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海洋鱼类
福建海洋鱼类

二、鱼类福建淡水鱼类分隶于9目、23科、95属、163种。
其中鲤形目105种,占淡水鱼类总数64.4%;鲈形目23种,占总数14.1%;鲶形目18种,占总数11%;鳗鲡目7种,占总数4.3%;其它5目10种,占总数6.1%。
福建淡水鱼类地方种有短头鳗鲡、乌耳鳗鲡、福州鳗鲡、长汀拟复吸鳅、圆斑拟腹吸鳅、九龙江拟腹吸鳅、裸腹原缨口鳅、缨口鳅、闽江扁尾薄鳅、霍氏细棘、虎鱼等。
福建淡水鱼类由洄游性鱼类和纯淡水鱼类二个生态群组成:纯淡水鱼类有148种,占总数90.8%。
包括从长江、珠江、黑龙江或国外移入的养殖种类有草鱼、鲢鱼、鱇鱼、团头鲂、罗非鱼、青鳉等种。
洄游性鱼类有中华鲟、鲥鱼、七丝鲚、风鲚、刀鲚、香鱼、白肌银鱼、尖头银鱼、日本鳗鲡、中华鳗鲡、短头鳗鲡、疏斑鳗鲡、乌耳鳗鲡、花鳗鲡、福州鳗鲡等。
淡水鱼类中有捕捞价值和增养殖种类近80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或产量较大的捕捞种类有鲟鱼、鲥鱼、鲚、香鱼、银鱼、鳗鲡、胭脂鱼、鳡鱼、鳈鱼、鳤鱼、红鲌鱼、鲌鱼、倒刺鲃、鱲、马口鱼、华鳊、拟、螖、蛇鮈、似鮈、厚唇鱼、铲颔鱼、白甲鱼、纹唇鱼、鲶鱼、黄颡类、鮠类、鳜类、斑鳢、月鳢等;可供养殖和驯化养殖种类有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鲫鲂、鲴、鲮、罗非鱼、鳗鲡、赤眼鳟、黄鳝、泥鳅、胡子鲶、鳜、斑鳢、月鳢、倒刺鮠、香鱼等。
福建的河流自成系统,独流入海。
各河流分布的种各具特色。
闽江有纯淡水鱼类131种,仅分布于闽江流域的鱼类有短头鳗鲡、福州鳗鲡、胭脂鱼、鳤鱼、长江鱥、贝氏、彩面鲋、细纹颔须鮈、嵊县胡鮈、湘江蛇鮈、小线瓣结鱼、长须鳅鰨、纵纹原缨口鳅、缨口鳅、闽江扁尾薄鳅、大鳞泥鳅、南方大口鲶、鳗尾、大眼鳜、长体鳜、斑鳜、暗色鳜、霍氏细栉虎鱼。
九龙江有93种,仅见于九龙江水系有寡鳞银飘鱼、九龙江拟腹吸鳅、中华沙鳅、长棒花鱼和大鳍 鱼。
汀江有82种,仅见于汀江水系有斑条刺鳑鮍、短须颌须鮈、厚唇鱼、长汀拟腹吸鳅、圆斑拟腹吸鳅、广东缨口鳅、戴氏栉虎鱼;木兰溪有72种,仅见于木兰溪有大鳍刺鳑鮍、白河棘鮈鮍、细黄颡和石鳜;晋江有64种,仅见于晋江的只有锯齿鳊。
中国主要海洋鱼类名称对照

力)、过腊、赤鲫、赤极、红鲷、红鳞加吉、红带鲷、红
鳓鱼
{鱼会}鱼、快鱼、白林鱼、火络鱼、白鲞
鲐鱼
青占(鲭)、油同鱼、花池、花仙、花鲱、花{鱼是}、鲭鱼、
黑鲷
青郎、黑立、黑加立鱼、乌颊、黑结、乌翅、海鲋、青鳞加 吉、黑鳞加吉
牙鲆
平目、左口、圆眨、酒瓶、牙片鱼、偏口鱼、比目鱼、牙鳎、 高眼、鲆
黄姑鱼
黄古、黄婆鸡、或鱼、支或、花或、春只、皮{鱼或}、同乐
鱼、黄姑子、罗鱼、黄鲞、同鱼、鳘子鱼、鳘鱼
太平洋鲱青条鱼、红线、青鱼
鯒鱼
狗腿鱼、尖角子、便子、牛尾鱼、箭鱼、乖子、驴尾巴、中
中国主要海洋鱼类名称对照
中国主要海洋鱼类名称对照
地方名称
小黄鱼
梅子、梅鱼、小先(鲜)、小春鱼、黄花鱼、金龙、小黄瓜 鱼、厚鳞仔、小王鱼、花鱼
大黄鱼 大先(鲜)、黄花鱼、金龙、黄瓜鱼、红瓜、黄金龙、桂花 黄鱼、大王鱼、大黄蚕
带鱼
