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色菌病
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发病原因

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发病原因
一、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发病原因二、马拉色菌毛囊炎怎么治疗三、马拉色菌毛囊炎怎么预防
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发病原因1、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发病原因
马拉色菌毛囊炎是由马拉色菌所致。
马拉色菌为一种条件致病性真菌,绝大数人皮肤存在这种真菌,但只在一定条件下发病。
在某些诱因下,可在毛囊内大量繁殖,其代谢产物脂肪分解酶,可使毛囊中的三酰甘油变为游离脂肪酸,刺激毛囊口产生多量脱屑,致使毛囊导管阳塞、破裂,其内容物进入组织,依赖皮肤分泌的油脂生存和大量繁殖,以导致马拉色菌毛囊炎感染。
常在使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基础上发病或加重,皮肤免疫功能低下也是一个原因。
2、什么是马拉色菌毛囊炎
马拉色菌毛囊炎(Malassezia folliculitis)主要是由球形马拉色菌感染所致的一种毛囊性损害的皮肤真菌病,曾称糠秕孢子菌毛囊炎。
本病男性多于女性,16~40岁好发。
主要发生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前胸、肩背部及上臂。
少数可发生于颈部、前臂和面部。
3、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症状
基本损害是毛囊丘疹。
开始为毛囊口小脓疱,中间有毛发穿过,周围有炎性红晕,脓疱干涸或破溃后结成黄痂,痂皮脱落后治好,不留疤痕。
但如毛囊炎向深部发展可形成疤痕及永久性脱发。
皮损的好发部位是头发、颈部、胸背部及臀部。
与某些化学、物理因素接触者,则好发于接触部位。
马拉色菌毛囊炎
局部淋巴结可肿大,发生在头面会严重影响美容。
深毛囊炎的另一种。
马拉色菌致病相关因子的研究进展

。此外, 马拉色菌还具有 活性, 可氧化游离和酯
脂氧合酶 ( 8’/$9:;1(0-1 ) 影响细胞活性。
〔 66 〕
化的不饱和脂肪酸、 角鲨烯和胆固醇, 损伤细胞膜, 综上所述, 目前的研究表明不同的马拉色菌具 有不同的侵袭性酶, 但它们与马拉色菌不同种间致 病性差异的关系, 仍是有待研究的问题。 !" 马拉色菌对培养角质形成细胞的影响 马拉色菌属于皮肤常驻菌, 观察马拉色菌与培 养角质形成细胞的相互作用, 有利于从细胞水平研 究其致病机制。 <= 6> 形态学改变 冉玉平等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 年第 ’- 卷第 - 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马拉色菌致病相关因子的研究进展
曾! 蔚, 刘! 莉! 综述;贾文祥! 审校
!
( 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 成都! "#$$%# )
〔 +〕 而 /1:9:L6D 等 用对硝基苯榈酸酯 ( ;,B69=:8<3,
袭性酶、 细胞微生物学等方面得到了深入研究, 本文 在此加以综述。 !" 侵袭性酶 #. #! 脂酶活性及其生物学意义 根据形 态 学、 生理生化特性及脉冲凝胶电泳 ( /01234 56314 731 31389:;<:=3262, />?@ ) 和随机扩增多 态 性 AB*( &CD4:E CE;165634 /:1FE:=;<68 AB*, &*/A) 技术的应用, 马拉色菌分为 ( 个种, 分别为 厚皮 马 拉 色 菌 ( !( )"*+,%-."/’$) 、合 轴 马 拉 色 菌 ( !( $0.)1,’"#’$) 、 糠秕马拉色菌 ( !( 23-23-) 、 斯洛菲 马拉色菌 ( !( 4#112’"%) 、 钝形马拉色菌 ( !( 15/3$") 、 球形马拉色菌 ( !( 6#151$")和限制性马拉色菌 ( !(
马拉色菌病应该如何预防?

