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环境下的黑龙江玉米产业协调发展研究

合集下载

2021-2022学年人教版生物选修3课时练习:5.1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2021-2022学年人教版生物选修3课时练习:5.1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十四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3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运用生态学原理可以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利用性引诱剂诱捕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主要是通过提高害虫的死亡率来降低该害虫的种群密度B.海洋捕捞时在鱼群数量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捕捞能够保持鱼群数量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C.将农作物秸秆沤肥施给农作物,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D.合理开发和利用野生资源可以起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选D。

利用性引诱剂诱捕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是为了使种群内的性别比例失调,通过降低害虫的出生率来降低其种群密度,而不是通过提高害虫的死亡率来降低其种群密度,选项A错误;海洋捕捞时,应该是使得捕捞后的鱼群数量保持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才能使鱼群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因为此时种群数量的增长率最大,而不是在鱼群数量为环境容纳量一半时,进行捕捞,选项B错误;农作物秸秆沤肥施给农作物,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但不可能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能量的流动是单向的,不可逆的,不能循环流动,选项C错误;合理开发和利用野生资源,而非禁止开发和利用,可以起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例如有计划地捕捞成鱼,不仅能获得产品和经济效益,还能促进幼鱼的生长、发育,从而有利于对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选项D正确。

2.种植抗旱的沙棘、沙柳等植物能有效治理沙化环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选用沙棘、沙柳等植物主要依据生态工程的协调与平衡原理B.治理沙化环境说明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C.沙化环境中影响群落空间结构的最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D.沙漠干旱环境植物种类单一,因而动物种类也十分稀少选C。

选用沙棘、沙柳等植物主要依据了协调与平衡原理,选项A正确;治理沙化环境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选项B正确;沙化环境中影响群落空间结构的最主要环境因素是水分,选项C错误;植物种类单一,无法提供多样的食物或栖息环境,因而动物种类也十分稀少,选项D正确。

专题10 农业2024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地理分类汇编(学生卷)

专题10 农业2024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地理分类汇编(学生卷)

专题10农业(2024·浙江1月)北方产区是我国玉米的主产区。

下表为1999年、2020年北方产区的四省(区)玉米产量及占全国的比重。

完成下面小题。

1999年2020年省(区)产量(万吨)占全国的比重(%)产量(万吨)占全国的比重(%)内蒙古771.462742.711辽宁985.481793.97吉林1692.6132973.411黑龙江1228.4103646.6141.(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四省(区)玉米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全球变暖使温度升高B.饮食结构变化市场需求增加C.环境改善降水量增加D.耕地质量提升复种指数提高(2024·山东)平贝(如图)是一种鳞茎入药的名贵中药材,生长周期长,种植投入大。

黑龙江省铁力市H村平贝种植历史悠久。

在起收平贝后,村民将大鳞茎出售、中小鳞茎作为种茎分级分区栽植,实现逐年轮流起收。

起收的鳞茎附着大量泥土,过去村民常在河中手工清洗鳞茎。

近年来H村新建了沉淀式自动清洗场,将清洗鳞茎后沉淀的泥土重新还田。

在H村的带动下,铁力市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平贝栽培和集散基地。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农业生产技术)“逐年轮流起收”的主要目的是()A.减少产品损耗B.应对市场风险C.保护种质资源D.降低劳动投入(2024·山东)锡拉岛位于地中海,整个岛屿被厚厚的火山岩和火山灰覆盖,夏季岛上北风频发。

约3600年前的古锡拉岛是一个圆形的大岛(范围包括现在的锡拉岛和附近小岛,以及这些岛屿之间的海域),后来演变成环形群岛,其中最大的岛屿为锡拉岛(左图)。

锡拉岛的西部葡萄种植历史悠久,当地农民在管理葡萄时将葡萄藤盘成圆形的篮子状(右图),并将葡萄果实置于“篮子”内生长。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农业区位因素)锡拉岛上的葡萄在需水量较大的生长期也无需灌溉,主要是因为()A.大气降水多B.土壤保水性好C.地表蒸发弱D.空气湿度大4.(农业生产技术)当地农民将葡萄藤盘成篮子状的主要目的是()A.保土B.增湿C.防风D.降温(2024·全国甲)位于三江平原的某大型农场开垦沼泽地,最初主要种植小麦,近年来主要种植水稻。

