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色菌病
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发病原因

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发病原因
一、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发病原因二、马拉色菌毛囊炎怎么治疗三、马拉色菌毛囊炎怎么预防
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发病原因1、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发病原因
马拉色菌毛囊炎是由马拉色菌所致。
马拉色菌为一种条件致病性真菌,绝大数人皮肤存在这种真菌,但只在一定条件下发病。
在某些诱因下,可在毛囊内大量繁殖,其代谢产物脂肪分解酶,可使毛囊中的三酰甘油变为游离脂肪酸,刺激毛囊口产生多量脱屑,致使毛囊导管阳塞、破裂,其内容物进入组织,依赖皮肤分泌的油脂生存和大量繁殖,以导致马拉色菌毛囊炎感染。
常在使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基础上发病或加重,皮肤免疫功能低下也是一个原因。
2、什么是马拉色菌毛囊炎
马拉色菌毛囊炎(Malassezia folliculitis)主要是由球形马拉色菌感染所致的一种毛囊性损害的皮肤真菌病,曾称糠秕孢子菌毛囊炎。
本病男性多于女性,16~40岁好发。
主要发生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前胸、肩背部及上臂。
少数可发生于颈部、前臂和面部。
3、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症状
基本损害是毛囊丘疹。
开始为毛囊口小脓疱,中间有毛发穿过,周围有炎性红晕,脓疱干涸或破溃后结成黄痂,痂皮脱落后治好,不留疤痕。
但如毛囊炎向深部发展可形成疤痕及永久性脱发。
皮损的好发部位是头发、颈部、胸背部及臀部。
与某些化学、物理因素接触者,则好发于接触部位。
马拉色菌毛囊炎
局部淋巴结可肿大,发生在头面会严重影响美容。
深毛囊炎的另一种。
马拉色菌病应该如何预防?

马拉色菌病应该如何预防?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马拉色菌病应该如何预防,常见预防措施有哪些。
以及马拉色菌病应该如何护理,马拉色菌病常见的护理办法有哪些等方面内容。
*怎样预防马拉色菌病:
*一、预防
对于浅表和毛囊性感染患者讲究卫生,勤沐浴更衣,防止过度出汗,被褥应经常曝晒。
避免在身体上涂用油脂性物质,避免穿紧身和不透气的内衣。
*以上是对于怎样预防马拉色菌病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那么,下面再看下马拉色菌病的护理方法,马拉色菌病的常见护理措施。
*马拉色菌病常见护理方法:
*一、护理
1、护理工作非常重要,要把病人的床单和家人的分开,以免发生交叉传染,定时清洗,屋里的空气也要杀菌,建议用醋薰的方法,每隔15天左右进行一次。
2、饮食方面,要经常
给病人做一些汤品,多吃西红柿汤,西红柿有多种维生素,对治疗马拉色菌病,能起到辅助的作用。
3、治疗期间,病人不要经常洗澡,可以用温热的清水,轻轻为病人擦拭全身,伤口的处理,可以用消毒液每天探试二次。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怎样预防马拉色菌病,马拉色菌病的护理方法方面内容的介绍,更多相关资料请继续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马拉色菌病”可以找到更多,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帮助!。
马拉色菌

