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以及其自身的局限性
古代科举制度的作用与局限

古代科举制度的作用与局限在中国古代,科举是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
科举制度起源于唐代,经过宋代的完善后得以广泛应用。
作为一个长期存在的制度,科举制度在古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既具有积极的作用,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下面分别从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局限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科举制度的作用1. 选拔优秀人才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主要是选拔优秀人才,使其能够成为官员。
科举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以人才为本,充分发掘了社会上的人才资源。
这样不仅能够保证政府能够聘用到最优秀的人才,还能够让这些人才得到应有的利用,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
2. 促进社会稳定科举制度同时具有独特的社会调节功能,它通过公正的选拔程序增强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古代社会动荡不安,但是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人们有可能通过努力考试、获得进入政府机构的机会,并最终晋升高官显贵。
这种途径可以让普通人最终与特权阶层平起平坐,稳定社会秩序。
3. 统一的知识体系在推行科举制度的同时,古代中国也开办了许多学校和书院,这为科举制度的推广奠定了基础。
科举制度要求考生熟练掌握经典和典籍,这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教育体系,促进了统一的知识文化体系。
科举制度整合古代中国的知识文化,建立了广泛的文化共识,这为社会整合和统一提供了有益的基础。
二、科举制度的局限性1. 教育资源不完善尽管科举制度强调知识教育和文化素质,但是很多穷人却无法享受到教育资源。
古代官方严格限制贫困人家人才的发掘,使得其优秀的人才无法得到应有的重视,在科举考试中处于劣势。
因此,科举制度的实行也并未完全消除贫富差距,仍然存在阶级和贫富分化。
2. 丧失组织能力的局限性随着国家的发展,科举制度由于本身的僵化不适应这种变化,逐渐成为束缚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
科举制度忽视了实际能力和工作经验的评价,在选拔人才方面存在局限性,无法迅速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和任务中的多样性需求。
3. 阻碍社会进步科举制度在长期实践中,往往被官僚精英层利用,它并不是一个容易调整和改进的制度。
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

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周朝的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进行全面评估,并探讨它的深度和广度。
一、背景与起源1. 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朝,是以考试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
该制度由周朝的孔子发扬光大,成为后来各个朝代选拔官员的重要手段。
2. 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的背景是为了弥补社会地位的不平等,通过选拔优秀人才,实现社会和治理的稳定与发展。
二、八股取士的招考方式1. 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通过三个主要环节来选拔人才,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
每个环节都有不同的考试内容和标准,由此进行分层选拔。
2. 在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中,考生需要通过严格的考试来展示自己的才能。
考试主要包括文化素养、文笔水平和政治倾向等方面的评估。
三、八股取士的影响与局限1. 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在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的也造成了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是标准化的考试题目和答案导致了人们只追求形式化的答案,忽视了创新和思考。
2. 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对社会地位的分配不公平,往往只有富贵家庭的子弟才能接受充足的知识和培训,有限的资源造成了人才的浪费。
3. 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更像是知识的死记硬背,忽视了实践和能力的培养。
这直接影响了中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方式。
四、个人观点与思考在我看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也有一些局限性。
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起到了稳定社会和发展文化的作用。
然而,它在标准化和形式化方面的过于强调,以及对个人实践和能力的忽视,导致了一些问题的产生。
