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通江县洪口镇历史记略

合集下载

通江基本情况

通江基本情况

商、周属巴国。

秦属巴郡。

自西魏置县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唐朝改诺水县为通江县。

宋末分通江县为上通江、下通江二县。

元复置通江县,属巴州。

清属保宁府。

民国前期属嘉陵道。

川陕苏维埃政府时期,分通江为赤江、赤北、红江三县和苦草坝、洪口两个特别区,川陕省首府驻通江城。

解放后归属川北行署达县专区。

1968年属达县地区行署,1993年划属巴中地区行署,2000年属巴中市至今。

[政区人口] 全县总人口73万,其中农业人口63万,524个村,3308个社,31个居委会。

原有建制镇15个,建制乡59个,其中37个乡不逢集,占乡镇总数的50%,城镇化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

2005年5月,全县乡镇区划重新调整,共撤销了25个建制乡镇和诺江镇、诺水河镇所辖7个办事处,保留了27了建制乡镇,扩并了22个乡镇。

调整后,全县共有乡镇49个,其中镇14个、乡35个,平均每乡镇幅员面积84平方公里,人口14897人。

[地理气候状况] 通江县地处秦巴山区米仓山东段南麓,东接万源市,南靠平昌县,西临巴州、南江二区县,北连陕西省南郑、西乡、镇巴三县。

幅员面积4116平方公里,县城距成都540公里、重庆420公里、西安600公里。

全县地形复杂,属中、低山区,地形大致呈“三山夹两谷”。

三级阶梯状构造明显,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深切割中山区;南部为中切割低山区;南北之间为中切割中山区。

北部中山区喀斯特地貌十分明显,诺水河溶洞群分布于此。

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为春旱、夏热、冬暖,灾害性天气频繁,重大气候灾害为夏旱、伏旱、秋绵雨。

最高海拔2020米(位于空山综合林场内的挂宝岩),最低海拔305米(位于双泉乡通江河与平昌交界出口处,平均海拔550米。

多年平均气温16.6℃,无霜期250—280天),多年平均降雨量1127.3mm,5—9月降雨量800mm左右,约占全年降雨量70%。

有耕地56万亩,林地30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2%。

通江红色景点作文

通江红色景点作文

通江红色景点作文“红军人马进巴山,沿途撒下宣传单。

一张传单一把火,千里巴山红了天。

”今天的两河口,在青山绿水间,依然是两条河流——宕水与杨家河交汇处的一座普通小镇。

但与以前相比,小镇变得祥和与富裕,骨子里透出一股英豪之气。

XX年XX月,由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西行转战的红四方面军翻越大巴山,其先头部队73师217团于XX日攻克占领了通江县的两河口。

自此,两河口镇成为“红军入川第一镇”,川陕革命根据地的起源点。

也是在两河口镇行走时,我意识到,世界上的道路,原本都是有颜色的。

比如说,茶马古道是茶色的,哥伦比亚的路是蓝色的,爱因斯坦走过的路是黑色里带亮色的,“丝绸之路”则是一条绿色里闪耀着金色的大道。

而从两河口镇开始,千年蜀道镶上了“红色”。

固然,红色寓意着“美好、权威、热烈、牺牲和执着”等等意蕴。

除此之外,这里的“红色”,还有其他特定的含义吗?或许,答案就在川陕苏区时期流传下来的这一首首革命歌谣里,就在我行走着的红色蜀道之上。

“白色恐怖”下的“红色革命”“走了一湾又一湾,翻了一山又一山。

肩头背脊都磨破,也难交完苛税捐。

”在两河口镇,当地政府打造了一处红军入川的纪念雕塑,主体是8名红军和5名群众组成的群雕。

群雕层次分明,形象逼真,立体感极强,艺术地再现了当年乡亲们欢迎红军入川时的场面。

据当地的一位老者讲,红军先遣队其实是走水路,沿着已结薄冰的河道到达两河口的。

在红军到达两河口的当天,憨厚朴实的群众仍像先前一样,对外来军队怀有一种未知的恐惧,不少人跟着溃退的保安团“跑趟子“(逃命)躲进了大山。

当天晩上,红军露宿在两河口的街道和阶沿上,不要粮、不要钱,操着“鄂尔款”的湖北口音,对人亲切讲理。

第二天,躲进大山里的穷苦百姓纷纷回转,迎接红军。

毫不夸张地讲,从“怕”红军到迎接红军,两河口的群众只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就完成了这种转变。

