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中外传记作品选读》《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教案1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第二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1

人教版《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教案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实验中学綦玉娜【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并掌握回忆录的特点。
能力目标:理解传主的精神品格及形象,品味文章中个性化细节描写对塑造传主的作用。
情感目标:感受一个不一样的鲁迅【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回忆录体裁的特点。
2、感悟萧红笔下鲁迅的品格,实现"读人"到"做人"的思想飞跃。
3、品味萧红涌动在文字下对鲁迅的爱戴、敬仰、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鉴赏高度个性化的细节描写。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阅读全文,理清写作思路。
2.了解鲁迅的生平以及与许广平的经历。
3.多渠道搜集有关鲁迅的作品、名言,思考其中所体现的人物精神、情操,课上交流。
4.了解鲁迅和萧红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传记文学作品,大家已经看到大屏幕了,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人——鲁迅先生。
不过今天呢,我们不再是分析他的文章,而是要通过别人的文章来进一步了解一下这个人物。
之所以说进一步了解,是因为我们之前已经接触过鲁迅先生的一些作品,大家对于我们学过的第一篇鲁迅的作品还有没有印象?还学过什么作品?(领学生回顾)从小学到现在,我们接触了鲁迅先生的各种文体:小说、散文、杂文,那么,在大家心目当中,鲁迅先生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你能不能用一两个词语简练地概括下。
让学生发言。
通过我们大家的回顾,我们发现,在我们学过的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中,鲁迅给大家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可能和屏幕上这个照片形象是一致的,非常的严肃,不苟言笑,我们可以用“冷峻”来形容,不过今天,我们要从鲁迅先生自己的文学世界中走出来,走入到一个青年女作家萧红的笔下,来看看她眼中的鲁迅是什么样子的。
二、整体研读1 请大家打开文章,之前请大家预习了,谁能告诉我,你通过阅读,能不能得知,作者萧红和传主鲁迅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你怎样得到这个结论?2.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以传主生活中的一个朋友的身份来记叙她眼里看到的传者,也就是说,这篇传记属于传记文学当中的回忆录,是作者对于他身边人的一种回忆。
鲁迅教案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教学设计设计人:吴爱红第一、二课时【教学重点】1 了解生活中的鲁迅,感受他的平和、幽默、亲切、热情和勤奋等,将鲁迅还原为一个生动的人。
2 体会回忆录的情感性【教学步骤】一通过问卷调查表,了解学生对鲁迅的认知情况二了解鲁迅生平三了解本文作者萧红概况四阅读、学习文本,感受生活中的鲁迅(一)布置预习1 通读全文,了解大意,概括鲁迅先生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2 分三组精读课文,看看都写了哪些鲁迅先生的生活细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二)课堂讨论1 教师提示本文的特点之一:萧红以细腻的感受捕捉先生日常生活的细节,随意点染,写活了鲁迅。
引出第一部分教学内容要求分组讨论后回答:写了哪些给你印象深刻的细节?鲁迅先生的形象是什么?学生反馈完,教师可作如下概括:板书:对妻子:尊重(妻子对他:敬中有爱)对儿子:耐心、尊重、不以家长身份随意否定孩子的判断对兄弟:体贴照顾对朋友:热情好客对青年:爱护、帮助、严格要求对共产党员:热情相助,不避风险其它:幽默、安静、严谨、勤奋、整洁、井井有条等等。
应到学生关注本文的核心词——平和2. 以本文的第二个特点——饱含感情,文学性强为引语,引出对本文语言的品味。
学生活动:完成课后练习二第三课时【教学重点】走近思想者鲁迅,经由他的作品了解他的思想,感知它的深刻。
【教学步骤】一由对鲁迅的争议导入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1 对鲁迅的评价、定性中国官方的评价王朔的《我看鲁迅》像所有被推到高处的神话人物一样,在鲁迅周围始终有一种迷信的气氛和蛮横的力量,压迫着我们不能正视他。
他是作为一个不可言说的奇迹存在的。
在我读过他的大部分作品并已得出自己的看法之后的很长时间,仍不能摆脱对他的迷信,一想到他就觉得他的伟大是不证自明的。
