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梅弟子的传奇杂剧及其戏曲史意义_左鹏军
_中国戏曲志_匡补四则_左鹏军

千剑气文社。光绪三十一年(1905)参与创办小说林书社。光 绪三十三年(1907)主编《小说林》杂志。后与王文濡创办国 学扶轮社,编辑《国朝文汇》。较早加入南社。武昌起义后,欲 外出有所为,因足疾突发不果。1912 年突发狂疾,次年去世。 黄人博学多能,行为奇特,素以奇士著称。著有《摩西词》、 《石掏梨烟室诗存》、《中国文学史》、《小说小话》等,译《哑 旅行》等。所著《红勒帛》、《雁来红》、《紫云回》杂剧三种, 均未见传本,可能俱已散佚。
第二,称此剧为“花兰侠”者,盖由阿英发之。阿英所云 “花兰侠”,或系著录时偶误,或系出版者将“茵”字误植为 字形相近的“蘭”字,后来研究者或未见第一手材料,或未认 真阅读剧本,遂使多人长时间沿袭此误。
第三,周妙中云赵景深所藏《花茵侠传奇》系“汉口扬子 江小说日报馆排印本”,当系未及仔细辨别而致误。赵景深先 生藏书现归复旦大学图书馆收藏,笔者在赵景深藏书目录中 并未发现此种版本的《花茵侠传奇》。赵景深所藏《花茵侠传 奇》正是 1920 年出版的《小说新报》第六年第一期至第十二 期所刊本,系将此剧从原刊中抽出,自行装订而成。周妙中当 年在赵景深处所见者当即此本。
关于此人生平事迹、著述情况,可为作补充如下名人,字摩西,别署蛮。江苏常熟人。十六岁入县学,应乡试 不中,遂裘马轻狂,作浪漫游。炼丹、习剑法及诸异术,不矜细 行。年及三十,倦游知返,家道亦中落。光绪二十六年 (1900),受聘为东吴大学教授。同年与庞树柏在苏州组织三
剧等。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晚清民国传奇杂剧文献调查与史实研究(项目编号:04BZW038)。
· 120 ·
晋阳学刊 2006 年第 6 期
·学术札记·
上海时还书局印行(封面题“上海希望出版社印行”),1936 年 12 月重版。
晚清民国诗词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晚清民国诗词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作者:彭玉平孙妙凝来源:《古典文学知识》2014年第06期孙妙凝:近年来,海内外学者对于晚清民国诗词的探讨越来越多。
不仅仅是很多硕士博士以此为选题,这方面的研讨会也越来越多。
今年8月,南京大学举办的“越界与融合:清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就有学者提出晚清民国诗词研究的重要价值。
海外学术界也有一些相关主题的研习营。
是不是可以说,进入新世纪以来,晚清民国诗词研究已成为诗词研究的一个热点呢?彭玉平:这一热点确实已经存在。
应当说是一种学术的时代转移,在最近一段时期,晚清民国的诗词研究比较热门。
有这样几个标志:第一,相应的学位论文越来越多,民国的文学观念、文学现象,包括文学家、文学著作的专题研究都有所增多。
统计下来,这应该是一个比较可观的数据。
第二,报刊上发表的晚清民国的诗词文类研究的数量也很可观,比如《文学遗产》每一期都有近代诗词文的研究,《词学》杂志中的近代词学研究也占着相当的分量,其他各种人文社科类杂志也都会登载一些近代诗文的研究文章。
第三,晚清民国诗词的研究已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团队,中国近代文学学会、中国韵文学会、中国词学研究会等就从不同方面担当起了组织近代文学研究,集体攻关的任务,而且定期举行学术会议,就近代文学的热门话题展开研讨。
同时还有另外一些与近代文学相关的专题学术会议。
我们中山大学中文系去年十月便与《文学遗产》编辑部联合主办文体学会议,近代则是会议关注的重点。
目前,研究晚清民国文学的学者已形成了一个庞大且高端的队伍。
不少一流的名家加入到近代文学的研究队伍中来,比如林玫仪、黄霖、施议对、管林、郭延礼、关爱和等。
还有一些中青年学者也制定了长期从事近代文学研究的计划,比如南京师大的曹辛华等。
从总体上说,晚清民国的诗词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名家带头、骨干发力、青年学者紧跟其后的局面。
这对于学术研究来说是最好的格局,近代文学的研究前景很令人期待,应该会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
吴梅戏曲史研究的继承与创见

吴梅戏曲史研究的继承与创见吴梅戏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起源于江苏省常州市,被誉为“江南四大名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近年来,吴梅戏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学者们在传统的继承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性的研究,使吴梅戏的魅力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本文将从吴梅戏的历史、表演特点和剧目创作三个方面,探讨吴梅戏曲史研究的继承与创见。
