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发病原因

合集下载

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研究与治疗进展

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研究与治疗进展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 年第 19 卷第 63 期
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研究与治疗进展
125
·综述·
韦无边,莫小春
(河池市人民医院 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河池医院皮肤科,广西 河池)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工作方式改变,疾病谱的变化,广谱抗生素、激素、化疗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普遍增多,真菌感染率呈 逐年上升趋势 [1]。器官移植、免疫功能低下、恶性肿瘤、妊娠和糖尿病等都是易患马拉色菌毛囊炎的自身因素 [2]。马拉色菌毛囊炎是由球形马 拉色菌优势菌种引起真菌性皮肤病,感染后较顽固,临床治疗难以治愈,极易复发 [3],往往需要系统用药治疗 [4],不重视诊疗可造成色斑、凹 陷性斑痕及增生性疤痕等 , 严重影响患者的美观和生活者就近十年来对马拉色菌毛囊炎研究与治疗作一综述。 关键词:马拉色菌毛囊炎;研究;治疗;进展 中图分类号:R753.3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63.064
本文引用格式:韦无边 , 莫小春 . 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研究与治疗进展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19(63):125-126.
Progress in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Malassezia Folliculitis
WEI Wu-bian, MO Xiao-chun
0 引言
马拉色菌毛囊炎病因明确,各种体内外因素造成马拉色菌大 量繁殖所致,检查方法可靠,具有特征性临床表现,治疗方法、药物 多种,适应不同人群选择。坚持正确的生活方式,劳逸结合,控制 症状后,间歇使用外用药即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1 病因及临床特点研究
1.1 病因 1969 年 Weary 报道 1 例毛囊性丘疹、脓疱 , 从皮损中分离出

清肺散结汤联合火针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临床观察

清肺散结汤联合火针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临床观察

清肺散结汤联合火针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临床观察一、研究背景马拉色菌毛囊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皮肤炎症,主要是由马拉色菌感染引起的,会导致皮肤出现痘痘、红肿、发痒等症状。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用抗生素口服或者外用利福平等消炎药,但是这些药物对抗马拉色菌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同时长期使用易产生抗药性。

中医认为,马拉色菌毛囊炎是由于人体体质虚弱、气血不足、湿热内蕴等多种原因所致,因此中医可以采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痰、补气养血等方法治疗。

火针是一种中医针灸疗法,可以通过燃烧艾草温热经脉,增强身体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等不适感,对于马拉色菌毛囊炎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二、研究方法1.患者选取本研究选取了3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在20~40岁之间。

2.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清肺散结汤联合火针治疗,即在每次中药服用后配合用火针治疗。

清肺散结汤中包括淡竹叶、车前草、蒲公英等,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作用。

火针治疗采用艾条点燃温热经脉,增强身体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等不适感。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口服抗生素和外用消炎药治疗。

3.疗程和观察指标两组患者疗程均为4周,观察指标包括改善情况、症状缓解情况、疼痛评分等。

三、研究结果1.治疗效果治疗组治愈20例,显效5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为90%。

对照组治愈10例,显效6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为66.7%。

治疗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都显著高于对照组。

2.症状缓解治疗组患者症状明显缓解,痘痘数量减少,红肿消退,痒感明显减轻。

对照组患者症状缓解不够显著,较多患者出现了复发和抗药性。

3.疼痛评分治疗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在治疗后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疼痛程度减轻。

对照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没有明显改善。

四、结论清肺散结汤联合火针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效果明显,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比传统的口服抗生素和外用消炎药治疗要高。

因此值得临床推广。

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在马拉色菌毛囊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在马拉色菌毛囊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在马拉色菌毛囊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在过去的几年里,马拉色菌毛囊炎已经成为皮肤科临床上常见的真菌感染疾病之一。

马拉色菌毛囊炎是由马拉色菌(Malassezia furfur)引起的,这种真菌常见于人类皮肤表面,但在某些条件下,它可能导致皮肤感染。

目前,伊曲康唑和氟康唑作为广谱抗真菌药物,在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详细探讨这两种药物在马拉色菌毛囊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让我们了解一下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临床表现。

马拉色菌毛囊炎通常表现为红色丘疹、脓疱和瘙痒,好发于胸部、背部、头皮和面部。

病情严重时,可导致皮肤疼痛、红肿和发热等症状。

由于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症状与痤疮和湿疹等皮肤疾病相似,因此在诊断时需要仔细鉴别。