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面临挑战与应对策略

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面临挑战与应对策略
越错私 菅 Aruu 1c 0 i a a g e gc t a o mc n M n e n ilr n s d a m t E
21年第3 总第3 0 0 期 期
黑 龙 江 省 现 代 农 业 发 展
面 临 挑 战 与 应 对 策 略
魏 浞
( 东北 农业大学农学院,哈尔滨 10 3 5 0 0)
( ) 一 粮食 作物 播种 面积 不断 扩大
改革 开 放 以来 ,黑 龙江 省 的农 业发 展迅 速 ,特别是 进入 2 世纪 ,在 20 年 开始新 一轮 “ l 04 中央一 号文件 ” 续颁 布 以来 ,农 业得 到 空前 的重 视 ,各种 惠农 政 策不 断 出 台 ,极 大地 刺激 了农 民种 粮积 连 极 性 ,粮 食 作 物 播 种 面积 不 断扩 大 。 18 年 黑 龙 江 省 粮食 播 种 面积 仅 1 9 亩 ,19 年 11 亿 90 . 亿 0 90 .l 亩 ,20 年 1 1 0 1 . 亿亩 。到 2 0 年粮 食作 物播 种 面积 达 1 4 亩 ,20 年 高达 1 7 亩 。2 1 年 全 4 08 . 亿 6 09 .亿 9 00 省 粮食作 物播 种 面积 达 2 亿亩 以上 ,创 历史 最 高 。其 中 ,水 稻 4 6 万 亩 ,较上 年增 加 59 43 0 万亩 ;玉 米 74 万亩 ,较 上年增 加 58 88 6 万亩 ;大豆 6 1 万 亩 ,较 上 年减少 5 6 亩 。 78 7万

要 : 黑龙 江 省现 代农 业 的发展 对 于 中 国未来 农业 现 代化 具 有 重要 指 导意 义 ,确
保 黑龙 江省粮 食 高 产 、稳 产 是 实现 农 业可持 续发展 的关键 。本 文 总结 了黑龙 江粮 食 生产

(学案)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含答案

(学案)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含答案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必备知识·自主学习一、地理条件1.东北地区概况:(1)范围。

A黑龙江、B吉林、C辽宁三省和D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特点: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

(3)地位:2.自然条件:自然要素表现影响气候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夏季温暖,冬季寒冷,雨热同季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冬季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地形包括高原、平原和山地三类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土壤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利于农业生产东北地区的低温对于农业发展是否“百害而无一利”呢?提示:不是。

例如,气候寒冷,形成冻害导致农作物减产,但同时低温使作物病虫害少,农药使用少,农产品的品质比较高。

3.社会、经济条件:(1)重要的工业基地。

(2)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

(3)开发较晚,人口密度较低。

二、农业布局特点1.农业生产:区域划分依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2.三大农业生产区域:A松嫩平原,B三江平原, C辽河平原, D大兴安岭,E小兴安岭, F长白山。

[连一连]将三大区域与对应的分布地区连线。

[辨一辨] 三大农业生产区域有着各自不同的农产品,判断下列有关说法的正误。

(1)耕作农业区的农作物主要有玉米、大豆、小麦、水稻。

(√)(2)兴安落叶松、红松、荔枝、鹿茸等是林业和特产区的主要农产品。

(×)(3)三河马、三河牛、东北红牛是畜牧业区的主要农产品。

(√)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1.地位:(1)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2)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突出特点:(1)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2)地区专业化生产。

东北地区建设商品粮基地有哪些有利条件?提示:粮食商品率高,生产条件好,农业生产基础好,运输方便。

玉米种植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玉米种植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玉米种植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玉米种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研究。

通过对玉米种植技术、土壤保护、水资源管理和农药使用等方面的分析,阐明了玉米种植农业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旨在促进玉米种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关键词:玉米种植;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引言: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农业生产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然而,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加剧,玉米种植农业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逐渐凸显。

为了确保玉米种植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保护生态环境,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1. 玉米种植技术的优化1.1介绍传统玉米种植技术和现代种植技术的差异传统玉米种植技术通常采用传统育种方法,对土壤的要求较低,使用大量的农药和化肥,且缺乏科学管理和精细调控。

而现代玉米种植技术采用基因改良和新型培育技术,可以提高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适应性和产量稳定性,并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1.2 分析现代种植技术对环境的影响和优势通过基因改良,现代玉米品种具有更好的抗病虫害能力,减少了对化学农药的依赖,从而减少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其次,现代种植技术还能够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降低对地下水资源的需求。

此外,现代玉米种植技术还能够提高土壤质量,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1.3探讨如何推广和应用现代种植技术,提高玉米产量并减少环境负荷加强科技创新,促进基因改良和新型培育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其次,加强培训与示范,推广现代种植技术的有效方法和经验。

同时,加强监管和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鼓励农户采用现代种植技术,并提供相应的财政和技术支持。

此外,还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引导公众正确理解并认同现代种植技术的重要性,以促进玉米种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2. 土壤保护与玉米种植2.1分析玉米种植对土壤的影响,如土壤侵蚀和贫瘠化玉米种植对土壤具有一定的影响,其中主要表现为土壤侵蚀和贫瘠化。

