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督教建筑发展史

合集下载

基督教建筑文化

基督教建筑文化

六、基督教第一次分裂
罗马帝国的分裂 The split of the Rome Empire
六、基督教第一次分裂
六、基督教第二次分裂
六、基督教第二次分裂
六、基督教各教派分布
六、基督教各教派信教比例
西什库教堂和广东湛江维多尔天主教堂。
一、基督教建筑艺术-发展进程
(一)地下墓窟和宅邸 教堂 基督教成立初期,罗马 皇帝对基督徒进行宗教 迫害,大批基督徒因此 丧生。为逃避杀戮,教 徒们的集会都是在墓窟 中秘密举行的。 (三)罗马式教堂 5世纪以后教堂建筑出现 了新的形式,即中心穹 窿形式。它仿造古罗马长 方形会堂建筑风格,参照 早期“巴西里卡”教堂形 式,体现出一种宏伟的观 念和高超的技艺,风格多 以抽象含混为主。 (二)巴西里卡式教堂 基督教被拥立为国教后, 教会随之由地下转移至地 上,最初的祈祷场所,是 对原来异教神庙或宽敞的 建筑物加以改建,由长方 形会堂改建而成的,在古 代被称为巴西里卡式。
二、基督教建筑艺术-罗马式特点总结
朴素的中厅与华丽的圣坛形成对比,中厅与侧廊较大
的空间变化打破了古典建筑的均衡感。
随着罗马建筑的发展,中厅愈来愈高。为减少和平衡 高耸的中厅上拱脚的坠力,并使拱顶适应于不同尺寸和形 式的平面。罗马式建筑作为一种过渡形式,它的贡献不仅 在于把沉重的结构与垂直上升的动势结合起来,更在于它
乌尔姆大教堂 Ulm Cathedral
手法形成有机整体。
三、基督教建筑艺术-哥特式
沙特尔主教堂
三、基督教建筑艺术-哥特式
三、基督教建筑艺术-哥特式
沙特尔大教堂 Chartres cathedral
三、基督教建筑艺术-哥特式特点总结
一、尖塔高耸、尖形拱门
二、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

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建立的13所教会大学和其它教会大学

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建立的13所教会大学和其它教会大学

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建立的13所教会大学和其它教会大学(如:天主教辅仁大学、天主教耶稣会震旦大学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中国共有13所基督教教会大学,分别是燕京大学Yenching University、齐鲁大学Shantung Christian University(cheeloo)、东吴大学Soochow University、圣约翰大学St. John's University、之江大学Hangchou Christian College、金陵大学University of Nanking、岭南大学Lingnan University、金陵女子文理学院Ginling College、、沪江大学Shanghai University、华中大学Huachung University、福建协和大学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华南女子文理学院Hwa Nan College华西协和大学West China Union University等。

虽然数量不多,但起点很高。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教会大学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着某种程度的示范与导向作用。

因为它在体制、机构、计划、课程、方法乃至规章制度诸多方面,更为直接地引进西方近代教育模式,从而在教育界和社会上产生颇为深刻的影响。

由此可见,教会大学史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不可缺少的重要篇章,它们为中国高等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此外,中国教会大学还包括南京:金陵神学院,上海:震旦大学(Aurora University)为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在中国上海创办的著名教会大学,是中国近代著名高校。

以及徐汇神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天主教辅仁大学,天津:天津工商学院,长沙:湘雅医学院等。

当年(新中国成立前)沪上七大私立名校(大学):圣约翰(教会大学)、震旦(教会大学)、复旦、光华(圣约翰分离的教会大学)、大夏、大同、沪江(教会大学)。

建筑的历史发展历程

建筑的历史发展历程

建筑的历史发展历程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最早的原始建筑开始,到如今的现代建筑技术,建筑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人类智慧的巨大成就和历史背景下的风云变幻。

古代建筑古代建筑可以追溯至人类早期的原始居所,如最早的洞穴居所和简陋的棚屋。

随着农业社会的兴起,人们开始建造简单的土坯房和瓦房,如中国的土掌房、古希腊的石制建筑等。

古代建筑常常受到当时宗教、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建筑风格和技术上形成了各种独特的特点。

