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数学教案:简单的线性规划(Word版)
高二数学人教A版必修5教学教案3-3-2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7)

《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解析线性规划是运筹学中研究较早、发展较快、应用广泛、方法较成熟的一个重要分支,是辅助人们进行科学管理的数学方法,为合理地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作出最优决策。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
数形结合和化归思想是研究线性约束条件下求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值问题的数学理论和方法,本节课重点体现了这一数学思想,将目标函数与直线的截距、斜率、两点距离联系起来,这样就能使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和应用更透彻,为以后解析几何的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基础,使学生从更深层次地理解“以形助数”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设置(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利用数形结合及化归的数学方法,理解并掌握非线性目标函数及非线性约束条件下目标函数的最值求法;(2)过程与方法: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探究能力、合情推理能力;在应用图解法解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题的能力;(3)情态、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动手操作、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求非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值;教学难点:能将代数问题转化为斜率或距离等几何问题;四、学情分析本节课学生在学习了简单线性规划问题的基础上,会画出平面区域,并且会计算简单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值。
从数学知识上看,学生在此基础上还学习过直线的斜率,两点距离问题,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具备本节课所需知识要素。
从数学方法上看,学生对图解法的认识还很少,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的掌握还需时日,这成了学生学习的困难。
五、教学方法本课以例题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数学实验为手段,以问题解决为目的,激发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猜想探究的兴趣。
注重引导帮助学生充分体验“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过程。
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
高中数学简单线性规划教案

高中数学简单线性规划教案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简单线性规划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一、引入
1. 引导学生回顾线性规划的基本概念:目标函数、约束条件等。
2.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什么是线性规划?线性规划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二、知识点讲解
1. 线性规划的定义:将问题转化为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的最优化问题。
2. 线性规划的基本步骤:确定目标函数、列出约束条件、求解最优解等。
3. 简单线性规划的例子:例如生产某种产品时的最优生产数量、销售某种商品时的最大利润等。
三、练习与应用
1. 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练习简单线性规划的求解过程。
2. 给学生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他们尝试用线性规划方法解决。
四、总结与反思
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线性规划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 让学生思考如何将线性规划应用到更复杂的实际问题中,并鼓励他们多做练习。
五、作业
1. 布置相关练习题和应用题作为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2. 提醒学生在做作业时要注意思考问题的建模和求解方法。
六、拓展
1. 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或相关领域的学者给学生讲解线性规划在实际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2. 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线性规划竞赛或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高二数学教案:简单的线性规划

教学目标
巩固二元一次不等式和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能用此来求目标函数的最值.
重点难点
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是教学重点.
如何扰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并给出解答是教学难点.教学步骤
【新课引入】
我们知道,二元一次不等式和二元一次不等式组都表示平面区域,在这里开始,教学又翻开了新的一页,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可以逐步看到它的运用.
【线性规划】
先讨论下面的问题
设,式中变量x、y满足下列条件
①
求z的值和最小值.
我们先画出不等式组①表示的平面区域,如图中内部且包括边界.点(0,0)不在这个三角形区域内,当时,,点(0,0)在直线上.
作一组和平等的直线
可知,当l在的右上方时,直线l上的点满足.
即,而且l往右平移时,t随之增大,在经过不等式组①表示的三角形区域内的点且平行于l的直线中,以经过点A(5,2)的直线l,所对应的t,以经过点的直线,所对应的t最小,所以
在上述问题中,不等式组①是一组对变量x、y的约束条件,这组约束条件都是关于x、y的一次不等式,所以又称线性约束条件.是欲达到值或最小值所涉及的变量x、y的解析式,叫做目标函数,由于又是x、y的解析式,所以又叫线性目标函数,上述问题就是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①下的值和最小值问题.
