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色菌相关疾病诊疗指南(2008版)
解读英国抗菌化疗协会2008年版CA_MRSA感染诊疗指南

解读英国抗菌化疗协会2008年版CA-MRSA 感染诊疗指南姚瑜 编写(中国医药集团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成都 610052)摘 要:这一针对社区获得性甲氧西林金葡菌(CA-MRSA)感染的诊疗指南是由英国抗菌化疗协会(British Society for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负责制定的,其目的是为在社区诊所和医院工作的相关临床医师提供一些适用的有关CA-MRSA 诊疗方面的建议,其中包括:何时及何种情况下发生的感染属于CA-MRSA 感染;应该何时用何种方法进行MRSA 细菌培养;患者一旦被确诊为CA-MRSA 感染,应该采取何种治疗方法和控制措施,包括确定其是否需要住院治疗。
关键词:社区发病;病例报告;MRSA 感染;诊断;控制中图分类号:R978.1,R4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51(2009)01-0034-08该诊疗指南的主要目的是对已有的耐甲氧西林菌(MRSA)感染防治指南进行更新,并重点关注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菌(CA-MRSA)所引起的重度感染。
尽管目前这种感染病例的发生率极低,但其通常会危及那些幼龄或健康人群,并有可能快速产生破坏性结果。
虽然MRSA 引发的各种严重感染病例愈来愈多,但所发表的大多数防治指南却只是特意性地针对葡萄球菌性肺炎。
MRSA 或甲氧西林敏感性金葡菌(MSSA)均可引起严重感染,而后者可能产生或者也可能不产生致病性杀白细胞素(PVL)毒性。
全科执业医师的职责是对那些感觉极度不适和需要住院治疗的患者进行确诊(图1)。
1 背景和定义金葡菌是引起皮肤、软组织及骨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并且是引发医院获得性脓毒症的最常见病原菌之一。
大约25%的健康人在任意时间通常都会无症状地携带≥1种病原菌,而感染一般是由患者携带的这种内源性病原菌引起的。
抗生素和外科引流一直是葡萄球菌感染的最常用疗法,但是耐青霉素、耐甲氧西林及耐受其他抗生素的多药耐药菌的出现使得这些抗生素的疗效大打折扣。
内科学_各论_疾病:马拉色菌病_课件模板

内容课件模板
内科学疾病部分:马拉色菌病>>>
身体部位: 其他 全身 皮肤。
内科学疾病部分:马拉色菌病>>>
科室: 中医科 皮肤科。
内科学疾病部分:马拉色菌病>>>
简介:
马拉色菌病(infection of Pityrosporum) 是马拉色菌引起的皮肤浅表角质层和毛囊 感染,偶可见引起系统性感染。目前对马 拉色菌研究较子 菌毛囊炎合并,建立本病。此外,本菌与 脂溢性皮炎和银屑病的发病有一定关系。
内科学疾病部分:马拉色菌病>>>
病因:
要存在于动物和人类皮肤,可引起系统感 染。
6.史洛邦马拉色菌(M.sloofiae) 可 存在于动物和人身上,主要特征为在 cremophor EI上不能生长且不能分解七叶 苷;致病性尚不清楚。
7.蛎壳马拉色菌(M.obtusa) 非常少 见,具有β-葡萄糖苷酶。
内科学疾病部分:马拉色菌病>>>
症状及病史:
了急性感染征兆时, 应通过真菌学检查确 诊。
1.真菌学检查
(1)直接镜检(图 3):用乳酸酚苯胺蓝 直接染色,可查到集 簇或散在的孢子。
内科学疾病部分:马拉色菌病>>>
症状及病史:
感染皮肤角质层浅部和中部可见孢子,圆 形、卵圆或弧形。GMS、PAS或甲苯胺蓝染 色可更清楚。真皮内可有淋巴细胞浸润。 毛囊炎取毛囊性丘疹检查,PAS染色在扩 大的毛囊腔内有圆形或卵圆形的孢子和芽 生孢子,呈深玫瑰红色,聚集成堆,毛囊 上部及附近真皮血管周围有炎细胞浸润。 系统性感染主要表现为
内科学疾病部分:马拉色菌病>>>