马拉色菌病应该如何预防?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马拉色菌病应该如何预防,常见预防措施有哪些。
以及马拉色菌病应该如何护理,马拉色菌病常见的护理办法有哪些等方面内容。
*怎样预防马拉色菌病:
*一、预防
对于浅表和毛囊性感染患者讲究卫生,勤沐浴更衣,防止过度出汗,被褥应经常曝晒。
避免在身体上涂用油脂性物质,避免穿紧身和不透气的内衣。
*以上是对于怎样预防马拉色菌病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那么,下面再看下马拉色菌病的护理方法,马拉色菌病的常见护理措施。
*马拉色菌病常见护理方法:
*一、护理
1、护理工作非常重要,要把病人的床单和家人的分开,以免发生交叉传染,定时清洗,屋里的空气也要杀菌,建议用醋薰的方法,每隔15天左右进行一次。
2、饮食方面,要经常
给病人做一些汤品,多吃西红柿汤,西红柿有多种维生素,对治疗马拉色菌病,能起到辅助的作用。
3、治疗期间,病人不要经常洗澡,可以用温热的清水,轻轻为病人擦拭全身,伤口的处理,可以用消毒液每天探试二次。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怎样预防马拉色菌病,马拉色菌病的护理方法方面内容的介绍,更多相关资料请继续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马拉色菌病”可以找到更多,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帮助!。
马拉色菌病有哪些症状?

马拉色菌病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马拉色菌病症状,尤其是马拉色菌病的早期症状,马拉色菌病有什么表现?得了马拉色菌病会怎样?以及马拉色菌病有哪些并发病症,马拉色菌病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马拉色菌病常见症状:关节疼痛、鳞屑、肉芽肿、脓疱、嗜睡*一、症状1.花斑癣(tinea versicolor) 为皮肤浅表感染,损害为多数灰黄色、褐色或污褐色甚至灰黑色斑疹,若频繁洗澡,可现淡红色。
斑疹初发如帽针大小,逐渐增大,如扁豆或小指甲盖大,数目逐渐增多。
可相互融合,侵及广大皮面,损害边缘清楚,表面微发亮,搔抓时有麸皮样鳞屑。
症状减轻或入冬处于静止状态,则呈减色斑。
次年又发。
经过缓慢。
好发于成年人,男性多见。
2.糠秕孢子菌毛囊炎多见于中青年,平均发病年龄在30岁左右,男多于女,皮疹表现为小粟粒大暗红色丘疹或毛囊性小脓疱,呈弥漫性散在分布,好发部位为前胸、背部、双肩、颈部,少数见于前臂、小腿和面部。
自觉中度或轻度瘙痒,亦有的伴灼热和刺痛感。
少数病例可与花斑癣合并存在。
3.系统性感染临床表现与年龄相关。
(1)1岁以下婴儿组:严重基础疾病为低体重出生早产儿、呼吸窘迫、支气管发育不良、吸入性肺炎、先天性心脏病、坏死性肠炎、腹部畸形等。
以体温突然升高、呼吸暂停、心动过缓为常见表现。
另可见肺炎、间质性肺炎、呼吸窘迫、嗜睡、营养不良和呼吸衰竭等表现。
(2)儿童及成人组:严重基础疾病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小肠切除术后、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及脏器肿瘤等。
多有突然发热、畏寒、恶心、呕吐、肌无力等症状,可有咳嗽、体温不稳定、关节疼痛等表现。
对于浅表和毛囊性感染根据临床特征、真菌检查、Wood灯下金黄色荧光,诊断不难。
对系统性病例凡有上述基础疾病并接受胃肠外高营养治疗,临床上出现了急性感染征兆时,应通过真菌学检查确诊。
*二、诊断1.真菌学检查(1)直接镜检:用乳酸酚苯胺蓝直接染色,可查到集簇或散在的孢子。
(2)真菌培养:用含油脂的沙堡琼脂可培养出淡黄色,奶油状酵母样菌落。
马拉色菌介绍及说明