线性约束条件除了用一次不等式表示外,有时也有一次方程表示.一般地,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值或最小值的问题,统称为线性规划问题,满足线性约束条件的解叫做可行解,由所有可行解组成的集合叫做可行域,在上述问题中,可行域就是阴影部分表示的三角形区域,其中可行解(5,2)和(1,1)分别使目标函数取得值和最小值,它们都叫做这个问题的解.。
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一)教案单县一中 万继昌一.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线性规划,可行域等概念的意义。
(2)掌握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解法。
2. 能力目标:结合实际应用实例,概括总结出线性规划问题及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现实应用技能,分析、探索的能力。
3. 情感目标:体会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体验数学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的作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教学重点:利用图解法求得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三. 教学难点: 如何准确求出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
四. 教学方法: 启发探究式教学。
五. 教学工具: ppt 课件,实物展台等。
六. 教学过程:(一) 复习引入:(1)二元一次不等式Ax +By +C >0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表示什么图形?直线Ax +By +C =0的某一侧所有点组成的平面区域 (2) 作出下列不等式组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 ⎪⎩⎪⎨⎧≥≤+-≤-1255334x y x y x师生互动:【教师】先让学生做,画,然后点拨。
【学生】画图,总结步骤:直线定界,特殊点定域【教师】问题1:x 有无最大(小)值?问题2:y 有无最大(小)值?问题3:2x+y 有无最大(小)值?设计意图:复习回顾上节内容,为本节课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1 引例某工厂用A、B两种配件生产甲、乙两种产品,每生产一件甲产品使用4 个A配件耗时1h,每生产一件乙产品使用4个B 配件耗时2h,该厂每天最多可从配件厂获得16个A配件和12个B 配件,按每天工作8 h计算,(1)该厂所有可能的日生产安排是什么?师生互动:【教师】多媒体投影引例,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如何设变量?请用不等式组表示问题中的限制条件。
2)画出该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
【学生】按老师的问题解答:解:设甲、乙两种产品分别生产x、y件,由已知条件可得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画出可行域【教师】引导学生作出不等式组表示成平面上的区域,图中的阴影部分中的整点(坐标为整数)即为所有可能的日生产安排。
高三数学《简单的线性规划》教案

城东蜊市阳光实验学校7.4简单的线性规划〔第一课时〕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教学目的:1.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2.掌握确定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的方法;3.会画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并掌握步骤;教学重点: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教学难点:如何确定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
教学过程:【创设问题情境】问题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二元一次方程x+y1=0表示什么图形?请学生画出来.问题2:写出以二元一次方程x+y1=0的解为坐标的点的集合(引出点集{(x,y)x+y1=0})问题3:点集{(x,y)x+y10}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什么图形?点集{(x,y)x+y1>0}与点集{(x,y)x+y1>0}又表示什么图形呢【讲授新课】研究问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二元一次不等式x+y1>0的解为坐标的点的集合{(x,y)x+y1>0}是什么图形一、归纳猜想我们可以看到: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所有的点被直线x+y1=0分成三类:即在直线x+y1=0上;在直线x+y1=0的左下方的平面区域内;在直线x+y1=0的右上方的平面区域内。
问题1:请同学们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A〔2,0〕,B(0,2),C(1,1),D(2,2)四点,并说明它们分别在上面表达的哪个区域内?问题2:请把A、B、C、D四点的坐标代入x+y1中,发现所得的值的符号有什么规律?〔看几何画板〕由此引导学生归纳猜想:对直线l的右上方的点〔x,y〕,x+y1>0都成立;对直线l左下方的点(x,y),x+y1<0成立.二、证明猜想如图,在直线x+y1=0上任取一点P(x0,y0),过点P作垂直于y轴的直线y=y0,在此直线上点P右侧的任意一点(x,y),都有x>x0,y=y0,所以,x+y>x0+y0=0,所以,x+y 1>x0+y01=0,即x+y1>0,因为点P(x0,y0)是直线x+y1=0上的任意点,•yP(x0,y0)xl:x+y-1=0 •(x,y)Oxy11l:x+y-1=0所以,对于直线x+y1=0右上方的任意点(x,y),x+y1>0都成立.同理,对直线l:x+y1=0左下方的点(x,y),x+y1<0成立所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二元一次不等式x+y1>0的解为坐标的点的集合{(x,y)x+y1>0}是在直线x+y1=0右上方的平面区域,类似地,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二元一次不等式x+y1<0的解为坐标的点的集合{(x,y)x+y1<0}是在直线x+y1=0左下方的平面区域.