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与杨绛的爱情故事
一字情书的故事

一字情书的故事
有一天,杨绛给钱钟书写信,偌大的信纸上只写了一个字:“怂”。
她原以为钱钟书会被为难几天,没想到次日便收到了钱钟书的回信。
信中同样只有一个字:“您”。
杨绛看到这一字,芳心鹿动,流下下了甜蜜的泪水。
亲友得知,一头雾水:这二人在打什么哑谜?杨绛一番解读,亲友才恍然大悟。
原来,杨绛写的这个“怂”字,其实就是在问钱钟书:“你的心上有几人?”而钱钟书的回信,也给了她满意的答复:“我的心上只有你!”
这封特殊的一字情书,只有他们二人能看懂,也可见二人的心有灵犀一点通,也足显二人的文化才智。
钱钟书和杨绛的故事

钱钟书和杨绛的故事钱钟书和杨绛是中国文坛上备受瞩目的一对文学情侣,他们的爱情故事令人动容,也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钱钟书,原名钱君匋,生于1898年,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的代表作品有《围城》、《孔乙己》等,深受读者喜爱。
而杨绛,原名杨季霞,生于1912年,是中国著名的作家、翻译家、戏剧家和文学研究家,她的代表作有《洗澡》、《我们仨》等,深受读者喜爱。
两人在1935年相识于清华大学,当时钱钟书是清华大学的教授,杨绛则是学生。
两人的相识源于一次翻译课,当时杨绛在课堂上提出了一个问题,而钱钟书则给了她一个令人满意的答复。
从那一刻起,两人的命运就开始交织在一起。
他们的爱情故事可以用“知音难觅”来形容。
钱钟书和杨绛在那个年代是非常有才华的文学青年,他们在学术上有着共同的兴趣和追求,也在心灵上有着极为契合的默契。
他们在一起读书、讨论问题、写作,相互扶持、相互启发,共同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然而,他们的爱情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那个年代,他们的感情经历了无数的坎坷和考验。
由于钱钟书的家庭反对,两人的爱情一度濒临破裂。
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而是坚定地走到了一起。
他们的爱情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最终走到了一起,结为夫妻。
他们的婚姻生活也是非常幸福美满的。
两位文学家在婚后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他们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在文学创作上互相启迪,共同书写了一段段动人的爱情故事。
他们的爱情故事也深刻地影响了后人。
他们的爱情故事被搬上了银幕,成为了一部备受瞩目的电影,《钱钟书与杨绛》。
这部电影向观众展现了一对文学情侣的爱情故事,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这对文学情侣的爱情传奇。
钱钟书和杨绛的故事告诉我们,爱情是需要坚持和付出的。
他们的爱情故事也成为了一代人心中的经典,激励着更多的人去追求真挚的爱情。
总的来说,钱钟书和杨绛的爱情故事是一段动人的爱情传奇。
他们的爱情故事让人感动,也让人深思。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爱情是需要坚持和付出的,也是值得我们去追求和珍惜的。
钱钟书写给杨绛的情书

钱钟书写给杨绛的情书导读:坐在⼈⽣边上,看光阴跑。
杨绛先⽣⾛了,105岁,即使在弥留之际,思维和⾔语中,始终不离“钱钟书”三个字。
⾼尚的节操,有⽬标有志趣的⽣活,任光阴流转,万物消长,⽽内⼼依旧笃定从容。
1932年春天,杨绛考⼊清华⼤学并与钱锺书相识。
第⼀次见⾯,钱锺书就说:“我没有订婚。
”“我也没有男朋友。
”杨绛回答。
世纪佳缘由此展开。
1935年,杨绛与钱锺书成婚,不久⼀同店铺,⽆论在⽜津或是巴黎,都留下了他们相亲相爱的⾜迹。
1936年钱钟书与杨绛在⽜津⼤学在⽜津,杨绛与钱锺书曾在诗歌⾥追忆他见到杨绛的第⼀眼:“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