疗效观察:马拉色菌毛囊炎分为轻中重度。轻度两个月左右治愈,中度4个月左右治愈,重度半年以上治愈。
预防:主要是注意皮肤清洁,机体抵抗力,防止外伤,积极治疗瘙痒性皮肤病及全身慢性疾病。头皮的毛囊炎患者需注意随时保持头皮凉爽,改善过度洗头习惯,并保持睡眠充足,舒缓压力;前胸、后背及臀部毛囊炎的患者,多与湿、热、出汗及个人体质有关;大腿毛囊炎的患者多由裤子与腿部毛囊摩擦造成;而上臂毛囊炎的患者,则多是因为毛孔角质化的结果。患者必须注意避免捂、热以及过度流汗,勿经常洗头,不要穿太紧或太硬的裤子,同时注意个人清洁卫生,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抗病能力。饮食上要注意少吃酒类及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反复发作者平时应少吃油腻之物,多食蔬菜、水果,增加维生素,保持大便畅通内衣,毛巾定期消毒,忌食羊、牛、虾、蟹和海鲜。治疗或控制毛囊炎,局部以杀菌、消炎、干燥为原则,轻度患者可外用消炎药、硫磺药水等,较严重患者可口服药物治疗。
临床表现:本病男性对于女性,16-45岁好发,皮损为毛囊性半小球状红色丘疹,直径2-4mm,有光泽,周围可以红晕,好发于胸背部,颈,肩,上臂,腰腹部,散在对称分布,数十至数百个,较密集但不融合,可间杂有小脓疱或黑色粉刺,自觉瘙痒,可见抓痕血痂,部分患者有风团,片状红斑或皮肤划痕征阳性,皮肤较油腻,可伴有面部痤疮,花斑癣,多汗,表皮囊肿等,有瘢痕素质者在此毛囊炎基础上可发生瘢痕疙瘩,常在使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基础上发病或加重。
治疗:尽量去除诱因,停用糖皮质激素或抗生素。治疗原则与花斑癣相同,以外用抗真菌药物为主,可选择联苯苄唑凝胶,硫磺软膏等。应将药物在受累毛囊表面轻柔以促进其渗入毛囊内,也可用含硫化硒,保留15-20分钟再清洗,通常用药4-6周。对皮损多,严重而单独外用疗效不好者可服用特比萘芬,连服2-4周或氟康唑150mg三天服一次,以后可改为每月一次服低剂量。每周用硫化硒或酮康唑洗剂洗一次,或每月外用5日联苯苄唑霜以防复发。
马拉色菌相关疾病治疗指南

系统治疗
皮损广泛而严重并真菌镜检阳性者可口服 伊曲康唑每日200--400mg,连用1--2 伊曲康唑每日200--400mg,连用1--2周。 或氟康唑150mg每周一次,连用4 或氟康唑150mg每周一次,连用4周。 炎症明显,皮损广泛而严重可同时口服雷 公藤制剂和(或)复方甘草酸苷片。
防止复发
系统治疗
咪唑类如酮康唑 三唑类药物如氟康唑和伊曲康唑 。 伊曲康唑每日200--400mg,连用1--2 伊曲康唑每日200--400mg,连用1--2周。 然后200--400mg,每月一次。 然后200--400mg,每月一次。 氟康唑400mg顿服。 氟康唑400mg顿服。 配合外用治疗
防止复发
马拉色菌相关疾病治疗指南
2008版 2008版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真菌学组
定义:
由嗜脂性酵母马拉色菌所致的皮肤及附属 器的感染称为皮肤马拉色菌病。该菌属作 为条件致病菌,可引起花斑糠疹(花斑癣) 和马拉色菌毛囊炎,且与脂溢性皮炎(头 皮屑)、特应性皮炎及某些银屑病等的发 病有关。
花斑糠疹
对各种外用药和口服药反应良好。 因为马拉色菌菌丝相和酵母相的转化与宿 主的内源性因素有关,所以复发很常见。 临床医生对有复发倾向的病人应当考虑实 行预防性治疗。
脂溢性皮炎(头皮屑)
脂溢性皮炎好发于多毛、多皮脂和多汗的部位, 常局限或开始于头皮部位,初期常表现为毛囊周 围红色小丘疹,逐渐融合呈大小不等的暗红色或 黄红色斑片,上覆油腻性鳞屑或结痂,可伴有不 同程度的瘙痒,成人患者多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头皮屑增多在人群中有较高的发生率,在人群中 的发病率为1 3%,无明显性别差异,部分人伴皮 的发病率为1-3%,无明显性别差异,部分人伴皮 脂溢出明显,大多在青春期后发生。
马拉色菌病有哪些症状?

