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阅读中的想象和联想

合集下载

培养阅读创新和创造力的能力

培养阅读创新和创造力的能力

培养阅读创新和创造力的能力阅读是培养创新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我们能够开拓思维,拓宽视野,激发灵感,培养创新能力和创造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培养阅读创新和创造力的能力。

一、培养广泛而深入的阅读习惯首先,要培养广泛而深入的阅读习惯。

广泛阅读不同领域的书籍和文章,能够拓宽知识面,增加对不同事物和现象的理解。

深入阅读一些经典著作和深度思考类书籍,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广泛而深入的阅读,我们可以吸取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经验,为创新和创造打下坚实基础。

二、培养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其次,要培养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

阅读不仅仅是获取信息和知识,更重要的是理解和思考其中的含义和逻辑。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思维活动,需要我们通过分析、推理、归纳和判断等思维方式来深入理解和思考。

只有培养了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我们才能够在读懂文字表面意思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探索其中的深层含义和思想,从而为创新和创造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和能量。

三、培养阅读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此外,要培养阅读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阅读是一种通过文字表达来传递思想和情感的方式,而阅读的魅力也在于它能够引发我们的联想和想象,使我们的思维在文字的引导下自由飞翔。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在脑海中构建丰富的图景和场景,想象出各种可能性和解决方案。

培养阅读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能够激发我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让我们在创造中享受乐趣。

四、培养多角度和跨学科的阅读能力同时,要培养多角度和跨学科的阅读能力。

创新和创造需要全面、多元的思考,而这需要我们具备跨领域的知识和视野。

通过阅读来自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书籍和文章,我们能够获取多领域的知识和经验,了解到不同领域的观点和方法。

这种多角度和跨学科的阅读能力,有助于我们打破思维的局限,激发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火花。

五、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要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阅读是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绝佳途径。

通过阅读,我们能够学习到不同作者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想象在语文阅读中的作用

想象在语文阅读中的作用

想象在语文阅读中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不言而喻,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必须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前提,在阅读和鉴赏文本时也离不开想象的参与,所以想象在阅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发挥想象,可以领悟情感“情感与想象是一对孪生姊妹。

情感是想象的内在动力,想象为情感寻找美的形象载体。

”情感与想象在文学创作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阅读鉴赏中,我们发现作者表达情感,有时直白明显,可有时含蓄隐晦。

这就需要读者发挥想象,方能领悟作者那含蓄隐晦的情感。

如《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象,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

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

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

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

“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

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关于阅字的想象与联想作文

关于阅字的想象与联想作文

关于阅字的想象与联想作文“阅”这个字,看起来普普通通,但当我静下心来仔细琢磨它的时候,脑海中却像放电影一般,浮现出了好多好多的画面。

我最先想到的,是小时候跟着爷爷去逛旧书摊儿的情景。

那时候,爷爷总喜欢牵着我的手,走过一条条窄窄的街道,来到那个堆满了各种旧书的小角落。

旧书摊儿上的书,大多都泛黄了,有的书角还卷了起来,带着岁月的痕迹。

爷爷会慢慢地蹲下身子,一本本地翻看着,他的眼神专注而认真,仿佛在和这些书进行着一场无声的交流。

我呢,就站在一旁,好奇地看着爷爷,不明白这些破破烂烂的书有什么好看的。

爷爷偶尔会拿起一本,轻轻吹去上面的灰尘,然后翻开书页,仔细地阅读起来。

他的眼睛随着文字移动,脸上时而露出微笑,时而皱起眉头。

我凑过去看,那些密密麻麻的字在我眼里就像一群调皮的小蚂蚁,爬来爬去,让我眼花缭乱。

“爷爷,这有啥好看的呀?”我忍不住问道。

爷爷抬起头,笑着摸摸我的头说:“孩子啊,这书里有好多好多的故事,有别人的经历,有知识,有智慧。

阅读,就是打开这些宝藏的钥匙。

”当时的我,似懂非懂,只觉得爷爷说得好深奥。

后来,我上学了,开始学习认字、读书。

记得有一次,语文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是。

我咬着笔头,苦思冥想,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写。

于是,我翻开了一本作文书,想从中找找灵感。

当我看到那些描写春天的优美词句时,仿佛一下子置身于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书里说:“春天像一位画家,把大地涂得五颜六色;春天像一首动听的歌,让万物都陶醉在其中。