如果说他的作品不是很过硬,那他还有过硬的思想,那个思想到今天还闪烁着锋利的光芒,照耀着我们黑暗的自身。
我以为我了解他的思想,实际上我没有读过任何他的思想著作,一些专用于他的句子使我觉得不必深究," 一个都不宽恕!""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语文: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教案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2.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生活中的鲁迅,感受他的平和、幽默、亲切、热情和勤奋,正确认识评价鲁迅。
思考怎样看待像鲁迅作品这样的“经典”的问题,逐步培养高雅的的阅读趣味。
了解这篇回忆录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教材,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传记,有效利用教材。
通过品味细节和语言,感悟平凡生活中鲁迅真实而又丰富细腻的心灵世界。
3.情感态度价值观品味萧红涌动在文字中对鲁迅的爱戴、敬仰和怀念之情,感悟传主丰富细腻的心灵世界,感受鲁迅的人格魅力。
【预习任务】1.感知教材1了解有关回忆录的知识。
2阅读文章,概括有关鲁迅的生活点滴。
2.识记教材(1)文学常识:1鲁迅原名______,字 _______,其作品有小说集_______、_______ 、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_,散文诗集__________。
2回忆录主要记录个人所经历的生活或所熟悉的历史事件,也有主要记述自己所交往过的他人的事迹的。
顾名思义,回忆录主要就是回忆的整理和记录,和一般传记相比,不见得很连贯和完整,但作者常常带着某些感情来叙述,对某些事件或者生活细节的呈现可能更加生动、亲切。
(2)重点字词的音形义1辨析字音:混沌窘态脾气弄堂调羹贩卖腋下挟着揩桌子校样阖眼踌躇荸荠茎干门闩抹煞2辨析字形:旷()誉()恰()骠()揩()赝()犷()誊()洽()剽()楷()膺()3成语积累:按图索骥安土重迁先入为主不以为然矢志不渝杯盘狼藉有条不紊春风化雨敬而远之空穴来风踌躇满志踌躇不前4鲁迅名言填空:渡尽波劫兄弟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怜子如何不丈夫。
岂有豪情似旧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怒向刀丛觅小诗。
横眉冷对千夫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以我血荐轩辕。
心事浩茫连广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寒凝大地发春华。
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教案

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鲁迅的人生经历和主要作品;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对鲁迅文学的欣赏能力;3.通过阅读《为了人类幸福》一文,体会鲁迅的思想和精神,探讨其意义和现实意义;4.了解传记作品的写作特点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5.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技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对鲁迅文学的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2.教学难点:探讨鲁迅思想和精神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判断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 鲁迅的人生经历和主要作品通过PPT等方式,介绍鲁迅的人生经历和主要作品,让学生了解鲁迅的文学和思想成就,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2. 阅读《为了人类幸福》一文1.学生自主阅读《为了人类幸福》一文,并简述文章的主要思想;2.小组讨论,同学们交流自己的理解和看法;3.全班讨论,归纳总结鲁迅的精神和思想,并探讨其在现实中的意义。
3. 传记作品的写作特点和方法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相关传记作品,介绍传记作品的写作特点和方法,如生动细致的描写人物形象,体现人物的思想、精神、性格和行为等方面。
4. 阅读鲁迅相关传记作品让学生选择鲁迅相关的传记作品,并进行阅读和分析。
例如《鲁迅传》、《徐志摩传》等。
并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作品中对鲁迅的评述和描写,探讨传记作品的写作方法和特点。
5. 作文:传记的写作方法与技巧鼓励学生以鲁迅为例,探讨传记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例如如何通过细致描写人物形象来表现其思想和精神特点等。
