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的忠孝观

合集下载

试论先秦儒家忠孝观的现代扬弃

试论先秦儒家忠孝观的现代扬弃
先秦儒家思想中对 “ 的内涵的理解 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忠”

方面在政治范畴 匕 反映君臣之间的政治关系。《 论语 ・ 八佾》 载,
鲁定公问孔子 : “ 君事 臣, 臣事君, 如之何?孔子对日:君使 臣以礼, ” “ 臣事君以忠。这里孔子提出了君臣关系 的基本原则—— 君臣相互 ” 尊重。“ 臣事君以忠’ ’ 是孔子继承传统忠君思想并总结了春秋以来礼 崩乐坏的混乱局面而提出来的政治伦理范畴。国君只有依礼来使
Nn 2 0 ( k1 S m . 5 3 0 9 Vo 1 u No 4 )
试 先 儒 忠 观 现 扬 论 秦 家 孝 的 代 弃
● 文 丽
( 福建师 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福建 福 州 3 0 0 ) 5 0 7
摘 要: 先秦儒 家学说是 中华民族 传统文化 思想的主 流之一 , 而忠孝观 又是 先秦 儒 家学说 的重要 组成部分 , 其强 大的学
关键 词 : 先秦 儒 家 ; 孝 观 ; 代 扬 弃 忠 现 中 图分 类 号 : 2 2 ] 2 3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章 编号 :0 9 4 5 (0 9O 一O 7 一O A 1 0 - 4 82 0 )3 2 8 2
忠孝观作为先秦儒家伦理观念的核心范畴之一 , 在中国发展史 上的影响不容忽视。孙中山先生就曾对传统的儒家忠孝观大加赞
用臣子 , 臣子才能衷J 地服侍君主 , 如果国君不依礼来使用 臣子 , 那 么臣子也没有必要去裹 服侍君主。孟子在表明君臣的对等关系 方面作了进一步的发挥 :君之视臣如手足 , ‘ ‘ 则臣之事君如腹心; 君之 视臣如犬马, 臣之视君如 国人; 则 君之视 臣如土芥 , 臣之视君如 则 寇。(孟子 ・ ”《 离娄下》由此可见 , ) 先秦儒家把“ 上作为臣的要求, 忠” 但同时也肯定了人臣的人格和尊严 , 这较之后来宋明理学“ 三纲五 常” 君要臣死, 中“ 臣不得不死”] 【 的思想要进步得多。 3 先秦儒家关于“ 的另一个 内涵 的理解则是反映人与人之间 忠”

孔子讲学的内容

孔子讲学的内容

孔子讲学的内容孔子讲学的内容丰富而广泛,涵盖了人伦道德、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言行举止、学习能力、为学之道、教育理念、学习态度、处事哲学和待人之道等多个方面。

1.人伦道德。

孔子强调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八德,认为这是人与人相处的基本道德准则。

他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尊重他人、宽容和诚实。

2.忠孝仁爱。

孔子非常重视家庭观念,强调孝顺父母,尊敬长辈。

同时,他也提倡忠于国家和君主,主张把家庭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3.礼义廉耻。

孔子认为礼义廉耻是立国之本。

他主张人们应该遵守礼制,恪守道德规范,不做无耻之事。

同时,他也强调要知耻近于勇,主张在面对错误时勇于承认和改正。

4.言行举止。

孔子强调言行一致,主张言辞得体,行为规范。

他认为一个人的言行举止直接关系到他的品德和形象,因此应该时刻保持谨慎和谦虚。

5.学习能力。

孔子非常重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是提升个人素质和能力的关键。

他主张培养思考能力和创造力,鼓励人们通过不断学习开拓视野,提高自身价值。

6.为学之道。

孔子提倡勤学善思,主张将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他还强调学无止境,不断超越自己,以达到更高的境界。

7.教育理念。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传承文化,培养领导力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他提倡因材施教,注重启发式教育,强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主学习。

8.学习态度。

孔子认为学习应该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而非被动接受。

他主张知行合一,鼓励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同时,他还提倡格物致知,即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探究来获取知识。

