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鹂——病期琐事 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21-22版:黄鹂——病期琐事(创新设计)

21-22版:黄鹂——病期琐事(创新设计)
看到太湖的环境,看到黄鹂的全部美丽,联想到虎、鱼、驼、雁等各种事物 的极致,已有“水到渠成”之势,篇末的说理真是自然而然。
说理恰到好处:说理也不宜长篇大论,只须点到为止,若隐若显,这 才耐人寻味,恰到好处。作者点到“各种事物”,点到“艺术”,读者自 然心领神会。说理要注意说到什么地步才好,本文值得借鉴。
(2)善用对句,语言简练,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在习作中,修改润 色,用点心思,可用这样的句子。如“它们的啼叫,是要伴着春雨、宿露, 它们的飞翔,是要伴着朝霞和彩虹的”。
(3)多次使用排比句。如“这里……这里……这里……” 总之,整句与散句相结合,工整中求变化,长短错落有致,不呆板。
二、写作迁移 作为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象征是指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
生活的环境、身边的人对自己都会有很大的影响,有句话叫“物以 类聚”,身边的人是什么样的自己最后也会变成什么样的,就像现在正 在热播的《我的前半生》一样,以前的罗子君就因为陈俊生给了她一个 无忧的贵妇生活,每天在家吃喝玩乐就行,而后来失去陈俊生保护伞的 她就像失去了所有,什么都不做,什么也不会,还好身边有贺涵、唐晶 这样的朋友,打造了一个全新的罗子君,让一事无成的罗子君也慢慢变 成可以和他们一起并肩作战的女强人,让她也可以积极向上地努力生活。 虽然这只是电视剧,但现实生活中也可能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所以一 个人的生活环境真的很重要! 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活环境对每个人都很重要,还记得刚进大学时总是会想办法来充实自 己的大学生活,每天都过得累而充实着。可后来和寝室的室友在一起久了, 开始觉得做那些事没什么意义了,一个人也不再怎么做起事来,那股子冲劲 后来也消失了。有时间就在寝室看看电视,出去旅旅游,每天过得甚是惬意, 只是缺少了一些挑战和经历,也少了一些积极性,后来工作后才开始后悔那 个时候没有好好锻炼锻炼自己。

37、《黄鹂》(二) 教学设计

37、《黄鹂》(二) 教学设计
第十五自然段:插叙大海鸥时间,即突出了环境对生活生存影响很大,又把男子的行为和病友形成对比,说明病友还有良知。另外这一段还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
三、小结
本文围绕黄鹂展开, 黄鹂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状态,说明“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的道理。老师也希望同学们有属于自己的环境,也能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
——病期琐事
孙犁
个别 黄鹂—形色神态 极致
自然环境
一般 文学艺术 自由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对创作自由的渴望,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
研读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及文章的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导学引课,明确目标
1、导课
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2、明确目标
理解“极致”的含义,品味哲理性语句深刻的意蕴。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把握文章的写作手法。
四、集中检测
1、孙犁的语言清新明丽,善于使用四字短语、对偶句、排比句,使语言精炼而富有诗意。找一找文中这样的句子,背一背。
2、进行一段描写练习,或写景物或写动物,练习用四字短语,当然只是在描写中嵌入就行,不必从头至尾都是四字短语。(一、二组同学必做,三至六组同学可以选作。)
五、作业
推荐阅读
前期小说代表作:
提问:本文那句话直接点出了作者创作本文的意图。




篇文章写于1962年,但是1979“文化大革命”结束才公之于众,环境使然呀!
5、体味写法
明确:第一段和第十五段

第十六课 黄鹂——病期琐事

第十六课 黄鹂——病期琐事

《黄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的线索,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2、找出文章富有哲理性的语句,品味其深刻含义。

3、理解对比,插叙的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难点: 找出文章富有哲理性的语句,品味其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自学法、讨论法、启发法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昨天老师让同学们回去搜集了有关黄鹂的诗句,谁能吟出几首?思考:诗人把黄鹂放在了怎样的背景中去展示黄鹂的美丽?二.导语:黄鹂在诗人笔下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的象征,一个美丽的使者,我们从中感受到的是美,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美,那么黄鹂在孙犁笔下又有怎样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分析此文。