牙鱼、灰带、白鱼、白带鱼、青宗带、裙带鱼、刀鱼、牙带、 鳞刀鱼、带鱼条
真鲷鲈鱼板、鲈子、源自寨竹荚鱼 王占、竹签、吹鱼、大目{鱼是}、大目鲭、阔目池、阔目吧 浪、刺巴、巴浪、黄占、山舌鱼、山鲐鱼
宽体舌鳎
舌头、目鱼、
鳎米、龙力、他板
鳕鱼
水口、大头鱼、大口鱼、大头腥、明太鱼、大头青、乌口鱼
海鲫鱼 海鲫、海刀子、令吉、九九鱼、海{鱼与}、古眼、即板
多鳞{鱼喜}扁鲫、沙丁鱼、泽鱼、姑鱼、河尖、沙梭、沙钻、沙鲇、船
西沙群岛的鱼

西沙群岛的鱼鱼类是海洋的重要生物资源。
我国南海海洋鱼类有1500多种,大多数种类在西沙群岛海域都有分布,其中很多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主要有马鲅鱼、石斑鱼、红鱼、鲣鱼、带鱼、宝刀鱼、海鳗、沙丁鱼、大黄鱼、燕鳐鱼、乌鲳鱼、银鲳鱼、金枪鱼、鲨鱼等。
特别是马鲅鱼、石斑鱼、金枪鱼、乌鲳鱼和银鲳鱼等,产量很高,是远海捕捞的主要品种。
西沙群岛的鱼类资源十分丰富,品质十分优良,而且盛产我国其他海区罕见的大洋性鱼类。
如:金枪鱼、鲨鱼等。
鱼类是人类食用的动物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之一,现在世界人口消费的动物蛋白质,1 5%来自海洋。
鱼类还是医药、化工及特殊工艺品的重要原料。
马鲅鱼(图片1)马鲅鱼(图片2)红鱼红鱼个体大,肉质厚,味道好,是西沙群岛重要经济鱼类之一,每逢渔汛特别是春汛和秋汛,渔民都能捕到较多红鱼供应市场。
红鱼,学名叫红鳍笛鲷,又名红鱼曹鱼,在分类学上属笛鲷科笛鲷属。
这种鱼体呈椭圆形,稍侧扁,一般体长20-40厘米以上,体重2—3公斤左右。
头较大,体披中大栉鳞,侧线完全与背缘平行,眼间隔宽而突起,全身鲜红色,故得红鱼之俗名。
红鱼喜欢生活在水深50—90米处,底质为泥或沙泥的海区,若无气候突变,一般每年10—11月间开始怀卵,次年四五月底产卵。
它为肉食性鱼类,个体细小的红三鱼、银米鱼等便是它们经常的食物。
渔民根据红鱼的游动习性和食性捕捉红鱼。
捕捉主要采取两种捕捞方法,一是用机动渔轮和较大型的渔船设置大型底拖网捕捞;二是制造红鱼钓船,采用延绳钓的“'钓鱼"办法来捕获。
红鱼由于掠食小型鱼类长肥了自己,因而生得体健身壮,所以它一般可活四五年,长寿者可达7年以上。
而其个体长得也较大,肉厚刺少,肉质鲜美,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丰富,因而被列为优质海产鱼类,是著名的海鲜美食。
红鱼(图片1)红鱼(图片2)红鱼(图片3)沙丁鱼• 科属:鲱科亦称''低〃,是一些鲱鱼的统称,身体侧扁,通常为银白色。
它是硬骨鱼纲鲱形目鲱科沙丁鱼属、小沙丁鱼属和拟沙丁鱼属的统称。
福建省主要海湾浮性鱼卵和仔稚鱼的种类组成与丰度分布

第 2期
台
湾
海
峡
v10 N. 。3 . 。 . 2
M
一
2 1 年 5月 01
J OUR NAL F OC ANOGR HY N AI AN T AI O E AP I T W S R T
2 01 1
福 建 省 主 要 海 湾 浮 性 鱼 卵 和 仔 稚 鱼 的 种 类 组 成 与 丰 度 分 布
鲳 科 ( eo n ti e) L i ah a g d
+
