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和杨绛的爱情故事

合集下载

关于杨绛和钱钟书的故事

关于杨绛和钱钟书的故事
资料中曾记载过杨绛对钱钟书所说的一句话——“我最大的功劳就是保留了你孩童的天性”。由此不难看出杨绛在婚姻中扮演的是一个贤பைடு நூலகம்与朋友的形象,她对于钱钟书的爱都体现在生活的细节中,这也是他们婚姻能保鲜的秘诀。通过钱钟书先生对杨绛说的三句话可以知道,他们之间的婚姻一定是美满的,而钱钟书先生对杨绛的爱意也是越来越浓厚的,并没有随着平淡的生活而变的平淡。
钱钟书每天还是自己住在家里面,直到几天后他才去医院看了杨绛和女儿,而钱钟书一进门就一副委屈的表情,他对杨绛说自己在家里不小心把墨水水瓶给打碎了,然后墨汁把整张桌布都打湿了,他有点措手不及。杨绛听了便对钱钟书说,没事的,有我呢,我回家给你收拾。杨绛也没有怪怨钱钟书这几天没有来医院陪自己,反而是在安慰钱钟书。
第二天钱钟书又去了,这次来他依旧是自责,说他又犯错了,他把台灯弄坏了。这时,杨绛的回答依旧是没事,有我呢,现在赶快再去买一个把。因为钱钟书对生活方面的事情不是太在行,所以一般都是由杨绛来负责,在钱钟书不知所措的时候,杨绛每次都会对钱钟书说“有我呢”这三个字,这会给钱钟书安全感。
还有一则关于杨绛和钱钟书的趣事发生在杨绛和钱钟书结婚后,钱钟书要去英国继续深造,可是他又不忍心把杨绛一人留在国内。杨绛却想和钱钟书一起去英国,可是钱钟书担心会耽误杨绛的学业。而杨绛则说只有他们一起去英国才能彼此都放心,根本没有被人选择,于是钱钟书便说要准备两份学费。之后,二人果然一起出国深造,先后到过英国、法国,有了女儿之后二人才再次回国。
杨绛和钱钟书的世纪爱情让所有人都感动不已,那你知道他们的爱情故事吗?下面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杨绛和钱钟书的趣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杨绛和钱钟书的趣事
杨绛和钱钟书的趣事中的一则发生在杨绛和钱钟书的女儿钱瑗刚出生后,那个时候钱瑷刚出生,杨绛还在医院里面,而钱钟书并没有在医院里面照顾杨绛和刚出生的女儿。

一字情书的故事

一字情书的故事

一字情书的故事
有一天,杨绛给钱钟书写信,偌大的信纸上只写了一个字:“怂”。

她原以为钱钟书会被为难几天,没想到次日便收到了钱钟书的回信。

信中同样只有一个字:“您”。

杨绛看到这一字,芳心鹿动,流下下了甜蜜的泪水。

亲友得知,一头雾水:这二人在打什么哑谜?杨绛一番解读,亲友才恍然大悟。

原来,杨绛写的这个“怂”字,其实就是在问钱钟书:“你的心上有几人?”而钱钟书的回信,也给了她满意的答复:“我的心上只有你!”
这封特殊的一字情书,只有他们二人能看懂,也可见二人的心有灵犀一点通,也足显二人的文化才智。

钱钟书和杨绛的故事

钱钟书和杨绛的故事

钱钟书和杨绛的故事钱钟书和杨绛是中国文坛上备受瞩目的一对文学情侣,他们的爱情故事令人动容,也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钱钟书,原名钱君匋,生于1898年,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的代表作品有《围城》、《孔乙己》等,深受读者喜爱。

