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互译教程
英汉互译实用教程 (郭著章) 第二章 翻译过程及词义确定 本章内容

英汉互译实用教程(郭著章)第二章翻译过程及词义确定本章内容概述:翻译过程:1. 理解原文2. 译文表达3. 校核阶段翻译过程:理解原文⏹1. 理解语言现象a.词汇现象b.语法现象⏹2.理解逻辑关系⏹3.理解所涉及事物理解原文:理解语言现象译者必须上下有联系地理解原文的词汇含义、句法结构和惯用法等理解原文:理解语言现象a.词汇现象:根据上下文确定词义⏹Eg.1. Life is full of ups and downs.人生充满了欢乐与痛苦。
⏹He has seen the ups and downs in the history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他经历了两国关系史上的分分合合。
a.词汇现象:根据上下文确定词义Eg. 2. The wedding ,which Heyward still remembered with pride ,was attended by a who's who of Boston Society.赫华德仍然记得,参加婚礼的人中有波士顿的一位社会名流,这使他感到十分得意。
a.词汇现象:根据上下文确定词义Eg.3. There was no lady about him. He was what the woman would call a manly man. That was why they like him.他这人没有一点女人气。
他是女人们称之为男子汉的那种人。
这正是他们喜欢他的原因所在。
a.词汇现象:根据上下文确定词义4. My handwriting was so bad that after taking dictation, I couldn’t translate it.辨识、辨认a.词汇现象:根据词性确定词义Eg.5. On his way home he bought some apples at a fruit stand.摊位他回家时,在路上的水果摊上买了些苹果。
实用英汉互译教程4 Basic Translation Skill Conversion

2. 介词转译成动词(prep.---v.)
英语中介词的使用频率相对于汉语来说要高得多 。实际上英语中很多介词在语境中可带有明显的 动作意味,例如“across, against, past, toward, through, with”等。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为了汉语 表达的通顺流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将一些介词 转译为动词。
4. 副词转译为动词(adv.---v.) 英语中,副词常常用来修饰动词作状语,这样使 得副词具有了动作意味。所以,副词也可以转换 为汉语的动词来翻译。 We started home. 我们启程踏上归途。 The train will be in in ten minutes. 火车十分钟后会到达。
2. 介词转译成动词(prep.---v.)
“Coming!” Away she skimmed over the lawn, up the path, up the steps, across the verandah(凉台), and into the porch(门廊).
“来啦!”她转身蹦跳着越过草地,跑上小径,跨 上台阶,house with the money. 他用那笔钱买了一栋房子。 Both the police and the murderer are after him. 警察和凶手都在找他。 He was finally on his feet again. 他终于又站了起来。 Are you for or against the proposal? 你赞成还是反对这项提案?
be flooded with people 战争前夕,这个火车站被逃难者所淹没。 Before the war, the train state was flooded with refugees. be all packed 体育馆被塞得满满当当。 The stadium was packed with so many people. The stadium is all packed.
《新编英汉互译教程》第三版 第一讲

About the Course
• Evaluation 30% :presence+ in-class performance +presentation 70%: Final Test: sentence translation: E-C, C-E (50%from in/after class materials) passage translation :E-C , C-E
信达雅的典范
•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 Bacon , On Studies •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 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 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王佐 良译
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
• In China: 许渊冲:translation is an art only 刘重德: translation is both an art and a science
Principles for Translation
• What is a good translation ?
Principles for Translation
• Limitations of Yan Fu’s principle: Different texts have different styles, “elegance” cannot be the only criterion.
