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的传统理念——山水画的用笔
中国山水画的传统理念——山水画的用笔

中国山水画的传统理念——山水画的用笔【摘要】山水画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分支。
山水画是以墨线为基础。
墨线是中国书法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是中国书法历尽不同时期的提炼而凝结着更加丰富内涵的表现形式。
墨线运用于中国山水画中是具有丰富内涵的表现形式,反映出山水画出神入化的多维空间至绝妙境界。
中国山水画家不仅用墨线来表现一切物象的轮廓、明暗、质感,而且用来揭示物象的内在精神和画家的思想感情。
山水画强调以书法用笔描绘形象。
重视写生但不拘泥于写实。
要求“形神兼备”、“以形写神”。
注重情感的表现,追求笔墨的变化。
中国画家就是运用一管柔毫通过变化无穷的墨线,给自然界做了传神的写照。
【关键词】骨法用笔;多维空间;传神写照1.中国山水画山水画是描绘山川自然界景色的绘画作品。
简称“山水”,是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是国画的一个重要分支,系传统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依照技法,可分为水墨山水、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浅降山水和没骨山水等形式。
山水画始于秦汉,南北朝时独立成科,兴盛于隋唐,至五代两宋流派竞出,水墨画随之盛行,山水画蔚成大科,全面繁荣,经元、明清各代,至今不衰。
晋代顾恺之、南北朝宗炳已作山水画,此后山水画从作为人物画背景的从属地位,变为独立画科,到宋元达到高峰,明清至今继有发展,面目日新。
中国山水画在战国以前就已经出现了,但是直到汉魏也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到了东晋时山水画才得以发展。
山水画到隋代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不再作为人物故事画的背景,而是分离出来成为专门的独立画科。
到了唐代山水画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其时反映出我国早期青绿山水的发展过程,李思训被列为绘画史上南北宗的“北宗”之祖。
王维为“南宗画”之祖,他创“宣淡之法”的表现技法。
与李思训同期的吴道子独创“疏体”山水。
到五代和两宋山水画日趋成熟,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此时山水画十分重视对客观真实的描述。
其中有北方画派和南方画派。
北方画派的著名人物荆浩“开启水墨山水画”,很注重皴法新格局。
中国画山水画入门——笔墨技法篇

中国画山水画入门——笔墨技法篇披麻皴由参差松软的条形墨线组成,用笔要灵活,皴擦并用,注意浓淡干湿的丰富变化。
笔线长的称长披麻皴,笔线短的称短披麻皴,这种皴法常用作来表现土质山或质地疏松的岩石。
董源多用披麻皴描写江南山水,淡墨轻岚,不装巧趣,具有浑朴自然的风格。
代表作有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斧劈皴常用中锋勾勒山石轮廓,而用侧锋横刮之笔画出皴纹,再用淡墨渲染。
笔线细劲的称小斧劈,笔线粗阔的称打斧劈。
代表作有马远的《踏歌图》。
《踏歌图》雨点皴为长方形的短促笔触,常用中锋稍间以侧锋画出主要表现山石的苍劲厚重。
代表作有范宽的《雪山萧寺图》。
《雪山萧寺图》云头皴笔多曲折迂回,向中心环抱。
代表作有郭熙《窠石平远图》。
《窠石平远图》荷叶皴从峰头向下屈曲纷披,形如荷叶的筋脉,故名。
用来表现坚硬的石质山峰,经自然剥蚀后,岩石出现深刻的裂纹。
当你远望黄山的莲花、莲芯二峰时,可以看到荷叶皴在自然界中的情景。
代表作有赵孟頫《鹊华秋色图》。
《鹊华秋色图》解索皴行笔曲折密集,揭开的绳索,故名解索皴。
代表作有王蒙的《春山读书图》。
《春山读书图》米点皴是用饱含水墨的横点,密集点山,泼墨,破墨,积墨并用。
米点皴是米氏父子对大自然的长期观察体验的产物。