中世纪建筑中世纪建筑时期,基督教成为西方最主要的宗教,教堂成为建筑的主要形式。

哥特式建筑在这一时期大行其道,以其高大、精致和繁复的尖拱、尖塔等装饰而著称。

同样,东方也有许多独特的建筑形式,如印度的泰姬陵、日本的寺庙等,展现了当时不同文明的独特风采。

文艺复兴及以后建筑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标志着欧洲建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建筑师们开始回归古希腊罗马建筑的风格,提倡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

随后,巴洛克风格、新古典主义风格、现代主义风格等相继出现,建筑风格和技术不断创新,展现出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取向和社会背景。

当代建筑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建筑技术和设计理念也在不断演进。

当代建筑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理念,提倡创新设计和绿色建筑。

高楼大厦、现代化住宅、文化建筑等不断涌现,展示出当代人们对建筑的新追求和期望。

总的来说,建筑的历史发展历程是一部光荣和壮观的史诗,从原始的简陋建筑到现代的高科技建筑,每个时代都留下了属于自己的丰硕成果,展现了人类文明的辉煌和智慧。

建筑不仅是物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文化、历史和人类精神的象征,承载着人类的文明和传承。

愿建筑继续在未来的发展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为人类社会的繁荣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的哥特式建筑建筑

中国的哥特式建筑建筑

济南洪家楼天主教堂 洪家楼天主教堂全称洪家楼耶稣圣心主教座堂,带的重要象征。教堂位于山 东省济南市区东部,历城区洪楼广场北侧,东 邻山东大学老校,以洪家楼村而得名,是济南 市也是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堂,也是中 国三大著名天主教堂之一,在中国近代宗教建 筑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堂为双塔哥特式建筑, 始建于1901年,建成于1905年(也有说法为 1904年),1906年扩建,整个建筑气势宏伟, 威严高耸,蔚为壮观,基本属于欧洲12至16世 纪初的哥特式建筑风格,与闻名世界的坎特伯 雷大教堂、巴黎圣母院、夏特尔大教堂和威斯 敏斯特大教堂极为相像。 作为典型的哥德式建筑,该教堂结构合理,建 筑质量极高,细部处理精致,整座建筑给人气 势如虹、精雕细刻、富丽堂皇之感,这也充分 说明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技术、传统 工艺可以建造任何结构复杂、制作工艺精细的 建筑。洪家楼天主教堂虽然是比较纯粹的西方 建筑,但是依然可以在一些细部看出中国传统 的影响。教堂主厅的屋顶盖着中国传统小黑瓦。 此外,教堂中门两侧上部石墙雕有两个石龙头, 龙嘴大张,怒目圆睁,雕刻生动夸张,显然借 鉴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上海徐家汇天主堂 上海徐家汇天主堂位于徐汇 区蒲西路156号,是上海天主教 三自爱国会所在地。其正式名 称为:圣伊纳爵主教座堂,是 天主教上海教区的主教府所在 地。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 (1905年),宣统二年(1910 年)告成,1980年重修。为中 世纪哥特式建筑,平面呈长十 字形,正面向东,两侧建钟楼, 高耸入云 。
武汉汉口的古德寺 古德寺创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 年)。1921年始建现有的大雄宝殿。后 来发展成为占地两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达3600多平方米的“古德禅寺”。“文 革”前古德寺与归元寺、宝通寺、莲溪 寺并称为武汉地区四大佛教丛林。

中国的宗教建筑和宗教组织

中国的宗教建筑和宗教组织

中国的宗教建筑和宗教组织中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在这个国家里,许多不同的宗教流派共存于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

中国的宗教建筑和宗教组织是中国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的宗教建筑和宗教组织,以及当今中国的宗教建筑和宗教组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中国古代的宗教建筑和宗教组织中国古代的宗教建筑和宗教组织极其丰富多彩。

其中,最为著名的应该就是佛教寺庙和道教观院了。

佛教寺庙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这时期,佛教开始从印度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发展壮大。

佛教寺庙的建筑风格多样,有些地区的寺庙建筑风格还会受到当地的文化风格的影响,比如藏传佛教的寺庙就具有独特而美丽的建筑风格。

在佛教寺庙里,供奉着许许多多的佛像和菩萨像,是佛教的信众们祈福、修行的场所。

而道教观院则是道教信仰中的重要场所。

道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此后,道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一直很重要。

