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结构与核外电子排布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化学教案设计

《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化学教案设计

《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化学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了解电子在原子结构中的重要性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概念1.2 教学内容原子结构的基本组成电子的性质和功能核外电子排布的意义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组成通过实物模型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电子的性质和功能利用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重要性和应用第二章:电子的基本性质2.1 教学目标掌握电子的基本性质,如电荷、质量和波动性理解电子的量子化特性,如能级和轨道2.2 教学内容电子的电荷和质量电子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电子的量子化特性,包括能级和轨道的概念2.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室演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观察和理解电子的电荷和质量利用数学模型和物理定律,引导学生理解电子的波动性和粒子性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了解电子的量子化特性和能级概念第三章: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则3.1 教学目标掌握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则,如泡利不相容原理、奥克塔规则和洪特规则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能级分布和轨道填充顺序3.2 教学内容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上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它们的自旋量子数相反奥克塔规则:电子优先填充能量最低的轨道洪特规则:在相同能量的轨道上,电子优先填充不同的轨道,且自旋量子数相同3.3 教学方法通过图示和示例,让学生理解泡利不相容原理的含义和应用利用数学模型和计算,引导学生掌握奥克塔规则和洪特规则的推导和运用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帮助学生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能级分布和轨道填充顺序第四章:核外电子排布的实践应用4.1 教学目标能够运用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解释化学性质和反应规律能够利用核外电子排布的原理分析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4.2 教学内容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核外电子排布与化学键的形成和性质核外电子排布与化合物的电子结构和反应性4.3 教学方法通过元素周期表的分析,让学生了解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性的关系通过化学实验和分子模型,引导学生掌握核外电子排布与化学键的形成和性质通过案例分析和问题讨论,帮助学生应用核外电子排布的原理分析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第五章:总结与展望5.1 教学目标总结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加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展望核外电子排布在化学科学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5.2 教学内容回顾和总结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概念、规则和应用探讨核外电子排布在化学科学中的作用和意义展望核外电子排布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和发展趋势5.3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让学生总结和分享对核外电子排布的理解和感悟利用多媒体资源和文献,引导学生了解核外电子排布在化学科学中的应用和贡献通过问题启发和思考,帮助学生思考核外电子排布在其他领域的潜在应用和发展趋势第六章:元素周期表与核外电子排布6.1 教学目标理解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掌握主族元素和过渡元素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学会利用元素周期表预测元素的化学性质6.2 教学内容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史和基本结构主族元素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的排列关系过渡元素核外电子排布的特殊性和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6.3 教学方法通过历史介绍和图解,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和结构利用电子排布图和周期表,引导学生分析主族元素的电子排布规律通过实例解析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过渡元素电子排布的特殊性和应用第七章:原子光谱与核外电子排布7.1 教学目标理解原子光谱的产生原理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掌握原子光谱的主要特征和应用学会利用原子光谱信息推断核外电子排布7.2 教学内容原子光谱的产生原理和基本特征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的区别与联系原子光谱在化学分析和物理研究中的应用7.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演示和原理讲解,让学生了解原子光谱的产生和特征利用光谱仪器和数据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原子光谱的分析方法通过案例研究和讨论,帮助学生了解原子光谱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第八章:化学键与核外电子排布8.1 教学目标理解化学键的形成原理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掌握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形成条件与特点学会利用核外电子排布解释化学键的性质和变化8.2 教学内容化学键的定义和分类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形成原理和特点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8.3 教学方法通过模型演示和原理讲解,让学生了解化学键的定义和分类利用实验和数据分析,引导学生掌握不同类型化学键的形成和特点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应用核外电子排布解释化学键的性质和变化第九章:分子轨道理论与核外电子排布9.1 教学目标理解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原理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掌握分子轨道的构建方法和能量计算学会利用分子轨道理论解释分子的性质和反应9.2 教学内容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构建方法分子轨道的能量计算和填充规律分子轨道理论在分子性质和反应解释中的应用9.3 教学方法通过图解和数学模型,让学生了解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构建方法利用计算机模拟和实验数据,引导学生掌握分子轨道的能量计算和应用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应用分子轨道理论解释分子的性质和反应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教学目标总结核外电子排布在化学科学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展望核外电子排布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挑战10.2 教学内容回顾和总结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概念、规则和应用探讨核外电子排布在化学科学中的作用和意义展望核外电子排布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和发展趋势10.3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让学生总结和分享对核外电子排布的理解和感悟利用多媒体资源和文献,引导学生了解核外电子排布在化学科学中的应用和贡献通过问题启发和思考,帮助学生思考核外电子排布在其他领域的潜在应用和发展趋势重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包括电子的基本性质、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则、实践应用、元素周期表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原子光谱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化学键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分子轨道理论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等内容。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案第一章:引言1.1 学习目标: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掌握电子的基本性质和电子云的概念。

