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盲蝽的识别与防治
棉盲蝽类害虫的发生、防治、预测和预报

棉盲蝽绿盲蝽分布最广,南北均有分布,且具一定数量。
为害特点(1)子叶期顶芽受害,生长点变黑、干枯,形成顶枯,仅剩2片肥厚子叶,不再生长,俗称“公棉花”或“无头棉”。
(2)真叶出现后,顶芽受害枯死,不定芽丛生,形成多头棉,俗称“破头疯”。
(3)幼叶受害,被害处初为小黑点,展开后为破叶,俗称“破叶疯”。
(4)顶心和旁心受害,枝叶丛生、疯长,形成扫帚状。
(5)幼蕾受害,由黄变黑、枯落;稍大的蕾受害,苞叶张开,不久脱落;幼铃受害,出现黑褐色水渍斑,严重时僵化脱落。
中黑盲蝽 (棉金毛盲蝽)学名Adelphcoris suturalis Jakovlev常发区分布很广,为偏北方种类,北起黑龙江(裴德),西至甘肃东部、陕西、四川,南迄江西九江、湖南的中南部,东达沿海各省。
如河北、河南、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省。
主要在长江流域的江苏、上海、安徽、江西(九江)、浙江及四川(西昌)等地猖獗为害。
绿盲蝽学名Lyguslucorum Meyer—Dur.分布最广,北起黑龙江,南迄广东、广西,西至甘肃的东部、青海、四川、云南,东达沿海各省,全国各棉区都有分布。
我国江西以北,辽宁以南的辽河、黄河和长江流域为猖獗区。
苜蓿盲蝽学名Adelphocoris lineolatus Goeze广泛分布于全北区和东洋区,在国内分布很广,是偏北方种类,北起黑龙江、内蒙古,西至山西、新疆、甘肃、四川,东达河北、山东、江苏,南止于浙江、江西和湖南、湖北等省的北部。
如甘肃、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南、江苏、湖北、四川。
是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棉区的重要害虫。
新疆、陕西、山西、河北、河南等地为猖獗区。
三点盲蝽 (触角盲蝽、花鬓盲蝽、花须盲蝽)学名Adelphocoris taeniophoms Reuter分布于辽宁、华北、西北棉区,以及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等棉区。
主要发生在黄河流域。
如陕西、山西、辽宁、河南、河北等省发生较重。
牧草盲蝽学名Lygus pratensis Linn分布于新疆、辽宁、华北和西北棉区,东北棉区也有分布,南至湖南的边缘。
棉花盲蝽蟓的种类特征、危害特点及防治措施

棉花盲蝽蟓的种类特征、危害特点及防治措施近年来,抗虫棉的种植面积逐渐扩大,而目前的抗虫棉不同于“无虫棉”,只对棉铃虫、红铃虫等鳞翅目害虫具有一定抗性,棉田中的盲蝽蟓、红蜘蛛、棉蚜等仍需要及时防治。
目前,在沿江棉区,盲蝽蟓已经上升为主要害虫之一,造成较重危害,应注意加强防治。
1、棉花盲蝽蟓的种类和形态特征棉盲椿蟓包括绿盲蝽、中黑盲蝽等种类,常混合发生,为长圆形中小型昆虫,有卵、若虫与成虫三种虫态。
卵为长茄形,在棉花上卵生于叶片的主脉、大叶的边缘、叶柄和青铃表皮下。
我地发生以绿盲蝽为主,以成虫、若虫危害,活动性强。
绿盲蝽成虫:体长5mm左右,绿色,触角比身体短,前胸背板上有黑色小刻点,前翅绿色,膜质部暗灰色。
卵:长约1mm,长瓶状,卵盖奶黄色,中央凹陷,两端突起,无附属物。
若虫:初孵时全体绿色,复眼红色,5龄若虫体鲜绿色,眼灰色,身上有许多黑色细毛,翅尖端蓝色,达腹部第4节,腺囊口为一黑色横纹。