一、历史继承吴梅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万历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吴梅戏吸收了中国古典文学、音乐和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吴梅戏曲史研究中,学者们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挖掘和整理,对吴梅戏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后人了解吴梅戏的传统根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继承也包括对吴梅戏传统曲艺的维护和传承。
吴梅戏表演形式独特,服饰、化妆、音乐等都有着严格的传统规范,传统曲目和唱腔更是需要严格传承。
在现代,吴梅戏的传承面临许多困难,但一大批艺术家和研究者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探索传统技艺,并将其传承下去,保持了吴梅戏的独特魅力。
二、表演特点的创见吴梅戏作为中国戏曲的一种,具有独特的表演特点。
吴梅戏的表演形式以唱念做打、舞为主,其中以念和打为主要表演手段。
在吴梅戏曲史研究中,学者们逐渐意识到,吴梅戏表演形式的独特性并不是封闭的,而是可以与其他戏曲形式进行交流和融合,从而创造出更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
近年来,吴梅戏曲史研究的学者们深入探讨了吴梅戏与其他地方戏曲的关系,逐渐拓展了吴梅戏的表演内容和形式。
他们结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积极探索新的表演手法和舞台艺术,以吴梅戏为基础,进行跨界创新,使吴梅戏在当今舞台上焕发出新的生机。
三、剧目创作的继承与创见剧目创作的创见也是吴梅戏曲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近年来,吴梅戏的剧目创作得到了新的突破,一大批新的原创剧目涌现出来。
这些新剧目在传承吴梅戏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观众喜闻乐见的元素,使吴梅戏在当代舞台上更具吸引力。
论传奇杂剧之消亡_左鹏军

收稿日期:2009-02-10作者简介:左鹏军(1962-),男,吉林梅河口人,文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岭南文化研究中心/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N o .2,2009J OURNA L O F SOUTH C H I NA NORMA L UN I VER SI TY(S O CI A L SC I ENCE ED I T I ON )2009年4月A pr .,2009论传奇杂剧之消亡左鹏军(华南师范大学岭南文化研究中心/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31)摘 要:从乾隆五十五年起的日渐式微,到光绪二十八年出现复兴,再到民国九年走向衰亡,是传奇杂剧终结消亡的三部曲;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传奇杂剧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和可能,表明它已到了走向消亡的历史时刻;近现代各种新旧文学样式的外部挤压和多重影响,使传奇杂剧的生存空间愈来愈小;而近现代以来主流文化的逼进与围困,也大不利于传奇杂剧的生存。
这种内外夹击和内忧外患,使传奇杂剧陷入了极其艰难的境地并只能走向消亡。
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在新的文化氛围中的无法适应和生命力的丧失,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学习西方、走向现代之际的必然命运。
关键词:传奇杂剧;文体消亡;新旧文学诸文体;近现代文化变迁中图分类号:I207.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55(2009)02-0039-09传奇杂剧这一中国传统戏曲的典范形式,在经历了元明两代至清代康熙(1662-1722)、雍正(1723-1735)至乾隆(1736-1795)年间的繁荣发展之后,其最为光彩夺目的时代就永远过去,逐渐走向了式微、消亡的道路。
这种现实情形与历史趋势,既与中国戏曲史内部发生的起伏消长、新旧更替密切相关,或者就是这种戏曲史变迁的一个重要部分;也与这一时期中国文学与艺术的其他领域发生的某些重大变革相合,又与当时中国社会文化、思想学术等方面出现的某些新情况相应。
十年磨一剑 锋芒自耀眼——评左鹏军先生的新作《晚清民国传奇杂剧史稿》

第2 4卷 第 4期
新 乡 学 院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Junl fXnin nvri (oil c ne dt n ora o ixagU iesy Sc i cs io) t aSe E i
Au . g 201 0
Vo . 4 No 4 12 .