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状况研究——以甘南县兴久村为例

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状况研究——以甘南县兴久村为例

2021年第2期(总第206期)边疆经济与文化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No.2.2021General.No.206收稿日期:2020-12-05作者简介:曹政委(1997—),男,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外政治制度研究;邢邑开(1970—),女,沈阳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孙畅(1998—),女,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一、甘南县兴久村现代农业的发展状况(一)多种类型农业初步发展甘南县兴久村位于齐齐哈尔西北部,丘陵地貌,位置偏远但可耕地面积大,户均耕地50亩左右,其村民基本是1955年以后垦荒而来的山东移民,农业发展主要依靠种植业和林业。

在大型机械逐渐普及的同时,农民一方面解放了自己的双手,另一方面,又不再单纯依靠畜力劳动,约1998年前后该村奶牛养殖业兴起并获得发展,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个体养殖变成专门的养殖场、奶制品加工厂。

除了专业化养殖业以外,兴久村林业发展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较大发展。

据当地村民回忆:移民过来时全村林地面积在10000亩左右,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一到雨季,耕地受损十分严重。

现在,该村林地面积达28000多亩,育林工作有声有色,效果显著。

该村生态蔬菜种植的品种比普通家庭蔬菜种植要更加优良,蔬菜多经过杂交,但并没有大规模蔬菜种植,户均种植面积5亩左右,种植品种多样,多为满足自家生活需要,10月中旬左右所有蔬菜都进入窖藏。

总体来看,兴久村在传统种植业进步的基础上,林业、畜牧业、家庭蔬菜种植业得到了初步发展;主要体现在林业面积的扩大、畜牧业的专业化、蔬菜种植质量提升等方面。

(二)兴久村现代农业的特征作为移民垦荒村的兴久村,其现代农业发展有如下三个特征:1.家庭规模化。

这个叫法似乎有些矛盾,但该村农业的确如此,比起传统的家庭化农业生产,该村每户的土地经营面积要大得多,比起规模化农场作业该村又都自己经营上百亩耕地,所以这个叫法是很适合的。

黑龙江省鲜食玉米产业现状及发展策略

黑龙江省鲜食玉米产业现状及发展策略

农业经济研究产,牲畜(禽)资产和林木资产没有按照会计制1.6成员往来不详实合作社成员往来账户没有任何记录,而按制度规定只要是成员的款项,一定要通过成员往来体现,非成员的计入应收应付款科目。

有些合作社在年底进行盈余分配时,因为交易量记录不实或缺失,代购代销没有记录,只能按估计值进行分配。

如合作社帮成员代购的生产资料,很少经过“受托代购商品”账户进行成员往来的核算。

1.7财政补助的账务处理不得当合作社零散收到的小额补助,一般都是直接计入收入与支出,没有通过专项应付款。

也有合作社全部计入专项基金,按要求只需要将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记入专项基金并量化到成员账户。

1.8出资额与注册资本不符现行的合作社注册资本没有验资的要求,自行填报,虚报注册资本的现象比较普遍。

合作社财务入账时成员出资额与注册资本往往不匹配。

2建议及对策2.1认真执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强化财会制度落实。

在完善制度建设、账簿设置、岗位职责设定基础上,进一步规范账务处理流程,提升财务人员专业素养和履职能力。

2.2加大财务人员培训力度建议增加对农民合作社财务人员培训的投入,加大这一群体的培训力度,尤其是对财务软件的推广与培训。

通过培训,从财务管理规范的角度来推动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从而提升农民合作社的凝聚力和公信度。

2.3强化农民合作社财政补助资金使用情况的多方监督一是内部监督。

要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社监事会职能,全程监督财政补助资金的到账及使用、量化情况,了解财政补助资金核算知识,监督财会人员正确核算。

同时,设置财政补助资金到账及使用、量化情况备查账簿,于成员大会召开期间,置备于办公地点,供成员查阅,发挥成员民主监督作用。

二是内部审计。

县、乡农经部门要按照规定,加强财政补助资金使用情况审计,审计后形成书面报告,并将审计结果及时向合作社成员公布。

三是外部审计。

财政、审计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对取得财政资金的有关合作社财政补助资金接受、运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依法进行审计监督。

农业毕业课题研究论文(五篇):乡村振兴下的农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农业植保中小型无人机的应用…

农业毕业课题研究论文(五篇):乡村振兴下的农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农业植保中小型无人机的应用…