2、危害特点危害时间长,棉花幼苗到结铃长达6个月时间,以蕾花期危害最重,成虫、若虫刺吸棉株汁液,被危害的棉花嫩叶伸展后,出现许多破洞,叶片破烂俗称“破叶疯”,嫩尖危害可形成无头棉、多头棉、扫帚棉。
蕾花、棉铃被害后显出黑褐包斑点,造成蕾、铃大量脱落。
3、发生与环境的关系3.1与大气湿度及降雨量有很大的相关性在阴雨天多、降雨量大的年份,有利于它的发生和发展。
越冬卵在空气相对湿度60%以上时大量孵化,如3~4月份天气干旱就会抑制越冬卵的乳化;6~8月份降雨偏多,空气相对湿度80%左右的累积时间比较长,且气温较低,即25~30℃时,有利其大量繁殖为害。
3.2与棉株含氮量的关系棉盲蝽的为害与杆株含氮量明显相关,嫩叶含氮量(干重)5%,盲蝽为害76%,老叶含氮3%不受害。
幼铃、幼蕾含氮分别是4.3%、4.1%,受害重,大铃含氮2%,不受害。
所以,棉花生长茂盛,蕾花较多时棉田发生较重。
3.3与棉田周围环境的关系一般靠近越冬寄主和早春系列寄主的棉田,盲蝽蟓发生早而重。
要抓住防治棉盲蝽灾害期.doc

要抓住防治棉盲蝽灾害期根据大家对棉盲蝽习性的调查观察和广大棉农防治棉盲蝽的实践,最后认为,防治棉盲蝽的关键时期是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主要防治对象应是刚飞入棉田、尚未产卵的第一代棉盲蝽成虫。
由于此时棉田中的虫量较少,尚未产卵,能起到杀一灭百的作用;而且棉盲蝽刚飞入棉田,立足未稳,既要寻偶交尾,又要尽快进食,而且距地头地边处较多,此时立即防治可打它个措手不及。
所以这是防治棉盲蝽的最佳时期,也是防治成效最好的时期。
一、对棉盲蝽的习性认识要全面1.迁飞和定居。
实际上,棉盲蝽成虫并不是在不断地迁飞中进行取食和产卵的。
当雌虫完成交尾后,一般“定居”在几株棉花上,贪婪地、频率极高地取食邻近的棉株,然后才开始产卵。
基本上是先“安家落户”,再“生儿育女”。
这就给防治提供了有利契机,即不用费太大气力而能将其一网打尽。
2.隐蔽和暴露。
棉盲蝽个体小,移动快,隐蔽性强,但棉株独特的、典型的受害症状比较明显:一是嫩叶、嫩尖在受害数小时后就出现黑点、黑斑;二是受害嫩蕾变黑、干枯,而后脱落。
只要及时查看,其隐蔽再好也会暴露。
3.藏匿与活动。
一般情况下,棉盲蝽白天是藏匿的。
但在寻偶交尾时期却异常活跃,躁动不安,尤其是初羽化的成虫。
笔者曾多次见到数只棉盲蝽成虫在棉株间互相追逐,全不顾中午烈日当头。
这就增加了害虫接触农药和天敌的机会,利于提高防效。
4.棉花和其它寄主。
棉盲蝽对棉花的偏爱不是绝对的,和棉花的生育期有关。
据笔者观察,棉盲蝽成虫对未现蕾的棉苗没有太大兴趣,一是棉株小,棉盲蝽难以栖身;二是供棉盲蝽取食的嫩尖太少。
吸引成虫迁入的主要是现蕾后的棉株。
这就给抓住防治适期提供了便利。
由于棉盲蝽的越冬寄主和环境极其复杂和广泛,所以第一代若虫的孵化时间和成虫的羽化时间差异很大,一般麦田较早,苜蓿地次之,而枣树则较晚;杂草则依出芽和生长发育的早晚而不同。
这与棉盲蝽若虫孵化后立即在寄主上取食正相吻合,小麦返青早,苜蓿次之,而枣树出芽晚。
笔者观察到的第一代棉盲蝽成虫最早是5月10日,而此时它并不迁飞到出土不久的棉苗,而主要在麦田活动。
棉田盲蝽象的发生与防治

刚毛,头三角形。唇基显著 ,眼小 ,位于头侧 :触 . 角 4节 , 比体 短 。喙 4节 ,腹 部 1 0节 ,臭 腺 开 口 于腹 部 第 三 节 背 中央 的后 缘 、横 缝 状 ,跗 节 2节 , 端 节长 ,端 部 黑色 ,爪 2个 ,黑色 ;成 虫 体 长 5~ 55rn ,宽 25mm,全 体 绿色 。头 宽 短 ,眼 黑色 , . ll l .