四、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学生介绍自己阅读的鲁迅传记作品,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2.作文评估:评估学生对传记写作方法和技巧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深入了解鲁迅的思想和精神,增强了对鲁迅文学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传记作品和分析作家传记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教案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鲁迅生活化、人性化的一面,丰富学生对鲁迅的认识,拉近学生与鲁迅的距离,激发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兴趣。
二、重难点通过典型细节把握人物个性特点,体会作者在叙事中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
三、教学思考“用伟人的事迹激励我们,远胜一切教育。
”(英国培根)用传记文学中的人物的思想、智慧和人格来张扬学生的灵性,健全学生的人格。
传记文学作品阅读欣赏,能拉近与仁人志士的距离,启迪我们的智慧,迷惘中得到启示,寂寞中领略抚慰,失意中获取鼓舞。
阅读时,注意语言知识的积累运用;重视建构健全、充实、美好的精神家园;运用必修一三单元学习的阅读圈点批注,揣摩人物的方法。
四、学生特点今天的学生普遍阅读面不广,对鲁迅了解除了课本几乎没有。
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为学生创设熟悉的问题情境,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传记人物的思想,从而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五、课时安排三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附预习作业:《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预习作业第一部分鲁迅印象1、你对鲁迅有什么印象?()A、一个爱骂人的作家B、一个不卑不亢的、睿智的、人格高尚的战斗者C、伟大的思想家、作家、革命家D、20世纪最伟大的中国作家其他:2、关于以下对鲁迅的形容,在你认为对的后面打勾(可多选):○深刻○博爱○是非分明○平易近人○孤独○敏感○刻薄○固执○执着○清醒○冷峻○自私○病态○其他你的依据是什么?3、你印象最深的鲁迅的一句话是什么?为什么答:4、你读过鲁迅的哪些作品?请列在下边。
答:5、你最喜欢鲁迅的哪些作品?为什么?答:最不喜欢的作品是哪些?为什么?答:6、你对语文课上对鲁迅的评价和对他作品的分析同意吗?A、完全同意B、大部分同意C、大部分不同意D、完全不同意如果不同意,那么主要是因为:第二部分预习课文1、细读课文,为课文标上节数(共39节)看看都写了哪些鲁迅先生的生活细节,按下面的提示加以归纳①鲁迅与孩子②鲁迅与夫人③鲁迅与朋友及青年④鲁迅的生活习惯及爱好⑤病中的鲁迅2、这篇回忆录中哪些细节让你印象最深刻?为什么?请选择至少三处在课本上加以批注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郁达夫《怀鲁迅》北大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说:“鲁迅先生毕生都在干一件事情——使中国人成为真正的人!”中国的现代思想文化,幸亏有鲁迅,才形成某种张力,才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教案(人教版选修其它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教学目标1、正确认识评价鲁迅。
2、思考怎样看待像鲁迅作品这样的“经典”的问题。
3、了解这篇回忆录的艺术特色。
教学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70年来,崇拜鲁迅的人说他是位斗士、勇士、先驱、导师、革命家,说他是愤怒激烈、疾恶如仇、“没有半点媚骨的人”;厌恶鲁迅的人,则说他心胸狭窄、不知宽容、睚眦必报、有失温柔敦厚的人。
总之,这些正反两面的印象与评价,都仿佛鲁迅是个很凶、很严厉、不通人情的人。
那么鲁迅先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在中小学,普遍存在着老师怕教、学生怕学鲁迅课文的现象,“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
”这则由来已久、流传甚广的校园民谣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对鲁迅课文的头痛。
鲁迅的一生,是在同旧中国专制统治势力的坚韧抗争中,不断地被被诬蔑,历尽艰辛度过的。
鲁迅说过:“我一生中,给我大的损害并非书贾,并非兵匪,更不是旗帜鲜明的小人,乃是所谓‘流言’。
”鲁迅生活的几十年里,生活、学术、政治,各方面的流言,无中生有,捏造事实,横加罪名,恶意传播,连年不断地袭扰着他,严重地伤害他的身心。
流言的阴影,围困笼罩了鲁迅的一生。
这些流言并没有使鲁迅的历史价值稍有减损,相反,更使后人看到鲁迅的伟大。