伊曲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疗效观察

患者治疗后的症状评分如瘙痒、疼痛等症状均有明显下 降。
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轻微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如头痛、恶心 等,但未影响治疗进程。
严重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保证了治疗的安全性 。
疗效判定标准与统计分析方法
判定标准
本次研究采用痊愈、显效、好转和无效四 种疗效判定标准,根据患者症状和皮损改 善程度进行评价。
疗程安排
治疗开始后第1、3、5、7、9天进行随访,记录病人的 病情变化、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情况,并分别于治疗前 、治疗2周后进行真菌镜检及肝功能检查。
04
治疗结果分析与讨论
治疗前后皮损程度与症状评分变化
要点一
皮损程度减轻
要点二
症状评分下降
治疗后的患者皮损程度明显减轻,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 有统计学意义。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伊曲康唑治疗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根据实验结果总结伊曲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疗 效及作用机制,提出可能的治疗方案。
02
文献综述
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病因与临床表现
马拉色菌毛囊炎是一种由马拉色菌引起的皮 肤炎症,主要症状包括红色丘疹、脓疱、瘙 痒和疼痛等。
马拉色菌毛囊炎通常在高温、潮湿、多汗的 环境下发生,特别是在青春期和肥胖人群中
Zhang et al., 2019. Mycoses.伊 曲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随 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J]. 2019, 62(1):43-48.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本研究仅纳入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因此无法确 定该治疗方案对其他类型毛囊炎的疗效。
本研究未对不同病情程度的毛囊炎患者进行分层 分析,这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普适性。
马拉色菌毛囊炎护理

04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 疗相关疾病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01 保持清洁:勤洗澡、勤换衣服, 避免汗液和油脂堵塞毛孔
02 饮食健康:多吃蔬菜水果,少 吃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03 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 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04 避免摩擦:避免过度摩擦皮肤, 减少毛囊炎的发生
定期复查
定期复查时间:每3-6个月一 次
复查内容:皮肤状况、毛囊炎 复发情况等
复查目的:及时发现复发迹象, 及时治疗
复查注意事项:保持皮肤清洁, 避免刺激性物质接触皮肤
THANKS
汇报人:刀客特万
马拉色菌毛囊炎护理
刀客特万
01 马拉色菌毛囊炎简介 02 日常护理
03 预防复发
目录
1