近代有入批评米点披全无用处,这是不公正的,问题不在于米点皴本身,而在于我们如何运用。
有的现代画家在描绘封山育林的蓬勃景象时,用饱含水分的密集竖点画出,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
这实际上是米点皴的活用。
代表作有米氏父子的作品。
《春山瑞松图》笔锋可分中、侧、逆、拖、散等。
中锋用笔握笔较直,使笔头中间有力,笔锋基本上在笔痕的中央,笔痕呈圆柱形。
侧锋用笔笔锋略向左右倾斜,使笔尖、笔腰同时一侧着力,笔痕变化较多,有时出现一面光一面成锯齿形的效果,能同时表现线与面。
逆锋用笔将笔头倒逆而行。
顺笔作画时,笔根在前,笔尖尾随;逆锋用笔则相反,笔尖在前,笔根尾随,自上而下,自右而左逆毛而行,具有苍劲、古拙的效果。
国画山水画的笔法技法

国画山水画的笔法技法
国画山水画是中国画中的重要分支,其笔法技法与其他中国画不同。
以下是国画山水画的笔法技法:
1. 落笔为重:国画山水画以落笔为重,即一笔到底,不可反复涂改。
所以在画之前必须深思熟虑,轻重有度,把握好每一笔。
2. 用笔须工:国画山水画讲究用笔工整,不可有污染、断、滑、叉等毛病,用笔要有力度,但又不能过分硬挺。
用笔时要求气贯长虹,自然畅达。
3. 用色要淡:国画山水画的色调以淡雅为主,不可使用红、蓝、绿等鲜艳的颜色,以墨、淡红、淡蓝、淡绿为主。
颜色的运用应该与画面的整体构图协调一致,不能过于突兀。
4. 造型要真实:国画山水画的造型要求真实自然,不能太过生硬。
画家应该通过观察大自然,把握事物的本质和特征,将其更好地表现在画面上。
5. 技法要协调:国画山水画的不同技法,如悬挂、点染、泼墨、写意等要协调使用,使画面效果更加协调和谐。
以上就是国画山水画的笔法技法,细节之处还需画家自行研究,深入了解山水画的特点和思想,才能画出优美的国画山水作品。
- 1 -。
?山水画的用笔用墨

山水画的用笔用墨☞编者按初学中国山水画必须要掌握的基本要领,包括山水画的构图、意境、用笔用墨,以及对各种环境和不同地理条件下的写生与创作。
此文是中国著名山水画家、美术教育家杨夏林总结了“国立艺专”求学期间傅抱石、李可染、黄君璧等山水画大师的教导和他自己长期在山水画教学和创作中的经验,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整理,最终推出此文。
此文篇幅较长,但杨夏林对山水画的用笔用墨理论有精辟的创建和阐述,望美术爱好者们能详细阅读之。
中国画的一个主要特点是用笔用墨,就是用笔画的线、点及墨的浓淡干湿等变化去构成画面,所以谈山水画就一定要谈笔墨。
这是学山水画的基础,因为一幅山水画是描写物象又要表达作者的功力,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画面里的笔墨也一定要符合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内容的需要。
画面里一线一点和墨的变化要能惟肖惟妙地表现出所描写对象的形态与神态,且都是带有感情的。
物象繁多而又复杂的,感情也是多样的,所以用笔用墨的方法是复杂的,因此说来画有法也无定法,对于用笔用墨来说也是这样的。
要把用笔用墨看成是活的,可以运用自如而且是可变的。
一定要做到无法而法才是至法,但是要做到无法,必先有法,没有法的训练,则可能还是从对山水原则认知开始,不可避免地要浪费许多时间和走许多弯路,所以我们必须走捷径,必须借鉴先人的成果,学习先人的最高的水平,去理解消化这些技法,然后才可能去提高,达到“无法”,达到“创新”。
所以下面要说的是先人的法,山水画传统的笔墨技法,我们一定要重视和认真学习这些技法。
笔和墨二者实际上是牢不可分的,因为墨是被笔画出来的,笔又靠墨才能显出来的,但为了明确地说明笔和墨,此文暂且分开来阐述。
同时,要表现中国山水画的笔与墨所必须用到的工具——文房四宝也将有所交代。
《根深荫广》杨夏林作品用笔部分01用笔的种类用笔可分为两类,一是从笔锋看,可分为正锋与偏锋;从画面笔触看,可分为点与线,皴、擦属于线,点、擢、摔属于点,另一类是论用笔也连带说及用墨的,如干湿渲染烘斡刷等。
中国山水画的传统理念——山水画的用墨

物, 落笔雄劲 , 而敷彩简淡。 喜用焦墨勾线 , 略施淡彩 , 世称 “ 吴
装” 。山 水 画 以水 墨勾 勒 皴 染 为 主 , 许 染 赭 色 的 画 法 , “ 稍 称 浅