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一个健康的教育体系和科举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借鉴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的经验教训,我们可以追求更公平、更科学的选拔人才的方式,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自唐代开始,经过宋、元、明一直延续到清朝结束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
这一制度实行了一千多年,影响深远,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
唐太宗时期,通过实行进士及第制度来选拔官员,标志着科举制度的开始。
进士及第制度以礼部考试为核心,以考试合格者为进士,合格率较低,选拔官员的门槛较高。
宋代时期,科举制度逐步得到完善。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阶段:乡试、殿试和会试。
乡试是地方性的初试,通过乡试的考生可以进入到殿试阶段,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
殿试分为两轮,通过殿试的考生可以进入到会试阶段,进行理论和政策方面的考察。
最后通过会试的考生即可成为进士,并有机会出任官职。
明代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明朝增设了一种新的考试方式——庚戌科,即更生科。
庚戌科将乡试、会试和殿试作为一个整体,以更全面的方式选拔官员。
此外,明朝还加强了对考生的政治审查,确保选拔出的官员忠诚于朝廷。
清代是科举制度的最后一个时期,也是制度衰败的时期。
清朝初期,清廷继续实行科举制度。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科举制度逐渐失去了应有的功能。
清代官员普遍腐败,以钱权交易来谋取职位,严重影响了科举制度的公正性和效率。
二、科举制度的作用与影响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
为了能够通过科举考试,考生必须熟练掌握儒家经典、文学和诗词等知识。
这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儒家思想的传播和弘扬提供了机会。
其次,科举制度为社会的稳定和统治提供了支撑。
科举制度以官员选拔为目的,使社会上层建立起一种相对稳定的统治秩序。
合格的官员不仅为朝廷服务,还能为地方政府提供有效的治理能力,维护社会的稳定。
再者,科举制度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科举考试注重品德和道德修养的评判,倡导忠诚、正直、廉洁等美德。
这种价值观念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和公共文明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科举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 僵化的因素分析

科举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僵化的因素分析【摘要】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项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
它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1300多年,对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度也存在着诸多因素导致的僵化问题,如官僚体系的僵化、考试内容的固化、地方官员的权力过大、家族势力的干预以及社会阶层的固化等。
这些因素导致了科举制度的不公平和局限性,影响了政治和社会的发展。
科举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和发展,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科举制度、中国封建社会、僵化、官僚体系、考试内容、地方官员、家族势力、社会阶层、影响、发展、改革、方向。
1. 引言1.1 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始于隋唐时期,隋炀帝在大业十三年设立了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建立。
而隋唐的科举制度并非完全开放公平,而是有诸多限制和特权,只有少数家族和士族能够通过考试进入仕途。
直到唐朝晚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开始对全国范围内的士人进行选拔。
唐朝灭亡后,科举制度在五代十国时期有所衰落,然而随着宋朝的兴起,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宋代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覆盖的范围更广,选拔的对象更多元化。
此后的元明清三朝,科举制度得到了持续的发展和完善,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和文化的核心制度。
科举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既是封建社会对人才选拔的一种机制,也是统治者确立自身权力的手段。
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标准始终固定不变,导致官僚体系的僵化和思维的僵化。
地方官员和家族势力的影响也使得科举制度逐渐呈现出封建社会阶层固化的趋势。
1.2 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影响科举制度的发展源远流长,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科举制度的核心是选拔人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在宋代,科举制度逐渐完善,考试内容也变得更加规范和科学。
