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色菌介绍及说明
猫马拉色菌

猫马拉色菌
猫马拉色菌是一种致病细菌,广泛分布在水源中,普遍给人们带来污染和疾病。
猫马拉色
菌是一种病原菌,它的繁殖很快,只要水温适宜,它就会在水中活动。
猫马拉色菌携带多种细菌,如大肠杆菌、链球菌、嗜血杆菌、沙门氏菌等,它们会从人体
系统中急速传播,从而引起大量病例和传染病。
一般来说,毒性紊动、发热、腹泻,头痛及肌肉酸痛都可以和猫马拉色菌感染有关。
大多
数病患的合并症是胃肠道亚型,该病有时也称为胃肠病毒感染,致病细菌无法在人体外长存,但是病毒可以从人类身上传播。
为了预防猫马拉色菌感染,主要是从源头上控制,即避免污染水源和食物,尤其是沾有病原菌的水源,例如小河、小湖,以免污染公共水源。
另外,对于某些特别容易被猫马拉色菌感染的人群,例如孕妇、婴儿和免疫力较差的患者,可以穿好医用防护服等,及时地用热水杀菌,学会更好地保护自己。
最后,一定要及时就医,一旦出现以上症状,要立即就诊,因为猫马拉色菌感染一般会带
来严重的后果,早期发现和治疗能够减少死亡病例。
总而言之,猫马拉色菌的污染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我们都有责任采取有效的措施,杜绝猫马拉色菌的传播,以防止人们受到病害的侵害,保护大家的健康。
马拉色菌

疗效观察:马拉色菌毛囊炎分为轻中重度。轻度两个月左右治愈,中度4个月左右治愈,重度半年以上治愈。
预防:主要是注意皮肤清洁,机体抵抗力,防止外伤,积极治疗瘙痒性皮肤病及全身慢性疾病。头皮的毛囊炎患者需注意随时保持头皮凉爽,改善过度洗头习惯,并保持睡眠充足,舒缓压力;前胸、后背及臀部毛囊炎的患者,多与湿、热、出汗及个人体质有关;大腿毛囊炎的患者多由裤子与腿部毛囊摩擦造成;而上臂毛囊炎的患者,则多是因为毛孔角质化的结果。患者必须注意避免捂、热以及过度流汗,勿经常洗头,不要穿太紧或太硬的裤子,同时注意个人清洁卫生,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抗病能力。饮食上要注意少吃酒类及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反复发作者平时应少吃油腻之物,多食蔬菜、水果,增加维生素,保持大便畅通内衣,毛巾定期消毒,忌食羊、牛、虾、蟹和海鲜。治疗或控制毛囊炎,局部以杀菌、消炎、干燥为原则,轻度患者可外用消炎药、硫磺药水等,较严重患者可口服药物治疗。
临床表现:本病男性对于女性,16-45岁好发,皮损为毛囊性半小球状红色丘疹,直径2-4mm,有光泽,周围可以红晕,好发于胸背部,颈,肩,上臂,腰腹部,散在对称分布,数十至数百个,较密集但不融合,可间杂有小脓疱或黑色粉刺,自觉瘙痒,可见抓痕血痂,部分患者有风团,片状红斑或皮肤划痕征阳性,皮肤较油腻,可伴有面部痤疮,花斑癣,多汗,表皮囊肿等,有瘢痕素质者在此毛囊炎基础上可发生瘢痕疙瘩,常在使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基础上发病或加重。
治疗:尽量去除诱因,停用糖皮质激素或抗生素。治疗原则与花斑癣相同,以外用抗真菌药物为主,可选择联苯苄唑凝胶,硫磺软膏等。应将药物在受累毛囊表面轻柔以促进其渗入毛囊内,也可用含硫化硒,保留15-20分钟再清洗,通常用药4-6周。对皮损多,严重而单独外用疗效不好者可服用特比萘芬,连服2-4周或氟康唑150mg三天服一次,以后可改为每月一次服低剂量。每周用硫化硒或酮康唑洗剂洗一次,或每月外用5日联苯苄唑霜以防复发。
马拉色菌的原理范文

马拉色菌的原理范文1.形态特征:马拉色菌为革兰阴性杆菌,细菌体呈棒状,一般长约2-3微米,宽约0.3-0.5微米,末端两端略封闭,呈阉割形状。
2.染色性质:由于马拉色菌细胞壁中含有高量的脂类物质,导致其细胞壁染色发生独特的化学反应,通常会显现为红色或棕色。
3.能力特点:马拉色菌为异养菌,能够利用有机物质或无机物质进行营养代谢。
此外,马拉色菌对于维他命生长因子和复杂营养物质的需求较高。
4.色素产生:马拉色菌在培养基上会产生一种名为马拉色素的特殊色素。