”那些生动的文字,就像一道道光,照亮了我心中的黑暗角落。

从那以后,我渐渐爱上了阅读。

我读童话,读小说,读历史故事,每一本书都像是一个新的世界,等着我去探索。

再长大些,我开始读一些名著。

读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大观园里那些美丽的女子们,她们的一颦一笑,她们的喜怒哀乐,都那么真实地展现在我眼前。

读,我看到了战场上的金戈铁马,英雄们的壮志豪情。

阅读,就像给我插上了一双翅膀,让我可以在不同的世界里自由翱翔。

联想和想象在阅读中的应用

联想和想象在阅读中的应用

联想和想象在阅读中的应用“联想”指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 “想象”指想出不在眼前的具体形象或情景。

文章中的联想和想象都是由事物引发的,都是作者思考活动的结果,所不同的是:M18x就是由一事物想起另一事物,内容比较厚实,通常不发生具体内容的形象化的情景描绘,有的仅仅就是一个直观的见解。

比如《菩萨蛮·大柏地》中的“赤橙黄绿青蓝紫”,这就是眼前看见的实景(雨后的彩虹):“谁抱持彩练当空舞”,这就是作者(毛泽东)由此而产生的M18x。

另外,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也都是作者的联想。

如:“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喻体“长龙”是由本体“长城”引发的联想;“骄傲的孔雀”,把孔雀当作人来写,这是把联想跟实在的事物写在了一起。

还有借喻,也是把联想和实在的事物写在一起的,如《沙漠里的“船”》(课文标题)。

想象虽然也就是由具体内容事物引发的,但设想(假想)出的内容比较丰富,通常都存有具体内容的形象化的情景描绘,而这些形象化的情景就是眼前看不出却又合情合理的。

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写下小女孩在又热又白的大年夜至街上卖火柴,真的受到不了饥饿和炎热了,就趴在墙角下,熄灭了一根又一根火柴,终于饿死在街头。

这就是具体内容事实。

可是小女孩临死前擦拭火柴时想要些什么呢?作者进行了多样的想象:熄灭第一根火柴,真的自己似的趴在一个小火炉前面……;第二根,仿佛看到了正冒着香气的烤鹅……;第三根,真的自己趴在一棵圣诞树下……;第四根,仿佛看到了奶奶……;最后熄灭了一大把火柴,仿佛奶奶把她抱著在怀里偷走了……。

这些想象都就是小女孩当时的心理活动,合情合理,读者读后一定格外同情这个小女孩。

不仅这样,作者(安徒生)还利用想象,明确提出了贫苦孩子的期望。

在大年夜,这些贫苦孩子应不挨饿生病,应跟人们一样欢度圣诞节,应获得理应的光明和温暖。

“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那样的理想是会实现的,但在当时的丹麦,这样的理想还只是穷孩子们的.奢望。

联想和想象指什么意思他们有什么区别范文

联想和想象指什么意思他们有什么区别范文

联想和想象指什么意思他们有什么区别范文区别是:1、想象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

想象能起到对机体的调节作用,还能起到预见未来的作用。

因一事物而想起与之有关事物的思想活动。

联想产生的基础是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性。

正因为客观事物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习的,所以能从以事物想到有关的事物。

联想要依靠记忆,是记忆活动的表现。

2、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联想是指在一个事物的基础上想到另外一个真实存在,具有相同特点的事物。

而想象是指在一个事物的基础上想到另外一个可能存在的,构想出来的事物。

3、联想和想象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联想一定要牵涉到两件事,即从甲事想到乙事,而想象只是对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来。

但是联想对于想象的形成往往具有媒介作用,头脑种新形象的形成有时是由联想促成的。

4、联想的基本释义是由于某人或某种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某一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

