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化学反应的原理

化学反应的原理化学反应的原理是指化学物质之间发生变化的基本机制和规律。
化学反应是由原子、分子或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在化学反应中,化学物质的原子或分子发生重新排列,形成新的化学物质。
这种重新排列是由于化学键的形成、断裂或者电子的转移。
化学反应的原理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化学反应中,原子之间的化学键可以发生断裂或者形成。
当化学键断裂时,原子或者离子之间的连接断开,使得原子或者离子能够重新排列。
而当化学键形成时,原子或者离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或者电子接受与捐赠建立新的化学键。
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是化学反应发生的关键步骤。
2. 反应速率和能量变化:化学反应发生时,反应物的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发生改变。
通过吸收或者释放能量,反应物的粒子之间的平均距离和相对速度发生变化。
这种能量变化与反应速率密切相关。
反应速率和能量变化的大小取决于反应物的特性、环境条件等。
3. 守恒定律和质量守恒:化学反应中,质量、能量、电荷等物理量必须满足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要求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保持不变。
原子转化的过程中,原子的数量不会发生改变,只是重新组合。
化学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4. 反应机制和反应动力学:化学反应发生时,由于反应物之间的相对排列和碰撞方式不同,反应机制也不同。
反应机制是指化学反应发生的具体步骤。
通过实验和理论模型,可以研究和描述反应机制。
反应动力学研究了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温度和反应机制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化学反应的原理包括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反应速率和能量变化、守恒定律和质量守恒,以及反应机制和反应动力学等。
这些原理是理解和描述化学反应的基础。
第三章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 在一定温度下,Kc 为常数
• 测定平衡时各组分的浓度(或分压),通过平衡 常数表达式,可求出K.
2)标准平衡常数(K):
例如: N2(g) + 3 H2(g) = 2NH3(g) 平衡压力: 4.17 12.52 3.57 (106 kPa)
Kp [PNH3 ]2 [PH 2 ]3 [PN 2 ] 1.56 10 15 (Pa 2 )
ΔfGm,B/kJ.mol-1 -300.194
0
-371.06
ΔrGm = {2×(-371.06)-2×(-300.194)}kJ.mol-1 =-141.732 kJ.mol-1 答: ΔrGm <0 所以,反应向正方向自发 进行。
(3) 吉-亥方程 任意温度下标准吉布斯函数变可按 下式近似计算:
熵值与nB成正比。
热力学第三定律:
• 绝对零度时任何物质完美晶体的熵值为0。
标准摩尔熵:
单位 J .K-1.mol-1
物质熵值大小的比较
• ⑴物质的熵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 例: CS2(l) • J .K-1.mol-1 S m (161K ) 103 • S m (298K ) 150 J .K-1.mol-1 • ⑵同一物质在气态时的熵大于液态,液态的熵 大于固态; S m ( g ) S m (l ) S m ( s)
1
熵变的计算
ΔrSm (298.15K)=ΣBνBSm,B(298.15K)
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熵变可按下式计算:
例题: 计算合成氨反应在298.15K时的标准 摩尔熵变。 解: N2(g) + 3H2(g)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是基于原子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能量变化。
本文将介绍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化学键的形成与断裂、能量变化和化学反应速率等方面。
一、反应物和生成物在化学反应中,参与反应的物质被称为反应物,而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新物质被称为生成物。
反应物通过化学反应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物的形成使整个系统发生了变化。
例如,当氢气(H2)和氧气(O2)发生反应时,生成的产物是水(H2O)。
二、化学键的形成与断裂化学反应中,分子中的化学键会发生形成和断裂的过程。
化学键是原子之间通过电子共享或电子转移所形成的。