的 丰 富 变化 , 焦 、 、 、 、 ; 分六 彩 : 的 是 色 彩 缤 纷 即 浓 重 淡 青 墨 指
水 墨 山水 是 纯 用 水 墨 不用 设 色 的 山水 画 体 ,是 唐 代 诗 人
果。 笔墨 的抽象使 中国山水画特有的境界 。 清代沈宗骞谓 :墨 “
色光华 , 妙无极 ” 其 。水 墨 山水 画 的 艺 术 特 征 的 突 出表 现 是 在
于设 色画 的映衬 中拔起 的 , 是针对 金碧 、 大小 青绿 、 没骨 、 泼 彩、 淡彩 、 浅降山水画的区别 中脱胎而出。因此设 色画是与水 墨画相区分的中国画种之一 。为进一步认知 每一种 画法 自有
不 同 的特 征 , 必 须 以 青 绿 、 降 、 骨 等 着 色 山水 画 的 特 点 就 浅 没
上着眼 , 并精准的解读。青绿 山水 : 青绿 山水是 山水 画中的重 设色画多以石青石绿为主色。青绿 山水 , 有大青绿和小青绿 , 前 者 设 色浓 重 , 宋代 王希 孟 《 如 千里 江 山 图 卷 》 后 者 在 淡 彩 基 。
效 果 与金 碧 相 映 生 辉 ;
水 墨 山 水
白。 山不待空青而翠 。 凤不待五色而绊 , 是故运墨 而五色具 , 谓
之得意。 意在 五色, 则物象乖矣。 清代方薰《 ” 山静居画论》 “ :用 墨浓不可痴钝 , 淡不可模糊 , 湿不可混浊 , 燥不可 涩滞 , 要使精 神虚实俱 到。” 清代 王学浩《 山南论画》 “ :用墨之法 , 忽干忽湿
了解一下:山水画的15种常用笔法

了解一下:山水画的15种常用笔法1.中锋用笔中锋用笔是指毛笔垂直于纸面,笔锋始终保持在所画线条的中心位置。
其特别是所画线条刚健劲挺、圆润饱满,适用于勾画树木、房屋、人物、舟船等对象的结构。
2.侧锋(1)侧锋行笔侧锋行笔是指毛笔的笔锋朝向所画线条的一侧。
其特点是所画线条参差不齐,线条前后的干湿润燥反差较大,适于表现变化丰富而又苍劲的山石、地面等物象。
(2)侧锋横扫侧锋横扫是指毛笔在侧锋状态下,从一端快速扫向另一端的过程。
特点是所画线条前浓后淡,形成自然的浓淡参差变化,适用于表现山石和地面。
(3)侧锋横擦侧锋横擦是指用含水分比较少的侧锋,从一端快速蹭向另一端的动作。
特点是墨迹干枯苍茫、空灵缥缈,犹如一阵狂风吹过,适用于树木和山石的皴擦。
3.散锋点厾散锋点厾在彩墨山水画中适用于表现树木枝叶和苔草植被。
特点是疏密浓淡、自然生动。
4.散侧锋勾皴散侧锋勾皴是指笔在散侧锋状态下进行勾勒皴擦的过程。
特点是所画出的墨迹苍劲生动,不加雕饰,自成妙趣,在彩墨山水画中最适于勾皴山石和树木的纹理结构。
5.扁侧锋扁侧锋是指笔锋在扁锋的情况下,笔杆与纸面形成倾斜的角度。
特点是墨迹中既能形成线,又能形成面,而且形成自然的干湿浓淡,适用于对山石进行勾皴。
6.乱锋乱锋是指整个笔头毫无规则,胡乱搅在一起的状态。
乱锋画出的线条苍劲生动、变化丰富,也存在着一些不可控性。
在彩墨山水画中适用于对山石、地面和树木枝叶的处理,但要慎用。
7.拖笔拖笔是指用手指轻轻控制笔杆,使笔头在纸上被拖行的过程。
特点是墨迹自然渗透、转折舒缓,在彩墨山水画中可应用于对山区地面和梯田纹理的处理。
8.顿挫顿挫是指在行笔过程中做很短时间的向下用力,停止后又迅速抬笔向前的过程。
特点是线条看上去更刚劲有力,且富有节奏感,适用于所有画出的线条。
9.戗笔戗笔是指逆着笔杆的方向,轻松快速地将笔锋向前推进的动作。
特点是轻快刚硬、富有弹力,适用于树木树干和有斜度山石的勾勒。
10.逆锋逆锋是指逆着笔锋的方向,将笔逐渐向前推进的用笔方法。
中国画之山水画理论

中国画之山水技法理论孙文前1、中国画为什么要讲“用笔”和“笔法”?《易经》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简单讲,形而下就是指具体的,感性的事物。
形而上就是指比较抽象的规律,原则。
所以形而上者谓之道。
中国画中讲“用笔”和“笔法”,笔法既服务于客观造型的需要,又必须接受画家思想感情的指挥,所以随描绘对象和画家个性感情的不同,就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笔法,这也与毛笔这种特殊工具有关。
古来制笔要求具备“尖、齐、圆、健”四种品德。
用笔靠指,但归属于心,指掌运动,腕肘支持,笔触纸上,留下点、线,构成物象,总结这些线条变化的规律就产生了笔法。
