担保服务,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

最后,要加强监管,提高金融机构的专业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

总之,金融支持是推动甘肃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但在实践中也存在问题。

金融支持甘肃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金融支持甘肃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金融支持甘肃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金融支持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而甘肃作为西部地区的重要省份,其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着诸多问题。

本文将就甘肃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1. 资金短缺。

甘肃作为西部地区,经济相对欠发达,资金短缺是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

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等方面,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目前甘肃的金融机构对于新型城镇化项目的支持力度不够,致使资金短缺成为制约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大障碍。

2. 资金使用效率低。

部分地方在获得金融支持后,存在着资金使用效率低的问题。

一方面是由于对于项目的前期规划不够充分,导致后期资金使用不合理;另一方面是由于监管机制不够严格,导致金融支持的资金被挪用、浪费等现象。

3. 风险意识薄弱。

一些金融机构在支持甘肃新型城镇化建设时,存在着风险意识薄弱的问题。

对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开发商等高风险行业,一些金融机构未能够做到风险控制到位,导致资金损失严重。

4. 金融服务不够完善。

在甘肃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部分地方居民和企业的金融服务不够完善,存在着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这导致了一些有潜力的新型城镇化项目无法获得足够的金融支持,影响了项目的顺利推进。

二、对策建议1. 改善金融机构支持力度。

政府可以通过建立专项基金、提高财政补贴等方式,提高对于新型城镇化项目的支持力度。

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于新型城镇化项目的贷款额度、降低利率等,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2. 加强监管机制。

政府应加强对于金融支持资金的监管,建立健全的资金使用审核制度,确保资金使用效率和合理性。

对于存在挪用、浪费等问题的,应严厉追究责任。

3. 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金融机构在支持新型城镇化项目时,应加强对于风险的认识,做到风险提示、风险监控到位。

也应在项目前期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确保项目本身的可行性和风险可控性。

4. 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甘肃城镇化存在问题及解决路径

甘肃城镇化存在问题及解决路径
州、 有很大差异 。兰州与 何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产业发展质量 , 现代化 的重要标 志。 甘肃省地处祖 国西 在全省各地( 市 )
部 的经济欠发达地区 , 依靠本省独特的 河西地区城镇 化高 于全省平均水平 , 并 培育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 ; 如何处理好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 自然地理 、 经济地理和快速发展的社会 集中了全省一半 的城市数量。 、 、 资源开发 、 陇南 定西 平 人 如何使当地经 济发展转移到依靠人 经济 、 政治 、 文化 , 促使 了甘肃城镇化进 庆 阳 、 凉等市人 口基数 大 , 口城镇 系 ;
持 了健 康 、 定的 良好 发展势头 , 稳 并进 慢西快 ” 十分不平衡 的格局。
入 城 化快 速 发 展时 期 。

突出, 当前尤其要解决城镇 化过程 中事
( ) 三 城镇体系不健 全。 城镇体 系存 关 全 局 的 战 略性 问题 。 在 的问题 集 中体现在 城市发育 尤其是 ( ) 一 选择适合甘肃省情 的城镇 化
略是城镇化过程中的关键性 问题 。 正确 素 的制约 , 城镇化过程 中也存在着一些 有特 大城市兰州市 的综合职 能较为 突
突 出 的 问题 。
能够保持城市化 出, 它中小城市主要为地方行政 中心 的城镇化道路或战略 , 其
并促 ( 城镇化水平偏低 , 一) 发展速度慢 , 或 资源型城市 , 职能较 单一 , 区域 的 进程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一致 , 对
程 的快速发展 。 2 0 到 09年底 , 甘肃共有 化水 平较低 ; 临夏 、 甘南 因其特殊 的 自 力资源 、 知识 、 技术 与信息等高级 生产
民族条件, 城镇化水平也很低 ; 河东 要素方 面都 是甘肃城镇进 一步发 展面 地级及其 以上城市 1 , 2个 县级 市 4个 , 然 、