的冲突整 合 为论述 背 景 , 晚 清 民 国 时期 的传 奇 杂 对
剧进 行 多维 阐释 , 对代 表作 家 的文本 进行 介 绍剖 析 , 通过 丰 富 的史 料 和深 入 的辨 析 , 而 评 价 其 意 义 和 进
地位 。作 为 第 一 部 晚清 民 国传 奇 杂 剧 的戏 剧 史 著 作, 其开 拓意 义和 学术 价值 均值 得重 视 。
来 侵 略亦反 义和 团 的复 杂 心 态 , 肯定 这 些 剧 本 的 又
生通过 中肯 的评 述 让 人 信 服 。如 评论 曾影 靖 著 、 黄
兆汉校 订 的《 人 杂 剧 论 略 》 , 为 “ 是 目前 所 清 时 认 这
评析郑 由熙 的《 中人》 《 雾 、 木樨香》 , 时 既说 明作者 对 战乱 怀有 厌恶 恐惧 心 理 , 指 出剧本 对 太 平 天 国 也 起 义 的必然 性与 合 理性 的反 映 。分析 徐 鄂 的 《 花 梨 雪》, 指 出其将 黄婉 梨 塑 造成 烈 女 的不 足 , 定其 则 肯 独特之 处在 于 “ 映 了官 军 给 人 们 造 成 的灾 难 , 反 揭 露 了战乱 之 中官 军 害 民 的罪 行 ” 。在 对 庚 子 事 变题材 的作 品进 行 阐释 时 , 是 既 揭示 剧 作 家 反外 也
不少剧作家 14 99年以后创作的剖析 , 其涵盖面显然 超过了以往此类著作 。从 涉及剧 目的数量上 , 我们 也 能看 出该 书 材 料 的 丰 富 。在 第 二 章 里 , 者 对 作
坚持个性,执著探索——评左鹏军的近代传奇杂剧研究

找近代传 奇杂剧对 中国文化传统 的继承 、 扬弃 与新 变 ,
种近代传奇杂剧纳入 自己的研究 范围 ,而且对 于现存 透 视 近代 传奇 杂剧 在 亦 中亦 西下 的环 境下 生存 的尴 的几 乎无 人 问津 的近代 传奇 杂 剧剧 本 进行 细致 的分 尬 ,发展的 困境 。另 一方面 ,左鹏军把近代传奇 杂剧
第2卷 5
第 6期
天 中 学 刊
J u n l f in h n o r a T a z o g o
Vl _ 5 NO 6 0 2 l .
De . c 201 0
21 0 0年 1 月 2
坚持个性 ,执著探索
评 左鹏 军的近代 传奇杂剧研 究
张 纹 华
( 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 ,广东 广州 5 0 0 华 10 6)
经在广州 、北京 、上海 的古 旧书 店里细心寻找有关 的 资料 ,希望有幸运 的发现 和意外 的惊喜 ;我在 北京 、 那份激动令我至今难忘 ;我也 曾在复旦大学的招待所
言 ,其 学术 兴趣 、学术追求乃至表述风格 ,在此 时已 上海 的图书馆里 ,阅读 了曾经苦 苦寻求 的珍 贵剧本 ,
关键词 :左鹏 军; 近代传奇杂剧 史论 》 《 《 ; 晚清民国传 奇杂剧 考索》 《 ; 晚清 民国传奇杂剧 史稿 》 ;近代传奇杂剧
中图分类号 :I0 26 文献标 志码 :A 文 章编号 :1 0 — 2 12 1 ) 6 0 2 — 4 0 6 5 6 (0 0 0 — 0 0 0
20 0 0年 4 ,中山大学的吴 国钦先生在一篇序言 记 , 月 他写下 了这样 的话 :“ 在写作博士学位论文 的过程 中,称左鹏军 “ 殚精 竭虑 、以整个 身心投入的过程” 中 ,有一个 意想 不到的收获 ,就是逐渐知道 了一 向不 与 “ 朴实 、翔实 、充 实的做 人和做 学问的风格” 专 为人们看好 的中国近代 戏剧 ,原来竟有如此众多 的文 ,“ 治近代文学与近代戏 曲”… 。此时 ,左鹏军将 出版近 献 资料 和 如此纷 繁 的戏剧 现象 ,值 得下 功 夫深人 研 代传奇杂剧研究 的第一本专 书—— 《 近代传奇杂剧史 究 。 2∞可见这所谓 的 “ ”在很大程度上是 因为缺 ”【 】 3 边 虚假”的共识 ,左鹏军 的研究 论 》 首著佳绩 , 。 为执著于不断突破的左鹏军带来了信 少发 现而形成 的一个 “ 心与动力 ,使他在一段 时间后又能实现学术研究的超 兴趣正在 于打破 这个 共识 ,挖掘 “ 边”蕴藏 的魅力 。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杂剧七种考述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杂剧七种考述