提出:直线x+y1=0的两侧的点的坐标代入x+y1中,得到的数值的符号,仍然会“同侧同号,异侧异号〞吗?通过分析引导学生得出一般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的有关结论.三、一般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结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1〕二元一次不等式Ax+By+C>0表示直线Ax+By+C=0某一侧所•有点组成的平面区域,Ax+By+C<0那么表示直线另一侧所有点组成•的平面区域;(同侧同号,异侧异号)〔2〕有等那么实,无等那么虚;〔3〕试点定域,原点优先.四、例题:例1:画出不等式x y+5>0表示的平面区域;分析:先作出直线x y+5=0为边界〔画成实线〕,再取原点验证不等式x y+5>0所表示的平面区域.解:先画直线x y+5=0为边界〔画成实线〕,再取原点〔0,0〕代入x y+5中,因为00+5>0,所以原点在不等式x y+5>0所表示的平面区域内,不等式表示的区域如下列图.x-y(看幻灯片) 反思归纳:画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的方法和步骤: (1)画线定界(注意实、虚线); (2)试点定域. 【随堂练习】〔1〕画出不等式x+y>0表示的平面区域; 〔2〕画出不等式x 3表示的平面区域. 〔让学生完成〕例2:画出不等式组⎪⎩⎪⎨⎧≤≥+≥+-3,0,05x y x y x 表示的平面区域. 分析: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是各个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点集的交集,因此是各个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公一一共部分。
高二数学最新教案-第十六教时简单的线性规划(1) 精品

第十六教时 简单的线性规划(1)教材:7.4简单的线性规划目的:1、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以及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可行解、可行域、最优解等概念;2、了解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并会用图解法求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大值;3、渗透集合、数形结合、化归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及创新意识。
过程:一、新课引入1.质疑、辨析,引入新课.(1)[引例](多媒体显示)[找找错?]引例:若实数x ,y 满足⎩⎨⎧≤-≤≤+≤4264y x y x 求2x +y 的取值范围. 解:由①、②同向相加可求得:6≤2x ≤10 ③由②得 —4≤y —x ≤—2将上式与①同向相加得0≤y ≤2 ④③十④得 6≤2x 十y ≤12以上解法正确吗?为什么?(2)[质疑]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分析.(3)[辨析]通过讨论,上述解法中,确定的6≤2x ≤10及0≤y ≤2是对的,但用x 的最大(小)值及y 的最大(小)值来确定2x 十y 的最大(小)值却是不合理的.事实上,当3=x ,0=y 时,得出2x 十y 的最小值为6,但此时x 十y =3,这与已知条件4≤x 十y ≤6不符,故这种解法不正确.(4)[激励]产生上述解法错误的原因是什么?此例有没有更好的解法,能否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求解?怎样求解?揭示并板书课题.本环节通过巧布“陷阱”,即采用学生在不等式学习中的典型“病案”,对症下药,质疑解惑来引入,主要的目的在于创设导情引思的问题情景,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二、新课1、尝试将引例稍加修改,即得下例:例题:设y x z +=2式中变量x 、y 满足条件⎩⎨⎧≤-≤≤+≤4264y x y x ① 求z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本例讲解采用“小步子、多层次”的教法。
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转化——将例题这个代数问题转化为-个几何问题:即在与不等式组①所表示的平面区域有公共点的前提下,找出y x z +=2 (z 看成参数)这组平行线中纵(横)截距最大或最小的直线.(2)探求——引导学生采用平移的方法找出符合上述条件的直线,并求出相关数据.(3)表述——师生共同完成本例的解答过程.(答案,当1,3==y x 时,7min =y ;当1,5==y x 时, 11max =y )(4)反思——引导学生归纳思考出引例产生误解的原因:将⎩⎨⎧≤-≤≤+≤4264y x y x 变为⎩⎨⎧≤≤≤≤2053y x ,从而把不等式组①所表示的平面区域扩大了(多媒体动态显示)如点(3,0)就不在不等式组①表示的平面区域.(5)形成概念——对照例题采用类比的方法说明线性规划的意义以及约束条件(线性约束条件)、目标函数(线性目标函数)、可行域、可行解、最优解等概念.(6)归纳方法——对照例题的解答方法介绍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师生共同归纳出线性规划问题的解法的四个解题步骤;画、移、求、答.2.变式训练,巩固应田.练习l :针对线性规划问题——求y x z -=的最大值、最小值,使x 、y 满足条件⎪⎩⎪⎨⎧≥≥≤+002y x y x①指出线性约束条件和线性目标函数;②画出可行域的图形;③说出三个可行解;④求出最优解.练习2:设y x z +=2,式中变量x 、y 满足⎪⎩⎪⎨⎧≥≤+-≤-1255334x y x y x求z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见教材第60-61页引例)[结论一]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一般在可行域的顶点处取得. 变式一:将练习2中的z 改为y x z 106+=,求z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结论二]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也可能在可行域的边界上取得,即满足条件的最优解有无数多个.变式二:将练习2中的z 改为y x z -=2,求z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结论三]求线性目标函数的最优解,要注意分析线性目标函数所表示的几何意义.练习3:已知x 、y 满足条件⎪⎩⎪⎨⎧≥≥≤+235076y x y x①找出x 、y 均为整数的可行解;②求y x z 3+=的最大值;③若x 、y 均为整数,求y x z 3+=的最大值.三、归纳小结1.线性规划问题的有关概念2.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及四个解题步骤;3.几个结论、注意事项(画图要准确).四、作业:习题7.4 № 2。