1. 共价键的形成和断裂共价键是指两个原子通过共享一个或多个电子对而连接在一起的化学键。
当原子之间形成共价键时,它们会共享电子,使得原子能量变低,稳定度提高。
而当共价键断裂时,原子之间的共享电子会重新分配,形成新的物质。
2. 离子键的形成和断裂离子键是由金属和非金属元素之间的电子转移而形成的化学键。
当金属元素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非金属元素获得这些电子形成阴离子,阳离子和阴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相互吸引形成离子键。
断裂离子键是指离子之间电荷重新分布的过程。
三、能量变化在化学反应中,能量的转化是不可避免的。
常见的能量变化包括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1. 放热反应放热反应是指在反应过程中释放热量的化学反应。
此类反应的产物的总能量低于反应物的总能量,反应过程中释放的能量以热量的形式排放。
2. 吸热反应吸热反应是指在反应过程中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此类反应的产物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的总能量,反应过程中吸收外界的能量。
四、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反应物转化为产物的速度。
它受到几个因素的影响,包括反应物浓度、温度、催化剂和反应物之间的碰撞频率等。
1. 反应物浓度反应物浓度越高,其分子之间的碰撞频率越高,反应速率也就越快。
2. 温度温度升高会增加反应物分子的平均动能,使它们运动更加剧烈,碰撞的能量也增加,从而增加反应速率。
化学反应原理讲义

化学反应原理讲义化学反应原理讲义一、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的一种表现形式。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比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有一定的摩尔比例关系。
通常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化学反应过程,方程式中的系数表示了摩尔比例关系。
例如:2H₂ + O₂ → 2H₂O 表示了水的合成反应,其中H₂和O₂的摩尔比为2:1。
2.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通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包括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两种类型。
吸热反应是指在反应过程中吸收热量,即反应物的能量高于生成物的能量,因此反应释放了热量。
放热反应则相反,是指在反应过程中释放热量,即反应物的能量低于生成物的能量,因此反应吸收了热量。
3.化学反应的速率:化学反应的速率指的是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的速度。
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反应物的浓度、温度、催化剂的存在等。
通常用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的物质数目随时间的变化速率来描述化学反应速率。
4.化学平衡: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会达到一定的平衡状态,即反应物的消耗和生成物的生成趋于相等。
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会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称为平衡浓度。
二、化学反应的实例1.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包括氧化和还原两个过程,其中氧化是指物质失去电子,而还原是指物质获得电子。
氧化还原反应常见的实例包括金属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气体、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反应生成盐等。
例如:Cu + 2AgNO₃ → Cu(NO₃)₂ + 2Ag 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其中Cu被氧化为Cu²⁺,Ag⁺被还原为Ag⁰。
2.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酸碱中和反应满足质子转移的原则。
例如:HCl + NaOH → NaCl + H₂O 是一种酸碱中和反应,其中H⁺离子被转移并结合到OH⁻离子上,形成水。
3.置换反应:置换反应是指试剂中的离子与另一个试剂中的离子发生交换的反应。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