车文明;陈仕国
【期刊名称】《艺术百家》
【年(卷),期】2014(30)1
【摘要】作为近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见的七种晚清民国传奇杂剧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这一时期传奇杂剧作为案头文本的某些新变,其文学文献价值及戏曲史意义不应被忽视,理应被纳入近代戏曲乃至近代文学研究的领域当中.鉴于此,笔者兹以考述作者及其剧作相关问题,以期为深入进行有关研究提供新的资料与线索.【总页数】5页(P175-179)
【作者】车文明;陈仕国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山西临汾041004;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山西临汾041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0
【相关文献】
1.新见晚清民国传奇杂剧十五种考辨 [J], 左鹏军
2.新见晚清民初传奇杂剧四种考述 [J], 姚大怀
3.钩稽辑佚考索源流:晚清民国戏剧研究集大成之作--评左鹏军教授《晚清民国传奇杂剧文献与史实研究》 [J], 袁志成
4.稀见晚清民国传奇杂剧六种考述 [J], 陈仕国
5.稀见晚清民国传奇杂剧六种考述 [J], 陈仕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议吴梅的“曲以载道”

议吴梅的“曲以载道”作者:曹媛来源:《语文学刊》 2015年第1期曹媛(内蒙古河套学院汉语言文学系,内蒙古巴彦淖尔015000)[摘要]在中国文学史上诗文作为主流文学一直承担着助成教化之社会功能。
更为历代文人学者所看重。
而对传统戏曲这样的末流,是否也能“载道”?如何“载道”?“曲以载道”是否有别于“诗文”?前人论述语焉不详,吴梅在他的著作中明确提出“曲可载道”贵在“真”、“趣”。
本文在此基础上对吴梅的“曲以载道”进行梳理和总结。
[关键词]吴梅;曲以载道;真;趣[中图分类号]I207.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5)01-0056-02[基金项目]2013年内蒙古教育厅项目“吴梅戏剧批评研究” (NJSY13379)。
[作者简介]曹媛,女,内蒙古河套学院汉语言文学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文艺学。
一、吴梅简介吴梅,戏曲理论家和教育家,诗词曲作家。
字瞿安,号霜崖,江苏长洲(今苏州)人。
吴梅一生致力于戏曲及其他声律研究和教学。
主要著作有《顾曲麈谈》、《曲学通论》、《中国戏曲概论》、《元剧研究》、《南北词谱》等。
吴梅在戏曲研究、整理、创作、收藏、传播等各领域,均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是20世纪的曲学大师。
二、曲以载道中国“文以载道”思想由来已久,早在战国时《荀子》中己露端倪。
荀子在《解蔽》、《儒效》、《正名》等篇中,就提出要求“文以明道”。
后来唐代文学家韩愈又提出的“文以贯道”之说,他的门人李汉在《昌黎先生序》中说:“文者,贯道之器也。
”“文以明道”、“文以贯道”。
实际上就是“文以载道”。
其后宋代古文家周敦颐在《周子通书·文辞》明确提出了文以载道的说法:“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涂饰也。
况虚车乎?文辞,艺也;道德,实也。
美则爱,爱则传焉。
贤者得以学而至之,是为教。
故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然不贤者。