鲡 ( e g ahss. Li n tu p ) o
银 鲈 科 【 rd e) Ger a i 银 鲈 ( ee p ) G rss. r
+ +
+
笛鲷科 ( ujnd e) L t ia a
笛 鲷 ( u a ui p ) L t ns s. j
卵 总平 均丰度 是 4 7 5粒/ , 9. 网 仔稚 鱼 总平均丰 度 5 . O 8个/ 优 势种 明显 , 网. 占总量 比例 大 ; 同季 不 节和 不 同海 湾的种 类数相 差 不大 ; 量平 面分布 呈现 不 同季 节不 同海 湾差 别较 大 , 数 规律 性 不 强 , 偶
然性 大等特 点. 关键词: 海洋 生物 学; 浮性 鱼 卵; 稚鱼 ; 仔 种类组 成 ; 丰度 分 布 ; 建主要 海 湾 福
分 布作报 道 . 本文根 据近些 年 的一些 福 建省 主 要
海 湾 ( 沙 湾 、 源湾 、 洲 湾 、 州 湾 、 三 罗 湄 泉 围头 湾 、 厦 门海 域 、 山湾 ) 浮 性 鱼 卵 与 仔 稚 鱼 的 资料 进 行 东 的
个 , 采获 3 4 共 0 84粒 鱼 卵 , 经初 步鉴 定 属 于 9科 1 9 种; 共采 获 3 10尾 仔稚 鱼 , 5 经初 步 鉴 定 属 于 2 4科 5 2种 . 卵与仔 稚 鱼 的种 名 录 和各 种 类 在 不 鱼 同海 湾 的分布详 见表 1 .
福建水产养殖概况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福建水产养殖概况一、福建省水产资源的优势福建是海洋大省,拥有3324公里的海岸线,居全国第二位;滩涂面积2701平方公里,海岸线漫长曲折,曲折率居全国首位;形成大小海湾125个,海洋国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占福建国土的“半壁江山”;沿岸海域生物资源种类多,数量大,具有经济价值的各类生物资源400多种,海珍品驰名中外。
福建省发展水产养殖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资源潜力。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九五”、“十五”期间,在福建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战略决策的推动下,水产养殖业迅猛发展,水产总量大幅增加,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渔民收入不断增加。
2005年水产总量达602.2万吨,居全国第三位。
人年均水产品占有量186公斤,为全国最高。
渔业经济总产值达936亿元,渔民纯收入6456元。
全省纯渔户43.7万户,186万人。
福建省浅海滩涂辽阔,全省30 米等深线内浅海面积2215. 5 万亩;潮间带滩涂300 万亩;内陆江河溪流纵横交错,水库湖泊星罗棋布,可供养殖的海洋与水域面积超过陆地耕地面积。
