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双子叶根初生结构

单双子叶根初生结构
单双子叶根初生结构

单双子叶根初生结构

植物学

第1题: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的异同点

双子叶植物: [由外到内]

①表皮

②皮层(外皮层、皮层薄壁细胞、内皮层)

③维管柱(中柱鞘;初生韧皮部:后生韧皮部+原生韧皮部;初生木质部:后生木质部+原生木质部)----显微镜结构下后生和原生基本区分不开

举例:花生、大豆、蚕豆、油菜、向日葵、白菜等

单子叶植物:[由外到内]

①表皮

②皮层(外皮层、皮层薄壁细胞、内皮层)

③维管柱:(中柱鞘;初生木质部;初生韧皮部;髓)

举例:小麦、玉米、甘蔗、兰花、水仙、百合、凤梨、香蕉等

第2题:双子叶植物根的次生结构

次生分生组织:

①形成层:

来源--中柱鞘+薄壁组织

生长--向外形成次生韧皮部+向内形成次生木质部;维管射线

次生韧皮部:筛管、伴胞、韧皮纤维和韧皮薄壁细胞

次生木质部:导管、管胞、木纤维和木薄壁细胞

年轮形成原因:形成层逐年向内形成次生木质部

②木栓形成层:

来源:中柱鞘

生长:向外形成木栓层+向内形成栓内层

最终发育--形成周皮(皮孔)

第3题:双子叶植物根和茎的初生结构的异同点

同:

①初生结构的基本结构相同(表皮、皮层、维管柱);

②初生韧皮部发育顺序均为外始式。

异:

①根表皮具有根毛,没有气孔,角质层薄;茎表皮无根毛有气孔,角质层厚。

②根中有外中内皮层,内皮层细胞上有凯氏带,维管柱有中柱鞘;而茎中无显著的内皮层,没有凯氏带,茎维管柱也无中柱鞘,但维管柱占比大,皮层中有厚角组织。

③根中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相间排列,各自成束,呈辐射状;而茎中初生木质部与初生韧皮部内外并列排列,共同组成束状结构。

④根初生木质部发育顺序是外始式;而茎中初生木质部发育顺序是内始式。

⑤根中无髓射线;茎中央为髓(环髓带),维管束间有髓射线。

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

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

第4题: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的异同点

同:

①初生结构的基本结构相同(表皮、皮层、维管柱);

②都有气孔,薄壁组织,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③都有木质部和韧皮部,发育方式一致,木质部为内始式,韧皮部为外始式。

异:①双子叶表皮由单层细胞组成,排列紧密,多为狭长型,没有胞间隙;

②表皮细胞外壁角质化,形成角质层,其外部还形成蜡层;

③机械组织大多为厚角组织,一般没有内皮层;

④维管柱占有较大面积,维管束成束状排列;

⑤由初生木质部、初生韧皮部和束中形成层构成;

⑥有髓和髓射线。

①单子叶表皮细胞分布有规律,一长一短相间排列,由长短不同的两种细胞组成;

②维管束散生在基本组织中,紧接表皮有一层下皮,没有皮层和髓的分化;

③维管束由木质部和韧皮部组成,(木质部在内,韧皮部在外)外有维管束鞘,靠近表皮的维管束分布多且密集,中央分布比较分散;

④木质部呈v形。

植物学双子叶单子叶区别啥啥的

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根、茎的初生与次生结构 2011-02-17 18:46:24| 分类:植物学 | 标签: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初生结构次生结构 |举报|字号订阅 一、比较双子叶植物根和茎初生构造 (1)共同之处:均由表皮,皮层和维管柱三部分组成,各部分的细胞类型在根和茎中也基本一致,根、茎中初生韧皮部发育顺序均为外始式。 (2)不同之处:a.表皮上有无根毛、气孔;b.内皮层、凯氏带、中柱鞘的有无;c.木质部与韧皮部的排列方式;d,初生木质部的发育顺序;e.髓、髓射线存在与否。 二、比较裸子植物、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 (1)三者共同点为:均由表皮、皮层和维管柱三部分组成;成熟区表皮具根毛,皮层有外皮层和内皮层,维管柱有中柱鞘;初生维管组织的发育顺序、排列方式相同。 (2)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不同之处在于;a.维管组织的成分有差别,裸子植物初生木质部无导管,而仅具管胞,初生韧皮部无筛管和伴胞而具筛胞。b.松杉目的根在初生维管束中已有树脂道的发育。 (3)单子叶植物与裸子植物、双子叶植物在根的初生结构上的差别是:内皮层不是停留在凯氏带阶段,而是继续发展成为五面增厚(木质化和栓质化),仅少数位于木质部脊处的内皮层细胞,仍保持初期发育阶段的结构。此为通道细胞。 三、比较裸子植物,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 (1)三者均具表皮,维管组织,薄壁组织。 (2)裸子植物茎初生结构的特点:a.与双子叶植物茎一样均由表皮、皮层和维管柱组成;b.与被子植物的差别:初生木质部台管胞而无导管,初生韧皮部含,筛胞而无筛管、伴胞;初生结构阶段很短暂,无终生停留在初生结构阶段的草质茎。 (3)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裸子植物在茎初生结构上的区别为:a.茎无皮层与维管柱之分,而具基本组织和散布其间的维管束:木质部与韧皮部外具维管束鞘。b.绝大多数单子叶植物无束中形成层。 四、比较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结构 (1)二者共同之处: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木本茎的形成层长期存在,产生次生结构。使茎逐年加粗,并有显著的生长轮。 (2)二者不同之处:a.多数裸子植物茎的次生木质部由管胞、木薄壁组织和射线所组成,多无导管,无典型的木纤维;b.裸子植物的次生韧皮部由筛胞、韧皮薄壁组织和射线组成,一般无筛管、伴胞和韧皮纤维。C.有些裸子植物茎的皮层、维管柱中常具树脂道。

单双子叶根初生结构

单双子叶根初生结构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植物学第1题: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的异同点 双子叶植物: [由外到内] ①表皮 ②皮层(外皮层、皮层薄壁细胞、内皮层) ③维管柱(中柱鞘;初生韧皮部:后生韧皮部+原生韧皮部;初生木质部:后生木质部+原生木质部)----显微镜结构下后生和原生基本区分不开 举例:花生、大豆、蚕豆、油菜、向日葵、白菜等 单子叶植物:[由外到内] ①表皮 ②皮层(外皮层、皮层薄壁细胞、内皮层) ③维管柱:(中柱鞘;初生木质部;初生韧皮部;髓) 举例:小麦、玉米、甘蔗、兰花、水仙、百合、凤梨、香蕉等 第 题 : 双 子 叶 植 物根的次生结构