而杨绛,原名杨季霞,生于1912年,是中国著名的作家、翻译家、戏剧家和文学研究家,她的代表作有《洗澡》、《我们仨》等,深受读者喜爱。

两人在1935年相识于清华大学,当时钱钟书是清华大学的教授,杨绛则是学生。

两人的相识源于一次翻译课,当时杨绛在课堂上提出了一个问题,而钱钟书则给了她一个令人满意的答复。

从那一刻起,两人的命运就开始交织在一起。

他们的爱情故事可以用“知音难觅”来形容。

钱钟书和杨绛在那个年代是非常有才华的文学青年,他们在学术上有着共同的兴趣和追求,也在心灵上有着极为契合的默契。

他们在一起读书、讨论问题、写作,相互扶持、相互启发,共同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然而,他们的爱情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那个年代,他们的感情经历了无数的坎坷和考验。

由于钱钟书的家庭反对,两人的爱情一度濒临破裂。

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而是坚定地走到了一起。

他们的爱情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最终走到了一起,结为夫妻。

他们的婚姻生活也是非常幸福美满的。

两位文学家在婚后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他们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在文学创作上互相启迪,共同书写了一段段动人的爱情故事。

他们的爱情故事也深刻地影响了后人。

他们的爱情故事被搬上了银幕,成为了一部备受瞩目的电影,《钱钟书与杨绛》。

这部电影向观众展现了一对文学情侣的爱情故事,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这对文学情侣的爱情传奇。

钱钟书和杨绛的故事告诉我们,爱情是需要坚持和付出的。

他们的爱情故事也成为了一代人心中的经典,激励着更多的人去追求真挚的爱情。

总的来说,钱钟书和杨绛的爱情故事是一段动人的爱情传奇。

他们的爱情故事让人感动,也让人深思。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爱情是需要坚持和付出的,也是值得我们去追求和珍惜的。

关于钱钟书和杨绛的感人爱情故事

关于钱钟书和杨绛的感人爱情故事

关于钱钟书和杨绛的感人爱情故事钱钟书与杨绛的爱情,很多人都听说过,钱钟书是著名才子,而杨绛也是数一数二的才女。

两人可谓天作之合。

今天小编在这分享一些关于钱钟书和杨绛的感人爱情故事给大家,欢迎大家阅读!如果说,这世间还有我羡慕的真感情,就是钱钟书与杨绛了。

在他眼中,她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在她眼中,他是最真的夫父,最博识的学者。

所谓爱,就是这样了吧!人生若只如初见有些人,见一面,你就知道,就是这个人了。

相见前,他是清华著名的才子,名气大,架子也大,像一个传说,在北平的文化圈里传过来,传过去。

而杨绛,也是一个传说:“杨绛进入清华大学时,才貌冠群芳,男生欲求之当偶者70余人,谑者戏称为七十二煞。

”他才冠三梁,她艳压群芳。

这样的两个人,一见面,注定会发生一些什么。

1932年早春,清华大学古月堂门口,他们终于偶遇。

当时钱钟书大褂著身,穿布鞋,戴老式眼镜,面容清癯,文学青年打扮,但目光熠熠,一开口,就能感觉到言语在发光。

杨绛后来说,他机智幽默,智识过人,眉宇间“蔚然而深秀”。

而钱钟书,面对清华“七十二煞”,则觉得她温婉至极,又聪慧无双,他后来写诗,赞杨绛“缬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

不知靧洗儿时面,曾取红花和雪无?”一切就这样开始了。

他猴急地澄清:“外界传说我已经订婚,这不是事实,请你不要相信。

”她也含羞说明:“坊间传闻追求我的男孩子有孔门弟子‘七十二人’之多,也有人说费孝通是我的男朋友,这也不是事实。

”所谓一见如故,已不足以说明。

唯有一见倾心,才恰如其分。

然后便是书来信往。

钱钟书文采斐然,情书撩人心弦,杨绛被迅速融化,两人终于谈到了终生。

有一次,杨绛的回信落在了钱钟书父亲钱基博先生的手里。

钱父好奇心突发,悄悄拆开信件,看完喜不自禁。

原来,杨绛在信中说:“现在吾两人快乐无用,须两家父母兄弟皆大欢喜,吾两人之快乐乃彻始彻终不受障碍”,钱父大赞:“此诚聪明人语!”在钱父看来,杨绛思维缜密,办事周到,这对于不谙世事的儿子,是可遇不可求的贤内助。