古人极重笔法,有“失其笔法,岂曰画也”的警告。
黄宾虹集古人用笔大成,留下五字用笔诀——平、圆、留、重、变。
平:指运笔平缓,力度均匀。
行笔过程如物凝碍,持重而行。
用笔须匀,无跳跃,不飘浮,此为中国画用线之根本。
圆:指线条圆浑沉厚,同时指有弹性的曲”线。
树无寸直,石也多圆笔画法,“折钗股”的效果就是“圆”,线是柔和而有弹性的,而不能刻板僵硬。
留:就是收得住,是功底的显现,控制得力就叫留。
古人讲“屋漏痕”就是“留”的效果。
中国画还讲究起止无痕,’同时又力能扛鼎,这就是留。
重:就是往纸背后去的力量感,即厚重感。
大家用笔无一不厚。
厚重的对立面是浮薄轻滑,是用笔的大忌。
古人用笔如“高山坠石”,笔在纸上运行要沙沙有声。
做到以上四条,便体味得到“骨法用笔”。
“骨法用笔”系南齐谢赫首提,五代荆浩解释为“生死刚正谓之骨”,没有力或力不够强的用笔,是不配叫骨法的。
用笔有两个基本要求:力量感、含蓄性。
力量在以上论述中提到,这是线条的基本审美要素。
含蓄是体现笔墨精神的元素之一。
不剑拔弩张,不狂怪奇诡,有内在的美存在于笔中,这是极高境界。
两者结合,为物述形,形式美和内质美都在其中。
至于“十八描”,各种皴法及各种点法,都是用笔程式,须知不一定一一照搬。
用笔有规律,不要强守定法,立足于“变”字。
总之,用笔是画中国画的人绕不过的命题,要花一生精力解决的问题,也是判别中国画高下的第一道门坎。
浅谈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技法

浅谈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技法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
中国山水画以山水为题材,通过画家的笔墨勾勒出大自然的风姿,以及对自然景色的情感表达。
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技法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绘画传统的珍贵遗产。
在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技法中,有许多具有独特美学魅力和审美价值的技法和手法。
下面我们就浅谈一下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技法。
一、笔墨运用的技法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技法中,笔墨运用是其核心部分。
在中国山水画中,画家通过精妙的笔墨运用,可描绘出大自然山水的变幻莫测,从而营造出一种意境深远、意味深长的情感氛围。
中国古代书法对山水画笔墨运用产生了深远影响,山水画家们多以点、线、面的书法笔墨来表现山水景色。
点、线、面是中国山水画笔墨运用的基本手法,其中点的使用可以描绘出山水中细小的花石树木等细节,线则常用于描绘山水之形,面则用于渲染山水之化。
二、水墨渲染的技法水墨渲染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是通过水、墨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表现手法。
水墨渲染在中国山水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可以用来表现山水的远近、深浅、浓淡、明暗等变化。
在使用水墨渲染的时候,画家需根据所要表现的山水情境,掌握好水、墨的比例和浓淡变化,以表现出山水的意境和韵味。
水墨渲染的技法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非常丰富的实践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
三、贯彻砂石纹理的技法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技法中,贯彻砂石纹理是一种非常重要和独特的技法。
贯彻砂石纹理是通过在纸面上使用砂石进行质感表现,从而增添山水画作的立体感和质感。