这种变化是由化学原理驱动的,下面我们来探讨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一、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之一。
它指出,在任何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之和保持不变。
换句话说,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始终保持恒定。
例如,当将氧气与氢气混合并点燃时,发生以下反应:2H2 + O2 → 2H2O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氧气与氢气的质量之和等于水的质量,即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
二、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反应的另一个基本原理。
它表明在化学反应中,能量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失,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可能有所不同。
有些化学反应会吸收能量,被称为吸热反应;而有些反应会释放能量,被称为放热反应。
例如,燃烧是一种放热反应,当将木材放入火中时,木材与氧气反应产生热量和二氧化碳:C6H12O6 + 6O2 → 6CO2 + 6H2O + 热能反应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释放出来。
三、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还涉及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
在化学反应中,化学键可以形成或断裂,这导致原子重新排列,并形成新的化学物质。
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力,它们通过电子的共享或转移来连接原子。
化学反应中,原子间键的形成或断裂需要吸收或释放能量。
例如,当氯气(Cl2)与钠金属(Na)反应时,氯气中的氯原子接收钠金属中的电子,形成氯化钠(NaCl):Cl2 + 2Na → 2NaCl在反应中,氯气中的氯原子与钠金属中的钠原子发生电子转移,形成了化学键。
这种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是化学反应进行的基础。
四、速率与反应机理化学反应的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的量或生成物产生的量。
速率与反应机理密切相关,反应机理描述了反应过程中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转化。
反应机理涉及反应的中间过程和过渡态,它们由反应物转化为产物的中间步骤。
反应速率取决于各个步骤的速率常数和反应物的浓度。
高考化学反应原理

高考化学反应原理
化学反应原理是指化学反应发生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在化学反应中,原子、分子或离子之间会发生化学键的形成、断裂或转化,从而使反应物转变为产物。
化学反应的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产物的总质量。
这意味着化学反应中既没有物质的消失,也没有物质从空气中或其他地方产生出来。
2. 摩尔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的摩尔比是固定的。
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计算出反应物和产物的摩尔比例,从而预测反应中物质的消耗和生成。
3. 能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能量既不会被创造也不会被销毁,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反应中,反应物的化学能被转化为活化能,进而转化为产物的化学能。
4. 动力学原理:化学反应的速度取决于反应物之间的碰撞频率和碰撞能量。
反应物分子之间的碰撞能量大于或等于活化能时,化学反应才能发生。
5. 平衡原理: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状态,并遵循热力学平衡定律。
在平衡状态下,反应物和产物的浓度、压力或分子数保持不变,但反应仍在进行,正反应速率相等。
通过理解和掌握化学反应原理,我们能够预测和解释化学反应的发生过程、产物的生成以及各种化学现象。
同时,化学反应原理也为我们设计和优化化学过程、合成新材料等提供了基础和指导。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化学反应是指原子之间的一系列化学变化过程。
在化学反应中,原子和分子以形成新的化学物质。
这些变化有时是直接可见的,但其他情况下,必须通过分析其物理和化学性质来确定它们是否已经发生。
本文将介绍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1.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可以用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1.1 反应物反应物是参与化学反应的物质。