次生分生组织: ①形成层: 来源--中柱鞘+薄壁组织 生长--向外形成次生韧皮部+向内形成次生木质部;维管射线 次生韧皮部:筛管、伴胞、韧皮纤维和韧皮薄壁细胞 次生木质部:导管、管胞、木纤维和木薄壁细胞 年轮形成原因:形成层逐年向内形成次生木质部 ②木栓形成层: 来源:中柱鞘 生长:向外形成木栓层+向内形成栓内层 最终发育--形成周皮(皮孔) 第3题:双子叶植物根和茎的初生结构的异同点 同: ①初生结构的基本结构相同(表皮、皮层、维管柱); ②初生韧皮部发育顺序均为外始式。 异: ①根表皮具有根毛,没有气孔,角质层薄;茎表皮无根毛有气孔,角质层厚。 ②根中有外中内皮层,内皮层细胞上有凯氏带,维管柱有中柱鞘;而茎中无显着的内皮层,没有凯氏带,茎维管柱也无中柱鞘,但维管柱占比大,皮层中有厚角组织。 ③根中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相间排列,各自成束,呈辐射状;而茎中初生木质部与初生韧皮部内外并列排列,共同组成束状结构。

单子叶-双子叶

首先,单子叶植物种子有胚乳,双子叶植物中内无胚乳。单子叶植物多为草本植物,木质部不甚发达。双子叶植物大多为木本植物,木质部很发达。另外,单子叶植物比双子叶植物高级。 单子叶植物比双子叶植物高级主要表现在它的有机物合成上。单子叶植叶的维管束里和叶表面都有叶绿体,而双子叶植物只有叶表有。双子叶植物是由叶表的大叶绿体吸收入二氧化碳,并就在那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而单子叶植物叶表的叶绿体能产生一种四碳化合物,与非常低浓度的CO2结合,从而吸收CO2,再运送到维管束中的叶绿体中合成有机物。 由于那单子叶植物的那种四碳植物与CO2的结合能力超强,它可以利用自己身呼吸作用产生的存于叶细胞间的低浓度CO2再合成有机物。这样在很炎热的时候,为了保持住水分,植物的叶孔要关闭,这样就不能从外面空气中吸收CO2用于光合作用。这样若是双子叶植物根本不能生存,而单子叶植物却能自给自足,到少可以保持消耗不大于合成。 被子植物是植物界进化最高级、种类最多、适应性最强的类群。全世界约有20—25万种,超过植物界总种数的一半。我国被子植物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约近3万种。被子植物通常分为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两个主要类群。根据粗略的估计,已描述的双子叶植物大约有165000种,单子叶植物55000种。在中学植物学教材中曾多次讲到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所谓双子叶植物就是种子具有两片子叶的植物;单子叶植物就是种子具有一片子叶的植物。除此之外,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还有哪些基本区别呢? 在自然界,我们可以根据叶片的脉序、根系的类型和花的形态特征来区别这两类植物。一般来说象苹果树、杨树、榆树、洋槐、棉花、向日葵等双子叶植物,它们的叶片具有网状脉序;而小麦、水稻、竹子、鸢尾等单子叶植物的叶片为平行脉序或弧形脉序,这种特征用肉眼即可观察,若把叶片对着阳光来看,可以观察得更清楚。在根的形态上,双子叶植物一般主根发达,故多为直根系,如棉花、月见草、榆树等;而单子叶植物一般主根不发达,由多数不定根形成须根系,如小麦、葱、水稻等。双子叶植物的花基数通常为5或4,花萼和花冠的形态也多不相同,如苹果花、油菜花等;而单子叶植物的花基数通常为3,且花萼和花冠非常相似,不易区分,如百合花、萱草花等。 如果在实验室内作进一步观察,可借助于解剖镜和显微镜来区分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在解剖结构上的区别。双子叶植物的支脉末梢是不封闭的,故有自由支脉末梢;而单子叶植物的支脉末梢是封闭的,故无自由支脉末梢。双子叶植物种子的胚通常有两片子叶,如大豆、花生、南瓜等;而单子叶植物种子的胚仅有一片子叶,如水稻、洋葱、玉米等。双子叶植物茎中的维管束成环状排列,即排列成圈,且有形成层,能够产生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属无限维管束(开放维管束),因此双子叶植物的茎能不断增粗;而单子叶植物茎中的维管束是散生的,不排列成圈。若排列成圈,则排列成两圈或两圈以上,且无形成层,故不能产生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属有限维管束(封闭维管束),因此单子叶植物的茎不能任意增粗。双子叶植物叶片上的气孔,排列的不规则,多为散生,如天竺葵、棉花等;单子叶植物叶片上的气孔,排列的比较规则,多排列成行,如玉米等。双子叶植物的花粉,多具3 个萌发孔,如油菜等;单子叶植物的花粉,多具单个萌发孔,如玉米。为方便读者现列表比较(见下表):

常见单-双子叶植物20130327

一、蕨类植物门: 该子目录下包含植物“科”的范围(纯文本文件) 0000 蕨类植物:卷柏,木贼,凤尾蕨,中国蕨,鳞始蕨,铁线蕨,裸子蕨,肾蕨(骨碎补),铁角蕨,水龙骨,里白,鳞毛蕨,松叶蕨,岩蕨,桫椤。 二、裸子植物门: 0101祼子植物:苏铁,银杏,南洋杉,松,杉,柏,三尖杉(粗榧),红豆杉,罗汉松(竹柏)。 三、种子植物门: 3.1双子叶植物纲: 0202 杨柳,胡桃, 桦木, 壳斗, 榆。 0303 桑, 荨麻, 山龙眼。 0404 马兜铃科, 蓼。 0505 藜,苋,紫茉莉,商陆,番杏,马齿苋,落葵,石竹,睡莲,金鱼藻。 0606 毛茛。 0707 小檗,防己,木兰,蜡梅,番荔枝。 0808 罂粟,白花菜,十字花,猪笼草,瓶子草。 0909 景天。 1010 虎耳草,海桐花,杜仲,悬铃木。 1111 蔷薇。 1212 豆。 1313 酢浆草,牻牛儿苗,蒺藜,芸香,苦木,楝,龙树。 1414 大戟。 1515 黄杨,漆树,冬青,卫矛,省沽油,槭树,七叶树。 1616 无患子,凤仙花,鼠李,葡萄,杜英,椴树。 1717 锦葵,梧桐,猕猴桃,山茶,藤黄(山竹子),柽柳,堇菜,大风子,秋海棠。 1818 仙人掌,瑞香,胡颓子,千屈菜,石榴,桃金娘,野牡丹,菱,柳叶菜。 1919 五加,伞形,山茱萸。 2020 杜鹃花,紫金牛,报春花,柿树。 2121 木犀,马钱,龙胆。 2222 夹竹桃,萝藦,旋花科,花荵,紫草,马鞕草。 2323 唇形,茄。 2424 玄参,紫葳,列当,苦苣苔,爵床,车前。 2525 茜草,忍冬,败酱,川续断。 2626 葫芦,桔梗。 2727 菊。 3.2单子叶植物纲: 2828 香蒲,眼子菜,泽泻,花蔺,禾本。 2929 莎草,棕榈,天南星,浮萍,凤梨。 3030 鸭跖草,雨久花,百合。 3131 石蒜,薯蓣,鸢尾,芭蕉,姜,美人蕉,竹芋。 3232 兰。