杨绛和钱钟书的爱情故事

杨绛和钱钟书的爱情故事

杨绛和钱钟书的爱情故事杨绛和钱钟书是中国文学界的一对传奇夫妻,他们的爱情故事令人感动。

两人都是杰出的作家,他们的爱情故事也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佳话。

杨绛和钱钟书相识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两人都是学校的学生。

他们的相识并不是一见钟情,而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相识的。

当时,杨绛是一个文学青年,而钱钟书则是一个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

两人在校园里相遇,开始了他们之后漫长的爱情之路。

杨绛和钱钟书的爱情故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那个年代,他们的爱情受到了很多的阻碍和挑战。

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整个国家都笼罩在战火之中。

杨绛和钱钟书在这样的环境下坚守着他们的爱情,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在他们的爱情故事中,最让人动容的是他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

杨绛是一个温柔善良的女子,她扶持着丈夫的事业,默默地支持着他。

而钱钟书则是一个深情厚谊的丈夫,他在文学创作上给予了妻子很多的鼓励和支持。

两人相濡以沫,共同度过了一生中的风风雨雨。

他们的爱情故事也成为了文学作品的灵感来源。

杨绛和钱钟书都是杰出的作家,他们的爱情故事也在他们的作品中得到了体现。

杨绛的《我们仨》和钱钟书的《围城》等作品都反映了他们的爱情故事,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杨绛和钱钟书的爱情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他们的爱情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更是一种相互理解和支持的精神。

在他们的爱情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文学的追求,这种精神也一直影响着后人。

总的来说,杨绛和钱钟书的爱情故事是一段感人至深的佳话。

他们的爱情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更是一种对于生活和文学的热爱。

他们的爱情故事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永远流传下去。

杨绛与钱钟书的故事

杨绛与钱钟书的故事

杨绛与钱钟书的故事
杨绛和钱钟书,是中国文学界的一对传奇夫妻,他们的爱情故
事也被人们传颂不衰。

两人都是文学家,他们的婚姻生活充满了浪
漫和传奇色彩。

杨绛,是中国著名作家钱钟书的妻子,她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
的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年轻时,她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文
学才华,成为了当时文坛的佳话。

而钱钟书,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
文学家,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

两人相识于青年时代,当时正值抗战时期,国家危亡,人民生
活艰难。

在这样的背景下,杨绛和钱钟书相互扶持,共同渡过了那
段艰难的岁月。

他们的爱情故事中,充满了对彼此的理解和包容,
他们互相鼓励,共同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杨绛和钱钟书的婚姻生活也是令人羡慕的。

他们共同生活了几
十年,相濡以沫,互敬互爱。

杨绛在钱钟书去世后,一直守着他的
遗著,将他的文学遗产传承下去。

她在生活中也是一位坚强的女性,她不仅继承了丈夫的文学事业,还自己也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作家。

他们的爱情故事,不仅仅是一段美丽的爱情传奇,更是一种对
于婚姻生活的理解和坚守。

他们在一起经历了风风雨雨,相互扶持,相互理解,共同书写了一段动人的爱情篇章。

杨绛和钱钟书的故事,让人们对于爱情和婚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他们的爱情故事,不仅仅是一段美丽的传奇,更是一种对于人
生的领悟和感悟。

他们的故事,将永远被人们传颂,成为了一段永
恒的经典。

钱钟书与杨绛:始于一见倾心,陷于相濡以沫,终于岁月长情

钱钟书与杨绛:始于一见倾心,陷于相濡以沫,终于岁月长情

钱钟书与杨绛:始于一见倾心,陷于相濡以沫,终于岁月长情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围城外的人想进来,围城里的人想出去。