道教观院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其结构和布局都是为了体现道教思想而设计。

例如,观院的前面布置有大匾,匾上写有“天人合一”四个大字,象征着天地间的万物生灵生生不息的循环,是道家哲学的精髓所在。

除了佛教和道教以外,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中国也有建筑物。

基督教教堂通常建在城市中心或旧城区,有着独特而精致的建筑风格,都深受人们的喜爱。

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则建在一些大都市的郊区或者城市的中心位置,具有独特的伊斯兰式建筑特色。

宗教组织方面,中国古代宗教组织定位是各不相同的。

在古代,政府和宗教是密不可分的,不同朝代的政府对宗教的态度也各不相同。

例如,隋朝时,政府对佛教的关注度高,佛教的寺庙也得到了大力扶持;而唐朝时,政府对佛教的态度却逐渐转为反感,且向道教倾斜。

对于一些非法宗教组织,也会受到打击和整治。

二、当今中国的宗教建筑和宗教组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中国的宗教建筑和宗教组织也正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

现今,各种宗教在中国都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其建筑和组织也有了许多新的变化。

中国基督教建筑发展史

中国基督教建筑发展史
建筑中外史——中国基督教建筑发张史
中国基督教建筑发展史
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 专业: 环境艺术设计 姓名: xxx 学号:xxx
实用文档
建筑中外史——中国基督教建筑发张史
目录 • 中国 基督教的起源发展 • 中国 基督教建筑风格演变
实用文档
建筑中外史——中国基督教建筑发张史

唐朝以来,基督教曾四次入华,基督教
南堂在救世堂落成之时(1703年)开始重修,康熙五十一 年(1712年)完成,历时10年。“徐日升与闵明我予以改造, 成为欧洲区”。这标志着北京基督教教堂建筑开始从中国传统 样式向折衷主义“洋风”转化。
实用文档
建筑中外史——中国基督教建筑发张史 2、18世纪、19世纪:发展期——中国传统样式转“洋风”
实用文档
建筑中外史——中国基督教建筑发张史
1、17世纪:初始期 基本为中国传统样式
“圣索菲亚”教堂实用文档源自建筑中外史——中国基督教建筑发张史
2、18世纪、19世纪:发展期——中国传统样式转“洋风”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法国耶稣会士张诚、洪若、刘应 奏请在皇城西安门内所建小堂基础上另赏隙地建盖大堂。康熙 四十二年(1903年)“救世堂”——北堂(图4)的前身,在 中海西畔蚕池口落成。
1860年10月25日,中法《北京条
约》签订,中法《天津条约》互换,第
二次鸦片战争结束。清廷归还救世堂。
1864年,“孟主教复欲于旧北堂地基

起建主教座位之大堂。有法人布里耶者, 晓于工料,画堵为式。”1865年5月1
世 堂
日奠基,1866年1月1日落成。“此堂
虽未建于原址,而堂之名称仍……为
实用文档
建筑中外史——中国基督教建筑发张史 1、17世纪:初始期——基本为中国传统样式

基督教建筑中国化

基督教建筑中国化

基督教建筑的中国化一、近代基督教”中国式"建筑的起源19世纪开始,西方文化全方位向中国渗透。

纵向发展的中国传统建筑体系受到各种途径而来的西方文化的横向冲击,逐步走向以"中西文汇,多种建筑形态并存"为特点的建筑近代化。

由传教而引起的基督教会所属各类建筑作为近代建筑的分支,既表现出近代建筑的时代性又具有宗教建筑的特殊性。

19世纪中叶处于基督教第四处传入中国初期阶段,基督教会多租借、购买、改建中国传统民房,或设计建造小规模建筑作为教堂、学校或传教士住宅,此可谓近代较早的”中国式"建筑;到20世纪20年代前后,一批中国式的教会大学的建造,使基督教"中国式”建筑设计建造达到高潮.二、基督教”中国式"建筑特征①基督教中国式建筑较多受到当地建筑风格影响,采用有特色的地方建筑形式"中国式建筑”,”中国式"包含了模仿各地区各类中国传统建筑形式。