想象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

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我是一棵小草我是一棵小草,身上没有花花绿绿的衣服,头上也没有色彩鲜艳的帽子。

当春姑娘悄悄来临的时候,她把碧绿的裙子给了我,让我在这神话般的环境中享受着春天的温暖。

我是一棵小草,当太阳公公刚刚从东方露面的时候,我身上挂着一颗颗晶莹的珍珠。

这时候,勤劳的小蜜蜂嗡嗡地唱着歌,飞到我身边,说:“你好啊,小草!”停了一会儿,美丽的小蝴蝶翩翩地跳着舞,也飞到我身边,说:“小草啊!你好。

”我是一棵小草,当大雨将要来临的时候,我闭着眼睛,耐心地等待着大雨给我洗一个痛快的澡。

大雨过后,我的身上一尘不染,多么轻松,多么舒服啊!这时候,一群顽皮的小孩儿走来了,他们在我身上乱踩,但是我一点儿也不在意。

只听见有个小孩子说:“走在这小草上不格脚,多美啊!”听了这句话,我心里乐滋滋的,高兴得直想笑。

一天,一位农民伯伯赶着一群羊,那群羊看见了我,就抢着吃起来。

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推想能力

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推想能力

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推想能力太谷县任村小学:范俊花“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相关的人或事物;由于某概念想起其他相关的概念。

”这就是联想;“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的心理过程;对于不在跟前想出它的具体形象。

”这就是想象。

联想和想象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都同属于心理活动范畴,两者又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

想象的初级形式就是联想。

如果说联想能够使知识得到充实和丰富的话,想象就是在知识不断充实和丰富的基础上的不断创新。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了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从这个意义上讲,联想和想象就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力。

联想和想象的过程,就是学生情感受到陶冶的过程,也是学生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得到提高的过程。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激励学生打开联想之窗,张开想像之翼是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重要教学策略。

通过联想和想象,才会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定的富有情感的意象,在情绪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朗加纳斯说:文章“不仅打动听觉,而且打动心灵……使我们心醉神迷地受到文章中所写的那种崇高、庄严、雄伟以及其他一切品质的潜移默化。

”离开了联想和想象,也就无所谓创新。

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放飞想像,培养学生发散、创新思维,我做了这样一翻尝试:一、设置对白情境,丰富想像。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带着一定的情感倾向,或是积极主动地探究,或是消极被动地接受。

而在传统教学的糟粕中批判并建立起来的以李吉林老师为首主张的情境教学就是适应学生心理和年龄特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加强儿童的真实体验,引发儿童的情感共鸣。

古诗作为一种灿烂的文化,有着辉煌的过去,然而,它远离我们现代的生活,无疑给我们的古诗教学带来难度。

如果老师能根据诗情创设相应情境,能即刻把远离学生的东西拉近来,放进他们的生活中,让学生自自然然地感受古诗文化,真真切切地与古人谈心。

如: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堪称绝唱。

名著中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培养

名著中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培养

名著中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培养引言创造力和想象力是人类智慧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名著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令人赞叹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这些作品不仅带给读者无尽的乐趣,更启示了我们如何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让我们来看看几个著名名著中的例子:1.《魔法师》- 塔夫茨·逊特《魔法师》是一部关于一个男孩成为魔法师并探索奇幻世界的小说。

在故事中,主人公通过学习魔法、解决问题以及与魔法生物互动,不断展现出他独特而强大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他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和勇于探索新事物的精神,激发了无限潜能,并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2.《格列佛游记》- 乔纳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是一部关于一个船员被海盗抓获后遭到各种奇幻冒险的小说。

这部作品以幽默夸张的方式展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从描述奇怪的生物和岛屿,到刻画不同社会制度和文化,斯威夫特巧妙地用他独有的想象力构建了一个充满创意的世界。

3.《小王子》- 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小王子》是一部深受人们喜爱的童话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作者通过一个小王子与不同星球居民的对话,探讨了成长、友谊和人性等主题。