象 的 防治 。
1 棉 田盲 蝽象 的种 类 特征 及发 生规 律
8月 份 是 3代 、4代 在 棉 田 的发 生 高 峰 期 。9月 中
旬后 棉 花 逐渐 枯 衰 ,4代 成 虫 开始 向仍 处花 期 的作
物转移。 1 苜 蓿 盲蝽 的主 要 特 征及 发 生 规 律 。卵 长 1 . 3 . 2~
翌盈 雹脚
l
棉
田
盲
蝽
象
的
发
生
与 防
治
近 段时 间不 断 有农 民来 县农牧 局 咨询 棉 田盲 蝽
红 褐色 ,呈 三 角 形 , 唇基 红 褐 色 。眼 长 圆 形 , 黑
象 的 防 治 问题 ,笔 者 于 7月 2 4~2 8日下 乡 发 现 , 棉 田盲蝽 象 若 虫 、 成 虫 百株 棉 花 达 3 6—4 O头 ,远 远超 出了防 治指 标 ,而 在 多 雨高湿 的情 况下 ,盲蝽 象 若虫 、成 虫活 动 频繁 ,发 生危 害 也较 严重 。适逢 近 几 天 ,河 北 南 部 连 续 下 了 2场 透 雨 (0 以 30mm 上 ) 盛 发 期 降雨 进 一 步 增 加 了盲 蝽 象 对 棉 株 的危 ,
1 . mm,宽 03 5 .8 mm,长形 ,呈 乳 白色 ,颈部 略 弯
为 害棉 田的 盲 蝽 象 主 要 有 :绿 盲 蝽 、 中 黑 盲
棉盲蝽防治方法

棉盲蝽防治方法棉盲蝽属半翅目,盲蝽科。
棉盲蝽的寄主植物种类非常广泛,除棉花外,苹果、枣、梨、桃、葡萄、豆类、白菜等都是其危害对象,在山东省发生危害的棉盲蝽主要以绿盲椿为主。
棉盲蝽以成虫、若虫的刺吸式口器刺吸为害,刺的过程中分泌毒汁,吸的过程中吸取作物的营养汁液。
生长嫩绿、含氮量高的部位容易受害,因此生长点、嫩叶、嫩枝、幼果等是其主要危害部位。
危害生长点,可造成主茎停止生长,不定芽丛生,称破头棉;危害嫩叶,可造成叶片卷缩、腐烂;幼果受害后,有的出现黑色坏死斑,有的出现隆起的小疱,其果肉组织坏死,大部分受害果脱落,严重影响产量。
棉盲蝽在山东省一年可发生5代,主要以卵在苜蓿、蒿类等杂草上或树皮内、浅层土壤中越冬。
翌年3-4月份月均温达11℃以上,相对湿度高于70%时,卵开始孵化。
4月底到5月中旬主要危害果树和棉花幼苗,其中5月上中旬为危害盛期。
7月中旬到9月上旬主要危害棉花,其中7月中下旬和8月上中旬为两个危害高峰期。
棉盲蝽在山东省不是主要的害虫,但是近两年其发生危害程度呈逐年加重的趋势,在鲁西北和鲁西南的部分棉区已成为棉花和果树上的主要害虫,其中以危害枣树最重。
据滨州市5月下旬调查,大约30%枣园受害严重,受害枣园虫株率为100%,受害严重的枣树一般每嫩梢有虫5-6头左右,导致枣芽伸展不开,长不出,落叶,甚至二次发芽,严重影响树势和冬枣的开花结果;棉田危害株率一般为20-40%左右。
另外,部分地区在葡萄和苹果上也有一定的危害。
山东省棉盲蝽发生危害程度加重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以下三点:1、近年来,抗虫棉大量种植,棉田用药次数和用药量都在减少,但是由于抗虫棉只是抗棉铃虫,而对于棉盲蝽没有效果,所以导致棉盲蝽危害上升。
2、棉花育苗移栽、地膜覆盖等技术的推广使棉苗发育早,生长旺盛,为1、2代棉盲蝽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