地处亚热带,沿岸水质肥沃,气候温和,发展水产养殖业条件得天独厚。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福建省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2002 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559 万吨,其中水产养殖产量339 万吨,占全省水产品总产量的60. 7 %。
水产养殖业创汇5 亿美元以上,占渔业创汇总额的90 %左右。
事实证明,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使福建省渔业规模与效益获得快速增长,渔业经济在我省国民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
二、福建省的特色水产业专家们看到,福建省在水产开发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在初步已经形成以大黄鱼、鳗鱼以及特色品种为主体的水产业,专家们对以下几个地点的特色养殖印象深刻。
闽东盛产的鱼

闽东盛产的鱼一、鱼类常见海水鱼类约72种,常见淡水鱼类约38种。
经济价值较高的有鱼留科鱼类、鳗科鱼类、鳐鱼工科鱼类以及石斑鱼、梅童鱼、大黄鱼、黄菇鱼、凤尾鱼、草鱼、鲢鱼、鲤鱼、鲫鱼、香鱼等30多种。
主要捕捞鱼类有大黄鱼、带鱼、鳓鱼、丁香鱼、鲨鱼、马鲛、鲳鱼、海鳗,均占捕捞生产的一定比重。
而属近内海种类的梅童鱼、青鳞鱼、四指马鲅、龙头鱼在渔业产量中波动较大。
福鼎县秦屿晴川湾海区,常有大鱼搁浅。
清嘉庆九年(1804年)十一月,秦屿搁浅鲸鱼8条,大者4000公斤,小者500多公斤。
1985年12月22日,在秦屿打水岙有12条抹香鲸搁浅,最大的体长16米,重20吨;小的长12米,重15吨。
大黄鱼 80年代以前,为闽东渔场主要捕捞品种之一,全区平均年产4000~5000吨。
最高的1962年产量高达3万多吨,最低的1965年仅800吨。
1978~1981年冬汛,省内外1000多对机帆船大围缯和对网作业集中闽东渔场围捕越冬大黄鱼,每个汛期,捕获大黄鱼约3~4万吨。
由于捕捞过度,闽东渔场大黄鱼资源遭受严重破坏,产量骤减。
1992年,年产量仅120多吨。
带鱼为闽东渔场主要捕捞品种之一全区平均年产5000吨,最高年份产量可达3.15万吨。
渔获量历年居各种海洋鱼类之首。
1992年,年产量为12000吨。
鳓鱼福鼎县台山列岛周围是鳓鱼产区,这福建省6个鳓鱼产卵场之一全区平均年产500吨,最高年份产量达2810吨。
1992年,年产量为590吨。
鳀鲳鱼闽东沿海均有生产,其中主产区兰园海域占80%~90%,年产量在全区捕捞产量中占有一定的比重。
1992年,年产量为5000多吨。
丁香鱼盛产于四石霜、台山、七星及嵛山等渔场。
产量不大。
二、虾、蟹类全区虾、蟹类约有70多种,以热带、亚热带沿岸虾蟹类为主。
经济价值较高的虾、蟹类有长毛虾、中草药对虾、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斑节对虾、新对虾、管鞭虾、鹰爪虾、毛虾、锯缘青蟹、梭子蟹、河蟹、日本眼蟹等10多种。
闽南人生活中的“狗鲨”

Z W R S滋味人生在福建闽南沿海地区,狗鲨是人们熟悉的很有营养价值和一定药用价值的海鱼。
狗鲨,学名叫条纹斑竹鲨,体长一般1m左右,重数斤。
背、侧面灰褐色,有12条暗褐色横斑条。