高二数学最新教案-7.4简单的线性规划 精品

7.4 简单的线性规划●知识梳理1.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直线Ax +By +C =0,坐标平面内的点P (x 0,y 0).B >0时,①Ax 0+By 0+C >0,则点P (x 0,y 0)在直线的上方;②Ax 0+By 0+C <0,则点P (x 0,y 0)在直线的下方.对于任意的二元一次不等式Ax +By +C >0(或<0),无论B 为正值还是负值,我们都可以把y 项的系数变形为正数.当B >0时,①Ax +By +C >0表示直线Ax +By +C =0上方的区域;②Ax +By +C <0表示直线Ax +By +C =0下方的区域.2.线性规划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值或最小值的问题,统称为线性规划问题. 满足线性约束条件的解(x ,y )叫做可行解,由所有可行解组成的集合叫做可行域(类似函数的定义域);使目标函数取得最大值或最小值的可行解叫做最优解.生产实际中有许多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线性规划问题.线性规划问题一般用图解法,其步骤如下: (1)根据题意,设出变量x 、y ; (2)找出线性约束条件;(3)确定线性目标函数z =f (x ,y );(4)画出可行域(即各约束条件所示区域的公共区域);(5)利用线性目标函数作平行直线系f (x ,y )=t (t 为参数);(6)观察图形,找到直线f (x ,y )=t 在可行域上使t 取得欲求最值的位置,以确定最优解,给出答案.●点击双基1.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A.点(0,0)在区域x +y ≥0内B.点(0,0)在区域x +y +1<0内C.点(1,0)在区域y >2x 内D.点(0,1)在区域x -y +1>0内 解析:将(0,0)代入x +y ≥0,成立. 答案:A2.(2005年海淀区期末练习题)设动点坐标(x ,y )满足 (x -y +1)(x +y -4)≥0,x ≥3,A.5B.10C.217D.10 解析:数形结合可知当x =3,y =1时,x 2+y 2的最小值为10. 答案:D2x -y +1≥0,x -2y -1≤0, x +y ≤1则x 2+y 2的最小值为 3.不等式组 表示的平面区域为A.正三角形及其内部B.等腰三角形及其内部C.在第一象限内的一个无界区域D.不包含第一象限内的点的一个有界区域解析:将(0,0)代入不等式组适合C ,不对;将(21,21)代入不等式组适合D ,不对;又知2x -y +1=0与x -2y -1=0关于y =x 对称且所夹顶角α满足t an α=|2121||212|⋅+-=43. ∴α≠3π. 答案:B4.点(-2,t )在直线2x -3y +6=0的上方,则t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2,t )在2x -3y +6=0的上方,则2×(-2)-3t +6<0,解得t >32. 答案:t >32 5.不等式组⎪⎩⎪⎨⎧<+>>1234,0,0y x y x 表示的平面区域内的整点(横坐标和纵坐标都是整数的点)共有____________个.解析:(1,1),(1,2),(2,1),共3个. 答案:3 ●典例剖析【例1】 求不等式|x -1|+|y -1|≤2表示的平面区域的面积. 剖析:依据条件画出所表达的区域,再根据区域的特点求其面积. 解:|x -1|+|y -1|≤2可化为x ≥1, ≥1, x ≤1, x ≤1, y ≥1, y ≤1, y ≥1, y ≤1, x +y ≤4 x -y ≤2 y -x ≤2 x +y ≥0. 其平面区域如图.x∴面积S =21×4×4=8.或 或 或深化拓展若再求:①12-+x y ;②22)2()1(++-y x 的值域,你会做吗? 答案: ①(-∞,-23]∪[23,+∞);②[1,5].【例2】 某人上午7时,乘摩托艇以匀速v n mi l e/h (4≤v ≤20)从A 港出发到距50 nmi l e 的B 港去,然后乘汽车以匀速w km/h (30≤w ≤100)自B 港向距300 km 的C 市驶去.应该在同一天下午4至9点到达C 市.设乘汽车、摩托艇去所需要的时间分别是x h 、y h.(1)作图表示满足上述条件的x 、y 范围; (2)如果已知所需的经费p =100+3×(5-x )+2×(8-y )(元),那么v 、w 分别是多少时走得最经济?此时需花费多少元?剖析:由p =100+3×(5-x )+2×(8-y )可知影响花费的是3x +2y 的取值范围.解:(1)依题意得v =y 50,w =x300,4≤v ≤20,30≤w ≤100. ∴3≤x ≤10,25≤y ≤225.①由于乘汽车、摩托艇所需的时间和x +y 应在9至14个小时之间,即9≤x +y ≤14.②因此,满足①②的点(x ,y )的存在范围是图中阴影部分(包括边界).xy 1492+3=38y x(2)∵p =100+3·(5-x )+2·(8∴3x +2y =131-p .设131-p =k ,那么当k 最大时,p -23的直线3x +2y =k 中,使k =10,y =4时,p 最小. 此时,v =12.5,w =30,p 的最小值为93元.评述:线性规划问题首先要根据实际问题列出表达约束条件的不等式.然后分析要求量的几何意义.【例3】 某矿山车队有4辆载重量为10 t 的甲型卡车和7辆载重量为6 t 的乙型卡车,有9名驾驶员.此车队每天至少要运360 t 矿石至冶炼厂.已知甲型卡车每辆每天可往返6次,乙型卡车每辆每天可往返8次.甲型卡车每辆每天的成本费为252元,乙型卡车每辆每天的成本费为160元.问每天派出甲型车与乙型车各多少辆,车队所花成本费最低?剖析:弄清题意,明确与运输成本有关的变量的各型车的辆数,找出它们的约束条件,列出目标函数,用图解法求其整数最优解.解:设每天派出甲型车x 辆、乙型车y 辆,车队所花成本费为z 元,那么 x +y ≤9,10×6x +6×8x ≥360, 0≤x ≤4, 0≤y ≤7.z =252x +160y , 其中x 、y ∈N .作出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即可行域,如图.x xy += 9作出直线l 0:252x +160y =0在y 轴上的截距最小.观察图形,2,5)时,满足上述要求.此时,z =252x +160y 2+160×5=1304. 答:每天派出甲型车2.评述:用图解法解线性规划题时,求整数最优解是个难点,对作图精度要求较高,平行直线系f (x ,y )=t 的斜率要画准,可行域内的整点要找准,最好使用“网点法”先作出可行域中的各整点.●闯关训练 夯实基础1.(x -1)2+(y -1)2=1是|x -1|+|y -1|≤1的__________条件. A.充分而不必要 B.必要而不充分 C.充分且必要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 解析:数形结合. 答案:B 2.