在使用砂石纹理的时候,画家需多加琢磨,根据山水的情境和变化来选择合适的砂石材料,以表现出山水的肌理和纹理。
通过贯彻砂石纹理,山水画作能够更加贴近自然,更具有真实感和生动感。
四、运用情意意境的技法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技法中,运用情意意境是其核心所在。
中国山水画强调以意境为主,注重画家在创作中通过笔墨运用,表达出自身情感和审美态度,以及对山水大自然的独特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山水画的传统理念——山水画的用笔【摘要】山水画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分支。
山水画是以墨线为基础。
墨线是中国书法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是中国书法历尽不同时期的提炼而凝结着更加丰富内涵的表现形式。
墨线运用于中国山水画中是具有丰富内涵的表现形式,反映出山水画出神入化的多维空间至绝妙境界。
中国山水画家不仅用墨线来表现一切物象的轮廓、明暗、质感,而且用来揭示物象的内在精神和画家的思想感情。
山水画强调以书法用笔描绘形象。
重视写生但不拘泥于写实。
要求“形神兼备”、“以形写神”。
注重情感的表现,追求笔墨的变化。
中国画家就是运用一管柔毫通过变化无穷的墨线,给自然界做了传神的写照。
【关键词】骨法用笔;多维空间;传神写照1.中国山水画山水画是描绘山川自然界景色的绘画作品。
简称“山水”,是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是国画的一个重要分支,系传统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依照技法,可分为水墨山水、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浅降山水和没骨山水等形式。
山水画始于秦汉,南北朝时独立成科,兴盛于隋唐,至五代两宋流派竞出,水墨画随之盛行,山水画蔚成大科,全面繁荣,经元、明清各代,至今不衰。
晋代顾恺之、南北朝宗炳已作山水画,此后山水画从作为人物画背景的从属地位,变为独立画科,到宋元达到高峰,明清至今继有发展,面目日新。
中国山水画在战国以前就已经出现了,但是直到汉魏也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到了东晋时山水画才得以发展。
山水画到隋代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不再作为人物故事画的背景,而是分离出来成为专门的独立画科。
到了唐代山水画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其时反映出我国早期青绿山水的发展过程,李思训被列为绘画史上南北宗的“北宗”之祖。
王维为“南宗画”之祖,他创“宣淡之法”的表现技法。
与李思训同期的吴道子独创“疏体”山水。
到五代和两宋山水画日趋成熟,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此时山水画十分重视对客观真实的描述。
其中有北方画派和南方画派。
北方画派的著名人物荆浩“开启水墨山水画”,很注重皴法新格局。
南方画派的创始人董源和巨然,创立了体现南方山水特点的“披麻皴”技法。
巨然改变其师董源的“平远”而展现“深远”的境界。
到了元代,是文人画勃兴的时代,从而逐渐改变了大斧披皴山水一统南宋天下的单调局面。
当时的绘画名家赵孟頫以领袖人物进行变革,开始了寻古、学古、返古的“复古”变革。
“元四家”中的黄公望独创浅降山水和水墨山水。
明代山水画成就较元代要逊色。
山水画呈现出早期的院体浙派、中期的吴门画派和晚期的松江画派。
明代晚期吴门画派开始衰败,松江画派再次兴起,董其昌取代了松江画派的领袖位置,并使中国山水画又发生了一次新的变革。
清代山水画的主要成就集中在早期,因受到董其昌“南北宗”论的影响,当时的山水画以董其昌、巨然和“元四家”为正宗,并保留了“文人画”高逸清雅的特色,当时由于“四王”画派严守法度,循规蹈矩,深受皇室的推崇,却最终导致清代后中期的成就不大,使山水画一蹶不振。
然而清初的主要山水画家,他们既继承传统,又不受古人的拘束,提出“借古开今”的创新思想。