相信大多数人对这句话是耳熟能详的,它是“文化昆仑”钱锺书先生的代表作小说《围城》里的经典句子。

的确,在婚姻的围城中,城外的人远远望城内,城内烟雾弥漫,被一种神秘笼罩,想象中是祥云悠悠,仙乐飘飘,花香鸟语,流水青松,风景无限,欣赏风景必须千方百计冲进城内;而城内的人却认为熟悉的地方是没有风景的,梅花香在城外的小道旁,痛苦时只有到城外掬一捧清泉才能洗去忧伤。

但是,作为《围城》的作者钱锺书先生却与她的妻子、著名的翻译家杨绛女士,共同构建了一座充满幸福的围城,一座两人永远都不想出去的围城。

古月堂外的初见1932年的春天,清华大学的校园春意盎然,花香袭人。

杨绛去看望同来清华借读的老同学孙令衔,孙令衔也正要去看望表兄,而其表兄正是当时已是清华名才子的钱锺书。

所以,钱锺书与杨绛的一见倾心是在清华大学的学生宿舍古月堂的门口。

后来,杨绛和钱锺书都追忆了此次机缘巧合的初见。

杨绛在《记钱锺书与<围城>》中也追述了她对钱锺书的第一印象:初次见到他,只见他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布底鞋,带一副老式眼睛,满身儒雅气质。

在中年时期,钱锺书在诗歌里也描述了这次初见的情景:頡眼容光忆初见,蔷薇新瓣浸醍醐;不知腼洗儿时面,曾取红花和雪无。

可见当时杨绛“蔷薇新瓣浸醍醐”的红润脸庞,给钱锺书留下了多么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之后,两人便开始交往。

期间,钱锺书鼓励杨绛报考他所在的清华大学的外文系研究生,并时常给予帮助辅导。

1933年,杨绛通过一年的努力自学和钱锺书的悉心辅导,果然一考而中。

两人的感情也在清华大学甜蜜的相处中,迅速升温,两颗年轻的心愈靠愈近了。

情投意合的“闪婚”1933年初秋,钱锺书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回到无锡老家,暂时不能与杨绛见面。

相思的煎熬使钱锺书变成了一个多愁善感的诗人,期间他创作了不少具有李商隐风格的爱情诗,比如:依穰小妹剧关心,髾瓣多情一往深;别后经时无只字,居然惜墨抵兼金。

钱钟书与杨绛的爱情故事

钱钟书与杨绛的爱情故事

钱钟书与杨绛的爱情故事钱钟书与杨绛的爱情故事钱钟书和杨绛也许真的上辈子就是夫妻,否则两人郎才女貌,在相遇之前却从未谈过恋爱,而一碰上就一见钟情并携手终身呢?钱钟书与杨绛的爱情故事是可遇不可求的旷世情缘,两人之间相濡以沫。

1932年早春,在清华大学古月堂门口,钱钟书与杨绛初次偶遇,杨绛觉得他眉宇间“蔚然而深秀”,钱钟书被她“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的清新脱俗吸引,丘比特的金箭暗暗射中两人,一段旷世情缘就此徐徐萌发……杨绛的长寿秘诀养生养心杨绛105岁仙逝,笔健高寿,得益于她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豁达的人生境界。

杨绛有着良好的生活习惯。

“不少病都是过度饮食带来的,因此合理饮食十分重要。

”杨绛平时注意饮食平衡,荤素搭配,粗细结合,以素为主,极少吃油煮食物。

烹调力求清淡,少油、少盐、少糖,每餐不过饱。

她晚年体检各项主要指标都合格,只是血脂有点偏低。

她喜欢买回大棒骨敲碎煮黑木耳汤,每天吃一小碗。

她坚持活动身体,习惯每日早上散步、做大雁功,时常徘徊树下,低吟浅咏,呼吸新鲜空气。

百岁后,改为每天在家里慢走7000步,练习钱钟书在世时教给她的“八段锦”。

杨绛的长寿,更来自内心的安宁与淡泊。

杨绛对名利没有任何追求,不擅也不喜爱交际应酬,她就想安安静静地写作,平平淡淡地度日。

人们赞誉她是著名作家,她说自己“没有这份野心”;人们说她的作品畅销,她说“那只是太阳晒在狗尾巴尖上的短暂”。

上个世纪90年代,女儿离她而去,丈夫钱钟书仙逝,老人一度很悲伤,做梦也遇见他们。

但她感情上很克制,注意节哀,并常以体育锻炼和写文作画来转移自己的视线,恢复自己平和的心态。

杨绛晚年忙于整理钱钟书书稿,有空时写写毛笔字,作作画。

杨绛最喜欢的名言是:“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在许多朋友眼里,杨绛生活俭朴、为人低调。