三.新授: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文中几次见到黄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每次见到黄鹂的环境如何?黄鹂有什么特点?每次见到黄鹂的情感是怎样的?2.作者为什么对黄鹂会有不同的情感和认识?3.自然界如此,人类生活、艺术境界是不是也应如此呢?由此作者得到了怎样的感悟?4.作者为什么如此关注环境呢?(联系作者背景)5.怎样理解“这正是在艺术上不容易遇到的一种境界”?这句话?6.文章在二见黄鹂后写了一件海鸥被杀事件,可否删去?为什么?7.拓展延伸:请同学结合实际谈一谈“一定的环境”与“发挥极致”的关系?四小结:作者由写黄鹂转向大千世界,说明不仅黄鹂,世界上所有事物的美的极致,都应该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从而给读者一种人生的哲理和启迪。

五作业:对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等景象,加以想象。

写一段200字以上的描写文字描写你心目中的某一极致,选取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物。

六板书设计黄鹂孙犁黄鹂→太湖→全部美丽→美↓→各种事物→美的环境→的(包括文艺作品)极致。

吉林省长春市七年级语文上册16黄鹂-病期琐事教案长春版

吉林省长春市七年级语文上册16黄鹂-病期琐事教案长春版

黄鹂———病期琐事序号课题黄鹂——-病期琐事授课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阅读理解课文,掌握文中字词,积累四字词语,概括与黄鹂相关的事件过程与方法探究文章主题,体会作者所说的美的极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创作背景,理解黄鹂的象征含义,体会作家情感及创作意图教学重点品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从形色神态感知黄鹂教学难点体会黄鹂的象征含义,作家情感,创作意图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法设计二次备课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篇文章,题目叫黄鹂。

黄鹂又叫黄莺,是一种常听到、于我们却不常见到的鸟.书下注释怎么向我们介绍黄鹂的?(找同学读,文学作品青睐的对象)也就是说,古今中外,很多文人墨客都喜欢通过对黄鹂形象的塑造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那么这种鸟什么样子呢?我们先通过图片感知一下。

三、尝试学习.1。

为什么开篇不直接写黄鹂?那些鸟的名字怎么读?2。

围绕黄鹂写了几件事?3.作者是想借此文写出黄鹂的美吗?4。

为什么太湖的环境就适合黄鹂的生存呢?5.为什么写中年人打海鸥的事件?6.结尾重在讲述的哲理和黄鹂有什么关系?四、内容研讨幻灯片出示,激发学习兴趣。

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

课堂教案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法设计二次备课1.为什么说最后一次才能体现黄鹂的全部美丽呢?全部包括哪些内容?群莺乱飞杂花生树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茂林修竹桑田苇泊乍雨乍晴春雨宿露朝霞彩虹这些词语也非常优美,齐读体会24、25、26段。

2.这些词语属于什么描写?五、分析情感1。

文章的副标题是病期琐事,作者写作此文时,正值生病期间。

病中仍能关注并呼吁人们为黄鹂创设优美的环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喜爱黄鹂)2.找出文中体现作者喜爱之情的句子。

3.而与作者的喜爱之情不同的是世人对待黄鹂鸟的态度是怎样的呢?六、小结翻转课堂学生自己总结七、作业完成练习册抓住具体词语分析学生自主总结收获。

板书设计教学感悟反思形色神态个别黄鹂极致自然环境一般艺术(生命、体育、科学……)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稿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黄鹂——病期琐事》教学设计

《黄鹂——病期琐事》教学设计

《黄鹂——病期琐事》教学设计梨树镇城东学校李明星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1.布置学生阅读孙犁作品,推荐《荷花淀》《母亲的记忆》《相片》《采蒲台的苇》等提倡学生多读多思考,借助作品了解作者。