3、气候条件对棉盲蝽的发生危害比较有利。
棉盲蝽适于中温(20-29℃)高湿(相对湿度70%以上)的条件,5月上中旬山东省降水偏多,气温偏高,造成果园里的小气候有利于棉盲蝽发生危害。
棉花盲蝽象的发生与防治

对郑州那威高肥业有限公司的“ 搭建一
个平台 , 实行两轮驱动 , 打造三支队伍 ,
机制和质量保障措施 , 我省 的测土配 对 方施肥工作做了全方位 的采访。 通过3 天的实地考察和调研 ,栗铁
服 务四种对 象 , 现五个功 能 ” 化服 实 农 务体 系给予 了高度评价 , 充分肯定 了我 省肥料企业 为测土配 方施肥作 出的突 出贡献。在开封市 , 栗铁 申听取 了开封 市农林局在新时期 、 阶段测土配方施 新 肥工作开展情况 的汇报 , 极力 赞扬 了开 封市农林局与时俱进 、 开拓进取的工作 精神和 工作作风 ,并对开封 市开展 的 “ 四方三结合 , 方肥料进万家 ” 配 测土配 方整建制推进模式产 生了浓厚的兴趣。 农民日报记者每到一处 , 深入农村 基层 , 走进 田间地头 , 采访众多农户 , 详 细 了解我省配方肥料的生产 情况 、 供应
刘 娟娟
、
危重症 状
棉 盲蝽以成虫 和若虫刺 吸棉株顶 芽、 嫩叶 、 花蕾及幼龄上的汁液 , 棉花幼 苗期生长点 受害形成仅 剩两片肥厚 子 叶的“ ” 公 棉花 , 期棉花顶心和果枝生 后 长 点受害后 , 腋芽 丛生 , 形成 “ 丛生 式 的疯杈多头棉 , 叶受害后 , 嫩 出现褐色 坏 死小点 , 棉叶伸 展后 , 出现很多不规
耕 地地 力 评 价 工 作进 行 了安 排 部 署 。
( 博) 王
评价工作 , 根据项 目工作进度和 实际需 要 ,月2 —2 日, 8 省土肥站在关 N 1 2 \ 举办 了
区域 测土配方施肥 技术总结 和区域耕 地 地力评价培训班 。全省 1 个省辖市 8
肥站魏 国强书记 、 张桂兰副站长参加 了 开班仪 式。魏国强在会上作重要讲话。 会议分别 就区域测 土配方施 肥补
棉花盲椿象的防治

防治工作展望
01
综合防治
未来棉花盲椿象的防治将更加注重综合防治措施的运用,包括农业防治
、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以实现更好
的防治效果。
02
抗药性治理
随着盲椿象抗药性的增强,未来将更加注重抗药性治理工作,开展抗药
性监测和风险评估,研发新型农药和施药技术,以克服盲椿象的抗药性
。
深入研究盲椿象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规律,为制定科 学合理的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研发新型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 频率,降低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
THANKS
感谢观看
棉花盲椿象的危害症状
叶片卷曲
棉花盲椿象的幼虫会钻入 棉株的嫩叶或花蕾中,导 致叶片卷曲、脱落或花蕾 不能正常发育。
植株矮小
受到棉花盲椿象侵害的棉 株生长缓慢,植株矮小, 影响棉花的产量和质量。
落花落果