也就是这一个晚上,折射出了人民群众对于红色军队和白色统治判若分明的态度,折射出了在当年的“白色恐怖“下发生那场“红色革命“的必然性。

四川通江县汉壁道调查简报

四川通江县汉壁道调查简报

*摘要:2012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通江县汉壁道上的阎王碥、小新场2处遗址开展了调查工作,发现唐至清代的石栈、桥梁、石磴道、碑刻、摩崖造像等遗迹。

阎王碥遗址的凹槽式石栈具有典型性。

小新场遗址诸遗迹对于明清时期汉壁道主道、旁道的认定至为关键,展现了清代乡镇基层社会民众为保障汉壁道交通畅通的努力。

关键词:通江县;汉壁道调查2016年第4期(总第188期)四川文物Sichuan Cultural Relics NO.4.2016TOTAL1882012年3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国内多家学术机构及地方文物部门对巴中市境内的米仓道遗迹进行了首次综合考察。

为深化此次考察的成果,我院又于2012年5月开展了进一步的复查工作。

我们于通江县汉壁道上的阎王碥遗址、小新场遗址发现石栈、桥梁、石磴道、碑刻、摩崖造像等遗迹(图一)。

现将以上工作所获成果简介如下。

一阎王碥遗址阎王碥遗址是汉壁道上著名的险路,位于通江县诺水河镇香山寺村的潮水坝至楼子街道的楼子庙之间,线路总长约1公里。

我们重点调查、测绘了该遗址位于玉皇坝村四组的一段石栈遗迹(图二、三)。

此段遗迹东南至县治诺江镇的直线距离为61公里,大地坐标为东经1071045.7,北纬322527.4海拔589米。

时代推测为明清时期。

图一遗址位置示意图*本文得到2012年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四川省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项目”的资助。

. All Rights Reserved.图三阎王碥遗址遗迹立面位置分布图分布在小通江河(诺水河)左岸临河的崖壁之上,随山势蜿蜒屈曲,与省道201线通前路(通江县至陕西南郑县碑坝镇朱家坝村)隔河相望。

地形为典型的两山夹一河的峡谷,河水湍急。

该段石栈由3段组成:位于上、下游两段坡路与中间的一段平路,总长185米。

上游的坡路较平缓,长约26.4米。

中间的平路仅高出小通江河丰水期河面约1.3至1.6米,长约66米。

下游的坡路十分陡峻,坡度达23,坡脚处有一折线形小弯道,坡顶处有一较大抛物线形弯道,长约92.6米。

四川革命英雄人物事迹

四川革命英雄人物事迹

四川革命英雄人物事迹
守护红军墓80余载
在通江县瓦室镇啸口村,当地聂姓一家坚持守护红军烈士墓达80多年。

1934年2月,因缺医少粮,3000多名红军战士因医治无效而牺牲,被安葬在了啸口村。

当年10月,红军离开后,聂永奎义务守护红军墓地,这一守就是40多年,直到1982年将接力棒传给聂正远。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每年清明、春节前夕,聂家人都要给红军烈士扫墓,缅怀先烈。

“这些烈士对我们百姓是有恩情的,我一生只有这个愿望,就是要报这个恩情。

”聂正远曾这样说。

百折不挠,勇往直前面对艰难险阻只有一个字:“冲”!长征一路艰难险阻众多,靠的是红军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