单双子叶根初生结构

植物学 第1题: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的异同点 双子叶植物: [由外到内] ①表皮 ②皮层(外皮层、皮层薄壁细胞、内皮层) ③维管柱(中柱鞘;初生韧皮部:后生韧皮部+原生韧皮部;初生木质部:后生木质部+原生木质部)----显微镜结构下后生和原生基本区分不开 举例:花生、大豆、蚕豆、油菜、向日葵、白菜等 单子叶植物:[由外到内] ①表皮 ②皮层(外皮层、皮层薄壁细胞、内皮层) ③维管柱:(中柱鞘;初生木质部;初生韧皮部;髓) 举例:小麦、玉米、甘蔗、兰花、水仙、百合、凤梨、香蕉等 第2题:双子叶植物根的次生结构 次生分生组织: ①形成层: 来源--中柱鞘+薄壁组织 生长--向外形成次生韧皮部+向内形成次生木质部;维管射线 次生韧皮部:筛管、伴胞、韧皮纤维和韧皮薄壁细胞 次生木质部:导管、管胞、木纤维和木薄壁细胞 年轮形成原因:形成层逐年向内形成次生木质部 ②木栓形成层: 来源:中柱鞘 生长:向外形成木栓层+向内形成栓内层 最终发育--形成周皮(皮孔) 第3题:双子叶植物根和茎的初生结构的异同点 同: ①初生结构的基本结构相同(表皮、皮层、维管柱); ②初生韧皮部发育顺序均为外始式。

异: ①根表皮具有根毛,没有气孔,角质层薄;茎表皮无根毛有气孔,角质层厚。 ②根中有外中内皮层,内皮层细胞上有凯氏带,维管柱有中柱鞘;而茎中无显着的内皮层,没有凯氏带,茎维管柱也无中柱鞘,但维管柱占比大,皮层中有厚角组织。 ③根中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相间排列,各自成束,呈辐射状;而茎中初生木质部与初生韧皮部内外并列排列,共同组成束状结构。 ④根初生木质部发育顺序是外始式;而茎中初生木质部发育顺序是内始式。 ⑤根中无髓射线;茎中央为髓(环髓带),维管束间有髓射线。 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 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 第4题: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的异同点 同: ①初生结构的基本结构相同(表皮、皮层、维管柱); ②都有气孔,薄壁组织,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③都有木质部和韧皮部,发育方式一致,木质部为内始式,韧皮部为外始式。异:①双子叶表皮由单层细胞组成,排列紧密,多为狭长型,没有胞间隙; ②表皮细胞外壁角质化,形成角质层,其外部还形成蜡层; ③机械组织大多为厚角组织,一般没有内皮层;

植物根的主要功能

植物根的主要功能 栽培中的土壤管理、施肥和灌水等措施都是通过根系一系 根深才能叶茂”形象地概括了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密切 1、固定作用 强大的根系可使植株很好地固定在土壤中,防止倒伏。 2、吸收功能 植物的根系可以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多种营养物质,有机 化合物。 如矿质元素,各种形态的氮素及少量 3、运输功能 根系将其吸收的水分、养分和其它生理活性物质向地上部运输,同时也接收地上部运送下 来的有机物及生理活性物质。 4、改善环境 土壤中的根系可以改善土壤微环境,使通气性,透水性变好,微生物种类及数量增加, 死亡 的根系还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和孔隙度。 形态结构 1、成熟区,也称根毛区。此区的各种细胞已停止伸长生长有较大的液泡(由小液泡融合而成),并已分化成熟,形成各种组织。内部某些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核逐渐消失,这些细胞上下连接,中间失去横壁,形成导管。导管具有运输作用。表皮密生的茸毛即根毛,是根 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随着根尖伸长区的细胞不断地向后延伸,新的根毛陆续出现, 以代替枯死的根毛,形成新的根毛区,进入新的土壤范围,不断扩大根的吸收面积。 2、伸长区,位于分生区稍后的部分。多数细胞已逐渐停止分裂,有较小的液泡(吸收水 分而形成),使细胞体积扩大,并显著地沿根的长轴方向伸长。一般长约2?5毫米。是根部向前推进的主要区域,其外观透明,洁白而光滑。生长最快的部分是伸长区。 3、分生区,也叫生长点,是具有强烈分裂能力的、典型的顶端分生组织。位于根冠之内,总长 为1至2毫米,其最先端部分是没有任何分化的原分生组织,稍后为初生分生组织。可以不断 地进行细胞分裂,增加根尖的细胞数目,因而能使根不断地进行初生生长。形状为多面体,个体小、排列紧密、细胞壁薄、细胞核较大、拥有密度大的细胞质泡),外观不透明。 其细胞 (没有液 4、根冠,根尖最先端的帽状结构,罩在分生区的外面,有保护根尖幼嫩的分生组织,使之免受 土壤磨损的功能。根冠由多层松散排列的薄壁细胞组成,细胞排列较不规则, 常粘液化,当根端向土壤深处生长时,可以起润滑的作用,使根尖较易在土壤中穿越。层细胞常遭磨损或解体死亡,而后脱落。但由于其内部的分生区细胞可以不断地进行分裂,产生新细胞,因此根冠细胞可以陆续得到补充和更替,始终保持一定的厚度和形状。外层细胞 其外此外根 根系是植物的主要功能器官。列生理功能的实施来发挥作用的关系。植物根的主要功能有:

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基本区别

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 的基本区别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