这种色素在菌落和胶质部分都会显现出红色、橙色、棕色或黄色等不同色彩。
1.温度:马拉色菌能在宽幅的温度范围内生长,一般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摄氏度。
2.pH值:马拉色菌对酸碱度的适应性较强,可以在pH4.0-9.0的范围内生长。
3.湿度:马拉色菌喜欢湿润的环境,生长在湿润的土壤、水体等地方。
1.生物降解:马拉色菌具有降解有机物质的能力,可以分解废弃物、污染物,如石油烃类、农药等有机化合物。
2.生物控制:马拉色菌能够抑制植物病原菌的生长,起到生物控制作用。
例如,马拉色菌可以抑制各种真菌、细菌、线虫等的繁殖与生长,保护作物免受病害的侵害。
3.生物肥料:马拉色菌可以通过分解有机物、固氮、溶解磷等途径促进土壤肥力的提高,对植物生长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4. 合成药物:马拉色菌能够产生多种有益物质,如抗生素、药物中间体等。
其中,红霉素(erythromycin)就是从马拉色菌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抗生素,是临床应用广泛的药物之一1.农业领域:马拉色菌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用于控制病害和提高作物产量。
2.环境保护:马拉色菌可以将污染物分解为无害物质,用于污染物的生物修复、水体净化等环保工作。
3.药物工业:马拉色菌被用于抗生素和药物的研发与生产。
4.食品工业:马拉色菌在食品保鲜和贮藏方面有一定的应用,如生产干制食品、酱油、醋等发酵工艺中。
总结起来,马拉色菌是一种具有降解能力和抑制病原菌生长的细菌,在农业、环境保护、药物工业和食品工业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马拉色菌使用说明

马拉色菌病(infection of Pityrosporum)是马拉色菌引起的皮肤浅表角
质 层 和 毛 囊 感 染 ,偶 可 见 引 起 系 统 性 感 染 。目 前 对 马 拉 色 菌 研 究 较 为 深 入 ,
轻轻振荡,使冻干菌株溶解呈悬浮状。
菌 株 复 壮 :
用无菌吸管吸取菌悬液,转移到复溶液滴瓶中。做好标识,在适宜温度下培养。
细菌在 30-‐35℃培养箱中培养 24-‐48h,真菌在 23-‐28℃培养箱中培养 24-‐72h(必
要时,可适当延长培养时间)。
马拉色菌
编号
名称
北京华越洋生物 NRR00230
马拉色菌
基 本 信 息 :
名称:马拉色菌
规格:300ul 甘油菌
置会导致菌种衰退;
2、冷冻管开封、冻干粉复溶、菌株恢复培养等操作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3、一些菌种经过冷冻干燥保存后,延迟期较长,部分需连续两次继代培养才能
正常生长;
4、苛养菌的培养需采用含特定营养成分的培养基,敬请正确选择,不清楚时来 电询问; 5、某些厌氧菌的培养,自开封到接种完成,均需以无氧气体充填,以保持厌氧 状态;培养过程中亦要保持厌氧状态; 6、某些菌种,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淋病奈瑟菌等需要 5-‐10%CO2 促 进生长; 7、如发现冷冻管盖松动、复溶液浑浊等异常情况,应停止使用对应产品。 8、部分菌种有致病性、扩散性,请专业人员在专业环境下有保护性操作。 保 藏 条 件 : -‐20℃保存(复溶液于 2-‐8℃保存) 保 藏 时 间 : 2-‐10 年,应根据菌种状况及时转接
主要指花斑癣及糠秕孢子菌毛囊炎,故将花斑癣和糠秕孢子菌毛囊炎合并,
马拉色菌的原理

马拉色菌的原理马拉色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属于弧菌科。
它是一种好氧菌,主要存在于水体中,特别是河流、湖泊和海洋中。
马拉色菌被广泛研究,因为它具有许多重要的生物学特性和应用价值。
马拉色菌的原理主要涉及其代谢途径和色素产生机制。