圣-埃克苏佩里运用寓言及隐喻手法,激发读者去思考更深层次的意义。

这种别开生面的创造方式使这部作品赢得了全球读者们对其独特魅力的热爱。

培养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方法1.阅读名著:通过阅读名著,我们能够接触到各种精彩风格和丰富多样的故事情节。

这将有助于激发我们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独特的思维方式。

2.练习写作:写作是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有效方式。

通过写作,我们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并通过构建故事情节、塑造角色等元素来展示自己的创意与想象力。

3.参与艺术活动:参与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活动是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另一种方式。

这些活动能够激发我们对美感的敏感性,同时也给予了我们表达自我、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4.多样化学习:通过多样化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我们可以培养跨界思维与联想能力。

浅析如何落实“边读边想象画面”这一语文要素

浅析如何落实“边读边想象画面”这一语文要素

浅析如何落实“边读边想象画面”这一语文要素摘要: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提出了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的阅读要素。

作为教师应该充分思考这一阅读要素如何能够在语文课堂中更好的落实。

本文将针对这一语文要素具体的落实策略进行分析研究,希望能够给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提供参考,让学生可以获得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也同样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语文要素;小学语文;语文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指出了本单元需要学生掌握边读边想象画面的能力。

这其实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作为学生要能根据阅读文本理清楚画面的顺序,从语言入手丰富画面的细节,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品读出画面的美感。

作为语文教师要能结合这样的语文要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指导,实现这一语文要素在课堂中更好的落实,也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

1.边读边想象画面的阅读思维过程分析语文教材中收录的作品都是相对经典的,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收录的作品充分呈现出了大自然的魅力,能够更好地传递出作者愉悦的情感思想。

人们往往在观察了解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之后,就会对这种美好的精神产生一种审美的快感,能够结合景色联想到自己一些愉悦的事情,从而付诸笔端,而且在创作中达到了一种写实和想象的融合。

阅读本身就是一个想象再现的过程,需要将语言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形象。

比如如果读者见过作者描写的内容,那么往往不需要读者过多的想象和思考,便能和自己看到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获得一种愉快地体验,而且能很快的接受作者对自然之物的美好的情感。

但是如果读者并没有接触过作者所描绘的内容,那么这就需要读者经历一个联想的过程。

这也就涉及到了我们所说的边读边想象画面,作为读者应该要具备一定的能力依照作者的语言文字,用自己已有经验的类似形象,通过想象的方式,来创造作者笔下文字所描绘出来的形象,并在想象中获得愉快地体验和感受。

同时读者在阅读并且想象画面后,可以透过作者的文字感受其中蕴含的美感,并且和作者获得同样的体验和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阅读中的想象和联想
人们在读书的时候,看到书本上所写的内容,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它们和别的事物联系起来,人们把这种思维活动叫“联想”。

联想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

有时候是把书本上所写的事物和道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比如,我们读了白居易的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就会由野草的顽强的生命力联想到革命事物也是压迫不倒,摧折不了的。

读了陶铸的散文《松树的风格》,就会联想到那些具有共产主义精神的人,进而也许还会联想到,自己也应该学习那种公而忘私的高贵品质。

有时,联想是把书本上写的道理和事物与其它书本相联系。

比如,我们读了陆游的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也许会联想到文天祥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读了吴敬梓的小说《范进中举》,也许就会联想到鲁迅的小说《孔乙己》等等。

联想活动在读书过程中几乎是随时存在的。

人们在读书的时候,看到书本上的描述,有时头脑里还自觉或不自觉地浮现出书本上所描述的情景,人们把这种思维活动叫想象。

比如,我们读了李白的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我们的头脑里就会浮现出一幅长江三峡的宏伟壮丽的图景,仿佛自己也置身于一叶小舟之中,听见了两岸猿猴的啼鸣,看见了两岸高耸的青山,箭一般地飞驶到了江陵。

又比如,我们读了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在我们
心目中就会出现一个叱咤风云、纵横驰骋的高大的农民英雄的形象。

随着小说的情节展开,我们和他一起运筹帷幄,一起参加战斗,为他的胜利而高兴,为他的挫折而担忧。

在读书过程中,联想和想象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广泛的联想引起丰富的想象,丰富的想象又引起新的联想。