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真菌药物、抗菌药物和抗皮脂激素等。

其中,抗真菌药物是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关键。

近年来,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在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伊曲康唑是一种广谱抗真菌药物,属于三唑类抗真菌药。

它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酶,从而抑制真菌细胞壁合成。

伊曲康唑的特点是口服吸收良好,组织分布广泛,半衰期较长。

在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疗中,伊曲康唑通常用于口服给药,每日剂量为200mg,连续服用7日至21日。

临床研究显示,伊曲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愈率为80%左右。

氟康唑也是一款广谱抗真菌药物,属于咪唑类抗真菌药。

它的作用机制与伊曲康唑类似,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酶,从而抑制真菌细胞壁合成。

氟康唑的特点是口服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组织分布广泛。

在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疗中,氟康唑通常用于口服给药,每日剂量为200mg,连续服用7日至21日。

临床研究显示,氟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愈率为70%左右。

虽然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在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抗真菌药物的滥用和耐药性的产生。

为了减少这些问题,医生在开具抗真菌药物时应严格掌握适应症,避免不必要的使用。

外用中药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160例疗效观察

外用中药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160例疗效观察

外用中药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160例疗效观察黄小曼(广东省中山市慢性病防治站)摘要目的探讨外用中药野菊花皮爽康治疗马拉色菌复合感染毛囊炎疗效。

方法治疗组160例.采用野菊花皮爽康每周清洁皮肤后涂抹4-6次;对照组I:Z:l服氟康唑每周3天(0.15弓/天,顿服),疗程为4周。

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75%和75%。

结论;野菊花皮爽康治疗马拉色菌复合感染毛囊炎疗效确切.有效率高.值得进一步探讨。

马拉色菌复合感染毛囊炎是由马拉色菌(过去称糠秕孢菌)引起的毛囊炎且合并脂溢性皮炎。

目前治疗该病的方法以单疗为主,存在疗程长,治愈率低和复者从药物双唑泰栓临床疗效得到启示.采用外用中药野菊花皮爽康治疗马拉色菌复合感染毛囊炎16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1.1临床资料200例为2012年1月一2012 年12月我科门诊患者.人选病例均作明确诊断。

皮损主要发生在胸背油脂溢出较多的部位。

其次为面颊、颈、肩、两上臂等部位。

典型皮损为毛囊性丘疹。

脓丘疱疹或小脓胞,半球形,直径2--4mm,周边有红晕,可挤出粉脂状物质,可数十至数百个密集或散在分布.伴微痒感、刺痛或烧灼感,真菌直接检查可见成堆圆形或椭圆形孢子。

所有患者一周内未服用抗真菌药甲硝唑和确认无肝肾功能异常及其它系统性疾病,剔除妊娠及哺乳期妇女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60例(男78例,女72例);对照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13—45岁,病程半月至1年.两组病例年龄、性别、病情及病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治疗组160例,野菊花皮爽康.每天4-6次,交替口服甲硝唑,每周3天(0.4,每天2次););对照组口服氟康唑每周3天(o’15固,夭,顿服)疗程为4周。

1.3随访及疗效判定每周或隔周门诊一次.并记录临床症状。

第4周未作皮损真菌镜检及检查肝功能.总结相关I临床表现和皮损镜检结果作疗效判定。

探究伊曲康唑对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愈作用

探究伊曲康唑对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愈作用

探究伊曲康唑对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愈作用马拉色菌毛囊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主要由马拉色菌感染引起。

该病以反复发作、顽固难治为特点,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目前,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疗主要依赖于抗真菌药物,其中伊曲康唑作为一种广谱抗真菌药物,被广泛应用于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疗中。

在探究伊曲康唑对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愈作用时,我们对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病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发病与皮肤表面的马拉色菌感染密切相关。

马拉色菌是一种常见的皮肤寄生菌,正常情况下处于共生状态,但在某些条件下,如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机体免疫力下降等,马拉色菌可引发感染,导致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发生。

为了验证伊曲康唑对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愈作用,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

我们对伊曲康唑的抗真菌作用进行了体外实验。

将马拉色菌培养于含有伊曲康唑的培养基中,观察马拉色菌的生长情况。

实验结果表明,伊曲康唑能够显著抑制马拉色菌的生长,表明伊曲康唑具有抗马拉色菌的作用。

接着,我们进行了动物实验。

将实验动物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给予安慰剂,实验组给予伊曲康唑。

观察一段时间后,发现实验组动物的马拉色菌毛囊炎症状明显改善,皮肤病变减少,说明伊曲康唑对马拉色菌毛囊炎具有治疗作用。

我们进行了临床试验。

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伊曲康唑。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实验组患者的马拉色菌毛囊炎症状明显改善,皮肤病变减少,治愈率显著提高。