2.提前两天布置学生反复读课文整理生字和文章中的好词句。

3阅读查阅黄鹂鸟的知识,积累黄鹂鸟的图片【教学目标】1.积累字词如“靛、窠谛”“闲情逸致、同病相怜”等2、体会文章中哲理性语句,品味其深刻意蕴。

3.理顺文章线索,领会作者创作意图。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习对比、象征、插叙等写法,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

【教学难点】结合写作背景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策略通过课前布置预习总结提炼文章精彩词语,初步把握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概括主要事件,对课文整体感知,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作为现代作家独具特色清新质朴的创作风格。

体会文章对比、象征等写法,体会用词的特点。

1、布置学生查阅黄鹂鸟的知识和图片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现象引入新课,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阅读分析图片,增强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更好赏析课文。

通过小组的合作,可以更及时地解决学生的疑惑,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能力。

2.以朗诵为主;:散文的语言很有诗意所以用朗读引出对文章的分析,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以梳理文章内容为主:这篇文章是叙事性散文,围绕课题概括作者叙述了几个主要事件。

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线索。

4.以分析文章写作手法为主:插叙、对比、象征等写作手法表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结合背景体会创作意图这些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互相渗透兼顾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看过黄鹂鸟吗?谁能用精练的语言给大家介绍一下这种鸟二?(学生答教师补充)黄鹂是著名的食虫益鸟,羽色艳丽以黄色为主,鸣声悦耳动听,是人们喜爱的鸟类。

大家是否知道诗人徐志摩写过一首题为《黄鹂》的诗歌,我们来共同欣赏。

孙犁《黄鹂——病期琐事》教案

孙犁《黄鹂——病期琐事》教案

黄鹂——病期琐事孙犁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理解课文,领会作者意图。

2.借鉴课文的写法,用象征手法说理,从叙事到说理水到渠成,说理恰到好处。

3.学习精彩的语言,恰当的文言色彩可给文章增色,排比或对句可使语句整齐有气势。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探求精义。

教学难点:含蓄的说理;精彩的语言。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鉴赏与评价法。

一、导入新课优秀的作家对生活和人生的关注方式是多样的独到的,有许多现代作家就是通过写鸟来表现他对生活和人生的认识的。

老舍先生写小麻雀,表现的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周瘦鹃写杜鹃蕴含着的是对传统习惯看法的思考。

本文孙犁借黄鹂传递的是一种怎样的观点呢?同学们,大自然中栖息着千姿百态的鸟儿,你见过黄鹂这种鸟吗?(看图)(黄鹂也叫黄莺。

鸟,身体黄色,自眼部到头后部黑色,嘴淡红色。

叫的声音很好听,吃森林中的害虫,对林业有益。

)二、作者介绍孙犁,河北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在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他写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

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集子。

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荷花淀》。

其小说充满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是文学史上“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

三、整体感知全文四、整体把握,探求精义:(一)第一段分析评价。

总结1段:叙述儿童时期迷恋戏鸟,以不遇为憾。

(二)第二段、三段分析评价。

总结2、3段:回忆战争年代初见黄鹂,激起我对美的追求。

环境是抗日战争时期,黄鹂是美丽极了,是为正面铺垫。

(三)分析第二次见黄鹂。

1.描写我疗养住所的环境的目的是什么?找出描写“鸟儿舒适生活”的句子。

答:我疗养住所的环境也是鸟儿生活的宁静的环境,写这样的环境是为了表现鸟儿生活的舒适自在。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散文部分第一单元黄鹂__病期琐事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散文部分第一单元黄鹂__病期琐事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黄鹂--病期琐事-----舒展的生命最美丽一、教材及学情分析《黄鹂》是一篇充满哲理意蕴的优美散文,语言清新隽永。

传统的教学往往注重知人论世式的实证性阅读,而忽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思辩能力的主观性阅读。