从基督教建筑来年,其"中国式”一般受所在地区的建筑文化环境制约而采取有特色的地方建筑形式,以与当地建筑环境相融合.如江浙一带的"中国式"较多模仿江南园林及居民形式,尺度小巧,小瓦屋顶,层角起翅,甚至采用白粉墙等;福建的一些”中国式"采取了闽南风格的屋顶,正脊弯曲,屋角及正脊两端翘起;宁夏某些天主教堂受到当地回教清真寺造型影响,而采用了清真寺的立面构图;台湾及贵阳的一些教堂建筑则有以富有当地特色的传统建筑的封火山墙作为正面入口并使用当地的砖瓦材料。

②传统建筑的坡屋顶形式是"中国式”建筑模仿的重点.20世纪前后建造的一些基督教建筑,墙面大量采用”殖民地式”的拱券造型,建筑材料用红砖或灰砖,上部却以新结构模仿中国传统屋顶形式。

20世纪20年代前后,出现了中国式的教会大学及一些教会医院,如北京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南京金陵大学、金陵女子大学、广州岭南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等,这些校舍及医院着重以模仿中国宫殿式大屋顶作为表现”中国式"手段。

中国建筑史 宗教建筑

中国建筑史 宗教建筑

转轮藏殿
转轮藏殿内设一可转动的藏经橱,因以为名。 是建于北宋时的二层楼阁式建筑,平面方形, 每面三间,入口处加雨搭。 上用九脊殿顶。底层因设八角形的转轮藏, 所以将内柱向两侧移动,使与檐柱组成六角形 平面。这种改变柱子位置的方式,是宋、金建 筑常采用的手法。
佛香阁(大悲阁)
寺中最高大的建筑,三层高33米,有栏干平座, 屋顶歇山式,此殿大部为近代重修。
山西大同善化寺
总平面轴线为南北向,由南向北依 次布置山门、三圣殿及大雄宝殿, 两侧则有东西配殿、长廊(已毁)、 文殊阁(已毁)、普贤阁、地藏阁 (已毁)、观音阁(已毁)等。这 组寺院是现存辽金佛寺中规模最大 的一处。 大雄宝殿的平面柱网采用减柱造, 殿内形成深4间,宽5间的主体空间 和三面环绕的回廊空间。 主体空 间前半部较矮,供礼佛、法事之用; 后半部空间较高,砌5间通长的佛 坛,上列5尊坐佛,各居1间之中。 三圣殿属厅堂型构架。其柱网布置 特殊,是辽金建筑运用减柱移柱的 重要实例。 采用减柱做法,可以取得殿内空间 分外空阔的感觉。 普贤阁为堂阁型构架,全阁呈内部 结构3层,外观显两层的形象。
佛教
1.北魏洛阳永宁寺,采用的为“前塔后 殿”的布置方式。但依旧突出佛塔这一 主题 2.以殿堂为主的佛寺为数也很多,尤其 是“舍宅为寺”的寺院(北魏洛阳的建 中寺)。隋、唐、五代至宋,是中国佛 教的另一大发展时期。
隋、唐、五代至宋:主体部分仍采用对称式布置,即沿中轴线排列 山门、莲池、平台、佛阁、配殿及大殿等,其中殿堂已渐成为全寺 的中心,而佛塔则退居到后面或一侧,自成另区塔院;或建作双塔, 矗立于大殿或寺门之前;较大的寺庙除中央一组主要建筑外,又依 供奉内容或用途而划分为若干庭院。唐代晚期密宗盛行,佛寺中因 而出现了十一面观音和千手千眼观音的形象,又产生了刻有《佛顶 尊胜陀罗尼经》经文的石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中外史——中国基督教建筑发张史
1、17世纪:初始期
基本为中国传统样式
“圣索菲亚”教堂
建筑中外史——中国基督教建筑发张史
2、18世纪、19世纪:发展期——中国传统样式转“洋风”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法国耶稣会士张诚、洪若、刘 应奏请在皇城西安门内所建小堂基础上另赏隙地建盖大堂。康 熙四十二年(1903年)“救世堂”——北堂(图4)的前身,在 中海西畔蚕池口落成。 南堂在救世堂落成之时(1703年)开始重修,康熙五十一 年(1712年)完成,历时10年。“徐日升与闵明我予以改造, 成为欧洲区”。这标志着北京基督教教堂建筑开始从中国传统 样式向折衷主义“洋风”转化。
救 世 堂
建筑中外史——中国基督教建筑发张史
3、19世纪末20世纪初:后期——“洋风”转复古主义 在这一 时期,南沟 沿救主堂和 八面槽救世 军中央堂为 中国传统模 样式的复古 主义之典型。