由于棉花盲椿象的侵害, 棉花的开花和结果受到阻 碍,导致落花落果现象严 重。
04
棉花盲椿象的防治技术
问题。
03
绿色防控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未来棉花盲椿象的防治将更加注重绿色
防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包括生态控制、生物防治和物理
防治等措施,能够实现病虫害的可持续治理。
棉花盲椿象防治的未来研究方向
加强盲椿象抗药性机制的研究,寻找有效的抗药性治理 方法,延长农药使用寿命。
加强棉花盲椿象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预测预报的 准确性和时效性,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提供支持
繁殖方式
以卵或若虫越冬,每年发生3-4代,每代成虫在棉株上产 卵10-20粒。
棉花盲椿象的分布与危害
分布范围
棉盲蝽的发生与防治

棉盲蝽的发生与防治
由于棉农对棉盲蝽及其危害缺乏认识,而且越是水肥条件好生长茂密的棉田发生越重,所以棉盲蝽已成为当前棉花生产中最危险的害虫。
一、为害症状棉盲蝽以成虫、若虫的刺吸式口器刺入棉株嫩头、嫩叶、花蕾、幼铃,吸收棉组织汁液,受害棉苗顶芽变黑干枯,主茎停止生长,形成丛生的不定芽及多头棉。
一般5月中下旬时,见到心叶带有黑点就能找到虫子,心叶继续生长,叶面皱缩,形成残缺畸形。
7月中旬至8月,阴雨天或浇水后,嫩茎、嫩尖最易受害。
幼蕾受害后,变弱干枯脱落,易形成空枝,叶枝丛生,利于害虫繁殖,造成大幅度减产。
二、防治方法
(1)合理施肥,合理密植,及时打顶,防止棉花徒长,除尽棉田及地边杂草以减轻其发生程度;
(2)早检查、勤检查,做到及时发现早防治,可结合防治蚜虫兼治棉盲蝽;
(3)由于成虫具有迁飞性,成方连片的棉田及棉花比较集中的
地方,应尽量在害虫发生初期集中喷药以确保防治效果;
(4)药剂防治可于6月中旬、7月中旬棉盲蝽发生盛期,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加10%吡虫啉1000倍液喷雾。
由于成虫善飞,每次喷药后都有残虫,应连续多次喷药,生长快密度大的棉田和雨水多的年份更要注意管理,加强防治,每5~7天用药1次,连续防治3~4次。
注意在清晨或傍晚用药,喷药时靠近地边杂草及灌木也要喷到。
如采用喷药与田间熏蒸结合的方法进行防治,效果更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棉盲蝽的识别与防治
摘要将常见的几种棉盲蝽(绿盲蝽、中黑盲蝽和苜蓿盲蝽)进行了识别,并总结了其防治技术。
关键词棉盲蝽识别防治
文献标识码 A
棉盲蝽是为害棉花的多种盲蝽的总称,属半翅目盲蝽科,是我国棉花主要害虫之一,全国各棉区都有分布。
一般为害较重地区,棉花的损失达20%~30%,个别严重地区,经常遭到毁灭性的为害,严重影响了棉花的产量。
人们往往对棉盲蝽认识不清,有时把缘蝽、花蝽、长蝽等科的虫子都算作盲蝽,也有人把为害不严重的或吃蚜虫的盲蝽也算在内;对盲蝽的若虫更是不易分清,特别是卵,一般都不易找到,更无法识别。
为此,笔者将常见的几种棉盲蝽进行了识别,并总结了其防治技术。