在横条中间和体侧其它部分,还散布许多大小不一的白色斑点和黑色斑点,就像穿着色彩斑驳的迷彩服。
它的头部和腹部稍平扁、宽大;尾部较细,侧扁,近棍状,喷水孔中等大。
两鼻孔间有方形鼻瓣,鼻瓣外侧有1个鼻须。
口横裂,有口鼻沟与鼻孔相通。
牙细小,中央有1个尖峰,基部有一两个小齿头。
皮肤粗糙,盾鳞单峰形。
背鳍两个,第一背鳍起点在腹鳍里角上方;第二背鳍起点距第一背鳍起点较距尾基为远。
臀鳍低而小,靠近尾鳍,腹鳍位于第一背鳍下方稍前。
狗鲨是闽南沿海常见的底层鱼类,栖息于沿海或内港有岩礁的海底。
摄食底栖多毛类、虾、蟹、章鱼及底栖鱼类,还摄食其他甲壳类、星虫和双壳贝。
它是卵生鱼类,每年3~6月生殖,为捕捞盛期。
9~11月产量也较多,渔家人习惯用鲨鱼延绳钓或流刺网捕捞。
在闽南的水产市场,如果说要买“条纹斑竹鲨”,可能知之甚少,若说“狗鲨”,绝大多数人都懂得。
那么,“狗鲨”怎么与“狗”扯上关系?这除了它的头部与狗有几分相似之外,还有一个遥远的传说。
有一年春节期间,东海龙王常住的水晶宫,有一只看门海狗想到人间看热闹,便向龙王提出要求,龙王念它一年到头忠于职守很是劳累,就同意它的要求,让看门狗上岸去放松几天。
说罢,就教看门狗变身法,把它变成为一个花枝招展的姑娘,穿着一身色彩斑驳的衣服。
海狗上岸后,看到岸上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贴红联,演大戏、舞龙狮、划旱船、攻炮城等新春节民俗活动热闹非凡,无不感到新奇。
海狗迷恋人间丰富多彩的年俗活动,纵情游玩过头,超过龙王准假的限期。
当它想回龙宫时,竟遇到退潮,更糟糕的是忘记了变身口咒,几次错念,竟使自己变成一条似狗非狗的鱼类,那身斑斑点点的衣服变成它的鱼皮。
因为海水已退潮,它只好在沙滩打滚,渐渐使自己的皮肤黏附了一身沙子,这就是“狗鲨”皮肤多沙之故。
福建所有的海鲜都在这儿了,你吃过几种?(二)

福建所有的海鲜都在这⼉了,你吃过⼏种?(⼆)你了解胡建?你到过胡建吗?你吃过胡建的海鲜吗?青⽪鱼类1、巴浪鱼(很便宜的鱼,煎着吃很⾹)2、拉⼭⽹⼩巴浪鱼这个鱼,好难吃!!!3、沙丁鱼基本做成罐头,专供美国。
4、⼤⽬姑(学名:⽵筴鱼、⼤⽬鲭)⼩杂鱼,蛮好吃的,价格也贱得很。
5、花辉鱼(学名:花腹鲭)煎起来蛮⾹,你家猫闻见会发疯的。
6、倒棍、炮弹(学名:巴鲣)这玩意⼉,经常被⽤来当做⾦枪鱼骗⼈,别上当,难吃死了7、花沿、烟仔(学名:扁巴鲣)这⼜是什么⿁,不熟,⼀般来说,鱼长的丑⾁也难吃,它是第⼀没⼈敢说第⼆。
8、松叶仔(做⼲锅杂鱼不错)9、⽪⼑鱼(别吃他,太难吃了,亏他还长的这么好看,⾁吃起来硬邦邦的,被渔民伯伯骗过⼀次,你就别上当了。
)10、秋⼑鱼--不说你也认识11、马胶鱼--国民⼤众鱼!黄刺(学名:黄鲷)---这鱼,很补的,⼥⼈多吃吧。
纺头、⾹头----经常被⼈当做黄翅鱼卖,假的就是假的⿊格(学名:⿊鲷)--长的像李逵,⾁也像,不好吃飞格(学名:⿊鲷)---加强版的李逵!!05⽩格(学名:⽩鲷)---肤⾊变⽩后的李逵,不过挺滋补的!06加蜡古---海鱼⾥的西门庆,好吃的紧。
07盘仔(学名:⼆长棘鲷)---这鱼,性格像王菲。
08加蜡(学名:真鲷)----不知道为啥,⼴东⼈特别喜欢吃。
09⿊鱼、⿊包公(学名:⿊胡椒鲷)---酒楼⽤来忽悠⼈的。