英汉互译教程

1. Joint military exercises have increased in the region, to the detriment of trust between countries.联合军事演习在本地区有增无减,不利于国家间建立信任。
6. They killed a bottle of Kaoliang between them.他们二人对酌,把一瓶高粱酒喝得一干二净。
7.When it came to reading, they were as good as blind.一拿起书本,他们可都成了睁眼瞎了。
10. Last night I heard him driving his pigs to market.昨夜我听见他鼾声如雷。
11.They ran away as fast as their legs could carry them.他们拼着命地逃跑。
12. People were born survivors.人的生存能力是与生俱来的。
13 .这个环境工程是个“民心工程”。
The environment-friendly project is a “popularity -winning” project.14. 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夫不可。
The mastery of a language is not easy and requires painstaking effort.15. 会议开得冷冷清清,有时甚至开不下去了。
The meetings were marked by such absence of living discussions that at times they were almost on the point of breaking up.16. They pay lip- service to education but don’t work for better schools.他们口惠而实不至,口口声声支持教育,却又不肯为改善学校条件做一些实际工作。
英汉互译教程(修订版)汇编

英汉互译教程(修订版)汇编1. 英汉互译概述翻译原则:翻译应遵循“信、达、雅”的原则,即忠实于原文、表达流畅、语言优美。
翻译技巧:包括直译、意译、增译、减译、转译等,译者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文化差异:翻译时要注意中英文化差异,避免出现文化误解。
2. 英汉互译常用技巧词义选择:根据上下文选择合适的词义,避免出现歧义。
句式转换:根据中英文的句式特点进行转换,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
语序调整:根据中英文的语序特点进行调整,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修辞手法: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译文更加生动形象。
3. 英汉互译常见问题词汇误用:由于词汇掌握不牢固,导致误用词汇,影响译文的准确性。
语法错误:由于语法知识掌握不牢固,导致语法错误,影响译文的流畅性。
文化误解:由于对中英文化差异了解不够,导致文化误解,影响译文的准确性。
4. 英汉互译学习资源翻译教材:如《英汉翻译教程》、《汉英翻译教程》等,系统讲解翻译理论和技巧。
翻译实践:通过翻译实践,提高翻译能力和技巧。
翻译工具:如词典、语法检查工具等,辅助翻译工作。
5. 英汉互译学习方法词汇积累:通过背单词、阅读等方式积累词汇,提高词汇量。
语法学习:通过学习语法知识,提高语法水平。
翻译实践:通过翻译实践,提高翻译能力和技巧。
文化学习:通过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6. 英汉互译职业发展翻译公司:加入翻译公司,从事专业翻译工作。
自由翻译:成为自由翻译,为各种客户提供翻译服务。
翻译教育:从事翻译教育工作,培养翻译人才。
7. 英汉互译行业动态翻译服务外包: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翻译服务外包给专业的翻译公司,提高翻译效率和质量。
翻译人才培养:翻译人才培养逐渐受到重视,各种翻译培训机构和课程应运而生。
8. 英汉互译未来展望技术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翻译工具和平台将更加智能化、便捷化。
行业融合:翻译行业将与其他行业深度融合,如教育、旅游、电商等。
人才培养:翻译人才培养将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自考教材英汉互译教程

自考教材英汉互译教程
自考教材《英汉互译教程》是一本专门针对英语和汉语之间的翻译进行教学的教材。
该教材主要涵盖了翻译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巧,旨在帮助学生提高英汉互译的能力。
该教材的内容主要包括翻译的基本概念、翻译的标准和原则、翻译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各类文本的翻译实践等。