金融支持甘肃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金融支持甘肃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金融支持甘肃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近年来,金融支持甘肃新型城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本文将从政策制定、资金支持、风险管控等方面提出对策,以促进甘肃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顺利推进。

政策制定方面存在问题。

当前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政策主要集中在大中型企业和一线城市,对于中小微企业和农村地区的支持相对不足。

应制定针对这些特定群体的金融支持政策,降低融资门槛,提高贷款的可获得性,支持其发展壮大。

资金支持方面存在问题。

甘肃的地理位置偏远,经济相对欠发达,缺乏大规模的金融机构和资本。

应加大对甘肃的金融投入,支持甘肃新型城镇化建设。

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引进社会资本,通过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来支持城镇化建设,减轻地方政府财政压力。

风险管控方面存在问题。

甘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然而由于风险较高,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于投资甘肃新型城镇化项目时存在较大的犹豫和担忧。

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和控制机制,确保金融支持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还应加大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力度,防止资金流向不明或被滥用的现象。

需要加强金融服务能力建设。

甘肃的金融机构相对较少,金融服务水平相对较低,无法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求。

应加大对金融机构的培训力度,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

还应加强金融科技的应用,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便利性,为城镇化建设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

金融支持甘肃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政策制定不够精准、资金支持不够充分、风险管控不够完善以及金融服务能力不足等方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采取相应的对策,包括制定更加精细化的金融支持政策、加大金融投入、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和控制机制以及加强金融服务能力建设等。

这些措施将为甘肃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顺利推进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金融支持甘肃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金融支持甘肃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金融支持甘肃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甘肃省作为西部省份,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甘肃新型城镇化建设在金融支持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了城镇化进程的顺利推进。

本文将就甘肃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金融支持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1.缺乏金融支持机构在甘肃省,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金融机构的覆盖面相对较窄,很多农村地区和小城镇缺乏金融服务。

这就导致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资金缺乏和融资难题,很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受到了制约。

2.融资渠道不畅甘肃省的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目前融资渠道并不畅通。

很多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融资难题,导致了企业扩张的速度受到了限制。

3.金融产品不匹配目前甘肃省的金融产品主要面向传统农业和传统产业,对于新兴产业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并没有特别的金融产品。

这就导致了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的资金来源不稳定,很多项目因为缺乏资金而难以推进。

4.金融支持政策不够明晰甘肃省的金融支持政策相对混乱,不够明晰。

这就导致了一些企业和项目在申请金融支持时遇到了困难,无法享受到相应的政策支持。

二、对策建议1.加大金融机构在偏远地区的投入要解决金融机构覆盖面窄的问题,首先需要加大金融机构在偏远地区的投入。

可以通过设立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公司等方式,为偏远地区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

为了解决融资渠道不畅的问题,可以通过引导社会资本的方式,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社会投资者参与城镇化建设项目,拓宽融资渠道,为城镇化建设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针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可以创新金融产品,推出特色金融服务。

可以针对新兴产业、新型农业等领域推出专门的金融产品,为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要解决金融支持政策不够明晰的问题,需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让企业和个体经营者更加清楚政府的金融支持政策,将政策落实到实处,让更多的项目受益。

甘肃新型城镇化建设在金融支持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加大金融机构投入,拓宽融资渠道,创新金融产品和优化金融支持政策等举措,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顺利推进。

金融支持甘肃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金融支持甘肃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金融支持甘肃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金融支持在甘肃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金融支持的问题和对策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金融支持缺乏灵活性和差异化。

目前,金融机构在对甘肃新型城镇化项目提供融资时常常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对不同类型项目采取相同的融资政策和利率水平。

这种做法无法满足不同项目的特殊需求,往往导致融资难度增加,造成资金浪费和资源闲置。

金融支持相对不够专业化。

由于甘肃新型城镇化项目涉及多个领域和行业,对于不同类型的项目,金融机构可能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这导致融资机构在项目选择和评估中存在不确定性,可能会出现错误的判断和决策,对项目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有些金融机构在提供资金支持时存在审批流程冗长、审核标准不明确等问题。