(x +2y +1)(x -y +4)≤0表示的平面区域为解析:可转化为x +2y +1≥0, x +2y +1≤0, x -y +4≤0 x -y +4≥0. 答案:B3.(2004年全国卷Ⅱ,14)设x 、y 满足约束条件 x ≥0, x ≥y ,2x -y ≤1,则z =3x +2y 的最大值是____________.或解析:如图,当x =y =1时,z max =5.x x 答案:5 x -4y +3≤0,3x +5y -25≤0x ≥1,_________.解析:作出可行域,如图.当把z 看作常数时,它表示直线y =zx 的斜率,因此,当直线y =zx 过点A 时,z 最大;当直线y =zx 过点B 时,z 最小.0 x =1,3x +5y -25=0,得A (1 x -4y +3=0, 3x +5y -25=0,∴z max =1522=522,z min =52.答案:52 522 5.画出以A (3,-1)、B (-1,1)、C (1,3)为顶点的△ABC 的区域(包括各边),写出该区域所表示的二元一次不等式组,并求以该区域为可行域的目标函数z =3x -2y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析:本例含三个问题:①画指定区域;②写所画区域的代数表达式——不等式组; ③求以所写不等式组为约束条件的给定目标函数的最值.解:如图,连结点A 、B 、C ,则直线AB 、BC 、CA 所围成的区域为所求△ABC 区域.x 直线AB 的方程为x +2y -1=0,BC x -y +2=0,2x +y -5=0.在△ABC 内取一点P (1,1)2x +y -5得x +2y -1>0,x-y +2>0,2x +y -5<0.由 得B (5,2).4.变量x 、y 满足条件_______,最大值为 由因此所求区域的不等式组为x +2y -1≥0, x -y +2≥0, 2x +y -5≤0.作平行于直线3x -2y =0的直线系3x -2y =t (t 为参数),即平移直线y =23x ,观察图形可知:当直线y =23x -21t 过A (3,-1)时,纵截距-21t 最小.此时t 最大,t max =3×3-2× (-1)=11;当直线y =23x -21t 经过点B (-1,1)时,纵截距-21t 最大,此时t 有最小值为t min = 3×(-1)-2×1=-5.因此,函数z =3x -2y 在约束条件 x +2y -1≥0,x -y +2≥0, 2x +y -5≤06.某校伙食长期以面粉和大米为主食,面食每100 g 含蛋白质6个单位,含淀粉4个单位,售价0.5元,米食每100 g 含蛋白质3个单位,含淀粉7个单位,售价0.4元,学校要求给学生配制盒饭,每盒盒饭至少有8个单位的蛋白质和10个单位的淀粉,问应如何配制盒饭,才既科学又费用最少?解:设每盒盒饭需要面食x (百克),米食y (百克),6+3=x y 4+7=1x y 所需费用为S =0.5x +0.4y ,且x 、y 满足 6x +3y ≥8, 4x +7y ≥10, x ≥0, y ≥0,由图可知,直线y =-45x +25S 过A (1513,1514)时,纵截距25S 最小,即S 最小. 故每盒盒饭为面食1513百克,米食1514百克时既科学又费用最少.培养能力7.配制A 、B 两种药剂,需要甲、乙两种原料,已知配一剂A 种药需甲料3 mg ,乙料5 mg ;配一剂B 种药需甲料5 mg ,乙料4 mg.今有甲料20 mg ,乙料25 mg ,若A 、B 两种药至少各配一剂,问共有多少种配制方法?解:设A 、B 两种药分别配x 、y 剂(x 、y ∈N ),则 x ≥1, y ≥1,3x +5y ≤20, 5x +4y ≤25.下的最大值为11,最小值为-5.上述不等式组的解集是以直线x =1,y =1,3x +5y =20及5x +4y =25为边界所围成的区域,这个区域内的整点为(1,1)、(1,2)、(1,3)、(2,1)、(2,2)、(3,1)、(3,2)、(4,1).所以,在至少各配一剂的情况下,共有8种不同的配制方法.8.某公司计划在今年内同时出售变频空调机和智能洗衣机,由于这两种产品的市场需求量非常大,有多少就能销售多少,因此该公司要根据实际情况(如资金、劳动力)确定产品的月供应量,以使得总利润达到最大.已知对这两种产品有直接限制的因素是资金和劳动力,试问:怎样确定两种货物的月供应量,才能使总利润达到最大,最大利润是多少? 解:设空调机、洗衣机的月供应量分别是x 、y 台,总利润是P ,则P =6x +8y ,由题意有30x +20y ≤300, 5x +10y ≤110, x ≥0, y ≥0,x 、y 均为整数. 由图知直线y =-43x +81P 过M (4,9)时,纵截距最大.这时P 也取最大值P max =6×4+8×9=96(百元).故当月供应量为空调机4台,洗衣机9台时,可获得最大利润9600元. 探究创新9.实系数方程f (x )=x 2+ax +2b =0的一个根在(0,1)内,另一个根在(1,2)内,求:(1)12--a b 的值域; (2)(a -1)2+(b -2)2的值域; (3)a +b -3的值域.f (0)>0f (1)<0 f (2)>0b >0,a +b +1<0, a +b +2>0.如图所示. A (-3,1)、B (-2,0)、C (-1,0).解:由题意知 ⇒b又由所要求的量的几何意义知,,17);(3)(-5,-4). ●思悟小结简单的线性规划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在资源的限制下,如何使用资源来完成最多的生产任务;或是给定一项任务,如何合理安排和规划,能以最少的资源来完成.如常见的任务安排问题、配料问题、下料问题、布局问题、库存问题,通常解法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归结为线性规划,使用图解法解决.图解法解决线性规划问题时,根据约束条件画出可行域是关键的一步.一般地,可行域可以是封闭的多边形,也可以是一侧开放的非封闭平面区域.第二是画好线性目标函数对应的平行直线系,特别是其斜率与可行域边界直线斜率的大小关系要判断准确.通常最优解在可行域的顶点(即边界线的交点)处取得,但最优整数解不一定是顶点坐标的近似值.它应是目标函数所对应的直线平移进入可行域最先或最后经过的那一整点的坐标.●教师下载中心 教学点睛线性规划是新增添的教学内容,应予以足够重视.线性规划问题中的可行域,实际上是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是解决线性规划问题的基础,因为在直线Ax +By +C =0同一侧的所有点(x ,y )实数Ax +By +C 的符号相同,所以只需在此直线的某一侧任取一点(x 0,y 0)〔若原点不在直线上,则取原点(0,0)最简便〕,把它的坐标代入Ax +By +C =0,由其值的符号即可判断二元一次不等式Ax +By +C >0(或<0)表示直线的哪一侧.这是教材介绍的方法.在求线性目标函数z =ax +by 的最大值或最小值时,设ax +by =t ,则此直线往右(或左)平移时,t 值随之增大(或减小),要会在可行域中确定最优解.解线性规划应用题步骤:(1)设出决策变量,找出线性约束条件和线性目标函数; (2)利用图象在线性约束条件下找出决策变量,使线性目标函数达到最大(或最小).拓展题例【例1】 已知f (x )=px 2-q 且-4≤f (1)≤-1,-1≤f (2)≤5,求f (3)的范围.解:∵-4≤f (1)≤-1,-1≤f (2)≤5, p -q ≤-1,p -q ≥-4, 4p -q ≤5, 4p -q ≥-1. 