检点历史,是对鲁迅最好的纪念。
二、介绍鲁迅生平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第二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课件提示:
“能憎,才能爱。”恰恰是由于这一点,反而更加显得他的平易近人了吧。
和许多伟大的人物一样,平易近人正是鲁迅先生思想成熟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唐弢《琐忆》)
明确:
深刻伟大铸就了真正的平和
平和中彰显着深刻和伟大
明确:硬骨头的鲁迅
指导:联想诗句
“横眉冷对千夫指”
萧红简介:萧红,原名张乃莹,1911年生于黑龙江呼兰县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0年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从小缺少家庭的关爱和温暖。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课题
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课型
研讨课
第几
课时
2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三维)
1深入阅读文本,借助审题,体会文中深刻伟大和平和的辩证关系,进而更深入的认识鲁迅。
2研读文本,寻找文章的研究角度,进而进行探究。依托拓展资料,进一步认识鲁迅。理解鲁迅的硬骨头精神、孺子牛精神、泥土精神,并能共鸣内化为自身的精神追求。
3 节制的表述
比如修鞋的故事、与青年的谈话、写书,包括对海婴的理解。
提示:阿累的《一面》唐弢的《锁忆》
课件内容:
对待青年,对待在思想战线上一起作战的人,鲁迅先生是亲切的,热情的,一直保持着平等待人的态度。他和青年们谈话的时候,不爱使用教训的口吻,从来不说“你应该这样”、“你不应该那样”一类的话。他以自己的行动,以有趣的比喻和生动的故事,作出形象的暗示,让人体会到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 唐弢《锁忆》
鲁迅的一些言论也可见出他对木刻版画的重视。
鲁迅先生生命的最后时光几乎都在关注木刻。同学可以关注课本课题页图片的讲解资料。
(出示课件)
1936年,由广州现代版画研究会组织了第二届全国木刻联展。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学案(一)(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学案(一)(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学习目标: 1、识记重点词语2、了解作者、传主及文体3、阅读文章,概括有关鲁迅的生活点滴4、感悟鲁迅平易温和的性格学习重点:了解生活中的鲁迅学习难点:感悟鲁迅平易温和的性格学习过程:一、基础梳理:1、辨析字音:混沌窘态脾气弄堂调羹贩卖腋下挟着揩桌子校样阖眼踌躇荸荠茎干门闩抹煞2、成语积累:先入为主敬而远之不以为然杯盘狼藉有条不紊春风化雨3、文学常识:(1)、鲁迅原名,字,其作品有小说集、、,散文集,散文诗集。
(2)、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被誉为,和吕碧城、石评梅、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其代表作是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
(3)、回忆录是的文体,其主要特征是。
要将和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做到有血有肉,真实感人。
4、鲁迅名言:横眉冷对千夫指,。
,我以我血荐轩辕。
心事浩茫连广宇,。
,寒凝大地发春华。
二、|探究交流。
1、按照下表的示例归纳每节的主要信息:(每小组阅读归纳三节)节次时间或角度表现的性格或品质写作方法1 鲁迅的笑明朗、爽快细节描写2 鲁迅的步伐轻捷动作描写3 品评衣着善解人意,知识丰富正侧结合4562、阅读课文后,请同学们说说鲁迅的“平和”体现在何处?(任举一例)三、学生展示,教师总结。
四、课堂反馈。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弄堂(lòng)琐事(suǒ)蛊惑(gǔ)深恶痛绝(wù)B.搭讪(shàn)袅袅(niǎo)校样(jiào)间不容发(jiàn)C.揩油(xié)剥削(bō)阖眼(hé)有条不紊(wěn)D.衣裳(chǎng)解剖(pōu)踌躇(chóuchú)矢志不渝(yú)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筹划楷书影碟针砭B. 筹码楷模间谍砭斥C.绸缪谐音通谍贬谪D.绸怅诙谐喋血贬低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听他说张华的不是,李明口虽不言,心下却大不以为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中外传记作品选读》《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教案1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评价鲁迅。
2、思考怎样看待像鲁迅作品这样的“经典”的问题?