这导致资金的需求方在等待资金支持的过程中费时费力,增加了项目的风险和成本。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需要加强金融支持的灵活性和差异化。

金融机构应该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融资政策和利率水平,确保融资服务与项目需求相匹配。

应该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培训和专业知识的提升,使其能够更好地了解项目的特点和需求,提供更加专业的金融支持。

建立更加专业化的金融支持机构。

可以成立专门的金融机构,集中力量提供对甘肃新型城镇化项目的金融支持。

这样可以提高金融机构对项目的了解和掌握,增加对项目的专业评估和支持的能力。

为了加快金融支持的流程,需要简化审批流程和明确审核标准。

可以建立一个统一的审批机构,负责对新型城镇化项目的金融支持进行审核和审批。

制定明确的审核标准,增加透明度,减少不确定性,提高金融支持的效率。

甘肃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支持存在问题,但可以通过加强灵活性和差异化、建立专业化机构以及简化审批流程和明确审核标准等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更好地支持甘肃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甘肃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甘肃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甘肃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甘肃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人口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集聚以及由此引起的产业——就业结构非农化重组的一系列制度变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农业人口比重下降,工业、服务业人口比重上升,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聚,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发展,生活方式向多元化、社会化发展。

城镇化水平通常用城镇人口(又称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

一、甘肃省城镇化进程中采取的措施及其成效(一)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2007年,甘肃省城镇化率达到31.59%,与2005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了47.93万人,比重提高了1.57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79个百分点(“十一五”前两年年均提高0.96个百分点,要完成“十一五”规划“2010年达到35%”的指标,2008-2010年必须年均提高1.1个百分点以上)。

城市数量较多,2007年甘肃省地级城市12个,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总数排名中与湖北、黑龙江并列第10,在西部排名第3。

2007年12个地级市中(不包括县)城镇人口比重最高的嘉峪关市,高达88.81%,兰州市、金昌市和白银市,分别达到88.75%、76.67%和63.60%,增幅最快的兰州市、陇南市、平凉市和张掖市,比2005年分别提高4.35、2.64、1.91和1.02个百分点(见图1)。

甘肃全省整体上进入城镇化率30~60%的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率在30%以下,为工业化前的准备期;在30~60%之间,为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增长期;在80%以上,为工业化后的稳定增长期),即到了城镇化发展的青春期。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其社会经济效应也在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图1 2005-2007年甘肃地级城市城镇化率变化图1.城镇化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其中中心城市起主要作用据统计,2007年占全省土地面积80.94%、占全省人口30.3%的12个地级城市完成了甘肃省国内生产总值的58.6%、工业增加值的46.9%、固定资产投资的54.7%、房地产投资的89.9%、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66.9%,地方财政收入占到了全省地方财政总收入的60%以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人口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集聚以及由此引起的产业——就业结构非农化重组的一系列制度变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农业人口比重下降,工业、服务业人口比重上升,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聚,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发展,生活方式向多元化、社会化发展。

城镇化水平通常用城镇人口(又称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

一、甘肃省城镇化进程中采取的措施及其成效(一)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2007年,甘肃省城镇化率达到31.59%,与2005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了47.93万人,比重提高了1.57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79个百分点(“十一五”前两年年均提高0.96个百分点,要完成“十一五”规划“2010年达到35%”的指标,2008-2010年必须年均提高1.1个百分点以上)。

城市数量较多,2007年甘肃省地级城市12个,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总数排名中与湖北、黑龙江并列第10,在西部排名第3。

2007年12个地级市中(不包括县)城镇人口比重最高的嘉峪关市,高达88.81%,兰州市、金昌市和白银市,分别达到88.75%、76.67%和63.60%,增幅最快的兰州市、陇南市、平凉市和张掖市,比2005年分别提高4.35、2.64、1.91和1.02个百分点(见图1)。