学生刚结束《滕王阁序》一文的学习,内在的审美激情被大大激发出来,打铁要趁热,因此,本教学设计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单元阅读要求,紧扣教学重难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阅读意识和发现精神,注重质疑和交流,逐层深入式地体悟本文深刻的哲理意蕴,在对文章的写法鉴赏和语言的品读之中实现写作能力的迁移提升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教师侧重引导启发和对知识的深化拓展。

二、教学目标1.知人论世,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品味文章清新隽永的精彩语言,学习借鉴课文的写作方法和语言技巧2.通过读、说、品、评师生互动合作来研读课文,以读入文,欣赏作者用语言文字构筑的优美意境,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借助黄鹂这个简单的艺术形象所表达的深刻人生哲理。

3. 激发学生对生命自由的渴望和对美的事物的追求,正确认识和谐的“极致”之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把握文章结构,理清脉络,品味文章的精彩语言,学习借鉴文章的写作技巧。

四、教学难点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学习掌握主观性阅读与实证性阅读的方法和文学主题的多元化五、教学策略1.印发学案,指导学生课前预习2.制作教学课件3.小组合作收集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上交4. 小组合作讨论,点拨法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播放音乐多媒体展示黄鹂图片,由此引出我们熟悉的与黄鹂有关的诗句。

(设计意图:以情景动感情,以情感激情趣,以情趣诱发求知欲。

借助多媒体,运用背景音乐调动学生的情绪,多媒体播发的美好画面引发视觉盛宴,画外音朗诵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并调整学生进入书本的状态。

)二、知人论世:大家风采孙犁的慧眼1981年,贾平凹的散文《一棵小桃树》在《某某日报》文艺周刊上发表。

时任文艺周刊编委的孙犁编发了这篇文章,并且还特意写了一则读后感——《读一篇散文》,发表于《人民日报》。

高中语文 散文部分 第1单元 黄鹂——病期琐事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新人教版高

高中语文 散文部分 第1单元 黄鹂——病期琐事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新人教版高

黄鹂——病期琐事[开卷有益]环境的作用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

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闹和休息。

它以为自己是一只鸡。

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

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顶上,一把将它扔了出去。

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终于飞了起来!环境对人具有重要的影响。

有时候磨炼与困难不是坏事,它能召唤成功的力量。

[识作者]“荷花淀派〞的代表—孙犁孙犁,1913年5月11日生,某某省安平县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少年时期,便开始接触五四文学,并加强社会科学、文学理论等方面的学习,曾用“芸夫〞这个笔名发表作品。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地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赴某某,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

中华人民某某国成立后,写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

孙犁在中华人民某某国成立前及初期的创作合集为《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造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笔调明丽流畅、秀雅隽永。

其中《荷花淀》被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探背景]本文的两个历史背景1.抗日战争期间的历史背景抗日战争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论持久战》),“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论联合政府》)。

在文艺战线上,党鼓励革命文艺家积极地亲近工农兵,给他们到群众中去的完全自由,给他们创作真正革命文艺的完全自由。

2.“文化大革命〞前十年的历史背景从1957年开始,在文艺界开展了反右派斗争和对修正主义文艺思想的批判。

文艺思想上,机械化、简单化、庸俗化的倾向日趋明显,粗暴武断、无限上纲的文艺批判几乎成为一时风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鹂
——病期琐事
【教学目标】
1.学习了解作者孙犁及其文学创作。

2.熟读、品味文章,把握本文传达的深刻哲理。

3.学习借鉴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对课文的哲理作一点分析评价。

2.借鉴课文的写法,学习精彩语言。

3.学习体会孙犁散文的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优秀的作家对生活和人生的关注方式是多样的、独到的,有许多现代作家就是通过写鸟来表现他对生活和人生的认识的。

老舍先生写小麻雀,表现的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周瘦鹃写杜鹃蕴含着的是对传统习惯看法的思考,而作家孙犁则要向大家介绍一种非常可爱的鸟——黄鹂。

2.提问:黄鹂是怎样一种鸟?
3.要求学生结合课本插图对黄鹂进行描述。

4.要求学生回忆说出与黄鹂有关的诗句。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清天。

(杜甫)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
5.提问:本文题为“黄鹂”,目的是否真的是介绍“黄鹂”这种鸟?
明确:不是。