在化学反应中,它们结合形成新的化学物质。
一个化学反应包括两种或更多反应物的混合。
1.2 反应过程化学反应是一种将反应物转化为新化学物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电子和共价键的重新排列有时会转移原子,形成新的化合物,让它们成为稳定的化学物质。
1.3 反应产物化学反应的结果是新的化学物质,这些物质称为反应产物。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结合在一起产生新的化学物质。
1.4 化学式化学反应可以用化学式表示。
化学式是一种特殊的符号,用于描述化合物中原子之间的相对强度和位置。
常见的化学式包括分子式、离子式和结构式。
1.5 化学键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共价键或离子键建立的。
在反应中,化学键的断裂和新的化学键的形成是创建新化合物的必要步骤。
2. 化学反应的应用2.1 工业化学反应大多数现代工业化学反应都是通过多步反应来生产所需的产品。
举例来说,工业制造铝的过程需要几个化学反应步骤,其中一些反应需要高温、高压以及多个催化剂。
工业反应通常通过精确地控制反应条件来最小化引起不需要的副反应的可能性。
这些条件包括温度、压力、物质配比、催化剂和反应速率。
2.2 食品和药品制造食品和药品制造涉及大量的化学反应。
生产人工甜味剂、防腐剂和食品染料都需要化学反应。
药品制造也涉及到化学反应,因为化学反应可以合成必要的配方。
在制药工业中,化学反应被用于生产药物。
化学反应可以制造药物中所需的化学组分,并将它们组合成正确的化合物。
这是许多药物生产过程最基本的步骤。
2.3 环保处理化学反应可以用于处理环境中的污染问题。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化学反应是化学现象中最基本的过程之一。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包括反应物、产物、反应条件等。
本文将分别从这几个方面来阐述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一、反应物反应物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原料,是指其中一个或多个参与反应的物质。
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发生变化形成产物。
反应物在反应中一般会产生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使得化学反应能量发生变化。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种类和数量非常重要,它们对反应的速度和产物的种类有很大影响。
二、产物产物是反应化学物质在反应后形成的化学物质,是化学反应的最终结果。
产物和反应物在物质上的性质有很大不同,涉及到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能量的吸收或释放,以及物质的分子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产物是反应的结果,它的种类和数量取决于反应物的种类和数量,还受到反应条件的影响。
三、反应条件反应条件包括温度、压力、质量浓度等因素。
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因为分子碰撞的机会增加了;压力增加,反应速率也会增加,因为分子间的碰撞频率增加;此外,反应物的质量浓度也对反应速率有一定影响。
反应条件的变化可能改变反应的选择性和速率,因此非常重要。
四、能量变化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原子之间产生化学键,化学键断裂时吸收能量,新的化学键形成时则释放能量。
这些能量变化可以影响反应的方向和速率。
如一些反应在放出热时,反应速率就会很快,而一些反应需要吸收热时,反应速率就比较慢。
五、反应机理反应机理指化学反应发生的步骤和中间产物。
化学反应通常包括起始反应、中间反应和末端反应,每一步骤中可能产生多种中间产物和反应物,以及吸收和释放能量。
反应机理是研究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选择性的重要方法,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反应过程和调节反应条件。
化学反应是化学学科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涉及到很多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概念,包括化学键、静电、分子运动等等。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涵盖反应物、产物、反应条件、能量变化和反应机理等几个方面。
这些基本原理是了解化学反应的必要基础,也是科学家深入探究化学反应机制的重要突破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一、判断题(正确请画“√”,错误的画“×”)1.当温度接近0K时,所有的放热反应可以认为都是自发进行的反应。