她的寓所没有进行过任何装修,没有昂贵的摆设,只有旧式的柜子、桌子以及浓浓的书香。

杨绛说:“我家没有书房,只有一间起居室兼工作室,也充客厅,但每间屋子里都有书柜、有书桌,所以随处都是书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钟书和杨绛的爱情故事
1935年7月13日,一场特殊的婚礼在苏州庙堂巷举行。

这是当年最热的一天,新郎、新娘都穿上了正式的礼服,新郎穿的是黑色西装,因为太热,西装上的白色领圈被汗水浸得又黄又软。

结婚照上,每个人都大汗淋漓,显得狼狈不堪。

新人、伴娘、提花篮的小女孩、提婚纱的小男孩,一个个都像刚被警察拿获的扒手。

领圈被汗水浸透的那位新郎,正是钱锺书,而新娘自然是杨绛。

他们对婚礼的这一幕记忆犹新,钱锺书甚至把它写进了《围城》中。

那一年,钱锺书24岁,杨绛23岁。

他们原本不用赶在这个热死人的黄道吉日举行婚礼,急着结婚的原因是钱锺书通过了出国留学的考试,想提前把婚礼办了,就能携眷一起出国。

1935年春天,钱锺书教书已快满两年,他报名参加了中英庚款留英考试。

报名参考的有290人,但录取名额只有24人,钱锺书想读的英国文学专业只招1人。

很多人原本想报考英国文学专业,听说钱锺书报考了,便不再报名或者转报其他专业。

钱锺书果然不负众望,考分高达,在此次考试中分数最高,成为唯一的英国文学专业录取生。

钱锺书第一时间将这个喜讯告诉了杨绛,并透露了想和她一起出国的愿望。

杨绛当时在清华大学研究院尚未毕业,但是她考虑到钱锺书生活自理能力差,有自己陪同的话可以照顾他,便毫不犹豫地办理了休学。

她当时没有任何国外学校的奖学金,所有费用只能自理。

其实,没能完成清华研究院的学业,杨绛终生都有些遗憾,因为提前休学,她总是被称为“清华肄业生”,而不是毕业生。

但她自从和钱锺书定了终身,总是把他的事情放在第一位,自己的事一律靠后。

他们的婚姻延续了六十多年,这六十多年间,她事事都以他为先,心甘情愿,一如最初。

唯一放心不下的是渐已年老的父母。

举行婚礼的前两天,杨家按照当地规矩举行“小姐宴”(相当于“离娘饭”),摆了一桌酒席宴请杨绛的姊妹、女戚、女友。

杨绛记得很清楚,那晚是阴历六月十一,天上挂着大半个月亮,半圆不圆。

姊妹们和家里的女戚团团地坐满了一桌,屋里张灯结彩,大家说说笑笑,在无限的热闹中,她想到以后不能时时和父
母姊妹相见,心里难过得连一口菜肴也吃不下去。

“小姐宴”之后两天,就是他们的婚期。

婚礼分两地举行,钱家杨家都办,钱家中式,杨家西式,有点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感觉,就像他们的恋爱一样。