鱼如其名,⾁跟包公⼀样糙。
10连尖(学名:星斑裸颊鲷)---乍⼀看,这颜⾊搭配,像个神经病,红配绿,赛狗屁,不过,鱼⾁吃起来还可以。
⿊记、沙记(学名:⾦焰笛鲷)---⽇本⿁⼦喜欢⽣吃他,就让他们吃吧,反正卖给他们死贵死贵的。
叫啥这鱼,忘了它叫啥了,算了,不想了,费劲。
----你知道吗?长⾝型鱼类⿊⽬带鱼珠带鱼 ---就是鱼⾻⾥有圆珠的的,谁说的有圆珠的就是⼀定是进⼝带鱼?不懂装懂。
黄嘴带鱼(黄⾦⼩带)---很补,就是⼩了点。
内陆⼈不会吃,有内陆的朋友不懂⾏,因为它⼩,把我骂了⼀通,说我是骗⼦,你才是骗⼦,你全家都是骗⼦,好吧,骂⼈不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鱼类福建淡水鱼类分隶于9目、23科、95属、163种。
其中鲤形目105种,占淡水鱼类总数64.4%;鲈形目23种,占总数14.1%;鲶形目18种,占总数11%;鳗鲡目7种,占总数4.3%;其它5目10种,占总数6.1%。
福建淡水鱼类地方种有短头鳗鲡、乌耳鳗鲡、福州鳗鲡、长汀拟复吸鳅、圆斑拟腹吸鳅、九龙江拟腹吸鳅、裸腹原缨口鳅、缨口鳅、闽江扁尾薄鳅、霍氏细棘、虎鱼等。
福建淡水鱼类由洄游性鱼类和纯淡水鱼类二个生态群组成:纯淡水鱼类有148种,占总数90.8%。
包括从长江、珠江、黑龙江或国外移入的养殖种类有草鱼、鲢鱼、鱇鱼、团头鲂、罗非鱼、青鳉等种。
洄游性鱼类有中华鲟、鲥鱼、七丝鲚、风鲚、刀鲚、香鱼、白肌银鱼、尖头银鱼、日本鳗鲡、中华鳗鲡、短头鳗鲡、疏斑鳗鲡、乌耳鳗鲡、花鳗鲡、福州鳗鲡等。
淡水鱼类中有捕捞价值和增养殖种类近80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或产量较大的捕捞种类有鲟鱼、鲥鱼、鲚、香鱼、银鱼、鳗鲡、胭脂鱼、鳡鱼、鳈鱼、鳤鱼、红鲌鱼、鲌鱼、倒刺鲃、鱲、马口鱼、华鳊、拟、螖、蛇鮈、似鮈、厚唇鱼、铲颔鱼、白甲鱼、纹唇鱼、鲶鱼、黄颡类、鮠类、鳜类、斑鳢、月鳢等;可供养殖和驯化养殖种类有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鲫鲂、鲴、鲮、罗非鱼、鳗鲡、赤眼鳟、黄鳝、泥鳅、胡子鲶、鳜、斑鳢、月鳢、倒刺鮠、香鱼等。
福建的河流自成系统,独流入海。
各河流分布的种各具特色。
闽江有纯淡水鱼类131种,仅分布于闽江流域的鱼类有短头鳗鲡、福州鳗鲡、胭脂鱼、鳤鱼、长江鱥、贝氏、彩面鲋、细纹颔须鮈、嵊县胡鮈、湘江蛇鮈、小线瓣结鱼、长须鳅鰨、纵纹原缨口鳅、缨口鳅、闽江扁尾薄鳅、大鳞泥鳅、南方大口鲶、鳗尾、大眼鳜、长体鳜、斑鳜、暗色鳜、霍氏细栉虎鱼。
九龙江有93种,仅见于九龙江水系有寡鳞银飘鱼、九龙江拟腹吸鳅、中华沙鳅、长棒花鱼和大鳍 鱼。
汀江有82种,仅见于汀江水系有斑条刺鳑鮍、短须颌须鮈、厚唇鱼、长汀拟腹吸鳅、圆斑拟腹吸鳅、广东缨口鳅、戴氏栉虎鱼;木兰溪有72种,仅见于木兰溪有大鳍刺鳑鮍、白河棘鮈鮍、细黄颡和石鳜;晋江有64种,仅见于晋江的只有锯齿鳊。
鹿溪有33种。
草鱼俗名:鲩(闽西)。
草鱼性活泼,喜栖息于水体中、下层和近岸多水草区域,是草食性鱼类。
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2~28°C。
性成熟年龄为4~5龄。