求z =9p -q 的最值.q -=-4p q -=-1∴p =0, q =1,z min =-1, p =3,q =7, ∴-1≤f (3)≤20.【例2】 某汽车公司有两家装配厂,生产甲、乙两种不同型号的汽车,若A 厂每小时可完成1辆甲型车和2辆乙型车;B 厂每小时可完成3辆甲型车和1辆乙型车.今欲制造40辆甲型车和20辆乙型车,问这两家工厂各工作几小时,才能使所费的总工作时数最少?解:设A 厂工作x h ,B 厂工作y h ,总工作时数为t h ,则t =x +y ,且x +3y ≥40,2x +y ≥20,x ≥0,y ≥0,可行解区域如图.而符合问题的解为此区域内的格子点(纵、横坐标都是整数的点称为格子点),于是问题变为要在此可行解区域内,找出格子点(x ,y ),使t =x +y 的值为最小.x x y +3=4由图知当直线l :y =-x +t 过Q 格子点,我们还必须看Q 点是否是格子点.x +3y =40, 2x +y =20, 得Q (4,12)为格子点.故A 厂工作4 h ,B 厂工作12 h ,可使所费的总工作时数最少.如图,∵z max=20, 解方程组。
2019-2020年高二数学 上学期简单的线性规划 第二课时教案一

2019-2020年高二数学 上学期简单的线性规划 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线性规划概念; 2.会在线性约束条件下求线性目标函数的最优解; 3.了解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 ●教学重点: 线性规划问题 ●教学难点:线性规划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学导式●教具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Ⅰ复习回顾:师:上一节,我们学习了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这一节,我们将应用这一知识来解决线性规划问题.所以,我们来简要回顾一下上一节知识.(略)Ⅱ讲授新课:例3:设z =2x +y ,式中变量满足下列条件:值和最小值的最大求 1255334z x y x y x ⎪⎩⎪⎨⎧≥≤+-≤-. 解:变量x ,y 所满足的每个不等式都表示一个平面区域,不等式组则表示这些平面区域的公共区域.(如右图).作一组与l 0:2x +y =0平行的直线l :2x +y =t .t ∈R可知:当l 在l 0的右上方时,直线l 上的点(x ,y )满足2x +y >0,即t >0,而且,直线l 往右平移时,t 随之增大,在经过不等式组①所表示的公共区域内的点且平行于l 的直线中,以经过点A(5,2)的直线l 2所对应的t 最大,以经过点B(1,1)的直线l 1所对应的t 最小.所以z max =2×5+2=12 z min =2×1+1=3说明:例3目的在于给出下列线性规划的基本概念.(用幻灯片给出). 1.线性规划的有关概念:①线性约束条件:在上述问题中,不等式组是一组变量x 、y 的约束条件,这组约束条件都是关于x 、y 的一次不等式,故又称线性约束条件.②线性目标函数:关于x 、y 的一次式z =2x +y 是欲达到最大值或最小值所涉及的变量x 、y 的解析式,叫线性目标函数. ③线性规划问题:一般地,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值或最小值的问题,统称为线性规划问题. ④可行解、可行域和最优解:满足线性约束条件的解(x ,y )叫可行解. 由所有可行解组成的集合叫做可行域.使目标函数取得最大或最小值的可行解叫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2.线性规划在实际中的应用:例4 要将两种大小不同的钢板截成A、B、C三种规格,每张钢板可同时截得三种规格的小钢板的今需要A 、B 、C 三种规格的成品分别为15、18、27块,问各截这两种钢板多少张可得所需三种规格成品,且使所用钢板张数最少?解:设需截第一种钢板x 张,第二种钢板y 张,则⎪⎪⎩⎪⎪⎨⎧≥≥≥+≥+≥+0,027*******y x y x y x y x作出可行域(如右图):(阴影部分)目标函数为z =x +y作出一组平行直线x +y =t ,其中经过可行域内的点且和原点距离最近的直线,经过直线x +3y =27和直线2x +y =15的交点A (),直线方程为x +y =.由于都不是整数,而最优解(x ,y )中,x ,y 必须都是整数,可行域内点()不是最优解.经过可行域内的整点且与原点距离最近的直线是x +y =12,经过的整点是B (3,9)和C (4,8),它们都是最优解.答:要截得所需三种规格的钢板,且使所截两种钢板的张数最少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截法是截第一种钢板3张.第二种钢板9张;第二种截法是截第一种钢板4张、第二种钢板8张.两种方法都最少要截两种钢板共12张.说明:在例4中,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不是实际问题的最优解,应使学生注意到具有实际意义的x ,y应满足x ∈N,y ∈N .故最优解应是整点坐标.Ⅲ.课堂练习: 课本P 64,1,2 ●课堂小结:师: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大家掌握线性规划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应用. ●课后作业习题7.4 2(1),3,4. ●板书设计●教学后记2019-2020年高二数学上学期简单的线性规划第二课时教案二●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线性规划问题,线性规划的意义.2.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可行解、可行域、最优解等基本概念.3.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方法.(二)能力训练要求1.了解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2.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3.会用图解法解决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三)德育渗透目标让学生树立数形结合思想.●教学重点用图解法解决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教学难点准确求得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教师可结合一些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学生再通过练习来掌握用图解法解决一些较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内容:课本P60图7—23记作§7.4.2 A过程:先分别作出x=1,x-4y+3=0,3x+5y-25=0三条直线,再找出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即三直线所围成的封闭区域).