科举制度的发展使得社会中不少贵族子弟也有了机会通过考试晋升官员,打破了封建社会中的世袭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唐代的科举制度与文化教育

唐代的科举制度与文化教育唐代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考试制度之一,它的出现不仅对于推动唐代的政治、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后来的科举制度铺平了道路。
本文将对唐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及其对文化教育的影响进行分析。
1. 唐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唐代科举制度最初设立于武德年间,而当时的科举制度主要是为了选拔政治人才。
但此时的科举制度规模比较小,选官也只是辅助的方式之一。
直到唐玄宗开元年间,经过多年的改革,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开元十年正式设立了制科、明经两个科目,并规定了考试的时间、地点、范围等。
此后,科举制度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不仅局限于选拔官员,还拥有了促进文化教育的作用。
2. 唐代科举制度对于文化教育的影响唐代科举制度对于文化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唐代科举制度的出现,导致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大量的知识分子,这些人不仅需要通过科举考试才能获得官职,更重要的是,他们也需要在文化教育方面具备一定的能力和素养。
因此,为了适应这种需求,唐代的文化体系开始向着更加系统化和完备的方向发展,并且还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学者和专家,他们的学问和成就也对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2)促进了文化教育的传播唐代的科举制度,使得文化教育开始从士人阶层向广大民众普及。
因此,唐代的文化教育传播途径出现了许多新的方式,例如刻板印刷、教育机构、课本编写等等。
唐代还出现了大量的文化领袖,他们致力于将文化教育推广到普通民众中,例如韩愈、崔致远、杜甫等大家。
3. 唐代科举制度的局限性唐代科举制度虽然对于文化教育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它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唐代的科举制度仍然是一种传统的考试模式,只是从只考诗词歌赋,扩展到了经义文史等多种形式。
这种考试制度很容易导致套路化和模式化,有时候也会对创新和独立思考产生抑制作用。
总之,唐代的科举制度为当时的政治、文化发展作出了以下重要贡献: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促进文化教育的传播、培养大量的官员和知识分子。
试论唐代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试论唐代科举制度的利与弊一、本文概述唐代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员的重要机制,对唐代乃至后世的社会、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唐代科举制度的利与弊,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唐代社会的具体应用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更全面地理解这一制度在古代中国的作用和影响。
文章将首先概述科举制度的基本内容和特点,然后分别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探讨科举制度对唐代社会的推动作用和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分析科举制度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为今天的人才选拔和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唐代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唐代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朝。
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选拔人才,开始实行科举考试,但此时的科举制度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唐代继承并发展了隋朝的科举制度,逐渐形成了完备的科举体系。
唐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初期,科举考试主要以明经和进士两科为主,明经主要考察儒家经典,进士则主要考察文学才华。
随着唐朝的发展,科举制度逐渐扩大,增设了明法、明字、明算等科目,涵盖了法律、书法、数学等多个领域,为选拔各类专业人才提供了渠道。
到了唐高宗和唐玄宗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考试内容更加广泛,考试形式也更加规范。
唐朝还实行了“乡贡”和“府试”制度,使得更多地方的士子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