产卵期在4~6月,产漂浮性卵。
草鱼是人工养殖的主要品种。
青鱼俗名:乌溜(闽北)、溜仔(闽南)。
青鱼是生活于江河、湖泊的中、下层鱼类,以软体动物为食,5龄鱼性成熟,产卵期为5~6月,本省九龙江上游的华安县十三行是青鱼的天然产卵场。
1959年,曾在北溪下游的江东桥附近,捞到大量鱼卵,并孵出鱼苗。
青鱼广泛分布于闽江、九龙江、汀江、晋江、木兰溪等水系。
鲢鱼俗名:白鲢(福州、莆田)、鲢鱼(闽南、闽西)。
鲢鱼生活于水体上层,性活泼,善跳跃。
摄食浮游生物为主,3~4冬龄,体重3.5~4公斤时性成熟,产卵期在4~6月,产漂浮性卵。
生长快。
广泛分布于闽江、九龙江、汀江、晋江、木兰溪等水系。
鲢鱼是本省主要养殖品种。
鳙鱼俗名:红鲢、花鲢(福州、莆田、仙游)、大头鲢(闽南、闽西)。
鳙鱼是生活于江河中的上层鱼类,喜栖于有流水或水面较宽的水体,具溯河游动习性,性温和。
4~5龄、体重约7.5~10公斤,性腺开始成熟,产卵期在4月下旬至6月。
以浮游动物为食,生长速度快。
广泛分布于闽江、九龙江、汀江、晋江等水系。
鳙鱼是本省主要养殖品种。
鲤鱼俗名:呆鱼(闽南)、丁板鲤(闽北)、弯头鲤、鲤妈(闽西)。
鲤鱼喜栖息于水域的底层或水草丛生区域,食性杂。
雌鲤性成熟年龄为2龄、雄鲤为1龄。
产卵期在2~8月,以3~4月为盛期,分批产卵。
生长迅速,体长一般200~300毫米,重约1~1.5公斤,最重的达15公斤。
鲤鱼广泛分布于闽江、九龙江、汀江、晋江、木兰溪等水系,是江河重要的经济鱼类,也是福建省养殖的主要品种。
鲫鱼俗名:鲫仔(闽南)、田池仁(莆仙)、鲫鱼仔(闽西)、鲫(福州)。
鲫鱼喜栖息于水草丛生的浅水区,适应能力强,能在低氧、碱性较低的环境水体中生长繁殖。
1龄鱼性成熟,产卵期在2~6月,分批产卵,卵粘性。
杂食性鱼类,分布广。
产量约占天然鱼产量25%左右。
本省江河、沟渠、池塘、水库均有分布。
日本鳗鲡俗名:鳗鱼。
日本鳗鲡属降河性洄游鱼类,平时栖息于江河、湖泊、水库、池塘的穴洞中,喜暗怕光、昼伏夜出,有时从水中游上陆地,经潮湿草地移居到其它水域。
5~8年开始性成熟。
每年秋末冬初,亲鳗从江河向江河口移动,随流出海进行降河产卵洄游。
孵出的仔鳗,成透明柳叶状称柳叶鳗,随流漂至近海海区及江河口,再经变态成白仔鳗至幼鳗。
每年1~4月,幼鳗成群进入江河,然后在各河干支流中生长、育肥。
成鳗体重约1公斤,大者体长可达1300毫米,重达5公斤。
广泛分布于闽江、九龙江、晋江、汀江和木兰溪等水系及沿岸海区。
胭脂鱼俗名:雷公鱼(南平、建瓯)。
胭脂鱼为温水性中、下层鱼类。
幼鱼多栖息于水的上层,行动较缓慢。
成鱼多见于水流较急较深的石滩处,营底栖生活,行动较敏捷。
5冬龄鱼始达性成熟,产卵期2~3月,分布于闽江中上游,在闽江支流急流、深潭石滩处产卵,建瓯附近为主要产卵场。
成鱼体长500~600毫米,最大体重可达30公斤。
香鱼俗名:溪鳗(厦门、龙海)、时鱼(福鼎)。
香鱼为溯河性中小型鱼类。
较大的幼鱼和成鱼栖息于通海的江河,较小的幼鱼(50毫米以下)则栖息于河口和沿海港湾。
九龙江的香鱼,8~9月由平和县一带江面洄游到漳州江东桥附近产卵,成鱼生殖后即死亡,仔鱼随流入海,翌年春季体长达60~80毫米再溯河而上。
用定置张网捕捞。
宽鳍鱲俗名:花斑、花石斑、花函巴。