此外,温故知新也是孔子所推崇的学习方法,即通过复习旧知识来领悟新的理解和观点。

9.处事哲学。

孔子主张中庸之道,认为在处理问题时应避免过度极端,寻求平衡和折中的解决方案。

同时,他提倡慎言敏行,即在言行上要谨慎审慎,避免因轻率而犯错。

此外,孔子还强调凡事担当,认为每个人都应勇于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推卸责任。

10.待人之道。

孔子主张待人要以诚为本,真诚地对待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孔子孝道观今析(可编辑修改word版)

孔子孝道观今析(可编辑修改word版)

孔子孝道观今析摘要:孔子孝道观的基本内涵包括:物质上“能养”,精神上“敬”、无违与谏诤、子承父志、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孝体现了内在亲情,包含了礼和仁。

孝和礼、仁的特殊关系使孝道具有特殊的政治功能。

孔子孝道观有利于培养人们的道德意识、感恩意识和人文精神,对家庭美德建设和社会和谐有一定的现代意义。

“孝”最早出现在“奉先思孝,接下思恭”(《尚书·商书·太甲中》),其主要含义是尊祖祭祖,后来逐渐加进了孝亲的伦理内涵。

到西周时期,孝已是普遍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由虔诚祭祀祖灵、祈求佑护逐渐向善事活人、孝敬父母的方向过渡。

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经过孔、孟的理性提升及《孝经》的理论化、系统化,孝逐渐上升到百德之首、百善之先的地位。

汉代以后,出现“以孝治天下”、“举孝廉”、“九品中正”之类,孝被赋予了政治化的内涵。

一、孔子关于孝的基本观点“孝”在孔子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他给孝注入了新的内涵,使“孝”从宗族道德转化为家族道德。

孔子的孝是一种富有人情味的家庭伦理道德,其具体内涵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子女对父母“能养”且“敬”孔子认为,孝敬父母,最基本的就是能够伺候父母,从物质上赡养父母,不让父母为自己担忧,并关心父母的年龄和身体健康。

子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子女要紧随父母身旁多加伺候,不要使年迈的父母担忧自己。

更重要的是作为儿女,还要做到时时刻刻惦记着父母的身体。

子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里仁》)父母的年纪不能不时时记在心里,一方面因其高寿而喜欢,另一方面又因其寿高而有所恐惧。

但仅此是不够的,还要从内心尊敬父母,让父母心情愉悦。

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如果孝仅仅是够养活爹娘变行了,而狗马都能够得到饲养,若不诚心诚意地孝顺父母,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还有什么区别呢?对母的孝包括物质和精神二个层面,物质层面是基本的,精神层面是更高要求。

论孔子的忠孝观

论孔子的忠孝观

论孔子的忠孝观“德”与“礼”是孔子治国为政的主要主张.“德”是对个人的要求,以“仁”为核心,而仁的核心恰恰是“孝弟”.“礼"则是通过一定的制度对人的行为起了规范作用。

孔子的忠孝观在这两方面可略见一斑。

记得子夏曾经问孔子什么是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而宰我也曾因为说三年的守孝期太长了被孔子斥之为“不仁”。

可见孔子对“孝弟”的要求是相当高的。

孔子以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所谓孝弟,就是孝顺父母,敬爱兄长。

孝顺父母不仅要让父母衣食无忧,满足其物质需求,更重要的是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容色,而这往往是大家很难做到的。

现在经济越来越发达,大家的腰包也都鼓起来了。

物质生活在提高,道德品质却在日渐退化。

经常可以在电视、报纸上看到子女不赡养父母的报道。

看着那些孤苦无依的老人,我不禁要问他们的子女:难道你们忘了母亲是冒着生命危险才把你带到这个世上的,而后又是多么艰难地把你养大?他们的确忘了,忘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忘了做人的根本。