马拉色菌介绍及说明一、菌属分类特征马拉色菌属(Malassizia spp.)属于半知菌,丝孢菌纲,丝孢菌目,丛梗孢科。
马拉色菌属是一种嗜脂酵母,是人体表面的一种正常菌群,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也可作为病原菌引起疾病。
通过形态学、生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将马拉色菌属分成了7个种:厚皮马拉色菌(M.pachydermatis)、糠秕马拉色菌(M.furfur)、球形马拉色菌(M.globosa)、合轴马拉色菌(M.sympodialis)、钝形马拉色菌(M.obtuse)、限制马拉色菌(M.restricta)、斯洛菲马拉色菌(M.sloofiae)。
二、致病性除厚皮马拉色菌外,其他6个种与正常皮肤菌丛和花斑癣损害有关。
球形马拉色菌是马拉色菌毛囊炎主要病原菌;有报道马拉色菌与脂溢性皮炎、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皮肤垢着症等有关。
深部感染少见,主要见于静脉高营养者,且主要为儿童。
三、生物学特性该菌具有嗜脂性,除厚皮马拉色菌可以在沙堡培养基上生长外,只在含有长链脂肪酸的培养基上生长。
菌落在Dixon培养基和改良花斑癣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并且最佳生长温度为34℃或37℃。
菌落孵育4天后开始生长,菌落逐渐增大形成乳白色酵母样菌落,颜色逐渐变成黄、褐黄色。
四、属内菌种的鉴定(一)直接镜检KOH或墨水涂片直接光镜下观察,马拉色菌属的孢子呈成群、厚壁、圆形或卵圆形,直径约3~8μm,亦可见芽生孢子,为单极出芽,芽颈宽窄不一;菌丝粗短、弯曲或弧形,一端较钝。
(二)生化试验马拉色菌属芽管试验、碳水化合物同化实验、碳水化合物发酵试验结果均为阴性。
沙堡培养试验用于鉴定厚皮马拉色菌,它是唯一非嗜脂的马拉色菌,可以在沙堡培养基上生长。
过氧化氢酶试验用于鉴定限制性马拉色菌,它是唯一的过氧化氢酶试验阴性的马拉色菌。
七叶苷分解试验通过观察培养基的颜色如变黑至少1/3的为合轴马拉色菌和钝形马拉色菌,糠秕马拉色菌只能使培养基的顶端变黑或为阴性,斯洛非、球形和限制马拉色菌为阴性。
马拉色菌培训演示ppt课件

深入研究了马拉色菌与宿主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揭示了马拉色菌在宿主体内的生存策略及其对宿 主免疫系统的影响。
未来研究方向预测
耐药性研究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马拉色菌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 重。未来研究将重点关注马拉色菌的耐药机制及新型抗菌 药物的研发。
疫苗开发
针对马拉色菌感染的疫苗开发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通 过疫苗预防和治疗马拉色菌感染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04
马拉色菌感染治疗与预防
治疗方案及药物选择
局部治疗
使用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咪康唑等,涂抹在感 染部位,可有效抑制马拉色菌生长。
系统治疗
对于严重或广泛感染的患者,需要口服抗真菌药 物如伊曲康唑、氟康唑等。
辅助治疗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过度搔抓,同时可使用 抗过敏药物缓解瘙痒症状。
预防措施建议
注意个人卫生
花斑癣
马拉色菌感染还可导致花 斑癣,使皮肤出现色素减 退或色素沉着斑片。
诊断方法及标准
临床表现
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皮肤症状,如 红色丘疹、脓疱、油腻、红斑、 鳞屑等,进行初步诊断。
实验室检查
通过取患者皮损处标本进行真菌 培养或镜检,观察是否有马拉色 菌生长或菌丝、孢子等结构,以 明确诊断。
诊断标准
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结果,如出现典型皮肤症状且真 菌培养或镜检阳性,即可诊断为 马拉色菌感染。
马拉色菌在正常情况下与人体和平共处,不会引起疾病。但在特定条件
下,如皮肤屏障受损、免疫力下降等,马拉色菌可能过度繁殖并引发皮
肤疾病如脂溢性皮炎、花斑癣等。
02
马拉色菌与人类关系
与皮肤健康关系
马拉色菌与皮肤健康密切 相关
马拉色菌相关疾病诊疗指南(2008版)