1.2 教学内容:介绍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解释电子的基本性质,如负电荷、量子化等。

引入电子云的概念,解释其表示电子分布的方式。

1.3 教学活动:通过图片和示例介绍原子的基本结构。

利用动画演示电子的基本性质。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电子不能随意分布在原子核周围。

1.4 作业与评估:设计一些简答题,让学生回答关于电子基本性质的问题。

让学生绘制简单的电子云示意图。

第二章:电子分层排布2.1 学习目标:掌握电子在原子核外的分层排布规律。

了解不同层上的电子数量限制。

2.2 教学内容:介绍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包括K层、L层、M层等。

解释每个层上的电子数量限制,如K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

2.3 教学活动:通过示例和图解展示电子的分层排布。

引导学生理解电子在不同层上的排布规律。

2.4 作业与评估:设计一些填空题,让学生填写不同层上的电子数量限制。

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原子核,绘制其电子的分层排布图。

第三章:电子亚层排布3.1 学习目标:掌握电子在同一层内的亚层排布规律。

了解不同亚层的名称和特点。

3.2 教学内容:介绍电子在同一层内的亚层排布规律,包括s亚层、p亚层、d亚层等。

解释不同亚层的名称和特点,如s亚层具有较低的能量。

3.3 教学活动:通过示例和图解展示电子在同一层内的亚层排布。

引导学生理解不同亚层的排布规律和特点。

3.4 作业与评估:设计一些选择题,让学生区分不同亚层的名称和特点。

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原子核,绘制其电子的亚层排布图。

第四章:电子自旋排布4.1 学习目标:掌握电子自旋排布的规则。

了解电子自旋量子数和自旋状态。

4.2 教学内容:介绍电子自旋排布的规则,如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等。

解释电子自旋量子数和自旋状态的概念。

4.3 教学活动:通过示例和图解展示电子自旋排布的规则。

课题2原子的结构(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学设计

课题2原子的结构(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学设计

课题2原子的结构(二)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学设计木子店中学汪龙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并初步了解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2)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能画出原子序数从1——18的原子结构示意图;(3)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增强学生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2)运用多媒体动画片、课文插图等辅助手段,演示离子的形成过程,化抽象为直观,增强学习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付值观(1)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像力和分析推理能力;(2)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粒子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原子结构示意图。

难点: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教学手段: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复习]原子的结构[体验]看核外电子运动二、核外电子的排布活动1:[归纳]多电子的原子,电子在核外绕核分层运动——叫做分层排布。

[提示]核外电子运动经常出现的区域叫电子层。

[设问]核外所有电子是杏会不会相互改变运动区域?[点拨]核外电子就像人一样,小时候完全靠父母,随着年龄,对父母的依赖程度小。

那么电子由于能量各不同,所以其运动的区域离核有远有近。

[提示]能量低,离核近,能量高,离核远。

[提示]1.原子核外电子层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

2.离核最近、能量最低的一层叫第一层,从内向外,依次为第二层,第三层.....离核最远,能量最高的电子层叫最外层,从外向内,依次为次外层,倒数第三层。

[说明]不同原子电子层结构不同。

[小结]电子层:一二三四五六七能量:低……→高离核:近……→远活动2:[动手]绘制原子结构示意图;[互动]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理解。