不知腼洗⼉时⾯,曾取红花和雪⽆。
”下⾯这封⼿札,是钱钟书写给杨绛的,浓浓情意跃然纸上。
钱钟书赠杨绛的⼗绝之⼀晚年,钱钟书想送给妻⼦⼀件礼物,他想来想去,没有世间没有⼀件礼物与妻⼦的德与才相匹配。
于是,他送给了杨绛⼋个字——最贤的妻,最才的⼥。
“最贤的妻”放在“最才的⼥”之前,断不是信⼝如此⼀说。
钱钟书深知,⼀往情深的杨绛,为了做“最贤的妻”,定然会牺牲“最才的⼥”。
所幸,杨绛两者都做到了极致。
钱钟书与杨绛晚年在杨绛眼中,“夫妻该是终⾝的朋友,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是知⼼的朋友,⾄少也是能做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
”于是,在⽜津⼤学⾥,杨绛与钱钟书⼀起在图书馆⾥苦读,玩起⽐赛读书的游戏。
钱钟书与⼤多数⽂豪⼀样,都会因才名⽽将书名掩盖。
钱钟书酷爱书法,犹喜柳体,有⼀段他关于他练书法的⼩插曲:1929年,钱钟书考⼊清华,⽴即名震校园,不仅因为他数学只考了15分,更主要的是他的国⽂、英⽂⽔平使不少同学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到清华后的志愿是:横扫清华图书馆。
他的中⽂造诣很深,⼜精于哲学及⼼理学,终⽇博览中西新旧书籍。
最怪的是他上课从不记笔记,总是边听课边看闲书,或作图画,或练书法,但每次考试都是第⼀名,甚⾄在某个学年还得到清华超等的破纪录成绩。
钱钟书《围城》题字签名当然,杨绛先⽣书法造诣虽不及丈夫,但也颇有功⼒。
杨绛和钱钟书的爱情故事

杨绛和钱钟书的爱情故事杨绛和钱钟书是中国文学界的一对传奇夫妻,他们的爱情故事令人感动。
两人都是杰出的作家,他们的爱情故事也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佳话。
杨绛和钱钟书相识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两人都是学校的学生。
他们的相识并不是一见钟情,而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相识的。
当时,杨绛是一个文学青年,而钱钟书则是一个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
两人在校园里相遇,开始了他们之后漫长的爱情之路。
杨绛和钱钟书的爱情故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那个年代,他们的爱情受到了很多的阻碍和挑战。
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整个国家都笼罩在战火之中。
杨绛和钱钟书在这样的环境下坚守着他们的爱情,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在他们的爱情故事中,最让人动容的是他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
杨绛是一个温柔善良的女子,她扶持着丈夫的事业,默默地支持着他。
而钱钟书则是一个深情厚谊的丈夫,他在文学创作上给予了妻子很多的鼓励和支持。
两人相濡以沫,共同度过了一生中的风风雨雨。
他们的爱情故事也成为了文学作品的灵感来源。
杨绛和钱钟书都是杰出的作家,他们的爱情故事也在他们的作品中得到了体现。
杨绛的《我们仨》和钱钟书的《围城》等作品都反映了他们的爱情故事,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杨绛和钱钟书的爱情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他们的爱情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更是一种相互理解和支持的精神。
在他们的爱情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文学的追求,这种精神也一直影响着后人。
总的来说,杨绛和钱钟书的爱情故事是一段感人至深的佳话。
他们的爱情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更是一种对于生活和文学的热爱。