1为害症状
棉盲蝽通常以刺吸式口器插入棉株的嫩头、嫩叶、花蕾和幼铃等部位,吸食汁液并分泌毒素使棉株组织坏死或促使畸形生长。
棉苗在子叶期,生长点被害则变黑干枯而不再生长;真叶期顶心受害后,呈现黄褐色至黑色,最后干枯落叶,只留下2片肥厚的子叶,中后期结铃又小又少,这样的棉花通常被称为“公棉花”;稍大棉苗的嫩头被害时,主茎便停止生长,旁芽又长出乱杈,俗称“破头疯”。
嫩叶被棉盲蝽为害后,最初出现黑色的小点,被刺破的地方细胞坏死,然后随着嫩叶的生长,黑点处出现不规则的破缝和孔洞,俗称“破叶疯”。
幼蕾和幼铃被害,起先出现小黑点,然后干枯脱落;大蕾和20d左右的青铃被棉盲蝽为害后,经常形成黑点或黑斑,生长畸形,严重的也会脱落。
2种类识别
颖上县新集镇主要有以下3种棉盲蝽(绿盲蝽、中黑盲蝽和苜蓿盲蝽):
2.1绿盲蝽
2.1.1形态特征。
成虫(图1)体长为5~5.5mm,宽2.5mm,黄绿色,全身覆
有细毛,触角比身体短,前胸背板上有许多黑色的小刻点,前翅绿色,膜质部分半透明,暗灰色。
卵长约1mm,形状很像长茄子,上端有乳白色的卵盖,中央凹陷,两端突起。
若虫刚孵出时为透明的乳白色,吃食后慢慢呈浅绿色。
5龄的若虫身体为鲜绿色,触角淡黄色,末端的颜色稍深。
翅尖达腹部的第5节。
2.1.2分布及生活习性。
绿盲蝽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华南的棉区。
在黄河流域棉区一年发生4~5代,长江流域棉区发生5代。
以卵在棉花、果树等植物的残茬、茎秆、断枝切口处越冬。
3~4月平均温度高于10℃,相对湿度高于70%时,卵开始孵化,第1、2代若虫多生活在紫云英等绿肥田中。
5月初羽化为成虫,6月上旬第2代成虫开始迁入棉田,其中6月中旬到7月中旬是为害盛期。
8月下旬以后,因为棉株的花蕾减少,它们又逐渐迁移到正在开花的其他植物上为害,11月开始越冬。
成虫的寿命长,羽化后6~7d 即开始产卵,产卵期30~40d。
第1代的雌虫平均产卵可达300多粒,以后随着代数的增加逐渐减少到数十粒。
卵产得很散,非越冬代的卵多散产在嫩叶、茎、叶柄、叶脉和嫩蕾等组织内。
2.2中黑盲蝽
2.2.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6~7mm,宽2.5mm,身体表面覆盖1层褐茸毛,头部很小,呈红褐色三角形。
触角比身体长,前胸背板近中央有2个小黑圆点,小盾片与爪片的大部分为黑褐色。
卵淡黄色,长椭圆形,卵盖有黑斑,边上还有1个丝状附属物,向内弯曲。
若虫刚孵出来时为乳白色。
然后变成绿色或红褐色。
5龄的若虫身体为绿色,身上有黑色刚毛,翅芽羽化前由绿色转变成褐色。
2.2.2分布及生活习性。
中黑盲蝽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
在长江流域地区大部分一年发生4代,下游棉区有时发生5代,世代重叠。
4~5月,中黑盲蝽的越冬卵孵化后,一般就地选择寄主,5月下旬开始迁入棉田。
若虫行动快,而且隐蔽。
成虫善飞,喜欢在正在开花的植物上为害,其中以棉花、大豆、苜蓿、胡萝卜、马铃薯、向日葵等为主。
6月下旬到8月份是2~4代在棉田的发生高峰期。
与绿盲蝽相同,8月下旬棉株花蕾减少,又逐渐迁人正在开花的其他植物上为害。