农业毕业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内容提要:1、乡村振兴下的农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2、农业植保中小型无人机的应用3、农机技术与现代农业关系分析4、农业绿色发展下的玉米化肥减量化5、农业信息化产业困境问题探讨全文总字数:15673 字篇一:乡村振兴下的农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振兴下的农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结合国际经验分析,传统农业产业在现代工业文明框架下逐渐边缘化,主要表征是传统农业贡献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且农业产业体系不断接受工业化改造,如以“种植业”为核心,向周边开拓禽畜饲养、食品加工、农机设备等新领域,将原本单一、封闭的传统农业瓦解,重新塑造农业产业链或产业集群。

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直至传统农业完全进化为现代农业,其间农业“原生态要素”不断被剥离、解构、异化,新生成的现代农业要素通过组织联合,扩大了自身与社会文化的交集范围。

例如,发达国家(欧美日韩等)传统农业所占GDP约为2%,但整个农业产业体系却十分庞大,基本维持在8%~10%左右,其中极具地域、民族、宗教色彩的“农业文化”开辟了巨大的收益空间。

当前中国处于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拐点,从数据看,早在2010年中国传统农业所占国民经济总量已跌破10%,但后续的现代农业系统却并未形成,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之后,为我国农业产业体系建立健全指明了方向。

《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12月版)一书由周应恒著写,本书通过制定现代农业发展战略路线,为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总览全书,具备三个明显特色。

一、视野开阔,将乡村振兴战略映射于国内外场域乡村振兴战略核心任务是统筹农村社会文化、生活、生产、生态等多元效能,在宏观上缩小城乡各领域发展差距,在微观上重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这一过程中既要关注人类社会农业文明的共性特征,也要考虑中国社会农业文明的特殊之处。

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社会的“底色”就是乡土性,这种底色也恰恰是中国社会的特色——漫长农耕文明历程所沉淀的不仅是如何种植、如何养殖,同时也孕育出了中国传统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生态环境下的黑龙江玉米产业协调发展研究
黑龙江省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也是玉米种植业发达的地区之一。

在农业
生态环境下,黑龙江玉米产业的协调发展是一个重要课题,对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保护
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现状分析、问题探讨以及对策建议等方面深入研究,力
图找出解决黑龙江玉米产业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现状分析
1.黑龙江玉米产业的发展优势
黑龙江省地处东北地区,气候条件适宜,土地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之一。

在农业生态环境下,黑龙江玉米产业协调发展研究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玉米产业
得到了快速发展。

根据数据显示,黑龙江省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前列,成为了中
国重要的玉米生产基地。

2.黑龙江玉米产业的发展问题
在发展的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黑龙江玉米产业发展不够协调,存在产能过剩和销售困
难的情况。

农业生态环境下,玉米生产对土壤和水资源的影响比较大,长期耕作导致土壤
质量下降,水资源的浪费也比较严重。

在农业生态环境下,农药、化肥的使用也存在过量
使用的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农业生态环境下,气候变化对玉米产业的不利影响也
越来越严重,这些问题都制约了黑龙江玉米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问题探讨
1.玉米产业的协调发展问题
在农业生态环境下,玉米产业的协调发展问题表现在产能过剩,部分地区产量过多导
致销售困难,而部分地区缺乏玉米供应。

这种不协调导致了玉米价格波动较大,农民收益
不稳定,且容易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压力增大。

2.农业生态环境下的玉米种植对土壤和水资源的影响
农业生态环境下,长期的单一玉米种植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土壤质量受到破坏。

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导致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

农业生态环境下,玉米种植对水资源的需求也
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尤其在干旱少雨的情况下,可能导致水资源浪费加剧。

3.气候变化对玉米产业的影响
在农业生态环境下,气候变化对玉米产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极端天气、干旱、洪涝
等极端气候对玉米生长发育产生了不利影响,增加了玉米种植的风险。

三、对策建议
1.促进玉米产业的协调发展
在农业生态环境下,可以通过政府引导,加强区域间的玉米生产合作与交流,实现玉米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产能过剩和销售困难的问题。

建立玉米产地和销售市场的信息对接平台,加强市场预测和调度,稳定玉米价格,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

2.优化玉米种植结构,保护土壤和水资源
在农业生态环境下,可以通过推广轮作种植、多品种搭配种植等方式,优化玉米种植结构,减缓土壤肥力下降的速度。

加强土壤养护,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保护土壤和水资源。

3.应对气候变化,提高玉米抗灾能力
农业生态环境下,通过选育适应气候变化的新玉米品种,提高玉米的抗旱、抗涝、抗病虫害等能力,稳定玉米产量。

加强气象预警和技术指导,帮助农民合理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四、结语
在农业生态环境下,黑龙江玉米产业的协调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但也存在着许多应对之策。

政府、企业和农民都应加强合作,共同推动黑龙江玉米产业的协调发展,为保护生态环境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而努力。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黑龙江玉米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推动玉米产业朝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