再作直线l0:2x+y=0.然后,作一组与直线的平行的直线:l:2x+y=t,t∈R(或平行移动直线l0),从而观察t值的变化.●教学过程Ⅰ.课题导入上节课,咱们一起探讨了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下面,我们再来探讨一下如何应用其解决一些问题.Ⅱ.讲授新课首先,请同学们来看这样一个问题.设z =2x +y ,式中变量x 、y 满足下列条件⎪⎩⎪⎨⎧≥≤+-≤-1255334x y x y x求z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析:从变量x 、y 所满足的条件来看,变量x 、y 所满足的每个不等式都表示一个平面区域,不等式组则表示这些平面区域的公共区域.(打出投影片§7.4.2 A) [师](结合投影片或借助多媒体课件)从图上可看出,点(0,0)不在以上公共区域内,当x =0,y =0时,z =2x +y =0. 点(0,0)在直线l 0:2x +y =0上.作一组与直线l 0平行的直线(或平行移动直线l 0)l :2x +y =t ,t ∈R . 可知,当t 在l 0的右上方时,直线l 上的点(x ,y )满足2x +y >0, 即t >0.而且,直线l 往右平移时,t 随之增大. (引导学生一起观察此规律)在经过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公共区域内的点且平行于l 的直线中,以经过点A (5,2)的直线l 2所对应的t 最大,以经过点B (1,1)的直线l 1所对应的t 最小.所以:z m ax =2×5+2=12, z m in =2×1+3=3.诸如上述问题中,不等式组是一组对变量x 、y 的约束条件,由于这组约束条件都是关于x 、y 的一次不等式,所以又可称其为线性约束条件.z =2x +y 是欲达到最大值或最小值所涉及的变量x 、y 的解析式,我们把它称为目标函数.由于z =2x +y 又是关于x 、y 的一次解析式,所以又可叫做线性目标函数.另外注意:线性约束条件除了用一次不等式表示外,也可用一次方程表示. 一般地,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值或最小值的问题,统称为线性规划问题.例如:我们刚才研究的就是求线性目标函数z =2x +y 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问题,即为线性规划问题.那么,满足线性约束条件的解(x ,y )叫做可行解,由所有可行解组成的集合叫做可行域.在上述问题中,可行域就是阴影部分表示的三角形区域.其中可行解(5,2)和(1,1)分别使目标函数取得最大值和最小值,它们都叫做这个问题的最优解.Ⅲ.课堂练习[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P 64练习1来掌握图解法解决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1)求z =2x +y 的最大值,使式中的x 、y 满足约束条件⎪⎩⎪⎨⎧-≥≤+≤.1,1,y y x x y解: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如图所示: 当x =0,y =0时,z =2x +y =0点(0,0)在直线l 0:2x +y =0上. 作一组与直线l 0平行的直线 l :2x +y =t ,t ∈R .可知,在经过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公共区域内的点且平行于l的直线中,以经过点A (2,-1)的直线所对应的t 最大.所以z m ax =2×2-1=3.(2)求z =3x +5y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使式中的x 、y 满足约束条件⎪⎩⎪⎨⎧≥-+≤≤+.35,1,1535y x x y y x解: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如图所示:从图示可知,直线3x +5y =t 在经过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公共区域内的点时,以经过点(-2,-1)的直线所对应的t 最小,以经过点()的直线所对应的t 最大.所以z m in =3×(-2)+5×(-1)=-11. z m ax =3×+5×=14. Ⅳ.课时小结通过本节学习,要掌握用图解法解决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基本步骤:1.首先,要根据线性约束条件画出可行域(即画出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公共区域).2.设z =0,画出直线l 0.3.观察、分析,平移直线l 0,从而找到最优解.4.最后求得目标函数的最大值及最小值. Ⅴ.课后作业(一)课本P 65习题7.4(二)1.预习内容:课本P 61~64. 2.预习提纲:怎样用线性规划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数学教案:简单的线性规划
(2021最新版)
作者:______
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
【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并会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以及用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
(2)了解线性规化的意义以及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
线性规化问题、可行解、可行域以及解等基本概念;
(3)了解线性规化问题的图解法,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观察、联想以及作图的能力,渗透集合、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建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的意识,激励学生勇于创新.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教科书首先通过一个具体问题,介绍了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再通过一个具体实例,介绍了线性规化问题及有关的几个基本概念及一种基本解法-图解法,并利用几道例题说明线性规化在实际中的应用.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小节的重点是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的区域.