唐朝还建立了“贡院”作为科举考试的专门机构,进一步提高了科举考试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唐代科举制度在继承隋朝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完备的科举体系,为唐朝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唐代科举制度也为后世的科举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三、唐代科举制度的利益唐代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对于当时的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利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素质:科举制度的实行,打破了门阀世袭的旧有格局,使得更多的士人有机会通过考试进入官场。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于唐朝初期形成,并在宋朝达到鼎盛。
这个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超过一千年,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和特点,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可以追溯到唐朝初期。
当时,唐太宗下令举行科举考试,以选拔政府官员。
这可以被视为古代科举制度的雏形。
然而,真正形成科举制度的是隋朝。
隋文帝杨坚创立了明经科,精选人才,这也奠定了科举的基础。
随着唐、宋两朝的兴起,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和发展。
唐朝将科举分为明经科、明法科和明文科三门,考试内容相对较为简单,主要考察经史和文学知识。
然而,随着政治的变动,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方式也发生了调整。
宋朝将科举考试分为殿试、会试和礼部试,增加了考生的选拔梯度和难度。
二、科举制度的特点1. 平等公正:科举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平等公正。
无论贫富、出身、官阶,只要具备一定的学识和才华,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
这使得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为平民阶层提供了获得社会地位的机会。
2. 选拔人才:科举制度的另一个特点是选拔人才。
通过科举考试,政府可以筛选出具备良好品德和优秀才能的官员,为政府提供了稳定和高效的管理人力资源。
科举制度的导入也促进了中国历史上的文化繁荣和知识传承。
3. 压抑创新:科举制度虽然在选拔人才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缺点。
由于科举考试重视经典文化和既定知识体系,对于创新思维和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缺乏考察。
这导致一些优秀的才华横溢者可能被埋没,限制了社会的创新和进步。
三、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繁荣。
通过科举考试,精英阶层得以接触到经典文化和古代文献,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研究。
其次,科举制度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由于科举制度提供了平等的机会,使得社会上的各个阶层都有可能通过努力获得官职和地位。
清朝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清朝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在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被认为是对中国古典教育最伟大的贡献之一。
科举制度在清朝时期得以成熟和发展,起到了维系社会稳定、选拔人才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清朝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并分析其影响力及局限性。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其初期形式是通过进士科的考试选拔官员。
唐朝贞观年间的状元趙充圓被赐予“进士出身”称号,这标志着进士科的确立。
而到了明朝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
科举制度的核心内容是通过殿试选拔出士人,进而供奉天子,成为朝廷官员。
在清朝时期,科举制度得以扩展和加强,形成了相对完备的选拔机制。
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创建了“学宫”,以培养后继人才,并为考生提供资助。
顺治康熙时期,清政府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制定了《康熙《庙试大学令》》和《成规》等一系列法规,明确了考试程序和评卷标准,确保科举制度的公平和正义。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清朝科举制度的发展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科举制度的选拔标准逐渐提高。
清朝政府对科举考试的科目和内容进行了精心设计,注重考察考生的学术素养和政治能力。
例如,科举考试的内容包括经学、史学、诗词、论文等,要求考生全面掌握儒家经典,熟悉朝廷政策,并能运用文言文进行写作和辩论。
其次,科举制度在社会中的影响力逐渐加强。
在科举制度的推动下,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普及程度大大提高,人们普遍重视读书、崇尚知识。
科举考试成为社会名流争相参加的盛事,有幸通过科举考试的人将享有崇高的地位和丰厚的待遇。
而落榜者虽未能成为官员,但仍然受到社会的崇敬和尊重。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与局限科举制度在促进社会稳定和选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和局限性。
首先,科举制度致力于培养社会精英,但也势必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