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基本区别 被子植物是植物界进化最高级、种类最多、适应性最强的类群。全世界约有20—25万种,超过植物界总种数的一半。我国被子植物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约近3万种。被子植物通常分为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两个主要类群。根据粗略的估计,已描述的双子叶植物大约有165000种,单子叶植物55000种。在中学植物学教材中曾多次讲到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所谓双子叶植物就是种子具有两片子叶的植物;单子叶植物就是种子具有一片子叶的植物。除此之外,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还有哪些基本区别呢? 在自然界,我们可以根据叶片的脉序、根系的类型和花的形态特征来区别这两类植物。一般来说象苹果树、杨树、榆树、洋槐、棉花、向日葵等双子叶植物,它们的叶片具有网状脉序;而小麦、水稻、竹子、鸢尾等单子叶植物的叶片为平行脉序或弧形脉序,这种特征用肉眼即可观察,若把叶片对着阳光来看,可以观察得更清楚。在根的形态上,双子叶植物一般主根发达,故多为直根系,如棉花、月见草、榆树等;而单子叶植物一般主根不发达,由多数不定根形成须根系,如小麦、葱、水稻等。双子叶植物的花基数通常为5或4,花萼和花冠的形态也多不相同,如苹果花、油菜花等;而单子叶植物的花基数通常为3,且花萼和花冠非常相似,不易区分,如百合花、萱草花等。 如果在实验室内作进一步观察,可借助于解剖镜和显微镜来区分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在解剖结构上的区别。双子叶植物的支脉末梢是不封闭的,故有自由支脉末梢;而单子叶植物的支脉末梢是封闭的,故无自由支脉末梢。双子叶植物种子的胚通常有两片子叶,如大豆、花生、南瓜等;而单子叶植物种子的胚仅有一片子叶,如水稻、洋葱、玉米等。双子叶植物茎中的维管束成环状排列,即排列成圈,且有形成层,能够产生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属无限维管束(开放维管束),因此双子叶植物的茎能不断增粗;而单子叶植物茎中的维管束是散生的,不排列成圈。若排列成圈,则排列成两圈或两圈以上,且无形成层,故不能产生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属有限维管束(封闭维管束),因此单子叶植物的茎不能任意增粗。双子叶植物叶片上的气孔,排列的不规则,多为散生,如天竺葵、棉花等;单子叶植物叶片上的气孔,排列的比较规则,多排列成行,如玉米等。双子叶植物的花粉,多具3个萌发孔,如油菜等;单子叶植物的花粉,多具单个萌发孔,如玉米。为方便读者现列表比较(见下表): 以上是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在形态结构上的基本区别,也是它们的典型特征,据此可以将二者区别开来。但是这些特征并不是绝对的、固定的和一成不变的。特殊的例子还是有的。如双子叶植物中可以作中药用的柴胡,它的叶片就具有平行脉序;而单子叶植物中的山药的

01-根与茎的初生生长及初生结构

根与茎的初生生长及初生结构03

?初生生长:由初生(顶端)分生组织产生成熟结构的过程。 经过初生生长形成的结构为初生结构。顶端分生组织位于根尖和茎的芽中,细胞经过横分裂,使植物体纵向生长。 大多数单子叶植物都以初生生长完成生活史。 ?次生生长:由次生/侧生分生组织产生成熟结构的过程为次生生长;经过次生生长形成的结构为次生结构。侧生分生组织细胞通过径向的分裂活动,使根、茎进行加粗生长。

每条根从着生根毛处至顶端的一段称为根尖。从先端向后根尖依次分为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根毛区(成熟区)。 1根的初生生长与初生结构

原形成层 初生分生组织 是包围在分生区外的帽状结构,由许多薄壁细胞组成, 起保护分生区的作用,并可分 泌粘液。粘液作用:增大吸收 表面;促进离子交换;有利于 根尖推进生长。 是根的顶端分生组织,前端为原分生组织,后部为初生 分生组织(包括原表皮、原形 成层、基本分生组织三种)。 分生区细胞持续分裂活动,增 加根的细胞数目。 原分生组织 根冠 分生区

由初生分生组织组成,细胞逐渐停止分裂,迅速伸长生长,产生大液泡。后部分化出最早的导管和筛管,是分生 区与成熟区的过渡区域。许多细胞迅速 伸长,是根尖深入土层的主要推动力。 内部组织全部分化成熟,最显著的特征是表面密被根毛。根毛 的形成扩大了根表皮吸收面积,改善 根与土粒的接触。根毛区是根行使吸 收功能的主要区域。 伸长区 根毛区(成熟区)

根的伸长过程 ?根的伸长是根尖进行初生生长不断形成和积累初生结构的过程。 ?分生区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使细胞数目增加,向下补充根冠,向上转化为伸长区。伸长区上端不断变为根毛区的更新部分。 ?根伸长生长时,根尖各区始终处于不断更新而又保持各自相对长度的状况。 ?根的伸长生长始终受到向地性、向水性、向肥性的制约。

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区别

在所有的被子植物中,又可分为两大类,即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它们的根本区别是在种子的胚中发育二片子叶还是发育一片子叶,二片的称为双子叶植物,一片的称为单子叶植物。前者如苹果、大豆;后者如水稻、玉米。这两类植物比较容易区分,因为它们之间在形态上有一些明显的不同。双子叶植物的根系,基本上是直系,主根发达;不少是木本植物,茎干能不断加粗;叶脉为网状脉;花中萼片、花瓣的数目都是5片或4片,如果花瓣是结合的,则有5个或4个裂片。单子叶植物的根系基本上是须根系,主根不发达;主要是草本植物,木本植物很少,茎干通常不能逐年增粗;叶脉为平行脉,花中的萼片、花瓣的数目通常是3片,或者是3片的倍数。利用上述几方面的差异,可以比较容易地区分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 1.双子叶植物,它们的叶片具有网状脉序;单子叶植物的叶片为平行脉序或弧形脉序。 2.双子叶植物一般主根发达,故多为直根系;而单子叶植物一般主根不发达,由多数不定根形成须根系。 3.双子叶植物的花基数通常为5或4,花萼和花冠的形态也多不相同;而单子叶植物的花基数通常为3,且花萼和花冠非常相似。 4.双子叶植物的支脉末梢是不封闭的,故有自由支脉末梢;而单子叶植物的支脉末梢是封闭的,故无自由支脉末梢。 5.双子叶植物种子的胚通常有两片子叶,而单子叶植物种子的胚仅有一片子叶。 6.双子叶植物茎中的维管束成环状排列,即排列成圈,且有形成层,能够产生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属无限维管束(开放维管束),因此双子叶植物的茎能不断增粗;而单子叶植物茎中的维管束是散生的,不排列成圈。若排列成圈,则排列成两圈或两圈以上,且无形成层,故不能产生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属有限维管束(封闭维管束),因此单子叶植物的茎不能任意增粗。 7.双子叶植物叶片上的气孔,排列的不规则,多为散生,如天竺葵、棉花等;单子叶植物叶片上的气孔,排列的比较规则,多排列成行,如玉米等。 8.双子叶植物的花粉,多具3个萌发孔,如油菜等;单子叶植物的花粉,多具单个萌发孔,如玉米。