举行完这场婚礼后,一对新人马不停蹄地乘车赶到无锡钱家,以便进行下一场婚礼。

钱基博是很保守的,所以钱家的婚礼是完全按照传统来的。

杨绛记得,她那天磕了无数个头,拜完长辈,又拜祠堂的祖宗,还得进厨房拜灶神。

她倒不觉得苦,只是担心新派的父亲若知道她结个婚得磕这么多头,还不知道有多心疼呢。

回到娘家,杨绛的父母殷勤接待,十分高兴。

她万万没有想到,这是她最后一次见到母亲。

母亲后来死于战乱之中,那时,她正在大洋彼岸。

这是杨绛心中的一大憾事,她晚年提起来仍垂泪不已,认为自己没能在双亲跟前侍奉,对不起父母。

她原是父母生命中的女儿,现在却成了钱锺书生命中的杨绛。

与她相伴走过下半生的,将是身边的这个人。

这次出国,是钱锺书和杨绛第一次携手远行,从那以后,他们恪守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古老誓言,风雨同行,荣辱与共,从未松开过彼此的手。

世人提起钱杨联姻,总说他们珠联璧合、门当户对。

杨绛自己晚年却说:“其实我们两家,门不当,户不对。

他家
是旧式人家,重男轻女。

女儿虽宝贝,却不如男儿重要。

女儿闺中待字,知书识礼就行。

我家是新式人家,男女并重,女儿和男儿一般培养,婚姻自主,职业自主。


按照钱锺书父亲钱基博的意思,这个儿子孩子气,没正经,原本是想给他娶一房严肃的媳妇,把他管制得服服帖帖的。

杨绛这种“洋盘媳妇”进了门,在旧式的钱家是不太合适的。

钱老先生曾经提出,杨绛结婚后就不用出去工作了,在家里做个贤妻良母就行。

杨荫杭听了,不高兴地表示:“钱家倒很奢侈,我花这么多心血培养的女儿给你们钱家当不要工钱的老妈子!”
新旧两种观念碰撞得如此厉害,说起来还真是“门不当户不对”了。

杨绛倒是安之若素,她由宽裕的娘家嫁到寒素的钱家做“媳妇”,一进门就三叩九拜,一点儿没有“下嫁”的感觉。

她认为,叩拜不过跪一下,礼节而已,和鞠躬没多大分别。

如果男女双方计较这类细节,那么趁早打听清楚彼此的家庭状况,不合适不要结婚。

这个观点,对于那些执着于要有一个完美婚礼的女孩子来说,不啻是醒世恒言。

嫁入钱家之后,杨绛侍奉公婆,善待家人,最终获得了公婆的肯定。

公公赞她能“安贫乐道”,还问婆婆,在自己去世后她愿跟谁同住,婆婆答:“季康。

”杨绛觉得,这是婆婆给予她的莫大荣誉。

杨绛婚前在家是个娇小姐,嫁到钱家后有了落差,在抗战时期一度生活艰难,成了“老妈子”,这种身份上的转换,可能很多女孩子都接受不了,她却觉得再自然不过了,一点都不感到委屈。

问起原因,她是这样回答的:
“为什么?因为爱,出于对丈夫的爱。

我爱丈夫,胜过自己。

我了解钱锺书的价值,我愿为他研究著述志业的成功,为充分发挥他的潜力、创造力而牺牲自己。

这种爱不是盲目的,是理解,理解愈深,感情愈好。

相互理解,才有自觉的相互支持。


男女结合究竟是否一定要门当户对?杨绛一百岁的时候,曾在答记者问时说:“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

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

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

我以为,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能做知心的朋友,也该是能做得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

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她和钱锺书便是如此,尽管两个家庭一个新式,一个旧式,一个优裕,一个寒素,表面上看起来门不当户不对,但重要的是,这对夫妻在精神上门当户对。

在长达六十多年的婚姻里,他们除了生活上相濡以沫,更有着精神上的相知相契。

他们志趣相投,性情相投,进退一致。

他们是夫妻,也
是最好的朋友。

钱锺书在《围城》中将婚姻比作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

可他和杨绛却是例外,有一次,杨绛读到英国传记作家概括的最理想的婚姻:“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她把这段话念给钱锺书听,钱当即表示:“我和他一样。

”杨绛答:“我也一样。


关于爱情,这就是最朴素却又最动人的表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