甘肃全省整体上进入城镇化率30~60%的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率在30%以下,为工业化前的准备期;在30~60%之间,为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增长期;在80%以上,为工业化后的稳定增长期),即到了城镇化发展的青春期。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其社会经济效应也在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图1 2005-2007年甘肃地级城市城镇化率变化图1.城镇化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其中中心城市起主要作用据统计,2007年占全省土地面积80.94%、占全省人口30.3%的12个地级城市完成了甘肃省国内生产总值的58.6%、工业增加值的46.9%、固定资产投资的54.7%、房地产投资的89.9%、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66.9%,地方财政收入占到了全省地方财政总收入的60%以上。

2.城镇产业发展不断壮大,城镇聚集能力提高,城市化进程逐渐依靠二、三产业拉动随着城镇产业发展的不断壮大,城镇经济综合实力增强,产业聚集程度提高,聚集效应显现,要素集聚和辐射带动功能明显提高。

城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12个主要城市市区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7.4︰50.5︰42.1演变为2007年的7.0︰53.6︰39.5。

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呈逐年扩大之势,同时其就业比重也不断优化,二、三产业发展成为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撑点之一。

换句话说,城市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3.城镇体系逐步完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随着撤乡并镇和乡转镇力度的加大,全省城镇体系逐步完善。

2007年全省地级城市12个,占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总数的4.2%,在西部排第3位。

特大城市(人口100万以上)1个,大城市(人口100-50万)1个,中等城市(人口20 -50万)2个,小城市8个,其中人口10—20万的7个,人口10万以下的1个;同时,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建制镇65个(县城),其他建制镇462个。

形成了以兰州、白银为核心,以陇海兰新线甘肃段沿线的敦煌、嘉峪关、酒泉、张掖、金昌、武威、天水和陇东的平凉、庆阳以及南部地区的临夏、合作等中小城市为节点,以县城为基础的城镇体系(见表2)。

表2 2007年甘肃省城市规模(市区非农人口)数量(个) 城市(万人)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兰州(184.62)50—100万人口的城市天水(51.84)20—50万人口的城市白银(30.91)、武威(21.64)10—20万人口的城市张掖(18.84)、金昌(16.40) 、嘉峪关(16.11)、平凉(1酒泉(13.29)、陇南(12.03) 、庆阳(10.12) 1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定西(8.67)资料来源:根据《2008甘肃年鉴》整理。

4.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进一步改善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居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2007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012.34元,比2005年增加1925.52元,增长23.8%。

居民收入的增加,促进了消费结构升级。

2007年,全省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86%,比2005年降低0.1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增加1346.58元,增长20.6%;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家用电脑33.14台,比2005年增加10.15台。

全省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27.04平方米,比2005年增加2.88平方米。

5.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功能日趋完善,城市环境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市承载能力提高,城镇路、水、电等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见表3)。

2007年和2005年相比,城镇建成区面积增加24.8公顷,城市绿地面积增加986公顷,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增加0.18平方米,城市道路照明灯增加6千盏,公共交通运营数增加263辆,出租汽车增加3214辆,城市人口用水普及率提高6.39%,集中供热面积增加1039万平方米,清扫保洁面积增加547万平方米,生活垃圾处理量增加14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高22%,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不断改善。

技术设施快速发展,现代通讯日益普及。

2007年,城市移动电话用户达435.6万户,比2005年增长83.3%;本地电话用户数为290.21万户,比2005年增长5%;国际互联网用户为54.6万户,比2005年增长46.8%。

表3:甘肃省“十五”末到“十一五”前两年城镇基础设施发展情况和城市环境改善对比表设施年份城镇建成区面积城市绿地面积城市人均拥有平方米)城市道路照盏)公共交通运营)出租汽车(辆城市人口用水)集中供热面积)清扫保洁面积)生活垃圾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理率(%)2005 469.45 10863 .71 123 3044 15723 5.94 6186 3298 213 73.42007 494.25 11849 .89 129 3307 18937 2.33 7225 3845 227 95.46.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全省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覆盖面稳定提高。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保发放率都达到100%,实现了当期无新的拖欠;疾病防控能力增强,实现了省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网络覆盖。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较快。