首先,马拉色菌是一种好氧呼吸菌,通过氧化有机物来产生能量。
它可以利用多种有机物,如脂肪酸、糖类和蛋白质等作为底物。
这些底物在细胞质中被分解为较小的分子,并进一步被氧化释放能量。
马拉色菌的代谢途径中有一个独特的特点,即它可以利用某些化合物产生大量的酮体。
这是通过酮酸途径实现的,该途径包括酮酸生成和酮酸利用两个步骤。
在酮酸生成过程中,马拉色菌将底物氧化为酮酸,然后通过酮酸利用过程中的一系列反应将酮酸还原为辅酶A。
这种酮酸途径使马拉色菌能够在缺氧条件下维持能量供应。
另一个马拉色菌的重要特征是其产生的颜色。
马拉色菌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产生的胞外色素呈现出红褐色到暗褐色的颜色。
这种色素被称为马拉色素,是一种水溶性的类胆红素化合物。
马拉色素的合成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实现的,涉及多个酶的参与。
马拉色菌通过合成和分泌马拉色素来调节其内部环境和与外界的相互作用。
马拉色菌产生马拉色素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有几个因素被认为是影响马拉色素产生的关键因素。
首先,马拉色菌需要足够的氧气供应来合成马拉色素。
其次,适宜的温度和酸碱度条件也对马拉色素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一些研究表明,营养物质的浓度和种类也会影响马拉色菌的马拉色素产生能力。
马拉色菌的马拉色素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它被广泛用于生物技术领域,如生物染料、生物传感器和生物标记物等方面。
此外,马拉色素还具有抗氧化、抗菌和抗炎等生物活性,因此在医药和保健品领域也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马拉色菌是一种具有重要生物学特性和应用价值的细菌。
通过了解其代谢途径和色素产生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马拉色菌的生物学特性,并探索其在生物技术和医药领域的应用潜力。
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揭示马拉色菌的原理,并拓展其应用领域。
马拉色菌培训演示ppt课件

深入研究了马拉色菌与宿主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揭示了马拉色菌在宿主体内的生存策略及其对宿 主免疫系统的影响。
未来研究方向预测
耐药性研究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马拉色菌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 重。未来研究将重点关注马拉色菌的耐药机制及新型抗菌 药物的研发。
疫苗开发
针对马拉色菌感染的疫苗开发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通 过疫苗预防和治疗马拉色菌感染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04
马拉色菌感染治疗与预防
治疗方案及药物选择
局部治疗
使用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咪康唑等,涂抹在感 染部位,可有效抑制马拉色菌生长。
系统治疗
对于严重或广泛感染的患者,需要口服抗真菌药 物如伊曲康唑、氟康唑等。
辅助治疗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过度搔抓,同时可使用 抗过敏药物缓解瘙痒症状。
预防措施建议
注意个人卫生
花斑癣
马拉色菌感染还可导致花 斑癣,使皮肤出现色素减 退或色素沉着斑片。
诊断方法及标准
临床表现