马拉色菌毛囊炎 简介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皮 肤红肿、瘙痒、 疼痛、脓疱等
诊断方法:皮 肤镜检查、真 菌培养、组织 病理学检查等
鉴别诊断:与 痤疮、湿疹、 毛囊炎等皮肤
病进行鉴别
治疗方法:外 用药物治疗、 口服药物治疗、
物理治疗等
治疗方法
外用药物:使用抗真菌药物, 如克霉唑、咪康唑等
口服药物:使用抗真菌药物, 如氟康唑、伊曲康唑等
激光治疗:使用激光治疗,如 红光、蓝光等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马拉色 菌毛囊炎,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2 日常护理
注意饮食
01
避免高糖、 高脂肪食 物
02
增加蔬菜、 水果摄入
03
避免辛辣、 刺激性食 物
04
保持饮食 清淡,多 喝水
避免接触刺激物
避免使用刺激性 强的化妆品和护
花斑癣治疗指南

花斑癣治疗指南疾病简介:花斑癣(Tinea versicolor)是由一种嗜脂酵母一圆形或卵圆形糠秕孢子菌所致的皮肤浅表慢性真菌感染,其皮损特征为点状或小片状淡褐色或灰白色鳞屑性斑疹。
(一)发病原因圆形糠秕孢子菌已被证实为本病的致病菌,为条件致病菌,当皮肤多汗,卫生条件差,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及罹患慢性消耗性疾病时,该菌可由腐生性酵母型转让化成致病性菌丝型,而引起皮肤发病。
病原菌为糠秕马拉色菌(Malassezia furfur),又称花斑癣菌。
花斑癣菌为人体皮肤的正常菌群。
有报道曾从92%正常人的头皮上分离出。
其他带菌部位有背、躯干、四肢、面部等。
儿童带菌率与年龄有关。
年龄越大,带菌率越高。
花斑癣菌平时腐生于角质层的表层,为孢子形态。
在某些条件下,会从孢子相转变为菌丝相,具有感染力,侵犯周围组织产生损害。
诱发因素包括全身或局部使用皮质激素,皮肤使用油脂类制剂、慢性感染、营养不良、细胞外糖原沉着、家族遗传等。
但临床上最常见的因素是高温和多汗。
花斑癣全球分布。
在温带地区常见于夏秋季。
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则十分流行。
墨西哥、印度、古巴等很多国家居民发病率高达50%。
我国发病率南方高于北方。
患者多为成人,男性多于女性。
由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
不感染动物。
花斑癣菌具嗜脂性,所以皮损多分布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
花斑癣菌能产生对黑素细胞有抑制作用和细胞毒作用的二羟酸,从而使花斑癣损害呈现色素减退。
亦有人认为是因为花斑癣菌及其代谢产物能阻止阳光透入局部皮肤而干扰了局部皮肤黑素形成所致。
从人体皮肤中能分离出两种形态的花斑癣菌,称正圆形糠秕孢子菌(Pityrosporum orbiculae)和卵圆形糠秕孢子菌(Pityrosporum ovale)。
现一般认为它们是同种异名。
(二)发病机制花斑癣菌具嗜脂性,所以皮损多分布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
花斑癣菌能产生对黑素细胞有抑制作用和细胞毒作用的二羟酸,从而使花斑癣损害呈现色素减退。
犬疥螨与马拉色菌混合感染的诊治

经 验 交流 ・
- t 1t
2 o三 o{ 第 6 怠 第 2 7期 6 第 3 l卷
疥 螨 与 马 拉 色 茵 混 合 感 染 的 诊 治
李 冬 梅 张 荔 ! 张 亚 洲 于 佳 , , ,
( . 林 省 德 惠 市 动 物 疫 病 预 防控 制 中, , 林 德 惠 1 0 0 ; . 龙 江 省 嵩 楠 饲 料 科 技 有 限 1吉 t 吉 l , 330 2 黑
为 由寄 生 虫 和 真 菌 混 合 感 染 引起 的一 些 顽 固性 皮 肤病 的防治提供 参考 。 1 发 病 情 况
20 0 9年 2月 2 l口, 只 2 】 5个 月 大 的雄 察 患 犬 被
表 1 血 常规检 查 结果