他们的爱情故事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永远流传下去。
杨绛与钱钟书的故事

杨绛与钱钟书的故事
杨绛和钱钟书,是中国文学界的一对传奇夫妻,他们的爱情故
事也被人们传颂不衰。
两人都是文学家,他们的婚姻生活充满了浪
漫和传奇色彩。
杨绛,是中国著名作家钱钟书的妻子,她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
的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年轻时,她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文
学才华,成为了当时文坛的佳话。
而钱钟书,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
文学家,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
两人相识于青年时代,当时正值抗战时期,国家危亡,人民生
活艰难。
在这样的背景下,杨绛和钱钟书相互扶持,共同渡过了那
段艰难的岁月。
他们的爱情故事中,充满了对彼此的理解和包容,
他们互相鼓励,共同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杨绛和钱钟书的婚姻生活也是令人羡慕的。
他们共同生活了几
十年,相濡以沫,互敬互爱。
杨绛在钱钟书去世后,一直守着他的
遗著,将他的文学遗产传承下去。
她在生活中也是一位坚强的女性,她不仅继承了丈夫的文学事业,还自己也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作家。
他们的爱情故事,不仅仅是一段美丽的爱情传奇,更是一种对
于婚姻生活的理解和坚守。
他们在一起经历了风风雨雨,相互扶持,相互理解,共同书写了一段动人的爱情篇章。
杨绛和钱钟书的故事,让人们对于爱情和婚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他们的爱情故事,不仅仅是一段美丽的传奇,更是一种对于人
生的领悟和感悟。
他们的故事,将永远被人们传颂,成为了一段永
恒的经典。
钱钟书与杨绛的爱情故事

钱钟书与杨绛的爱情故事钱钟书与杨绛的爱情故事钱钟书和杨绛也许真的上辈子就是夫妻,否则两人郎才女貌,在相遇之前却从未谈过恋爱,而一碰上就一见钟情并携手终身呢?钱钟书与杨绛的爱情故事是可遇不可求的旷世情缘,两人之间相濡以沫。
1932年早春,在清华大学古月堂门口,钱钟书与杨绛初次偶遇,杨绛觉得他眉宇间“蔚然而深秀”,钱钟书被她“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的清新脱俗吸引,丘比特的金箭暗暗射中两人,一段旷世情缘就此徐徐萌发……杨绛的长寿秘诀养生养心杨绛105岁仙逝,笔健高寿,得益于她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豁达的人生境界。
杨绛有着良好的生活习惯。
“不少病都是过度饮食带来的,因此合理饮食十分重要。
”杨绛平时注意饮食平衡,荤素搭配,粗细结合,以素为主,极少吃油煮食物。
烹调力求清淡,少油、少盐、少糖,每餐不过饱。
她晚年体检各项主要指标都合格,只是血脂有点偏低。
她喜欢买回大棒骨敲碎煮黑木耳汤,每天吃一小碗。
她坚持活动身体,习惯每日早上散步、做大雁功,时常徘徊树下,低吟浅咏,呼吸新鲜空气。
百岁后,改为每天在家里慢走7000步,练习钱钟书在世时教给她的“八段锦”。
杨绛的长寿,更来自内心的安宁与淡泊。
杨绛对名利没有任何追求,不擅也不喜爱交际应酬,她就想安安静静地写作,平平淡淡地度日。
人们赞誉她是著名作家,她说自己“没有这份野心”;人们说她的作品畅销,她说“那只是太阳晒在狗尾巴尖上的短暂”。
上个世纪90年代,女儿离她而去,丈夫钱钟书仙逝,老人一度很悲伤,做梦也遇见他们。
但她感情上很克制,注意节哀,并常以体育锻炼和写文作画来转移自己的视线,恢复自己平和的心态。
杨绛晚年忙于整理钱钟书书稿,有空时写写毛笔字,作作画。
杨绛最喜欢的名言是:“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在许多朋友眼里,杨绛生活俭朴、为人低调。