虽父兄临之,师保勉之,不学也;强之,不从也。
不知务道德而第以文辞为能者,艺焉而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梅是中国近代戏曲史和戏曲研究史上的一座标志性的高峰;他的弟子们也是一个举足轻重的戏曲创作和研究群体。
作为学者型戏曲家,吴梅与吴梅弟子的戏曲创作与戏曲研究产生过深远影响,形成了一种值得特别关注的戏曲史、文化史现象。
吴梅弟子的传奇杂剧创作正是其中一个重要部分,其展现出的独特的思想倾向、艺术趣味和文化品格,在传统戏曲现代转换之际具有重要的戏曲史意义。
一、一个独特的戏曲群体吴梅(1884-1939)的戏曲创作集中于中年以前。
早年深受反清革命思想影响,所作戏曲致力于反清革命的思想宣传、民族气节的张扬鼓吹,或取材于当时现实,或取材于历史故事,均贯穿着民族民主革命的时代精神。
歌颂戊戌六君子的处女作《血花飞传奇》,长歌当哭以悼秋瑾的《轩亭秋杂剧》,以明末瞿式耜抗清殉国事迹歌颂反清志士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的《风洞山传奇》,以宋末谢翱登严子陵钓台西台痛哭文天祥史事抒发强烈爱国激情和民族情感的《义士记传奇》等,均为典范。
辛亥革命后,由于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和自身境况的变化,吴梅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所作戏曲或表现自由害人,或表彰义夫节妇,表达对当时世风日下的不满,也透露出保守的文化观念,取材于现实的《落茵记》和《双泪碑》即为代表。
这种政治文化观念一直延续到其晚年。
20世纪20年代后,吴梅以词曲教学和学术研究为主,绝少再进行戏曲创作。
吴梅的剧作,音律功夫极深,文词刻意求工,十分注意戏曲的舞台特点。
这在传统戏曲走向式微,许多传奇杂剧作家重案头而轻场上,娴文学而疏曲律的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其戏曲观念和创作实践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
1917年后,吴梅历任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山大学、光华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等校教授,主讲古乐词曲。
吴梅对弟子的要求也是戏曲创作和学术研究并重,成才颇众,培养了第一批现代戏曲学、词学的创作和教学研究人才,卢前、蔡莹、任中敏、钱南扬、王玉章、孙为霆、唐圭璋、王季思、万云俊、常任侠、汪经昌等皆为其中之优异者。
在吴梅的众多弟子中,有多人从事戏曲创作,有的长于杂剧,有的长于传奇,也有的二者兼擅,形成了一个个性鲜明的戏曲创作群体。
其中,卢前(1905-1951)作有杂剧五种,即《琵琶赚》、《茱萸会》、《无为州》、《仇宛娘》、《燕子僧》,总署《饮虹五种曲》、《饮虹五种》或《卢冀野丙寅所为五种曲》,另有《楚凤烈传奇》、杂剧《女惆怅爨》(包括《窥帘》、《课孙》,后者未见)等;吴梅弟子的传奇杂剧及其戏曲史意义*◎左鹏军[摘要]吴梅弟子是晚清民国戏曲史上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群体,他们的传奇杂剧表现出共同的思想特点、艺术趣味和文化品格,堪称传奇杂剧终结时期的突出成就和重要标志。
吴梅弟子以传统的戏曲形式表现对时代的、民族的思考及对传统精神价值的坚守,从而使古老的形将消亡的传奇杂剧获得了新的精神生命。
在戏曲体制上,吴梅弟子既坚持传统戏曲的艺术趣味和体制规范,又能进行适度的调整与改变,尤其重视案头之曲与场上之曲的统一,及戏曲的音乐性、舞台性和文学性的协调。
吴梅弟子的传奇杂剧在中国传统戏曲现代转换之际具有重要的戏曲史意义。