表 2 治 疗 方 法
421 耳 廓 、 反 射 .. 足
用 拇指和 食指按摩 耳缘 , 可
能 引 发 搔 抓 反 射 。 这 种 反 射 有 很 强 的提 示 性 ,但 不 是 疥 螨 的特 异 性 示 病 症 状 。 422 显 微 镜 检 查 检 出 疥 螨 、 虫 、 虫 和 卵 。 .. 若 幼
褶 内 。当 该 菌 在 皮 肤 上 过 度 生 长 或 皮 肤 对 其 敏 感 时 , 发 生皮 肤 病 。其 过 度 生 长 几 乎 总 有 潜 在 原 即 中 、 三 层 各 取 一 滴 , 在 载 玻 片 上 , 上 盖 玻 片 下 滴 盖
后镜检 。结果发现有蛔 虫卵 。
因, 遗传性过敏症、 如 食物 过 敏 、 内分 泌 疾 病 、 化 24 血 常 规 检 查 角 . 异常或 长期应用抗 生素治疗 。 抽 取 患 犬 静 脉 血 少 量 , 01 取 .mL于 抗 凝 管 内 , 犬 的 寄生 虫 和 真 菌或 细 菌 的 混 合 感 染 在 临 床 轻 轻 弹 管 , 血 液 与 抗 凝 剂 混 匀 后 , 全 自动 血 球 使 用 上 很 常 见 。本 文 详 细 介 绍 了一 例 疥 螨 和 马拉 色 菌 仪 进 行 分 析 , 果 患 犬 表 现 为红 细 胞 数 量 偏 低 , 结 白 混 合 感 染 病 例 从 诊 断 到 成 功 治 愈 的 全 过 程 ,以 期 细 胞 数 量 偏 高 , 核 细 胞 数 量 显 著 升 高 ( 表 1 。 单 见 )
甲真菌病诊治指南(2008年版)

甲真菌病诊治指南(2008年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真菌学组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真菌学组及国内相关知名专家反复讨论和修改,将甲真菌病诊治指南成文如下,供国内同行参考。
参加本指南的专家为(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列):金学洙、李若瑜、李春阳、刘维达、赖维、冉玉平、温海、席丽艳、郑岳臣。
一、定义甲真菌病(Onyclomycosis,旧称甲癣)指由皮肤癣菌、酵母菌和非皮肤癣菌性霉菌侵犯甲板(或)甲床所致的病变。
其中有皮肤癣菌所致的病变称为甲癣。
二、病原菌甲真菌病的病原菌包括皮肤癣菌、酵母菌和非皮肤癣菌性霉菌。
皮肤癣菌是一群在形态、生理、抗原上关系密切的浅部真菌,共同的特点是亲角蛋白性,可侵犯人和动物的皮肤、毛发和甲板。
根据菌落特点及大分生孢子的形态可将其分为3个属:①小孢子菌属(Microsporun);②毛癣菌属(Trichophyton);③表皮癣菌属(Epidermophyton)。
根据皮肤癣菌在自然界的生态分布及寄生宿主的不同又可分为亲人性、亲动物性和亲土性三类。
皮肤癣菌是甲真菌病最常见的致病菌,在我国约占65%以上。
酵母菌约占10%~30%,主要为念珠菌属中的白色念珠菌。
非皮肤癣菌性霉菌约占3%~12%,主要是短帚霉、镰刀菌、枝顶孢、曲霉、柱顶孢和加拿大甲霉。
近年来酵母菌和非皮肤癣菌的分离率似有上升的趋势。
嗜脂性酵母马拉色菌也有报道。
三、发病机制与发病因素皮肤癣菌具有亲角质性,是甲真菌病的主要致病菌。
足癣患者容易继发甲真菌病,且与趾甲外伤有一定的关系。
病甲中酵母菌的分离率与环境的温湿度、感染部位以及性别等因素密切相关。
指甲的酵母菌感染比趾甲更为常见,尤其在家庭妇女中,因双手经常浸泡在水中,故容易出现酵母菌感染。
霉菌在甲真菌病中的致病机制尚待进一步探讨。
四、发病率国外文献报道自然人群的发病率约为2%~18%,70岁以上的老人约占50%。
国内自然人群发病率约为15%,香港报道约为17%~21%。
马拉色菌毛囊炎60例临床分析

马拉色菌毛囊炎60例临床分析
张佳宾
【期刊名称】《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1(000)0S1
【摘要】马拉色菌毛囊炎(Malassezia folliculitis,MF)是由人体正常寄生马拉色菌在一定条件下大量繁殖引起的慢性、复发性毛囊性真菌性皮肤疾病,过去曾称糠秕孢子菌毛囊炎(Pityrosporum folliculitis),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