[互动]告知同学原子序数(即核内质子数)1——20的原子,并记忆;【传授】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规律;[训练]画出原子序数28、38两原子结构示意图,举手查阅。

3.2原子结构第2课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2原子结构第2课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四、教学资源准备
1. 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2024-2025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的教材,以便于学生跟随教学进度进行学习和复习。
2. 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例如,原子结构模型图、电子云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程图等,以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
(二)存在主要问题
1. 学生理解困难:我发现部分学生对电子云的概念理解较为困难,难以想象和理解电子在原子核外的分布情况。
2. 实践操作不足:由于实验器材和时间的限制,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操作的机会较少,导致他们对于原子结构模型的实践操作能力有所欠缺。
3. 个性化教学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我未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未能给予充分的关注和满足。
(1)电子云的概念:学生对电子云的理解需要从微观角度去想象,这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图片、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
(2)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学生需要理解并掌握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这涉及到原子结构、电子排布等多方面的知识,需要教师通过实例、讲解等方法引导学生掌握。
(3)激发态电子排布式的表示方法:激发态电子排布式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混淆的部分,需要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激发态电子排布式的表示方法和意义。
2. 氢(H):1;氧(O):6;铁(Fe):2;钠(Na):1;碳(C):4。
3. 氢(H):1;氧(O):2;铁(Fe):[Ar]3d^6 4s^2;钠(Na):1;碳(C):[Ne]3s^2 3p^2。
4. 氢(H)和氧(O)都是非金属元素,铁(Fe)、钠(Na)和碳(C)都是金属元素。
5. 钠(Na)和氯(Cl)能够形成化合物,因为钠(Na)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1,而氯(Cl)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7,它们之间存在电子的转移,形成稳定的离子化合物。而钠(Na)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1,氢(H)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1,它们之间没有电子的转移,不能形成稳定的化合物。

原子的结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案

原子的结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案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核内电子的远动和排布规律。
2、初步掌握原子结构示意图,并学会画原子结构示意图。
3、认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4、通过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在本课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采用播放录像、动画片来进行教学,边看边叙述或边讲边图示,用创设的情境来展示原子内电子的远动情况,使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
虽然本节课教学内容是枯燥的,但由于准备充分,创设教学情景,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表现非常活跃,教学达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本节课成功的关键之处在于:课堂上运用动画模拟、史料佐证来创设情景,阶段性地逐步启示学生完善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把枯燥的文字变得鲜活,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让学生更确切的理解原子的结构。
展示“原子弹爆炸”图片以及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原子结构发现史资料。
播放动画(几个小粒子绕着一个大粒子作高速运动):
根据动画,你能说出原子的构成吗?
教师讲解原子的构成。
板书:课题1原子的构成
一、原子的构成
质子
原子核
中子
原子
核外电子
阅读教材表4-2“几种原子的构成”,对原子的构成你又有哪些发现?
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科学性,体会自然科学的客观性,体会化学科学是唯物、客观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原子结构示意图
难点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2、相对稳定结构概念的形成
归纳一般原子的构成规律。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概念及其在原子结构中的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和原理。

3. 培养学生运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原子核外电子的基本概念。

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3.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原理。

4.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和原理。

2. 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原子核外电子的基本概念、排布规律和原理。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和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讲解原子结构模型,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位置和作用。

2. 讲解:详细讲解原子核外电子的基本概念、排布规律和原理。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在化学反应、物质性质等方面的应用。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和应用。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建议。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采用课堂问答、练习题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2. 评价内容:(1)学生对原子核外电子的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和原理的掌握情况。