2.△S >0的反应,必定是自发反应。
3.对于一个反应如果△H>△G,则该反应必定是熵增的反应。
4.△Gθ值大,平衡常数Kθ值就愈大。
5.平衡常数K值越大,则反应速度越快。
6.对于△H<0的反应,提高温度速度常数k值减小。
7.对于△Hθ>0的可逆反应,提高温度平衡常数Kθ值增大。
8.NO的△f Gθm(298.15K)>0,空气中的N2和O2在常温常压下稳定共存。
但在高温常压时能发生反应,说明该反应是△Hθ>0, △Sθ>0的反应。
9.反应CO(g) = C(s)+1/2O2 (g)的△G>0,正向非自发,加入催化剂后降低了活化能,则反应正向进行。
10.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进行的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若平衡条件体积和温度不变,则系统中各组分的浓度或分压不变。
11.一定温度下,对于△υg=0的可逆反应,达平衡后改变系统中某组分的浓度或分压,平衡不移动。
12.一定温度下,对于△υg≠0的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加入惰性气体,保持总压力不变,平衡不发生移动。
13.某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转化率α值增大,则在该条件下平衡常数K值也一定增大。
14.对于一个复杂反应,当总反应的标准摩尔吉布斯函数变为:△Gθ总=△Gθ1+△Gθ2则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θ总=Kθ1+Kθ215.单质的△f Gθm(298.15K)值一定为零。
16. 反应级数取决于反应方程式中反应物的计量系数。
17. 自发进行的反应,一定具有较小的活化能。
18. 基元反应是指一步完成的简单反应。
19. 其它条件固定时,活化能小的反应,其反应速度快。
20. 化学平衡是指系统中正逆反应活化能相等的状态。
21. 反应的活化能越高,则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就越小。
22.平衡常数Kθ值小于1,则△Gθ>0。
23.反应:2SO2(g)+O2(g) 2SO3(g),在一定条件下达成平衡,在该平衡系统中加入惰性气体,体积保持不变,则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24.一定温度下,对于△υg=0的反应体系,改变平衡态容器的体积,平衡不发生移动。
25.对于一个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当反应商Q<K时,该反应正向进行。
26.对于△H>0的反应,一定是正向不自发的反应。
27.平衡常数Kθ值可以由该反应的ΔG值求得。
28.对于可逆反应2NO(g)+O2(g) 2NO2(g)达平衡后,加入惰性气体,保持体积和温度不变,系统总压力增加,而平衡向右移动。
29.对于放热反应来说,提高温度,在标准状态下该反应的△Gθ值一定减小。
30.因为△S θm (T)≈ △S θm (298.15K), △H θm (T)≈ △H θm (298.15K) 故△G θm (T) ≈ △G θm (298.15K)。
31.在等温等压条件下,某反应的△G θm = 5.0kJ .mol -1,表示该反应正向一定不能自发进行。
32.因为CS 2(l)的△f G θm (298.15K)>0,因此CS 2 (l) 在标准压力和室温下一定不能稳定存在。
33.在标准状态下,任何纯净物的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函数等于零。
34.在标准状态下,指定单质的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函数等于零。
35.在标准状态下,指定单质的标准摩尔熵等于零。
36.在标准压力下,水溶液中,当c (H +,aq)=1mol .L -1时,其标准摩尔熵等于零。
37.放热反应通常是自发反应,那么自发反应必定是放热反应。
38.在水合离子中,氢离子的标准摩尔熵最小。
39. 标准平衡常数的定义式为:ln K θ= -△G m /RT40. 一定条件下,化学反应的正逆反应活化能之差近似等于反应的内能变。
二、选择题(填写正确答案A 、B 或……)1.在等温等压条件下,某反应的△G θm =10 kJ.mol -1这表明该反应正方向: A .一定能自发进行。
B .一定不能自发进行。
C. 需要进行具体分析方能判断。
E. 不能判断。
2.某温度时,反应H 2(g)+Br 2(g) 2HBr(g)其平衡常数K θ=4×10-2, 则反应: 2HBr(g)=H 2(g)+Br 2(g)的平衡常数值为: A.1/(4×10-2) B . 212)104/(1-⨯C.4×10-2D . ()212104-⨯3.对于反应N 2(g)+3H 2(g) 2NH 3(g),△H θ(298.15K)= -92.2 kJ.mol -1, 若升温到100℃,对△H θ和△S θ的影响是:A. 增大B. 减小C. 影响很小D. 不能判断4. 在3题的情况下,对△G θ 的代数值和K θ 值的影响是: A .△G θ 增大,K θ 减小 B. △G θ 减小,K θ 增大 C .△G θ 不变,K θ 不变 D. △G θ 减小 ,K θ 减小5. 在标准条件下,下列卤素单质中S θ m (298.15K )值最大的是: A .F 2 (g) B. Cl 2 (g) C .Br 2 (l) D. I 2 (s)6. 