皮损多为毛囊性半球状红色丘疹,直径2~4mm不等,表面有光泽,周围可有红晕,常散在对称分布,数十至数百个,较密集但不融合,可间杂有小脓疱或黑头粉刺。
无自
【总页数】3页(P609-611)
【作者】张佳宾
【作者单位】内蒙古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
【相关文献】
1.216例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临床分析 [J], 卢肖霞;王霞;熊春萍;黄卫宁
2.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所致马拉色菌毛囊炎34例临床分析 [J], 路涛;王俐;邹金波;徐晓蓉;黄雄
3.马拉色菌毛囊炎误诊误治63例临床分析 [J], 韦无边;卢柳伊;莫小春;肖扬
4.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临床分析及治疗观察 [J], 郑小帆
5.马拉色菌毛囊炎67例临床分析 [J], 胡亚莹;曹爱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拉色菌相关疾病诊疗指南(2008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真菌学组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真菌学组及国内相关知名专家经过反复讨论和修改,制定了真菌性皮肤病诊治指南系列,将陆续刊出供国内同行参考。
参加指南制定的专家为:金学洙、冉玉平、李若瑜、李春阳、刘维达、郑岳臣、席丽艳、温海、赖维。
一、马拉色菌马拉色菌(malassezia spp)是一组常驻于人体和温血动物皮肤表面的嗜脂性酵母,在人头皮、面部、外耳道、胸背部等皮肤表面均可分离到。
可引起花斑糠疹、马拉色菌毛囊炎,与溢脂性皮炎(头皮屑)和特应性皮炎密切相关;还可引起系统感染等。
通过形态学、生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可将菌种鉴定为合轴马拉色菌(M.sympodialis)、钝性马拉色菌(M.obtusa)、糠秕马拉色菌(M.furfur)、球形马拉色菌(M.globosa)、限制马拉色菌(M.restricta)、斯洛菲马拉色菌(M.sloofiae)、厚皮马拉色菌(M.pachydermatis)、皮肤马拉色菌(M.dermatitis)、纳娜马拉色菌(M.nana)、日本马拉色菌(M.japonica)、大和马拉色菌(M.yamatoensis)、羊马拉色菌(M.caprae)、马马拉色菌(M.equina)等13个种。
除厚皮马拉色菌在不含油脂的培养基中转种也能生长外,其余各种都必须在含油培养基中才能生长。
1.取材和镜检:对光滑皮损处用钝刀片刮去取鳞屑涂片;对鳞屑较少或婴幼儿不适宜刮去鳞屑者可用透明胶带直接贴于皮损表面,数分钟后揭下制片;对毛囊炎性皮损用镊子将毛囊角栓小心挤出后压片;加10%氢氧化钾后镜下观察可见孢子和菌丝。
孢子直径约3~8um,圆形至卵形、后壁、单极出芽,出芽处有项圈样结构,芽颈较宽;菌丝粗短,呈腊肠样,有分割。
用派克墨水加等量20%氢氧化钾溶液混匀让色,菌体为深蓝色。
2.真菌培养和鉴定:将鳞屑(或粘贴皮损的胶带)或毛囊角栓接种在含橄榄油或苋籽油的培养基,32~37摄氏度孵育,3天后长出乳酪色酵母样菌落,表面光滑,岁培养时间延长颜色逐渐变黄、褐黄色、镜下可见单极出芽的圆形和或卵形出芽孢子。
培养分离的菌株应尽可能鉴定到种,若未做培养或没有鉴定到种则只能统称为马拉色菌。
二、花斑糠疹(一)定义:花斑糠疹(pityriasis versicolor)俗称“汗斑”,是有马拉色菌累及皮肤角质层所致的慢性表浅性真菌病。
本病俗称为花斑癣(tinea versicolor),因致病菌不是皮肤癣菌,故学术界不应再使用该病名。