单双子叶根初生结构

植物学 第1题: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的异同点 双子叶植物: [由外到内] ①表皮 ②皮层(外皮层、皮层薄壁细胞、内皮层) ③维管柱(中柱鞘;初生韧皮部:后生韧皮部+原生韧皮部;初生木质部:后生木质部+原生木质部)----显微镜结构下后生和原生基本区分不开 举例:花生、大豆、蚕豆、油菜、向日葵、白菜等 单子叶植物:[由外到内] ①表皮 ②皮层(外皮层、皮层薄壁细胞、内皮层) ③维管柱:(中柱鞘;初生木质部;初生韧皮部;髓) 举例:小麦、玉米、甘蔗、兰花、水仙、百合、凤梨、香蕉等 异 同 双子叶植物 1.有形成层 均由表皮,皮层和维管柱(均含有中柱鞘)三部分组成,初生韧2.木质部和韧皮部相间排列 3.维管柱为无限外韧型 4.内皮层细胞有凯氏带,双子叶四面加厚 1.没有形成层

第2题:双子叶植物根的次生结构 次生分生组织: ①形成层: 来源--中柱鞘+薄壁组织 生长--向外形成次生韧皮部+向内形成次生木质部;维管射线 次生韧皮部:筛管、伴胞、韧皮纤维和韧皮薄壁细胞 次生木质部:导管、管胞、木纤维和木薄壁细胞 年轮形成原因:形成层逐年向内形成次生木质部 ②木栓形成层: 来源:中柱鞘 生长:向外形成木栓层+向内形成栓内层 最终发育--形成周皮(皮孔) 单子叶植物 2.维管组织分散在薄壁细胞之间 皮部发育顺序均为外始式. 3.维管柱为有限外韧型 4.内皮层细胞为马蹄形五面加 厚 5.多数单子叶植物有髓

第3题:双子叶植物根和茎的初生结构的异同点 同: ①初生结构的基本结构相同(表皮、皮层、维管柱); ②初生韧皮部发育顺序均为外始式。 异: ①根表皮具有根毛,没有气孔,角质层薄;茎表皮无根毛有气孔,角质层厚。 ②根中有外中内皮层,内皮层细胞上有凯氏带,维管柱有中柱鞘;而茎中无显著的内皮层,没有凯氏带,茎维管柱也无中柱鞘,但维管柱占比大,皮层中有厚角组织。 ③根中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相间排列,各自成束,呈辐射状;而茎中初生木质部与初生韧皮部内外并列排列,共同组成束状结构。 ④根初生木质部发育顺序是外始式;而茎中初生木质部发育顺序是内始式。 ⑤根中无髓射线;茎中央为髓(环髓带),维管束间有髓射线。 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

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基本区别

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基本区别 被子植物是植物界进化最高级、种类最多、适应性最强的类群。全世界约有20—25万种,超过植物界总种数的一半。我国被子植物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约近3万种。被子植物通常分为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两个主要类群。根据粗略的估计,已描述的双子叶植物大约有165000种,单子叶植物55000种。在中学植物学教材中曾多次讲到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所谓双子叶植物就是种子具有两片子叶的植物;单子叶植物就是种子具有一片子叶的植物。除此之外,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还有哪些基本区别呢? 在自然界,我们可以根据叶片的脉序、根系的类型和花的形态特征来区别这两类植物。一般来说象苹果树、杨树、榆树、洋槐、棉花、向日葵等双子叶植物,它们的叶片具有网状脉序;而小麦、水稻、竹子、鸢尾等单子叶植物的叶片为平行脉序或弧形脉序,这种特征用肉眼即可观察,若把叶片对着阳光来看,可以观察得更清楚。在根的形态上,双子叶植物一般主根发达,故多为直根系,如棉花、月见草、榆树等;而单子叶植物一般主根不发达,由多数不定根形成须根系,如小麦、葱、水稻等。双子叶植物的花基数通常为5或4,花萼和花冠的形态也多不相同,如苹果花、油菜花等;而单子叶植物的花基数通常为3,且花萼和花冠非常相似,不易区分,如百合花、萱草花等。 如果在实验室内作进一步观察,可借助于解剖镜和显微镜来区分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在解剖结构上的区别。双子叶植物的支脉末梢是不封闭的,故有自由支脉末梢;而单子叶植物的支脉末梢是封闭的,故无自由支脉末梢。双子叶植物种子的胚通常有两片子叶,如大豆、花生、南瓜等;而单子叶植物种子的胚仅有一片子叶,如水稻、洋葱、玉米等。双子叶植物茎中的维管束成环状排列,即排列成圈,且有形成层,能够产生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属无限维管束(开放维管束),因此双子叶植物的茎能不断增粗;而单子叶植物茎中的维管束是散生的,不排列成圈。若排列成圈,则排列成两圈或两圈以上,且无形成层,故不能产生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属有限维管束(封闭维管束),因此单子叶植物的茎不能任意增粗。双子叶植物叶片上的气孔,排列的不规则,多为散生,如天竺葵、棉花等;单子叶植物叶片上的气孔,排列的比较规则,多排列成行,如玉米等。双子叶植物的花粉,多具3个萌发孔,如油菜等;单子叶植物的花粉,多具单个萌发孔,如玉米。为方便读者现列表比较(见下表): 以上是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在形态结构上的基本区别,也是它们的典型特征,据此可以将二者区别开来。但是这些特征并不是绝对的、固定的和一成不变的。特殊的例子还是有的。如双子叶植物中可以作中药用的柴胡,它的叶片就具有平行脉序;而单子叶植物中的山药的叶片就具有网状脉序。在子叶的数目上也有例外,如双子叶植物的睡莲、白屈菜种子的胚具一片子叶;而单子叶植物的天南星科海芋属等种子的胚具两片子叶。花基数的例外更多,如双子叶植物中的樟科、木兰科等有3基数的花;而单子叶植物眼子菜等有4基数的花。其他的例外也不少,如双子叶植物