中 华 圣 公 会 教 堂
建筑中外史——中国基督教建筑发张史
3、19世纪末20世纪初:后期——“洋风”转复古主义
建筑中外史——中国基督教建筑发张史
1、17世纪:初始期——基本为中国传统样式
利玛窦在意大利耶稣会士,其继任人龙华民(字精华, Nicolas Longbardi,1559-1654)指导下设计,是中国第一座 基督教式坟茔,开始表现出“洋风”的特征:“其坎封也异中 国。封下方而上园,方若台圯园若断木。后虚堂六角,所供纵 横十字文。”
建筑中外史——中国基督教建筑发张史
1、17世纪:初始期——基本为中国传统样式
南堂
东堂
建筑中外史——中国基督教建筑发张史
1、17世纪:初始期——基本为中国传统样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顺治十二所(1655年)皇帝赐地两位神甫 利类思(Ludovicus Buglio,1606-1682)、安 文思(Gabriel de Magalhaens,1609-1677), 在王府井八面槽利用民宅设东堂。
圣玛利亚”教堂 (或称“奉献节”教堂)。
建筑中外史——中国基督教建筑发张史
2、18世纪、19世纪:发展期——中国传统样式转“洋风” 1860年10月25日,中法《北京条 约》签订,中法《天津条约》互换,第 二次鸦片战争结束。清廷归还救世堂。 1864年,“孟主教复欲于旧北堂地基 起建主教座位之大堂。有法人布里耶者, 晓于工料,画堵为式。”1865年5月1 日奠基,1866年1月1日落成。“此堂 虽未建于原址,而堂之名称仍……为 ‘救世堂’。堂之格局乃照圣教第十三 世之时样建成。”
建筑中外史——中国基督教建筑发张史
1、17世纪:初期
基本为中国传统样式
基督教很早就已传到中国。明天启5 年(公元1625年),西安附近就出土了 唐代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大秦寺塔
建筑中外史——中国基督教建筑发张史
1、17世纪:初始期——基本为中国传统样式
清顺治七年(1650年),德籍耶稣会神父汤若望(字道 未,Jea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1-1666)在宣武门利 玛窦所建礼拜堂基址上修建南堂。两年后大堂建成,仍“按 中国式样而造”。但“堂牖器饰,如其国制。”“内建亭池 台榭,式仿西洋,极其工巧。”“堂前有大理古牌楼一 座,„„署有上赐‘钦宗天道’四金字。”
南沟沿救主堂(建于1907年,又称安立甘Anglican教堂、中华圣公 会教堂)是当时中华圣公会华北教区的总堂,由主教史嘉乐(Charles Perry Scott,1847-1927)请人画蓝图、找工匠建筑的。它“是北京最早 的中国‘宫殿式’教堂。教堂平面为十字形,中央部分作成交叉的两个硬 山建筑,两侧廊做成单坡硬山,比中央部分低。中央部分上部做成侧窗。 侧廊中部又各开一个侧门,高度和中央通廊齐,这样屋顶就成了‘??’ 字形。在屋顶的两具交叉点上,各设一个八角形亭子,作为钟楼和天窗。 教堂入口开在硬山山墙上,作成中国式住宅大门式样,外墙全用青砖,筒 瓦顶。建筑内部用木柱,柱上用桁架支持屋顶。平面十字交叉处为祭坛。 作为方形木台子,四周用中国高式栏杆,围绕起来,祭台背后是中式带冰 纹格子隔扇,主教坛和讲坛都是仿中国红木家具的式样,雕刻中国番草花 纹。祭坛顶上的天窗做成八角井,用英国高直式样构件,井上是中国式的 重檐八角亭子。”
建筑中外史——中国基督教建筑发张史
3、19世纪末20世纪初:后期——“洋风”转复古主义 八面槽救世军中央堂 (1922年建成,外国工程师设 计、成威廉监造)则基本上搬 用中国传统建筑样式,平面为 “一”字形,外观多处采用中 国传统式处理:上部右端为三 层中国塔式钟楼,左端为歇山 屋顶;入口则为中国式六廊。
西堂
建筑中外史——中国基督教建筑发张史
2、18世纪、19世纪:发展期——中国传统样式转“洋风” 1727年(雍正五年)开始, 这里成为专用的俄罗斯馆, “中国办理俄事大臣等帮助 于俄馆盖庙。”1732年,北 京传教士团在“南馆”建立 了新的永久性教堂——“圣 玛利亚”教堂(或称“奉献 节”教堂)。