四川通江毛浴作文题材

四川通江毛浴作文题材

四川通江毛浴作文题材毛浴,巴山深处的一座小镇。

出通江城东行,沿宕水而上,12公里即到。

喜欢上毛浴,没有理由,高山峡谷间忽然出现三面环水的半岛,奇异的形状就先声夺人眼球。

形异,有人觉得像一条古船正翘首远航,还有人认为似一柄剑如在劈波划浪。

但我觉得他更像一条巨龙伸出的厚大舌头,舔着一涧碧水。

形似龙舌其实也不是我的发现,大约唐朝时他就叫“龙舌坝”了。

以史为证,在此抄录志书介绍的毛浴:“旧名龙舌镇,明末兴场,其地北依鸡子顶山,扼县东、县北水陆交通要冲,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呈半岛状,旧时为县内最繁华的水码头之一。

该镇历史悠久,明末设总兵大镇,清康熙三年设守备,民国初年置乡。

1932年底,川陕省苏维埃政府置赤江县及毛浴镇于此。

”文字虽简略,已大体勾勒出毛浴地理形状、建制沿革、商贸物流概貌。

龙舌镇何因变为毛浴,只能叫据传说了,因沿岸巴茅丛生,便更名为“茅峪”,也有毛驴一说,相传早年镇上有一人家饲养的母驴生一小驴,三年不能行走,遍身污秽,遇一异人竟高价购买,买后牵至河边,遍身洗涮,小驴显得十分矫健雄壮,此人跨上驴背,如飞而去,大家才明白此乃“千里驴”。

当然这只能归于民间传闻,据说主要原因是早年因商贩多用毛驴运货物到此,故有人戏言之。

后来,清朝咸丰皇帝的四弟爱新觉罗胡宝福,因故被谪放到“毛驴”镇守备道,他认为镇名有伤俗雅,便更名为“毛浴镇”,沿用至今。

毛浴地理位置独特,是米仓古道从陕西汉中翻小巴山进入蜀地重要的支线汉壁道必经之路,往下直通通河、巴河、渠江、嘉陵江,抵达重庆长江,系山环水,地势平坦,自古以来就是水陆交通的枢纽,商贾云集,甚为繁华,享有“小重庆”之美誉。

时事变迁,而今的毛浴,显得有些清冷,少见大兴土木的土豪式建设景象,堆砌积木样的水泥钢筋高楼,没有车来人往煕攘的暄嚣。

不过小镇的古旧老街保存得较好,在川东北众多乡镇中难得一见。

长约近两公里的街道,两旁的房屋系典型的川东北民居风格,低矮的木质板房,穿斗结构,小青瓦面,墙面涂着朱红颜色,特别亮眼,临街门脸不大,但家家户户住房后面建有一个个独立“小天井”,用于晾衣晒被,养花种草,足见小镇人精于对生活的安排和打理。

创建旅游名县,振兴革命老区度假胜地红色通江作文

创建旅游名县,振兴革命老区度假胜地红色通江作文

创建旅游名县,振兴革命老区度假胜地红色通江作文在川陕苏区首府——通江县城乡遍布革命旧遗址这里的革命文物数量多、品质优、分布广堪称革命露天博物馆是一座红色基因库,县委领导提出:创建旅游名县,振兴革命老区度假胜地红色通江。

1932年12月18日,红军从该县两河口入川,拉开了建立川陕苏区的序幕,为中国革命凝聚了8万余人的强大力量。

当年红军在通江浴血奋战,并有两万余名先烈长眠在该县沙溪镇XX村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

而今,XX村已成为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初心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胜地。

空山战役遗址位于通江县空山乡境内的龙池村、中坝村、元山村等地。

空山坝地处川陕边界,历为兵家必争之地。

1933年5月,红四方面军为反四川军阀田颂尧的“三路围攻”,收紧阵地到空山坝地区抗击敌人。

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馆舍为明代修造的通江文庙和学宫,占地面积1512平方米,建筑面积680平方米,房屋22间。