马拉色菌病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马拉色菌病症状,尤其是马拉色菌病的早期症状,马拉色菌病有什么表现?得了马拉色菌病会怎样?以及马拉色菌病有哪些并发病症,马拉色菌病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马拉色菌病常见症状:关节疼痛、鳞屑、肉芽肿、脓疱、嗜睡*一、症状1.花斑癣(tinea versicolor) 为皮肤浅表感染,损害为多数灰黄色、褐色或污褐色甚至灰黑色斑疹,若频繁洗澡,可现淡红色。
斑疹初发如帽针大小,逐渐增大,如扁豆或小指甲盖大,数目逐渐增多。
可相互融合,侵及广大皮面,损害边缘清楚,表面微发亮,搔抓时有麸皮样鳞屑。
症状减轻或入冬处于静止状态,则呈减色斑。
次年又发。
经过缓慢。
好发于成年人,男性多见。
2.糠秕孢子菌毛囊炎多见于中青年,平均发病年龄在30岁左右,男多于女,皮疹表现为小粟粒大暗红色丘疹或毛囊性小脓疱,呈弥漫性散在分布,好发部位为前胸、背部、双肩、颈部,少数见于前臂、小腿和面部。
自觉中度或轻度瘙痒,亦有的伴灼热和刺痛感。
少数病例可与花斑癣合并存在。
3.系统性感染临床表现与年龄相关。
(1)1岁以下婴儿组:严重基础疾病为低体重出生早产儿、呼吸窘迫、支气管发育不良、吸入性肺炎、先天性心脏病、坏死性肠炎、腹部畸形等。
以体温突然升高、呼吸暂停、心动过缓为常见表现。
另可见肺炎、间质性肺炎、呼吸窘迫、嗜睡、营养不良和呼吸衰竭等表现。
(2)儿童及成人组:严重基础疾病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小肠切除术后、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及脏器肿瘤等。
多有突然发热、畏寒、恶心、呕吐、肌无力等症状,可有咳嗽、体温不稳定、关节疼痛等表现。
对于浅表和毛囊性感染根据临床特征、真菌检查、Wood灯下金黄色荧光,诊断不难。
对系统性病例凡有上述基础疾病并接受胃肠外高营养治疗,临床上出现了急性感染征兆时,应通过真菌学检查确诊。
*二、诊断1.真菌学检查(1)直接镜检:用乳酸酚苯胺蓝直接染色,可查到集簇或散在的孢子。
(2)真菌培养:用含油脂的沙堡琼脂可培养出淡黄色,奶油状酵母样菌落。
马拉色菌使用说明

马拉色菌病(infection of Pityrosporum)是马拉色菌引起的皮肤浅表角
质 层 和 毛 囊 感 染 ,偶 可 见 引 起 系 统 性 感 染 。目 前 对 马 拉 色 菌 研 究 较 为 深 入 ,
轻轻振荡,使冻干菌株溶解呈悬浮状。
菌 株 复 壮 :
用无菌吸管吸取菌悬液,转移到复溶液滴瓶中。做好标识,在适宜温度下培养。
细菌在 30-‐35℃培养箱中培养 24-‐48h,真菌在 23-‐28℃培养箱中培养 24-‐72h(必
要时,可适当延长培养时间)。
马拉色菌
编号
名称
北京华越洋生物 NRR00230
马拉色菌
基 本 信 息 :
名称:马拉色菌
规格:300ul 甘油菌
置会导致菌种衰退;
2、冷冻管开封、冻干粉复溶、菌株恢复培养等操作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3、一些菌种经过冷冻干燥保存后,延迟期较长,部分需连续两次继代培养才能
正常生长;