其具有强烈的个性,并产生了比较深远的影响。
以“新安画派”的开路人渐江和“金陵八家”。
他们不为时代所拘,以密笔短皴、注重渲染的清新透隽的画法,使人耳目一新。
在道光之后,清代杰出的山水大家没有创新,而是一味地临仿“四王”使清代的山水画进入衰退时期。
由此也酝酿了现代山水画的变革动因。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革,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比较活跃。
追寻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和传统基因对中国山水画的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2.中国山水画与书法墨线山水画与中国书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山水画是以墨线为基础,墨线是中国书法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墨线是中国书法历尽不同时期的提炼而凝结着更加丰富内涵的表现形式。
墨线运用于中国山水画中是具有丰富内涵的表现形式。
“书画同源”、“书法通于画法”,“画是写出来的,字是画出来的等等。
”都是中国画与书法的源缘,而且在发展过程中的这种源缘仍然是相生相长的。
中国画与书法是彼此相通的。
以书法用笔表现中国画要顺应自然不矫揉造作。
以书法的墨线表现山水画是无可质疑的。
因此,中国山水画家不仅用墨线来表现一切物象的轮廓、明暗、质感,而且用来揭示物象的内在精神和画家的思想感情。
而中国的书法是融入作者个性的审美意念的,它是包含着情、意、境、趣,等丰富内容的凝练抽象形式,是一种绝对强调主体精神的艺术,因此墨线本身就具有一种独立的美学价值。
中国画家就是运用一管柔毫通过变化无穷的墨线,给自然界做了传神的写照。
中国山水画在构图、章法、行笔、运墨等方面形成相对完整的表现程式。
如平远、高远、深远的构图法和各种描法、皴法、点法、墨法等。
这是中国绘画的最显著特点,中国画以黑白线条和装饰性色彩造型,并强调以书法用笔描绘形象。
重视写生但不拘泥于写实。
要求“形神兼备”、“以形写神”。
注重情感的表现,追求笔墨的变化。
3.传统的水墨山水画水墨山水是纯用水墨不设色的山水画体,是唐代诗人王维开创的,不用色彩,以墨的干湿、浓淡、黑白对比表现峰峦山石的景色。
这种纯用水墨的画体,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以笔墨为主的水墨画技法。
作画以笔为主,并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在宣纸上画出的画呈现出变化多端的层次。
由于水墨的运用造成更多层次,产生浓淡参差的效果,因此单用水墨作画即成为一种独立的美术形式,即水墨画。
水墨画始于唐代,成熟于宋代,盛于元代,明清以后成为画坛主流。
水墨画的特点及中国画的特色是笔墨,笔墨是中国画的精华所在,笔墨是指利用笔墨达到的画面气象、色彩、章法、意境、品味等诸方面的绘画语言。
笔墨是与书法艺术中的笔法,墨法及章法是一样的。
用笔用墨是难点,用笔是用笔勾画造型的方法,用墨是用墨用水使墨色变化的方法。
“用笔用墨互为表里”,“墨以笔为筋骨,笔以墨为精英”。
用笔用墨本为一体。
用笔当先了解毛笔性能、执笔蘸墨方法,进而学习笔墨技法和规律。
4.中国山水画的笔法中锋用笔和侧锋用笔是笔法中常见的两种主要用笔方法。
中锋和侧锋是行笔;藏锋和露锋是起止笔。
有关笔法,从东汉的蔡邕到清代的康有为,有录可查考的论述就有六十六篇达几万字.而这些文字随时代的推移,越来越神秘和繁杂,重复之多,论证之详,比喻之玄,让人眼花燎乱。
如:中锋、侧锋、藏锋、露锋、偏锋、正锋、逆锋、裹锋、方笔、圆笔、顺笔、逆笔、直笔、竖笔、横笔、拖笔等笔笔中锋、如锥画沙、永字八法、屋漏痕、万毫整力……笔笔中锋就是用毫端画线或作书。
笔笔中锋是相对而言的。
它在中国画里或中国书法中是相对一根线条或笔画的局部来讲的。
而用笔过程中则是“中锋、侧锋、藏锋、露锋、偏锋、正锋、逆锋、裹锋、方笔、圆笔、顺笔、逆笔、直笔、竖笔、横笔、拖笔等等”互为交替运用,为此才是中国画或中国书法达到出神人化的境界。