[关键词]吴梅弟子传奇杂剧思想艺术戏曲体制戏曲史〔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07)07-0137-06*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晚清民国传奇杂剧文献调查与史实研究”(项目编号:04BZW038)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左鹏军,华南师范大学岭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文学院教授(广东广州,510006)。
2007年第7期137蔡莹(1895-1952)作有杂剧《连理枝》一种,另有话剧《当票》一种,此两种尝刊为《南桥二种》;孙为霆(1900-1966)作有《太平爨三杂剧》(即《断指生》、《兰陵女》和《天国恨》);王玉章(1895-1969)作有《玉抱肚杂剧》、《歼倭杂剧》(后者未见);常任侠(1904-1996)作有杂剧《祝梁怨》、《田横岛》、《鼓盆歌》、《劫馀灰》(后二种未见)。
据载,1949年后常任侠还尝作《妈列带子访太阳》(又名《妈勒传》)一剧,未知存否。
吴梅弟子娴于传统文学创作,但并不排斥新文学,如蔡莹、王季思等就曾创作过话剧剧本,卢前尝写过小说与新诗,常任侠也有新诗创作,还写过歌剧、诗剧、音乐剧和电影脚本等,表明吴梅弟子创作领域之广阔,也反映了新旧文学过渡转换时期的重要创作特征。
吴梅有意引领弟子们进行戏曲创作,创作活动与学术研究并重,是他一贯坚持的教学理念。
吴梅弟子的传奇杂剧多经吴梅指点,或为润饰,或为点校,或作序跋,或作评点。
吴梅对弟子们的学术研究也经常采取同样的方式支持鼓励,这些弟子早年戏曲创作与学术研究并重,后来均侧重学术研究,取得了卓著的学术成就。
吴梅与吴梅弟子的戏曲创作与学术活动是传统戏曲研究、创作和教育走向现代之际的重要事件,在中国近现代戏曲史和戏曲研究史上具有昭示传统戏曲及其创作最后命运的意义,也具有彰显传统戏曲创作和研究现代转换的历史价值。
二、传统精神价值的坚守吴梅弟子的传奇杂剧虽创作于不同时期、不同情境之下,但仍表现出某些共同特征或相近趋向,展示了作为一个戏曲群体的创作观念和价值追求,其核心是在新旧文化冲突嬗变、传统文化日趋式微背景下,对传统道德理想、文化观念和精神价值的留恋与坚守,对渐成往日风华的传统文化之现代价值的认定。
首先,借历史故事寄寓现实感慨,鼓吹弘扬民族气节,表现对国家政治局势、民族危机的强烈关注,贯穿着鲜明的时代精神。
这一点,与吴梅早年深受反清革命思想影响,创作《血花飞传奇》、《轩亭秋杂剧》、《风洞山传奇》、《义士记传奇》等作品的情况极为相似,亦与郑振铎所说近代戏剧“皆激昂慷慨,血泪交流,为民族文学之伟著,亦政治剧曲之丰碑”,“大有助于民族精神之发扬”[1](P1005)的精神相合。
卢前所作历史悲剧《楚凤烈传奇》堪称代表。
作者尝云:“《楚凤烈》旨在发扬忠烈”,“《楚凤烈》本事根据王国梓自述之《一梦缘》,与孔尚任《桃花扇》、董榕《芝龛记》、蒋士铨《冬青树》、黄燮清《帝女花》同为历史悲剧,无一事无来历,差堪自信者。
”[2](卷首,例言)戏曲史上的历史剧绝少单纯地记述历史故事,大都有着或隐或显的现实机缘,讽刺时事与现状,寄予深刻的当下感慨。
《楚凤烈传奇》完成于1938年,正值日军大举侵华并迅速南下之际,并非泛泛的追怀历史之作,有借古代故事寓伤时忧国情怀之深意。
这在全剧最后表现得最为明显:“(丑)说来我小时光听阿爷说明朝亡时,多少做官的人卷了金银财宝,带了娇妻美妾,一逃了事,没有几个肯死的。
后来被清兵杀掉了了事。
(付)本来国破家亡,要么拼个你死我活,替国家出一分力,替百姓保一分廉耻,真个事不可为,痛痛快快的寻个死也好。
老脸皮厚苟延性命,还算是一条好汉?”[2]在民族危机日甚之际对“忠烈”、“廉耻”的表彰,对“国破家亡”之际敢于拼死拼活、替国家出力的赞誉,对苟延性命、偷安求荣的讽刺,用意甚明,作者的民族情感也依稀可见。
全剧结诗再次表明主旨:“风云儿女多奇气,慷慨悲歌仔细看。
一曲乍传楚凤烈,老夫落笔泪汍澜。
”[2]此剧的广告也说:“近代传奇作者如丁传靖、梁启超辈多不知律。
此作发扬民族之精神,又系当家之作品。
治文学者,案上不可无此书也。
”[3]常任侠《田横岛杂剧》发表于1930年1月,是一部具有浓重抒情色彩的单折杂剧。