通过学习该教材,学生可以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和文化背景,掌握翻译的基本技巧和方法,提高英汉互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此外,该教材还配有大量的练习和例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该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适应全球化背景下对翻译人才的需求。
总之,《英汉互译教程》是一本实用的自考教材,对于想要提高英汉互译能力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英汉互译教程

英汉互译教程英汉互译是最常见的翻译形式之一,也是英语学习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
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语言的精准性,还要注重语言的得体性和表达的清晰性。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英汉互译的技巧和方法。
一、掌握基本词汇掌握基本词汇是英汉互译的基础。
这包括常用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并且需要考虑不同表达方法之间的差异。
例如,英语中表示“我知道”的方法有很多种,如I know、I understand、I see等,它们在不同场合和语境中的使用会有所差异。
因此,学习英汉互译时要特别注重基础词汇的学习和掌握。
二、注意词语搭配在英汉互译中,词语的搭配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常情况下,一个单词并不能准确的表达出一个完整的含义,需要与其它关键词进行搭配才能更好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
例如,英语中的“hot coffee”可以翻译成“热咖啡”,但是“cold coffee”却不能翻译成“冷咖啡”,而是要翻译成“冰咖啡”。
因此,在英汉互译中要特别注重词语之间的搭配。
三、把握语境在英汉互译中,在把握每个单词和词语的意思之外,还需要注意语境的分析。
语境是指上下文,它能够决定一个词语或句子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例如,在英语中,句子“I’m fine”可以表示询问别人的状态,也可以表示回答别人的关心,所以在进行英汉互译时需要视情况而定。
四、语法分析英汉语法之间有很多的区别,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语法分析。
例如,英语中的主语和谓语是要一一对应的,而中文中主语和谓语的位置则可以灵活调整。
这就需要翻译者能够准确的理解英文句子的语法结构,才能够正确的翻译成中文。
五、了解文化背景在英汉互译中,还需要了解文化背景。
由于中英文化背景的差异,有些词语的含义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可能会发生变化。
例如,英国人国家馆中会出现“cup of tea and biscuits”,而美国人则是“coffee and donuts”。
因此,在进行英汉互译时,需要了解词语的文化含义。
英汉互译教程要略

英汉互译教程总复习1.Joint military exercises have increased in the region, to the detriment of trust between countries.联合军事演习在本地区有增无减,不利于国家间建立信任。
2.This old man gets up and goes to bed with the sun everyday.这位老翁每天黎明即起,日落而息。
3.A nearby object falling into a black hole is never heard of again.附近的天体一旦落入黑洞,就会销声匿迹。
4.我们应该抢时间赶任务。
We should work against the clock.5.These hospital expenses made inroads on my savings.这些住院费耗掉了我大部分积蓄。
6.They killed a bottle of Kaoliang between them.他们二人对酌,把一瓶高粱酒喝得一干二净。
7.When it came to reading, they were as good as blind.一拿起书本,他们可都成了睁眼瞎了。
8.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血浓于水。
9.人们笑贫不笑娼。
People ridicule poverty but not prostitutes.10. Last night I heard him driving his pigs to market.昨夜我听见他鼾声如雷。
11.They ran away as fast as their legs could carry them.他们拼着命地逃跑。