(二)致病菌及易感因素:刮取皮损鳞屑镜检可见菌丝和酵母,分别以合轴马拉色菌糠秕马拉色菌(M.furfur)或形马拉色菌(M.globosa)为主。
本病在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及高温潮湿环境中多发。
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虽好发于青壮年,但婴幼儿及老年人也可发病。
有明显家庭内聚性,发病取决于遗传倾向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易感因素包括机体免疫状态受抑制,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糖尿病、严重烧伤、营养不良、出汗过度、慢性感染等。
(三)临床表现:皮损特征为黄豆至甲盖大小的圆形或卵圆形褐色细薄糠状鳞屑。
皮脂腺和汗腺分泌旺盛处如胸、背、颈、上臂、腹部好发,会阴、阴囊、包皮及臀部也可受累,热带地区患者面部及头皮可受累。
婴儿常以额、面部首发。
(四)诊断标准:①典型临床表现:②真菌镜检阳性和(或)培养分离到马拉色菌;③滤过紫外灯(wood灯)照射皮损可见黄色荧光;④病理检查;必要时做,经过碘酸染色(PAS)和(或)六胺银染色(GMS)可见角质层中有大量的孢子和菌丝;⑤排除单纯糠疹、白癜风、溢脂性皮炎、玫瑰糠疹、无色素痣、贫血痣、色素性毛发性表皮痣等。
(五)治疗1.局部治疗:(1)咪唑类、三唑类及丙烯胺类抗真菌乳膏或溶液,如2%酮康唑乳膏、1%萘替芬-0.25%酮康唑乳膏、2%克霉唑乳膏、2%咪康唑乳膏、1%联苯苄唑乳膏等,1%特比萘芬乳膏、1%环吡酮胺、1%布替萘芬乳膏或溶液,每日1-2次,或吡硫翁锌气雾剂,每日2-3次,连用2-4周。
症状消失后再用一周。
(2)2%酮康唑洗剂、二硫化硒洗剂、吡硫翁锌等,常用长柄刷涂擦以产生泡沫,数分钟后淋浴,每晚一次,连用2周。
2.系统治疗:(1)对皮损面积大、严重而单独局部治疗效果不满意者选择口服药治疗。
药物有咪唑类(酮康唑)及三唑类(伊曲康唑、氟康唑)。
伊曲康唑(200-400mg/d),治疗应坚持到真菌培养阴性为止(7-14天),以后可改为每月1次服伊曲康唑(200-400mg),也可一次顿服氟康唑(400mg).联合用2%酮康唑洗剂每周1次,或外用咪唑类或丙烯胺类抗真菌药制剂,每月5天,保持培养阴性状态就可能防止复发。
(2)注意事项:①伊曲康唑为脂溶性,牛奶送服或在进餐时或餐后即服有利于吸收。
该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消化道不适,如长期(>30天)、大剂量(400mg)服用时应检测肝功能。
②酮康唑(一次顿服400mg,或200mg/d,连服7天)口服对本病亦有效,但少数患者可出现肝酶升高等不良反应,一般不作为常规使用。
③丙烯胺类如特比萘芬不能经汗腺排出,对花斑糠疹口服无效。
但局部外用有效。
(六)预后:①本病与遗传易感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而马拉色菌是人体皮肤常驻菌群,药物治疗只是将菌量抑制到发病阈值之下,而不能永久清除,故本病难以根治,改变环境因素如穿透气性好的衣服,出汗后立即擦干,勤洗澡和换衣服有利于减少复发。
②即使将菌短暂清除,但因皮损中的黑素细胞已经受损,皮肤色素难以恢复至正常。
③为防止复发,可每周用2%酮康唑洗剂洗1次。
外用药物过敏或不便外用药物者,可每月1次酮康唑400mg,或伊曲康唑400mg,或氟康唑400mg。
三马拉色菌毛囊炎定义:马拉色菌毛囊炎(Malassezia folliculitis)是由马拉色菌在毛囊内过度生长引起的毛囊及其周围炎症病变。
(一)致病菌及易感因素:正常情况下毛囊内有少量马拉色菌存在但不发病,当各种因素引起皮脂腺分泌旺盛、毛囊内细菌被抑制、马拉色菌过度增长即可发病。
从皮损毛囊内分离的主要为球形马拉色菌(80.25%),其次为合轴马拉色菌(18.25%)。
南方热带和亚热带炎热潮湿地区多见,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青壮年。