土木石结构,抬梁式木梁架,方块青石地面,是川东北保存较完整的明清古建筑之一。

2005年,国家列为“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

毛浴古镇距县城13公里,居大通江河与圆池河交汇处,海拔340米,是通江县保存较为完整的古镇之一。

1934年11月1日至9日,红四方面军在此召开了连以上干部800余人参加的全军党政工作会议,会议讨论了当时的形势与任务,总结了反“六路围攻”以来的政治工作经验,提出汇合红二、六军团和中央红军的中心任务,创造性地提出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训词。

近年来,通江发扬“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发挥“不等不靠”的奋斗精神,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两耳一菇”等优势传统产业声扬国内外,生态富硒茶等新兴产业也展现出勃勃生机。

通江全县整体退出国家级贫困县序列,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845元。

山高路远沟深、茫茫森林绵延,特殊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成为当年孕育红军发展壮大的摇篮。

通江县巴文化探源01

通江县巴文化探源01

通江县巴文化探源01
检索《通江县志》和历代文献资料,我们发现,通江县有大量的巴文化信息。

《通江先民族探源》中说,通江最早的居民是板盾蛮(巴人的支系),南宋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写通江县的地理位置时引郑渊《字江亭赋》也说道,通江“依三巴之旧域,控全蜀之左隅。

”这就证明,巴中全境属巴国疆域。

又,《蜀中名胜记》云:通江县之洞又二:“一曰蛇洞。

志曰在县北四百里蔓巴寺,(遗址在通江县空山乡中坝沙唐子附近),每岁端阳前后有蛇自柱石中出,大小颜色不一,然不为害。

昔人传说有3万4千尾,不可数也,此即巴蛇洞云。

”大巴山为川陕两省界山,或以巴岭称之,山南山北都有巴蛇洞,这可能与巴人的图腾崇拜有关。

所以邓少琴《巴蜀史迹探索》中说,“凡此区域之中,即古代巴人活动之地,并不阻于秦汉之世所称巴国、巴郡所载之范围。

”不仅如此,在今天巴中市的版图内,不但山从巴名,洞从巴名,条条江河都与巴字有缘。

乐史《太平寰宇记》将巴水解释为“通江巴水”;《元丰九域志》始称郦道元《水经注》中的北水在巴江。

而释为今巴河下游之水。

通江:巴山深处的红色记忆

通江:巴山深处的红色记忆

通江:巴山深处的红色记忆作者:齐岳峰来源:《小康》2013年第12期通江为什么被称为“红城”?原因很简单,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在此领导的一支军队创建了这片誉为第二大根据地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徐向前、陈昌浩等一大批为中国革命浴血奋斗的先驱者即是当时的重要领导人,而通江,即为川陕苏区的首府所在地。

在四川巴中市通江县,绵延的大山布局成了该县的基本地貌,作为当年中国工农红军川陕苏区的首府所在地,通江县在时代大潮中如何把握自己的历史与方向呢?深秋时节,《小康》记者走进通江,探寻红色根据地的浴火重生之路。

红城往事记忆多在巍巍秦巴山脉的崇山峻岭中,在川陕苏区的群山之巅,分布着数以千计的红军石刻标语。

石刻标语是红军在川陕苏区这一历史时期运用的一种特殊宣传形式,是党的宣传工作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伟大创举,它兴起于开创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发展于苏区恶劣的战争环境中,根植于苏区人民心中。

这些石刻标语规模宏大,字迹隽秀,内容丰富,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它为宣传党的主张,传播革命真理,唤醒民众,瓦解震慑敌人,并为军事斗争、土地革命、政权建设、发展经济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思想武器,被称为“刻在石头上的革命”和“刻在大山上的丰碑”,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课堂。

通江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光明说,2006年国务院将通江红军石刻标语群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今天,当人们踏访通江这块红色的土地,赫然映入眼帘的一幅幅壮观醒目的红军石刻标语,它们与一座座保存完整的革命旧址遥相呼应。