12.People were born survivors.人的生存能力是与生俱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imon Teaching
• (11)汉语采用方块表意文字,不是拼音文字,没有严 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前人注重字义、字形、字音,以便 解读经书;误认为无规则可学,以为多诵多读便可理解、 表达。欧洲古代语言也以训释古籍为要义,但属拼音文 字,又富于形态变化,上古时期便有《 希腊语语法))、 《 拉丁语语法》 ,注重词、语源、词形变化、句法。
Simon Teaching• (7) 20 世纪70 年代末起,改革开放,大力引进西方 语言学理论;出现“改革开放语言”。 • (8)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起,出现“文化热”。中外 交流频繁,中西文化碰撞,汉外语言差异与中西文化差 异意识强烈,新词语、新观念、新理论层出不穷;“中 国文化语言学”诞生。
英译汉教程
2 Contrastive Studi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2.2 Studie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Simon Teaching
2 . 2 . 1 some Major Factors Affecting the Chinese Language
• (4)音节匀称,词语和句式往往成双成对,富于均衡 美与节奏美:对偶、对照、排比、反复、重叠。 • (5) 双音节词、四音节词占优势:双音、叠韵、叠音、 四字格。
Simon Teaching
• (6)句子构造原则与词组构造原则基本一致:主谓、 动宾、偏正、联合等语法关系。 • (7)声调:字以四个声调的变化辨义。 • (8)词类与句子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 (9)元音占优势。
Simon Teaching
• (3)句子结构千变万化,模糊性较大,歧义现象较多: 一个深层结构(语义结构)可表现为多个表层结构(句 法结构),多个深层结构可表现为一个表层结构;各种 句式综合运用,如紧缩句、无主句、流水句、连动式、 兼语式、把字式、被字式及其种种套叠。
Simon Teaching
Simon Teaching
• 1. 2 汉语语篇① 注重话题,注重“意识流”,注重事理和先 后顺序,常常采用非演绎式的、往往是领悟式的归纳型 (because-therefore structure)、经验式的临摹型 (isomorphism)或螺旋式(circular / spiral / indirect)、漫 谈式(rambling)的思维模式;注重隐性连贯(implicit coherence),经常只把事情或意思排列起来,让读者自己去 领悟其间的关系(reader responsible),呈现曲折起伏、断 续离合、若即若离的风格;喜欢“摆事实,讲道理”,信息安 排常常按照“自然”语序(n atural order):由远及近, “层层剥笋”,逐层深入,头长尾短,先叙述一些背景、历史、 条件、环境、事实、情况、情节、理由、原因、分析、例证等, 再点出主要的或重要的判断、结论、观点、态度、要旨、结果、 行为等(specific-to-general sequence);或按照“开篇说明 升历史回顾升现状解释升观点态度斗今后任务”这类模式。语 篇开头注重的是“where the argument / talk is coming from”,通常反映了现实的时间和事理顺序,犹如对现实生活 经历的临摹;也有类似英语的逻辑顺序。大多语篇缺乏主题句, 类似“点评式”议论或“体会式”言论。章句以意役形,以神 统形,传神写意,画龙点睛,言简意赅,重意会而轻法则。 “中国语言是人治的”(王力1984: 53),受人的悟性和表达 需要的管治。
Simon Teaching
• (3) “五四”运动之后,主张科学与民主,反对文言 文,提倡白话文,形成、发展并普及了普通话,现代汉 语逐渐成熟、发展。 • (4)新中国成立之后,出现了大陆汉语和港澳台汉语。 大陆推广白话文,普及语法知识,提倡“准确、鲜明、 生动”的文风,反对老八股、洋八股,使用简化字;港 澳台汉语以白话文为主,夹杂文言,使用繁体字。
• (l)长期封建社会,尊崇先圣先王,注重经籍古书,以 训释古籍为重,并以此取士。通读经书,阐发教义,成 为社会时尚。因此,训话学、文字学、音韵学高度发达, 虚词、语序、章句、句读、倒文、省文等也随之研究。 • (2)鸦片战争之后,西学东渐,发现“书读千遍,其 义自明”的方法是落后的,语法是学习中西语言的捷径。 1898 年出现了借鉴拉丁语法的第一部汉语语法《马氏 文通》
Simon Teaching
• (5) 20 世纪5 。年代语言学界受斯大林语言学说影响, 50 年代末至60 年代初出现极“左”思潮,存在教条主 义,排斥西方语言理论;“政治运动语言”盛行。 • (6) 1966 一1976 年“文化大革命”,语言研究停顿; “文革语言”、“毛著语录”文风盛行。
Simon Teaching
• (10)构词法灵活多样:复合法、重叠、轻声、儿化等。
• (11)量词、语气词丰富多彩。