目的是借黄鹂来说理。

分析写法特点。

板书:托物言志
(二)学法指导
本文语言优美,主旨深刻,条理又十分清晰,稍作点拨,学生即能够理解,故应该以学生
精读文章、把握语言、领会主旨为主。

要求学生结合课后思考与讨论熟读文章,尤其要认真阅读全文的结尾部分(从“从此”至全文结束。

)。

教师则适当介绍作者及文章背景。

由于学生基础较差,所以教师亦应注重基础知识的点拨与分析。

(三)作者介绍
孙犁,河北安平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1913年4月6日生。

高中毕业后流浪北平,在图书馆读书、在大学旁听,用“芸夫”的笔名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先后在市政机关和小学当过职员,1936年暑假后,到河北安新县小学教书,了解白洋淀一带人民生活。

1944年在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

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集子。

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成为“荷花淀派”的代表作。

其他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和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此外还写有散文集《津门小集》等作品。

(四)全文结构分析
1.要求学生首先熟习全文内容,把握文章整体结构,尤其要把握黄鹂在不同环境中不同的生存状态。

2.提问分析:
(1)文章一共几次写到黄鹂?
(2)分析各次不同的时间以及黄鹂的生存状况。

3.结合学生分析,理清文章结构:
次数时间地点生存状况
第一次抗战期间阜平山村尖利啼叫、忽隐忽现、美丽极了
第二次前几年青岛追逐、逗闹
第三次有一天鸟市系在木棍上、羽毛焦黄、神情凄惨
第四次第二年春天江南太湖展现全部美丽、自由啼叫、安居乐业
小结:随着时间的推移,黄鹂的生存状况在不断发生改变,在这个过程中,作者逐步向读者揭示出某种哲理,应该引起思考和重视。

(五)分析课文重点
1.根据作者对黄鹂不同境遇的态度,用一句话说出本表所要表达的意思。

表现了作者对美的事物的追求。

2.文章写黄鹂,开篇却写与之无关的“红靛儿”、“虎不拉儿”、“黧鸡儿”,有何用意?
黄鹂对生存环境有自己的要求,为下文分析黄鹂和生存环境的关系作铺垫。

3.作者为什么写到与黄鹂无关的海鸥?用了怎样的写法?
明确:由试枪引发联想,表现作者对摧残鸟儿这类丑恶行径的义愤。

因为海鸥和黄鹂一样,都是鸟,也都是美的事物的象征。

作者采用了插叙的手法来写。

4.从环境和黄鹂的关系看,“极致”在文中的含义?
文中多次提及黄鹂的生存状态,大体上一种是好的或比较好的,而另一种则是不好的。

两者相比,不难发现黄鹂的自由与美丽的展现应该有它良好的生存环境,而这种“形色神态和环境的自然结合和相互发挥的‘景物一体’的境界”便是文中所言“极致”的具体含义。

(六)分析鉴赏课文后五段
1.用一两句话说明作者悟出的哲理。

2.在这五段文字中,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倒数第三、四自然段,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七)本文的写作特色分析
1.用象征来说理。

这种手法富有文学性,形象生动,富有美感,而且比较含蓄。

2.从叙事到说理水到渠成,说理又恰到好处。

从叙事到篇末的说理,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篇末的说理自然而然。

3.随时间的推移,深化文章主旨。

4.托物言志、含义深刻、富有哲理。

5.精彩的语言。

(1)用排句和对句,使语句整齐。

(2)运用比喻、排比、对偶等形象的语言来描写事物。

(3)运用富有哲理的语言。

(八)全文总结
本文围绕黄鹂以时间顺序展开,记叙了作者对黄鹂的迷恋,对摧残这类鸟儿的丑恶行径的义愤,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生物(包括人类)与自然环境、生存最佳结合的向往,从而给读者人生哲理的启迪。

黄鹂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状态,说明“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的道理。

(九)文章背景知识
1.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

2.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的历史背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