还有一些人,他们对父母的养育之恩以钱为报。

他们忙于工作,忙于应酬,从不曾陪伴在父母左右,能聊表他们孝心的是每月按时寄到父母手里的钱。

但要知道,作为父母,他们不要你的钱。

他们只希望你能多抽空陪陪他们,天伦之乐远比金钱宝贵的多.钱是冰冷的,无法温暖他们寂寞的心。

在孔子眼里,这两种人都算不上是孝了吧。

前一种人连基本的赡养义务都不履行,乌鸦尚知要反哺,何况人乎?这样的人只怕也不能称之为“人”了吧。

后一种人在物质生活上对父母可谓尽心尽力了,可是他们忽视了父母的精神生活,并不能使其发自内心地快乐。

也许孔老夫子追求的孝是要竭尽全力,身心合一吧。

忠这个字,一分为二即“中"“心”,可见也是要发自内心的。

孔子主张忠,对人尽心竭力,积极为人,“事君能致其身”。

在这方面孔子自己率先为后人作出了表率。

孔子为政期间,可谓鞠躬尽瘁了.他竭力主张君王为政以德.希望建立一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有道”社会,并且为之奋斗终生。

孔子论孝观后感

孔子论孝观后感

孔子论孝观后感引言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对孝的思考和论述,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道德准则。

本文将围绕孔子对孝的观点展开讨论,并就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进行一些个人的观察和思考。

孔子对孝的观点孔子认为孝是人之基本德行,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关心,也包括对祖先的敬仰和对家族的责任感。

他在《论语》中多次论述了孝的重要性,并强调了孝的具体表现和价值。

孔子强调,子女孝顺是一种天资的表现,是人性的本性。

他说:“君子行孝也,天下之至孝也。

”(《论语·颜渊》)这里的“君子”指的是道德修养高尚的人,而孝行则被视为至高无上的道德行为。

孔子认为,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秩序的基础。

他说:“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孝也者,其言不让,而信道不孤;则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论语·子路》)孝顺父母不仅是尊重长辈的表现,也是为人处世的准则,可以培养人们的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在社会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此外,孔子还提出了“五常”之一的孝道观念。

他认为,孝的核心是尽忠孝,不能有半点懈怠。

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论语·子罕》)孔子提出了人生不同阶段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其中包括了在五十岁时要明白自己的天命,做到心思顺服,顺应天意。

这也意味着,在如今的社会中,孝道仍然是我们应该坚守的准则,无论是对父母还是对社会。

孔子论孝的现实意义孔子的孝道观点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对现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孝道教育对我们培养健康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年轻一代对孝道的理解和实践也面临许多挑战。

而孝道的核心是尊重、关心和照顾父母,这也能够延伸到我们与他人的相处方式中。

通过学习和弘扬孝道,我们能够建立起更加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不仅对自己的成长有益,也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机会和价值。

浅议孔子及儒家“孝”的思想

浅议孔子及儒家“孝”的思想

浅议孔子及儒家“孝”的思想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处于核心和主体地位的儒家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延续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结构、价值取向以及思维模式的形成和发展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分别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这三个层面与儒家文化中的仁爱、崇德、民本等价值理念相一致。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不仅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也是弘扬儒家文化的过程。

儒家文化以“仁”为核心,创立了一整套儒学思想体系,在维护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方面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常把儒家的价值观概括为“三纲五常”,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和“仁、义、礼、智、信”,儒学也论及和、忠、恕、恭、谦、廉、俭、让等价值观念。

本文认为儒学最核心价值观是仁爱、和谐、诚信、中庸这四个范畴。

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学说,“孝”字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是孔子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孔子用以规范父母和子女关系最重要、最基本的一项原则。

《论语》《孟子》《孝经》这三部重要的经典及其注疏,对孔子及儒家“孝”的思想观念,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和阐释。

深入研究这些材料,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倡导的“孝”的本质、含义、作用等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析,以就教方家通人。

究竟什么是“孝”呢?孔子本人虽然没有给“孝”下一个具体定义,但是,从后儒对“孝”的注释解说中,我们仍可以窥知其一。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老部》解曰:“孝,善事父母者。

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在许慎看来,“孝”是个会意字,其上部是一个省略了笔画的“老”字,下部是个“子”字;子女“善事父母”,即为“孝”。