联想和想象在人们的读书学习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联想和想象可以加深我们对读物思想内容的理解。

我们知道,许多文学作品本身就充满了作者的联想和想象。

例如李白的诗,由明月联想到家乡(《静夜思》),把现实生活中的瀑布想象成银河从九天飞落(《望庐山瀑布》)。

再如现代散文《白杨礼赞》由白杨树联想到北方抗日军民。

《歌声》一文由听《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首歌,想象到人民群众对子弟兵夹道欢迎的热烈场面。

这些作品不管是托物言志,还是借景抒情,都是以联想和想象为基础的。

在读这些作品时,如果我们也能够按照作家的思路展开联想和想象,就能更好地领会这些作品所描绘的情景,深刻认识到作品的思想意义。

比如,在阅读《白杨礼赞》这篇文章时,如果我们善于想象,那么就能在心目中建立起白杨树笔直、向上,傲然耸立的高大形象。

善于联想,就能深刻地领会到白杨树所象征的中华民族那种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阅读这样的文章,如果不会积极地展开联想和想象,就不能真正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古人说:“文章合为时而作”,任何作品都带有一定的针对性,都对现实生活有着这样那样的影响作用。

我们阅读作品,也是希望从中获得有益的启发,从而指导自己的生活。

在读书过程
中,积极地展开联想和想象,可以把作品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使作品充分发挥它的影响,使人们从中获得更多的教益。

在阅读活动中,如果没有联想和想象在内,诗歌就不可能发挥它的影响作用,我们也不可能从中获得这样巨大的鼓舞力量。

读书活动中积极展开联想和想象还有助于把获得的知识通过比较和补充,融会贯通,促进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的产生。

例如爱因斯坦,除了潜心阅读物理学著作之外,还广泛涉猎哲学方面的书籍。

把这两门科学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因而促进了相对论的产生。

在读书活动中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联想和想象呢?联想和想象是建立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的。

因此要想展开联想和想象,就要认真阅读和仔细品味文章的意思,一旦领悟,联想和想象就接踵而来。

学习李白的《秋浦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如果我们知道这是一首描写秋浦冶炼工人劳动场面的诗,并弄懂了每一个句子的大意,又经过反复的吟咏,那么,我们就能想象得出诗歌所描绘的情景:通红的炉火照亮了天地,紫色的烟雾里飞舞着红色的火花,被炉火映红了面颊的工人们在月夜里一边劳动,一边唱歌,豪迈的歌声在寒冷的水面上震荡着传向远方。

如果我们不理解诗的意思,读时又不认真体会,那么就很难想象出上面提到的生动的情景。

宋代学者陆九渊提出:“读书切戒太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

”指的就是:要仔细地读,反复吟诵和体会,才能引起联想和想象,增加读书的兴味。

联想和想象还要有一种积极的态度。

勤于联想的人甚至可以从最平常的阅读材料
中获得珍贵的启发。

鲁迅先生在《随便翻翻》一文中说:“譬如我们看一家的陈年账簿,每天写着‘豆腐三文、青菜十文、鱼五十文、酱油一文’,就知道先前这几个钱就可以买一天的小菜,吃够一家了。

看一本旧历本,写着‘不宜出行、不宜沐浴、不宜上梁’,就知道先前有这么多禁忌。

”如果我们懒得动脑筋,无论怎样也不会把陈年账簿和旧历本同经济学、社会学研究联系起来。

读书中的联想和想象还应该有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我们所读书本本身的内容。

联想和想象到的事物和道理应与书本上所写的事物和道理有本质上的联系。

如,陆游的《示儿》诗与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一诗有着爱国主义方面的共同本质。

《范进中举》和《孔乙己》有批判科举制度的共同本质。

因此能够互相联系。

就是陈年账簿,虽然记录的只是一家的收支情况,但也还是属于经济范围里的事物,所以能够与当时整个社会经济状况联系起来。

联想和想象如果脱离所读书本本身的内容,漫无边际的乱想,对于读书学习是没有什么益处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