9月开始产卵越冬,每个雌虫一生可产卵70~80粒。
卵多散产在植株嫩茎和下部叶柄组织里,随着棉花叶片破碎或枝条松散而散落土表,因此淘土可以发现越冬卵。
2.3苜蓿盲蝽
2.3.1形态特征。
成虫体形相对较大,长约7.5mm,宽2.6mm,全身黄褐色,披有细毛。
触角褐色丝状,比身体长,基部粗壮。
前胸背板后半部有2个黑色圆斑,小盾片中央有2个对映的半丁字形褐色纹,这是它与其他盲蝽区别的主要特征。
卵呈淡黄色,卵盖平坦,呈黄褐色;若虫为暗绿色,全身被黑色刚毛,足淡绿色,腿节上有黑斑,胫节上有黑刺。
2.3.2分布及生活习性。
苜蓿盲蝽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棉区。
在黄河流域棉区每年发生4~5代,长江流域棉区5~6代,以卵在苜蓿、
胡萝卜、绿肥、部分杂草和棉叶的叶柄内越冬,4月中下旬孵化,孵化出的若虫在原寄主上为害,大部分在5月中旬羽化为成虫,到5月下旬或6月初,1代成虫的部分成虫就迁人棉田为害,其中第2、3代为害棉花最重。
9月中旬成虫开始在越冬寄主上产卵,一般产卵在比较光滑的叶柄和嫩茎上,密集成排。
第1代成虫多在棉苗的茎和下部叶柄上产卵,第2代成虫多在棉株下部叶柄上产卵。
每年繁殖3~4代,以卵在棉秸秆、杂草秆等茎秆内越冬,雨水多的年份和灌溉棉区,苜蓿盲蝽发生严重。
3防治措施
(1)在棉田的管理上,冬春季要及时清除棉茬、枯枝落叶和棉田周围的杂草,把它们集中深埋或烧毁,防止越冬卵的孵化。
合理安排棉田的邻作,不与甜菜、菠菜、油菜、苜蓿、胡麻、荒地相邻,最好与小麦邻作。
在一定程度上要争取做到合理稀植,这既有利于棉田的通风透光、减少蕾铃脱落,也有利于做到细致喷药,提高喷药效果;在施肥上,要做到控氮、稳磷、增钾、补微;同时在化控上,也要做到少量多次、轻控勤控,即过去1次的用量分成2~3次用。
同时对受棉盲蝽为害而形成的多头苗,可以通过及时整枝治理,留2个头或1个强枝等补救措施,充分发挥棉株的调节补偿作用,促使结铃数增加,挽回部分损失,将棉盲蝽的危害损失降到最低。
(2)平时多观察棉田,争取做到早发现、早防治,如果棉花苗期到蕾期当百棵棉株有成、若虫3~5头时,立即用40%乐果2000倍液涂茎或滴心治理,同时还可以防治蚜虫,而且不伤害天敌。
成株期最好进行化学防治,可以选用10%吡虫啉1500倍液,或5%锐劲特悬浮剂2000倍液喷雾。
当棉盲椿大量发生时,可选用速度快、防效高的20%好年冬乳油3L/hm2对水喷雾。
每隔5~7d用药1次,连续防治3~4次。
(3)因为棉盲蝽昼伏夜出,成虫飞行力强,所以化学治疗时,喷药时间选在晴天上午9:00前或下午17:00后效果好。
喷药时最好采用四面包抄的办法,先从两边开始,到地中间时结束,会大大提高杀虫效果。
参考文献
[1]夏国军,邹琼,罗毅,防治棉花害虫的农药植物[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5):3747,3761。
[2]王守明,2008年安徽省水稻与棉花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J],农技服务,2008,25(1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