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皮肤症状,如 红色丘疹、脓疱、油腻、红斑、 鳞屑等,进行初步诊断。
实验室检查
通过取患者皮损处标本进行真菌 培养或镜检,观察是否有马拉色 菌生长或菌丝、孢子等结构,以 明确诊断。
诊断标准
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结果,如出现典型皮肤症状且真 菌培养或镜检阳性,即可诊断为 马拉色菌感染。
马拉色菌在正常情况下与人体和平共处,不会引起疾病。但在特定条件
下,如皮肤屏障受损、免疫力下降等,马拉色菌可能过度繁殖并引发皮
肤疾病如脂溢性皮炎、花斑癣等。
02
马拉色菌与人类关系
与皮肤健康关系
马拉色菌与皮肤健康密切 相关
马拉色菌相关皮肤病

北京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爱平马拉色菌(Malassezia)为一种嗜脂性酵母菌,是人类及温血动物皮肤上的正常菌群之一。
作为一种条件致病菌,在某些易感因素作用下,马拉色菌常侵袭皮肤角质层引起浅部真菌感染,如花斑糠疹、马拉色菌毛囊炎、脂溢性皮炎、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甲真菌病及新生儿脓疱病等疾病等。
通过此课件的学习,使学员充分掌握花斑糠疹、马拉色菌毛囊炎、脂溢性皮炎和皮肤念珠菌病的诊治方法。
一、花斑糠疹(一)定义花斑糠疹是由马拉色菌侵犯皮肤角质层引起的一种慢性、无症状的浅部真菌病,常见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多数患者在20~45岁,它不是一种传染性疾病,但有遗传倾向,12.9~18.8%的患者有阳性家族史,符合多因素遗传。
(二)发病机制花斑糠疹的发病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内源性因素主要包括遗传易感性、皮脂腺分泌过剩、多汗及先天性或后天性免疫抑制等,外源性因素主要有环境湿度及空气中二氧化碳水平等。
在这些因素作用下,马拉色菌由孢子相转变成菌丝相,侵入皮肤角质层,引起疾病。
(三)临床表现花斑糠疹多在躯干脂溢部位好发,热带地区常累及面部,婴儿常以额面部皮损首发。
皮损特征为色素沉着和/或色素减退斑,上覆少许细糠状鳞屑,形态可点状、钱币状或融合成片(图1~3)。
约1/3患者有中度痒感,一般患者并无症状,常因皮肤颜色的改变而前来就诊,Wood’s灯下可见黄色荧光。
真菌镜检显示,成群厚壁圆形或卵圆形芽生孢子和弯曲似S形的菌丝(图4)。
(四)治疗1.局部治疗局部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可外用各种抗真菌药物,每日1~2次,连用2~4周既可。
如果花斑癣非常广泛,可选用一些特殊制剂,如2%酮康唑洗剂、二硫化硒洗剂、吡硫翁锌等,每晚1次,连用2周。
2.系统治疗对于皮损面积大、严重而单独局部治疗无效者,可以考虑口服治疗,可选用伊曲康唑200~400 mg/d ,连续口服1~2周,建议同时联合局部治疗,效果更好。
马拉色菌病,马拉色菌病的症状,马拉色菌病治疗【专业知识】

马拉色菌病,马拉色菌病的症状,马拉色菌病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马拉色菌病(infection of Pityrosporum)是马拉色菌引起的皮肤浅表角质层和毛囊感染,偶可见引起系统性感染。
目前对马拉色菌研究较为深入,主要指花斑癣及糠秕孢子菌毛囊炎,故将花斑癣和糠秕孢子菌毛囊炎合并,建立本病。
此外,本菌与脂溢性皮炎和银屑病的发病有一定关系。
疾病病因一、发病原因马拉色菌属(Pityrosporum)也称为糠秕孢子菌属,真菌学分类为有丝孢菌,属于担子菌门担孢目-担孢科。
该属分为7个菌种。
1.糠秕马拉色菌(M.furfur) 为属标准株,可分为两种新模式:卵圆形和正圆形;孢子形态变化较大,可长出菌丝。
2.合轴马拉色菌(M.sympodialis) 为皮肤上最常见的一种,常与其他种同时存在,由于细胞很小,很难观察到出芽,主要特征为能分解七叶苷。