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与双子叶区别

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 ⑴表皮由长细胞和短细胞(硅细胞和栓细胞)组成,外壁角化并硅化. ⑵机械组织是位于表皮内的厚壁组织. ⑶基本组织占茎的大部分体积的薄壁组织,其中常有气腔或气道. ⑷维管束分散在基本组织中,在实心茎中星散分布,在中空茎中排成疏松的两环. 双子叶植物有初生结构与次生结构之分 A.初生结构 ⑴表皮是茎外表的初生保护组织,其最显著特征是细胞外壁角质化,并形成角质层. ⑵皮层由厚角组织和皮层薄壁组织构成.厚角组织及近外侧的薄壁细胞常含有叶绿体.皮层具有光合作用和贮藏作用,并可产生木栓形成层. ⑶中柱(维管柱)由维管束、髓和髓射线三部分构成. ①维管束多数双叶植物的维管束为无限外韧维管束,木质部与韧皮部之间有束中形成层.初生韧皮部由筛管、伴胞、韧皮薄壁细胞和韧皮纤维组成;初生木质部由导管、管胞、木薄壁细胞和木纤维组成.茎中初生木质部发育成熟方式为内始式.维管束起输导和支持作用. ②髓是茎中央的薄壁组织,起贮藏作用. ③髓射线是位于两个维管束之间,连接皮层和髓的薄壁细胞,起贮藏和横向输导的作用,正对束中形成层的髓射线细胞可恢复分裂转变为束间形成层. B.从外至内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结构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周皮:由木栓层、木栓形成层和栓内层构成.同皮上通常有皮孔,是老茎进行气体交换的通道. 2) 被挤压的皮层:有或无,是初生结构的皮层在次生生长过程中,被挤压破坏留下来的一些残余. 3) 次生韧皮部:由韧皮薄壁细胞、筛管、伴胞、韧皮纤维、韧皮射线组成.主要起输送有机养分和机械支持作用.在木本植物的老茎中,次生韧皮部还是木栓形成层发生的场所,一旦在此处形成周皮,其外方的部分韧皮部即死亡成为干树皮的一部分 4) 维管形成层:由纺锤状原始细胞和射线原始细胞组成. 5) 次生木质部:由导管、管胞、木薄壁细胞、木纤维、木射线组成.起输送水分、矿质营养和机械支持作用. 6) 初生木质部:是由初生结构中初生木质部保留下来,在次生木质部的内方.木射线通过形成层的射线原始细胞和韧皮射线相连,共同构成维管射线(vascular ray).多年生木本植物的次生木质部又称木材 7) 髓:在茎的中央,由薄壁细胞构成,常含淀粉粒等贮藏物质.髓边缘常有环状的环髓带.

最新实验六 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和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

实验六植物茎的初生结构和次生结构 1 2 茎的初生结构是由茎顶端分生组织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所产生的。双子叶3 植物茎的初生结构可分为三个部分,即表皮、皮层和维管柱。单子叶植物茎一4 般不具有形成层,仅有初生结构。 5 茎的次生结构是由侧生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所形成的,产生次6 生结构的过程叫次生生长。裸子植物茎的次生结构类似于双子叶植物木本茎的7 次生结构。 8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9 1. 掌握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 10 2. 掌握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 11 3. 掌握双子叶植物木本茎的次生结构。 12 4. 了解裸子植物茎的结构。 13 二、仪器、药品与材料 14 (一)实验材料 15 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 L.)、蚕豆(Vicia faba L.)、青菜16 (Brassica chinensis L.)、南瓜(Cucurbita moschata D.)、玉米(Zea mays 17 L.)、水稻(Oryza sativa L.)的茎 18 椴树属 (Tilia)茎横切片,黑松(Pinus thunbergiana Franco)茎横切面,19 黑松木材三切面。 20 (二)仪器与用品

21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刀片、镊子、培养皿、滴管。 22 (三)试剂 23 40%盐酸、5%间苯三酚。 24 三、实验步骤与方法 25 (一)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 26 由顶端分生组织所产生。取 27 向日葵幼茎横切片,观察如下 28 结构(图10-1): 29 1.表皮 30 2.皮层 31 3.维管柱 32 3.1维管束 33 3.2髓 34 3.3髓射线观察蚕豆幼茎、南瓜等葫芦科植物茎的横切面,注意维管束35 的区别。 36 (二)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 37 单子叶植物茎的维管束为有限维管束,维管束中没有形成层,因此只具有初38 生结构。由于禾本科植物是单子叶植物中 39 重要的一大类,本实验以禾本科玉米茎的 40 结构为观察对象,了解单子叶植物的结构

单双子叶根初生结构

单双子叶根初生结构

植物学 第1题: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的异同点 双子叶植物: [由外到内] ①表皮 ②皮层(外皮层、皮层薄壁细胞、内皮层) ③维管柱(中柱鞘;初生韧皮部:后生韧皮部+原生韧皮部;初生木质部:后生木质部+原生木质部)----显微镜结构下后生和原生基本区分不开 举例:花生、大豆、蚕豆、油菜、向日葵、白菜等 单子叶植物:[由外到内] ①表皮 ②皮层(外皮层、皮层薄壁细胞、内皮层) ③维管柱:(中柱鞘;初生木质部;初生韧皮部;髓) 举例:小麦、玉米、甘蔗、兰花、水仙、百合、凤梨、香蕉等 第2题:双子叶植物根的次生结构 次生分生组织: ①形成层: 来源--中柱鞘+薄壁组织 生长--向外形成次生韧皮部+向内形成次生木质部;维管射线 次生韧皮部:筛管、伴胞、韧皮纤维和韧皮薄壁细胞 次生木质部:导管、管胞、木纤维和木薄壁细胞 年轮形成原因:形成层逐年向内形成次生木质部

②木栓形成层: 来源:中柱鞘 生长:向外形成木栓层+向内形成栓内层 最终发育--形成周皮(皮孔) 第3题:双子叶植物根和茎的初生结构的异同点 同: ①初生结构的基本结构相同(表皮、皮层、维管柱); ②初生韧皮部发育顺序均为外始式。 异: ①根表皮具有根毛,没有气孔,角质层薄;茎表皮无根毛有气孔,角质层厚。 ②根中有外中内皮层,内皮层细胞上有凯氏带,维管柱有中柱鞘;而茎中无显著的内皮层,没有凯氏带,茎维管柱也无中柱鞘,但维管柱占比大,皮层中有厚角组织。 ③根中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相间排列,各自成束,呈辐射状;而茎中初生木质部与初生韧皮部内外并列排列,共同组成束状结构。 ④根初生木质部发育顺序是外始式;而茎中初生木质部发育顺序是内始式。 ⑤根中无髓射线;茎中央为髓(环髓带),维管束间有髓射线。 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