她的寓所没有进行过任何装修,没有昂贵的摆设,只有旧式的柜子、桌子以及浓浓的书香。
杨绛说:“我家没有书房,只有一间起居室兼工作室,也充客厅,但每间屋子里都有书柜、有书桌,所以随处都是书房。
近代美满的爱情故事

近代美满的爱情故事爱情是一片炽热狂迷的痴心,一团无法扑灭的烈火,一种永不满足的欲望,一分如糖似蜜的喜悦,一阵如痴如醉的疯狂,一种没有安宁的劳苦和没有劳苦的安宁。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近代美满的爱情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近代美满的爱情故事篇一:杨绛和钱钟书杨绛在东吴大学上学时,当时流传,追求杨绛的男同学有孔门弟子“七十二人”之多。
1932年,钱钟书在清华园认识了无锡名门才女杨绛,一见钟情,第二年,钱钟书与杨绛便举办了订婚仪式。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杨绛与钱钟书是天造地设的绝配。
胡河清曾赞叹:“钱锺书、杨绛伉俪,可说是当代文学中的一双名剑。
钱锺书如英气流动之雄剑,常常出匣自鸣,语惊天下;杨绛则如青光含藏之雌剑,大智若愚,不显刀刃。
”在这样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两人过着“琴瑟和弦,鸾凤和鸣”的围城生活。
一天早上,杨绛还在睡梦中,钱钟书早已在厨房忙活开了,平日里“拙手笨脚”的他煮了鸡蛋,烤了面包,热了牛奶,还做了醇香的红茶。
睡眼惺忪的杨绛被钱钟书叫醒,他把一张用餐小桌支在床上,把美味的早餐放在小桌上,这样杨绛就可以坐在床上随意享用了。
吃着夫君亲自做的饭,杨绛幸福地说:“这是我吃过的最香的早饭”,听到爱妻满意的回答,钱钟书欣慰地笑了。
钱钟书曾用一句话,概括他与杨绛的爱情:“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这对文坛伉俪的爱情,不仅有碧桃花下、新月如钩的浪漫,更融合了两人心有灵犀的默契与坚守。
近代美满的爱情故事篇二:张爱玲与胡兰成张爱玲与胡兰成,一个是当时上海最负盛名的女作家,一个是汪伪政府的要员。
在乱世之中,他们的相识、相知、相恋,及至最后的分手,都堪称是一场“传奇”。
1943年张爱玲在上海结识了当时汪伪政府文化部的官员胡兰成。
这一年,胡兰成38岁,张爱玲24岁。
但很快,他们恋爱了。
1944年8月,胡兰成的第二任妻子提出与他离婚。
这给了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一个升华的机会——结婚。
他们就这样结婚了,没有法律程序,只是一纸婚书为凭。
钱钟书和杨绛的爱情故事

钱钟书和杨绛的爱情故事1935年7月13日,一场特殊的婚礼在苏州庙堂巷举行。
这是当年最热的一天,新郎、新娘都穿上了正式的礼服,新郎穿的是黑色西装,因为太热,西装上的白色领圈被汗水浸得又黄又软。
结婚照上,每个人都大汗淋漓,显得狼狈不堪。
新人、伴娘、提花篮的小女孩、提婚纱的小男孩,一个个都像刚被警察拿获的扒手。
领圈被汗水浸透的那位新郎,正是钱锺书,而新娘自然是杨绛。
他们对婚礼的这一幕记忆犹新,钱锺书甚至把它写进了《围城》中。
那一年,钱锺书24岁,杨绛23岁。
他们原本不用赶在这个热死人的黄道吉日举行婚礼,急着结婚的原因是钱锺书通过了出国留学的考试,想提前把婚礼办了,就能携眷一起出国。
1935年春天,钱锺书教书已快满两年,他报名参加了中英庚款留英考试。
报名参考的有290人,但录取名额只有24人,钱锺书想读的英国文学专业只招1人。
很多人原本想报考英国文学专业,听说钱锺书报考了,便不再报名或者转报其他专业。
钱锺书果然不负众望,考分高达,在此次考试中分数最高,成为唯一的英国文学专业录取生。
钱锺书第一时间将这个喜讯告诉了杨绛,并透露了想和她一起出国的愿望。
杨绛当时在清华大学研究院尚未毕业,但是她考虑到钱锺书生活自理能力差,有自己陪同的话可以照顾他,便毫不犹豫地办理了休学。
她当时没有任何国外学校的奖学金,所有费用只能自理。
其实,没能完成清华研究院的学业,杨绛终生都有些遗憾,因为提前休学,她总是被称为“清华肄业生”,而不是毕业生。
但她自从和钱锺书定了终身,总是把他的事情放在第一位,自己的事一律靠后。