伊曲康唑对马拉色菌毛囊炎具有显著的治愈作用。

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抑制马拉色菌的生长和繁殖,减轻皮肤病变,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

然而,伊曲康唑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药物副作用、耐药性等。

因此,在临床应用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马拉色菌毛囊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伊曲康唑作为一种广谱抗真菌药物,对其具有显著的治愈作用。

然而,由于药物的局限性,临床治疗中需要谨慎使用,并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马拉色菌

马拉色菌

疗效观察:马拉色菌毛囊炎分为轻中重度。轻度两个月左右治愈,中度4个月左右治愈,重度半年以上治愈。
预防:主要是注意皮肤清洁,机体抵抗力,防止外伤,积极治疗瘙痒性皮肤病及全身慢性疾病。头皮的毛囊炎患者需注意随时保持头皮凉爽,改善过度洗头习惯,并保持睡眠充足,舒缓压力;前胸、后背及臀部毛囊炎的患者,多与湿、热、出汗及个人体质有关;大腿毛囊炎的患者多由裤子与腿部毛囊摩擦造成;而上臂毛囊炎的患者,则多是因为毛孔角质化的结果。患者必须注意避免捂、热以及过度流汗,勿经常洗头,不要穿太紧或太硬的裤子,同时注意个人清洁卫生,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抗病能力。饮食上要注意少吃酒类及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反复发作者平时应少吃油腻之物,多食蔬菜、水果,增加维生素,保持大便畅通内衣,毛巾定期消毒,忌食羊、牛、虾、蟹和海鲜。治疗或控制毛囊炎,局部以杀菌、消炎、干燥为原则,轻度患者可外用消炎药、硫磺药水等,较严重患者可口服药物治疗。
临床表现:本病男性对于女性,16-45岁好发,皮损为毛囊性半小球状红色丘疹,直径2-4mm,有光泽,周围可以红晕,好发于胸背部,颈,肩,上臂,腰腹部,散在对称分布,数十至数百个,较密集但不融合,可间杂有小脓疱或黑色粉刺,自觉瘙痒,可见抓痕血痂,部分患者有风团,片状红斑或皮肤划痕征阳性,皮肤较油腻,可伴有面部痤疮,花斑癣,多汗,表皮囊肿等,有瘢痕素质者在此毛囊炎基础上可发生瘢痕疙瘩,常在使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基础上发病或加重。
治疗:尽量去除诱因,停用糖皮质激素或抗生素。治疗原则与花斑癣相同,以外用抗真菌药物为主,可选择联苯苄唑凝胶,硫磺软膏等。应将药物在受累毛囊表面轻柔以促进其渗入毛囊内,也可用含硫化硒,保留15-20分钟再清洗,通常用药4-6周。对皮损多,严重而单独外用疗效不好者可服用特比萘芬,连服2-4周或氟康唑150mg三天服一次,以后可改为每月一次服低剂量。每周用硫化硒或酮康唑洗剂洗一次,或每月外用5日联苯苄唑霜以防复发。

伊曲康唑对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愈能力研究

伊曲康唑对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愈能力研究

伊曲康唑对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愈能力研究在进行伊曲康唑对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愈能力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对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病因和临床表现进行了详细的了解。

马拉色菌毛囊炎是由马拉色菌感染引起的一种皮肤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红色皮疹、脓疱和瘙痒等症状。

为了探究伊曲康唑对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愈能力,我们设计了一项临床实验。

实验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使用伊曲康唑进行治疗;另一组为对照组,使用安慰剂进行治疗。

两组患者分别进行了为期四周的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定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了观察和记录。

实验组患者在使用伊曲康唑后,红色皮疹、脓疱和瘙痒等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且病情没有出现反弹。

而对照组患者在使用安慰剂后,病情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

为了进一步验证伊曲康唑对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愈能力,我们对治疗后的患者进行了为期一年的随访。

在随访期间,实验组患者的病情没有出现复发,说明伊曲康唑对马拉色菌毛囊炎具有长期的治愈效果。

然而,这项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我们的研究样本数量较小,可能无法代表所有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的情况。

我们的研究仅对伊曲康唑的治愈能力进行了探究,未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估。

因此,在将伊曲康唑应用于临床治疗之前,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和验证。

在我深入研究伊曲康唑对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愈能力时,我对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病因、临床表现以及现有的治疗方法进行了全面的学习和了解。