有些优秀的人才由于各种原因未能通过科举考试而被消费,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
其次,科举制度过于笃信儒家思想,对于其他学派和学问的发展限制较大。
科举考试注重经学、史学等传统儒家学问,而对其他学问如数理、工艺等的发展则较为忽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从隋唐创立科举制度,直到晚清废止,实行达一千多年。
一个有着上千年生命力的制度,肯定有其存在的深层原因。
而其最终被历史所淘汰,亦肯定有其被淘汰的内在理由。
本文试图通过对科举制度历史作用及其局限的分析,探讨其中的奥秘所在。
一、科举制是否具有选拔人才的优势?许多论述科举制历史作用的文章,都把着眼点放在科举制对优秀人才的选拔上面。
科举制初创时起,就有不少人强调科举制的“得人”。
《新唐书·选举志》就以进士科为代表,说:“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后世史家不辨其理,往往也沿着这一条思路展开论证,甚至可以罗列出一大批科举出身的卓越人才,以支持自己的论点。
但是,如果再作进一步的思考,就会发现,举出一批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优秀人才,并不能说明科举制度就优于其他选拔官吏的制度。
因为通过其他途径做官的,照样有不少出类拔萃者。
在这里,个案没有说服力。
从逻辑上来推论,要说明科举制度比其他制度在选拔人才上具有优势,不在于你能举出多少事例,而在于你对科举出身者和非科举出身者各自的优秀人才比例有无统计学意义上的数据。
但是,由于历史资料的限制,要对科举出身的官吏进行统计,就已经十分困难,而要对非科举出身的官吏进行统计,那更是难上其难。
所以,从选拔优秀人才的角度探讨科举制的历史作用,在现有资料条件下几乎是难以进行的。
退一万步说,即使能够进行统计学意义上的分析,也丝毫无助于疑难的解决。
隋唐以前,没有实行科举制。
但我们根本无法证明,在实行科举制以后,官吏队伍的优秀比例要比实行科举制以前大。
谁也无法肯定,唐宋元明清的优秀官吏就比战国秦汉的优秀官吏多。
因此,用科举制有利于优秀人才的选拔来说明其历史作用,在学术研究上是缺乏可靠性的。
本文试图从另一个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
即:科举制的历史作用,不在于其对优秀人才的选拔,而在于其对中国封建政治统治需要的满足。
从这一角度来研究,不敢说就能十分圆满地解决上述难题,但起码可以从另一条途径启发研究者的思路。
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能否长期存在下去,首当其冲的,是能否满足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而能否满足统治者的需要,又是得到统治者的重视的前提。
科举制正是在这一点上,表现出了其优于其他选官制度的作用。
二、科举制和中央集权的关系从满足中国封建政治统治需要的角度出发,科举制的历史作用,首先表现在它与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具有极大的亲和力,高度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成熟以后不断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众所周知,科举制与隋唐以前实行的军功、察举、辟除等制度相比,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区别,就是科举制的自上而下方式。
军功制的实施,有赖于自下而上的军功考核汇报;察举制的实施,有赖于自下而上的层层推荐;辟除制的实施,是把用人权直接交给了下面。
而科举制则大不相同,它的标准完全由中央确定,用人完全由中央取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吏方式。
地方上的用人自主权被中央主持的科举考试完全剥夺。
当然,科举制在具体实施中,也是从下到上执行的。
在唐代的科举中,是先“乡贡”而后“省试”;一直到明清,也是先“乡试”而后“会试”。
但是,这种先下后上,只是一个先后次序问题,而不是选官的主动权自下而上的问题。
唐代的“乡贡”,已经完全不同于察举制下的推荐,更不同于辟除制下的自行任免,地方官不过是奉命行事,按照中央规定的具体选官标准进行预选而已。
明清的“乡试”,实际上已经成为全部由中央操办的全国统一的分区考试。
这种统一的选官标准和方式,排除了地方官吏对政策的解释权力。
相比之下,汉代实行的察举制和辟除制,与中央集权的背离是显而易见的。
在察举和辟除制下,即使中央有关于用人标准的规定,解释权却掌握在地方的举主手里。
从法学的意义上讲,谁拥有法律的解释权,谁就具有实际意义上的立法权。
因此,汉代在建立了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体制后,用人权力却通过察举和辟除落到了地方大员手里。
汉末出现的地方割据,不能不说与察举制和辟除制造成的“门生故吏遍天下”式地方势力集团有密切关联。
后世史家认为,察举和辟除造成了地方长官和属吏之间的宗主关系和人身依附关系,“各媚其主,而不知有天子”(王夫之:《读通鉴论》)。
科举制则完全不需要地方官员解释,也就不存在地方官员的用人权,中央集权的精神,在科举制创立以后得到了彻底体现。
科举制度下产生于地方的“乡贡”、“举人”,谁也不会认为自己的“贡”、“举”是出于某一地方官的恩典。
更重要的是,即使读书人取得了“乡贡”头衔或初级功名,也必须经过全国统一考试才能决定取舍。
这样,地方官员的选人权力就完全被科举制剥夺殆尽,官吏的产生方式同中央集权的要求十分相应,不可能再通过选官造成妨碍中央集权的地方势力。
地方大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结成私党,那则是科举制度以外的问题,如唐代藩镇的“入幕”,清初吴三桂的“西选”,正好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
正因为科举制度高度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所以,得到了隋唐以降统治者的高度重视。
在科举制创立之初,李世民曾有一句名言。
他看着新科进士从门中鱼贯而入,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显然,李世民的眼里,不仅仅看到了新科进士是人才,而是看到了原来“各为其主”的英雄现在都拜倒在天子脚下。