(3)学生运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教材。

2. 教学辅助材料:原子结构模型、电子排布图、实际案例资料。

3. 信息技术支持:多媒体教学设备、网络资源。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基本概念。

2. 第2周:讲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第一节 原子结构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第一节 原子结构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第2课时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学目标与重难点】1、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2、电子分层排布3、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规律【课时】:第2课时【导入】:原子结构【讲授新课】一、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1、核外电子排布:(1)分层排布(2)能量低的电子离核近的区域运动(3)能量高的电子离核远的区域运动2、电子层:n = 1,2,3,4,5 ……K L M N O ……3、He 2Ne 2 8Ar 2 8 8Kr 2 8 8 8二、核外电子分布规律1、K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容纳电子数为:22、除K层外,其它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容纳电子数:83、次外层最多容纳电子数:184、第n层最多容纳电子数:2N2三、习题巩固四、核外电子分布排布的一般规律五、习题巩固 1、在中;(1)互为同位数的是 和 。

(2)质量数相等,但不为同位素的是 和 (3)中子数相等,质子数不相等的是 和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1、按核电荷数从1~18的顺序将元素如下表排列:从核外电子层和最外层电子数分析:(1)核电荷为6和14的一组原子,它们的 相同, 不相同:核电荷数为15和16的一组原子,它们的 相同, 不相同;核电荷数为10和18的一组原子,它们的最Li N Na MgLiC367112312241437611外层电子数均为 个,它们分别是 元素的原子,一般情况下化学性质 。

(2)某元素的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是核外电子总数的1/6,该元素的元素符号是 ,原子结构示意图是 。

二、选择题1、某元素的原子,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有4个电子,该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 ( )A 、14B 、15C 、16D 、17 2、下列分子中,有3个原子核和10个电子的是 ( ) A 、NH 3 B 、SO 2 C 、HF D 、H 2O 3、有一种粒子,其核外电子排布为2,8,8,这种粒子可能是 ( ) A 、氩原子 B 、硫原子 C 、钙离子 D 、难以确定 三、问答题1、这些符号都代表氢,它们有什么区别?2H2H +H 2H 21。

课题原子的结构(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学设计

课题原子的结构(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学设计

课题2原子的结构(二)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学设计木子店中学汪龙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并初步了解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2)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能画出原子序数从1——18的原子结构示意图;(3)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增强学生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2)运用多媒体动画片、课文插图等辅助手段,演示离子的形成过程,化抽象为直观,增强学习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付值观(1)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像力和分析推理能力;(2)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粒子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原子结构示意图。

难点: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教学手段: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复习]原子的结构[体验]看核外电子运动二、核外电子的排布活动1:[归纳]多电子的原子,电子在核外绕核分层运动——叫做分层排布。

[提示]核外电子运动经常出现的区域叫电子层。

[设问]核外所有电子是杏会不会相互改变运动区域?[点拨]核外电子就像人一样,小时候完全靠父母,随着年龄,对父母的依赖程度小。

那么电子由于能量各不同,所以其运动的区域离核有远有近。

[提示]能量低,离核近,能量高,离核远。

[提示]1.原子核外电子层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

2.离核最近、能量最低的一层叫第一层,从内向外,依次为第二层,第三层.....离核最远,能量最高的电子层叫最外层,从外向内,依次为次外层,倒数第三层。

[说明]不同原子电子层结构不同。

[小结]电子层:一二三四五六七能量:低……→高离核:近……→远活动2:[动手]绘制原子结构示意图;[互动]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理解。

[互动]告知同学原子序数(即核内质子数)1——20的原子,并记忆;【传授】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规律;[训练]画出原子序数28、38两原子结构示意图,举手查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讲原子结构与核外电子排布
(必修2部分)
教学目标
1.了解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

2.了解原子的构成。

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4.掌握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表示方法;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定义,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一、引入
PPT:(2019-III)X、Y、Z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它们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0,X与Z同族,Y最外层电子数等于X次外层电子数,且Y原子半径大于Z。