《诗经•小雅•六月》:“在唉?张仲孝友。

孔子的思想精髓_孔子思想精髓内容介绍

孔子的思想精髓_孔子思想精髓内容介绍

孔子的思想精髓_孔子思想精髓内容介绍孔子思想的精髓很多,可从各个不同角度上说。

有的从政治、经济、哲学、教育几个方面来说,有的从治国的角度来说,有的从具体哪一方面来说。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思想的精髓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思想的精髓1.忠孝爱国孝敬父母,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德。

孔子的弟子有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是“仁”的根本。

父母对自己生养教育、充满爱抚,每个人都应对父母孝敬。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首先做到自身和谐。

一个对父母孝、对兄弟悌的人,便使家庭和睦,“家和万事兴”。

对父母尽孝的人,对朋友也会讲诚信、仁爱,社会便会和谐。

孝是小忠,忠是大孝,自古“忠臣出于孝子之门”;孝敬父母自然忠于国家。

因此孝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孔子多次讲孝,指导弟子曾参作《孝经》,孝成为每个人必备的优良品德。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从来提倡爱国主义。

孔子从来爱自己的国家,建设自己的国家。

他被迫离开鲁国时,一步三回头,临走前边走边吟诗,表达对自己国家的怀念。

爱国是大节,是孔子及儒家的一贯主张。

2.爱民利民孔子及儒家从来强调以人为本。

孔子反对当时的奴隶殉葬,连制成陶俑殉葬,也愤怒地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因为它亵渎了人的尊严。

在孔子整理的《尚书》中早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说法。

他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重视人的力量,他主张爱民利民,“养民也惠”,“使民也义”、“使民以时”。

反对统治者对民苛征暴敛,他还主张当权者应说到办到,取信于民。

因为民最有力量,是真正的铜墙铁壁。

孔子爱民还有一项内容,就是教民。

除正规的教育外,强调对民的教化,经常的教育,各种形式的教育,从而提高人民的素质,而不是不加教育,出了事怨民众,也不是不加训练让民众去打仗白白送死。

到了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一说法,更是对孔子爱民、利民、重民思想的发展。

3.疑天远鬼就是对天怀疑、对鬼神疏远。

孔子所说的“天命”,系指自然界及社会上的规律而言,他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就是到了五十岁时就对事物的规律了解了。

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

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

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

孔孟之道虽博大精深,但其精髓均在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和政治文化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自古以来,中国历代贤达人才辈出,并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也是其中的代表。

在古代士大夫阶层中,出现了许多杰出代表人物的事迹。

孔子是如何“仁义礼智信”并以天下为己任的呢?一、温良恭俭让孔子的家族有五代五侯,在孔子时代,已经算得上是一个很大的家族。

孔子一生在齐国、卫国、宋国等国任过官或任过职,还曾做过司空、宰。

孔子在这些地方都能尽职尽责、谦恭有礼;对待政敌则能宽容忍让,遇到困难时能迎难而上。

正是由于孔子这种以天下为己任、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高尚情操,才使孔子能不断受到后人赞叹。

“温良”是孔子给自己最好的评价。

孔子认为应该“仁义礼智信”即在君子与小人之间应该有一种相对自由地位的人。

孔子认为君子在其位、谋其政是君子必备的品质之一。

孔子非常看重“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论语·里仁》)中所谓君子,就是指那些品德高尚、举止有礼且能为别人所称道而不居功的人。

因为孔子这样宽厚而谦逊而又低调做人的品行和修养使得他深得儒家各阶层人们好评。

1、不争功。

孔子的父亲为他起名为子贡,孔子小时候经常帮助父亲做一些家务事,所以母亲给他取名为“孔丘”,意思是希望让子贡将来成为一个圣人。

“子之道”指的是每个人都有君子之道,孔子认为君子是指能为民造福而不居功的人。

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以及各种自然灾害,有的国家遭受内乱、有的国家因为领土和主权受到侵略而战败或被迫战死。