4、苛养菌的培养需采用含特定营养成分的培养基,敬请正确选择,不清楚时来 电询问; 5、某些厌氧菌的培养,自开封到接种完成,均需以无氧气体充填,以保持厌氧 状态;培养过程中亦要保持厌氧状态; 6、某些菌种,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淋病奈瑟菌等需要 5-‐10%CO2 促 进生长; 7、如发现冷冻管盖松动、复溶液浑浊等异常情况,应停止使用对应产品。 8、部分菌种有致病性、扩散性,请专业人员在专业环境下有保护性操作。 保 藏 条 件 : -‐20℃保存(复溶液于 2-‐8℃保存) 保 藏 时 间 : 2-‐10 年,应根据菌种状况及时转接
主要指花斑癣及糠秕孢子菌毛囊炎,故将花斑癣和糠秕孢子菌毛囊炎合并,
马拉色菌病,马拉色菌病的症状,马拉色菌病治疗【专业知识】

马拉色菌病,马拉色菌病的症状,马拉色菌病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马拉色菌病(infection of Pityrosporum)是马拉色菌引起的皮肤浅表角质层和毛囊感染,偶可见引起系统性感染。
目前对马拉色菌研究较为深入,主要指花斑癣及糠秕孢子菌毛囊炎,故将花斑癣和糠秕孢子菌毛囊炎合并,建立本病。
此外,本菌与脂溢性皮炎和银屑病的发病有一定关系。
疾病病因一、发病原因马拉色菌属(Pityrosporum)也称为糠秕孢子菌属,真菌学分类为有丝孢菌,属于担子菌门担孢目-担孢科。
该属分为7个菌种。
1.糠秕马拉色菌(M.furfur) 为属标准株,可分为两种新模式:卵圆形和正圆形;孢子形态变化较大,可长出菌丝。
2.合轴马拉色菌(M.sympodialis) 为皮肤上最常见的一种,常与其他种同时存在,由于细胞很小,很难观察到出芽,主要特征为能分解七叶苷。
3.球形马拉色菌(M.globosa) 常存在于花斑癣和脂溢性皮炎中,菌落生长缓慢且表面有深在皱褶;细胞为球形,有许多芽管,特别见于患者的原代培养。
4.限制马拉色菌(M.restricta) 因其特征有限(包括过氧化氢酶活性)而得名,常从头皮及面部上获得,并常与其他种共同存在。
5.厚皮马拉色菌(M.pachydermatis) 是唯一的非嗜脂性马拉色菌,主要存在于动物和人类皮肤,可引起系统感染。
6.史洛邦马拉色菌(M.sloofiae) 可存在于动物和人身上,主要特征为在cremophor EI上不能生长且不能分解七叶苷;致病性尚不清楚。
7.蛎壳马拉色菌(M.obtusa) 非常少见,具有β-葡萄糖苷酶。
马拉色菌大多菌体含脂酶,以镶嵌形式存在于富含葡聚糖的细胞壁和(或)细胞膜系统,脂酶将脂质分解为脂肪酸,以自身代谢提供必需的营养源,故主要寄生于人体皮脂腺丰富部位如胸、背、头、面和颈等部,是一种条件致病菌。
二、发病机制马拉色菌大多菌体含脂酶,以镶嵌形式存在于富含葡聚糖的细胞壁和(或)细胞膜系统,脂酶将脂质分解为脂肪酸,以自身代谢提供必需的营养源,故主要寄生于人体皮脂腺丰富部位如胸、背、头、面和颈等部,是一种条件致病菌。
马拉色菌病

有机磷(gamma HCL和溴烯杀)
有机氯(马拉硫磷、亚胺硫磷和羟基甲基酞酰亚胺)
3其他治疗方法:
司拉克丁6-12mg/kg,局部应用一次或两次,间隔1个月;
0.025%-0.03%阿米曲士溶液,全身应用3次,中间间隔2周。
福来恩喷剂,6mL/kg,全身应用3次,中间间隔2周。
伊维菌素0.2-0.4mg/kg,SC,2-3次,中间间隔2周;或PO,每周一次,3-4周;肟化米尔倍霉素,0.75mg/kg,PO,每24小时一次,连用30天;或3mg/kg,每7天一次,连用21天。
马拉色菌病
特征:
厚皮马拉色菌是一种常在酵母菌,正常时少量存在于外耳道、口和肛门周围以及潮湿的皮褶内。当该菌在皮肤上过度生长或皮肤对其敏感时,即发生皮肤病。真菌的过度生长几乎总有潜在性原因,如遗传性过敏症、食物过敏、内分泌疾病、角化异常或长期应用抗生素治疗。在犬常见,在猫罕见。
犬:中度至剧烈瘙痒,有区域性或全身性脱毛、表皮脱落、红斑和皮脂溢。慢性感染的皮肤苔藓化、色素沉着和过度角化。身上常散发出难闻的气味。病变可位于指(趾)间隙、颈下、腋下、会阴部和/或腿褶。发生甲沟炎时,甲床呈暗褐色,破溃。常并发酵母菌引发的外耳炎。
4.对存在严重的跳蚤感染环境,要对宠物生活的主要场所灭蚤。室内可用杀成虫剂或昆虫生长调控剂(蚊螨醚、甲氧普烯)。室外可用杀成虫剂或专门为此设计的生物产品。
5.为减轻瘙痒,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泼尼松,PO,0.5mg/kg(犬)或1.0mg/kg(猫),每12小时一次,连用3-7天,后改为每24小时一次,连用3-7天,最后为每48小时一次,连用3-7天。也可使用长效醋酸甲泼尼龙,20mg/猫或4mg/kg,SC,用一次或间隔2-3周再注射一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拉色菌病
马拉色菌病免费编辑
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其他
马拉色菌病(infection of Pityrosporum)是马拉色菌引起的皮肤浅表角质层和毛囊感染,偶可见引起系统性感染。
目前对马拉色菌研究较为深入,主要指花斑癣及糠秕孢子菌毛囊炎,故将花斑癣和糠秕孢子菌毛囊炎合并,建立本病。
此外,本菌与脂溢性皮炎和银屑病的发病有一定关系。
目录1症状体征
2用药治疗
3饮食保健
4预防护理
5病理病因
6疾病诊断
7检查方法
8并发症
9预后
10发病机制
折叠编辑本段症状体征
1.花斑癣(tinea versicolor) 为皮肤浅表感染,损害为多数灰黄色、褐色或污褐色甚至灰黑色斑疹,若频繁洗澡,可现淡红色。
斑疹初发如帽针大小,逐渐增大,如扁豆或小指甲盖大,数目逐渐增多。
可相互融合,侵及广大皮面,损害边缘清楚,表面微发亮,搔抓时有麸皮样鳞屑。
症状减轻或入冬处于静止状态,则呈减色斑(图1)。
次年又发。
经过缓慢。
好发于成年人,男性多见。
2.糠秕孢子菌毛囊炎多见于中青年,平均发病年龄在30岁左右,男多于女,皮疹表现为小粟粒大暗红色丘疹或毛囊性小脓疱,呈弥漫性散在分布,好发部位为前胸、背部、双肩、颈部,少数见于前臂、
小腿和面部。
自觉中度或轻度瘙痒,亦有的伴灼热和刺痛感(图2)。
少数病例可与花斑癣合并存在。
3.系统性感染临床表现与年龄相关。
(1)1岁以下婴儿组:严重基础疾病为低体重出生早产儿、呼吸窘迫、支气管发育不良、吸入性肺炎、先天性心脏病、坏死性肠炎、腹部畸形等。
以体温突然升高、呼吸暂停、心动过缓为常见表现。
另可见肺炎、间质性肺炎、呼吸窘迫、嗜睡、营养不良和呼吸衰竭等表现。
(2)儿童及成人组:严重基础疾病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小肠切除术后、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及脏器肿瘤等。
多有突然发热、畏寒、恶心、呕吐、肌无力等症状,可有咳嗽、体温不稳定、关节疼痛等表现。
折叠编辑本段用药治疗
浅部感染可用复方雷琐辛酊、水氯酊、2%酮康唑洗剂、咪康唑霜、1%联苯苄唑酊或霜剂、1%特比萘芬霜或凝胶外洗或涂搽。