(2019-II)3g 3He含有的中子数为N A
教师:提醒学生观看,提示关键信息,进入课题。

PPT:展示“考纲说明”
学生:观看。

二、基础知识回顾
PPT: 考点一原子的结构和核素、同位素
教师:逐个讲解,重点提醒;
PPT: 2.构成原子或离子微粒间的数量关系
(1)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2)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质子数_________________。

(3)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质子数_________________。

(4)对于X:质量数(A)=质子数(Z)+。

教师:重点讲解离子核外电子书计算。

PPT:3.元素、核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
(1)同素异形体。

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比如白磷与红磷,石墨、金刚石和C60,O2与O3等。

(2)元素、核素、同位素。

教师:做简单讲解,学生回忆。

PPT:原子结构、元素、核素、同位素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7)任何微粒中,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质子数=电子数()
(8)有质子的微粒不一定有中子、有质子的微粒不一定有电子()
(9)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一定属于同一种元素()
教师:巡视,学生独立完成。

做简单讲评。

答案:(1)√(2)√(3)×(4)×(5)×(6)× (7)×(8)√(9)×
例题分析
PPT:考查角度一微粒间的数量关系
教师:巡视,学生独立完成。

做讲评和方法点拨
PPT:
教师:巡视,学生独立完成。

做讲评和方法点拨
PPT:
教师:巡视,学生独立完成。

做讲评和方法点拨
PPT:考点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画出下列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Na:_____、Cl:______、C:_____。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1)在同一原子中各电子层之间的关系。

电子层序数(n)1234567
符号K L M N O P Q
电子层能量的关系从K→Q能量逐渐
电子层离核远近的关系从K→Q离核越来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①核外电子一般总是尽先排布在___的电子层里。

②每个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___。

③最外层最多容纳电子不超过___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__个)。

2.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的表示方法之一——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
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常见的等电子微粒
(1)常见“10e-”微粒
①分子:___________________;
②阳离子:___________________;
③阴离子:___________________。

(2)常见“18e-”微粒
①分子:___________________;
②阳离子:___________________;
③阴离子: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简单讲解归纳,重点第三点。

PPT:易错辨析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M层是最外层时,最多能容纳18个电子()
(2)某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a倍(a>1),则该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只有两层()
(3)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其化学性质一定相同()
教师:巡视,学生独立完成,做讲评。

PPT:考查角度一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例1在第n电子层中,当它作为原子的最外层时,容纳电子数最多与(n-1)层相同。

当它作为原子的次外层时,其电子比(n-1)层多10个,则此电子层是()
A.K层
B.L层
C.M层
D.N层
教师:巡视,学生独立完成,做讲评。

PPT:考查角度二有关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推断
例2X、Y、Z为短周期元素,X的最外层电子数是Y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2倍,Y的原子序数比X的原子序数大5,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比Y原子最外层多3个。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的大小顺序:Y>X>Z
B.工业上,电解X和Y形成的化合物制取Y单质
C.Z单质与X单质直接反应可生成两种化合物
D.Y、Z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不能互相反应
教师:巡视,学生独立完成,做讲解和方法总结
(2)特性。

H原子核中只有质子没有中子,原子序数、质子数、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均相等;可以形成最外层含有2电子的H-,与Na可形成离子化合物NaH,与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的均是共价键。

解决此类题目时,首先根据原子结构的规律及特性推断出元素的种类,并推出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大致位置,然后再根据元素周期律进行判断
PPT:考查角度三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结合考查
例3右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X、Y、Z、W均为短周期元素,其中W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最内层电子数的3倍。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Y>Z>W
B.含Y元素的盐溶液一定显酸性
C.原子半径:rW>rZ>rY>rX
D.X与W的气态氢化物可相互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
教师:巡视,学生独立完成,做讲解。

四、课堂总结
五、课后任务安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