由于战争、灾害的频繁发生,需要军队去平息战争、重建国家。

在战争和灾害的冲击下,孔子的父亲想让子贡成为一个圣人就需要让出一部分功劳来为他争光。

2、恭俭。

在对人处世方面,孔子则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温良恭俭让之人。

比如在《学而》中对“勤”有这样一段描述:“一日三省吾身”(《论语·颜渊》),大意是:一天晚上洗衣服时不要随便用手去擦去衣服上的灰尘;上班时不要随便穿那些很华丽的衣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孔子的忠孝观
“德”与“礼”是孔子治国为政的主要主张。

“德”是对个人的要求,以“仁”为核心,而仁的核心恰恰是“孝弟”。

“礼”则是通过一定的制度对人的行为起了规范作用。

孔子的忠孝观在这两方面可略见一斑。

记得子夏曾经问孔子什么是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而宰我也曾因为说三年的守孝期太长了被孔子斥之为“不仁”。

可见孔子对“孝弟”的要求是相当高的。

孔子以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所谓孝弟,就是孝顺父母,敬爱兄长。

孝顺父母不仅要让父母衣食无忧,满足其物质需求,更重要的是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容色,而这往往是大家很难做到的。

现在经济越来越发达,大家的腰包也都鼓起来了。

物质生活在提高,道德品质却在日渐退化。

经常可以在电视、报纸上看到子女不赡养父母的报道。

看着那些孤苦无依的老人,我不禁要问他们的子女:难道你们忘了母亲是冒着生命危险才把你带到这个世上的,而后又是多么艰难地把你养大?他们的确忘了,忘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忘了做人的根本。

还有一些人,他们对父母的养育之恩以钱为报。

他们忙于工作,忙于应酬,从不曾陪伴在父母左右,能聊表他们孝心的是每月按时寄到父母手里的钱。

但要知道,作为父母,他们不要你的钱。

他们只希望你能多抽空陪陪他们,天伦之乐远比金钱宝贵的多。

钱是冰冷的,无法温暖他们寂寞的心。

在孔子眼里,这两种人都算不上是孝
了吧。

前一种人连基本的赡养义务都不履行,乌鸦尚知要反哺,何况人乎?这样的人只怕也不能称之为“人”了吧。

后一种人在物质生活上对父母可谓尽心尽力了,可是他们忽视了父母的精神生活,并不能使其发自内心地快乐。

也许孔老夫子追求的孝是要竭尽全力,身心合一吧。

忠这个字,一分为二即“中”“心”,可见也是要发自内心的。

孔子主张忠,对人尽心竭力,积极为人,“事君能致其身”。

在这方面孔子自己率先为后人作出了表率。

孔子为政期间,可谓鞠躬尽瘁了。

他竭力主张君王为政以德。

希望建立一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有道”社会,并且为之奋斗终生。

鲁哀公十四年,陈成子弑简公。

此时孔子已经告老还乡,他本可以置身事外,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忠心使他仍以大夫身份关心政事,于是“沐浴而朝,告于哀公”。

孔子提倡忠,但这忠是有条件的,即“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在孔子看来,臣不臣、子不子的现象固然不能允许,但君不君、父不父也同样应该反对。

但孔子作为统治阶级,自然是维护统治者的利益,所以他更注重臣下对君主的“忠”。

尽管如此,这与后人所说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说法是不一样的。

这种极端化的主张是愚忠,它把君权绝对化了,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主的责任,不是孔子提倡的“忠”。

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极力维护西周礼法,倡导忠孝礼义,是对人类永恒精神的追求。

孔子希望通过道德来拯救人心,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

不论他是真的为民,还是仅为维护统治阶级
利益,在我看来,孔子主张的忠孝在当今仍有其积极意义,具有借鉴作用。

疑问:“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绘事后素”
老师解释为在彩绘上用素色勾勒,但我在其他书上看到是解释为“在洁白的底子上绘彩文,即彩绘的事后于白底子。

”我感觉这更符合“礼仪后于仁”的说法,不知老师以为如何?
温州医学院
检验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生科2班陈雨雁09030500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