通江是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府,当年红军及川陕苏区人民以这里为依托,创造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铸就了红军的辉煌;谱写了英雄的史诗;留下了“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保存之完整”的革命史迹。

通江县文物管理所提供的消息称,1934年春,红军准备刻一条“国民党是帝国主义的走狗”的标语,当刻好“国民”二字时,中共川陕省委宣传部部长刘瑞龙到此巡视,觉得这条标语字数太多,笔画狭小,镌刻于悬崖,不够醒目,决定重新刻制“赤化全川”四个字,历时四个月刻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洪口镇历史记略
洪口位于大巴山南麓,距离通江县城72公里,平均海拔650米,自随唐以来,一直是通江出境至陕西的必经关隘。

那时候,场镇四周山高林密,不时虎豹窜入场镇伤害人畜。

其中有一只身长丈余,重逾千斤,通身油光发亮的黑虎经常出入场镇,横冲直闯,肆意伤害人畜,一声虎啸,地动山摇,人们纷纷关门闭户,小孩噤声,为防虎患和兵匪,当地人自发捐款筹物在场镇建石寨,险要处设一石门,平日里,石门洞开,若有虎或匪时,立即关上石门(石门重达2吨)即称关门子,于是人们安居乐业,场镇也因此得名——黑虎关。

有一年夏天,连续几天暴雨,山洪陡涨,雨过天晴,天空出现一道彩虹,忽然在距关门子下80米的地方传来几声震耳欲聋的巨响,余音久久不绝,人们惊讶的发现,岩石垮塌了,石壁中突现一石洞,横竖约8米,宛若仙人大张其口,上鄂、下颚、牙齿分蛤,色泽红润,时至今日仍为红色。

自此以后,老虎销声匿迹,商贾云集,场镇兴旺。

过去人们以红色祈求吉祥平安,便以“红口”代之“黑虎关”。

由于口前大河常有洪水奔流,故又取谐音为洪口,流传至今。

孽龙传说
在场镇和洪口大河北岸,有很多奇特的卵石,色泽乳白,特别坚硬,其既不是山中青石,也不像河中卵石,关于乳白卵石和周围地名的来历,曾有过神话般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天下洪水泛滥,有孽龙趁机作怪,从陕
西经竹峪奔黑虎关而来,毁坏庄稼,淹没村舍,掳走百姓。

此事惊动了玉皇大帝,速派千里眼、顺风耳至南天门察看,回报陕西孽龙作怪,玉皇听后,立遣二郎神杨戬前去截杀孽龙。

二郎神遵令带约岩鹰来到寺平梁扎剑等候,果然孽龙呼啸而来,二郎神挥剑猛劈,正中孽龙,孽龙向二郎神喷来利箭般唾沫,红岩鹰奋起助战,嘴啄爪抓、孽龙身负重伤,不敢恋战,只好向永安坝、松溪方向逃窜,逃至王家坝时,心有不甘,便回头再喷唾沫,孽龙所喷唾沫成了后来的乳白卵石,孽龙经过的地方便成了洪口大河。

孽龙逃窜后,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二郎神扎剑之地,已长成了一株千年古柏,形若仙人负剑。

为了纪念二郎神之功,便将扎剑之地命名为“仙人垭”(距洪口西约一公里)将红岩鹰助孽龙之地命名为“鹰嘴崖”(距洪口西北约3公里)将孽龙不甘心失败,回头再喷唾沫之地命名为“回龙场”(距洪口东北约7公里)
古今洪口
洪口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史志记载,唐开元23年设县(公元735—966年)至乾德四年省入通江,建县时间231年,期间三易县名(太平县、巴东县、丹巴县)县遗址位于永安坝黄家梁,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在此设立特区,这里现存红军文物众多,历史文物丰富,是通江的文物大镇。

当今的洪口,集镇建设已达10平方公里,主要街道十条,常住人口2.2万余人,这里的交通便捷、商贾云集、文
化繁荣、人民安居乐业,仙人护佑下的洪口,如今已成通江东北方的一颗明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