他们的婚姻延续了六十多年,这六十多年间,她事事都以他为先,心甘情愿,一如最初。
唯一放心不下的是渐已年老的父母。
举行婚礼的前两天,杨家按照当地规矩举行“小姐宴”(相当于“离娘饭”),摆了一桌酒席宴请杨绛的姊妹、女戚、女友。
杨绛记得很清楚,那晚是阴历六月十一,天上挂着大半个月亮,半圆不圆。
姊妹们和家里的女戚团团地坐满了一桌,屋里张灯结彩,大家说说笑笑,在无限的热闹中,她想到以后不能时时和父母姊妹相见,心里难过得连一口菜肴也吃不下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钟书与杨绛的爱情故事
————————————————————————————————作者:————————————————————————————————日期:
《钱钟书与杨绛的爱情故事》
——2015年3月14日老大赠于大大
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
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我第一次和钟书见面是在1932年3月,他身着青布大褂,戴一副老式眼镜,眉宇间蔚然而深秀。
见面时,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
”而我则紧张的回答:“我也没有男朋友。
”于是便开始鸿雁往来,越写越勤,一天一封,以至于他放假就回家了。
我难受了好多时。
冷静下来,觉得不好,这是fal lin love了。
1933年秋的一天,我给钟书寄了一封信,不巧被其父钱基博老先生看到了,老先生招呼也不打就擅自拆阅。
后来钟书跟我说,老先生看到信后,对我大加赞赏。
因为我在信中对老钱说:“现在吾两人快乐无用,须两家父亲兄弟皆大欢喜,吾两人之快乐乃彻始终不受障碍。
”老先生边看边赞:“真是聪明人语。
”
1935年春,老钱获公费留学资格,那时我还没有毕业,但是考虑到老钱从小生活优裕,被娇养惯了,除了读书之外,其它生活琐事一概不关心,尤其是不善于生活自理,处处得有人照顾。
我就下定决心跟他完婚一起去英国。
多年前,读到英国传记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我把它念给钟书听,他当即回说,“我和他一样”,我说,“我也一样。
”
我的丈夫钱钟书
钟书常自叹“拙手笨脚”。
我只知道他不会打蝴蝶结,分不清左脚右脚,拿筷子只会像小孩儿那样一把抓。
我并不知道其他方面他是怎样的笨,怎样的拙。
1972年的早春,我们从干校回北京不久,北京开始用煤气罐代替蜂窝煤。
早起,钟书照常端上早饭,还有他爱吃的猪油年糕,满面得色。
我称赞他能蒸年糕,他也不说什么,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儿。
我吃着吃着,忽然诧异说:“谁给你点的火呀?”(因为平时我晚上把煤炉封上,他早上打开火门,炉子就旺了,这一次不是)钟书等着我问呢,他得意说:“我会划火柴了”这是他生平第一次划火柴,为的是做早饭。
有位外国学者读了钟书的《围城》后赞叹不已,打电话说要见他。
钟书在电话里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很好,何必一定要去找下这个鸡蛋的鸡呢?”
我们在清华养过一只很聪明的猫。
钟书说它有灵性,特别宝贝。
猫儿长大了,半夜和别的猫儿打架。
钟书特备长竹竿一枝,倚在门口,不管多冷的天,听见猫儿叫闹,就急忙从热被窝里出来,拿了竹竿,赶出去帮自己的猫儿打架。
和我们家那猫儿争风打架的情敌之一是近邻林徽因的宝贝猫,她称为她一家人的“爱的焦点”。
我常怕钟书为猫而伤了两家和气,引用他自己的话说:“打狗要看主人面,那么,打猫要看主妇面了!”(《猫》的第一句),他笑说:“理论总是不实践的人制定的。
”
在牛津,我怀上孩子了。
钟书谆谆嘱咐我:“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
”我对于“像我”并不满意。
我要一个像钟书的女儿。
女儿,又像钟书,不知是何模样,很费想象。
我们的女儿确实像钟书,不过,这是后话了。
在我住院期间,钟书只一个人过日子,每天到产院探望,常苦着脸说:“我做坏事了。
”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
我说,“不要紧,我会洗。
”
“墨水呀!”