在5题中S θ m (298.15K )值最小的是:7. 下列卤化氢气体中S θ m (298.15K )值最大的是: A. HF B.HCl C. HBr D.HI8. 不用查表判断气态H 2O 、NH 3和HF 在标准条件下的S θ m (298.15K )值大小顺序 A .S θ (H 2O)>S θ (NH 3)>S θ (HF) B .S θ (NH 3)>S θ (H 2O)>S θ (HF) C .S θ (HF)>S θ (H 2O)>S θ (NH 3)D.无法判断9.已知反应H 2(g)+1/2O 2(g) = H 2O(g)在高温下逆反应能自发进行,正反应的△H θ和△S θ应当满足:A .△H θ>0,△S θ>0 B. △H θ<0,△S θ<0C .△H θ>0,△S θ<0 D. △H θ<0,△S θ>010. 下列各式中不能用来表示反应或过程处于平衡态的是: A. ΔG = 0 B. ΔH -T ΔS = 0 C. ΔH =T ΔS D. ΔG ≠ 011. 对于一个△H θ>0,△S θ>0的反应,欲使该反应能够进行,其温度条件应当是:A .θθS H T ∆∆= B. θθS H T ∆∆> C. θθSH T ∆∆< D. 任何温度下不能进行12. 某反应的△H θ<0,△S θ<0,该反应进行的温度条件是:A .θθS H T ∆∆= B. θθS H T ∆∆> C. θθS H T ∆∆< D. 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13.已知NO 和NO 2的△f H θm (298.15K)分别为90.25和33.18kJ ·mol -1, 2NO(g) + O 2(g)=2NO 2(g), 该反应可以在: A.低温下自发进行 B.高温下自发进行C.任何温度下都能自发进行D.没有数据△S θ,不能判断14.巳知反应C(s)+O 2(g)=CO 2(g)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自发进行,那么该反应的△H θ和△S θ应当满足:A. △H θ>0,△S θ>0B. △H θ<0,△S θ<0C .△H θ<0,△S θ>0 D. △H θ>0,△S θ<015. 反应CaO(s)+H 2O(l)=Ca(OH)2(s),在25℃是自发反应,但在高温下逆反应自发,这意味着正反应的和应为:A. △H θ>0,△S θ>0B. △H θ<0,△S θ<0C .△H θ<0,△S θ>0 D. △H θ>0,△S θ<016. 巳知反应2SO 2(g)+O 2(g) 2SO 3(g)的平衡常数是K 1,如果反应方程式改写为:SO 2(g)+1/2O 2(g) SO 3(g)平衡常数是K 2为: A .211K B.11K C.2111K D. 21K17. 下列情况使反应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最少的是:A.K 很大B.K 很小C.K=1D.无法判断18.根据实验,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已知基元反应2NO+Cl 2 = 2NOCl 符合质量作用定律,该反应的质量作用定律表达式和反应级数为:A. v =k {NO }2·{Cl 2},三级反应B. v=k {NO }·{Cl 2},二级反应C.v=k {NOCl }2,二级反应D. v=k {NOCl },一级反应19. 下列反应达成平衡后,不会因容器体积改变破坏平衡态的是:A . 2NO(g)+O 2(g) 2NO 2(g)B . Fe 3O 4(s)+4H 2(g) 3Fe(s)+4H 2O(g) C. CO 2(g)+H 2(g) CO(g)+H 2O(g) D. CaCO 3(s) CaO(s)+CO 2(g)20. 在一定条件下,CaCO 3(s) CaO(s)+CO 2(g),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A .p eq (CO 2)/p θ B.p ep (CO 2)/p θC. p (CO 2)/C (CaO)D.p (CO 2)21. 已知过程 H 2O(l) H 2O(g)△f G θm (298.15K)/ kJ ·mol -1 -237.2 -236.7计算正过程的△G θm (298.15K)/ kJ ·mol -1,在25℃下,能否自发进行 A .0.5,不自发 B. 0.5,自发 C .-0.5,不自发 D. –0.5,自发22. 利用下列反应的△G θm (298.15K)值,求Fe 3O 4的△f G θm (298.15K)/ kJ ·mol -1为:① 2Fe(s)+3/2O 2(g)=Fe 2O 3 △G θm (298.15K)=-742 kJ ·mol -1② 4Fe 2O 3(s)+Fe(s)=3 Fe 3O 4 △G θm (298.15K)=-78 kJ ·mol -1 A .-1015 B. –3046C. –936D. -289023. 用教材附表3中的数据,计算下列反应的△Gθm(298.15K)/kJ.mol-1值,及判断在298.15K时,H2O、NO能否自发分解成其单质。
2H2(g) + O2(g) = 2H2O(g)---------(1)N2(g) + O2(g) = 2NO(g)----------(2)A.(1)式逆向不自发,-457.2B.(1)式逆向不自发,-228.6C.(2)式逆向自发,173.1D.(2)式逆向不自发86.6,24.查表算出下列反应的△Sθ(298.15K)/ kJ.mol-1和△Gθm(298.15K)/kJ.mol-1值。