旨在借田横故事激发民族精神,鼓励民众同仇敌忾,反对日寇侵略,寻求世界大同。
剧中本贯安徽颍上、读书江南的张霁青,显然就是常任侠本人(按:张常音近,常任侠原字季青)。
作者本人登场抒情议论,慷慨悲歌,其伤时忧国、壮怀激烈之情喷薄而出。
作者以这样的笔触抒情言志:“(生)呀!这正是昔年田横之徒五百人自杀的去处!四面环海,孤屿凌波,英风萧飒,侠气纵横;虽在千百载下,犹令人激昂慷慨,不能自已!贤弟,我与你生当国难,忍辱苟活,有愧先烈也!……(生)贤弟,那五三烈士之血未干,历城仍为倭奴盘138据,正是危急存亡之秋,蒙垢负辱之际,你我作此勾当,真正无聊啊!”剧末表达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期盼:“【小桃红】恨虾族真狂妄,随落日将倾丧!问何时才免去侵凌象?何时才改尽凶残状?何时才现出清平样,解兵戈共乐无疆?”此剧虽作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和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之前,但作者对日本军国主义大举进犯中国的担忧、对民族危机的清醒认识可见可感。
孙为霆《太平爨三杂剧》完成于1943年,时作者在重庆沙坪坝中央大学任教,这是中国军民的抗日战争进入最后阶段的时刻。
卢前《太平爨序》云:“此剧之成,乃在拔木破山,倒江翻海,血战玄黄,风雨如晦,二十年后如今日者,旨意之深,气势之隆,又非集之之徒所得而比肩者已。
”[4]正是当时历史环境和作品旨趣的揭示。
作者自序云:“近作杂剧三种,……取材则本《秋蟪吟馆诗》与忠王供词,而旨在褒正砭邪,廉顽立懦,不作寻常风月语也。
”[4]朱宝昌《题雨廷八兄壶春乐府》咏《太平爨》云:“太平英迹渺难求,留待词人著意搜。
洗尽岛夷污秽语,未妨爨弄有阳秋。
”霍松林《读雨廷师壶春乐府》云:“太平三爨翻新调,谁识词翁托意深。
写就英雄流血史,红旗一夜遍江浔。
”[4]可见,《太平爨三杂剧》虽未直接表现当时日军野蛮侵华、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的现实,但通过对战争局势的关注、对英雄的礼赞和对太平的向往,确实寄予了作者“褒正砭邪,廉顽立懦”的深远寄托和热切期待。
其次,取材于历史故事,反映当下世态炎凉、人心变迁,表达对某些传统道德观念之现代意义的探寻与思考,对某些传统价值日渐失落的警戒和担忧,表现出浓重的眷恋往昔、坚守传统的怀旧情怀。
吴梅弟子这种思想倾向和创作心态,与吴梅辛亥革命后的思想状况和创作转变有相似之处。
吴梅作于民国初年的《落茵记》、《双泪碑》、《绿窗怨记》、《东海记》等传奇中对传统爱情婚姻观念的认同,对节妇烈女的褒扬,和对新式爱情、自由婚姻的讽刺就集中地表现了这种思想和心态。
常任侠《祝梁怨杂剧》完成于1933年12月,情节虽无创新之处,但通过一曲哀婉缠绵、感天动地的爱情悲歌,表达了作者对这种蔑视生死、超越时空的爱情的由衷赞美,正如题目正名所标识的:“同池三年管鲍交,痴情千古祝梁怨。
”[5]从作者对这一家喻户晓的动人故事的重新表现和解读中,可以看到对传统爱情观念之现代意义的探寻与思考。
在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及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之际,将这一故事写得如此凄婉动人,寄予了作者深切的价值认同。
在这一爱情故事背后,蕴含着更加深广的关于传统和现代、继承和超越等道德伦理问题的追问。
蔡莹《连理枝杂剧》通过孙三娘与赵二官的爱情悲剧尤其是孙三娘可怜可悲的命运,反映了传统道德观念、家庭秩序、父母之命对青年男女爱情婚姻的束缚和破坏,特别是婆婆对媳妇命运的独断控制和无情宰割,寄予了对孙三娘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实际上提出了妇女社会地位和妇女婚姻自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