“墨水也能洗。
”
他就放心回去。
然后他又做坏事了,把台灯砸了。
我问明是怎样的灯,我说:“不要紧,我会修。
”他又放心回去。
下一次他又满面愁虑,说是把门轴弄坏了,门轴两头的门球脱落了一个,门不能关了。
我说,“不要紧,我会修。
”他又放心回去。
他感激之余,对我说的“不要紧”深信不疑。
我住产院时他做的种种“坏事”,我回寓后,真的全都修好。
钟书叫了汽车接妻女出院,回到寓所。
他炖了鸡汤,还剥了碧绿的嫩蚕豆瓣,煮在汤里,盛在碗里,端给我吃。
钱家的人若知道他们的“大阿官”能这般伺候产妇,不知该多么惊奇。
我们仨
钟书曾逗阿瑗玩,说《围城》里有个丑孩子,就是她。
阿瑗信以为真,却也并不计较。
他写了一个开头的《百合心》里,有个女孩子穿一件紫红毛衣,钟书告诉阿瑗那是个最讨厌的孩子,也就是她。
阿瑗大上心事,怕爸爸冤枉她,每天找他的稿子偷看,钟书就把稿子每天换个地方藏起来。
一个藏,一个找,成了捉迷藏式的游戏。
后来连我都不知道稿子藏到那里去了。
每天临睡前钟书都在阿瑗被窝里埋置“地雷”,埋得一层深入一层,把大大小小的各种玩具、镜子、刷子,甚至砚台或大把的毛笔都埋进去,等女儿惊叫,他就得意大乐。
女儿临睡必定小心搜查一遍,把被里的东西一一取出。
钟书恨不得把扫帚、畚箕都塞入女儿被窝,博取一遭意外的胜利。
这种玩意儿天天玩也没多大意思,可是钟书百玩不厌。
钟书曾经很认真地跟我说:“假如我们再生一个孩子,说不定比阿瑗好,我们就要喜欢那个孩子了,那我们怎么对得起阿瑗呢。
”提倡一对父母生一个孩子的理论,还从未讲到父母为了用情专一而只生一个。
我们在牛津时,钟书午睡,我临贴,可是一个人写写字困上来,便睡着了。
他醒来见我睡了,就饱醮浓墨,想给我画个花脸。
可是他刚落笔我就醒了。
他没想到我的脸皮比宣纸还吃墨,洗净墨痕,脸皮像纸一样快洗破了,以后他不再恶作剧,只给我画了一幅肖像,上面再添上眼镜和胡子,聊以过瘾。
回国后他暑假回上海,大热天女儿熟睡(女儿还是娃娃呢),他在她肚子上画一个大脸,挨他母亲一顿训斥,他不敢再画。
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
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
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
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一九九七年,阿瑗去世。
一九九八年岁未,钟书去世。
我三人就此失散了。
就这么轻易失散了。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
我还在寻觅归途。
独留人世间
我是在父亲的引导下开始迷恋读书的,无论是中英文的都拿来啃,慢慢地读书成了我最大的爱好。
一次父亲问我:“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我说:“不好过。
”“一星期不让你看呢?”我答:“一星期都白活了。
”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我早年翻译英国诗人兰德的诗句。
钟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
照顾人,男不如女。
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
”
钟书走时,一眼未合好,我附到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呐!”媒体说我内心
沉稳和强大。
其实,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堂吉诃德》译稿历经“文革”的摧残,“被没收、丢弃在废纸堆里”,最后“九死一生”,逃过劫难。
1978年4月,《堂吉诃德》终于出版。
同年6月,西班牙国王和王后访华,邀请我参加国宴。
邓小平惊讶道:“《堂吉诃德》是什么时候翻译的?”此事一言难尽,那时候我忙于和西班牙皇室握手,无暇细谈,只
好答非所问:“今年出版的。
”
作者:杨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