3、了解这篇回忆录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七十年来,崇拜鲁迅的人说他是位斗士、勇士、先驱、导师、革命家,说他是愤怒激烈、疾恶如仇、“没有半点媚骨的人”;厌恶鲁迅的人,则说他心胸狭窄、不知宽容、睚眦必报、有失温柔敦厚的人。
总之,这些正反两面的印象与评价,都仿佛鲁迅是个很凶、很严厉、不通人情的人。
那么鲁迅先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在中小学,普遍存在着老师怕教、学生怕学鲁迅课文的现象,“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
”这则由来已久、流传甚广的校园民谣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对鲁迅课文的头痛。
鲁迅的一生,是在同旧中国专制统治势力的坚韧抗争中,不断地被*被诬蔑,历尽艰辛度过的。
他说过:“我一生中,给我大的损害并非书贾,并非兵匪,更不是旗帜鲜明的小人,乃是所谓‘流言’。
”鲁迅生活的几十年里,生活、学术、政治,各方面的流言,无中生有,捏造事实,横加罪名,恶意传播,连年不断地袭扰着他,严重地伤害他的身心。
流言的阴影,围困笼罩了鲁迅的一生。
这些流言并没有使鲁迅的历史价值稍有减损,相反,更使后人看到鲁迅的伟大。
检点历史,是对鲁迅最好的纪念
二、介绍鲁迅生平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
•小说集《呐喊》、《彷徨》、
•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热风》、
•《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
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
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
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
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
•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
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
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三、整体研读课文。
思考回答:
•阅读课文后,你认为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课文具体事例加以体会。
1、人之子的鲁迅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儿子
2、人之夫的鲁迅一个尊重妻子的好丈夫
3、人之友的鲁迅一个辛勤培植晚辈作家的情义深重的慈祥宽厚的长者
一个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战士
一个不卑不亢的学者
4、人之主的鲁迅一个美满家庭的家长
一个和蔼宽厚的平易近人的平等待人的老人
5、生活之主的鲁迅潇洒、轻松、极富生活化、幽默、风趣、好玩、
四、小结:
鲁迅不是神仙。
鲁迅与我们是最为贴近的。
细读鲁迅,你会感到它仿佛是针对当下中国的问题在发言,而又具有历史的高度和深度。
鲁迅是活在现实中国的,每一个愿意并正在思考和关注社会、人生、文学问题的青年,都能够和他进行心灵的对话。
过去,人们把鲁迅复杂化了,今天我们要把复杂的鲁迅简单化,也就是还原一个可亲可爱、可敬可学的鲁迅。
鲁迅应该是个非常有趣的人。
“在厦门大学教书的时候,鲁迅对我祖母深怀思念。
不料,却有头猪当着他的面啃相思树叶。
鲁迅一时气极,就和那头猪展开了一场搏斗。
”而周令飞还曾听父亲说起,鲁迅50多岁定居上海的时候,曾经一路转着圈踏着华尔兹的舞步入座吃饭,逗引得满桌哈哈大笑。
“夏日的深夜,他喜欢开着窗子伏案写作。
有时候,看到有人溜到自己楼下的墙角里来尿尿,他就会用橡皮筋和纸团做成弹弓,弹在那人的屁股上。
”
五、艺术特色
1、以细腻的感觉捕捉传主的日常生活的细节,展现出一位伟人性格的丰富性。
2、文笔浪漫而又抒情。
3、“我”是事件的见证人,也是事件的评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