3.球形马拉色菌(M.globosa) 常存在于花斑癣和脂溢性皮炎中,菌落生长缓慢且表面有深在皱褶;细胞为球形,有许多芽管,特别见于患者的原代培养。
4.限制马拉色菌(M.restricta) 因其特征有限(包括过氧化氢酶活性)而得名,常从头皮及面部上获得,并常与其他种共同存在。
5.厚皮马拉色菌(M.pachydermatis) 是唯一的非嗜脂性马拉色菌,主要存在于动物和人类皮肤,可引起系统感染。
6.史洛邦马拉色菌(M.sloofiae) 可存在于动物和人身上,主要特征为在cremophor EI上不能生长且不能分解七叶苷;致病性尚不清楚。
7.蛎壳马拉色菌(M.obtusa) 非常少见,具有β-葡萄糖苷酶。
马拉色菌大多菌体含脂酶,以镶嵌形式存在于富含葡聚糖的细胞壁和(或)细胞膜系统,脂酶将脂质分解为脂肪酸,以自身代谢提供必需的营养源,故主要寄生于人体皮脂腺丰富部位如胸、背、头、面和颈等部,是一种条件致病菌。
二、发病机制马拉色菌大多菌体含脂酶,以镶嵌形式存在于富含葡聚糖的细胞壁和(或)细胞膜系统,脂酶将脂质分解为脂肪酸,以自身代谢提供必需的营养源,故主要寄生于人体皮脂腺丰富部位如胸、背、头、面和颈等部,是一种条件致病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拉色菌介绍及说明
一、菌属分类特征
马拉色菌属(Malassizia spp.)属于半知菌,丝孢菌纲,丝孢菌目,丛梗孢科。
马拉色菌属是一种嗜脂酵母,是人体表面的一种正常菌群,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也可作为病原菌引起疾病。
通过形态学、生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将马拉色菌属分成了7
个种:厚皮马拉色菌(M.pachydermatis)、糠秕马拉色菌(M.furfur)、球形马拉色菌(M.globosa)、合轴马拉色菌(M.sympodialis)、钝形马拉色菌(M.obtuse)、限制马拉色菌(M.restricta)、斯洛菲马拉色菌(M.sloofiae)。
二、致病性
除厚皮马拉色菌外,其他6个种与正常皮肤菌丛和花斑癣损害有关。
球形马拉色菌是马拉色菌毛囊炎主要病原菌;有报道马拉色菌与脂溢性皮炎、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皮肤垢着症等有关。
深部感染少见,主要见于静脉高营养者,且主要为儿童。
三、生物学特性
该菌具有嗜脂性,除厚皮马拉色菌可以在沙堡培养基上生长外,只在含有长链脂肪酸的培养基上生长。
菌落在Dixon培养基和改良花斑癣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并且最佳生长温度为34℃或37℃。
菌落孵育4天后开始生长,菌落逐渐增大形成乳白色酵母样菌落,颜色逐渐
变成黄、褐黄色。
四、属内菌种的鉴定
(一)直接镜检
KOH或墨水涂片直接光镜下观察,马拉色菌属的孢子呈成群、厚壁、圆形或卵圆形,直径约3~8μm,亦可见芽生孢子,为单极出芽,芽颈宽窄不一;菌丝粗短、弯曲或弧形,一端较钝。
(二)生化试验
马拉色菌属芽管试验、碳水化合物同化实验、碳水化合物发酵试验结果均为阴性。
沙堡培养试验用于鉴定厚皮马拉色菌,它是唯一非嗜脂的马拉色菌,可以在沙堡培养基上生长。
过氧化氢酶试验用于鉴定限制性马拉色菌,它是唯一的过氧化氢酶试验阴性的马拉色菌。
七叶苷分解试验通过观察培养基的颜色如变黑至少1/3的为合轴马拉
色菌和钝形马拉色菌,糠秕马拉色菌只能使培养基的顶端变黑或为阴性,斯洛非、球形和限制马拉色菌为阴性。
五、耐药性
马拉色菌对多种抗真菌药物敏感,目前用来治疗马拉色菌感染的常用外用药物有咪唑类药物,如克霉唑、益康唑、咪康唑、酮康唑、舍他康唑、联苯苄唑;丙烯胺类药物,如萘替芬、特比萘芬、布替萘芬;吗啉类药物如阿莫罗芬;其他如环吡酮。
口服酮康唑、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可用于治疗顽固性皮肤感染或系统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