5.中国山水画的用笔用笔是指用笔勾画的方法。
中国画都十分讲究用笔。
应用中锋用笔或侧锋用笔,可以使画面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线条是中国画的显著特征。
中锋用笔使这一特征最完美的表现手法。
中锋:用笔方法之一。
笔管垂直,行笔时,笔尖在笔道中间运行。
中锋圆润而有力。
清代汤贻汾谓:“中锋偏锋固各自有妙,而中锋较能浮出纸上也。
”古代画家主张用中锋的人数多。
中锋运笔,画出来的线条,挺劲爽利,大多用于勾勒物体的轮廓,线条圆润流畅,墨线一般两边重,中间淡,道劲立体,向纸外凸鼓。
用线的粗细、轻重和深浅要有变化,由近及远,愈见清淡。
线条呈现出坚实有力,圆润自然,而且不平板。
中国传统的十八描法无不体现中锋用笔的这一特性。
中锋是指行笔时将毛笔的主锋保持在点画的中线,由于毛笔的特征是圆锥形体,垂直勾线时,中间的笔毫要比两边的厚一些,笔画的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勾画出来的线呈圆润浑厚的立体感觉,显得线条很饱满。
要保持线条的这种效果,就必须把笔的尖端掌握在线的中间。
只有这样所表现出来的线挺进爽利,坚实有力,圆润自然,而且不平板。
其是中锋用笔的基本方法之一。
和中锋用笔正好相反的用笔,则是侧锋用笔。
侧锋:用笔方法之一。
笔管垂直,行笔时,笔尖在笔道的一边,侧锋富于变化。
石涛说:“腕受正,则中直藏锋,腕受仄,则欹斜尽致。
”侧锋运笔,笔锋靠一边行,效果呈一边光一边毛,笔线粗壮而毛刺,厚重朴实,变化生动多用于山石的皴擦,这种用笔方法的粗、细、浓、淡、干、湿等变化多能同时画出线与面,可以表现更大的面,也可以一笔表现几个层次。
将中锋和侧锋两者结合运用,可以是画面更加生动活泼,别有一番风韵。
中国山水画用笔的另一个境界就是以“六法”为标准。
中国画绘画要以“六法”为标准。
“六法”是我国古代评人物、山水、花鸟等画科的六项标准。
南朝齐谢赫《古画品录》所举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清代邹一桂《小山画谱》:“以六法言,亦当以经营为第一,用笔次之,赋彩又次之,传模应不在内,而气韵则画成后得之,一举笔即谋气韵,从何着手?以气韵为第一,乃赏鉴家言,非作家法也。
”现代钱钟书重新作了标点:“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是也。
”六法中的“骨法用笔”在中国书法和中国画中尤其独具较强的表达性。
骨法用笔是指用笔要有力度、骨气,心随笔转、意在笔先。
一般来说,起笔和止笔都要用力,力腕宜挺,中间气不可断,住笔不可轻佻。
具体地说是指用笔中提、按、顺、逆正、侧、藏露、快、慢、起收、正偏、方圆、藏露、轻重、疾涩;粗细、疾徐、顿挫、转折、等变化;有线描、勾勒、皴、擦、点染;中锋、逆锋、藏锋、露锋、拖笔、破点等等交相辉映。
用笔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笔着纸上,无过轻重疾徐,偏正曲直,然力轻则浮,力重则钝,疾运则滑,徐运则滞,偏用则薄,正用则板,曲行则若锯齿,直行又近界画者,其皆由于笔不灵变,而出之不自然耳。
万物之形神不一,以笔勾取,则无不形神毕肖。
盖不灵之笔,但得其形必能灵变,乃可得神,能得神,则笔数愈减而神愈全,其轻重疾徐偏正曲直皆出于自然,而无浮滑钝滞之病。
”清代秦祖永《桐阴论画》:“用笔要沉着,沉着则笔不浮,又叫虚灵,虚灵,则笔不板,解此用笔,自有逐渐改观之效。
…‘用笔须要活泼泼地,随形取象,在有意无意之间,画成自然机趣天然,脱尽笔墨痕迹,方是功夫到境。
”“清代王昱《东庄论画》:何谓笔墨?轻重疾徐、浓淡燥湿、浅深疏密、流利活泼,眼光到处,触手成趣,学者深明乎此,下笔时自然无美不臻。
”总之,用笔之法,无论工笔、写意,行笔或快或慢,都须对所画之物的结构特征、笔墨的性能,先要作到心中有数和“意在笔先”,用笔时才能下笔不惑,不板不刻,不浮不燥,既准又活。
6.中国山水画中的藏锋与露锋中国山水画的用笔中已经说了中锋与侧锋用笔。
这里在认识藏锋与露锋用笔。
藏锋与露锋用笔方法之一。
起笔、转折、收笔,笔锋圭角显露者为露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