如果仅仅看到几十名鱼贯而入的新科进士,那远远达不到“尽”天下英雄的地步。
唐太宗如是之言,说明他看到的不止是新登科的进士,而是看到他已经掌握了一种驱尽天下人才为专制集权的中央效命、为皇帝尽忠的最佳方法。
所以人们才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可见,科举的最大成效,并不全在于“得人”,而在于是一种“笼络英彦”、适应中央集权需要的“长策”,即符合最高统治者要求的用人制度。
理解了这一点,也就清楚了宋代以后的统治者为什么要把取士权通过殿试的方式牢牢掌握在皇帝手里,把“英彦”变成“天子门生”。
而且在国家危亡之秋,一方面抱怨书生无用,另一方面又坚持实行科举制度死不放手。
很明显,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并不是看科举出身者的才能,而是看科举出身者对中央王朝和皇帝个人的忠诚程度。
一直到清代,科举坚持了“心术”领先、才能其次的原则。
“先用经书,使阐发圣贤之微旨,以观其心术;次用策论,使通达古今之事变,以察其才猷。
”(《清史稿·选举志》)以经学家自居、重视学术的康熙皇帝,对“心术”和“才学”的关系极为明白,他说:“朕观人必先心术,次才学。
心术不善,纵有才学何用?”精明干练的雍正,也曾经说过:“读书所以明理,讲求天经地义,知有君父之尊,然后见诸行事,足以厚俗维风,以备国家之用,非仅欲其工于文字也。
”(道光朝修《科场条例》)可以说,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科举制能够得到历代皇帝的青睐,盛行而不衰,不在于其得人不得人,而在于其对政治统治的维护。
显然,究竟是由于进士科能够“得人”,进而才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呢?还是由于统治者的重视,进士出身者一般都能身跻高位而显得其“得人”呢?笔者认为,从历代对科举制度的批评来看,从科举制度的实施方式以及与此相关的铨选、考课和陟迁制度实施情况来看,后一种情况更接近历史实际。
认为科举制度由于其“得人”才得到了统治者重视的观点,恰恰颠倒了因果关系。
三、科举制和统治基础的扩大任何政治统治都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社会支持。
选拔官吏制度能不能长久实施,还要看其能不能得到和扩大对政权的社会支持度。
在这一点上,科举制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
从科举制创立之初起,就着力于打破官僚贵族世家倚仗门荫资历对官位的垄断,为庶族中小地主以至出身寒微的平民开辟了入仕途径,从而大大扩展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在汉代的察举、辟除制下,选拔出的官吏一般都出自地方名人,能够入选者必须以地方长官了解和信任为前提,否则,察举和辟除就无法操作。
这种制度的局限,使得统治者的入选面十分有限,选官的范围实际上只限于地主阶级中的头面人物。
不要说平民,就是普通的地主,如果不是在地方上非常知名,能够当官的机会实在渺茫。
这种状况,对于统治者取得社会支持,具有明显的负面效应。
在两汉,像朱买臣那样靠打柴放牛读书而进入官僚队伍的,只是极少的例外。
两汉察举最主要的科目是孝廉,据有关学者统计,两汉所举孝廉可考者,官贵和富豪子弟要占到百分之七十五以上(参见黄留珠著《秦汉仕进制度》,西北大学出版社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更是以家世定品,以门资入仕,寒族庶士无由登进。
平民百姓进入官僚队伍的希望极小,对于加强封建统治,维持并保证社会安定,没有多少益处。
科举制实施以后,这种选官范围过小的局面有了重大变化。
凡是有条件读书者,都有了进入官场的机会。
在科举制下,从唐代到清代,对于应考者的身份限制不多,除了作奸犯科、刑徒奴婢、州县胥吏、倡优艺人外,绝大多数人都在法律规定上具有参加考试的权利。
从而可以使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而且几乎全部都是能够为政权提供社会支持的人,通过科举这一途径,把自己变为统治队伍的后备军,进而把对封建王朝不满甚至反抗的潜在因素,转化成对其效忠服务的因素。
特别是从宋代开始,通过殿试手段有意识地在考试录取中偏重贫寒,使其扩大社会支持度的作用更加显著。
正如宋太祖所言:“向者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塞孤贫之路。
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前弊矣。
”(《续资治通鉴》卷八)时人认为:“圣朝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
”(《燕翼贻谋录》)明确道出了这一作用。
从唐代开始,由于统治者对进士特别优待,在官吏升迁途径上大开绿灯,所以,从盛唐起,尽管有不少人对进士的品行颇有非议,认为进士“浮文而少实”,甚至有指责科举是“长浮薄之风,启侥幸之路”(见《旧唐书·贾至传》,《李德裕传》)。
但整个社会风气,在统治者的大力倡导下,对进士科极为崇尚。
《封氏闻见记》称:进士出身者,“十数年间,拟迹庙堂”。
中唐以后宰相,多为进士出身。
两宋和明清,进士出身者更是在官吏队伍、特别是高级官吏中占据了绝对优势。
“上有所好,下必盛焉”。
在唐代,就有了“缙绅虽位极人臣,不又进士者,终不为美”的社会风尚(《唐摭言》),引导着众多的读书人为此孜孜追求,苦读终生,老死寒窗,造就了大批的政权支持者,而且还得到源源不断的补充。
科举制对统治基础的扩大,不能只着眼于选出了多少官吏,而要着眼于吸引了多少人踏上了读书求官之路。
有唐一代,每年进士只不过录取几十人,两宋明清,三年科考中进士者也不过数百人。
但是,何止成千上万的学童,从接受启蒙开始,就受到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之类的教育,他们自然是政权的衷心拥护者。
当然,屡考不中的白发童生,也会发出怨叹。
但他们所抱怨的,是自己时运不济,顶多是抱怨考官不识自己的锦绣文章,而极少抱怨制度不合理。
统治者十分明白科举制度的这一妙用,乾隆年间当过会试副主考的裘日修说得非常清楚:“况天下之大矣,不以一途束之,则心思材力皆将妄有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