根的初生结构和次生结构

根分为根尖结构、初生结构和次生结构三部分。 一.根尖结构 根尖结构分为:根冠、分生区(由原分生组织和初生分生组织构成)、伸长区、成熟区(即根毛区)。 二.根的初生生长和初生结构 在根的成熟区,由根尖顶端分生组织经过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形成了根的成熟结构,这种生长过程为初生生长。在初生生长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熟组织属初生组织,由它们构成根的结构,就是根的初生结构。 根的分生区中,原分生组织细胞中的一部分保留强烈的分生能力,使原分生组织自我永续;另一部分发展为初生分生组织,位于原分生组织的后方,原表皮、基本分生组织和原形成层是其3个部分,这3个部分以后分别发育成根的初生结构的3个部分,即根的初生结构(由外至内):表皮、皮层、维管柱。 表皮是根的最外面的一层细胞,来源于初生分生组织的原表皮。 皮层是位于表皮和维管柱之间的多层薄壁细胞,来源于初生分生组织的基本分生组织,有外皮层、内皮层两个部分。内皮层细胞即皮层的最内一层细胞。 维管柱也叫中柱,来源于初生分生组织的原形成层,由中柱鞘和维管组织构成。紧接着内皮层的一层薄壁细胞是中柱鞘,偶有两层或多层细胞的情况,与以后的形成层、木栓形成层、侧根的发生有关。维管柱的中央部分为初生木质部,呈脊状突起,两脊之间的为初生韧

皮部。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的细胞都是外始式发育,即外侧细胞壁内侧细胞先发育成熟,分别发育成外侧的原生木质部和内侧的后生木质部、外侧的原生韧皮部和内侧的后生韧皮部。 三.根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 根的次生结构包括周皮、次生韧皮部、次生木质部、维管形成层和维管射线。根的次生生长是根的侧生分生组织活动的结果,侧生分生组织一般分为两类: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 1.维管形成层 根的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之间的细胞保留着细胞恢复分裂的能力即原形成层细胞,根的维管形成层首先产生在这里。维管形成层发育成环状后,主要进行平周分裂,向内分裂在初生木质部的外方形成次生木质部,向外分裂在初生韧皮部的内侧形成次生韧皮部,两者合称次生维管组织。在次生结构中,径向排列的薄壁细胞形成了维管射线,在木质部中称为木射线,在韧皮部中的称为韧皮射线。 在被子植物中,次生木质部的细胞组成了导管、管胞、木纤维和木薄壁细胞;次生韧皮部的细胞组成了筛管、伴胞、韧皮纤维和韧皮薄壁细胞。 2.木栓形成层 维管形成层的活动使中柱鞘以外的成熟组织被破坏,这时中柱鞘的细胞恢复分裂能力,形成木栓形成层。木栓形成层向外分裂形成木栓层,向内分裂形成栓内层,三者共同构成周皮,为次生保护组织。但是因木栓形成层有一定的寿命,所以根中的木栓形成层最早起源于

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分类及识别要点

被子植物的分类 被子植物可以划分为双子叶植物纲和单子叶植物纲,这两个纲的基本区别如表10-2。 表10-2 双子叶植物纲和单子叶植物纲的基本区别 但是,这些区别点是相对的、综合的。实际上有交错现象:一些双子叶植物科中有1枚子叶的现象,如毛茛科、睡莲科、罂粟科、伞形科、报春花科等;双子叶植物中有许多须根系的植物,特别是在毛茛科、车前科、菊科等科中为多;毛茛科、睡莲科、石竹科等双子叶植物科中有星散维管束,而有些单子叶植物的幼期也有环状维管束,并有初生形成层;单子叶植物的天南星科、百合科等也有网状脉;双子叶植物的樟科、木兰科、毛茛科等有3基数的花,单子叶植物的眼子菜科、百合科等有4基数的花。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单子叶植物的须根系、缺乏形成层、平行脉等性状,都是次生的,它的单萌发孔花粉却保留了比大多数双子叶植物还要原始的特点。在原始的双子叶植物中,也具有单萌发孔的花粉粒,这也给单子叶植物起源于双子叶植物提供了依据。 10.3.1 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 又称木兰纲(Magnoliopsida)。根据克郎奎斯特系统共有 6 个亚纲,64 目,318 科,165 000余种。 10.3.1.1 木兰科(Magnoliaceae)* P6-15 A∞G∞ 1、树皮、叶、花有香气,具油细胞; 单叶互生,全缘;托叶大早落,节上留有托叶环痕。 2、※P3 A∞G∞ 花先叶开放。花被花瓣状;雄蕊花丝短、花药长,雄蕊多数螺旋状排列于伸长花托的下半部;雌蕊多数螺旋状排列于伸长花托的上半部。 3、聚合蓇葖果,每个心皮含1-2胚珠;或为带翅的坚果。 4、种子具小胚,胚乳丰富,成熟时常挂在细丝上,该丝来自珠柄的螺纹导管。 一般认为本科是木本植物最原始的类群。其原始性表现在木本,单叶,全缘,羽状脉,虫媒花,花常单生,花各部螺旋状排列,花药长,花丝短,单沟花粉,胚小,胚乳丰富等。 重要特征:木本。单叶互生,有托叶。花单生,花被3基数,两性,整齐花。雌雄蕊多数螺旋状排列于伸长的棒状花托上,子房上位。聚合蓇葖果。 10.3.1.3 毛茛科(Ranunculaceae) K3-∞C3-∞A∞G∞-1 1、草、藤、灌;单叶或有分裂、复叶,茎生或基生;无托叶。 2、花托突起, 3、5基数花;花两性→单性,辐射对称→两侧对称;异被→单被。 3、A∞G∞, 胚珠1-∞倒生。花萼分离; 有蜜腺、蜜叶。 4、聚合蓇葖果, 少浆果、瘦果。

双子叶植物茎和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双子叶植物茎和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 ⑴表皮由长细胞和短细胞(硅细胞和栓细胞)组成,外壁角化并硅化。 ⑵机械组织是位于表皮内的厚壁组织。 ⑶基本组织占茎的大部分体积的薄壁组织,其中常有气腔或气道。 ⑷维管束分散在基本组织中,在实心茎中星散分布,在中空茎中排成疏松的两环。 双子叶植物有初生结构与次生结构之分 A.初生结构 ⑴表皮是茎外表的初生保护组织,其最显著特征是细胞外壁角质化,并形成角质层。 ⑵皮层由厚角组织和皮层薄壁组织构成。厚角组织及近外侧的薄壁细胞常含有叶绿体。皮层具有光合作用和贮藏作用,并可产生木栓形成层。 ⑶中柱(维管柱)由维管束、髓和髓射线三部分构成。 ①维管束多数双叶植物的维管束为无限外韧维管束,木质部与韧皮部之间有束中形成层。初生韧皮部由筛管、伴胞、韧皮薄壁细胞和韧皮纤维组成;初生木质部由导管、管胞、木薄壁细胞和木纤维组成。茎中初生木质部发育成熟方式为内始式。维管束起输导和支持作用。 ②髓是茎中央的薄壁组织,起贮藏作用。 ③髓射线是位于两个维管束之间,连接皮层和髓的薄壁细胞,起贮藏和横向输导的作用,正对束中形成层的髓射线细胞可恢复分裂转变为束间形成层。