马拉色菌毛囊炎是一种由马拉色菌引起的皮肤疾病,其特点是红色皮疹、脓疱和瘙痒。

这种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找到一种有效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这项临床实验的设计遵循了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原则,以确保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我将参与实验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患者接受伊曲康唑治疗,而对照组患者则接受安慰剂治疗。

治疗周期为四周,期间,我定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和记录。

在治疗过程中,我注意到实验组患者在使用伊曲康唑后,红色皮疹、脓疱和瘙痒等症状得到了显著的缓解。

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哪个效果好

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哪个效果好

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哪个效果好让我们了解一下马拉色菌毛囊炎。

马拉色菌毛囊炎是一种由马拉色菌(Malassezia)引起的皮肤感染,常见于头皮、面部、颈部和躯干。

这种感染会导致红色皮疹、脓疱和瘙痒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常见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局部治疗,其中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真菌药物。

在抗真菌药物中,伊曲康唑和氟康唑是两种常用的药物。

伊曲康唑(Itraconazole)和氟康唑(Fluconazole)都属于咪唑类抗真菌药物,具有广谱抗真菌作用。

然而,它们在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方面的效果是否存在差异呢?从副作用方面来看,伊曲康唑和氟康唑都可能出现一些副作用,如肝功能异常、恶心、呕吐等。

然而,伊曲康唑的副作用发生率相对较低,且大多数副作用均可逆转。

因此,在副作用方面,伊曲康唑略优于氟康唑。

在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方面,伊曲康唑和氟康唑都具有一定的疗效。

然而,根据临床研究和患者具体情况分析,伊曲康唑在疗效和副作用方面略优于氟康唑。

当然,具体选择哪种药物,还需根据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遵循医嘱,规范用药,以期获得最佳疗效。

我要明确的是,马拉色菌毛囊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感染,由马拉色菌引起,这些真菌通常存在于皮肤的油脂区域。

当免疫系统受损或皮肤屏障功能减弱时,这些真菌可能会引发感染,导致红色皮疹、脓疱和瘙痒等症状。

治疗这种疾病的关键在于及时和有效地抑制真菌生长。

在药物治疗方面,伊曲康唑和氟康唑都是咪唑类抗真菌药物,具有广谱的抗真菌活性。

咪唑类药物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酶,从而干扰真菌的甾体合成,导致真菌生长受阻。

然而,尽管这两种药物都属于咪唑类,它们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性却各有不同。

伊曲康唑具有较长的半衰期,这意味着它可以更持久地在体内发挥作用。

这一特性使得伊曲康唑在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时,能够提供更为连续的抗真菌效果,从而可能加速症状的缓解。

伊曲康唑在皮肤组织的渗透性也较好,有助于药物到达感染部位,提高局部药物浓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发病原因
一、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发病原因二、马拉色菌毛囊炎怎么治疗三、马拉色菌毛囊炎怎么预防
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发病原因1、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发病原因
马拉色菌毛囊炎是由马拉色菌所致。

马拉色菌为一种条件致病性真菌,绝大数人皮肤存在这种真菌,但只在一定条件下发病。

在某些诱因下,可在毛囊内大量繁殖,其代谢产物脂肪分解酶,可使毛囊中的三酰甘油变为游离脂肪酸,刺激毛囊口产生多量脱屑,致使毛囊导管阳塞、破裂,其内容物进入组织,依赖皮肤分泌的油脂生存和大量繁殖,以导致马拉色菌毛囊炎感染。

常在使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基础上发病或加重,皮肤免疫功能低下也是一个原因。

2、什么是马拉色菌毛囊炎
马拉色菌毛囊炎(Malassezia folliculitis)主要是由球形马拉色菌感染所致的一种毛囊性损害的皮肤真菌病,曾称糠秕孢子菌毛囊炎。

本病男性多于女性,16~40岁好发。

主要发生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前胸、肩背部及上臂。

少数可发生于颈部、前臂和面部。

3、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症状
基本损害是毛囊丘疹。

开始为毛囊口小脓疱,中间有毛发穿过,周围有炎性红晕,脓疱干涸或破溃后结成黄痂,痂皮脱落后治好,不留疤痕。

但如毛囊炎向深部发展可形成疤痕及永久性脱发。

皮损的好发部位是头发、颈部、胸背部及臀部。

与某些化学、物理因素接触者,则好发于接触部位。

马拉色菌毛囊炎
局部淋巴结可肿大,发生在头面会严重影响美容。

深毛囊炎的另一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