• (12)直接借用外来词的比重较小,外来词常被“汉化” 的意译词取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信息社会的发展, “异化”、“洋化”的词语、表达方式和“异化翻译” 呈现增多的趋势。
Simon Teaching
Simon Teaching
• 1. 5 悟性有整体性的特征,因而汉语表达方式注重整体 意念,注重语流的整体感;句子主要成分尽量靠拢,忌 讳句中插入、阻断;喜欢整体匀称,词语和句式往往成 双成对,富于均衡美与节奏美,如对偶、对照、排比、 反复、重叠;多用平行结构、同义反复、反义合成、四 字短语;追求音节对称整齐、词语对仗工整、声韵和谐 悦耳,词语呈现双音节化和四音节化。表达方式注重整 笨性,有助子整体领悟。
Simon Teaching
• 1. 4 悟性有主观性的特征,因而汉语民族比较注重主体 思维,往往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倾向于描述人 及其行为或状态,常用主动式、意念被动句和人称主语 表达法;当人称不言自喻时,又常常隐含人称或省略人 称。悟性注重自我体验反思:汉语的表达习惯常常把知、 情、意融合在一起,把情感体验与客体描述合而为一, 激扬文字,抒发感情,引经据典;堆砌华丽辞藻,重复 同义近义,易于滥用主观性修饰语(如:热烈祝贺大会 胜利召开,这里的“大会胜利召开”,让洋人以为大会 是经过斗争而获得胜利才得以召开的,类似“伟大”、 “重大”、“积极”、“突出”、“优秀”、“重要”、 “正确”、“显著”等等主观114 修饰语在报刊里比比 皆是),几乎成了一种文风。主观情感语气使被表达的 客观事物带有主体意向。
Simon Teaching
• (14)儒、道、佛三教影响深远,经书造就汉语无数的 典故、成语、名言、格言。 • (15)历代名人的名言造就汉语无数的名句、格言、篇 言、引语。
• (16)作家和诗人的名作、名诗造就汉语无数的典故、 成语、词语。
2.2.2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Chinese
Simon Teaching
• (12)汉语由汉族创造,来源单一,虽有外来影响,但 远不如英语来源混杂、多元。汉语地理方言多,但外来 语相对较少,且常被汉化的意译词取代。汉语远不如英 语开放。 • (13)文言文、骄体文、八股文〔 老八股、党八股、 帮八股、洋八股)、白话文、外文、方言、宣传语言等 造就汉语多种文体和风格。
Simon Teaching
• 1. 6 悟性有模糊性的特征,因而汉语模糊性较大,歧义 现象较多:一个深层结构(语义结构)可表现为多个表 层结构(句法结构),多个深层结构可表现为一个表层 结构(如:这锅饭能吃十个人/十个人能吃这锅饭、神 秘的少女的心、我差一点没跟他结婚)。许多表达方式 在英美人看来是非逻辑的(illogical,如:救火、晒太 阳、在家养病、一匹马骑两个人、哎,你想死我了、昨 晚我盖了两条被子),但中国人通过“约定俗成”的悟 性,并没有产生任何误解。(又如:烤火、中国队大胜 美国队=中国队大败美国队)。
Simon Teaching
• (9)汉民族思维重悟性,重具体语言现象的描写分析, 轻系统的理论探讨研究。汉语语法学起步晚,且发展缓 慢,有零碎的、个人的论述、论著,缺系统的、科学的 理论体系。大学无语言学系,语言学界缺理论学派,缺 严格的正规研究。
• (10)战争动乱、社会动向、政治运动、重大事件、时 事新闻、方针政策、媒体传播等造就汉语无数新词语和 独特的表达方式,形成富有中国特色的文风。
NOTES: 悟性与理性:汉英语言常用 的表达方式
• • • 摘录自连淑能:《中西思维方式:悟性与理性― 兼论汉英语言常用的 表达方式》 ,载《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 年第7 期。 1. 汉语常用的表达方式 1.1 汉语的哲学背景是儒、道、佛的悟性,用词造句成章的最大特点 是采用意合法(parataxis),重意义组合而轻形式结构,让读者和听 者领悟其中的意义和关系:词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用词注重功 能、意义;句子不受严谨的主谓结构的约束,少用或不用关联词语, 摆脱形式的束缚,“抛弃一切不必要的附属成分,只留下纯粹的思想” (O. Jespersen 1954: 57),直接表达现实和思维过程,体现悟性的 象似性(iconicity),词语之间的关系常在不言之中,语法意义和逻 辑关联常隐含在字里行间;造句富于弹性,灵活多变,着重意念,颇 多隐含;讲究语意、文气和语感的通畅,言不尽意,得意忘言,富于 领悟空间,对语境依赖较多(high-context);流水句很常见,话如 行云流水,随意自然流动;完全句与不完全句混合交错,松句、散句、 紧缩句、无主句、省略句、并列式复句交替并用;句子之间可断可连, 流泻铺排;主谓难分,主从难辨,形散神聚,言简意赅,“意尽为 界”,多取意合法。悟性和“约定俗成”的语用规则决定句义。要正 确理解句义和语意,必须从词语的意义、功能甚至语段、篇章和语境 中去分析、领悟、体味。“中国语法是软的,富于弹性”(王力1984: 141),这个“弹性”,体现了人的悟性。
Simon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