常见促发因素有系统或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和(或)广谱抗生素、妊娠、局部封包等。
(二)临床表现:在毛囊皮脂腺丰富的胸背部出现红色毛囊性丘疹,半球状,有光泽,直径2-4mm,散在对称分布,数十至数百个,数目多者较密集而不融合,丘疹顶端可有小脓疱。
面、颈、肩、上臂、腰、腹、臀部也可以发生,均有皮肤油腻感,伴有不同程度瘙痒,可同时发生面部痤疮、花斑糠疹、多汗、表皮囊肿等。
(三)诊断标准:①典型临床表现;②挤出毛囊内角栓做真菌镜检阳性和(或)培养分离到马拉色菌;③病理检查:必要时做。
取病变毛囊,经PAS和(或)GMS染色可见大量出芽孢子位于扩张的毛囊内;④排除细菌感染等所致的毛囊炎。
(四)治疗:去除诱因,停用糖皮质激素或抗生素。
治疗原则与花斑糠疹相同,轻者以外用抗真菌药为主。
用2%酮康唑洗剂或二硫化硒洗剂洗澡,先保留15-20分钟后在清洗。
外用药包括50%丙二醇、咪唑类、三唑类及丙烯胺类或吗啉类乳膏或溶液每月5天,保持培养阴性状态可防止复发。
(五)预后:①药物治疗只是将细菌量抑制到发病阈值之下,而不能永久清除根治。
避免促发因素有利于减少复发。
②由于毛囊从炎症反应状态恢复至正常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故皮损治愈一般需1至2个月,毛囊才会逐渐变平,遗留的色素沉着则会持续更长时间。
四溢脂性皮炎(一)定义:溢脂性皮炎(seborrheic dermatitis)是发生于皮脂溢出部位(头面部及上胸、背部等)的炎症性皮肤病,表现为红斑及油腻性鳞屑,成人及新生儿多见。
(二)致病菌及易感因素:从皮损中培养鉴定的优势菌种为糠秕马拉色菌和合轴马拉色菌。
在遗传易感因素基础上马拉色菌过度增殖,其分泌的酯酶和蛋白酶通过分解皮肤的三酰甘油、破坏皮肤角质层的屏障功能,使游离脂肪酸增多和化学成分改变、刺激角质形成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等引起皮肤炎症和鳞屑。
易感因素包括宿主免疫功能紊乱、精神因素、帕金森病、紫外线照射、高脂高糖饮食、B组维生素缺乏、嗜烟酒等。
近半数HIV阳性者伴有溢脂性皮炎,面积广泛且症状严重。
也有皮损中马拉色菌数目不增多甚至减少者,此时皮肤屏障破坏和机体的免疫异常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三)临床表现:成人皮损为位于头皮、面部及躯干等处的暗红色油腻性斑片,上覆油腻性鳞屑或痂,严重时可出现糜烂、渗出。
头皮可表现为头皮屑,面部主要以鼻唇沟、鼻翼、额、下颌、眉毛和胡须等处。
不同程度瘙痒,常伴有溢脂性脱发、痤疮、酒渣鼻等。
婴幼儿常在出生后2至10个月发病,头皮上黄色痂及棕色粘着性鳞屑,常与不剃胎毛、不经常洗头,致头皮脂性鳞屑堆积有关。
(四)诊断标准:①典型临床表现;②胶带粘贴或取鳞屑镜检检查见马拉色菌和(或)培养分离到马拉色菌;③排除头部银屑病、玫瑰糠疹、湿疹、体癣、花斑糠疹、皮肤念珠菌病、红斑性天疱疮等。
(五)治疗:局部和系统真菌治疗为主,辅以抗炎治疗。
(1)外用药物:①2%酮康唑洗剂或二硫化硒洗剂清洗皮损,每日1次;②抗真菌药物如2%酮康唑乳膏每日1至2次;③吡硫翁锌气雾剂,每日2~3次;④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0.03%或0.1%他克莫司乳膏和1%匹美莫司乳膏,每日外用1-2次。
疗程2至4周。
他克莫司和匹美莫司都有抗马拉色菌的活性和较强的抗炎活性,且没有糖皮质激素样的不良反应。
(2)口服药物:对皮损广泛且有明确真菌感染证据者可口服抗真菌药伊曲康唑,成人每日200-400mg,或口服酮康唑每日200mg(应监测肝功能),连服1-2周。
或口服氟康唑150mg,每周一次,连服4周。
炎症明显且皮损广泛者可同时口服雷公藤制剂和(或)复方甘草酸苷片。
(六)疗效评定标准:待红斑消退、鳞屑消失后可逐渐减量或延长用药间隔,最终停药。
若有复发征兆,可用2%酮康唑洗剂每周1至2次。
避免促发因素有利于减少复发。
冉玉平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