中医治疗:系统性感染轻者停脂肪乳即可痊愈。
重者可选用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伊曲康唑和氟康唑。
口服特比萘芬治疗本病无效。
花斑癣中医用雄黄解毒散30g加入百部酒120g摇匀外擦,或土槿皮10g、丁香10g加于50%~70%酒精100ml中浸1周后外擦。
折叠编辑本段饮食保健
可以注射卡提素或是口服转移因子口服液进行调理。
折叠编辑本段预防护理
对于浅表和毛囊性感染患者讲究卫生,勤沐浴更衣,防止过度出汗,被褥应经常曝晒。
避免在身体上涂用油脂性物质,避免穿紧身和不透气的内衣。
折叠编辑本段病理病因
马拉色菌属(Pityrosporum)也称为糠秕孢子菌属,真菌学分类为有丝孢菌,属于担子菌门担孢目-担孢科。
该属分为7个菌种。
1.糠秕马拉色菌(M.furfur) 为属标准株,可分为两种新模式:卵圆形和正圆形;孢子形态变化较大,可长出菌丝。
2.合轴马拉色菌(M.sympodialis) 为皮肤上最常见的一种,常与
其他种同时存在,由于细胞很小,很难观察到出芽,主要特征为能分解七叶苷。
3.球形马拉色菌(M.globosa) 常存在于花斑癣和脂溢性皮炎中,菌落生长缓慢且表面有深在皱褶;细胞为球形,有许多芽管,特别见于患者的原代培养。
4.限制马拉色菌(M.restricta) 因其特征有限(包括过氧化氢酶活性)而得名,常从头皮及面部上获得,并常与其他种共同存在。
5.厚皮马拉色菌(M.pachydermatis) 是唯一的非嗜脂性马拉色菌,主要存在于动物和人类皮肤,可引起系统感染。
6.史洛邦马拉色菌(M.sloofiae) 可存在于动物和人身上,主要特征为在cremophor EI上不能生长且不能分解七叶苷;致病性尚不清楚。
7.蛎壳马拉色菌(M.obtusa) 非常少见,具有β-葡萄糖苷酶。
马拉色菌大多菌体含脂酶,以镶嵌形式存在于富含葡聚糖的细胞壁和(或)细胞膜系统,脂酶将脂质分解为脂肪酸,以自身代谢提供必需的营养源,故主要寄生于人体皮脂腺丰富部位如胸、背、头、面和颈等部,是一种条件致病菌。
折叠编辑本段疾病诊断
浅表感染有时需与脂溢性皮炎、玫瑰糠疹、白癜风、贫血痣、黄褐斑、红癣等鉴别。
毛囊炎应与寻常痤疮、细菌性毛囊炎、毛囊虫性皮炎和嗜酸性脓疮性毛囊炎相鉴别。
不同马拉色菌菌种应通过生化实验鉴别。
折叠编辑本段检查方法
实验室检查:
真菌学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组织病理:浅表感染皮肤角质层浅部和中部可见孢子,圆形、卵圆或弧形。
GMS、PAS或甲苯胺蓝染色可更清楚。
真皮内可有淋巴细胞浸润。
毛囊炎取毛囊性丘疹检查,PAS染色在扩大的毛囊腔内有圆形或卵圆形的孢子和芽生孢子,呈深玫瑰红色,聚集成堆,毛囊上部
及附近真皮血管周围有炎细胞浸润。
折叠编辑本段并发症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折叠编辑本段预后
经过缓慢。
次年又发。
折叠编辑本段发病机制
马拉色菌大多菌体含脂酶,以镶嵌形式存在于富含葡聚糖的细胞壁和(或)细胞膜系统,脂酶将脂质分解为脂肪酸,以自身代谢提供必需的营养源,故主要寄生于人体皮脂腺丰富部位如胸、背、头、面和颈等部,是一种条件致病菌。
高危人群有心肺疾病的新生儿、严重胃肠道疾病患者、免疫低下的儿童及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