协和礼拜堂
建筑中外史——中国基督教建筑发张史
以上就是我所了解的基督教建筑在中国的发展
谢谢观赏
建筑中外史——中国基督教建筑发张史
2、18世纪、19世纪:发展期——中国传统样式转“洋风”
北堂
建筑中外史——中国基督教建筑发张史
2、18世纪、19世纪:发展期——中国传统样式转“洋风”
雍正元年(1723年) 意大利人德理格 (Teodoricus Pedrini,16701746)神父于京都 西直门内大街南建 西堂。
八面槽救世军中央堂
建筑中外史——中国基督教建筑发张史 3、19世纪末20世纪初:后期——“洋风”转复古主义
1922年建成的南河沿北京协和礼 拜堂(Peking Union Chruch)以 1928年计划扩建时,由美国纽约梅 里尔一亨布尔一泰勒建筑师事务所 (Merrill,Humble & Taylor Architcts)设计,为两栋主要建筑物, 中间有联廊,教堂为二层,并设钟 楼。但最后只建成其中单层一栋, 并大为简化,类似北京的民宅。这 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基督教本世纪 20年代在北京的境遇。
建筑中外史——中国基督教建筑发张史
二、基督教建筑风格演变
自利玛窦1605年建宣武门“礼拜堂”到1904 年南堂第五次重建,其间基督教教堂建筑在中国 300年的演变,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17世纪:初始期——基本为中国传统样式 二、18世纪:发展期——中国传统样式转“洋 风” 三、19世纪:延续期——“洋风” 四、19世纪末20世纪初:后期——“洋风”转 复古主义
建筑中外史——中国基督教建筑发张史
中国基督教建筑发展史
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 专业: 环境艺术设计 姓名: xxx 学号:xxx
建筑中外史——中国基督教建筑发张史
目 录
• 中国 • 中国
基督教的起源发展 基督教建筑风格演变
建筑中外史——中国基督教建筑发张史
一 、 基 督 教 的 起 源 发 展
唐朝以来,基督教曾四次入华,基督教 教堂建筑也在中国建筑历史中占一定地位。 唐初“景教”从波斯传到中国,为基督 教第一次入华,其传教最初利用了佛法的外 衣,此时的景教教堂也采取了佛寺建筑的名 称和样式。元朝的“也里可温教”为基督教 第二次放华,使中国出现了最早的东正教堂 和天主教堂,但它们基本上采取了中国古代 建筑的型制。
建筑中外史——中国基督教建筑发张史
·
一 、 基 督 教 的 起 源 发 展
明末清初基督教第三次入华,导致了西洋建筑在 澳门的大规模出现了“大三巴”教堂(1638年)的 建成。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意大利人利玛 窦(字西泰,atthieu Ricci,1552-1610)入京,万 历皇帝准其留居北京。1605年,利玛窦在宣武门住 处建“礼拜堂”。虽然澳门“大三巴”教堂表现了 12-15世纪法国哥特教堂的特征,但宣武门“礼拜堂” 则由于地处北京仍采取了中国传统样式,且沿用一 百多年,直至1712年重修后才易为“洋风”(西洋 样式)。
建筑中外史——中国基督教建筑发张史
1、17世纪:初始期——基本为中国传统样式
东正教在北京设堂是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在雅 克萨城自卫反击战中俘虏了沙俄入侵者,因押来北京的59人中有 一名司祭,康熙皇帝将他们驻地东直门内胡家园胡同的一座关帝 庙拨作临时祈祷所,这即为北京人所称的“罗刹庙”或俄罗斯 “北馆”。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后,沙俄教区将其命名为 “圣尼古拉”教堂(又称“圣索菲亚”教堂,后改为“圣母安息” 教堂),是为北京第一座东正教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