对学生来说,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的区域是一个比较陌生、抽象的概念,按高二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认知水平难以透彻理解,因此学习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的区域分为两个大的层次:
(1)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首先通过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自然地给出概念.明确二元一次不等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直线某一侧所有点组成的平面区域不包含边界直线(画成虚线).其次再扩大到所表示的平面区域是包含边界直线且要把边界直线画成实线.
(2)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在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含义的基础上,画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找出各个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公共部分.这是学生对代数问题等价转化为几何问题以及数学建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难点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并给出解答.
对许多学生来说,从抽象到的化归并不比从具体到抽象遇到的问题少,学生解数学应用题的最常见困难是不会将实际问题提炼成数学问题,即不会建模.所以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作为本节的
难点,并紧紧围绕如何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条件,找出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然后利用图解法求出解作为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
对学生而言解决应用问题的障碍主要有三类:①不能正确理解题意,弄清各元素之间的关系;②不能分清问题的主次关系,因而抓不住问题的本质,无法建立数学模型;③孤立地考虑单个的问题情景,不能多方联想,形成正迁移.针对这些障碍以及题目本身文字过长等因素,将本课设计为计算机辅助教学,从而将实际问题鲜活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以利于理解;分析完题后,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从而将实际问题抽象概括为线性规划问题.另外,利用计算机可以较快地帮助学生掌握寻找整点解的方法.
三、教法建议
(1)对学生来说,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的区域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不象二元一次方程表示直线那样已早有所知,为使学生对这一概念的引进不感到突然,应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以便自然地给出概念
(2)建议将本节新课讲授分为五步(思考、尝试、猜想、证明、归纳)来进行,目的是为了分散难点,层层递进,突出重点,只要学
生对旧知识掌握较好,完全有可能由学生主动去探求新知,得出结论.
(3)要举几个典型例题,特别是似是而非的例子,对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含义是十分必要的.
(4)建议通过本节教学着重培养学生掌握“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尽管侧重于用“数”研究“形”,但同时也用“形”去研究“数”,这对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猜测、归纳等数学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5)对作业、思考题、研究性题的建议:①作业主要训练学生规范的解题步骤和作图能力;②思考题主要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完成;③研究性题综合性较大,主要用于拓宽学生的思维.
(6)若实际问题要求的解是整数解,而我们利用图解法得到的解为非整数解(近似解),应作适当的调整,其方法应以与线性目标函数的直线的距离为依据,在直线的附近寻求与此直线距离最近的整点,不要在用图解法所得到的近似解附近寻找.
如果可行域中的整点数目很少,采用逐个试验法也可.
(7)在线性规划的实际问题中,主要掌握两种类型:一是给定
一定数量的人力、物力资源,问怎样运用这些资源能使完成的任务量,收到的效益;二是给定一项任务问怎样统筹安排,能使完成的这项任务耗费的人力、物力资源最小.
【二】
教学目标
巩固二元一次不等式和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能用此来求目标函数的最值.
重点难点
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是教学重点.
如何扰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并给出解答是教学难点.
教学步骤
【新课引入】
我们知道,二元一次不等式和二元一次不等式组都表示平面区
域,在这里开始,教学又翻开了新的一页,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可以逐步看到它的运用.
【线性规划】
先讨论下面的问题
设,式中变量x、y满足下列条件
①
求z的值和最小值.
我们先画出不等式组①表示的平面区域,如图中内部且包括边界.点(0,0)不在这个三角形区域内,当时,,点(0,0)在直线上.
作一组和平等的直线
可知,当l在的右上方时,直线l上的点满足.
即,而且l往右平移时,t随之增大,在经过不等式组①表示的
三角形区域内的点且平行于l的直线中,以经过点A(5,2)的直线l,所对应的t,以经过点的直线,所对应的t最小,所以
在上述问题中,不等式组①是一组对变量x、y的约束条件,这组约束条件都是关于x、y的一次不等式,所以又称线性约束条件.
是欲达到值或最小值所涉及的变量x、y的解析式,叫做目标函数,由于又是x、y的解析式,所以又叫线性目标函数,上述问题就是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①下的值和最小值问题.
线性约束条件除了用一次不等式表示外,有时也有一次方程表示.
一般地,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值或最小值的问题,统称为线性规划问题,满足线性约束条件的解叫做可行解,由所有可行解组成的集合叫做可行域,在上述问题中,可行域就是阴影部分表示的三角形区域,其中可行解(5,2)和(1,1)分别使目标函数取得值和最小值,它们都叫做这个问题的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