B.从外至内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结构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周皮:由木栓层、木栓形成层和栓内层构成。同皮上通常有皮孔,是老茎进行气体交换的通道。 2) 被挤压的皮层:有或无,是初生结构的皮层在次生生长过程中,被挤压破坏留下来的一些残余。 3) 次生韧皮部:由韧皮薄壁细胞、筛管、伴胞、韧皮纤维、韧皮射线组成。主要起输送有机养分和机械支持作用。在木本植物的老茎中,次生韧皮部还是木栓形成层发生的场所,一旦在此处形成周皮,其外方的部分韧皮部即死亡成为干树皮的一部分 4) 维管形成层:由纺锤状原始细胞和射线原始细胞组成。 5) 次生木质部:由导管、管胞、木薄壁细胞、木纤维、木射线组成。起输送水分、矿质营养和机械支持作用。 6) 初生木质部:是由初生结构中初生木质部保留下来,在次生木质部的内方。木射线通过形成层的射线原始细胞和韧皮射线相连,共同构成维管射线(vascular ray)。多年生木本植物的次生木质部又称木材 7) 髓:在茎的中央,由薄壁细胞构成,常含淀粉粒等贮藏物质。髓边缘常有环状的环髓带。

单双子叶根初生结构

精心整理 植物学 第1题: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的异同点 双子叶植物:[由外到内] ①表皮 ②皮层(外皮层、皮层薄壁细胞、内皮层) ③维管柱(中柱鞘;初生韧皮部:后生韧皮部+原生韧皮部;初生木质部:后生木质部+原生木质部)----显微镜结构下后生和原生基本区分不开 举例:花生、大豆、蚕豆、油菜、向日葵、白菜等 单子叶植物:[由外到内] ①表皮 ②皮层(外皮层、皮层薄壁细胞、内皮层) ③维管柱:(中柱鞘;初生木质部;初生韧皮部;髓) 举例:小麦、玉米、甘蔗、兰花、水仙、百合、凤梨、香蕉等 第2题:双 子叶植物根 的次生结构 次生分生组织: ①形成层: 来源--中柱鞘+薄壁组织 生长--向外形成次生韧皮部+向内形成次生木质部;维管射线 次生韧皮部:筛管、伴胞、韧皮纤维和韧皮薄壁细胞 次生木质部:导管、管胞、木纤维和木薄壁细胞 年轮形成原因:形成层逐年向内形成次生木质部 ②木栓形成层: 来源:中柱鞘 生长:向外形成木栓层+向内形成栓内层 最终发育--形成周皮(皮孔) 第3题:双子叶植物根和茎的初生结构的异同点 同: ①初生结构的基本结构相同(表皮、皮层、维管柱); ②初生韧皮部发育顺序均为外始式。 异: ①根表皮具有根毛,没有气孔,角质层薄;茎表皮无根毛有气孔,角质层厚。 ②根中有外中内皮层,内皮层细胞上有凯氏带,维管柱有中柱鞘;而茎中无显着的内皮层,没有凯氏带,茎维管柱也无中柱鞘,但维管柱占比大,皮层中有厚角组织。 异 同 双子叶植物 1.有形成层 均由表皮,皮层和维管柱(均含有中柱鞘)三部分组成,初生韧皮部发育顺序均为外始式. 2.木质部和韧皮部相间排列 3.维管柱为无限外韧型 4.内皮层细胞有凯氏带,双子叶 四面加厚 单子叶植物 1.没有形成层 2.维管组织分散在薄壁细胞之 间 3.维管柱为有限外韧型 4.内皮层细胞为马蹄形五面加 厚 5.多数单子叶植物有髓

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基本区别(精)

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有什么区别?悬赏分:0 - 提问时间2010-3-18 22:39 问题为何被关闭为什么说单子叶植物比双子叶植物更为高级?问题补充:请从具体的结构上分析。。。如: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木质部束数<5,单子叶>6. 提问者:陶伊佳 - 二级答复共 1 条双子叶植物直根系,单子叶植物须根系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基本区别被子植物是植物界进化最高级、种类最多、适应性最强的类群。全世界约有20―25万种,超过植物界总种数的一半。我国被子植物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约近3万种。被子植物通常分为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两个主要类群。根据粗略的估计,已描述的双子叶植物大约有165000种,单子叶植物55000种。在中学植物学教材中曾多次讲到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所谓双子叶植物就是种子具有两片子叶的植物;单子叶植物就是种子具有一片子叶的植物。除此之外,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还有哪些基本区别呢?在自然界,我们可以根据叶片的脉序、根系的类型和花的形态特征来区别这两类植物。一般来说象苹果树、杨树、榆树、洋槐、棉花、向日葵等双子叶植物,它们的叶片具有网状脉序;而小麦、水稻、竹子、鸢尾等单子叶植物的叶片为平行脉序或弧形脉序,这种特征用肉眼即可观察,若把叶片对着阳光来看,可以观察得更清楚。在根的形态上,双子叶植物一般主根发达,故多为直根系,如棉花、月见草、榆树等;而单子叶植物一般主根不发达,由多数不定根形成须根系,如小麦、葱、水稻等。双子叶植物的花基数通常为5或4,花萼和花冠的形态也多不相同,如苹果花、油菜花等;而单子叶植物的花基数通常为3,且花萼和花冠非常相似,不易区分,如百合花、萱草花等。如果在实验室内作进一步观察,可借助于解剖镜和显微镜来区分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在解剖结构上的区别。双子叶植物的支脉末梢是不封闭的,故有自由支脉末梢;而单子叶植物的支脉末梢是封闭的,故无自由支脉末梢。双子叶植物种子的胚通常有两片子叶,如大豆、花生、南瓜等;而单子叶植物种子的胚仅有一片子叶,如水稻、洋葱、玉米等。双子叶植物茎中的维管束成环状排列,即排列成圈,且有形成层,能够产生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属无限维管束(开放维管束),因此双子叶植物的茎能不断增粗;而单子叶植物茎中的维管束是散生的,不排列成圈。若排列成圈,则排列成两圈或两圈以上,且无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