城市市区每万人拥有科技人员、普通高校在校学生、科学教育事业经费支出占地方财政预算内支出比重、城市公共文化机构数、公共图书馆藏书量、每万人拥有医生数显著提高。

(二)小城镇改革试点工作成效显著小城镇处于连接城乡的枢纽,是农民进城的第一步,是打通城乡的最重要一步,也是实施城镇化战略的基础。

近两年甘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为契机,逐步把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中,使小城镇试点工作有了明显进展。

1. 协调多方面力量,加大对试点的扶持力度,为小城镇发展改革创造条件。

指导、督促国家和省级试点镇完成了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试点方案,研究制定、完善有关小城镇试点政策,探索全省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新路子。

2.加强发展和改革的结合,重点在行政管理体制、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户籍管理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方面有所突破。

落实农民务工“无门槛”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各试点镇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0%以上,并对城乡困难人群作了低保救助。

坚持“宜征则征、宜租则租、平等协商、自愿有偿”的土地流转原则,采取群众自愿用承包地入股、整理废弃地的方式解决工业用地,有力地推进了工业集聚区的建设。

3.落实了试点镇镇级财政倾斜,赋予试点镇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试点镇党委书记、镇长享受副县级待遇等政策。

4.调整农业结构,发挥地域和特色资源优势,培育发展主导产业及特色产业,壮大了小城镇经济基础。

5.围绕发展抓项目,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和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6.通过调研,总结推广基层试点镇好经验、好做法,分析研究试点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成效显著。

2007年,甘肃省建制镇达到462个,比2005年增加5个,占全省乡镇总数的37.8%。

同时,涌现出五种类型的农村小城镇:⑴综合发展型,如马鬃山镇、红柳湾镇、红湾寺镇等;⑵特色产业型,如磐安镇、驿马镇、洛门镇、文峰镇等;⑶交通区位型,如和平镇等;⑷旅游开发型,如拉卜楞镇、会师镇、刘家峡镇、崆峒镇等;⑸工业主导型,如河西堡镇等。

但是,这样的镇在我省是屈指可数的,大多数农村小城镇仍以农业为其主要的经济支柱,其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薄弱,发展速度缓慢。

二、甘肃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甘肃省城镇化进程比较缓慢,水平较低,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发展的数量、结构和质量都存在很大差距,已成为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1.城镇化水平低,区域发展差异大甘肃的城镇化进程滞后,且区域发展差异大(见图1)。

从城镇化水平看,2007年甘肃省城镇化率为31.5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全国倒数第3,且比2005年的名次后退一位。

区域差距大,2007年城镇化率最高的嘉峪关市为88.81% ,比城镇化率较低的武威、定分别西高67、70个百分点,而且天水市、庆阳市、定西市城市化率比2005年分别下降4.9、0.82、0.82个百分点。

2.城市化发展步伐滞后于非农化从全省社会结构看,城市化发展步伐滞后于非农化,二者的协调程度有待进一步改善。

2007年,国民经济的非农业化程度达到85.7%,而从业人员的非农化程度仅为37.34%,人口的非农化程度则更低,仅为31.59%。

较高的经济非农化程度与较低的从业、人口的非农化程度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梯度差,使整个经济社会表现出前工业化社会的突出特征。

甘肃省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与城市化率之比为1.18︰1(城市化率为1),表明城市化发展步伐滞后于非农化,二者的协调程度有待进一步改善。

一方面甘肃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滞后于城镇化水平,另一方面人口素质中,城市及流向城市的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相对较高,农村及滞留在农村的人口素质越来越低,成为城乡二元结构逐步扩大的主要因素之一。

所以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合力阻碍了甘肃的城市化进程。

3.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现代经济增长的一般规律表明,城市化与工业化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历史过程,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最重要的动力,工业化必然推进城市化;而城市化也同时促进工业化,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依托和重要保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