马拉色菌相关疾病诊疗指南(2008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真菌学组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真菌学组及国内相关知名专家经过反复讨论和修改,制定了真菌性皮肤病诊治指南系列,将陆续刊出供国内同行参考。
参加指南制定的专家为:金学洙、冉玉平、李若瑜、李春阳、刘维达、郑岳臣、席丽艳、温海、赖维。
一、马拉色菌马拉色菌(malassezia spp)是一组常驻于人体和温血动物皮肤表面的嗜脂性酵母,在人头皮、面部、外耳道、胸背部等皮肤表面均可分离到。
可引起花斑糠疹、马拉色菌毛囊炎,与溢脂性皮炎(头皮屑)和特应性皮炎密切相关;还可引起系统感染等。
通过形态学、生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可将菌种鉴定为合轴马拉色菌(M.sympodialis)、钝性马拉色菌(M.obtusa)、糠秕马拉色菌(M.furfur)、球形马拉色菌(M.globosa)、限制马拉色菌(M.restricta)、斯洛菲马拉色菌(M.sloofiae)、厚皮马拉色菌(M.pachydermatis)、皮肤马拉色菌(M.dermatitis)、纳娜马拉色菌(M.nana)、日本马拉色菌(M.japonica)、大和马拉色菌(M.yamatoensis)、羊马拉色菌(M.caprae)、马马拉色菌(M.equina)等13个种。
除厚皮马拉色菌在不含油脂的培养基中转种也能生长外,其余各种都必须在含油培养基中才能生长。
1.取材和镜检:对光滑皮损处用钝刀片刮去取鳞屑涂片;对鳞屑较少或婴幼儿不适宜刮去鳞屑者可用透明胶带直接贴于皮损表面,数分钟后揭下制片;对毛囊炎性皮损用镊子将毛囊角栓小心挤出后压片;加10%氢氧化钾后镜下观察可见孢子和菌丝。
孢子直径约3~8um,圆形至卵形、后壁、单极出芽,出芽处有项圈样结构,芽颈较宽;菌丝粗短,呈腊肠样,有分割。
用派克墨水加等量20%氢氧化钾溶液混匀让色,菌体为深蓝色。
2.真菌培养和鉴定:将鳞屑(或粘贴皮损的胶带)或毛囊角栓接种在含橄榄油或苋籽油的培养基,32~37摄氏度孵育,3天后长出乳酪色酵母样菌落,表面光滑,岁培养时间延长颜色逐渐变黄、褐黄色、镜下可见单极出芽的圆形和或卵形出芽孢子。
马拉色菌毛囊炎是怎么回事

马拉色菌毛囊炎是怎么回事
一、马拉色菌毛囊炎是怎么回事二、马拉色菌毛囊炎预防三、毛囊炎饮食注意什么
马拉色菌毛囊炎是怎么回事1、马拉色菌毛囊炎是怎么回事
本病男性多于女性,16-40岁好发。
皮损为毛囊性半球状红色丘疹,直径2-4mm,有光泽,周围可有红晕,多发于胸背、颈、肩、上臂、腰腹部,散在对称分布,数十至数百个,较密集但不融合,可间杂有小脓疱或黑头粉刺。
本病病源为马拉色菌,马拉色菌为一种条件致病性真菌,绝大数人皮肤存在这种真菌,但只在一定条件下发病。
发病原因马拉色菌是一种嗜脂性真菌,在皮肤皮脂腺分泌旺盛的情况下,该真菌依赖皮肤分泌的油脂生存和大量繁殖,以导致马拉色菌毛囊炎感染。
常在使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基础上发病或加重,皮肤免疫功能低下也是一个原因。
自觉瘙痒,可见抓痕血痂。
部分患者有风团、片状红斑或皮肤划痕症阳性。
皮肤较油腻。
可伴有面部痤疮、花斑癣、多汗、表皮囊肿等,有瘢痕素质者在此毛囊炎基础上可发生瘢良疙瘩。
2、马拉色菌毛囊炎治疗
尽量去除诱因,停用糖皮质激素或抗生素。
治疗原则与花斑癣相同,以外抗真菌药物为主,可选择50%丙二醇、咪唑类及n丙烯胺类霜剂或溶液、5%-10%硫磺软膏等。
应将药物在受累毛囊表面轻揉以促进其渗入毛囊内。
也可用含硫化硒或2%酮康唑洗剂,保留15-20分钟后再清洗。
本病容易复发,复发率在百分之五十以上,原因与皮肤免疫功能低下和皮肤油脂分泌过剩有关,在治疗时,除进行抗真菌治疗外,需同时使用调节免疫的药物,比如大剂量口服胸腺肽等(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还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