宽鳍鱲为江河中上游的小型鱼类,喜游于流水较急、底质为砂石或砂泥的浅滩处,常与马口鱼群集一处,冬季常成群潜入深水中的石穴越冬。
性成熟早,产卵期在4~6月,在底部有较多砾石和水流较急的浅滩产卵。
体长80~90毫米、体重25克左右,最大体重100克。
分布于本省闽江、九龙江、汀江、晋江、木兰溪、交溪、穆阳溪等水系,捕捞产量较多。
细鳞斜颌鲴俗名:薄鳞黄尾、青尾(闽北)、红鳞鱼(闽南)。
细鳞斜颌鲴生活于水流较急的江河中下层,平时分散在近岸觅食,冬季喜群栖于敞水区深处。
2冬龄鱼开始性成熟,产卵期在4~6月。
行动缓慢,较易捕捞,体长200~300毫米、体重0.5~1公斤,最大个体重达3公斤,分布于闽江、九龙江、晋江等水系。
近年来由于滥捕,产量下降。
在水库放养苗种1~2次,就可以形成自然种群,可提高水库生产力。
圆吻鲴俗名:麦艄(建阳)、溪勒(莆田、仙游)、赤尾勒(漳州)。
圆吻鲴是中下层鱼类,生活在江河中水清、流急、水面宽阔的浅水砂石地带,天气寒冷时群集于深水石潭处,气候转暖时分散各处觅食。
2冬龄鱼性腺开始成熟,在静水中性腺亦能成熟。
产卵期在4月中旬至8月上旬。
体长200~260毫米、重150~250克,最大个体重达4公斤。
分布于闽江、九龙江、汀江、晋江、木兰溪、交溪等水系。
在建溪圆吻鲴和扁圆吻鲴占总捕捞量10~20%。
平胸鲂俗名:鳊(通称)、三角鳊(福州)。
平胸鲂为中下层淡水鱼类,栖息于底质为淤泥或砾石、生长有沉水植物和淡水壳菜的敞水区,冬季则群栖于深水的岩石缝中越冬。
不论江河或湖泊都能生长繁殖,产卵期在5~6月。
生长较快,一般体重1~1.5公斤,最大个体重达5公斤。
分布闽江、木兰溪等水系。
黑脊倒刺鲃俗名:鯶、溪(闽北)、溪魁(莆仙)、枋子鱼、杠子鱼、粗鳞(闽南)。
黑脊倒刺鲃为淡水中下层鱼类,喜生活于水流湍急、水色清澈、砾石较多的溪河中,秋冬季潜居深水的石洞中。
雄鱼比雌鱼性成熟快,产卵期在3~4月。
生长速度较快,一般个体重0.5~1公斤,大者可达5公斤。
分布于闽江、九龙江、汀江、晋江、木兰溪、交溪、漳江等。
黄颡鱼俗名:黄鮟、草鮟、草黄鮟(闽北)。
黄颡鱼为小型底栖鱼类,适应性强,喜群集,多在水流缓慢、水生植物多的水域内生活,白天静栖于水底或隐藏于洞穴内,夜间活动、觅食。
2龄鱼性成熟,产卵期在5~6月。
产卵后雄鱼在旁护卵,直至幼鱼能独立生活为止。
体重30~100克,最大可达750克。
分布于闽江、九龙江、晋江、木兰溪、交溪等水系。
斑鳢俗名:乌鱼、蛇头鱼(闽北)、草厉(福州)、厉鱼(闽南、莆仙)。
斑鳢为底栖生活的淡水鱼类,喜栖息于沿岸水草多和淤泥底质的浅水区,冬季游到深水区钻入淤泥中越冬,适应性强,在浑浊或缺氧的水体中均能生存,甚至短时间离水亦不会死亡。
产卵期在4~6月。
产卵后亲鱼护卵,直至孵出仔鱼体色变黑时才离开。
生长快,分布于闽江、九龙江、汀江、晋江、木兰溪、漳江等水系。
鳜俗名:白桂(闽北)、姜母鱼(闽侯)。
鳜生活于江河湖泊中,不喜集群,白天潜居,夜间溯河上游,夏秋季随洪水游向江河下游。
5~6月晴天在上游砾石底、水深不到1米的急流河滩产卵。
3龄时成熟。
生长快,体长大者可达500毫米,体重5公斤。
棘有毒。
产卵季节产量高。
广泛分布于全省各江河、湖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